常见差错与编校规范(语文定版)

常见差错与编校规范(语文定版)
常见差错与编校规范(语文定版)

《咬文嚼字》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9年12月20日)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 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 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 “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期刊编校质量认定标准

期刊编校质量认定标准 一、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 (一)期刊编校差错率 期刊编校差错率,是指一期期刊的编校差错数占检查字数的比率,用万分比表示。如检查字数为10万字,检查后发现1个差错,则其差错率为0.1/10000。 (二)期刊总字数的计算方法 期刊总字数为该刊的版面字数,即:总字数=每行字数×每面行数×总面数。 1.凡连续编排页码的正文、辅文,以及目次页、广告页、插页等,除无内容页面不计以外,均按1面满版计算字数。 2.页眉和单排的页码、边码作为行数或每行字数计入正文,一并计算字数。 3.脚注、参考文献、索引、附录等字号有变化时,分别按“行数×每行字数”计算。 4.封一、封二、封三、封四,按正文满版的50%计算字数,空白页面不计。 5.正文中的插图、表格,按正文的版面字数计算;插图占1面的,有文字说明的按满版字数的50%计算,没有文字说明的按正文满版字数的20%计算字数。 (三)期刊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 1.文字差错 (1)封一上的文字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其他部分中的错别字、多字、漏字,每处计1个差错。前后颠倒字,可以用一个校对符号改正的,每处计1个差错。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差错,无论几位数,都计1个差错。 (2)同一差错重复出现,每次计1个差错,该期最多计4个差错。每处多、漏2~5个字,计2个差错,5个字以上计4个差错。 (3)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4)外文、少数民族文字、国际音标,以1个单词为单位,无论其中几处有错,计1个差错。汉语拼音不符合《汉语拼音方案》和GB/T 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的,以1个连写的拼写单位为单位,计1个差错。 (5)字母大小写和正斜体、黑白体误用,不同文种字母混用的(如把英文字母N错为俄文字母И),字母与其他符号混用的(如把汉字的〇错为英文字母O),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在该期超过3处,计1.5个差错。 (6)违反相关规定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及异形词的,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在该期超过3处,计1.5个差错。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期刊中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而未作出合理说明的,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不符合GB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考生最容 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 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 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 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 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 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 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 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 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时间: 2008-3-10 10:16:00 来源:抚州日报·通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媒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图书质量管理细则

四川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细则 一、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规范图书出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制定本管理细则。 二、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三、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不符合者为不合格。 四、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的判定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依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执行。 五、我社图书严格按照以上规定实行编校质量检查,使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对社内图书质量检查不合格品,按照该书编校费的实际金额扣罚相关责任人。对省出版局图书质量检查不合格品,按照该书编校

费的2倍额度扣罚相关责任人,该书折半计算造货码洋。对总署图书质量检查不合格品,按照该书编校费的2倍额度扣罚相关责任人,该书不计算造货码洋。不论图书产品编校质量差错率是否超过万分之一,书中如有政治性、导向性差错并造成较为恶劣影响的,按照该书编校费3倍额度及直接经济损失的50%扣罚直接责任人,该书不计算造货码洋,并视具体情况对其实行停止本职工作三个月至一年的处罚;特别严重者调离编辑工作岗位。不论图书产品编校质量差错率是否超过万分之一,因书中重大知识性差错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该书编校费三倍额度及直接经济损失的30%扣罚直接责任者,该书不计算造货码洋。 2、每个校次的校对人员需严格填写“校对记录表单”,记录原稿及各校次编校硬伤。一校发现原稿硬伤超过万分之三,每一处错误,得到责任编辑确认,扣罚责任编辑一元;二、三校发现硬伤超过前一校次30%以上,每一处错误,得到责任编辑认可,扣罚前一校次校对人员一元。社内首次校对均视同为一校,参照一校扣罚标准。 校对统计半年核算一次,差错扣罚在工资中扣减。 总署、省出版局质量抽检差错率在万分之零点五以内的图书,每种一次性奖励500元。 3、校对人员发现书稿政治性、导向性差错,扣罚责任编辑300元、复审300元、终审300元,扣罚金额用于奖励相关校对人员。 4、实行图书印前抽查,抽查字数为书稿的30%。经责编认定后,如抽查部分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即为不合格。印前检查不合格者,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学习及常见错误分析(含专项练习)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学习及常见错误分析 下面奉上一份最实用的标点符号顺口溜和使用大全,让学生轻松攻克标点符号! 1.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 句号使用方法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或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春天的百花送来了浓香。②请你再说一遍。③谁不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呢。) 句号常见错误 1. 当断不断,一逗到底。

2. 不当断却断了,割裂了句子。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个是设备落后,能耗高。另一个是管理不善,浪费严重。("能耗高"后面的句号应改作逗号) 2.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看书见它要思考。 问号使用方法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你是从哪儿来的?②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问号常见错误 1. 句子里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如: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问号应改作逗号) 2. 句子虽然包含选择性的疑问形式,但全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却用了问号。如: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种颜色?(问号应改作句号) 3.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有它文章起波澜。 叹号使用方法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①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片原野!②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③起立!) 叹号常见错误 1. 滥用叹号。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如: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叹号应改作句号) 2. 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割断了句子。如: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叹号应改作逗号) 4.顿号歌:(、) 并列词语或短语,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读到它时停顿短。

图书校对差错的计算方法

图书校对差错的计算方法 (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整理) 一、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四项中任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二、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 三、具体的计算方法 1.图书编校差错率 指校对图书的编校差错占全书总字数的比率。如检查的总字数为10万,检查后发现2个差错,则其差错率为0.2/10000。 2.文字差错的计算 (1)封底、勒口、版权页、正文、出版说明(或凡例)、前言(或序)、后记(或跋)、注释、索引、图表、附录、参考文献等中的一般性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1个差错。 前后颠倒字,可以用一个校对符号改正的,每处计一个差错。 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每处计1个差错。 同样性质的差错重复出现,全书按一面差错基数加1倍计算。 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差错,无论几位数,都计1个差错。 (2)同一错字重复出现,每面计1个差错,全书最多计4个差错。每处多、漏2-5个字,计2个差错,5个字以上计4个差错。 (3)封一、扉页上的文字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相关文字不一致,有一项计1个差错。 (4)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5)外文、少数民族文字、国际音标,以一个单词为单位,每处计1个差错。汉语拼音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以一个对应的汉字或词组为单位,计1个差错。 (6)字母大小写和正斜体、黑白体误用,不同文种字母混用的(如把英文字母N错为俄文字母И),字母与其他符号混用的(如把汉字的〇错为英文字母O),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在全书超过3处,计1.5个差错。 (7)简化字、繁体字混用,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在全书超过3处,计1.5个差错。 (8)工具书的科技条目、科技类教材、学习辅导书和其他科技图书,使用计量单位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量和单位》的中文名称的、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同一差错多次出现,每面只计1个差错,同一错误全书最多计3个差错。 (9)阿拉伯数字与汉语数字用法不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每处计0.1个差错。全书最多计1个差错。 3.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的计算 (1)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 (2)小数点误为中圆点,或中圆点误为小数点的,以及冒号误为比号,或比号误为冒号的,每处计0.1个差错。专名线、着重点的错位、多、漏,每处计0.1个差错。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图书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

图书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 1 .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 ⑴ 封底、勒口、版权页、正文、目录、出版说明 ( 或凡例 ) 、前言 ( 或序 ) 、后记 ( 或跋 ) 、注释、索引、图表、附录、参考文献等中的一般性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 1 个差错。前后颠倒字,可以用一个校对符号改正的,每处计 1 个差错。书眉 ( 或中缝 ) 中的差错,每处计 1 个差错;同样性质的差错重复出现,全书按一面差错基数加 1 倍计算。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差错,无论几位数,都计 1 个差错。 ⑵ 同一错字重复出现,每面计 1 个差错,全书最多计 4 个差错。每处多、漏 2 ~ 5 个字,计 2 个差错, 5 个字以上计 4 个差错。 ⑶ 封一、扉页上的文字差错,每处计 2 个差错;相关文字不一致,有一项计 1 个差错。 ⑷ 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 2 个差错。 ⑸ 外文、少数民族文字、国际音标,以一个单词为单位,无论其中几处有错,计 1 个差错。汉语拼音不符合《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 / T 16159 - 1996 ) 规定的,以一个对应的汉字或词组为单位,计 1 个差错。 ⑹ 字母大小写和正斜体、黑白体误用,不同文种字母混用的 ( 如把英文字母 N 错为俄文字母И ) ,字母与其他符合混用的 ( 如把汉字的○错为英文字母 O ) ,每处计 0.5 个差错;同一差错在全书超过 3 处,计 1.5 个差错。 ⑺ 简化字、繁体字混用,每处计 0.5 个差错;同一差错在全书超过 3 处,计 1.5 个差错。 ⑻ 工具书的科技条目、科技类教材、学习辅导书和其他科技图书,使用计量单位不符合国家标准《量和单位》 ( GB 3100 - 3102 - 1993 ) 的中文名称的、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 1 个差错;同一差错多次出现,每面只计 1 个差错,同一错误全书最多计 3 个差错。 ⑼ 阿拉伯数字与汉语数字用法不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 GB / T 15835 - 1995 ) 的,每处计 0.1 个差错。全书最多计 1 个差错。 2 .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的计算标准 ⑴ 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 0.1 个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教改教案 1114 0728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记者孙丽萍):“粉丝”变成了“粉头”;杭州古街上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天津某高楼曾取名为“塔玛地(他妈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语言文字的使用陷入混乱。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 不规范用语导致语文水准下降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的选择》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道:“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谁料想,电视上显示出一行字幕:“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作家王蒙指出,这样的错别字,常常大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包括向境外播出的节目。“我们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文字的一些状况令人担忧,值得引起重视。请爱护我们的语言文字!” 王蒙举例说,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都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既不讲平仄,不分虚字实字,又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了。这是对中文的不尊重。看到这样的对联,有时真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一些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由于流传面广,又缺少及时的引导、纠正,被误认为是正确的语法。如“相当地”一词,已被许多青少年学生当成同类副词中的最高级。流毒更远、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玩弄”文字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语文水准。例如,受到广告影响,有些孩子竟然将“刻不容缓”这句成语,写成“咳”不容缓! 文坛名家也大量出错 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给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洗个澡”,影响很大。杂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来说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草率,一些文坛名家笔下也大量出错。有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马牛”解释为三个不同的对象;有人将“不能望其项背”说成“只能望其项背”;有人将“庄子何许人”硬说成“庄子何其人”;有的把成语“举案齐眉”解释成“举着桌子向对方致敬”,甚至把“碧落黄泉”理解成“一块碧玉掉进黄泉”…… 为什么名作家、名人在语言使用上屡屡贻笑大方?郝铭鉴说,许多差错只要查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就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使对语言文字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名人犯错,会对全社会的语言使用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而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更是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公文常见语文差错(5类48例)

公文常见语文差错(5类48例) ◎文/ 杜永道 近年来,笔者应邀到多家机关单位讲公文写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每次讲之前,都先阅读该单位一定数量的文件,以增强针对性。本文列举的是其中若干常见语文差错,希望引起广大秘书工作者的关注,并在写作中注意避免。 一、句子中的常见差错 1. 并列成分的结构宜保持一致。例如: (1)这个连队的战士今年多次参加救灾、扶贫、共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创建等活动。 这个句子中“参加”后并列的“救灾”“扶贫”“共建精神文明”都是动宾结构的,唯独后面的“和谐社会创建”是主谓结构的,宜将其改为“创建和谐社会”,以便跟前面几项并列的成分在结构上保持一致。 2. 两个联合关系的词语宜按照事理顺序排列。例如: (2)支持主任、副主任和其他同志的工作,增进和维护新成立的秘书处的团结。 句子中两个联合关系的动词宜按照事理顺序排列,而不宜颠倒过来。例如“保持和发扬”“巩固并提高”“继承和发展”。因此例(2)中的“增进和维护”宜写成“维护和增进”。 3. 不丢失介词“与”。例如:

(3)这些人员享有外出执勤的工作人员同等的保护条件和福利补助。 这句话宜在“享有”后加介词“与”,构成“与外出执勤的工作人员”这一完整的介词结构。 4. 不因句子长而丢掉宾语。例如: (4)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思想…… 这句话宜在“极端主义思想”后面添上宾语“行为”(或“行径”等)。 二、词语运用中的常见差错 1. “标志”“标识”不宜连用。例如: (5)尽快完善车站标志标识系统。 例(5)中的“标志”“标识”用一个“标识”即可。“标识”常用来指帮助人们识别事物的图形。“地铁站的引导标识”“完善交通标识标线”等说法是正确的。 2. “篡改”跟“窜改”用法有别。例如: (6)不得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故意夸大或缩小案情。 (7)必须惩治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违法行为。 例(6)至(7)中的“篡改”宜写成“窜改”。“窜改”表改动、删改,其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等。“篡改”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

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差错计算方法

图书编校质量检查 差错计算方法 主要依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计算差错 1. 错字(少有)、别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1个差错;同一错误全书最多计4个差错; 例别字:白姓——百姓;年势已高——年事已高;截止——截至;0(数字)、o(拉丁字母)——〇(汉字) 多字:把两张纸个倒腾开来——把两张纸倒腾开来;著名的微生物学家迈而仑·温特兹医生(Myron Wentz)医生在他的一次讲座中描述到漏字: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的情绪变化——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所引起的情绪变化;还可以考另一种——还可以考虑另一种 颠倒:膻中穴的作这个用——膻中穴的这个作用 “的、地、得”的使用 2. 封一、扉页上的文字差错,计2个差错; 3. 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计2个差错; 例知识性差错:韩愈(678-824)——韩愈(768-824);原来胆小的女儿就能在接近90度坡度的木板上行走自如。 逻辑性差错:他拿来了苹果、西瓜、西红柿等水果。 语法性差错:需要每一个人的团结和努力——需要大家的团结和每一个人的努力

4. 外文、少数民族文字、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差错,计1个差错;如外文的拼写错误、音标重音标注错误、拼音的声调错误、声调位置错误 5. 字母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误用,字母、符号混用,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最多计1.5个差错; 6. 简化字、繁体字混用,每处计0.5个差错;同一差错全书最多1.5个差错; 例繁体字給——给休閒——休闲 7. 量和单位使用、科技术语使用不规范,每处计1个差错;同一错误最多计3个差错; 例科技名词: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综合症——综合征;几率(机率)——概率;通讯——通信;镭射(雷射)——激光 量和单位:40°——40℃;800c.c. ——800ml 8. 数字用法差错,每处计0.1个差错;全书最多计1个差错; 例20几个区县——二十几个区县;3〇1医院——三〇一医院或301医院 9. 标点符号差错,每处计0.1个差错; 例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引文完整而独立,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独立,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书名号使用:非文化精神产品不能使用书名号,例如商品名、证件名、单位名、组织名、奖项名、活动名等等(摘自《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 10. 格式、版式差错,每处计0.1个差错;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Ten major Chinese errors in 2020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研究。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说明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xx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 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 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 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 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 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 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 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 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 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 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 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

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

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 (原载1997年4月9日《新闻出版报》第3版)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使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使内部评判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基本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2条报纸编校质量评比有两项内容:第一,依法出版情况评比。主要检查是否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宗旨和舆论导向,是否按照《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刊登了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出版期号、印刷厂、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报纸单价,是否按照《广告法》和有关法规经营广告业务,禁止有偿新闻和违法广告。第二,语言文字编校质量评比。依据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和其他有关规范,主要审查在用字、词语、语法、标点、数字、计量单位、格式、文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3条评比总分为100分。其中,依法出版情况满分为20分,凡某项不符合要求,根据扣分标准直接从总分20分中扣除,不另行折算;语言文字编校质量评比满分为80分,按差错率换算最后的得分。评比结果公布:(1)依法出版情况得分,(2)语言文字编校质量得分,(3)总分,(4)名次。 第4条评审工作要坚持原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到:有错必纠,不搞迁就;有理有据,不“想当然”;评出的优秀,让各报社心悦诚服;指出的错误,让当事人不持异议。

第5条评审过程中如有疑难问题,首先由评委查阅有关的文件或工具书,或者向有关部门咨询;未能解决的,提交评审小组讨论;如果仍有争议,提交评委全体会议讨论裁定。 第二章依法出版 第6条凡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两为”方针内容的报纸,一律以不合格论,不再进行其他项目的评比。 第7条因技术性差错导致政治性错误的,每项视情节轻重扣5~8分。 第8条没有注明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出版期号、印刷厂、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报纸单价(即“八必登”)的,每项各扣1分。 第9条所刊载的内容严重超越版面分工范围的,扣5分。 第10条违反《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其他错误由评委提出,交评委全体会议讨论处理。 第三章语言文字编校质量 第11条语言文字现象是复杂的,本细则只能列举报纸常见的错误供参考,不可能涵盖各类问题。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正误之分,有优劣之分。作为报纸编辑,应追求准确无误、尽善尽美;作为质量评比,主要是检查和纠正那些违反有关规范的、违反出版惯例的、不合常识的错误。

2015年高中语文书名号用法及常见差错辨析

书名号用法及常见差错辨析 (一)书名号的基本用法 1.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用书名号标示。 示例: 《三国演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参考消息》《大众电影》 《瞭望》杂志《中华儿科杂志》。 2. 法律、规章、规定、合同等文书的标题,用书名号标示。 示例: 《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汉语拼音方案》。 3. 文化产品(电影、戏剧、绘画、歌曲、舞蹈、摄影、邮票等)的题目,用书名号标示。示例: 影片《红高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独舞《月光下》 黑白摄影《救死扶伤》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石雕《和平》 湘绣《龙凤呈祥》特种邮票《中国皮影》相声《钓鱼》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游戏软件《仙剑奇侠传》。 4. 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栏目与板块名称,用书名号标示。 示例: 该报《人民子弟兵》专栏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体育沙龙》 北京文艺台《周末三人谈》专题节目。 (二)提示 1. 书名号的形式分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书名号里面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如果偶尔出现三层书名号时,最里一层书名号用双书名号。示例: ⑴《〈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⑵他的毕业论文《鲁迅先生〈《呐喊》自序〉试析》获得一致好评。 2. 单书名号的形式是“〈〉”,不可用数学上的小于号和大于号的组合形式“< >”代替中文单书名号。 3. 书名、篇章名等如果使用缩略形式,照样要用书名号,示例: 阅读《毛选》四卷参见《现汉》第234页《沙》剧的布景设计。 4. 丛书名用书名号。至于“丛书”一词放在书名号里面还是外面,要看图书本身书名(主要指封面)是否有“丛书”字样。示例: 《万有文库》《四库丛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音乐文物大系》《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往事与回忆》传记丛书。 5. 书籍、报刊的版本、版别的位置。因为不是书报名称本身,只是一个注释说明,通常的做法是用括号把它们括起来,紧放在书名号之后。也可以不用括号,直接跟在书名号后面,或放在书名之前。示例: 采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编辑《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行《咬文嚼字》(学生版)订阅《读者文摘》中文版订阅中文版的《读者文摘》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45页。

报纸编校差错率计算方法

报纸编校差错率计算方法 一、报纸编校差错率 报纸编校差错率,是指在报纸编校质量检查中,编校差错数占检查总字数的比率,用万分比表示。如检查总字数为2万,检查后发现2个差错,则其差错率为1/10000。 二、报纸检查总字数计算方法 报纸检查总字数为被检查所有内容的字数总和,一般包括版面字数、中缝字数、插页字数三部分。 1. 版面字数=版面行字数(通用字号)×版面行数。 报眉、报尾、栏头、表格、分栏空白、插图说明等,均按所占版面字数计算。作品性图片(新闻摄影、艺术作品等)按版面字数的80%计算,装饰性图片按版面字数的30%计算。 2. 中缝字数按实际字数(行字数×行数)计算。 3. 插页字数参照版面字数计算。 4. 外文报纸、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及报纸的拼音部分,以对应字号的汉字字数加30%计算。 三、报纸编校差错计算方法 1. 重要信息差错 报头、报眉、栏头、标题中的文字差错,按正文同样错误计错标准的双倍计数。正文中重要名称、重要时间、重要图片等信息错误,按一般错误计错标准的双倍计数。 2. 文字差错 一期报纸中,同一文字差错重复出现,最多计3次差错。 (1)事实性、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每处计1个差错。 (2)错字、别字、多字、漏字为1个字的,每处计1个差错;2-5个字的,每处计2个差错;5个字以上的,每处计4个差错。 前后颠倒字,可以用一个校对符号改正的,每处计1个差错。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差错,无论几位数,都计1个差错。 (3)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用法不符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国家标准,每处计0.1个差错,一期最多计1个差错。 (4)外文和国际音标以1个单词为单位,无论其中有几处差错,计1个差错。 (5)少数民族文字以1个字或词为单位,无论其中有几处差错,计1个差错。 (6)汉语拼音不符合《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国家规定和标准,以1个对应的汉字或词组为单位,无论其中有几处差错,计1个差错。 (7)字母大小写和正斜体、黑白体误用,不同文种字母混用(如把英文字母N错为俄文字母И),字母与其他符号混用(如把英文字母O错为阿拉伯数字0),每处计0.5个差错。 (8)违反相关规定使用繁体字或不规范汉字,每处计0.5个差错。 (9)科技理论和科学普及类文章使用量和单位,其名称、符号、书写规则不符合《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等相关标准,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每处计0.5个差错。一个组合单位符号,无论其中有几处差错,计0.5个差错。 (10)专有名词译法不符合相关规范,每处计0.5个差错。 (11)涉港、澳、台等用语不符合相关规定,每处计1个差错。 (12)使用网络用语、缩略语、口语不符合相关规定,每处计0.5个差错。 3. 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 使用标点符号应当符合《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使用其他符号应当符合相关规范。同一标点符号差错重复出现,一面最多计3次差错,一期最多计1个差错。同一其他符号差错重复出现,一期最多计3次差错。 (1)标点符号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 (2)标点符号误在行首、标号误在行末,每处计0.1个差错。 (3)外文复合词、外文单词按音节转行,漏排连接号,每处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