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xxxx冠而多髯者为xxxx:

()

(2)其两膝相比者比: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xx视,神情与xx,黄不属。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①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

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xx(无论:

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

记住)

D.寻病终(寻:

不久)

..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

B.有良田xx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xx

..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来源:

学#科#网]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

B.xx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

C.不蔓不枝(xx)

D.亭亭净植(种植)

..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

B.菊之爱,xx鲜有闻芳草鲜美

..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

..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xx。()

..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

6、何陋之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斯是陋室,惟吾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笑有xx,往来无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xxxx:

“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

1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xx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回答下列问题

1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xx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xxxxxxxx,猿鸣三声泪沾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B.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上

..

C.其间千二百里间,相距

D.清荣峻茂荣,茂盛

..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B.或王命急xx或以钱币乞之

...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

..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xx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

“xxxxxxxx,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xx处xx:

()

(2)沿溯阻绝溯:

()..

(3)则素湍xx:

()

(4)属引凄异属()..

(5)故渔者歌曰故: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__和___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记xx夜游①·xx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

2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观潮·xx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B.争先鼓勇,溯迎而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C.xx善泅者数百善哉,吾请无攻xx

..

D.皆披发文身与儿女讲论文义

..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9.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10.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xx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xx痴,更有痴似xx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xx

...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xx一xx()②见余大喜()

..

③及下船()④客此()

..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十二)xx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xxxxxxxx,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不见xx月()

(2)沿溯阻绝()

..

(3)或王命急宣()

(4)每至晴初霜旦()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xx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xx痴,更有痴似xx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xx

....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xx一xx()②见余大喜()

..

③及下船()④客此()

..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一】1.

答案:

(1)高高的

(2)靠近

2.

答案:

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3.答案要点:

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二】1.①却②少每空1分,共2分。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意思对即可,共3分。

3.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

【三】1.C (志:

做标记)

2.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3.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4.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

【四】1.D2.C3.D

4.

(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五)

1、名:

出名xx:

成为灵异的水。

2、xx:

这。

3、xx:

美好的品德,馨,香气。

4、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

使……乱。

5、案牍:

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6、何:

什么

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8、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9、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10、xx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11、C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

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翻译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写山奇,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谈谈你的理解。 (四)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t h g r o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 品德 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 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 名:出名(或:著名) (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 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石青糁之 D 、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 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骈 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 颂的应该是 莲 花,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选文第1节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品格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

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 启示。(2分) (三)范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训练

八(上)(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 (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冬之时 A.渔人甚异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水陆草木之花 D.石青糁之 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 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1)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

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桃花源记 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标三处)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仿佛 ..若有光仿佛:(4)才.通人才: (5)豁然开朗 ..俨然:..开朗:(6)屋舍俨然 (7)阡陌 ..交通:..交通阡陌:(8)阡陌交通 (9)鸡犬相闻 ..相闻: (10)悉.如外人悉: (11)并怡然 ..自乐怡然:(12)具.答之具: (13)咸.来问讯咸: (14)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15)皆叹惋 ..叹惋:(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17)欣然规.往规:(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寻.病终寻: (22)后遂无问津.者津: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 ..魏晋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 (3)欲穷.其林穷: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5)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6)其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初中文言文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试卷一、解释加点词(20分) 1、老翁逾墙走()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便扶向路() 5、计其长曾不盈寸() 6、阡陌交通() 7、男有分,女有归() 8、是谓大同() 9、浑欲不胜簪() 10、是日更定矣 答案解析:一1、逃走2、顺着、就着3 、赠4、从前的、旧的5、满6、交错相通7、职业、职守8、这9、简直10、这 二、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解析: 二、1、中间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5、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三、默写古诗文(10分) (1)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3)《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5)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训练题 1、三峡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同“缺”,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水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激流冲荡)其间。清(水清)荣(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四、简答。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实(确实,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 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询问病情,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明帝亲自穿上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的东面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折叠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最新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人琴俱亡》,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此已丧矣便索舆来奔丧 B.楚王闻之何以都不闻消息 C.子敬素好琴取子敬琴弹 D .何以都不闻消息都不哭 E.对曰:“齐人也,坐盗。”便径入坐灵床上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2分) A.赶尽杀绝B.悲痛欲绝C.绝无此意D.美妙绝伦 3.下而哪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寡人反取病焉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B 而子敬先亡亡羊补牢 C王曰,何坐便径入坐灵床上 D 弦既不调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同学认为文章 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 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6.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不调”说明了什 么? (2分) 7.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二)阅读《晏子使楚》,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 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 多趣味(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18.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三 峡大坝新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专题03核舟记课内篇20180820264

3 核舟记 一、趣文导读 坐椅子 一家索债人多,椅凳俱坐满,更有坐上者。主人私谓坐者云:“足下明日早些来。”那人意其先完己事,乃大喜。遂扬言发散众人。次日明即往。叩其相约之意。答曰:“昨日有亵坐,甚是不安。今日来,可占把交椅。” 【译文】 有户人家讨债人很多,椅凳都坐满,还有坐在门槛上的。主人悄悄地对坐门槛的人说:“你明天早些来。”那人以为先要还他的债,十分高兴,于是劝说他人全部散去。那人第二天黎明时马上前往,述说前日相约之意。欠债人说:“昨天有所亵渎,让你坐了门槛,很是不安,今天让你早来,可先占把交椅。”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文言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2019秋部编)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一)

(2019秋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景物特点。 B、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文章描写三峡壮丽景色,写出了三峡独特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之情。 D、本文语音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很有节奏感,表现力强。 四、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峻,中间狭窄,绵延长远。 B.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水势之大,并且运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和前面对山势的描写形成对照。 C.第三段写了三峡在水势较小的季节,仍然充满活力。全段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尤其出了对“怪柏”顽强生命力的褒扬。 D.最后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五.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C、第三段中“清荣峻茂”四字状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高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 ..夜分()(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 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2)上下一.白()(4)及.下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