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C H I N A

V E N T U R E C A P I T A L

168

ACADEMIC FORUM |学术论坛

一、引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遇到一系列困难,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今天,本课题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三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和经济发展速度指标的变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在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在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不仅将有助于客观了解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为更好的制定下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研究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对外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把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分别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做了对比,在总结以往政策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

二、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总面积为78.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2%。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以下将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为划分标志,对比分析实施前后东北的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

1.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动分析

(1)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阶段(1979-2002):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呈现逐渐衰退态势。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GDP 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和“十五”前三年东北地区的GDP 年均增长分别低于全国0.56、4.29、1.41和0.97个百分点。

二是GDP 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总量位次连年后移。东北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13.47%下降到2003年的8.94%,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表2 1979-2003东北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 单位:%

1979-1985“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前三年

全 国10.347.9813.6910.3110.99东 北

8.61

7.42

9.40

8.90

10.02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表3 1979-2003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比重 单位:%

1979-1985“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前三年

全 国100100100100100东 北

12.78

12.14

10.51

9.36

9.03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2)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阶段(2003-2010):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一是GDP 生产总值得到较快增长。2004年东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为15878.33亿元,到了2010年,东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7493.45亿元,与2004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GDP

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及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董宝奇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率为13.11%。

二是GDP 增长率变化相对比较平稳,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其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3%以上, 2007年达到14.11%的经济增长高速。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呈现了一定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三是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比重呈现U 字型,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2004东北地区GDP 所占全国GDP 的比重为8.83%,到了2010年GDP 所占比重上升为8.98%,与2004年相比,东北地区所占全国GDP 的比重增长了0.15个百分点。

表4 2004-2010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 单位:亿元

2004200520062007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全 国

159878.3310.1%184937.3711.3%216314.4212.7%265810.3114.2%东 北

14544.6212.36%17140.7812.05%19715.1713.55%23373.1814.11%

200820092010现值增速现值增速现值增速全 国314045.439.6%340902.829.2%401202.0310.4%东 北

28195.6313.34%31078.2412.73%37493.4513.60%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所得

图2 2004-2010东北地区GDP 生产总值所占全国百分比

2.产业结构发展变动分析

(1)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阶段(1979-2002):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长明显放缓,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东北地区由于体制的拖累和相应的结构转换滞后,经济进入滞后增长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开始大幅度的下降。

一是第二产业所占全国的比重下降。GDP 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

下降到2001年的11.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7.9%下降到2001年的10.23%。

二是第二产业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落后于全国2.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第三,从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所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64.30%下降到1985年的57.6%和2002年的47.16%。究其原因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的国有企业显得力不从心,市场竞争力下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直接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表7 1979-2002年东北与全国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遇到一系列困难,为此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发展的战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发展机会。振兴东北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缩小,逐步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目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积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郑世林 王宏伟

振兴农村经济问题与对策分析

振兴农村经济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及报道,总结了在振兴农村经济过程中 所发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将振兴农村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农村占地广、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口收入普遍低于城市人口,并且大多数贫困线以下的居民为农村人口,因此当今我国建设小康生活决胜期的主要战场在农村。农村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落实因地制宜,有效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笔者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现有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发展水平较低 近年来虽然城市建设进程较快,但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还较为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医疗资源较为落后,基础建设虽然相比过去有明显提升,但是与城镇相比仍较为落后,因此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弱,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在经济环境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巨大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虽然能够起到和谐发展的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下对于市场经济波动反应缓慢、抗风险能力低,导致许多农村经济

经营困难重重,甚至经营惨淡不堪重负,导致最终许多弄错集体经济体成功运营五年以上。 2.2农村产业结构不健全 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而纵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案例,无不具备农产品的产量可观、品质优化、品类丰富,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险、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技术的提高。就国内生产情况而言,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附属价值较低,并没有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农村农业主要以农户单体经济为主,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销售方面也是面临同样问题,①销售模式的单一化,主要以中间商入户回收为主,没有形成农村联户的进一步合作化、系统化、规模化。②没有系统的销售制度和培训体系,即使部分农村有销售公司,由于分配制度和体系的不足,所获利润只惠及了少部分人,未能使大部分的农民获得收益,农民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2.3农村人力资源匮乏 想发展农村经济,归根结底需要大量人才。首先缺乏具有经济型头脑的执行人才,政府虽然对振兴农村经济有政策扶持,但是因为无法理解和利用好政策条款,同时,大部分农村干部都是从农民中选拔出来的普通村民,思想意识较为陈旧、知识储量匮乏,不愿意钻研政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导致好政策爱莫能助;其次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在一些手工技术和科技方面,均缺乏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珍贵的手工艺无法传承,最新的生产技术方面不能得到运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逢其时

贵州日报/2018年/11月/13日/第009版 理论周刊黔言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逢其时 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性。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在于培育主导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只能脱于一时而难以持续。产业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没有乡村产业的振兴,产业兴旺这个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不可能实现。可以这样说,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支撑,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因此,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贵州,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可谓正逢其时、正当其地。 围绕资源优势选产业 产业选择是实现农村产业革命和产业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但也并不是什么产业都适合农村,什么样的乡村都能发展好产业。农村产业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围绕资源优势选好产业。 贵州是山多地少、集中连片耕地更为缺乏的区域,土层薄、人均少,望天田、望天土遍布,这是贵州农村极贫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禀赋决定了贵州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种植业的立地条件。但得天独厚的山地、气候和优良环境条件具有发展林产品、果产品、蔬菜等园艺产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优势,这类农业产业应该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首选。同时农产品生产要在转变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集群规模、培育市场品牌、完善冷链物流、广拓市场空间上下功夫。 贵州也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省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不同民族的建筑、食品、风俗等多元特色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因素可以变成乡村产业发展当中与农业融合的要素,适应城市居民去乡村品尝新鲜农产品、享受清新空气和乡村宁静、追寻特色乡村景观、探秘差异化乡村文化等心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核心、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和乡村养老等融合性产业。对农业融合型产业发展而言,人气是最大的生产力!这类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通过差异化融合型产品组合减少同质化竞争、通过交通设施特别是乡村交通设施的完善提高通达性、通过跨区域市场开拓积聚人气、通过服务质量的强化吸引回头客和引来更多的游客。 贵州还是一个地貌特征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大量的乡村产品、文化、建筑等产业发展的要素都处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优美的环境使这里的乡村更美丽、还使这里的产品更优质、更有机。环境因素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在于可变环境优势为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势,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环境品质条件的宣介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溢价,使贵州的农产品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更加有助于贵州的美丽环境和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和迁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通过深化改革助发展 乡村产业革命和产业振兴需要深化农村改革来培育发展动能、优化发展环境。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是贵州农民和基层干部共同创造的农村改革的新经验。这一改革的核心是把广泛存在于乡村的产业发展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各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和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合力,它在促进区域优势整合、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扶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也为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这项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并与其他领域的改革配套,共同驱动贵州乡村产业革命。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姓名 xxxx 专业经济学 准考证号 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XXXX年XX月 联系方式 XXXXXXXXXXXXX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形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其中行政体制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前不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与会者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处理好三个关系 与会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现行行政体制总体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环境变化有关,也同传统的发展理念有关,但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体制机制仍存在弊端。行政体制改革要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与事权,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中央应坚持加强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引导、调控和管理,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精力放到制定战略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应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搞好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和社会和谐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离不开其他方面改革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应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使之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一致,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相

镇2019年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行动方案【模板】

XX镇2019年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 深刻产业革命”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巩固产业结构调整成果,进一步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推脱贫攻坚,根据《中共XX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歼灭战行动方案〉〈XX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计划行动方案〉等六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晴党发〔2019〕1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新坪社区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按照“园区化布局,企业化带动,图斑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总体要求,坚持“稳步推进、与群众共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做好与群众的利益联结,与市场的产销对接,开展“产业建设年”系列活动,深入推进“1+3+N”产业,按照“一园两带三基地”发展布局,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4000亩,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通过产业带动2100人脱贫。 一是实施500亩以上坝区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XX镇新坪纳入县第一批3个坝区打造成样板区,形成薏仁、蔬菜、优质水稻为主的坝区产业。二是实现羊存栏1万只,出栏3万只;新增2018至2019年度茶叶种植6000亩,累计达2万亩,新增投产

茶园3000亩。 二、工作措施 (一)实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选择 以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围绕“1+3+N”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晴隆羊、晴隆茶、晴隆糯薏仁,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等产业。 1.调减籽粒玉米。按照“图斑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要求,将镇周边经济辐射区地块纳入镇图斑管理,将乡镇2018年玉米种植地块纳入乡级图斑管理,结合“1+3+N”产业,精心谋划替代产业布局,引入农业经营主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统筹整合相应资金项目化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在巩固2018年调减成果的基础上,新增调减籽粒玉米4000亩,同时项目化发展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推进“粮、经、饲”三元结合,逐步提升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占比达到75%。(牵头单位:镇农业服务中心;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各村<社区>) 2.500亩以上8个坝区农业产业。按照“坝区招商,一业为主”原则,按照“坝区所在地党委、政府作为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主体”,对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负总责。按照“观摩倒逼”产业发展的要求,3月底前XX镇新坪完XX县级集中观摩,配合县委县政府先期对第一批3个坝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打造。一是坝区2月底前要相应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将坝区土地量化入股合作社;二是新坪社区要从传统的“行政主导包办型”向“政府引导服务型”转变,在明确经营主体、产品选择、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作者:————————————————————————————————日期: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同时,这一战略也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想要真正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贯彻中央部署,积极的探索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以此真正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 深刻认识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都是中国社会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改革和建设中,国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想要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这就意味着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相比较西方国家,土地制度是中国最为鲜明的特色,西方国家的农村土地属于个体私有,而我国的农村土

地属于集体所有。这就要求党组织要具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让思想和行动一致,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将精力投入到集体经济工作中。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别,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差别,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真正的改变,需要不断地深化农村改革工作。近几年,中央和省委每年都会明确提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而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会议中,更是将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相关地方政策就更要认识到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性,以聊您?槔?,为例推动辽宁农村整形发展的重要任务,辽宁的地区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和政策指导帮助,从而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想要振兴乡村,建立健全小康社会,除了要从根本上转变转念,认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以外,还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需要,要坚持富村强民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因地制宜,探索出特色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教时 【高考目标定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321教学模式、分层教学、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展农业区位试题有学生完成,然后总结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哪些?A、B、C三类学生都可回答:3-4分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Array回答1~4题。 1.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 2.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3.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4.该地区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

答案:B、C、A、C、 过渡语:首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评价,其次把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总结一下,然后依据学情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考点知识梳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等相关内容。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主学习一;(要求A、B、C三类学生必须都完成导学案上的东北农业发展条件知识的梳理。3-4分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 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 ⑤_______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 ⑩________的发展。 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________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__________生产;(2)?____________生产。 探究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分小组学习讨论问题探究一,学生代表并回答展示供学生分享。其他组也可发表不同看法,然后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评价及深化。8—10分。) 探究1.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 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1)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 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2)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主要原因是___。 (3)松嫩平原多沼泽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有__。 师生共享平台:总结:本题以我国某地区为背景图, 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西北侧地形平坦,以平 原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东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 适合发展林果业。根据A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出该 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图示西北 部地处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根据图中河流可判断出该地的灌溉条件。 【展示答案】(1)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浅谈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这支“领头雁”队伍。一要选好配强农村“两委”主干。要坚持严格程序,把好选人用人关口,真正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员选入“两委班子”,重点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确保农村发展后继有人。二要制定出台乡村两级干部管理办法,尤其是针对农村干部管理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守纪律、有作为两个方面。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严格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制度、开展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民主评议领导班子和党员制度、普通党员设岗定责评星定级等各项管理教育制度,确保把党支部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要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农村各项事业得到长期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各村特色产业模式。要做到效益明显、群众发展积极性高的优势,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为其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新发展户的方式滚动发展,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最后需补齐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上,我们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照贫困村退出各项指标,依托帮扶项目,以产业发展、外出务工、金融扶贫、技能培训、医疗教育住房帮扶、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完善明确帮扶责任、帮扶机制、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所以振兴乡村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 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 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 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 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 72 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 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 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 国人均水平的 2 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 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 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 合第 73 页活动题 2 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 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 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 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 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 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 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 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 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 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 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发展合作事业振兴农村经济_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

去年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省供销合作联社上报给省委的《关于我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情况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在历史上,供销社为我省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供销社陷入困境。近几年来,我省供销社绝地逢生,重现生机,实属不易,其成绩可贵,其经验和精神更可贵。农村是个大市场、大舞台,供销社大有用武之地。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历史包袱问题,一个是坚持改革的方向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一靠政策,二靠班子,而建好班子,是决定性的因素。希望我省供销社在改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闯出一条光明大道。”我对重要批示进行了认真学习,认为张德江书记的批示对我省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去贯彻落实好批示精神,发展合作事业,振兴农村经济呢?对此,我深入基层进行了调查,现就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发展合作事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当前,大力发展合作事业,把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增收难”、“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越来越多,自闯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更加激烈,农产品卖难、运难、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收滞缓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农民分散的生产经营迫切需要联合起来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实践证明,发展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营等为主要模式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已经成为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分散生产者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现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合作事业正是这样一种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服务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组织载体和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启动内需,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农村大力发展合作事业也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 (一)国外合作经验的启迪 中国农民合作组织正处在起步期,而美日欧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走过了多年的历程。在合作社出台的今天,以期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寻求对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富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启迪。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为了让农民分割其他环节的利润,但由于农户的弱势地位,在“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中,这种利润的分割还远不如人意。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农民组建自己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创办自己的龙头企业,自我 发展合作事业 振兴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 □/文 增城市供销合作总社 马国新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