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南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南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南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及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X

张立东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近几年在南里海盆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越来越多的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已取得的有关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研究成果,运用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还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关键词:南里海盆地;构造演化;石油;地质

中图分类号:T 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028—021 盆地概况

南里海盆地为从格鲁吉亚西部穿过阿塞拜疆大部和伊朗北部少部分地区延伸至土库曼斯坦西部细长的拉伸山间盆地(图1),总面积为28.3×104

km 2

。盆地的中央是南里海,盆地北界为一主断裂带;南界是Alpine 山系;西端是Imeroti 隆起,一条北东走向的平移断层把该盆地与相邻的里奥尼盆地分隔开;东南端为Kopet-Dag

山脉逆断层。

图1 南里海盆地位置图

2 盆地形成演化及构造格架

南里海盆地东北部为土仑板块,其西北部为Scythian 板块。这个板块在晚三叠世受Eocimmerian 构造事件的影响,在晚侏罗世至早垩世受弱挤压事件的影响,而后,这些板块的南部分别变成了Kopet -Dagh 和Great Caucasus 造山带的前陆区。

在整个盆地演化时期内可以分几个不同的构造沉降速度增加的沉降阶段。在A lborz 的前陆沉降阶段之后,晚三叠世S 的沉降可能开始,在早侏罗世至巴通期从西z 至东z 可能转为

裂谷阶段。

Kopet -Dagh 、Alborz 和下库拉盆地,早白垩世沉降速度加快伴随着玄武岩浆活动,与快速沉降时期相应的构造活动同样在大高加索海槽东Pontides 有记录,它在盆地区或者在南里盆地的延线均有广泛分布,它可能代表了拉张和打开作用的重新活动,但是它们的年龄稍有不同。

始新世时期,沉降活动发生在Jolfa 、中和东Albor z 地区,它与盆地的拉张有关,并以火山活动为特征。

南里海盆地的构造沉降顶峰出现上新世-第四纪,在这一时期,构造沉降的幅度达2km,并且具有非常高的速度。

该盆地可划分为许多次盆地,包括Absheron -Pribalkhan 隆起带、Kelkor 地堑、Kura 次盆、南里海深海次盆、南里海第三纪次盆和西土库曼斯坦次盆。

按克莱曼分类,南里海盆地属于断陷聚敛边缘-大洋消亡类型。

3 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3.1 烃源岩

南里海盆地发育7套烃源岩,其中主力烃源岩为上始新统灰岩和页岩。

到晚中新世,南里海盆地变成了封闭的海道,并与海相处于半隔绝状态。沉积物由海相、非海相三角洲相、浊流相和复理石/磨拉石建造组成。

&N 研究指出,中上中新统样品(M y 群和D 组)的页岩和砂质页岩

28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4期 

X

收稿日期5

hemshak Albor Albor Abrams arimanov a kop iatom :2012-01-1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 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 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 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 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晚古生代经历了石炭系陆表海盆地的演化阶段,形成了柴东残留海相石炭系盆地;中生代经历了早侏罗世断陷和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挤压坳陷的发育阶段,形成了J1、J 2个并列的沉降中心。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燕山、喜山2期强烈的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西强东弱,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强烈变形剥蚀,形成了残留下侏罗统凹陷;东部活动较弱,中、新生代连续沉降沉积。新生代为大型走滑挤压盆地,第三纪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发育多个沉降中心,晚第三纪以来沉降中心向东迁移,第四纪在三湖地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沉降中心。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1999年7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34(3):365—374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 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 刘德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部 北京 100724) 摘 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 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由此 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 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 弱。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 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 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 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 1 引言 关于弧后裂谷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有了很多论述(Karing,1971;Sleep et al.,1971;H yndm an,1972;W ilson et al.,1972;Coney,1973;M o lnar et al.,1978; D ew ey,1980;Jarrard,1986;U yeda,1991),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T am ak i,1991):①俯冲板片引起热流上涌的模式;②热柱上升模式;③弧后板块后退模式;④软流圈对流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⑤软流圈下降流不稳定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但总的来说,这是个未解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J3—K)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裂谷-坳陷盆地,其形成、发展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有直接关系(刘德来等,1996)。由于松辽盆地没有发育成边缘海盆地,至今还保留着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在东北地区广泛发育裂谷期前火山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记录了弧后裂谷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特征。本文试想通过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以及裂谷期前火山岩的某些特征,讨论弧后伸展区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莉,女,1958年4月生,讲师,石油地质专业。 1999-02-10收稿,1999-05-10改回,王桂凤编辑。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乌克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盆地内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的地质概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以后的找水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特征富水性分析 Abstract:The Wukependi is located in Chifeng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ccurrence of 4 basins in loose rocks of pore water and tertiary clastic rock class pore fracture wate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basi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for w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 words: basin,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feature rich water analysis 正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乌克盆地位于赤峰市百灵庙镇南部乌克忽洞镇,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为1428~1702m,相对高差270m。北部塔苏日阿以东一带地形最低,海拔高度为1428m,东南部的东毛忽洞一带地形最高,海拔高度为1702m。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丘陵区内发育有冲沟,中间为盆地,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地势渐低,海拔高度1428—1608m。 二、地质概况 1、下元古界二道洼群(Pter)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混合岩、长石石英岩,多呈绿色、灰绿色,黑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片麻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其厚度大于2000m,下线不清。 2、第三系上新统(N2) 据前人资料和本次施工的钻孔中均有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红色、棕黄色、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ectonic divis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western region of Qaidam basin WU Mengmeng 1,YUE Zhenqi 1,MENG Ziyuan 1,WANG Wanjun 2,ZHANG Jinning 3 (1.Department of Ge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China ;2.Oil Production Plant 11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nxi 710000,China ;3.Daga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ianjin 300280,China )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basin and the basic geological knowledge can be revealed by the division of basin tectonic units.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unit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n this area,to forecast the favorable zone and to guide the next exploration of the oilfield.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 -n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parts of the source rock in the basin is used for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which can make clear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in the reg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rock and the discovered reservoir.Key words :tectonic division ;tectonic evolution ;western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 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吴萌萌1,岳祯奇1,孟子圆1,王婉君2,张津宁3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陕西西安710000;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 天津300280)摘要:通过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能够揭示盆地内部基本构造特征, 明确基础地质认识,是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础工作。在已划分构造单元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对于有利区带的预测,指导油田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前人对构造分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方案后,发现将盆地源岩构造高部位和构造低部位结合起来进行构造单 元划分,更能明确该地区油气运聚模式, 清晰源岩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相关性。关键词:构造分区;构造演化; 柴西地区中图分类号:TE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285(2018)10-0005-04 DOI:10.3969/j.issn.1673-5285.2018.10.002 *收稿日期:2018-09-1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3040700;中国石油天然 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 项目编号:研究院2014-技术-勘探-07。作者简介:吴萌萌(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成藏研究工作。石油化工应用PETROCHEM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 第37卷第10期2018年10月 Vol.37No.10Oct.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