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郭 巍1,于文祥2,刘招君1,马 琳

1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6

2.长春市国土资源局,长春 130026

摘要: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水组较高,而登娄库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四方台组较低。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 明水组地层剥蚀较大,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 明水组;古近纪 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

关键词: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剥蚀量;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888(2009)03 0353 08

收稿日期:2008 09 2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ZP-Y -01)

作者简介:郭巍(1960 ),男,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E mail:guow ei jldx @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46599.html, 。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GU O Wei 1,YU Wen xiang 2,LIU Zhao jun 1,MA Lin 1

1.Colle ge of E arth S cience s ,Jilin Univ e rsity ,Chang chun 130026,China

2.B ure au of the L and an d Resourc es of Chan gchu n,Chan gchu n 130026,Ch ina

Abstract:T he analysis of basin subsidence history and bur ied histo ry are im po rtant part of hydro car bon appraisement.According to the w ell lo gg ing data of south Songliao basin,on the basis of fo rmatio n denude,the authors ev olved the research o n deposition r ate,subsidence rate and buried history.T he simulatio n of deposition rate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of the Shahezi For matio n,the Yingcheng For mation is the rapidest,the Quantou Formation,the Mingshui Form ation is high,and the Denglouku Formation,the Qingsankou For mation,the Yao jia For

m ation,the Sifangtai Form ation is low ;the finding of the buried history m ake know n the sig nificance that fast depo sition,fast subsidence and fast burial fro m the Shahezi Form ation to the Yingceng Form ation.The str ata is denuded in the Late Yingcheng For matio n,stratigraphic break and denudation present in creasing ly tendency fr om w est to east;the sig nificance of buried history is the m ore fast depositio n,sub sidence and interm ent.From the Denglouku For matio n to the M ingshui Formation,the subsidence stay entire fr om the Yaojia Fo rmatio n,the strata fro m upper the Nenjiang Fo rmation to the M ingshui Forma tion denudation acutely.T he strata basically absent in the so utheast uplift of the basin from T he Neng jiang Fo rmation to the M ing shui For matio n.From the Paleogene to the N eo gene,the overall sig nificient present that strata uplift slow ly,then fall slo w ly,depo sitio n slo w ly,bury slo w ly.

第39卷 第3期

2009年5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our nal of Jilin U niver sity(Ea rth Science Editio n)

Vo l.39 No.3

M a y 2009

Key words:the southern Song liao basin;buried histo ry;denudation;deposition rate;subsidence rate

0引言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部大型中新生代具有断坳双

重结构的复合沉积盆地。其南部系指松辽平原嫩江、第一松花江及拉林河以南盆地部分,地跨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现今仍为地貌盆地。松辽盆地南部根据其基底性质和盖层的区域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区、西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图1)

图1松辽盆地南部构造分区图Fig.1

Tectonic indifferent location of the southern of Songliao basin

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断陷、坳陷、构造反转和新生代断坳等4个阶段。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在断陷期具近源、多源、多沉积体系特点;坳陷期受3个主要的物源控制,形成冲积扇 河流 (扇)三角洲 湖泊沉积体系组合。

盆地埋藏史的模拟现已成为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盆地埋藏史恢复的计算机模型主要有正演和反演2种模型,二者均是基于沉积压实原理[1]。而应用沉积压实原理恢复盆地埋藏史的方法主要有沉积速率法、物质平衡法、回剥法等,其中反演回剥法是较精确的方法[2]。本文以回

剥法为基础,探讨了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1

埋藏史恢复的基本原理

1.1

埋藏史计算模型

一般认为地层在埋藏成岩过程中,骨架颗粒的

总体积保持不变,成岩中岩石体积减小主要是孔隙度减小所致。孔隙度的减小主要受压实、胶结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是主要作用,通常可以忽略胶结作用的影响,将孔隙度的减小近似地看作压实量。

假定地层的横向位置在沉积过程中不变,变化的仅是纵向位置。根据质量守恒法则,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厚度变小,但骨架厚度始终不变[3]

,

其数学表达式为

h s =

!Z 2Z

1

[1- (Z)]d Z 。(1)

式中:h s 为地层骨架厚度,m;Z 1、Z 2为现今地层的顶界和底界埋深,m; (Z)为地层的孔隙度 深度曲线函数。

不同岩性有不同的孔隙度 深度曲线,因此整个地层的孔隙度 深度曲线是不同岩石的孔隙度 深度

354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39卷

曲线的百分组合[4]。考虑到火石岭组和营城组火山岩发育的特殊地质条件,在模型中加入火山岩体,并认为火山岩体在埋藏过程中孔隙度保持不变。建立了综合岩性孔隙度 深度解析数学表达式为

(Z)=P s 0s ex p(-C s Z)+

P m 0m ex p(-C m Z)+P v v0。(2)式中:P s为砂岩含量(%);P m为泥岩含量(%);P v 为火山岩含量(%); 0s为砂岩原始孔隙度(%); 0s=42.7%; 0m为泥岩原始孔隙度(%); 0m=

64.5%; 0v为火山岩原始孔隙度(%), 0v=10%;

C s,C m分别为砂岩和泥岩的压实系数(m-1);其中C s=0.000076,C m=0.00034。

由于在埋藏史恢复中,最终得到的是地层的古埋藏深度底界,因此z2才是最终需要的变量,把(2)式代入(1)式中,得到关系式:

z2=(h s+Z1)-P s 0s/C s[ex p(-C s Z2)-

exp(-C s Z1)]-P m 0m/C m[exp(-C m Z2)-

ex p(-C m Z1)]-0.1P v。(3) z2是所求的地层古埋深底界,Z1和Z2分别是现今地层埋藏深度的底界和顶界。

依据测井原理,利用声波时差数据计算得到的孔隙度能较真实地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利用声波时差数据计算孔隙度公式为

= t- t ms

t f- t ms。(4)式中: t为声波时差; t ms为声波在孔隙度为零的岩石中传播的时差,为常量; t f为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时差,为常量。

尽管测井中由于井壁断裂、泥饼的影响,声波时差在局部不能完全反映地层孔隙度的真实大小,但并不影响整体上声波时差反映孔隙度大小的准确性。在计算得到孔隙度后,利用回归拟合的方法剔除异常的孔隙度数据并得到孔隙度 深度函数[5]。1.2剥蚀量计算

埋藏史恢复时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地层剥蚀量。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各有不同的适应条件,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状况选择了声波时差法。

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均匀小孔隙度的地层中,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孔隙度大小存在正比例线性关系。因此,不同的声波时差变化与不同孔隙度变化可以类比,即在正常压实情况下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声波时差数据与深度的关系:

T=T0ex p(-bx)。(5)式中:T为声波传播时间,即声波时差;T0为声波在地表的传播时间,一般为常量;b为指数衰减常数。

在没有剥蚀的情况下,声波在地表传播的时间是T0,与原始沉积孔隙一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T0值,其范围一般为590~690s/m。经过某个剥蚀事件后(图2),现今地层的表面与原始沉积顶面的垂直距离就是剥蚀量,由于压实作用的不可逆性,未剥蚀地层的孔隙度未发生变化,但原本完整的声波时差与深度的指数函数曲线在剥蚀面上的部分被削去。剥蚀后地层的声波时差与深度指数函数可用回归拟合的方法得到,如果再有原始地表声波时差值,通过恢复函数曲线的原貌就可得到剥蚀厚度[6]

图2 声波时差法剥蚀量计算原理图

Fig.2 Principle of formation denude using method of equation time of sound wave

研究区在营城组末期和嫩江组末期有两次全区性的隆升事件,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各井剥蚀量(表1)。

表1各井剥蚀量统计

Table1Statistics of formation denude of each well

井号农40井伏10井合5井布1井德深5井万22井黑100嫩江组末剥蚀量/m570520542515401742297

营城组末剥蚀量/m425410546未钻遇353487未钻遇

1.3构造沉降史计算模型

埋藏史恢复得到的实际上是各地层单元的总沉降史,总沉降量由负荷沉降和构造沉降两部分组成。在求得盆地总沉降量后,通过沉积物负载均衡校正,可求得构造沉降量。若构造沉降为T s,盆地总沉降为S,上地幔、地壳、沉积物和盆地内水体的密度分

355

第3期 郭 巍,等: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别为!m 、!c 、!

s 和!w ,则有T s =S(!m -!s )/(!m -!w )。

(6)

由于地壳上部具有一定的弹性厚度,岩石圈均

衡实质上属挠曲均衡。当盆地足够宽、挠曲刚度或有效弹性厚度很小时,挠曲均衡趋近于Airy 均衡。若拉伸量大并具多幕性,地壳受到明显加热,挠曲刚度或有效弹性厚度明显减小,均衡作用接近于Airy 均衡。沉积物负荷均衡作用校正时应考虑古水深W d (x )、古海平面SL 的影响。但对于松辽盆地这

样的陆内湖盆,古水深一般不过几十米,且变化不大,海平面变化影响也很小,加之资料所限,古水深、古海平面等参数很难准确取值,本文略去了这两项因素。因此,当盆地足够宽,挠曲刚度或有效弹性厚度很小时,满足Airy 均衡,则有

T s (x )=S (x )[!m -!s (x )]/(!m -!w )。(7)

式中:S(x )为总沉降量;地幔密度!m =3.33g /cm 3

;

!s (x )为深度x 处岩石的密度,!0=2.31g/cm 3

,k =0.0000437;水体密度!w =l g /cm 3

。通过式(7)可分别求得Airy 均衡状态下的构造沉降量。

构造运动既可以表现为沉降,也可以表现为抬升[7]

。构造沉降量用上式计算可得,而构造抬升量计算公式如下:

T u (x )=d w (x )+h e (x )。

(8

)

图3

东西向沉积速率联井剖面图

Fig.3

Eastern western section of deposition rate of combination wells

式中:T u (x )为任一点某一地质时刻的构造抬升量;d w (x )为任一点某一地质时刻构造抬升前古水深;h e (x )为任一点某一地质时刻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剥蚀厚度。

如果古水深d w (x )很浅,忽略不计,则构造沉降量就等于构造抬升所造成的地层剥蚀厚度,即

T u (x )=h e (x )。(9) 根据上述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平1井、英10井、海3井、乾198井、长深1井、坨深6井、四3井等井

进行了剥蚀量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各井剥蚀量大小不一,但基本符合盆地南部的整体构造形

态,位于凹陷中心的各井剥蚀量相对较小,而隆起区剥蚀量相对较大,与现今T 2地震反射界面构造形态特点基本吻合[8]。

2沉积速率分析

从松辽盆地东西向平1井 榆深2井和南北向

英10 四3井沉积速率联井剖面分析(图3、4),揭示了深部地层四3井、榆深2井、万22井和坨深6井计算出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沉积速率很高,其中沙河子组沉积速率大于营城组;而榆深2井营城组沉积速率大于沙河子组是由于未钻穿沙河子组,

计算地层不全所致。从登娄库组至嫩江组时期,沉积速率整体的趋势是登娄库组低、泉头组高,从青山口组到姚家组沉积速率逐渐变低,到姚一段达到最低后回返逐渐变高,嫩江组具较高的沉积速率。其中红75井、平1井、海3井和乾198井泉头组沉积速率较低也是因未钻穿泉头组造成的。嫩江组四、五段沉积速率小于嫩一至三段与嫩江组末期的隆升事件有关。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速率较高,而明水组的沉积速率大于四方台组。孤101井明水组沉积速率偏低,是由于该时期孤101井大部分时间处于剥蚀状态,这部分时间没有接受沉积,但计算中把它当作沉积时间的一部分,导致沉积速率偏小。在横向上,黑151井和乾198井青山口组沉积速率较大,反映青山口期沉积中心位于长岭凹陷,由长岭凹陷向四周,沉积速率逐渐降低;姚家组沉积速

率在孤101井和黑151井较大,东南隆起区最小,反

映该时期沉积中心向东偏移;嫩江组沉积速率在孤

35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39卷

图4

南北向沉积速率联井剖面图

Fig.4

Southern northern section of deposition rate of combination w ells

101和乾198井较大,该时期沉积中心位于孤店

乾安地区,东南隆起区在该时期沉积速率较小,是由于嫩江组末期强烈的剥蚀作用结果。四方台和明水组沉积速率在黑151和红75井处较大,东南隆起则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沉积中心已明显向西偏移。

图5

东西向沉降速率联井剖面图

Fig.5

Eastern w estern section of subsidence rate of combination wells

松辽盆地南部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速率较大,一方面与断陷期强烈的伸展作用有关,另一方面有充足的物源供给。泉头组沉积时期,河流相快速沉积作用和充足的物源供给是造成沉积速率较高的

原因。而姚家组沉积时期,盆地整体抬升,物源供应不足,非补偿沉积特点突出,造成沉积速率极低。

3沉降速率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南北向红75 四3井,各井的沉降曲线特征虽有差异,但总体特征基本相同。沉降曲线可划分为3个阶段(图5、6)。

第一阶段是沙河子组至营城组,第二阶段为登娄库组到明水组,第三阶段为新生界。由于沙河子

357

第3期 郭 巍,等: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图6

南北向沉降速率联井剖面图

Fig.6

Southern northern section of subsidence rate of combination

wells

图7

东西向埋藏史联井剖面图

Fig.7

Eastern western section of interment history of combination wells

358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39卷

图8南北向埋藏史联井剖面图

Fig.8Southern northern section of interment history of combination wells

组和营城组埋藏深度大,大部分钻井没有揭示这些地层,而且钻遇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钻井分布不均匀。因此,第一阶段变化规律不明显,但仍然可以看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降速率曲线较陡,速率较大,在营城组末期有一次抬升。第二阶段登娄库组至明水组,沉降速率曲线有所变缓,沉降速率变慢,总体规律表现为:登娄库组时期沉降速率低,泉头组时期高,青山口组、姚家组时期低,嫩江组时期高,四方台组时期低,明水组时期高,并且在嫩江组末期经历了一次快速回返后又急速沉降的过程。第三阶段从明水组沉积结束至今,这个阶段经历时间较长,特点是沉降速率变化缓慢,从古近纪开始以缓慢的速度持续上升,至新近纪开始转为缓慢地沉降。东西向海3井 万22井沉降速率联井剖面仅有万22井揭示了沙河子组和营城组,但各井的沉降速率曲线特征与南北向剖面基本相同。

在横向上,从青山口组时期至明水末期黑62井沉降速率较大,自南向北,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其中南部沉降速率大于北部;自东向西沉降速率也逐渐减小,其中西部沉降速率大于东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时期,由北向南古近纪与新近纪构造抬升速率和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由西向东构造抬升速率逐渐变大。

综上表明,松辽盆地南部经历了3次主要的沉降和3次抬升: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快速沉降、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较快速沉降、新近纪缓慢沉降。3次抬升发于营城末期、嫩江末期和明水末期。

4埋藏史特征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东西向平1井 榆深2井、南北向英10井 四3井埋藏史剖面图基本控制了盆地南部埋藏史特征。虽然各井的埋藏史各有特点,但整体规律却非常明显(图7、8)。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回返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

359

第3期 郭 巍,等: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 明水组地层,由于嫩江组末期和明水组末期的抬升,地层缺失和剥蚀较大,由东向西有增加的趋势,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 明水组;古近纪 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由西向东沉积速率、埋藏速率逐渐减小,东南隆起区则始终处于剥蚀状态。

5结论

(1)依据沉积速率计算结果,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具较高的沉积速率;登娄库至嫩江期,登娄库组沉积速率较低,泉头组较高,从青山口组到姚家组沉积速率逐渐变低,到姚一段达到最低后逐渐变高;至明水组沉积速率达到最高。青山口期长岭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反映沉积中心位于长岭凹陷,由长岭凹陷向四周沉积速率逐渐降低;姚家期和嫩江期孤店沉积速率较大,反映该时期沉积中心向东偏移;四方台和明水组沉积速率在黑帝庙和红岗地区较大,东南隆起则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沉积中心已明显向西偏移。

(2)松辽盆地南部经历了3次主要的沉降和3次抬升: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快速沉降、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较快速沉降、新近纪缓慢沉降。3次抬升发于营城末期、嫩江末期和明水末期。从青山口组时期至明水末期,自南向北,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自东向西沉降速率也逐渐减小。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时期,由北向南古近纪与新近纪构造抬升速率和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由西向东构造抬升速率逐渐变大。

(3)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回返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古近纪 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由西向东沉积速率、埋藏速率逐渐减小,东南隆起区则始终处于剥蚀状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石广仁.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9.

SHI Guang r en.A n appro ach to numer ical simulatio n of the oil g as bear ing basin[M].Beijing:Petr oleum

Industry Pr ess,1999.

[2]闫宝珍,朱炎铭,赵洪,等.盆地埋藏史恢复的计算机模

型建立[J].天然气工业,2006,26(1):37 39.

Y A N Bao zhen,ZH U Yan ming,ZH A O H ong,et al.

Comput er model fo r reconst ruct ion of basin bur ial his tor y[J].N atural Gas Industry,2006,26(1):37 39. [3]叶加仁,陆明德.盆地地史模拟评述[J].地质科技情

报,1995,14(2):45 51.

Y E Jia ren,L U M ing de.Review o f basin g eohistor y modeling[J].Geo lo 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Infor matio n,1995,14(2):45 51.

[4]褚庆忠.冀中孙虎地区含油气系统埋藏史研究[J].地

球学报,2000,21(3):306 312.

CHU Q ing zho ng.Bur ial histo ry of the petr oleum sy s tem in Sunhu ar ea[J].A cta Geo sicientia Sinica,2000,

21(3):306 312.

[5]刘光祥,钱一雄,潘文蕃.库车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沉降

沉积分析[J].石油地质实验,2000,22(4):313 318.

L IU Guang x iang,Q IA N Y i x iong,PA N Wen fan.Re sear ch of subsidence and sedimentatio n o f the K uda M eso Ceno zo ic for eland basin[J].Experimental P etro leum Geo log y,2000,22(4):313 318.

[6]刘景颜,林畅松,喻岳钰,等.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

量的方法改进[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2 306.

L IU Jing y an,LI N Chang so ng,YU Yue yu,et al.A n impr oved methed to calculated enude damount by sonic w ell log s[J].Ex per iment al Petro leum G eolog y,2000,

22(4):302 306.

[7]方石,张志强,刘招君,等.松辽盆地新生代热演化及地

层定年[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

923 928.

F AN

G Shi,ZHA N G Z hi qiang,L IU Zhao jun,et al.

T herma l histor y and stratum age in t he Ceno zo ic o f t he Song liao basin,NE China[J].Jo urnal o f Jilin U niversi ty:Earth Science Editio n,2007,37(5):923 928. [8]王永春.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的形成和分布[M].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WA N G Yo ng chun.F ormat ion and distributio n o f li tholo gic reservo ir in the souther n Songliao basin[M].

Beijing:Pet roleum Industr y P ress,2001.

360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39卷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松辽盆地地层岩性简表.(优选)

地层岩性简表 地 层 层位代号 厚 度 (m) 岩性描述 绝对年龄Ma 反射界面 系 统 组 段 第四系 Q 0-130 黄色、土黄色、暗灰色粘土、杂 色砂砾层 白垩系 上 统 嫩 江 组 三段 K 2n 3 100-1500 为灰、灰绿、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 二段 K 2n 2 深灰色泥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泥岩。 一段 K 2n 1 以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粉砂岩。 姚家组 K 2y 灰绿、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 青山口组 K 2qn 上部灰绿、紫红色泥岩、砂岩。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油页岩。 下 统 泉 头 组 四段 K 1q 4 500-1900 紫红、 灰绿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砂岩。 三段 K 1q 3 灰、紫褐、灰绿色泥岩与灰、灰白色粉、细砂岩。 二段 K 1q 2 棕褐、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一段 K 1q 1 紫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中砂岩、含砾中砂岩互层。 登楼库组 K 1d 100-2100 上部以紫、 褐黑色泥岩夹粉、中砂岩、粗砂岩与浅灰黑色、黑色泥岩互层。 营 城 组 营四 30-300 岩性总体为灰色、灰黑色泥岩与灰绿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砂砾岩互层, 营三 100-600 营二 100-800 营一 50-500 沙河子组 K 1sh 600-1400 上部以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砂砾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砂 砾岩,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 岩、煤层和灰、褐灰色砂岩及砂砾岩。 火石岭组 K 1h 200-1500 灰紫色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深灰 色砂、泥岩夹煤。 C- J 基 底 灰色片麻岩,灰色、灰绿色千枚岩、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灰岩,浅灰色、浅红色花岗岩、花岗蚀变岩。 To 2 T 1 T 11 T 2 T 3 83 90.4 88.5 97 112 124.5 Yc2 Yc3 Yc4 T 4 T 42 T 5 131.8 138.5 145.6 T 41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1999年7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34(3):365—374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 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 刘德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部 北京 100724) 摘 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 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由此 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 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 弱。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 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 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 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 1 引言 关于弧后裂谷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有了很多论述(Karing,1971;Sleep et al.,1971;H yndm an,1972;W ilson et al.,1972;Coney,1973;M o lnar et al.,1978; D ew ey,1980;Jarrard,1986;U yeda,1991),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T am ak i,1991):①俯冲板片引起热流上涌的模式;②热柱上升模式;③弧后板块后退模式;④软流圈对流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⑤软流圈下降流不稳定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但总的来说,这是个未解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J3—K)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裂谷-坳陷盆地,其形成、发展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有直接关系(刘德来等,1996)。由于松辽盆地没有发育成边缘海盆地,至今还保留着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在东北地区广泛发育裂谷期前火山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记录了弧后裂谷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特征。本文试想通过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以及裂谷期前火山岩的某些特征,讨论弧后伸展区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莉,女,1958年4月生,讲师,石油地质专业。 1999-02-10收稿,1999-05-10改回,王桂凤编辑。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优选)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2.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塔里木一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太平洋区。而中国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微板块主体在前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Dobretsov etal., 2004;郊瑞卿,2009),北缘受到蒙古一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

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区域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郊瑞卿,2009)。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东 北地 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3)大兴安岭微板块: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华力西期板块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构造带;4)额尔古纳微板块: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地体(Wang and Mo, 1995;任纪舜等,1990;李锦轶等,1999;邵济安和唐克东,1995;张贻侠等,1998;张梅生等,1998;任纪舜等,1999;李锦轶等,2004b;谢鸣谦,2000; Liu etal., 1998; Wu et al, 200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松辽盆地主体就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盆地南部坐落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葛荣峰,2009)。 3. 区域构造演化 3.1 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太34井区块葡萄花油层精细构造研究

松辽盆地太 34井区块葡萄花油层精细构造研究 X 何 海,邓 涛,李志杰,罗 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研究区构造勘探程度高、断裂复杂,增储及挖潜剩余油,要求精细构造研究。通过紧密结合井-震资料,实现层位准确标定,在三维地震数据体剖面构造解释基础上,综合利用时间切片及沿层切片、相干体切片、反射层倾角、断棱边缘检测、地震属性等技术,提高了断层系统解释的可靠性与精细程度。利用加密解释密度与连续多线对比解释等方法,进一步识别出小断层(7条)及其相互切割关系,搞清了断层剖面组合形态(y 、X 、人、入字型)、平面展布状况(NS 、近EW 向为主)及油层整体构造格局,落实了一批新的构造圈闭(8.28km 2 )。 关键词: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构造解释;构造特征 中图分类号:T 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2—0115—04 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地区,非构造油(气)藏所占的比例十分有限。统计资料表明,多数盆地60%~70%以上的油气都聚集在各种各样的构造圈闭中[1] ,所以构造解释与构造分析在现在乃至今后仍将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日益提高,勘探开发目标日趋隐蔽,难度也越来越大[2]。松辽盆地太34井区块,处于勘探开发后期,挖潜增储需要通过地质和地震的密切结合,利用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三维地震资料精雕细刻的解释,确证小断层,落实低幅构造。 1 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太34井区块,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二级构造带南部的三级构造单元-太平屯构造的南部。太34井区块,面积51.6km 2,区内断层分布以近南北向、东西向为主,构造起伏50m 左右,潜在新增储量主要集中在断层围限区块内。白垩系是松辽盆地的主要沉积岩系,姚家组沉积期,盆地内水域急剧退缩,湖盆缩小,发育大规模的河流与三角洲沉积,沉积了盆地主要的储油岩系。葡萄花油层为姚家组主力油层,论文研究葡萄花油层顶面(也即葡1油组顶面),T 1-1地震反射层位构造特征。2 精细构造解释 层次性是地质研究中所要遵循的普遍原则[2] ,松辽盆地太3井区块葡萄花油层精细构造研究,按 照从大到小的描述原则,进行依次细致研究,逐级落实,使之更加符合地下地质规律。 2.1 层位标定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首要工作是进行准确的地震层位标定,将地震反射界面与产生反射的地质体之间建立起准确的对应关系,赋予地震反射层地质含义。精细的层位标定对提高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及综合预测精度十分重要[3] 。合成地震记录是实现精细层位标定的有效手段,是深度域钻井、测井资料与时间域地震资料建立联系的桥梁。通过制作准确的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各主要目的层在地震时间偏移剖面上的准确位置[4]。 根据区内的钻探实际情况,利用多口探井及评价井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结合地震资料中的子波及主频,进行地震资料反射波组的认定。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过程中,首先对声波时差资料的质量进行核查,对异常数据点进行分析校正,分析研究区内速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时-深关系。其次,基于实际地震资料,分析目的层地震反射品质,了解地震子波变化范围,利用不同频率、不同极性、不同类型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优选最佳子波与极性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使其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对应关系最好。最后,对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微调,使葡萄花油层顶(T 1-1)面深度(AC 台阶式跳跃点)与对应的地震反射振幅极大值对应良好(图)。 115  2012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3 作者简介何海(),男,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41:2011-12-2:1984-2009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世界油气田课外读书报告 题目: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 及油气富集规律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2013年4月20日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目录 一盆地概况 (2)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3)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4) (一)裂陷阶段(J2-3—K1d) (4) (二)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6(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9)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11)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 (11) (二)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12) (三)盆地构造变动和构造特征 (12) 五、主要油气田 (13) 1.大庆油田 (13)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14) 3.宋方屯油田 (15) 4.龙虎泡油田 (15)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8) 1.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18) 2. 中央坳陷控制储集层的发育 (18) 3. 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9) 4.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19) 5.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9)

一盆地概况 1.地理位置 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丘陵连接。北北东向展布。 2.规模:长750k m,宽330-370k m,面积约26万k m2。 3.勘探历程 (1)1955-1964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 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深部层系、外围盆地“二次勘探” 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产量达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花岗岩占1/3,华力西期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东转为北东向。花岗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34k m之内。33k 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 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慢。 (2)地热场

2-1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概况 地理:盆地四周为山脉环绕,西为大兴安岭,东界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北与小兴安岭相接,盆地南缘地势低缓,向南开口,与辽河下游平原相接。 面积:26万km2。 盆地类型: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周围盆地:松辽盆地极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面积大于500km2的沉积盆地有23个,沉积岩面积约30.49万km2。

石油勘探九个重点区块 古龙、巴彦查干、太东-卫星、长垣中南段、临江、英台-四方坨子、大情字井、扶新、套保-镇赉开始石油地质勘探:1955; 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1959年国庆前夕,在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上的松基三井青山口组获得工业油气流。 已发现油气田:到1990年代初,共发现油气田34个,其中油田、油气田27个,气田7个。 近年发现:在盆地西部龙虎泡地区及其它地区又发现了油气田。 大庆油田为主力油田:包括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个局部构造。

长垣以西 长垣以东 松南老区待探规模: ◆约20-25亿吨 长垣以西:15.6 亿吨 大庆9-10 亿吨 吉林5-6 亿吨 长垣及以东:5-6 亿吨 松南老区:1.5-2.0亿吨十五增储规模 ◆两家年增1.2-1.5亿吨, 有资源基础

K=盆地中最主要的沉积岩系,厚度大,分布广。 八个含油层,按生储盖组合关系,可划分为浅部、上部、中部、下部和深部五套含油组合。 油气田:26个 石油地质储量: 88522万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121.4亿立方米 开发油田:16个年产原油:375万吨。 3·′? ′t ?? èá2oé¨3· ?? èá ?y ′t2??a ??3?Dí?? ′t?¢?y2??a ???ìé??¨Dê°? ′t?¢?yDí?? ??3?Dí?? èá??áü2?D′Dê°? ?y??2ó±?3DDê°? ′t?¢????áü??°°Dê°? 3??|?a3·??áü Da±?3·??áü ?±·D3D3·??áü óí°?·?Dê 3··ì ì?°?·?Dê 3··ì ??°?·?Dê 3··ìá?o-3· ??′?ê1Dê°? ?aê23· ?′?o?ú3· ?|1?3· μ?é¨3DDê°? ·ú3?àíDê°? 3?°? à÷è?3· ?úDê°?2¢Dê°?μ?°?3··ìà?±? ?ì°?·?Dê 3··ì 浅部组合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成果与经验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一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成果与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加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力度,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获得“突参1井获轻质原油”等10个油气调查新发现、“慈页1井发现页岩气”等6个页岩气调查新发现、油页岩等3个非常规调查新发现,开辟了一批油气勘探新阵地;带动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等10余家相关企业开展后续合作,初步发挥引领商业性勘探的重要作用;为部提供40余处油气勘查招标区块,支撑服务矿政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应该讲,我局在油气领域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正逐步显现。 其中,松辽外围突泉盆地钻获轻质原油成果尤为显著、意义特别重要,得到了院士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行业内的重要反响。系统总结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探索油气调查新模式、梳理油气调查新创新,对推进松辽外围今后的新部署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推进我局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 松辽盆地及外围约60万平方千米,除已发现的松辽等大型油气盆地外,外围广大地区共有50多个中小型盆地,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加之构造运动及火山活动等因素,使得确立盆地范围、查明地层展布,特别是火山岩覆盖层下的地层展布与含油气性,面临极大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8年部署实施“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地矿专项),2013年部署实施“索伦-林西地区油气资源选区调查”项目(战略选区专项),组织10余家专业单位,100余位科研人员,共计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主要取得3个方面新发现和认识。 第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众多新认识,夯实了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根基。沈阳地调中心通过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油气工作空白区圈定了“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等油气新区、确认中、下侏罗统以及上二叠统等油气新层系,依据盆地凹陷面积、暗色泥岩厚度、烃源岩特征、含油气情况等,优选突泉盆地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 此外,对于松辽外围油气地质调查程度极低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三盟市交界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

松辽盆地北部明水论文

松辽盆地北部明水 摘要: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明水-绥化地区沉积体系类型、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规律。在松辽盆地明水-绥化地区下白垩统地层主要识别出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曲流河四种沉积体系。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对沉积体系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扇三角洲-湖泊充填期、断坳盆地辫状河沉积充填期和坳陷盆地曲流河沉积充填期三个时期。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materials of the drilling core, the logging and the indoor analysis combining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type and character in mingshui-suihua region. mingshui-suihua area in lower cretaceous identify four depositional system,that are delta, fan delta, braided river and meandering river. at last with the opin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epositional system is analyzed.that go through delta-lake fill period、braided channel of fault basin filled period and meandering river of depressed basin filled period.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明水-绥化地区 key words: sedimentary facies;depositional system;sequence stratigraphy;mingshui-suihua area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 郭 巍1,于文祥2,刘招君1,马 琳 1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6 2.长春市国土资源局,长春 130026 摘要: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水组较高,而登娄库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四方台组较低。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 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 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 明水组地层剥蚀较大,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 明水组;古近纪 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 关键词:松辽盆地南部;埋藏史;剥蚀量;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888(2009)03 0353 08 收稿日期:2008 09 27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ZP-Y -01) 作者简介:郭巍(1960 ),男,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E mail:guow ei jldx @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746599.html, 。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GU O Wei 1,YU Wen xiang 2,LIU Zhao jun 1,MA Lin 1 1.Colle ge of E arth S cience s ,Jilin Univ e rsity ,Chang chun 130026,China 2.B ure au of the L and an d Resourc es of Chan gchu n,Chan gchu n 130026,Ch ina Abstract:T he analysis of basin subsidence history and bur ied histo ry are im po rtant part of hydro car bon appraisement.According to the w ell lo gg ing data of south Songliao basin,on the basis of fo rmatio n denude,the authors ev olved the research o n deposition r ate,subsidence rate and buried history.T he simulatio n of deposition rate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of the Shahezi For matio n,the Yingcheng For mation is the rapidest,the Quantou Formation,the Mingshui Form ation is high,and the Denglouku Formation,the Qingsankou For mation,the Yao jia For m ation,the Sifangtai Form ation is low ;the finding of the buried history m ake know n the sig nificance that fast depo sition,fast subsidence and fast burial fro m the Shahezi Form ation to the Yingceng Form ation.The str ata is denuded in the Late Yingcheng For matio n,stratigraphic break and denudation present in creasing ly tendency fr om w est to east;the sig nificance of buried history is the m ore fast depositio n,sub sidence and interm ent.From the Denglouku For matio n to the M ingshui Formation,the subsidence stay entire fr om the Yaojia Fo rmatio n,the strata fro m upper the Nenjiang Fo rmation to the M ingshui Forma tion denudation acutely.T he strata basically absent in the so utheast uplift of the basin from T he Neng jiang Fo rmation to the M ing shui For matio n.From the Paleogene to the N eo gene,the overall sig nificient present that strata uplift slow ly,then fall slo w ly,depo sitio n slo w ly,bury slo w ly. 第39卷 第3期 2009年5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our nal of Jilin U niver sity(Ea rth Science Editio n) Vo l.39 No.3 M a y 2009

岩性及生储盖组合松辽盆地全解

一.地层分布及岩性描述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火成岩等岩系,上部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含油层系。地表均为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

1 沙河子组(K1sh) 沙河子组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酸性凝灰岩组成。发育河流相、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该组产狼鳍鱼(Lycoptera),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费尔干纳蚌(Ferganoconcha)等热河生物群典型分子。也可见一定含量的早白垩世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希指蕨孢(Schizaoisporites)等[20]。 2 营城组(K1yc) 营城组下部以沉积岩为主,主要由灰黑、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凝灰质砂岩、火山角砾岩、砂砾岩以及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灰、灰绿色、灰黑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红色泥岩和可采煤层;上部由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发育湖相,火山喷发相。营城组见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其它化石较少,植物化石如高腾刺蕨(Acanthopteris gothani),葛伯特茹福德蕨(Rufforidiagoepperti),稀脉北极蕨(Arctopteris rarinervis)等早白垩世分子。该组海金砂科孢子含量较高,为典型的白垩纪分子。介形类化石有三角星介属(Triangulicypris)也属于早白垩世分子。 3 登娄库组(K1d) 登娄库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砂岩,暗色砂质泥岩,杂色砂、泥岩和砂、砾岩成频繁互层。发育的相主要为冲积扇、河流相、泛滥平原、水下重力流相、浅湖相。该组化石较少单调,化石主要有孢粉、植物、轮藻以及少量的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研究区位于大庆长垣上,研究范围是整个杏北地区高三组油层,地震工区面积约342.7Km2,重点研究高三组储层及成藏条件(图1-1)。 图1-1 研究区位置图 1.2 区域构造演化 1.2.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是一个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的断坳盆地,发育于晚侏罗世,受断陷控制,沉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后期抬升遭受剥蚀,形成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早白垩世后,受盆地坳陷作用控制,整体

下沉,沉积范围广布全盆地。松辽盆地演化经历了完整的兴衰过程,包括隆起、断陷、坳陷和萎缩四个演化阶段。 (1)隆起阶段(T—J2) 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中亚海槽收缩回返,三叠纪-中侏罗世地幔上拱,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盆地初始形成。 (2)断陷阶段(J3—K1d) 断陷早期火石岭组沉积,受燕山运动二幕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由于主断裂发育,导致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此期间各断陷相对独立,水体较浅,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喷发和火山碎屑岩沉积;断陷中期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水体扩大、加深,形成沉降中心,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为主的含煤陆源碎屑岩及滨浅湖-半深湖相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建造;断陷晚期-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也称为断坳转化期),受燕山运动三幕影响,基底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了中央断陷带、中央隆起带和东部断陷带两堑一隆的构造格局,构成了松辽盆地的雏形,属快速充填补偿式沉积,为盆地进入坳陷式沉积奠定了基础。此期间地壳以整体沉降为主,水域扩大,沉积物覆盖了侏罗世诸断陷,随着地壳下降、坳陷发育,完成了断陷向坳陷的转化。 (3)坳陷阶段(K1q—K1n) 松辽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松辽盆地主要的生油和聚油期,该期盆地发育为统一巨型坳陷盆地。泉头组沉积时期,沉积范围逐渐扩大,为披覆式沉积,以河流相红色泥岩为主;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为非补偿式沉积,湖盆发育、水体扩大、变深,青山口组一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兴盛期,以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形成主要生油层和区域盖层;姚家组一段和嫩江组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是湖盆两次衰退期,湖盆面积缩小,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4)萎缩和消亡阶段(K2s—N) 受燕山运动四、五幕影响,盆地整体抬升,松辽盆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古湖盆趋于消亡,水体变浅,主要为河流相沉积,间有小范围湖相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