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_王守华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_王守华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_王守华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

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

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

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

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

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

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

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

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

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

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

有重要的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与奈良

时期的佛教

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与中国和朝鲜的交往中逐渐传入日本的。最早可

迫溯到公元522年,中国南梁人司马达等(亦作

司马达、司马达止)来到大和(今奈良县),在

高市郡坂田原建草庵,妄置佛像进行礼拜,这是

民间输入佛教之哺矢。但当时人们不知佛教为何物,把它看作是一种外国的神,未有祟奉它的。

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公元552年,百济明王进献

金铜释迎佛像一尊和经论、蟠盖等物,并上表赞

颂弘布佛法之功德。天皇应大巨苏我宿称稻目之

请求,将佛像授于他,试行礼拜。正好当时瘟疫

流行,死人很多。大臣物部尾舆上奏说这是国神

的谴责,并把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崛江、

殿堂被烧毁。以后,佛像、佛经不断传入,僧人(如高丽僧人慧慈、百济僧人慧聪)、工匠、画

工不断到达日本,日本也向中国派遣了留学僧

人,佛教逐渐在日本传播起来。至7世纪初全国

已有寺院46所,僧尼r1300多人。这时日本佛教的发展,是和圣德太子的提倡分不开的。

圣德太子(579-622年)名厩户,推古天皇

初年被立为皇太子,掌摄政大权,隋朝时曾两次

派小野妹子为使臣,携同留学僧人到中国学习,

大量接受大陆文化,并下诏兴隆佛法。他曾拜高

丽僧人慧慈为师,学习佛教。对于传入日本的佛

经和儒书,他随得随读随讲。曾开讲过《法华经》、《胜矍经》。604年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即政治原则),其内容大部分是宣传儒学伦理

道德和佛教思想。其中第二条“笃敬三宝”(佛、

法、僧)和第十条“绝忿弃镇,不怒人违”就是

宣传的佛教思想。圣德太子著有《三经义疏》

(《法华》、《胜贫》、《维摩》三经之疏)。

在《维摩经义疏序》中说:“维摩洁者,乃是已

登正觉之圣也。论本既与真如冥一,谈迹即示万

品同量。”这里所讲的“本”、“真如”有本体

的意思,“迹”、“万品”有现象的意思,可算

作是日本佛教展开的初步的哲学思辨。圣德太子

一生中30余年扶植佛法,其目的是利用大陆的制

度和佛教提高皇室的尊严,以建立中央集权制的

国家。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革新”,这是

一场皇室联合部分贵族,利用从中国回来的留学

僧人为基干力量,模仿中国唐代制度,进行政

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运动。曾留学中国的

学问僧,因在革新中有功,被授予高官(如僧

星、高向玄理被任命为国博士),使佛教发展进

入一个新的时期。大化元年颁布了兴隆佛教的诏

书,首次任命了“十师”,并设置了“法头”检

查全国各地僧尼,对于僧尼脱籍的寺院,都施给土地,还拨款资助兴建寺院。夭武天皇(673- 686年)还下令,每家必须设置佛堂礼拜,这是日

本各户所供“内佛”的起始。从此佛教逐渐遍及

各地,至7世纪末,全国寺险多达540余所。这是

日本佛教初传时期的概况。

在8世纪以前,由于迷信,经常迁都。后来

受中国的制度和唐代建筑的影响,自701年迁都

奈良后,有74多年没有迁都,历史上称为奈良时

期(710-794年)。其中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

间,是奈良佛教的极盛期。该时期直接或间接从

中国传入了三论、成实、法相唯识、俱舍、华严

和律六派,在日本被称为“奈良六宗”或“南都

六宗.

三论宗根据龙树(大乘空宗)的《中观论》、

《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建立教义。5世

纪初由鸿摩罗什传入中国,后来又从中国传到朝

鲜、日本。629年一位曾入唐学习过三论宗的高

丽僧人慧灌来到日本,讲“八不中道”教义,被

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始祖。其第二传智藏、第三传

道慈都曾入唐留过学。三论宗被称为日本佛教宗

派的开始。与三论宗同时传入的还有成实派(研

究《成实论》的学派),但一直未成为独立的宗

派,被称为三论宗的附宗.

法相唯识宗(大乘有宗)以《瑜咖论》、

《唯识论》建立教义,主张“万法唯识,心外无

法”,它由玄类传入中国。653年日僧道昭入唐

受教于玄类,在唐7年,回国后盛张法筵,为日本法相宗的始祖。道昭园寂后,遗言将其火化,据传这是日本火葬之起始。658年日僧智通、智达入唐从玄类和窥基学习,为日本法相宗第二传。703年日僧智凤等入唐,跟随中国法相宗三代祖智周学习,为日本法相宗第三传。717年日僧玄防

入唐留学,在唐18年,回国后为日本法相宗第四传。第一、二传以元兴寺为道场,故称“元兴寺传”,亦称“南寺传”。第三、四传以兴福寺为道场,故称“兴福寺传”或“北寺传”。传入日本

的俱舍派也未成为独立的宗派,被称为法相宗的附宗。

《华严经》传入日本较早,但作为一个宗派是由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开讲《华严经》而成立的。审祥曾到中国随中国华严宗三代祖法藏学习,被称为日本华严宗的初祖。良辩为二代祖,以东大寺为本山。

律宗渊源于印度,S世纪传到中国,发展至

唐代分为南山、相部、东塔三支。传到日本的是南山宗。律宗主张按照佛教的规定修持善行,制止恶行,所以要根据律藏接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传入日本以来,因日本不具备“三师七证”①的条件,不能执行“白四揭摩”②的别授戒,僧侣要到百济去受戒。653年道光律师入唐受传戒律,在唐23年才回国,是日本律宗第一传。736年中国的道嗜和尚受日僧荣睿、普照的劝请到达日本,成为日本宗律的第二传。753年鉴真和尚抵日,为日本律宗第三传。次年

在奈良东大寺开戒坛,为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400人授戒,又仿唐代建筑建造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对日本的影响不只限于佛教,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医学也作出了贡献。

此时期日本流传的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六宗,可以说是原原本本从中国引进,- 除成实、俱舍由学派(在中国)发展为宗派外,

在教相判释、教义戒法方面没有什么发展。奈良佛教的制度逐渐完备,对僧官设置、僧位授予、僧尼的品行衣食住所等均有详细规定。佛教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寺庙都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市佛教”。僧侣们在朝廷的支

持下,放债牟利,兼并土地,秽乱法门,逐渐表现出堕落的倾向。

(二)平安时期的日本佛教

794年,日本的都城由奈良迁至平安(今京

都),开始了平安时期(794--1184年)。此时

曾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及留学生,著名的最澄和

空海就是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入唐求法的,回

国后分别创立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被称为口

本“平安二宗”。

最澄和天台宗。最澄(767 -822年)俗姓三

津首,近江(今滋贺县)人,幼年出家在奈良东

大寺学佛.804年与空海一起入唐。先在天台山

随天台宗九世祖湛然的门人道邃、行满学天台宗

教义,后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密

宗。回国后在比睿山建立道场,开创日本天台

宗,并建立大乘园顿戒坛。以前日本所授的是小

乘戒,他所授的是大乘戒,因此受到奈良僧纲的

反对。最橙据理力争,并上奏朝廷,说明大乘是

镇护国家利益的,即所谓“护国主义”,最后取得了胜利。最澄所创的日本天台宗已不再是中国天台宗的简单移植,而是把天台、密、律、禅四

宗加以融合,被称为“台密”,作为佛教宗派来

说是一种发展。在他寂后45年溢号“传教大师”,

这是日本佛教大师称号的开始。他著有《愿文》、

《照权实镜》、《法华去惑》、《守护国界章》、

(由家学生式》、《显戒沦》等,现均收入《传

教大师集》。

空海和真言宗。空海( 7 7Q---835年)赞岐

(今香川县)人,幼年学儒,后饭依佛门。801

年入f唐学佛,遍访各地高僧,后入长安青龙寺,

从J}果受密宗嫡传,并受“传法大阿阇梨位”,

还学习了梵文及中国书法。在唐3年。回国后以

平安东午及高野山菠刚峰寺为根本道场,开创日

本真言宗,后世称空海所传密宗为“东密”。寂

后溢号‘“弘法大师”。空海著有《十住心论》,

将_I I:它流派和沸教的发展分为十个阶段,即十住

心。一至九庄心是显教(包括大、小乘及外道各

种派别),第十{上心为“秘密庄严心”,即密

教,它们之间有深浅高下之差别。他把密教作为

佛教的最高顶点,要达到它非要经过显教的九个

台阶不可。这种观点对佛教理论本身说来是一种

发展。空海的《声字实相义》认为如来说法,必

借文字,文宁是反映对象(六大、六尘③)的,三

密(身、冂,意)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反映

了空海在解释概念和对象(客体)的关系问题上

的唯心主义观点

最澄、空海之后,密教在口本较盛,主要流

行于上层。继他们两人之后入唐留学的,台密系有园仁、园珍、东密系有常晓、园行、慧远、宗杏与蛟澄、空海一起被称为“入唐八家。

该期的日本佛教,如同当时政治一样,深受盛衍的影响,建筑寺院从城市到名山,开始了日本的“山岳佛教”.此时的佛教不如前代那样与政治联系密切,可以说是从政教合一转变为政教并立,佛教的任务是祈祷国家平安。此时期的日木佛教宗派不再是单纯的中国佛教宗派了,最澄的台密是台、密、禅、律“四宗合一”,“园密一致”,’已与空海的“十住心”均是日本佛教的发展。在此时期,奈良佛教(南都佛教)继续流行,但表现出衰落的趋势(特别是华严、三论两宗)。此时还出现了神(道)佛(教)习合的趋

协。由于皇室及贵族信佛甚盛,加之教义之深奥,天台、真言两宗以贵族宗教的面貌出现。同时由于武士的板依,僧兵的出现,引起派别之间的倾轧争伐。至本时期末,净土、禅宗开始流行起来。

(三)镰仓时代至安土

桃山时代的佛教

此时期为日本佛教的重要时期,包括镰仓时代(1184-1333年)、南北朝时代(1336---1392 年)、室叮时代(1392-1573年)和安土桃山时

代(1573-1600年)。这时的日本佛教除前代诸

宗延续以外,产生了日本的净土宗和禅宗,还产生了日本特有的净土真宗、日莲宗等新宗派。

净土宗的思想早已传入日卞。9世纪时,在园仁入唐学习台、密的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并将它传回日本。后来经先躯者源信(921-1017 年)的倡导,直至12世纪,才由源空c1133- 1212年)开创了日本净土宗。他著有《选择本愿念佛集》,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来解脱是“难行道,主张靠佛的本愿力(“他力”)来

解脱是“易行道”,只要修“称名念佛”,即可往生净上。由于它的教义和修行简单易行,深受武士及庶民的欢迎。

禅宗思想传入日本也较早,奈良时代日僧道昭入唐学法相时,也学习了禅宗。天平年间津宗传入的同时,禅宗(北宗)也一起传入,但未形

成宗派。

开创日本禅宗派别的是荣西(1141-1215 年),号明庵,初学台、密,1168和1187年两度入宋,先后在天台山、天童山从虚庵怀敞学禅

(临济宗黄龙派)。共在中国居留6年,承临济禅

正宗法脉,宋孝宗曾赐予“千光法师”封号,回

国后开创日本禅宗。荣西著有《兴禅护国论》,

主张“单传心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和护国主义,特别受到武士阶层

的欢迎,日本历来有“武士好禅”的说法。荣西

寂后,又有许多日僧入宋学禅。宋灭后,一些中国

禅僧不服元朝统治,不少到口本避乱者,又将临

济宗杨岐派传到日本。曹洞宗是1223年道元入宋

时传回日本的。从此日本禅风大盛。曹洞宗信徒

多为下层农民,临济宗信徒多为将军武士,日本

历来有“曹洞土民,临济将军”的说法。

亲莺创建的净土真宗(亦称一向宗、真宗)

是日本独有的派别之一。亲莺(117 3--1262年) 9岁出家,遍学诸宗教义,后板依净土。曾因受

法然私度宫女罪的牵连,被判处流放,遇赦后在

各地传教。1220年著《显净土真实教行信证文

类》(真宗的根本经典)正式开创净土真宗。真

宗是从净土宗派生出来的一个派别,它以净土三

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

陀经》)为依据,但不注垂念佛,更沈重信念,

“一念发起,平生业成‘,,是绝对的他力宗派。

还提出“恶.人正机”说,主张越是恶人,更是阿

弥陀佛拯救的对象,只要坚信阿弥陀佛,即使犯

了大罪,死后也可往生净土,成为佛。并且允许

僧侣食肉娶妻,僧俗一样。所以真宗已不是净

土宗的一个支派,而是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在战

国时代,真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德川初期,

分为本愿寺派(西本愿寺派)、东本愿寺派(大

谷派)、高田派、佛光寺派、木边派、兴正派、

出云路派、山元派、诚照寺派、三门徒派,被称

为“真宗十派”。

日莲宗也是日本佛教特有派别,由日莲创

立,故名口莲宗,亦称法华宗、日莲法华宗多日莲

(1222-1282年)出身于贫苦渔民家庭,早年游

历各地,遍学各宗。工253年登家乡清澄山,面向

旭日高唱“南无妙法莲华经”10遍,被作为创宗

的开始,直至20年后著述的《观心本尊钞》才阐

明宗义,完成了日莲宗的创建。该宗以《法华

经》为唯一的正法,认为其它经典都是非正法,

咒骂诸余“念佛无间,禅天魔,真言亡国,律国

贼”。认为当前是“末法”时代到来了,只有“妙

法莲华经”5个字才能拯救众生。并著《立正

安国论》.上给当时统治者北条氏,要求禁止净

土、禅、密、律宗,因此触怒了镰仓幕府,以“诳

言惑众罪”两度被流放,还受到暗害,险些丧

命。被释后回到镰仓,先住妙本寺,后到甲斐(今

山梨县)身延山,创久运寺作为日莲宗的根本

道场。该宗以书写有“南无妙法莲华经”,的卜界

曼茶罗作为本门的本尊(“定”);以口唱“南无妙

法莲华经”作为木门的题目慧”),以

口唱“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本门的戒坛

(“戒”).被称为日莲宗“三大秘法”。总之只要

信仰和口唱这7个字,有邪见的恶人也可成佛,

十法界都能同样得到好处。口莲宗流传很广,影

响较大,分派很多,著名的有户莲正宗、法华宗

本门流、法华宗阵门流,本门法华宗、本门佛立

宗、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等等。在近

现代新兴教团中,有2/3属于口莲宗。

此时期的各宗派不像前代各宗派那样肯定现

实,而是采取否定现实,厌恶秽土,欣求净土或

耽禅悦,教义及戒律都比较简单。如果把而代的

各宗派称为“贵族宗教”,那么本期的各宗派可

谓平民化的廉价宗教。

此时期末,由于儒学的影响逐渐扩大,佛教的影响相对地逐渐缩小了。

(四)德川时期的日本佛教

德川时代(1603-1867年)是日本封建制度

全面完成时期,德川末年也是日本封建社会任

落、解体时期。德川幕府为巩固封建秩序确定

了各种制度,佛教的各项制度也随之完备起来。

幕府设置了“寺社奉行”,专门管理宗教书务。

为了禁止天主教,在“岛原·摆”之后,幕府强

制推行“改变宗门”的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寺

檀(寺院与信徒)关系”。前代形成的务宗派在

德川时期持续延行。这时,天台、真言宗依靠公

家、禅宗依赖武家,净上宗流行于武士和平民,

真宗和日莲宗得到下层的信仰。各自在固定的

地盘进行割据,长期仃留在沉滞的境地。只有随

着政治中心转移到江户,而使关东地区的佛教势

力有所发展。165年,隐元禅师(1592-1673年)

应邀到达日本,建黄桨山万福寺,开创日本的

黄粟宗,与临济、曹洞并立,形成了日本禅宗三

大派。

儒学自传入日本以后,一直依附于沸教,禅

僧好佛同时好儒,使得儒学逐渐得到发展。到德

川初期,儒学摆脱了禅僧的控制,形成了独立的

学派,并成为德川封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特

别是朱子学被奉为“官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儒学家中出现了林罗山、新并自石、

熊泽蕃山、伊藤仁斋、荻生祖徕、太牢春台、山

县周南、富永仲基、藤田东湖、会泽正志等的排

佛论。国学家本居宣长、平田笃胤也倡导古道”

(神道),力主排佛.这些都是对佛教的打击。再

加僧侣本身的腐化堕落“就使佛教沉沦于衰败的

境遇之中”④,佛教在日本的影响进一步缩小。

(五)近现代的日本佛教

明治维新(1868年)前后,出于反对封建幕府、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及天皇专制主义的需要,1868年颁布了“神佛分离令”,命令“宫门迹”

(出家的贵族)还俗复饰,废止宫廷内的佛教仪

式,后来又解除食肉、带妻、蓄发的禁令。并且

把神道定为国教,强制对人民进行“敬神爱国”

的军国主义教育。一度形成了“废佛毁释”运

动,全国各地发生了毁坏佛像、庙堂,僧尼还

俗,寺庙改为学校医院,对于佛教无疑是个重大

的打击。加上启蒙运动的蓬勃展开,科技及文化

教育的发展,使得佛教的影响更加缩小,但不久

又被统治阶级扶植和利用。1.889年颁布宪法以

后,确定了“信仰自由”的政策,一部分佛教学

者为了跟上“文明开化”的潮流,极力用西方哲

学来解释佛教理论,以西方的自然科学的片断知

识来附会佛教原理,企图使佛教更生。一时各宗

竞相兴办学校和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派人出国留

学、考察,出版佛学著作,佛教又重新取得了某

些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佛教形成了

十三宗五十六派。改革以后的日本佛教适应日本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向外扩张的需要,成为重要

的意识形态之一。

二次大战期间,政府制定了“宗教团体法”,

将原来的十三宗五十六派,统合为十三宗二十八

派.还成立了“大日本宗教报国会”(1941年)、

“大日本战时宗教报国会”(19.14年),佛教也

被政府纳入战争的轨道。

二次大战后,废除了“宗教团体法”(1945

年),颁布了“宗教法人法”(1951年),实行

信仰白由及政教分离的政策。各教派冲破了原有

的限制和隶属关系,形成了270个教团。这些新

兴教团发展很快,并与政治关系密切,如日莲宗

的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等。由创价学会创立的

公明党〔已于1970年实行政教分离)是日本第三

大党。战后在政府和财团的鼓励与资助下,佛教

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各宗派拥有大学20多所,

各种佛.教学会、研究会50余个。不少宗派还积极

在国外传教和发展组织,如创价学会在国外拥有30万会员。口前佛教还是日本的主要宗教,有十三宗,一百六十余派,约有信徒8700余万人。传

统宗派中的真言宗、禅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在

政治和教育界仍有较重要的影响。

日本佛教为何至今尚能盛行?其原因是较为

复杂的。首先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战后日本经

过了经济恢复阶段,从50年代后期开始了“经济

加快发展”的过程。六七十年代迎来了“经济高

速成长”时期,国民收入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经济实力跃居西方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同美

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是高速成长的经济成

果,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生产关系的进

步,反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经济和社会结

构方面的矛盾,必然在社会意识及精神生活中反

映出来。日本现代佛教同现代日本流行的其它意

识形态一样,是战后初期人们失望、仿徨心情和

“高速成长”以后人们的苦闷、烦恼心情的反

映,及对现实固有的各种形式的劳动异化的抗

议。其次,就佛教本身来说,它能不断改革,

以适应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日本的一些新教团都有自己的学说,它来自

传统佛教的某一原理,或把各种宗教教义的折衷

结合。与传统佛教相比,新教团更能适应现代化

的生活条件及日本社会的需要,它们不再追求来

世而着眼于尘世,不再宣扬解脱而宣扬真、善、

美,甚至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例如创价学会,利

用各种宣传手段号召人们去改造社会,建立“第

三文明社会”、“佛教社会主义”等等,所以在

平民中有很大影响。第三,日本的佛教思想家们

能够在不利于佛教发展的条件下,通过和其它流

行思潮的融合,求得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在古代

曾有过儒佛习合、神佛习合、神儒佛习合。在近代

有过井上园了等人的佛教与西洋哲学的融合。在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大泛滥的日本,也出现了类似

的情况。例如存在主义与佛教的交互作用。日本的

存在主义者为了克服存在主义思想的根本矛盾

(二重性),乞求子佛教的教义和范畴。佛教思

想家们也想借存在主义来振兴佛教,使之摆脱日

趋衰落的处境。他们把存在主义学说与佛教理论

加以比较,举出在把人的存在分为真实的(存在

主义认为的个人的非社会的存在,佛教认为的不

死的灵魂)和非真实的(存在主义认为的社会方

面的存在,佛教认为的肉体)观点,及佛教的

“无”的概念与存在主义对于人同周围环境道德

伦理的解释是相同的。有人甚至把佛教说成“亚洲型的存在主义”,把存在主义说成“现代化的

佛教”。尽管这些论证对佛教起到了暂时“输

血”的作用,但却不能使佛教完全摆脱日趋衰落的,命运。

(六)佛教在日本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日本社会重要意识形态的佛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较为复杂的,有它为剥削阶级

辩护、欺骗群众、麻痹人民斗志的消极方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消极作用。马克思在揭露基督教的社会作用时指出:“基督教的社会原则宣扬阶级

(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们

对被压迫阶级只有一个虔诚的愿望,希望它们得到统治阶级的恩典。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把国教顾间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一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总之颂扬愚民的各种特点”⑤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佛教。佛教传入日本以后,适应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逐渐传播发展起来。奈良时期,出于确立封建制度的需要,急于效仿中国的制度,佛教被作为重要手段之一,熟悉中国情况的留学僧人成为政界的基干力量,直接染指政治。平安朝以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虽然有所疏远,从政教合一转到政教并立。但是佛教的职能仍然还是祈祷国家平安,论证政权的合理性,劝导受压迫者要顺从忍耐,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的恩赐。劝导剥削者“行善”,为剥削者辩护,并廉价地向他们兜售登上“极乐世界”的门票。在近现代,佛教经过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由于人民群众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它所起的作用仍然如此。所以佛教在日本历史上主要起着“麻醉人民的鸦片”、“精神上的劣质酒”⑥的作用。

其次,佛教在日本历史的发展中也曾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儿方面。

第一方面,在佛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同时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医学和工艺技术传到了日本,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鉴真和尚渡日,同时将中国建筑艺术、医学及技术传到日本。空海和尚入唐学佛,同时将中国文

化介绍到日本。雪舟入宋修禅,同时将南宋“浙

派山水”绘画技艺介绍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花道、香道、书道都是随着禅宗的发展而流行。五

山僧侣开创了策荣的“五山文学”。濡学也是由

于禅僧好佛同时好儒而逐渐得到传播发展的。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又与日本民族的风俗、

习愤融合,形成为日本民族文化、风俗、习愤的

一部分,在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积极

作用。所以福泽谕吉曾经说过:“总之,把我国

人民从野蛮世界中拯救出来,而引导到今天这样

文明境界,这不能不归功于佛教和儒学”⑦。

第二方面,佛教某些派别在15世纪的农民起义中曾起过积极的组织作用。如“一向宗起义”,它是一场以宗教形式出现的,包括农民、土豪、

僧侣在内的净土真宗信徒联合力量的农民大起

义。1488年加贺国真宗农民信徒,为反抗封建领

主的压榨举行武装起义,北陆一带的真宗僧徒也

赶来援助。结果击溃了奉将军之命前来讨伐的军队,起义军获胜,大名富铿亲政自杀。在以后的

一个世纪中,加贺国的政权一直在寺院管理之

下,由土豪、僧侣和农民代表组成合议机关。此

外还有1531年北部一向宗起义、1532年大和一向宗起义及日莲宗教徒起义,均给封建制度以沉重

的打击。这些以宗教形式为外衣的农民起义的原

因是较为复杂的,除经济、政治上封建领主的残

酷剥仰和压迫外,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净土真宗、日莲宗等新教派不要求信徒施舍钱财,不要

研习经典,不拘形式,只重信念,很受下层人民

的欢迎。这些新教派又往往受旧教派的迫害。在

这种情况下,“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

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

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⑧。一向宗起义正

是这种’‘披上宗教外衣”的“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表现。尽管当时的宗教领导人(如真宗本愿寺

八代祖莲如上人)的本旨并非如此,但以宗教形

式组织起来的农民一旦发动起来,就超越了界

限,他们要在现世寻找“净土”了。所以宗教在

农民起义中曾起过积极的组织作用。

此外,佛教在日本传播发展的历史,也是中

日两国政治、思想、文化交流的历史和两国人民

友好往来的历史。战后随着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日本佛教界成立了“日中佛教交流恳谈会”

1955年),该会组织了鉴真大师逝世1200周年

纪念活动(1963年)。近凡年又成立了‘日中友

好佛教协会”1974年),各宗派也成立了类似

的组织,如‘旧中友好净土宗协会”、‘日中友

好真言宗协会”等等。1980年鉴真和尚像在唐招

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回中国巡展。这些活动在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方面作出了贡献。

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公元前 5 世纪佛教诞生于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并在汉明帝时传人中国,传入中国的大多为大乘佛法,并在中国经历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之后逐渐由朝鲜传到日本。本文旨在研究佛教的诞生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对古代日本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日本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佛教;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影响。 一、佛教的诞生及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天竺),后来被分化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完善的思想体系。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说这是释迦牟尼最初用来教化民众的思想。四谛即人世间的苦难;苦难所产生的原因,而要结束困难,就要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即去信教。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精髓。 佛教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们逃避现实中的苦难,放弃反抗,转而在精神上寻求慰藉,追求极乐。四谛之中,人世间的困难与要摆脱这种苦难这两方面最为重要。人世间就是受苦受难,让人们消极厌世,以信教而追求极乐,这就是佛教思想的最主要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厌世主义。而这种消极的,适合统治阶层压迫下层人民的佛教义理,就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追捧。利用民众想脱离苦海,寻求极乐的这种心理,让人民不敢反抗当局的统治,仅仅是以逃避现实来寻找自己心灵的净土。 二、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日本的早期传播的具体时间和方式,现在无从考证。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佛教是通过官方(即朝廷)传播而来的。相传在公元六世纪中叶,钦明天皇时期,百济的圣明王派使者将佛教和佛经传入日本国内。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它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截然相反。神道教是日本传统的民族宗教,注重现世生活的享乐、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而佛教所蕴含的内在实质在于它认为人世间就是受苦难。为了逃避受苦受难,就要追求灭谛,即消极厌世。一切皆空,让人们放弃现世的一切,以此来追求来生的幸福。这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相悖,刚开始很难得到日本民众的认可。但佛教的这种思想非常适合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大众,所以圣德太子积在推古时期积极的推行佛教的发展。他在推古十二年( 604)颁布了融合儒教和佛教思想的《宪法十七条》。他将佛教看做治国,教育民众之本,对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不过,在推古时期,还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对佛教有正确地理解并能接受佛教。佛教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与其说是作为人民满足现状的工具,还不如说是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与本土的神道相悖的他神藩神。 综上所述,在日本,佛教经历了与本土宗教的相斥融合,在历经一系列的融合后,终于在镰仓时期,确立了大和民族特有的佛教文化。完成了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在这个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佛教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逐渐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所以它不仅与日本当局的统治阶级有密切联系,更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本在公元 6 世纪左右,正式形成了国家。在国家形成的初期,主要是的从中国输入了大量文化,这一点在隋唐尤为显著。如文字、典籍、官僚制度、建筑技术等。从制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力。在整个日本文化与国家的形成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作为基础,那么日本这个国家也就不会成立,日本的特有的文化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从中国受到了莫大的恩惠。那么在众多的文化中,对日本人的精神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在此我们来佛教思想、文化是如何影响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文化 提起日本文化,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是一个日本动漫迷。因此,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动漫。其余的对日本的印象,则是通过我们国内的报道,引进的日本电视电影得来的。 由于日本的那段不光彩历史,以及近年来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行径,令很多中国人为之愤慨。所以,每当我说我喜欢看动漫,或是说我要学习日语时,我的很多好友都会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说:“小日本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好学的)。”之类的话。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想,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太极端了,难道所有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是不好的吗难道他们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不见得吧。 我喜欢日本动漫,并且深受动漫的影响,所以我并不“仇日”,但我也没有因为动漫而“哈日”。我希望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文化有它的精华也有糟粕一样,日本文化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要说的是日本人很有礼貌。中国虽然自称是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但是在礼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日本。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小孩子的礼貌教育。我曾看过一篇去日本大阪生活的中国人的文章,写的是每天早晨他送孩子去幼儿园,都会看到幼儿园的园长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满面笑容的对走进校园的学生大声招呼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学校大门,而

站在校门边的园长,就一个接一个的对走进校门的每一个孩子面带笑容地大声问候,不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位。一开始他还觉得奇怪,后来也就习惯了,因为他的孩子上小学后也是如此,校长也会站在校门口问候每位学生,而且日本的学校似乎大都如此。如果学校有300名学生,那么校长每天早晨最多说300次“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但如果学校有800名学生呢也就是说,校长每天要第一个到学校,守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有800名学生的话,校长每天就要问候800次!而且不仅仅是一天,而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这就不得不令人心生敬意了。这每天早晨的800此问候,不是给领导,也不是给上级,而是给自己的学生。试问中国的哪位校长会如此呢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没礼貌,虽说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大部分如此。可是仔细想想,这“没礼貌”难道不是由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么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幼儿园本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并不是很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提前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也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忽视了最基本的礼貌教育,以至于后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低下头,谦虚地向日本人学习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教重于言教”,与其用语言去指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才是懂礼貌,还不如从我们自己开始,用实际行动示范给孩子们看,什么是礼貌。因为在礼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告诉他“什么叫礼貌”,他也同样会做得很好。 暂且不说这篇文章,从动漫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懂礼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2010年1月中州学刊Jan.,2010第1期(总第175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1 【历史研究】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吴春燕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 要: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关键词:日本佛教;本土化;镰仓新佛教 中图分类号:B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1—0170—03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历经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后继续东渐,于6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日本经历了巫术宗教———艺术宗教———学派宗教———信仰宗教的发展阶段后,终于在镰仓时代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一、佛教东渐及早期的传播 学术界就佛教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具体方式说法不一。但总起来可以分为“公传”和“私传”两种。所谓“公传”是指佛教通过朝廷传入,“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关于“公传”,在奈良时代成书的《日本书纪》、《元兴寺伽蓝缘起》和《上官圣德法王帝说》中均有记载,虽然具体说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认为:佛教在钦明天皇时期,即6世纪中叶传入日本;传入方式为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将佛像、佛经传入日本。另据12世纪皇圆《扶桑略记》载,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大唐汉人案部村主司马达止,此年春二月入朝,即结草堂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归依礼拜”①。这是关于佛教私传的最早记录。 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以及朝廷内部利益对立的政治集团的斗争都给佛教的传播设置了层层障碍。与注重现世生活的享乐、具有咒术性质的泛神信仰———神道教不同,佛教的根本义蕴“在于它的人生观,在于它对人生的独特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②。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厌世思想,世事皆“空”、放弃今生以求来世的主张,都使得它在传播之初难以得到日本社会的认同。 真正为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奠定基础的是推古时期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国内,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实力单薄;国外,隋朝帝国崛起,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安,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这一切都使圣德太子意识到革除旧弊、开创新风的迫切性。与传统的神道教相比,佛教作为一种系统的、先进的宗教文化,对统治阶级凝聚民族信仰、完成国家统一极其有益。于是,圣德太子在推古十二年(604)颁布了融合儒、佛二教思想的《宪法十七条》。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笃敬三宝”。他不仅将佛教看作治国、教育民众之本,还以道德训条的形式,号召从中央到地方的臣民“笃敬三宝”,对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作为虔诚的佛教徒和造诣颇高的佛学家,圣德太子不仅潜心于佛教教义的研究,还亲自为君臣释讲佛经,并在此基础上撰成《三经义疏》。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朝廷内外佛风渐盛,出家造寺成为时尚”③。 然而,在这一时期,极少人能如圣德太子般正确理解佛教教义,佛教在当时的日本与其说是作为解脱的说教,毋宁说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与本土的“国神”相异的“他神”、“蕃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吴春燕,女,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 071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阅读《日本佛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有感

阅读《日本佛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有感 发表时间:2019-04-22T15:05:07.1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作者:李欣然董彦灵[导读]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对外来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同化改造。日本的佛教信仰与日本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国际关系学院,100089)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对外来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同化改造。日本的佛教信仰与日本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 圣德太子是佛教在日本得以传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用政府法令的形式,在治上提倡普度济世,文化上鼓励人们为为国家众生献身,他对佛教教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佛教与日本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最初的融合。自圣德太子开始至以后的几个年代,日本的佛教思想大抵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政治上,保卫国家,二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救世济人的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得以发展,一是要和日本的政治意识相互适应,其次它也要和日本的本土信仰相互融合。其中包括日本的神道教和祖先崇拜。由于镇护国家的主张,佛教先是得到了社会统治着的青睐,再加上与日本本土信仰的融合,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了日本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镰仓时代,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佛教已经基本形成。代表性的宗派有,净土真宗,日莲宗,禅宗。净土真宗相比以往佛教流派主张个人佛教,在家佛教,以绝对他力的信仰作为基点,将出世的佛教与世俗生活融合在在一起,以佛教为基本信念,肯定人间生活的主体性。该教派从表面上来是将自己融入佛家慈悲之心中,绝对他力的宗教性格,立足点却在个人的觉悟。同时追求这种觉悟的并不只是僧侣,而是芸芸众生,该教派对人间人生生命的肯定,被称为日本佛教史上宗教感情最高顶点。日莲和尚主张即身成佛,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现实社会的改造方面,他想用教义改变社会现实,将人间变成佛间净土。同时日莲主张用超教宗的政治力量消灭自己的敌人,这其实是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独立的一个重要特征。日莲教对日本社会及其民族性格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日莲教也是当今日本信仰人数最多的佛教流派。禅宗则是更重视修行过程的一个教派,根据道元的说法,每个人的生活历程及其过程即是其目的和意义。人生的每一刻都可以寻找到真谛,不需要到处寻找人生的真理。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道元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和海德格尔的哲学。被后代人称为日本理性的顶点。 日本文化精神的中枢应该是皇室中心主义,这是日本文化的源泉。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受制于天皇崇拜和祖先崇拜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佛教的祖师崇拜。人民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亦使民族意识通过祖师崇拜得以强化。同时日本文化独具的包容性,形成了多重信仰的现状。佛教与日本文化的应该放在日本教这个大范围内加以研究。 首先,我对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几点是日本人将自然作为人间社会的立足点并从中产生了绝对的精神秩序,神化自然概念,以自己为中心,以绝对信仰为基础,同时他们会神化甚至圣化民族精神。我觉得这在二战期间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完满和神性的向往促使日本民族追求精神和意志的极限,比如在侵华系列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如果日本军人某一次任务执行失败,他们则会选择切腹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绝对的神化的民族精神也使得日本的集体主义十分盛行,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在正规场合下,日本人的上下级关系,下级对上级总是那么鞠躬顶礼,但在非正式场合的相互关系中,下级会感到同上级亲如一家,社会没有阶层化,杜绝了阶层亚文化的产生,从而保证了日本文化的同质性。日本人对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成了一种集团意识,并在社会各阶层达成共识,他们对集体具有一种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我觉得也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信仰有这重要的联系。武士道吸纳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死生如一”和神道主义的天皇信仰而产生,受原始信仰和崇拜的影响,成为日本民族一个较深层的文化心理,曾主导着这一民族的文化生长和价值选择,对其发展影响较为深远。但是在二战期间,武士道开始沦为军国主义所利用的工具,在此精神的影响下日本走上了一条不断对外入侵的不归路。 以上则是我对该篇文章的总结概括以及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11.16.19

有关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英语300字作文

作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lf-check: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Peer Review: Finish the Editing Checklist attached. China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s show that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Chinese and Japanese came into contact. From then on, the two country have been keeping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history, China has advantages over Japan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and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Chinese culture adopted by Japanese. Particularly,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the most splendent dynast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China left a permanent mark on the Japanese culture. As a consequence, in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it is noticeable that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Japanese culture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language is evident. As is well-known, almost every Japanese name consis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deed, in a sense, Japanese language words originat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hough their pronunci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another important area affected by Chinese is life habits. Japanese traditional coat, kimono,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apanese women. However, it is the cloth of Tang Dynasty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kimono. Turning to the subject of Japanese daily life, drinking tea is one of their important habits, but the tea, tea ceremony and tea sprit all dates from China. Finally, it may be incredibl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also has a mark on the Japanese cartoon, which is not outstanding in China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 and life habits. Some characters in the Japanese cartoon are expert at Chinese kungfu, which is one of the Chinese symbols. Moreo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rtoon inspired b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at is the most famous fairy books in China.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n cartoon is indirect, it suggest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hina. In conclusion, in the areas of language, life habits and cartoon, China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ese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important areas. However different Japan will be from China,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Japanese culture is eternal. Comment and suggestion:The ad writing employs Classic syllogism to stat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Japanese. It is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but it doesn't have enough actu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 idea.

日语专业本科论文—佛教在日本 -

摘要 本文从佛教在日本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日本佛教的宗派,进而引出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希望通过对日本佛教的认识,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 关键字:日本佛教历史宗派现状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 (3) 1 .1 飞鸟时代 (3) 1. 2 奈良时代 (3) 1. 3 平安时代 (3) 1. 4 摄关政治、院政时期 (4) 1. 5 镰仓时代 (4) 1. 6 德川时代 (4) 1. 7 明治维新 (4) 1. 8 二战期间 (4) 第二章日本佛教的宗派 (5) 2. 1 中日佛教十三宗 (5) 2. 2 日本南都六宗 (5) 第三章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6) 3.1 武士道的精神支柱——佛教 (6) 3.2 插花、日本画的起源——佛教 (6) 3.3 佛教对茶道的影响 (6) 第四章日本佛教的现状 (6) 4.1 佛教在日本正在走向消亡 (6) 4.2 日本佛教走向消亡的原因 (7) 结论 (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7)

浅析日本佛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史 日本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于6世纪经由中国、朝鲜传至日本,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奈良时代佛教受到皇家以及有势力氏族的支持,形成国教。13世纪开始,佛教在平民之间开始盛行。 ⒈1飞鸟时代 6世纪传入日本的佛教,最初是从大陆来日本的人和苏我氏信仰,后来苏我氏掌握了朝廷的实权,就在朝廷的保护下快速发展,以朝廷所在地飞鸟为中心,兴起了最早的佛教文化。以苏我氏许愿兴建的飞鸟寺、圣德太子许愿兴建的所谓的四大天王寺和法隆寺为首,诸氏也在竞相修建氏寺。 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干日本。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圣德太子死后2 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个时代还开始了佛教学问的研究,圣德太子完成了《法华经》、《维摩经》、《胜经》三个经典的注释,称之为“三经义疏”。百济僧人还带来了日历和历书的出现。 ⒈2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佛教受到国家保护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僧侣,研究来自印度、中国的各佛教教理,继而在奈良的各大寺院形成了称之为南都六宗的诸学派。随遣唐使云游中国的学问僧和冒着各种苦难来到日本传授戒律的唐僧鉴真的活动,对日本佛教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僧侣的活动曾收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一般只限于在寺院内的活动,在民间的传教并不太活跃,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像行基那样的,一边遭受政府的监督,一边帮助农民建立用水设施和交通设施,把传教和社会事业结合一起的僧人。 佛教为了加强与政治的结合,在这个时代末期,也曾出现像道镜那样介入政治的僧人,却招来了腐败。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好多主张进入深山闭门修行的僧人,这种动向不久就成了平安佛教的主体。 ⒈3平安时代 随着平安迁都,佛教界兴起了新的风潮。生于进江的僧人最澄,随遣唐使入唐归国后,创建了天台宗,从南都独立,力倡佛教修行之新道。生于讃岐的空海与最澄同时入唐,他特

日本文化常识

1.日本“成人の日”是每年的1月15日 2.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战败投降日是1945年的8月15日 3.盂兰盆节时,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俗,这在日语叫做お中元 4.“雏祭り”在民间也叫做桃の日 5.在日本,每年的2月3号夜晚有撒豆驱鬼迎福的习俗。这一天被叫做节分 6.日本把沏茶、饮茶的规矩称之为“茶道”。而创立茶道的人是千利休 7.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川端康成 8.《源氏物语》描写的是日本平安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 9.《源氏物语》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紫式部 10.写下《鼻》、《罗生门》、《河童》等小说,最后以自杀了结一生的作家是芥川龙 之介 11.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国都设在京都 12.日本着名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 13.一部由紫式部撰写的、描写日本平安京中贵族生活的长篇小说是《源氏物语》 14.平安京就是现在的京都 15.相传为日本本土国技的、在“土俵”上进行比赛的体育活动是相扑 16.一个在唐代东渡日本,把佛教及中国文化、生产技术教给日本的中国人是鉴真 和尚 17.以“柔よく刚を制す”为其显着特征的体育活动是柔道 18.百人の歌人の歌を一首ずつ集めてできた歌集は《百人一首》です 19.日本最高的国家行政长官是首相 20.日本皇室的标志是菊花 21.连接日本本州与北海道的是青函隧道 22.1月1日的早晨日本人一般全家一起喝屠苏酒 23.日本全国划分为47个行政区域 24.日本的国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以及数千个小岛组成的。 国土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 25.“日本”4这一国名在日语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26.日本的天皇仅为国家的象征,没有制定大政方针的权利 27.日语平假名是把汉字草书而来的;日语片假名是由汉字的偏旁部首衍化来的 28.日本的首都东京在明治维新以前叫江户 29.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叫《万叶集》 30.植根于本本土的自然宗教是神道教,其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叫神社 31.二战末期,日本的长崎、广岛曾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 32.日本人把樱花开始开放的时间和由南向北推移所经区域的东西连线叫樱花前线 33.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海啸、暴雨泥石流 34.《菊与刀》一书中写到:“日本人始终以耻辱感作为原动力的” 35.日本的书写文字通常由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构成。此外,还有用作标音的罗 马字 36.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一个岛国,自东北向西南成弧状排列。北面隔着鄂 霍次克海与俄罗斯相望,西隔日本海与朝鲜半岛、中国为邻,南面隔着东海有菲律宾等国。 37.日本最高的山是富士山,海拔为3776米,是典型的圆锥形休眠火山

论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8589269.html, 论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贡献 作者:李妮娜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 圣德太子通过颁布《十七条宪法》、修建寺院等措施使佛教文化逐渐被日本民众 所接受。本文分析了此举不仅为日本引进先进的大陆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为解读和吸纳外来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圣德太子日本佛教日本文化 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项目:项目号(12YKZ016)。 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是汉籍和汉字的传入,而这也是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的契机。其中对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说是圣德太子。本文将围绕佛教在日本古代早期(飞鸟时代)的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一阐述。 佛教的传入 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百济圣明王与大和苏我稻目事前计划,于538年向大和朝廷派使者,带去了佛像、太子像、经纶,是为佛教的最初传入,此为一说。另一说根据12世纪史书《扶桑略记》的记载说,552年大陆移民司马达等首先在大和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此乃佛教传入日本之始[1]。 佛教在传入日本之初,信奉者只是限于一部分人,并没有扩大到很大范围。自从钦明天皇13年佛教正式在日本传播以来,围绕佛教问题由苏我氏和物部氏所代表的开明派和保守派之 间的明争暗斗就一直没停过。直到推古天皇即位后,皇太子圣德太子担任摄政,佛教才迎来了最初的黄金时期。 圣德太子对佛教传播的推动 圣德太子(574-622)本名厩户皇子,其祖父是最初迎来佛教的钦明天皇,母亲是苏我氏的穴穗部间人公主,可以说,太子是日本最早崇佛派的直系后裔。圣德太子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熏陶,师从高丽僧人学习佛教的知识,信奉佛法,笃敬三宝。作为日本皇室一员他自然意识到连东方大陆上的印度、中国、高丽、新罗、百济等国都是佛国圣土,为什么日本不能引进佛教?当然,圣德太子积极地推崇佛教,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他当时之所以推崇佛教,旨在用佛教教义教化人民,使国家脱离政治纠纷,以求励精图治,国家安宁。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 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曾 赢 64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 佛教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了中国,公元6世纪中期才经中国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吸取中国佛教的精华,加上融会贯通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独具日本色彩的佛教文化。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演进,是对中国佛教的一种创新性的传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这当中,佛教充当着重要的纽带的作用。日本佛教文化的渊源来自于中华文明。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结合后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宗教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自此,佛教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载体,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日本佛教在其演进的过程中与日本古代的思想文化形态乃至政治制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演进是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创新。 1日本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钦明天皇13年,即公元552年百济圣王派使者赴日,进献佛像、佛经等,标志着佛教开始传入日本。佛教进入日本,便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围绕在天皇周围的统治者分为两派,以苏我氏为首的革新派支持佛教的传播,而以物部氏为代表的保守派竭力阻止佛教传播。物部氏利用日本发生疾疫,称佛教的传播招致了“国神”发怒,奏请下诏禁止佛教的传播。双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苏我氏的胜利而告终,因而佛教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日本广泛传播佛教的推动者是圣德太子。圣德太子摄政时期,佛教已在上层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圣德太子本人也对佛、道、儒三教有很深的造诣,加上当时朝廷内忧外患、皇室力量薄弱。圣德太子意识到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才能解决这一危机。于是颁布了融合儒、佛二思想的《宪法十七条》,强调“以和为贵”、“以礼为本”,提倡效忠天皇,要求臣民“笃敬三宝”。强调佛教作为治国育民之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以德、仁、禮、信、义、智的儒家理论为名,所配六种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其在朝廷中职位的高低。这种制度显著的削弱了世袭门阀制度。此外圣德太子不仅专注研究佛学,而且亲自为君臣传授,并以此为奠基撰写出了《三经义疏》。由于圣德太子的带动,佛教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推行“新政”时期,中国处于隋朝时期。圣德太子利用这个机会,派遣大礼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并建立了两国邦交,以便于直接从中国输入佛教和先进文化,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入隋学习。据日本木官炎彦著、胡锡年翻译的《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日本在隋朝派遣的留学生和学问僧留下姓名的有13人,其中学问僧有8人,约占全部人数的62%。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推古时期派遣的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谈起日本的文化,饮食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 第一,在食物的选材上。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饮食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这里我们可以把“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 第二,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日本人很注重对食材原滋原味的保持。“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 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具体而言, “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 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很少添加味道较浓重或刺激性的调料,讲究以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式的味道浓重的烹调方法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而且日本人很注重食品的卫生,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日本料理通常是当天吃完,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新鲜,而没有中国所谓的“隔夜菜”的说法。 第三,关于食物的盛装和饮食的环境。对于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食材颜色上的搭配、盛装器皿的样式,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一份日本料理在端上餐桌前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即使是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菜式也会被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美的装饰。精美的摆盘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调味,一份摆盘精美的料理常常会让人有种在欣赏画作的感觉。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及一般的庶民家庭,在餐具上都颇为用心。在日本人传统的喜好是选用陶瓷器和白木筷,各种器皿的图案和花色都以清新雅致为主。在今天,无论是在偏远的地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日本料理店的装修也都仍旧保持着简朴素雅的特色。 第四,关于日本的饮食礼仪。首先,日本人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很注重遵循礼节等级。在用餐前,大家会先说“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用过餐后会说“我吃好了”(ごちそさまでした)。用餐中,日本人基本不会由主人布菜或是大家互相夹菜,而是与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家各自吃。而且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的剩余,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的劳动的轻视。虽然日本与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筷子的摆放方法却不同。中国的筷子相对长一点会竖着放,而日本的筷子相对短一些且必须要横着放。在一些细节上,在日本也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吃面条类的食物时,要发出声音来表示食物好吃。食物的骨头或残渣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容器内而不可以扔在桌子上等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深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两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