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

1、发生时间。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代左右。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较轻。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后期稻飞虱为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近几年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

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当遇到气候条件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2、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改变,有利于稻飞虱生长繁殖。一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二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耐肥品

种,使得田间生长茂密,稻株嫩绿,为稻飞虱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田间小气候。

3、农药使用不合理

农户防治不力,农药使用不合理,导致稻飞虱为害猖獗。其原因:一是近年来,为了防治水稻其他害虫,大量施药,用药乱,对天敌杀伤力大,消弱了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稻飞虱具有较强隐蔽性和区域性,在防治中农户往往有侥幸心里和麻痹思想,常常不能适期防治,危害损失较重。三是近年来由于大量长期使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稻飞虱,使得稻飞虱抗此类药明显增强。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并适当

提早栽插,避开稻飞虱为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

(2)合理施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施氮肥,使水稻早生

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植株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为害。

(3)选用抗(耐)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4)科学管水,宜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害轻的农药和采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施药方法,以保护好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生长,来捕食稻飞虱。

3、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可大大的减少了防治稻飞虱用药次数,效果良好,但频振式杀虫灯管理成本比较大。

4、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一代的策略。

(1)防治指标。水稻分蘖期1000—1500头/百丛,孕穗期500—1000头/百丛,抽穗期至灌浆期1000头/百丛,乳熟期1500头/百丛。

(2)药剂选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2一3龄若虫盛期施药。可选用扑虱灵(又名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噻虫嗪、敌敌畏等低毒、高效农药。虫态复杂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速效和持效)。在选用药剂时,要做到科学混配、轮换用药。杜绝使用对稻飞虱有刺激增殖作用的高、剧毒农药和对稻飞虱的天敌蜘蛛杀伤力大的菊酯类农药。

(3)施药技术。施药要用足水量(每亩兑水60—70公斤),对准稻株中下部喷施,田间保持3—5㎝水层5天左右;对于无水田块,施药时要加大水量,当气温在28℃以上时也可用80%敌敌畏拌毒土熏蒸杀虫。

(4)提倡统一用药。利用植保部门病虫防治信息,使用先进的植保器械,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总体防效。(yxf 2010.10)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 生活习性 (1) 2 发生地点及因素 (2) 2.1 分布区域 (2) 2.2 发生世代 (2) 2.2 流行因素 (2) 2.2.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 (2) 2.2.2 气候因素的影响 (2) 2.2.3 栽培制度 (2) 2.2.4 品种布局 (2) 2.2.5 水稻生育期 (2) 2.2.6 栽培技术与管理 (2) 3 危害特点 (3) 3.1 直接刺吸危害 (3) 3.2 产卵危害 (3) 3.3 间接危害 (3) 4 防控措施 (3) 4.1 防治指标 (3) 4.2 农业防治 (3) 4.2.1 冬季结合积肥 (3) 4.2.2 合理搭配水稻品种 (3) 4.2.3 加强肥水管理 (3) 4.3 人工和生物防治 (3) 4.4 化学防治 (4) 4.4.1 防治时期 (4) 4.4.2 用药方法 (4) 4.4.3 防治试验 (4) 4.4.4 注意事项 (5) 5结论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生物与科技系,怀化 418000) 摘要: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称蜒虫、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 液为害水稻等作物。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稻飞虱药剂防治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 1 生活习性 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酿成大发生。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褐飞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经7天即不能孵化,长翅型成虫经4天即死亡。耐饥力也差,老龄若虫经3~5天、成虫经3~6天即饿死。食料条件适宜程度,对褐飞虱发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变化都有影响。在单、双季稻混栽或双、三季稻混栽条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扬花期适宜的营养条件,促使大量繁殖。中、迟熟、宽叶、矮秆品种的性状易构成有利褐飞虱繁殖的生境。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 15 ~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对湿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华北地区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发生。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稻飞虱俗称蠓虫,在田间常与稻叶蝉混合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危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近几年来全国稻飞虱危害时有发生,少数地区达到大发生程度。近两年上海市稻飞虱发生也较重,对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2005年“麦莎”和“卡努”台风过后,上海市稻田遭受自[987年以来最严重的稻飞虱虫灾,市政府和全市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虫口夺粮”大战,基本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确保了粮食安全。2006年8月29日后,受气流影响,大量稻飞虱迁飞至我市.上海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褐飞虱迁入峰,使田间亩虫量、卵量迅速上升。每年此时我市水稻正值扬花灌浆期。具有稻飞虱所需的最适食料,大量迁入的稻飞虱如不有效控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字:危害特征稻飞虱水稻生产防治粮食安全扬花灌浆期上海市白背飞虱 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严重时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褐飞虱: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行;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若虫共5龄,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若虫的主要特征;1-2龄若虫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四、五节各有-对较大的淡色斑,第七至九节淡色斑呈“山”字型;3龄若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型,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若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若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三至四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相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灰飞虱: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 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粉虱:长翅型雄虫体长3.2-3.8mm,浅黄色,有黑褐斑;头顶前突,前胸、中胸背板侧脊外方复眼后具1新月形暗褐色斑,中胸背板侧区黑褐色,中间具黄纵带,前翅半透明,端部有褐色晕斑;翅柄、颜面、胸部、腹部腹面黑褐色。长翅型雌虫体多黄白色,具浅褐斑。卵新月形。若虫共5龄,末龄若虫灰白色,长约2.9mm。 发生规律: 褐飞虱:海南-年发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东、广西、福建南部1年发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4-5代,6-7月上中旬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1、稻飞虱药剂防治技术要点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可以随风雨远距离迁飞繁殖为害,稻飞虱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稻飞虱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成、若虫一般群集在稻丛下部活动,在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雌虫用产卵管刺裂稻茎的表皮组织,将卵产于组织内。稻株被刺伤处常呈褐色条斑,严重时稻株基部茎秆腐烂,植株枯死,形成一团一团的“黄塘”、“落窝”现象,常造成大片水稻枯黄倒伏,对产量影响极大,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颗粒无收。 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施药技术。在防治时,如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为害: 1、防治指标。可自行下田检查,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3、对口农药。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扑虱灵)、敌敌畏+叶蝉散(或毒死蜱)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据研究表明,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一是菊酯类农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同时,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

花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花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由于稻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所以成虫与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危害特征,并大部分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位啃食茎秆与叶片。成株期受害的水稻茎秆,表面会呈现一些长条形状的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整个植株生长缓慢,明显变矮,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是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吮食飞虱卵液,蜘蛛捕食活动的飞虱,生产中可以通过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田埂种植大豆来提供天敌栖息条件,不用菊酯类和三唑磷农药来防止害虫再猖獗和刺激产卵。 2、加强田间调查,实时监测预警。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要切实做好飞虱田间调查监测,及时预警,一般分蘖期百丛虫量200-400只 3、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在基部以口针吸食汁液为害,所以在选用农药时,应选择内吸性强的药剂,以利药剂在稻株体内的吸收传导,同时稻飞虱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相对郁蔽的空间栖息,空气流通稍差,有利于熏蒸杀虫,故而

具熏蒸作用的药剂(毒死蜱等)效果较好;当然触杀作用也是重要的,可以直接接触虫体而起效;综合考量,在稻飞虱药剂选用上应当选内吸、触杀、熏蒸作用强的,速效与持效药剂结合。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如早稻和一晚早期田间以白背飞虱为主,预防可以用噻虫啉、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噻虫胺等烟碱类药剂;而以褐飞虱为主的一晚田中后期及二晚田则以吡蚜酮单剂或吡蚜酮与烟碱类复配剂为主。噻嗪酮只对低龄若虫有抑制蜕皮作用,且见效较慢,对成虫无效,所以近年来基本淘汰了。 4、预防用药参考。10%吡虫啉20-30克/亩、25%噻虫嗪16-20克/亩、20%呋虫胺20克/亩,这几种药剂对白背飞虱有效;50%吡蚜酮15-20克/亩、80%烯啶·吡蚜酮10-15克/亩,这两个配方对三种飞虱都有效。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等+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有机硅等高效助剂提高杀虫效果,有机硅要用质量好的,暴发的时候一桶水要加到10g。暴发期用药参考:每桶水用45%毒死蜱(或35%硫丹)75-100毫升+50%吡蚜酮10克(或80%烯啶吡蚜酮8-10克)+有机硅10克于早、晚时段喷雾,田间保持寸水层5-7天,亩打2-3桶水。5-7天后视情形加固一次。田间无水干旱条件则采用毒土法,于晴天上午9时后,亩用毒死

2014全国植保专业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填表说明)

全国植保专业统计报表填表说明及指标解释(2014)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防治面积及挽回损失[农市(农植)1表] 1.全国范围统计的病虫草鼠对象。 (1)农作物病虫害在全国范围统计的农作物病虫害(除检疫对象)共306种(类),这些病虫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发生的都要统计。其他病虫统计对象由各省自定。 水稻病虫28种:〈1〉水稻稻瘟病(其中:穗颈瘟),〈2〉水稻纹枯病,〈3〉水稻白叶枯病,〈4〉水稻稻曲病,〈5〉水稻恶苗病,〈6〉水稻病毒病,〈7〉水稻线虫病,〈8〉水稻赤枯病,〈9〉水稻粒黑粉病,〈10〉水稻胡麻叶斑病,〈11〉二化螟,〈12〉三化螟,〈13〉稻纵卷叶螟,〈14〉稻飞虱(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15〉大螟,〈16〉稻苞虫,〈17〉稻螨,〈18〉稻叶蝉,〈19〉稻赤斑黑沫蝉,〈20〉稻蓟马,〈21〉稻象甲,〈22〉稻负泥虫,〈23〉稻瘿蚊,〈24〉稻秆潜蝇,〈25〉稻螟蛉,〈26〉稻水蝇,〈27〉稻摇蚊,〈28〉稻蝗; 麦类病虫16种:〈1〉小麦锈病(其中: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2〉小麦赤霉病,〈3〉小麦白粉病,〈4〉小麦纹枯病,〈5〉小麦黑穗病,〈6〉小麦病毒病(其中:小麦丛矮病、小麦黄矮病),〈7〉小麦根腐病,〈8〉小麦全蚀病,〈9〉小麦霜霉病,〈10〉小麦黑胚病,〈11〉小麦线虫病,〈12〉小麦蚜虫,〈13〉麦蜘蛛,〈14〉小麦吸浆虫,〈15〉麦叶蜂,〈16〉麦杆蝇; 玉米病虫23种:〈1〉玉米大斑病,〈2〉玉米小斑病,〈3〉玉米丝黑穗病,〈4〉玉米锈病,〈5〉玉米纹枯病,〈6〉玉米褐斑病,〈7〉玉米灰斑病,〈8〉玉米弯孢菌叶斑病,〈9〉玉米尾孢菌叶斑病,〈10〉玉米青枯病,〈11〉玉米疯顶病,〈12〉玉米瘤黒粉病,〈13〉玉米根腐病,〈14〉玉米干腐病,〈15〉玉米茎腐病,〈16〉玉米顶腐病,〈17〉玉米病毒病(其中: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18〉玉米螟,〈19〉玉米蚜虫,〈20〉玉米叶螨(红蜘蛛),〈21〉玉米铁甲虫,〈22〉玉米蓟马,〈23〉玉米蛀茎夜蛾; 大豆病虫12种:〈1〉大豆锈病,〈2〉大豆霜霉病,〈3〉大豆病毒病,〈4〉大豆白粉病〈5〉大豆菌核病,〈6〉根结线虫病,〈7〉大豆胞囊线虫病,〈8〉大豆蚜虫,〈9〉大豆食心虫,〈10〉豆芫菁,〈11〉豆荚螟,〈12〉豆天蛾 马铃薯病虫13种:〈1〉马铃薯早疫病,〈2〉马铃薯晚疫病,〈3〉马铃薯环腐病,〈4〉马铃薯病毒病,〈5〉马铃薯黑胫病,〈6〉马铃薯青枯病,〈7〉马铃薯干腐病,〈8〉马铃薯疮痂病,〈9〉根结线虫病,〈10〉二十八星瓢虫,〈11〉蚜虫,〈12〉豆芫菁,〈13〉马铃薯块茎蛾; 其他粮食作物病虫8种:〈1〉高粱蚜,〈2〉粟灰螟,〈3〉甘薯天蛾,〈4〉甘薯黑斑病;〈5〉甘薯根腐病,〈6〉甘薯茎线虫病,〈7〉谷子黑穗病,〈8〉谷子白发病; 棉花病虫18种:〈1〉棉花苗病(其中棉立枯病、棉瘁倒病),〈2〉棉花铃病,〈3〉棉花枯黄病,〈4〉棉花炭疽病、〈5〉棉花角斑病,〈6〉棉花轮纹斑病,〈7〉棉蚜,〈8〉棉铃虫,〈9〉棉红铃虫,〈10〉棉红蜘蛛,〈11〉棉盲椿象,〈12〉棉小造桥虫,〈13〉棉大造桥虫,〈14〉棉花象甲,〈15〉棉花象鼻虫,〈16〉棉蓟马,〈17〉玉米螟,〈18〉烟粉虱; 油菜病虫7种:〈1〉油菜菌核病,〈2〉油菜病毒病,〈3〉油菜霜霉病,〈4〉油菜白锈病,〈5〉油菜蚜虫,〈6〉油菜甲虫,〈7〉油菜茎象甲; 花生病虫7种:〈1〉花生病毒病,〈2〉花生根结线虫病,〈3〉花生叶斑病,〈4〉花生炭疽病,〈5〉花生青枯病,〈6〉花生锈病,〈7〉花生蚜虫; 其他油料病虫7种:〈1〉向日葵菌核病,〈2〉向日葵锈病,〈3〉向日葵黄萎病,〈4〉向日葵列当,〈5〉胡麻枯萎病,〈6〉向日葵螟,〈7〉胡麻漏油虫; 苹果病虫18种:〈1〉苹果树腐烂病,〈2〉苹果炭疽病,〈3〉苹果轮纹病,〈4〉苹果白粉病,〈5〉苹果褐斑病,〈6〉苹果斑点落叶病,〈7〉苹果干腐病,〈8〉苹果锈病,〈9〉苹果叶螨,〈10〉山楂叶螨,〈11〉二斑叶螨,〈12〉桃小食心虫,〈13〉苹果小吉丁虫,〈14〉苹小卷

稻飞虱的防治与预测预报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937424.html, 稻飞虱的防治与预测预报方法 作者:姚广忠张静华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08期 稻飞虱又名稻浮尘子,在南方稻区以褐飞虱为主,其次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东北较为常见的则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1.调查方法 1.1 越冬调查在稻飞虱越冬区进行,每年2月中下旬至耕翻前调查1次。 ①成、若虫虫量调查: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长翅成虫、短翅成虫的雌、雄数量,并折算每公顷虫量,记载调查内容。 ②卵量调查:拔取稻苗25~50株,剥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株有效卵粒,记载调查内容。 1.2 灯光诱测诱测灯安装应紧靠稻田,诱测灯直径300米范围内无高度超过6米的建筑物和丛林,距路灯等干扰光源300~350米。用200瓦白炽灯或用20瓦黑光灯(波长为3650纳米)作 标准光源。灯源离地面1.5米,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从当地最 早见虫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天开始,至常年成虫终见后10天结束。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 将逐日诱得的稻飞虱成虫计数,并区别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类和各种种类的雌雄成虫数 量。当日诱虫量较大,总重量超过50克时,将所诱集的成虫均匀平铺于瓷盘内,用“十字交叉”法将虫分为4等份,如1/4虫量仍超过50克时,继续等分,使1/4虫量低于50克后,再分类、记数。将各类型稻飞虱数量×4n(n为等分次数)即为各类总诱获量。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记载观 测结果。 1.3 田间虫量系统调查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公顷以上。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有条件时设立观测圃,其面积不少于667平方米。 ①秧田调查:稻飞虱越冬区或常年秧田稻飞虱发生量较大的地区,秧苗三叶期始至拔秧前进行。以调查成虫为主。选主要类型秧田3块,采用目测法或扫网法随机取样,每块田10个点。目测法;目测计数每0.25平方米秧田内成虫数量。扫网法:用直径为53厘米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 幅为1米(0.5平方米的面积)秧苗,统计捕虫网内成虫数量,并折算为每1平方米秧田的成虫量,记载调查结果。 ②本田调查:水稻移栽后,自诱测灯下出现第一次成虫高峰后开始,至水稻成熟收割前2~3 天结束。选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田3~5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每块田的取样丛数可根据稻飞虱虫口密度确定。规定为:每丛稻飞虱虫口密度低于5头时,

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2011年第7期栏目编辑张晓江E-mail :njcm_xj @https://www.360docs.net/doc/c1937424.html, ·科学种田·专家称,2010年6月施行的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倒退了25年,堪称全球最差, 制定时备受乳企干扰。 一、轮作倒茬适当轮作倒茬可提高产 量。据试验,播种前耕耙可使根重增加45.5%,根长增加23.2%,增产19.9%。 二、适期播种6月上中旬播种,播种期不是越早越好,但一般不迟于6月15日。要抢墒造墒,一播全苗。播深以4~5厘米为宜,实现全苗壮苗是高产的关键。早查苗补种,早间苗,早定苗。间苗在子叶平展至对生单叶展开进行。定苗在第一片至第二片复叶展开时进行。 三、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每667平方米密度在1.2万~1.4万株为宜,行距一般为40厘米,株距11~13厘米,行距也可实行30~50厘米的宽窄行。确定种植密度时还应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 四、科学施肥施肥原则是重基肥、补微肥。中高产地块要想夺取每667平方米200~250千克的产量,每667平方米底肥施磷酸二铵10~2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巧施追肥:在开花前开沟侧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补充微肥:在花荚期喷洒硫酸锌、硼砂、钼酸铵等微量元素,喷洒2~3次,可增产10%左右。 五、重视浇水在花荚期和鼓粒期遇干旱应浇水,不干旱稍浇水,不可没水。花荚期土壤最适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鼓粒期不低于70%。 六、化控调节在初花期每667平方米用多效唑15~20克,对水20~30千克,喷洒1~2次可防止中后期倒伏,要均匀喷洒,不可重喷。 中耕除草,破除板结,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一般在苗期中耕除草2次,开花前拔除大草。也可在播后或苗期行间喷施除草剂。 病虫害防治,大豆田时常发生大豆卷叶螟、斜纹夜蛾、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及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细菌斑点病等病害。667平方米人工喷施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吡虫啉乳油20克、苏云金杆菌可湿粉100克、甲基托布津可温粉800倍防治,每667平方米喷洒药液40~50千克,在开花前、结荚期和鼓粒期防治2~3次。一般结合防治病虫害补充微量元素,杀虫、防病害、增施微肥可同时进行。 476600河南省永城市农业局农产品质检中心陈桂莲 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 液为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①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②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毫米,淡灰褐色。③灰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 防治措施有:①选育抗虫品种。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 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③保护天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④药剂防治。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推荐使用:a.前期预防:25%噻嗪酮WP (速捷,瑞德丰产品),既杀虫又杀卵;爆发时使用预防和速效性药物如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或用呋喃丹进行根区施药。 464400河南省淮滨县农学会孙继浩孙丹平 夏大豆高产栽培六要点 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 ·11

防治稻飞虱别用菊酯类农药

防治稻飞虱别用菊酯类农药 一、菊酯类农药可导致稻飞虱再猖獗 氯氟氰菊酯和功夫菊酯都属于菊酯类农药。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研究表明,菊酯类农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主要原因:一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而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 二、防治褐飞虱应长效、短效药剂相结合 据江苏省农林厅植保站最新测报,目前我省褐飞虱虫量普遍超过大发生的去年同期,呈特大发生态势。对于现在田间褐飞虱数量已很大的田块,应避免使用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剂,最好将毒死蜱、异丙威、速灭威等速杀性好的药剂和锐劲特、扑虱灵等持效期长的药剂混合使用。如果田间要兼治稻纵卷叶螟,可以优先选用锐劲特、毒死蜱等农药,或者加用阿维菌素、安打等药剂。 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防治难度不断增大。要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必须掌握施药技术。在防治时,如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有效地控制稻飞虱为害: 1、防治指标。可自行下田检查,如在分蘖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10头、孕穗期每丛稻株上的稻飞虱超过5头就该立刻喷药防治。 2、防治适期。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十分重要。稻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减轻后期防治压力,要在水稻生长前中期,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当若虫数量激增或出现短翅型成虫时即应及时喷药防治。 3、对口农药。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嗪酮(扑虱灵)、敌敌畏+叶蝉散(或毒死蜱)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据研究表明,稻田使用菊酯类农药能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一是菊酯类农药常规剂量不能有效杀死稻飞虱或者只能杀死部分或大部分稻飞虱,且药效期短,不能持续保持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稻飞虱的繁殖力,增加产卵量,使得用药区的稻飞虱种群数量超过非用药区;三是菊酯类农药大量杀死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稻飞虱的主要天敌,使药后余生的稻飞虱及其后代失去天敌的控制作用,稻飞虱种群数量持续上升。同时,鉴于褐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抗性已达高抗水平,为确保防效,必须坚决停止使用,啶虫脒与吡虫啉有交互抗性,也不宜推荐使用。目前我国各稻区重点推广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技术。经各地试验表明,噻嗪酮(扑虱灵)不仅对稻飞虱低龄若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还可有效减少下一代成虫的产卵量,可作为防治稻飞虱长效药剂推广使用。在具体防治稻飞虱时,可采取速效(速杀性好)药剂与长效(持效期长)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对策,选用以下农药混合配方并注意交替使用进行防治:①敌敌畏+噻嗪酮(扑虱灵),②毒死蜱+噻嗪酮(扑虱灵),③叶蝉散+噻嗪酮(扑虱灵),④杀虫双+噻嗪酮(扑虱灵),⑤敌敌畏+叶蝉散。 4、施药方法。一是施药量要充足,每亩需喷足药液60~75公斤;二是喷药时要尽量对准稻丛基部(因稻飞虱多集中在基部为害);三是喷洒要均匀;四是施药时田间要保持一定

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兴宁地区超级杂交稻纹枯病与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为兴宁地区超级杂交稻纹枯病与稻飞虱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级杂交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兴宁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发展超级杂交稻生产是兴宁市粮食增产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兴宁市超级杂交稻种植面积较大,但由于受化肥、农药用量增加和耕作制度变革等多因素的影响,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发生面积逐年加大且危害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纹枯病和稻飞虱危害程度在兴宁地区呈上升趋势,是当前兴宁地区超级杂交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据调查,在一些地段和田块,早、晚稻稻飞虱、纹枯病发生相当严重,每年有一部分田块出现纹枯病上颈及稻飞虱“穿顶”现象,有的田地甚至颗粒无收。据农业部门调查分析,主要由3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滥用药物杀死大量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害虫天敌数量减少,从而激发大发生;二是农户的防治意识差,大多数农户都是到病虫危害严重时才施药,没有及时预防;三是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及施药方法不当。为彻底抓好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要根据发生规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抑制其发生,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受到菌源数量、肥水、密度、品种抗性和气候等多因素影响,稻飞虱受到天敌数量多少、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和熟期等因素的影响。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纹枯病发生,也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纹枯病、稻飞虱发生也越严重[1]。据观察,有纹枯病发生的田块都有稻飞虱发生,纹枯病越重,稻飞虱发生越厉害,但有些稻飞虱发生严重的田块,纹枯病发生不一定严重。由此可见,稻飞虱的发生与纹枯病的发生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稻飞虱与纹枯病是近年来超级杂交水稻中最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特别是稻飞虱危害严重时易造成“穿顶”现象。 1.1气候条件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与稻飞虱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5 ℃以上时,纹枯病和稻飞虱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纹枯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 ℃,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稻飞虱大发生[2]。兴宁地区早稻5—6月,晚稻8—9月处于高温、高湿、台风季节,正值超级杂交水稻孕穗期,此时杂交水稻的植株抗病虫能力差,纹枯病重、稻飞虱发生多。因此,在兴宁地区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比较严重;而温度

稻飞虱防治措施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摘要:稻飞虱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根据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条件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人工和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稻飞虱又称蜒虫,是迁飞性、常发性的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具有爆发生、危害大特点,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是近年来长沙县水稻产量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其直接危害轻则使稻株变黄,严重枯死,造成穿顶死苗,甚至颗粒无收:间接危害一是助长菌核病、纹枯病的发生,一般飞虱多的田同时伴发纹枯病大发生,二是传播病毒病。为此,本人对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参考有关文献[1,2],提出了防控措施,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1 发生特点 1.1 生活习性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惠飞虱3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一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有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的病毒。稻飞虱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嫩绿性,一般栖息在稻丛下部叶鞘产卵和取食。成虫有长、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趋光性强,善于迁飞,但发育慢产卵少、寿命短;短翅型成虫翅短,不迁飞、发育快,产卵量多,寿命长。若虫共有5龄,多栖息稻丛下部取食,不受干扰、很少活动,能在同一株或同一丛稻上长期生活,受到惊动则横爬或跳入水面。稻飞虱喜适温(26~28℃)、高温(80%以上)的气候环境,“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引起稻飞虱大发生。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也是稻飞虱大发生的预测依据之一。 1.2 发生世代 褐飞虱、白背飞虱一年都发生6代,第一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中旬,第三代7月上中旬,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六代10月上旬。越冬卵于3月上旬到4月中旬孵化,若虫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1代左右,5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迁入早稻田产卵,并在早稻田繁殖2至3代;5月底至6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先后盛发,并且出现短翅型成虫,6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除一部分迁入一季稻中、晚田产卵繁殖外,大部分仍留在早稻田中产卵繁殖;6月下旬到7月中旬第三代若虫盛发,虫口密度很大,往往给早稻造成危害。7月中旬以后,由于早稻黄熟,成虫继续转移到二晚田产卵,8月中旬下第四代若虫盛发,9月上中旬出现大量的短翅型成虫;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由于二晚孕穗抽穗和灌浆,第五代若虫盛发,发生量也很大危害很严重;在秋雨较多的年代,10中旬晚稻能出现第六代若虫,继续造成晚稻死稿倒伏。 1.3 流行因素 1.3.1 外地虫源迁入时间与数量稻飞虱的起飞时主动的,迁移是被动的,降落也是被动的,起飞时间多在傍晚或天亮前,迁移是随风漂流,当遇锋雨则下降,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多,则发生量大。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 二化螟调查方法 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 ?稻草剥查。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2、成虫诱测 ?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 ?大田调查。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 ?秧田调查。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 ?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 ?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 ?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 ?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 ?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最新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精品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一、稻飞虱 1.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培节令栽插,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垡;选育抗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可采用旱育稀植、抛秧、水直播等方式改善田间小气候,使水稻提早分蘖,在稻飞虱混发高峰前水稻分蘖结束,从而可减轻危害;同时控制氮肥,增施磷肥、硅钙肥,巧施追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株体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危害;通过合理灌溉,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苗够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措施:调控稻田块周围的小生态环境,在田埂上撒施可引诱稻飞虱天敌的有益杂草,增加天敌的数量,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灭虫清(阿维菌素)悬浮剂(40—50)ml/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头时开始选用吡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兑水37.5kg喷雾。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进行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螟虫 1.农业防治措施:在螟虫化蛹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用中型拖拉机进行耕翻和灌水,以消灭越冬虫源;同时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直播稻推迟到5月底后播种,移栽稻在5月下旬左右播种,6月上旬后移栽,以避开一代产卵盛期。 2.物理防治措施:设置杀虫灯对成虫进行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措施: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 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 1、发生时间。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代左右。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较轻。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后期稻飞虱为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近几年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适宜 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当遇到气候条件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2、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改变,有利于稻飞虱生长繁殖。一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二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耐肥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浙江省2006年防治水稻稻飞虱用药意见 2005年我省晚稻褐飞虱的大发生,褐飞虱对主要防治药剂吡虫啉产生高度抗药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据南京农业大学农药系2005年10月份对我省送测褐飞虱测定结果,抗性倍数在300倍以上,为极高水平。广西农科院2006年4月对广西褐飞虱虫群(我省主要虫源地)的监测结果:对吡虫啉抗性308.44倍,对噻嗪酮抗性10.65倍,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仍为高度抗药性。 鉴于今年我省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有大发生趋势,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以及当前主要防治稻飞虱药剂对不同种类和虫龄稻飞虱控制效果,为有效防控稻飞虱危害,科学合理选用化学农药,特制定以下用药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药剂防治策略 根据今年稻飞虱有大发生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以稻飞虱为主的水稻病虫发生危害,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和降低防治成本,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治前控后”(治3压4控5)的防治策略,以争取防治主动。 二、用药方案 1.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前期白背飞虱的防治。由于目前吡虫啉和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对于以白背飞虱占绝对多数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地区,防治药剂可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单剂,如25%博得、25%先净、25%值得、75%艾美乐等,也可选用

噻嗪酮,如25%扑虱灵、25%稻虱净、65%格虱去等,亩用量应适当提高,有效成份建议吡虫啉4-5克/亩,噻嗪酮12-15克/亩。 2.前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或以褐飞虱为主单季和连作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防治,对于田间有一定数量的高龄若虫稻田,可在防治中加异丙威,速灭威等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也可使用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如25%速扑灵、25%好虱灵、30%速虱灵等,并适当提高亩用药量。 3.4代褐飞虱的防治。由于这一代褐飞虱的田间虫群数量对5代稻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控制措施将其田间虫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每丛1-2只)。对于田间虫龄相对比较整齐的稻区,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选用噻嗪酮或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复配制剂,并适当提高用药量;对于田间虫龄不太整齐的稻区,可选用5%锐劲特SC40-50毫升/亩;对于田间褐飞虱高龄若虫或成虫较多的稻田,可在上述配方中加40%毒死蜱80毫升/亩。 4.单季和连作晚稻主害代褐飞虱的防治。此时由于前期的防治田间虫量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达标防治,对于孕穗期每丛超过5只、齐穗灌浆期每丛超过8只的稻田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和方法同4代褐飞虱防治。 5.单季和连作晚稻生长后期稻飞虱的防治。对于因前期失治和漏治,且田间虫量很高,乳熟期每丛超过15只,离收获期不到15

稻飞虱等病虫害该如何防治

稻飞虱等病虫害该如何防治 稻飞虱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可随气流进行远距 离迁飞,危害水稻的同时还传播病毒。从最新的病虫情报,两 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部分地区大发生。接农 户反映,多地水稻病虫害进入低龄幼虫高峰期、发病流行期, 下面就给大家梳理一下8月中下旬水稻病虫害防治内容,供农 户朋友们参考。 1.防治时间:8月17-20日,按区域不同作调整。 2.防治对象:主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兼治稻秆潜蝇、大螟等,注意防治稻瘟病。 3.防治对象田:叶瘟发病田及易感品种田,纹枯病病丛率30%(双晚分蘖期20%)以上、稻飞虱百丛1000头(双晚分蘖期500头)以上、二化螟枯鞘株率3%以上,稻纵卷叶螟亩幼虫10000头以上田。 4.防治用药:每亩可任选以下配方,兑水30kg,喷细雾。 ①防治稻飞虱:A 70%吡蚜·蚨虫胺水分散粒剂 10g;B 75%噻虫·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10g;C 6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8g。 ②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秆潜蝇:A 8%甲维盐水分散粒剂40g;B 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g+2%甲维盐水乳剂30mL;C 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 24mL。 ③防治纹枯病:A 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40g;B 27.8%噻呋酰胺·苯醚 甲悬浮剂20mL;C 30%己唑醇悬浮剂15mL; ④防治稻瘟病:A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g;B 25%嘧菌酯悬浮剂50g;C 40%稻瘟灵乳油 80mL;D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g。 5.注意事项: 重视提前用药预防,施药时要注意用足水量,尽量压低喷头喷雾,喷雾药均匀;施药时田间保有水层,有利于提高防效。若是采取无人机飞防,必须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加大飞防喷洒药液量。应合理轮换使用选择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农药,避免抗药性产生。①田间灌浅水施药,保持3-5天。②因种植结构复杂,各地病虫发生情况差异大,建议农户及时检查防效,防止局部地块病虫爆发成灾。③防治药剂中可适当添加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④穗颈瘟和稻曲病建议在抽穗期前一周和齐穗期各防治一次,请农民朋友根据水稻生育情况适时防治,不局限于病虫情报防治时间。提示:由于农药厂家药剂防治品种众多,更新换代快,国家政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of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for the rice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and Sogatalla furcifera Horvath)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ICS 65.020.01 B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794—2009 代替GB/T 15794 —1995

GB/T 15974—2009 目次 前言……………………………………………………………………………………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越冬调查 (2) 4 灯光诱测 (3) 5 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3) 6 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4) 7 大田虫情普查 (4) 8 主要天敌调查 (5) 9 危害状况普查 (5) 10 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报与归档 (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稻飞虱模式报表 (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稻飞虱卵发育进度分级及卵寄生特征 (19)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稻飞虱发生世代划分 (2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稻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20) I

GB/T 15974—2009 II 前言 本标准替代GB/T 15794-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调查范围、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 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践需要; b).对诱测灯设置环境作数量化界定,提高诱虫效率,结果更具代表性; c).采用分格记数法统计夏秋季灯下诱集虫量,“扫网法”或“目测法”调查越冬区秧田,水湿润瓷盘内壁拍查稻飞虱法进行田间虫量调查,操作性更强、效率更高; d). 增加稻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为田间调查提高依据; e).增加稻飞虱发生情况模式报表,统一、规范数据上报方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强、张跃进、刘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T 15794—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