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测试题.docx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测试题.docx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测试题.docx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测试题

1.下列图能正确表示“黄小鸭”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正确的是()

A. B. C. D.

2.东东正从远处向平面镜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B. 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C. 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D. 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3.汽车、摩托车上有许多地方要利用到镜子,例如观后镜,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其中观后镜应为,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应为。 (均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

4.小花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 处,她看到的是自己的像(选填“虚”或“实”),若她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再移动 3m ,最后她与像相距m,像的大小.

5.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 5 m 处,小芳的身高为 1.65 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m,小芳的像高

为m;若小芳向镜移动3m 后,小芳与镜中的像距离为m,此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 1 m 处,这时她(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6、( 1)作出下图的像。( 2)如右下图,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 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

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7、(福建省)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白纸

( 1)如图的器材外,还需要A

烛应满足的条件是.

(2)在蜡烛 A 的另一侧看到两个像,应换一块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B的测量工具是;选择的两支蜡(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

( 4)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关系。

( 5))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蜡烛(选填“点燃”

或“不点燃” )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 A 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测试题

1.下列图能正确表示“黄小鸭”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正确的是(C)

A. B. C. D.

2.东东正从远处向平面镜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B. 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C. 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D. 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3.汽车、摩托车上有许多地方要利用到镜子,例如观后镜,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其中观后镜应为凸面镜,车头灯内的反射镜应为凹面镜。(均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

4.小花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 处,她看到的是自己的虚像(选填“虚”或“实”),若她向远离平

面镜的方向再移动3m ,最后她与像相距10m,像的大小不变.

5.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 5 m 处,小芳的身高为 1.65 m,小芳的像与镜的距离为5m,小芳的像高为 1.65m;若小芳向镜移动 3 m 后,小芳与镜中的像距离为4m,此时像的大小不变(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 1 m 处,这时她仍能(选

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6、( 1)作出下图的像。( 2)如右下图,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 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

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7、(福建省)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白纸

(1)如图的器材外,还需要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完全相同A B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选择的两支

( 2)在蜡烛 A 的另一侧看到两个像,应换一块薄玻璃(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4)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5))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不点燃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 )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不能(选填“能”或“不能” )观察到蜡烛A 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选填“虚”或“实” )。

平面镜成像实验题

平面镜成像 1.(5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块 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在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与B, 一前一后,竖放在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 观察,如右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就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用两段等长的蜡烛就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 到蜡烛A所成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就是像。 (4)采用了替代的方法,用替代点燃的蜡烛的像。实验时观察到两者能完全重 合,此现象表明。 (大小、不能、虚像、另一支相同的蜡烛、像与物大小) 2.(5分)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 (1)李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 蜡烛A与B的要求就是,这就是为了。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 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您推测可能的原因就是 。 (3)张红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但瞧不清跳棋的像。请您帮她想个办法瞧清跳棋的像: 。 (1)二者等大、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或蜡烛与桌面不垂直); (3)用手电筒照亮跳棋。 3.(5分)如下图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就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便于; (2)如果有3mm厚与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答: 。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 与物距相等”。您认为这种方法就是否合理?答: 。理由就是: 。 (4)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 4.(5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 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 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与B,点 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右图所示, 在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就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就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含答案)

平面镜成像 1.下列因素中能影响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 C.像到平面镜距离 D.镜面的大小 2.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应相距5m远.如图8-1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A.1m B.2m C.3m D.4m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变小 B.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D.物体靠近平面镜,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4.“猴子捞月”中,猴子捞不到月亮,这是因为水中的“月亮”是() A.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实像 B.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而成的实像 D.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5.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示数的像如图8-2所示,这时的时刻应是()A.21∶10 B.10∶21 C.10∶51 D.12∶01 6.图8-3中关于平面镜前AB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7.墙面上贴着一块穿衣镜,水平地面上一个人以速度v匀速直线朝平面镜走去,相对于人,像的速度是() A.v B.2 v C.v /2 D.0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用照相机拍摄 B.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已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高度应不小于人的高度 C.像到镜面的距离跟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不一定垂直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是00,反射角也是00 B.入射角增加150,反射角也增加150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反射角为900 10.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内成像 B.很大的物体不能在很小的平面镜内成像 C.物体静止不动,若把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向下平移时,镜中像也向下平移 D.物体在平面镜内总成等大的虚像 11.如图8-4所示,眼睛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_______而得到的像,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_______而得到的.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2.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_____(填“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而大型货车的挡风玻璃不太倾斜,这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尽管在司机的_______,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人观察路面是俯视的,并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13.多媒体教室里的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穿衣镜是用平滑的玻璃做的,光在它的表面发生的反射是______,它所成的像是______像;物体通过小孔成像成的是______像,前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后者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14.将一墨水瓶放在镜前6cm处,墨水瓶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_____cm,像与墨水瓶间距离为________cm.若使墨水瓶向镜面靠近,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若使墨水瓶远离镜面,则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15.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像到镜面的是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m. 16.简易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在它的镜筒内有两块互相______放置的平面镜.18.如图8-5所示,树上A点停着一只乌鸦,而地上有几个小虫,那么,鸦从树上的P点飞下来吃地上的哪个小虫再飞到对面的篱笆墙上的B点它飞的路程最短。请你根据学过的光学知识为它设计一条飞行线路,在图中作出示意图,你所依据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最全(有答案)

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姓名: 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的大小相同;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同; 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一、实验目的: (1)探究物体和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2)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4个特点;(3)感受并体会什么是“虚”像。①像和物的大小相同;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同; 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二、实验原理:七、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1)本实验应用了等效替代法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器材: (2)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玻璃板、光具座、刻度尺、铅笔、两只完全相同的模拟蜡烛、光屏。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 四、实验步骤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 示.在此实验中: 1、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_便于找到像的位置_ 2、用薄的玻璃的目的:_防止前后两个面各自反射成像_ 利用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3、选两只相同的蜡烛的目的:_便于比较物体和像大小关系 ①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4、刻度尺作用:_测量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_ 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5、白纸板作用:_相当光屏,探究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_ ③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6、反复做三次目的:__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__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7、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不能倾斜,是为了:防止成像在斜上方或斜下方,物象不 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能重合8、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或者说遵循的规律)是;光的反射规律。 上记下这两个位置。9、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不能__接收到蜡烛A的烛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第③步。 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虚_像. ⑤熄灭蜡烛,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10、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做实验的而非白纸上的好处是:方格纸可以直接 五、实验处理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容易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用刻度尺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出他们到平面11、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蜡烛A与其所成像的大小相同 镜的距离。12、如光将蜡烛A和B全部点燃,然后放于玻璃板两侧做实验,这样行吗?这样做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 得后果是什么?因为那样会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第一次1010相同和物的关系。13、在本实验中薄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 第二次1515相同14、如上图乙所示,是经过三次实验后做的标记位置,请问下一步该如何处理白纸 第三次2020相同 上留的这些信息。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 到镜面的距离(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或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一、实验装置 二、探究过程 1.验证玻璃杯是否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回。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 1.刻度尺的作用:; 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 3.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 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 6.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五、注意事项 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 ; 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 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 5.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 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六、习题精练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9)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1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12)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1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_。 (1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2.小文同学通过以下的实验过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设计与进行实验】

中考物理(真题版)专题练习题: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1.(2019重庆B卷,1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斌同学将薄玻璃板______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侧蜡烛A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直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蜡烛B的位置若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 ;移去蜡烛B. 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的__(选填"虚“或“实”)像。 2.(2019 青岛,1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如图所示,把一只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以确定像的位置。 ②将蜡烛向镜面靠近,所成像的大小。 3.(2019长春,2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2)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记录蜡烛A、蜡烛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实验记录如图乙所示.蜡烛A位于2位置时的像在点;蜡烛A由2位置移到3位置,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人看到蜡烛像是由于反射光进入人眼,请在图丙中画出与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4.(2019呼和浩特,11)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多次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将现象、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进一步实验与分断,可以得到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______; (2)小明照镜子时,他从与镜相距1m处移动至3m处时,他和像之间的距离改变了______________m当他远离镜子移动时,他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5.(2019江西,27)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它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设计实验】 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板一领帮忙移动棋子B,无能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难)

》 1.一个身高为1。7米的人立在离平面镜1米远的地方,则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__米,像离人的距离是______米。 2.两块互成直角的平面镜,可使光的传播方向改变__ 度。 3.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_________ 面镜,它可以使小电珠发出的光,变成_________光射出去. 4.一个人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则他在镜中的像离他___m,若他沿着平行于镜面的方向以1 m/s的速度运动了3 s,则运动中,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 ______,运动结束时像与人相距______m。 5.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的一百多万倍,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亿5千万千米.地面上有一深9千米的湖,则太阳在湖中所成的像离湖面____________千米.像的大小_____实际太阳的大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钢笔尖垂直接触一厚为2毫米的大平面镜,则笔尖所成的像到笔尖的距离为. 7.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 则其反射角为______度.如果将平面镜顺 、 时针旋转15°,光的入射角为_______度. 8. 如图所示,平面镜MN高30厘米,与一支长20厘米的铅 笔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上.它们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转过90°,则其像转过____°, 此时铅笔尖端A与像A'之间的距离是____厘米; (2)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可将铅笔转过____°;(3)如果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平面镜中铅笔的像转过___°,尖端AA'相距___厘米. 9.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 cm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 cm,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 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 cm C.远离了平面镜10 cm D. 远离了平面镜20 cm & 10.如图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光路图, S′是S的像,我们能看到S′是因为() A.S′也是一个发光点 B.S′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 C.S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于是在平面镜中看到S′ D.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到虚像S′ 11. 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成直角,原来的入射角应是() A.30° B.45° C.15° D.60° " °或70°C.20°或70 D.只能20° 12.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要想使反射光线从原来位置偏转60°,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多选)() A.将平面镜顺时针转60° B.将平面镜顺时针转30° C.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30°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题

专题1: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2.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 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4)应选择_____ 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___ ___造成的; (6)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 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8)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 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 _ 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9)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10)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11)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 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1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的(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 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13)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像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目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器材:玻璃板(作平面镜)、2只大小相同得蜡烛、刻度尺、白纸 其它:笔、火柴 3.实验步骤 (1)将点燃得蜡烛A,放在玻璃板得一侧,在A一侧能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A得像A′; 探究像与物得大小关系: (2)拿着另一只未点燃得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瞧上去B与A′重合,即B瞧上去好像被点燃了。此时,B得位置就就是像A′得位置。 ——等大 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得距离关系:

(3)用刻度尺量出A、B分别到镜面得距离,相等。 ——等距 记录数据: 探究平面镜成得像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 (4)在A′一侧放一张白纸作屏幕,眼睛直接观察白纸,则瞧不到A得像A′,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将手放在A′处,感觉不烫,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1)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 (2)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2)(3)(4)对称 虚像:不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瞧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得像。 注意事项: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物体一侧能瞧到物体得像,同时还能瞧到代替物体得另 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得位置。 2、试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得位置,从玻璃板上方瞧光屏,光屏上瞧不到像,说明平面镜 成得就是虚像。 4、实验中选择厚玻璃还就是薄玻璃?选择较薄得玻璃;因为厚玻璃板得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 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考试分析: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二模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平面镜成像得 规律以及探究 18 3 20 3 23 1 24 2 17 3 24 3 平面镜成像得 实验 说明题目一般会以作图、简单实验题得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单,分值在3分左右。 平面镜成像主要就就是考察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实验,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小结 实验步骤,明确具体实验步骤得目得。 练习: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得上面,再取两段等 长得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 示。在此实验中: (1)两段等长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______关系; (2)直尺得作用就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 A得烛焰得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_____像。(选填 “虚”或“实”)。 答案:大小;到平面镜距离;不能;虚。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填空题 1)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2)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4)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5)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6)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ABCD 3)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A.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B.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检验仪表是否水平.D.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4)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5)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B.45°C.60°D.90°.

平面镜成像作图题专项练习

平面镜成像作图题 1.在图18中做出人看到球的光路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丙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3.(1)作出图(a)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4.在图9中,A是平面镜,B是镜前人眼位置,C是人眼睛在平面镜前看到的烛焰像上的一点。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像点C对应的物点D。 (2)完成眼睛看到C的光路图(画一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5.请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确定烛焰上A点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答案:画出法线、像点A'(1分) 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1分) (只画一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没画法线;未标光的传播方向或方向标反,各扣O.5分) 6.S为平面镜MN前的一个发光点,A为平面镜前某一点,请在图上画出所有通过A点的光线。 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9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8.请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A′B′. 9.如图8所示,B为隧道中的一堵墙,墙的左侧有一激光器S,发出一束徽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符合要求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0.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11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答案:对称1分;正立1分;虚像1分。 11.如图11所示,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和它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作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 12. (1)如图甲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 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甲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 小关系 物体与玻璃 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 距离(cm) 物像连线与 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 实验剖析

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6、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位置会升高,与未点燃的蜡烛不在重合。 8、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9、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前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经典母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习题1(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三、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填空题 1、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2、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4、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5、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A B C D 3、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 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 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 B、45° C、60° D、90°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平面镜成像练习题_(含答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能影响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 C.像到平面镜距离D.镜面的大小 2.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应相距5m远.如图8-1所示,若视力表距 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A.1m B.2m C.3m D.4m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像变小 B.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像的大小不变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D.物体靠近平面镜,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4.“猴子捞月”中,猴子捞不到月亮,这是因为水中的“月亮”是() A.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实像 B.光的直线传播而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而成的实像 D.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5.墙面上贴着一块穿衣镜,水平地面上一个人以速度v匀速直线朝平面镜走去,相对于人,像的速度是() A.v B.2 v C.v /2 D.0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用照相机拍摄 B.要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已的全身像,平面镜的高度应不小于人的高度 C.像到镜面的距离跟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不一定垂直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入射角是00,反射角也是00 B.入射角增加150,反射角也增加150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反射角为900 8.如图8-6所示,小华家的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 全身像,此时它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中的() 9.如图8-7所示,眼睛处在平面镜前的E点处,眼睛 不能看到的是() A.A点的像 B.B点的像 C.C点的像 D.D点的像 二.填空题 1.小汽车的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_____(填“上方”、“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而大型货车的挡风玻璃不太倾斜,这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尽管在司机的_______,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人观察路面是俯视的,并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2.将一墨水瓶放在镜前6cm处,墨水瓶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_____cm,像与墨水瓶间距离为________cm.若使墨水瓶向镜面靠近,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若使墨水瓶远离镜面,则墨水瓶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5m处,他在镜中像到镜面的是_______m,当他向镜前进0.5m,则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m. 三.实验题 1.照如图8-9所示那样,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把一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 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面出现蜡烛的像.某同学在实际实验中测量如下 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练习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 (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 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 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 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 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17).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平面镜成像实验训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 (1)不用平面镜而选用玻璃板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既能光,又 能光。 (2)为了更清楚的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所成的像,实验应在较 (填“亮”或 “暗”)的环境中进行。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 (5)小章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 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 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 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 3、如图10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 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 体。(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 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 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 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试验中 (1)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 (2)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5、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7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6、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