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言 特 殊 句 式

文 言 特 殊 句 式
文 言 特 殊 句 式

文言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例: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注意】

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2、用“……,……者也”、“……,……也”、“……者,……”表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夫战,勇气也。(左丘明《曹刿论战》)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注意】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

件事。)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

失。)

4、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

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⑥梁父,即楚将项燕。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⑧此亡秦之续耳。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6、用“此……也”、“是……也”“斯……也”结构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见”“见……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为”“为……所……”表示被动。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③城之破也。

④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⑤韩信拜大将。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②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

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四、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置:主语——谓语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中心语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等的形式。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⑦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2、“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③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④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①闻道百。(庄子《秋水》)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宾语前置:谓(动)——宾;介——宾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捕蛇者说》)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4、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惟命是听,惟你是问。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四)状语后置:状语——中心语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1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①“具告以事。”(《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3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练习】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2、3、6、8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练习】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C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练习】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练习】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D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子邪,言伐莒者?

【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练习】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B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D

A、何陋之有?

B、唯余马首是瞻。

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

5、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练习】

1、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

2)宋何罪之有?宾语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宾语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

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后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

8)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后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文言文 - 被动句

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被动句试题

被动句专项训练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实例一】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险固》 译文: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5)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类型A: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二】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译文: (2)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译文: (3)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 类型B: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三】 (1)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译文: (3)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译文: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 (6)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译文: 类型C: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四】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译文: (2)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译文: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 译文: 类型D: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五】 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报任安书》) 译文: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类型E: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六】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 (3)风至苕折。(《荀子·劝学》) 译文: (4)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 类型F: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判断下列句式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在括号中填写ABCDEF即可。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3、()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7、()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

初中文言文省略句总结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b 蒙后省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一、当谓语动词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含名词短语)紧跟时,动词和处所名词不具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词后常常省略介 词“于”。例如: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二、当句子中表明处所的名词短语中含有“上”“中”“下”或“侧”等方位名词时,其前面的介词往往被省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三、当动宾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或表示其涉及对象的名词紧跟时,常常省略介词。主谓短语的后面有表示处所的名词紧跟的话,也常常省略介词。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翻译时加上量词就可以了。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初中文言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用“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文言文基本句式

精心整理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 2 3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4 1 2 3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4 1. 。 “天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环滁皆.山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臣本.布衣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倒装句 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何罪之有 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如:忌不.自信 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心词+数量词) 如:为人五 ....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窗八 尝遗余核舟一 ... (中心词+定语+者) 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 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例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 “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xx,“则”: “此则xx之大观也” (这就是xx雄伟的景象啊);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 “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 用“被”表被动

修六和敬

相关文章列表 1?太上感應篇_功過格 2?弟子規_十善業_功過格 3?十善業道經節要 4?修六和敬僧團_每日定課 5?六和敬-轉凡成聖 6?佛問彌勒心有所念:一彈指 7?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提要 8?啟建六和敬僧團化解災難 9?修六和敬祈禱文 10?念佛十心及十心向佛 11?放下邪知邪見 12?修學六和敬大綱 辛卯年六月十四

十善業道經節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六度。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