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如:

小张吃完了饭。小李把饭吃完了。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

饭被小张吃完了。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例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如:

大楼被炸倒了。课被推迟了。车子被骑走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如:

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如:

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话要让他给听见了,怎么办?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5)“被……把”格式。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如:

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

“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后置成分,处置的后果使

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是要体现这些处置的后果。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意义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这就致使“被”字句的表意一般是不如意、不希望的事情。如:

他的手被菜刀切破了。

小王被雪滑倒了。

小李被骗了。

有的“被”字句表示的不如意、不企望的意思是针对主语的,如上例。可也有“被”字句表示的不如意、不企望的意思不是针对主语的,而是有针对说话者、针对某种关系,或无法明指的。如:好苗子都被北京、上海的运动队挑走了。(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教室的玻璃被风刮掉了。(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钱被偷走了。(对钱的所属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本市许多道路被洪水冲垮。(无法明说对谁是不如意的,但事件本身确实不如人意)

表示“不如意”的”被”字句是多数,可近几十年来,书面语里的“被”字句使用范围扩大了,也有少数句子是中性的,甚至带有如意、高兴的色彩。如:

小刚被调走了。(中性的)

王玲被吸收入党了。(愉快的)

孩子被逗乐了。(愉快的)

猴子被耍了一顿。(难说愉快不愉快)

他被人从洪水中救了上来。(愉快的、如意的)

下列一些没有明显状态变化的“被”字句也很难说是如意的还是不如意的:

快餐逐渐被中国人喜爱。

这样的作品很难被人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被重印了。

“地”常被写成“的”。

可见,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字句有不如意、不愉快的感情色彩;但,中性的或表示如意的、愉快的“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如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也有自己的构成和应用条件:(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能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一般不能是简单形式。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否定副词等状语。例如:

他们没有被土匪收买。(前面有否定副词)

孩子们一定会被感动。(前面有副词、能愿动词)

风浪中行船的人随时会被风浪吞噬。(前面有时间副词、能愿动词)

病人被他们不负责任地往地上一丢。(前有状语)

他被老板看中了。(后有动态助词)

他被打伤了。(后有补语和动态助词)

小王被骂了一顿。(后有动态助词和补语)

地里被种上了粮食。(后有宾语)

孩子被老师喊走了一个。(后有补语、动态助词、宾语)

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如:

他的意图竟被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行踪被特务知道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认知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充当述语,如“怕”、“希望”、“害怕”、“主张”、“觉得”等就不能进入。综合起来看,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有:

关系动词:是、有、没有、像、姓、等于、属于、意味着等;

助动词:能、会、可以、应、应该等;

趋向动词:来、起来、出、进来、上来等;

部分心理认知动词:懂得、怕、生怕、后悔、小心、妄想等;

不及物动词:生活、劳动、前进、死、旅行、病、落、出现、消失、发生等

非动作性的及物动词:敢于、勇于、从事、懒得、免得、乐得、乐于、生于、加以、给予、给以、适合、符合、备有、依从、遭受、遭、予以等。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一般必须是确定的。“被”字句的主语要求具有有定性,这点和“把”字的后置成分要求具有有定性是相同的。就是要求主语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或说话者假定双方共知的事物,有的有指示代词修饰,有的有其他修饰语,有的是专有名称,有的是周遍性事物。如:那些学生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迟到的学生都被老师叫去了。

小郭被老师给喊走了。

所有的学生都被放回家了。

即使没有有定标志,在具体交际中也是确知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如“手电被儿子拿走了”的“手电”一定是确定的“手电”,而不是泛指的。

当然,在实际语用环境中,也存在由不确定的事物做“被”字句的主语的情况,如:

她一推开门,发现一个人已被警察按倒在地。

开学后,有一名同学被开除了。

星期天他收拾厨房时,一只茶杯被他打碎了。

这三个句子,第一句的“被”字式做了“发现”的宾语,“发觉”、“看见”、“见”、“预知”等动词后的宾语中的“被”字式的主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二句是在“有”字的后面,“被”字句的主语实际上是兼语,兼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三句的主语“一只茶杯”实际上是确指厨房里的某一个“茶杯”。可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例如:

这事可能被人发现了。

我们决不能被洪水吓倒。

大家的意见〔已经〕被领导采纳了。

他〔也许〕让小梁叫走了。

说“被”字句的主语表示受事,正如说“把”字句里的介引成分表受事一样,都是就最常见的情况说的,其实其中也有表间接受事的。例如:

箱子上被孩子们捆了两道绳子。(主语“箱子上”是处所)

他被大蒜吃得满嘴臭气。(主语“他”是施事、“被”的宾语“大蒜”是受事)

绳子被他们捆箱子上了。(主语“绳子”是工具)

那块布被他给做成了一套西装。(主语“那块布”是材料)

上几例以及“他被小说迷住了”、“他被孩子的学费愁死了”等句子中的主语就是表间接受事的。不过,绝大多数“被”字句还是直接体现了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被”字句跟“把”字句、一般主动宾句有变换关系。如:

我们打败了对手(主—动—宾)—我们把对手打败了(主/施—状/把+受—动)—对手被我们打败了(主/受—状/被+施—动)。

跟“把”字句一样,“被”字句的信息焦点一般也在句末。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文言文 - 被动句

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用“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文言文被动句试题

被动句专项训练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实例一】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险固》 译文: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5)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类型A: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二】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译文: (2)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译文: (3)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 类型B: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三】 (1)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译文: (3)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译文: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 (6)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译文: 类型C: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四】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译文: (2)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译文: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 译文: 类型D: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五】 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报任安书》) 译文: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类型E: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六】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 (3)风至苕折。(《荀子·劝学》) 译文: (4)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 类型F: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判断下列句式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在括号中填写ABCDEF即可。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3、()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7、()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文言文基本句式

精心整理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 2 3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4 1 2 3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4 1. 。 “天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环滁皆.山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臣本.布衣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倒装句 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何罪之有 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如:忌不.自信 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心词+数量词) 如:为人五 ....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窗八 尝遗余核舟一 ... (中心词+定语+者) 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 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例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 “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xx,“则”: “此则xx之大观也” (这就是xx雄伟的景象啊);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 “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 用“被”表被动

细说古文中的被动句

细说古文中的被动句 与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列为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的被动句,是指文言文中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意念上的受动者,具有“被处置”的意思。如《阿房宫赋》中的“戍卒叫,函谷举”,守边的士卒一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占了。这里“函谷”是攻占的对象,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 被动句的分类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 (1)有标记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常见的有标记的被动句有: ①动词+“于”结构:“于”用来介绍、引进动作的实施者。 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师说》)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②“为”字表被动:有两种结构,一是“为”+动作的实施者+动词;二是“为”+动词,这种结构可看作是省略了动作的实施者。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③由“为”字句发展出来的“为……所……”“为所……”结构。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见”字表被动:在动词前加“见”来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被”字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2)无标记的被动句。 比如: 韩非囚秦(《报任安书》)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几以不纳死(《指南录后序》) 被动句的判断 (1)主谓关系是判断依据。 判断被动句的主要依据是主谓关系。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动作都不是由主语发出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