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创造性研究

文学翻译创造性研究
文学翻译创造性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孔乙己》) 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 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而西方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倡导对个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看酒店格局,更多的是看到这间酒店的独特之处,至于是否和别处不同,并不重要。杨宪益夫妇十分了解中西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词汇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应性选择。译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5054394.html,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作者:魏晓恬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与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相比,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存在大量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意象、补充故事情节等需要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以上翻译策略无不反映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文本语篇层面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理解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聊斋志异》;卫礼贤 1引言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的一句谚语“Traduttore,traditor”——“翻译者即叛逆者”。 本文所谈及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有意识地采取某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达到的语言和内涵层面较源语文本“脱胎换骨”而富有创造性的现象。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因尊重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而产生的省译,因阐释需要而产生的增译以及因译者的独到见解而产生的改译等。 2卫礼贤德译《聊斋志异》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1899年,卫礼贤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但是在之后的20多年里,卫礼贤并没有成为一个狂热的宗教传播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汉学家,将中国古代经典引入德语界。1914年,卫 礼贤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Chinesische Volksm?rchen)(Wilhelm,1914),收录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包括《聊斋志异》故事15篇。此外,卫礼贤还翻译了《聊斋志异》中《辛十四娘》《瞳人语》等译文。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集》中的《聊斋志异》故事译文为文本,分析其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2.1省译 省译是指指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翻译原作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卫礼贤翻译的15篇《聊斋志异》故事篇目中,省译主要表现在省略翻译故事结尾“异史氏曰”部分。

企业创新战略外文翻译文献

企业创新战略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翻译之一: Choosing an innovation strategy: theory and practice Author:Joseph T. Gilbert Nationality:America Derivation:Business Horizons, Nov-Dec, 1994 Innovations come as both inventions and adoptions. They come in many types and vary greatly in complexity and scope. Companies attempting to

make a profit cannot continue for long periods without innovating. If they try, their customers will leave them for firms with more up-to-date products or services. It is an observed fact that different companies tak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novation in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 pub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have contained a great deal of writing about innovation, the subjects of which have ranged from comparisons of nation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 to studies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s. However, 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regarding one issue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he innovation policy or strategy of individual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s a field of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how a company competes in its chosen business. It deals with the analysis of a fir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presented by the firm's environment. Strategy looks toward consistent execution of broad plans to achieve certain levels of performance. Innovation strategy determines to what degree and in what way a firm attempts to use innovation to execute it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To choose an innovation strategy, managers might logically start by thinking about various kinds of innovations and their requirements. We shall discuss three major features of innovation, and analyze each in terms of distinct opposites, even though innovations found in the real world more often appear at various points between these opposites. Innovation is sometimes used in a limited sense to refer only to inventions (products, services, or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that no other firm has introduced). More often, however, it applies in a more general sense that includes both invention as described above and imitation (adoption by a firm of a product, service, or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at is not an invention but is new to that firm). We use the term in this second sense. Innova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the following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Brand-Strategy-Research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中文题目: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文献、资料英文题目:Brand Strategy Research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Brand Strategy Research Kapferer,J.H Available online 11 June 2010 Economic globalization,how to adapt to international trends,establish,a s trong brand and enhance our competitiveness,have become pressing issues facing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marketing brand strategy in enterprise marketing role.Enterise needs to sue a variety of means of competition to increase brand awarenss, improve brand positioning, an create a good brand image. First, Japanese brands across the board defeat. November 22,2006 morning, NEC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withdraw from 2G and 2.5mobile phone market ,which means that, following Sharp, Panasonic, Toshiba, Mitsubishi, Sanyo, a Japanese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rs later withdraw from the Chinese market, Japanese mobile phone has almost all except Kyocera 2G mobile phone market in China out of contention. If we sum up the Chinese household appliance market, today any different from ten years ago,I think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at Japanese c ompanies in China, Japanese home appliance market downturn, the following main reasons: First, rigid enterprise system,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 the reaction was slow, incompatible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hinese market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apidly changing Chinese market;2 is weak in marketing ,product planning capacity is not strong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according to their marker lacunch to meet consumer demand and forecast products, follow the trend has been in a passive situation, can not satisfy market demand; Third, failure to grasp the industry best time to transition is the Japanese home appliance companies los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market dominance. Japanese companies come to the edge in the Chinese market is causing companies tothink deeply about our nation ? To make the internanational route and whether the enterprise of“Japanese Company”to the lessons learned behind?Second, the brand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Many old famous“flash in the pen” Chines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the brand war;just grow up to be a great impact on national brands. The last century, a little-know 80’s brand ,not being registered by trademark, is to be acquired, squeeze, even if the residue is hard going down really developed very limited.Here atypical case, the last

最新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精品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的创新分析 一、引言 《欣然同意》(Agreeable)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篇短篇小说。乔纳森·弗兰岑是近两年在美国文坛受人瞩目的一个作家,早在1988年他就获得“怀丁作家奖”,在2010年他的写作到达一种顶峰状态,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誉为“伟大的美国作家”。在翻译《欣然同意》的过程中,译者最大的感受是小说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译者在英译汉这个跨交流的活动中面对文学翻译的语言、审美及其具有的功能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译意,还要译“情”、译“味”、译“韵”。①将理念与审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之运用到文学翻译实践当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入语文本接近源语文本,极力提高两者的相似性,是文学翻译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笔者将从短篇小说翻策略的角度入手,阐述英文小说翻译的一些技巧。 二、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不同于散文、戏剧、诗歌等的文学形式,是以叙事和故事讲述为重要内容的文体,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情节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译者既要把握小说的共有特点,又要挖掘作家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创作风格。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小说的主调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乔纳森·弗兰岑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作家,面对被后现代主义所统治的美国文坛,他感到失望,认为在虚无的、实验的后现代主义潮流下,作品应该采用现实主义方法,积极地反映社会问题,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反映的是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以这篇小说为例,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反映了家庭代沟、兄弟姊妹、不同社会地位及当下美国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同时从体育、和法律等多侧面描摹美国文化。 语言是用来创设某种结构和主调,这种结构和主调确定了思想及主题。这篇小说探讨的是当代人的心理困境和种种现实问题。翻译这样的作品,需要细致入微地传达相应的情感主调。他的语言非常简单,类似“帕蒂的妈妈是一个职业民主党人”“帕蒂向教练保证她会再慎重考虑考虑”等简单句也很多,所以他的小说是典型的传统小说,而非重技巧的实验的小说,作品轻松易读,同时比热衷于讲故事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有当代气息和思想深度,比如他整篇小说都是用白描的方式在讲帕蒂成长的过程、生活环境,出事之后与父母、教练的交流,语言很简洁,但读到最后会让你发出深深的感叹和对当代美国社会家庭问题的思考。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营销策略外文翻译文献

营销策略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营销策略 内容提要:为了组织的销售能是成功的,它需要根据一个营销策略计划来帮助保证其努力的目标和宗旨与市场的需要想吻合。营销策略审查市场以确定潜在顾客的需要,竞争者的战略和市场地位,并且尝试制定出一套能使组织在市场上获取或维护竞争优势的相关战略。有一些因素会对营销策略计划的发展造成冲击性的影响,它包括内部因素例如组织的财产、技能和组织文化,外在因素例如各种各样的市场驱动者、市场或产业运作方式、战略窗口和竞争的本质。一个优选的营销策略计划也需具备一套意外情况防备策略以应对市场治理及组织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市场地位市场份额营销销售计划组织文化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简述 无论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多么好,除非它们的价值能被传达给潜在的顾客,否则组织依然无法实现它的使命。这种传达和交流是组织内市场营销功能的职责。根据美国市场协会,营销是“一个组织效能和一套创造过程、交流和传达产品价值给顾客、处理与顾客关系的有益于组织和它的利益共享者的方式”。营销作用包括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营销策略在市场上审查市场来确定潜在顾客和竞争者本质的需要,并且试图开发

出在市场上将使组织获取或维护竞争优势的战略。操作的营销被建立在营销策略作用和贯彻各种各样的计划和策略(包括适当的混合营销的发展)吸引顾客和促进顾客忠实的基础之上的。 产品和服务营销的方法 有很多的方式能用来销售你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做广告,直接响应、推销活动和宣传。然而,除非你能了解顾客、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并且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否则这些方法是不太可能成功的。营销策略帮助一个组织尖化它的焦点和在市场顺利地竞争。营销策略与二个组分有关:目标市场和用最佳的方式传达你的产品价值或服务到那个市场。一个可实行的销售方针的发展取决于几个关键维度。首先,与组织之内的所有全球性战略一样,一个成功的销售方针需要由在组织之内的最高管理层签名。销售方针本质上也具有政治性的色彩:在组织之内的强有力的单位在最佳的销售方针也许不同意,并且协议也许需要谈判达成。销售方针也许受组织文化的也影响,并且那得假定这发生。例如,如果组织总是销售它的装饰物给商业主管,它也许就看不到组织之内的低层人员甚至是成人或少年的个人消费潜力。 实施战略销售计划发展的因素 存在一些能冲击战略销售计划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首先包括组织已经拥有或它可能欣然获取的财产和技能。例如,如果组织拥有一个重大编程的部门,就为它能做和销售应用软件提供了可行性的条件。然而,如果这些人员已经在其他工作介入并且不能自由研究一个新的软件项目,并且组织没能力聘用另外的程序员,起始一条新的软件线是不妥当

人力资源战略与变革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

外文文献翻译原文及译文 (节选重点翻译) 人力资源战略与变革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 文献出处: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5, pp 1-18 译文字数:5800多字

英文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and Chang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a Changed Environment Michiel Berg Abstract Building compete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is a journey. It is a journey where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communicated and envisaged a picture of the destination. The details of this envisaged picture will look different probably upon "arrival" at the end of the journey. However, communicating the destination is essential. It helps employees to understand what the direction is. It helps employees and managers to use existing competencies along the way. Moving ahead very often demonstrates unexpected strengths in colleagues one has not been aware of. Moving ahead with a plan can also show the team their current level of competence and the desired state of competence. Explaining and talking about these differences may often prove not to be that easy and clear for many involved. A changing environment shows also weaknesses of current practices, processes, and services. It requires strong managerial skills to keep discussions having a focus on the future and preventing these discussions to turn into complaint sessions of past events. Human Resources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are executed in a triangle of employees, managers, and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史倩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 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 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 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翻译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 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然而,随着中外翻译 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 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的一门学科。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 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 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 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 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 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 行研究(谢天振,1999:1)。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也可以说,译介 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 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 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 天振,1999:1)。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 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 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 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 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 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 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 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 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 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 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 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 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 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 翻译的操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再如: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 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 136

战略管理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研究参考文献 (总目录) 项保华2003-5-31 重要说明:本目录经过多届博士生的共同努力,于2003年5月整理完成,主要提供本人指导的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学习参考之用。可以认为,只要通读了本目录的大部分文献,必将能够对战略管理领域的当前及经典理论、方法有比较系统的把握。若能在此基础上潜心感悟,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探索,定可具备解决具体战略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创新思路与实用技能,从而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作为战略管理研究方向博士生培养的业务目标定位为,通过对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达到胜任国内重点高等院校战略领域的教学、研究、咨询工作之要求。所以,对于硕士生以及非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而言,不作全面通读本目录文献之要求,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本目录中选取部分文献阅读,以作为参与战略课程学习之补充。 学习建议:以具体老师为师的范围终有限,而以文献为师则可延请古今中外名家赐教,广泛借鉴吸收多方面的见解。多读、多思、多写,书山无路勤为径,以学为乐恒则成!谨以此与各位共勉! 1、中文部分 为人经世 ?孔子, 论语(网上下载) ?老子, 道德经(网上下载) ?孙子, 孙子兵法(网上下载)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君主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葛拉西安(1601-1658), 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网上下载) ?何兆武, 西方哲学精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墨顿·亨特, 心理学的故事,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99 ?维克托·E.弗兰克尔, 人生的真谛,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

? E. 迈尔,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四川教育人民出版社, 1990(网上下载) ?威尔逊, 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李昆峰编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网上下载) 战略总论 ?项保华, 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明茨伯格等, 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 合作竞争(Co-Opetition),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原著1980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原著1985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原著1990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2 ?迈克尔·波特等, 未来的战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 公司战略教程, 华夏出版社, 1998 ?小乔治·斯托尔克等, 企业成长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1999 专题探讨 ?保罗·索尔曼、托马斯·弗利德曼, 企业竞争战略,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5 ?罗伯特·艾克斯罗德, 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约瑟夫·巴达拉克, 界定时刻——两难境地的选择, 经济日报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1998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 把握战略:MBA战略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哈默尔、普拉哈拉德, 竞争大未来, 昆仑出版社, 1998 ?尼尔·瑞克曼, 合作竞争大未来,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卡尔·W.斯特恩、小乔治·斯托克, 公司战略透视,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 协作型竞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外文翻译--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外文译文二: 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Kapferer,J.H Strategic Brand Mnanagement [J]. Kogan Page,London [J]. Marketing Science,2010(2):52-6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国际化潮流,建立强势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的内涵与其功能意义入手,探讨了品牌战略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意,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一、日系品牌全线崩溃 2006年11月22日上午,NEC宣布将推出2G及2.5G手机市场,这意味着继夏普、松下、东芝、三菱、三洋之后又一家日本手机厂商退出中国市场,日系手机除京瓷外几乎全部退出中国2G手机市场的争夺。 如果我们总结今天的中国家电市场与十年前有什么不同的话,我想,最大的不同就是,日系企业在中国的繁荣已经渐行渐远。 对于日系手机败退,乃至日系家电走到中国市场的低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制度呆板,决策困难,反应速度慢,与另市场现实格格不入,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二是市场营销能力弱,产品规划能力不强,很难根椐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与预测推出迎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一直处于跟风的被动局面,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三是未能把握住产业转型最佳时机,是日系家电企业失去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日系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走到边缘是否引起我们民族企业的深思?欲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又 是否从“日系企业”的背后吸取教训? 二、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分析处 1、众多昔日名牌“昙花一现” 中外企业在市场上的品牌大战,使刚刚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受到极大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不是被抢注商标,就是被收购、挤垮,即使残留下来的也是惨淡经营,真正发展起来的极为有限。这里典型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曾在空调界创下奇迹的华宝空调,在1998年被科龙收购,其后的品牌形象就一再下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