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教学大纲(新).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新).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新).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新).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章节内容讲

第一章绪论

自学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

第四章妊娠生理

1

第五章妊娠诊断

1

第六产前保健 1.5 1.5

第七章正常分娩

3 1.5分娩镇痛自学

第八章正常产褥

1 1.5

第九章流产

1 早产0.5

第十章妊娠期高血压病疾病

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0.5

第十一章异位妊娠

1

第十二章胎盘早剥

1 前置胎盘 1

第十六章胎儿宫内窘迫

0.5

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心脏病

1.5 妊娠合并急性肝炎 1

妊娠合并糖尿病 1

第十九章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

1

第二十二章产后出血

1

第二十三章产褥感染

0.5

第二十四章妇科病史及检查

自学 1.5 非特异性外阴炎自学

前庭大腺炎自学

前庭大腺囊肿自学

第二十六章滴虫性阴道炎

0.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0.5 萎缩性阴道炎0.5 细菌性阴道炎0.5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自学

第二十七章宫颈炎症

0.5

第二十八章盆腔炎性疾病

1.5

第三十章宫颈肿瘤 2

第三十一章子宫肌瘤

1 子宫内膜癌 1

第三十二章卵巢肿瘤

1 卵巢上皮性肿瘤自学卵巢非上皮性肿瘤自学

第三十五章功能性子宫出血

2 绝经综合考症0.5

第三十六章子宫内膜异位症

1.5

第四十一章计划生育

1

合计38 6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妇产科学的范畴、特点及近代进展。

二、妇产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及形式】

自学。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及其功能并了解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二、内外生殖系统的血管、淋巴及神经的分布。

三、女性骨盆的形态分类

四、了解盆底和会阴的结构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讲授外生殖器的各组成部分的解剖和功能。

二、重点讲授内生殖器各组成部分,包括阴道、子宫

及其周围韧带、输卵管、卵巢的解剖和功能。介绍内生殖器的血管和淋巴管的流经方向,及其邻近器官。

三、讲授女性骨盆的组成部分,包括骨盆各平面的分

界,骨盆轴线、形态特点和分类。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妇女一生中六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及月经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二、掌握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三、掌握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了解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作用机理。

四、掌握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五、掌握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它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六、了解其它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妇女一生中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二、讲解卵巢内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

和闭锁的过程。详细讲解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及其

生理作用。一般介绍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

和作用机理。

三、重点讲解卵巢性激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生殖器

官的性激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四、重点讲解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五、了解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及胰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妊娠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配子从受精到胚胎的发育、输送与着床的过程。

二、熟悉受精、着床、蜕膜的概念。

三、重点掌握胎盘的形成、结构和功能,胎膜、脐带、

羊水等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四、掌握妊娠期间母体生殖系统、乳房、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生理变化,熟悉其它各系统的变化。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受精和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过程。

二、重点讲解胎盘结构和功能,胎膜、脐带等其它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三、介绍羊水的来源、代谢、容量、成分和功能,介绍羊水容量的临床意义。

四、重点讲解母体孕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

统和泌尿系统的特点,以及与妊娠合并症的关系。

五、胚胎、胎儿发育特征及胎儿生理特点略作介绍或自学。

第五章妊娠诊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早期妊娠的诊断方法。

二、了解中期及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

三、掌握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早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原理,包括临床

表现和辅助检查,包括HCG测定、黄体酮试验、基础体温测定及超声的检查和应用。

2.一般介绍中期及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

表现、超声检查、胎心音听诊、胎儿心电图等。

3.重点讲解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一般

介绍各种胎方位的种类及其判断方法。

第六章产前保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产前检查和建立围产医学的重要意义,了解孕妇孕期监护方法。

二、掌握围生期的定义。

三、掌握产前检查的方法(四步手法、骨盆测量等)。

四、掌握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

五、了解孕期营养、孕产期合理用药原则和妊娠期常见症状及其处理方法。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见习1.5学时【教学内容】

一、介绍孕妇监护内容(产前检查的时间、首诊和复诊的内容)。

二、讲授围生期的定义。

三、介绍产前检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体方法在见

习课讲解(四步手法、骨盆测量等)。

四、详细讲授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

【自学内容】

孕期营养、孕产期合理用药及孕期常见症状及其处理。

【见习内容】带教老师结合产妇讲解产前检查内容、产前检查的具体方法(如何询问病史,示范体格检查、填写围产保健卡,介绍孕妇孕期管理方法),使同学们学会询问产科病史、推算预产期,学会四步触诊法确定胎方位、听胎心音,并进行骨盆测量。

第七章正常分娩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分娩的动因。

二、掌握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三、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四、熟悉分娩的临床经过和产程的处理。

五、了解分娩镇痛。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3学时,见习1.5学时【教学内容】

一、简单介绍分娩的动因。

二、重点讲解决定分娩的四因素,强调四者间的辨证关系。

三、以枕先露为例,讲解分娩机转,说明胎儿在通过

产道时为了适应产道的形状和大小变化所进行的连续动作。

四、细讲解分娩的先兆征象,临产的诊断及产程的分期。

五、一般介绍三个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自学内容】

分娩镇痛

【见习内容】

利用模型操作,或观看录象等其他形式教学方法,了解分娩机转和分娩的处理。观看接生过程或正常分娩录象(详见见习大纲)。

第八章正常产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产褥期的定义。

二、熟悉产褥期内产妇生殖、乳房及其他系统的生理变化。

三、了解有关正常产褥期的临床表现、处理及保健。【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见习1.5学时【教学内容】

一、讲授产褥期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产妇在产褥期泌尿、循环、内分泌系统、

生殖和有关器官如子宫、乳房等的生理变化、临

床表现、处理、保健。

【见习内容】

见习课讲解产褥期处理、产褥期保健、母乳喂养。

第九章妊娠时限异常

第一节自然流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自然流产的病因。

二、掌握自然流产的定义。

三、掌握自然流产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四、熟悉几种特殊情况流产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处理原则。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流产定义和常见原因和病理变化。

二、详细讲授自然流产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三、详细讲授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感染性流产等几种特殊情况流产的

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

第二节早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早产的定义。

二、了解早产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掌握早产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掌握早产预测和防治方法。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早产的定义。

二、介绍早产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三、介绍早产对母儿的影响,尤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四、详细讲解早产的预防和处理(宫缩抑制剂的使用)。

第十章妊娠特有疾病

第一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及有关的发病因素。

二、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主

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母儿的影响。

三、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四、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五、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的方法。

六、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扩容治疗、利尿治疗的适应症。

七、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终止妊娠的指征。

八、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预防。

九、了解HELLP综合征的概念和诊断。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关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几种学说。

二、重点讲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分类。

三、根据其病理变化基础,重点讲授各类型和不同程

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及体征。重点讲解如何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眼底检查、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方法来确定诊断,并重点讲授鉴别诊断要点。

四、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对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母体与胎儿的影响。

五、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理生理变化,一般介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及意义。六、重点讲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

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预防。

【自学内容】

介绍HELLP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二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二、了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点、对围产儿的影响、诊断和处理。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二、重点讲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诊断和处理。

第十一章异位妊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异位妊娠的定义,了解其病因,熟悉其病理分型。

二、掌握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各种辅助诊断方法。

三、掌握异位妊娠的处理原则、手术指征、保守治疗的指征和药物治疗的方法。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授输卵管妊娠的定义、病因、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二、重点讲授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各种辅助诊断

方法(如后穹隆穿刺、尿及血HCG测定、超声显像、诊断性刮宫等)。

三、介绍各种异位妊娠与流产、黄体破裂出血、盆腔炎的鉴别。

四、重点讲授输卵管妊娠的治疗。

第十二章妊娠晚期出血

第一节胎盘早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胎盘早剥的定义。

二、了解胎盘早剥的病因。

三、掌握胎盘早剥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四、熟悉胎盘早剥的并发症。

五、掌握胎盘早剥的治疗方法。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胎盘早剥的定义和病因。

二、重点讲授胎盘早剥的类型及病理生理变化。

三、重点讲授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对母儿的影响及辅助检查。

四、重点讲解胎盘早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一般介绍胎盘早剥的预防。

六、讲授胎盘早剥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前置胎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前置胎盘的病因。

二、掌握前置胎盘的定义和类型。

三、掌握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四、了解前置胎盘对母儿的影响。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前置胎盘的病因。

二、讲授前置胎盘的分类(如完全性、部分性、低置胎盘)及其临床表现。

三、介绍前置胎盘的并发症及对母儿的影响。

四、重点讲授前置胎盘的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诊断方法)。

五、一般介绍前置胎盘的预防和前置胎盘的处理原则。

第十六章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第一节胎儿窘迫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胎儿窘迫的定义。

二、了解胎儿窘迫的病因。

三、掌握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胎儿窘迫的定义和病因。

二、重点讲解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及其各种诊断方法。

三、重点讲解胎儿窘迫的预防和及时处理对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的意义。

四、重点讲解胎儿窘迫的处理原则。

【教学安排】:课堂讲授1/2学时。

第十七章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第一节心脏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二、掌握妊娠期心脏血管方面的变化。

三、掌握心脏病孕产妇最危险的时期。

四、掌握妊娠合并心脏病早期心衰的诊断标准。

五、掌握心脏病患者对妊娠的耐受能力(能否妊娠)。

六、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七、掌握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防治和产科处理原则。【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授妊娠、分娩过程对心脏病的影响。

二、一般介绍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心脏病的诊断、心功能分级。

三、重点讲授妊娠期早期心衰的诊断标准。

四、一般讲解心脏病可以妊娠的依据。

五、重点讲授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防治和产科处理原则

第二节急性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急性病毒性肝炎与妊娠二者间的相互影响。

二、熟悉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熟悉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和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

四、掌握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讲授妊娠时肝脏的生理变化及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二、重点讲授病毒性肝炎对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三、讲授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和产科处理。

五、介绍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

六、介绍乙型肝炎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节糖尿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二、掌握妊娠糖尿病的诊断。

三、掌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处理原则。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合并糖尿病概念。

二、一般接受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三、重点讲授糖尿病的诊断。

四、重点讲解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处理,特别是孕期终

止妊娠的指征,分娩时间和分娩方式的选择。

第十九章妊娠合并性传播性疾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我国目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二、了解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

三、掌握常见性传播疾病对妊娠、分娩及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四、掌握常见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五、熟悉常见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目前我国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介绍TORCH感染的概念。

二、介绍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巨细胞病毒等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

径和临床表现。

三、重点介绍上述几种常见性传播疾病对妊娠、分娩、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五、介绍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教学安排】课堂讲授1学时。

第二十二章分娩期并发症

第一节产后出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

二、熟悉产后出血原因的诊断。

三、掌握产后出血四种病因的处理原则和防治。【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般介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

胎盘滞留、软产道撕裂和凝血功能障碍。

二、重点讲解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产后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详细介绍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

三、讲解加强孕期保健、孕产期管理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

第二十三章异常产褥

第一节产褥感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产褥感染及产褥病率的基本概念。

二、熟悉产褥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感染来源和诱因。

三、掌握产褥感染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四、了解产褥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和处理。【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介绍产褥感染、产褥病率的定义。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研究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 1404403 课程学时:30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四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刘荣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讲解中将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加以辅助。具体基本要求有: 1.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理解媒体发展的现状。 2、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在媒介产业的地位及对媒介产业的影响; 3、掌握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 4、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5、理解新媒体管理的有关问题; 6、理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Web2.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新媒体的经营模式、管理需求,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 3、基础知识与重点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第1章新媒体导论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第2节新媒体的优势 第3节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第2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掌握 2

第1节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第2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第1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第2节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第3节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第2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第4章新媒体的类型理解 2 第1节网络人际传播 第2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第3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4节Web2.0 第5章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掌握 2 第1节搜索引擎 第2节门户网站 第3节垂直网站 第4节电子商务网站 第6章博客掌握 2 第1节博客的特点 第2节微博 第7章社交网站掌握 2 第1节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第2节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第3节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第8章视频网站掌握 2 第1节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第2节视频网站的发展历史 第3节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第3单元新媒体管理 第9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理解 2 第1节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第2节新媒体的管理对策 第3节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双刃性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第2版)

《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教学大纲 (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16~32 计划学分:1~2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新媒体运营实战技能(第2版)》,张向南勾俊伟编著,201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教材; 适用专业:全校公选课,本丛书适合作为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贸易、电子商务、广告学等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教材。 二、课程简介 随着移动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新媒体以相对较低的推广成本、年轻且付费意愿强的人群、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机制等优势,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平台。为了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效率,新媒体工具应运而生。本课程以新媒体运营工具实战为基础,为学生呈现完整的运营图谱,包括新媒体图片处理、新媒体图文排版、新媒体表情包、新媒体H5动画、社群运营技能、短视频处理技能等一系列内容,从而达到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有效营销效果的学习目的。 三、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要求 1、了解无版权图片、信息长图、icon图标、九宫图、GIF图、二维码等 2、了解文字的视觉传达 3、了解常用的排版插件 4、了解创意字的设计

5、了解表情包的发展概述、制作方法和开发平台 6、了解HTML5概念、传播的心理因素、展现形式等 7、了解社群裂变工具、打卡工具、管理类平台等 8、了解短视频的策划与推广 (二)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基本的新媒体工具使用方法,具备现有工具应用和新工具挖掘的能力,能有效地开展新媒体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处理工作。 (三)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新媒体工具版本更新与操作优化,激发学生的迭代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四、课程教学内容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计划学分: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适用专业: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频繁接触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支付交易等各种活动。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全方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很多人仍然不太了解新媒体,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尤其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因此学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更高,也更全面。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我们编写了《新媒体概论》一书。本书通过介绍新媒体的界定、类型、特征、产业、发展概况、运营和管理等知识,搭建了一个由新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构筑的学习框架,并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应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能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框架和培养相关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

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一)学习方法建议 1.按照本书的目录从头到尾依次学习,阅读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 2.通过在线视频讲解来学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资源;(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基础进行编写,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本书系统介绍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全书共7 章,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概述、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用户研究、常见新媒体应用、其他新媒体应用、新媒体运营,以及新媒体管理和规划等。本书讲解深入浅出,案例丰富,内容针对性强,不仅能让读者了解新媒体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及特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用户研究理论;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模式、新媒体的运营、新媒体的管理和规划等知识,使读者从内容、运营、产业到技术等多个方面构建出完整的新媒体知识及应用体系。 本书可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新媒体教育者、互联网工作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参考。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章节课程主要内容学时数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作业集中实训备注一新媒体导论 2 2 二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2 2 三新媒体用户特征 2 2 四新媒体的类型 4 4 五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4 4 六博客 4 4 七社交网站 6 4 2 八视频网站 4 4 九新媒体宏观管理 4 4 十新媒体微观经营 6 4 2 十一新媒体中的著作权保护 2 2 十二手机媒体 6 4 2 十三手机之外的移动信息传播 2 2 小计48 42 6 合计总学时数:48学时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Summary to Advertising】 一、基本信息(必填项) 课程代码:【2030031】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广告学】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 使用教材:《广告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丁俊杰,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ISBN: 9787040479935。 辅助教材:《广告学概论》刘佳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ISBN:9787568035026。 参考教材:《现代广告通论(第4版)》,丁俊杰康瑾,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ISBN: 9787565706813《现代广告通论(第3版)》。 课程网站网址: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入门基础课程,承担着专业启蒙的使命。对于学生了解广告学的学科架构、基本原理体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广告市场环境、传播环境变化的广告业态、形态变化,掌握现代广告学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包括熟悉广告活动的调查、策划、创意、设计、媒体发布到效果评估运作程序及基本原理;通过阅读和评析优秀广告作品,了解和掌握广告和营销活动的规律和表现技巧;了解广告学相邻的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了解当代广告运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后续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广告学概论》课程涉及广告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与市场结合紧密,知识的应用性很强。通过案例分析、话题讨论、演讲陈述、课后实践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建立市场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观念,同步推进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形象礼仪等)。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32,其中实践课时数8,共计2学分。 三、选课建议 适合新闻传播学院广告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必填项) L011 LO111 倾听广告客户的需求和诉求点。 LO112 能够熟练的阐述广告方案的意图,亮点,及时调整方案 的陈述。 SJQU-QR-JW-033(A0)

课程标准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和编导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这一课程的教学建立在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作为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 2.能力目标: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概说 【目的要求】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内容主要是了解新媒体概论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新媒体的概念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3.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4.新媒体的社会影响 【自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媒体的宏观发展状况。

第二章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目的要求】 介绍门户网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其影响;介绍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比较研究Google和百度,分析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内容主要是了解门户网站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门户网站概述 2.门户网站的特征及影响 3.搜索引擎发展概述 4.搜索引擎详析 5.两大中文搜索引擎的比较 6.搜索引擎的未来之路 【自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媒体的宏观发展状况。 第三章虚拟社区 【目的要求】 介绍虚拟社区的概念由来,讲解发展历程,探讨虚拟社区的特点和社会影响,重点剖析商务类和教育类虚拟社区。组织学生观察教育类虚拟社区(例西祠胡同安广院BBS),引导学生熟悉这一类虚拟社区,掌握这一类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在群体中的作用,对群体的影响。 【教学设计建议】通过网站链接介绍虚拟社区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虚拟社区的基本概念 2.虚拟社区的发展历程概述 3.虚拟社区的特点 4.虚拟社区的社会影响 5.商务类和教育类虚拟社区 【自学内容】试论虚拟社区的现实影响——以西祠胡同安广院BBS为例 第四章网络文学 【目的要求】 了解网络文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熟悉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设计建议】通过网站链接介绍网络文学的基本内容。 【讲授内容】 1.网络文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网络文学概观 3.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 4.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自学内容】小组作业,通过二手资料收集了解我国网络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发展瓶颈,给出解决途径,完成中国网络动画市场调查报告。 第五章数字电视 【目的要求】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2232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新闻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聚焦新闻事业的基本现象,传授新闻学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媒介传播素养,为其接下来学习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全媒体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媒介经营管理、传媒法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 目标1: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新闻、新闻价值、新闻客观性等概念和内涵; 目标2:对大众传播媒介职能、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较全面的认知; 目标3:掌握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从新闻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规律,把握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教学带动课堂讲授。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 学;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布置课堂播报新闻、期末设置常识题等方式,让学生养成课下关注新闻媒体的习惯,注重过程考核。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1)要求学生关注指定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 周末》、《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澎湃新闻客户端等。 (2)阅读指定书目 (3)课堂提供阅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新闻现象,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批判性思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和编导专业均面向大 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 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这一课程的教学建立在对传统媒体已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作为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色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第四章 RSS (一)教学目的 了解RSS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应用现状;掌握RSS的影响与当前RSS运营的基本情况及困境。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RSS概述 2.RSS的影响与困境 第五章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电子邮件系统、电子邮件的发展历程、电子邮件的特点,掌握电子邮件的传播特点及影响,剖析当前电子邮件存在的问题;了解即时通讯的概念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熟悉即时通讯的功能、特点及影响,熟悉当前中文即时通讯工具市场的主体。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电子邮件系统 2.电子邮件的发展历程 3.电子邮件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4.电子邮件存在的问题 5.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6.即时通讯的功能、特点及影响 7.我国即时通讯发展现状 第六章博客/播客 (一)教学目的 了解博客/播客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现状,熟悉博客/播客的基本形态;剖析博客/播客对传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61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总学时数:16 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0 总学分:1 选用教材: [1]《新媒体导论》蒋宏,徐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1 参考书目: [1]《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1 一、课程说明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将所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统统成为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无处不在,而且数字新媒体产业正在加快步伐前进。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同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门课程强调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使用能力。 表现形式和社会内涵相结合:“新媒体”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门课程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媒体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帮助学生对新媒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今天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本门课程的讲授仅仅是最初步的工作,是对新媒体深入研究的基础。 同时,本课程着眼新媒体发展前沿,将新媒体置于传媒生态之中,在了解新媒体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的同时能够从“技术—传媒—社会”三维视角考察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征、规律,把握其发展脉络,认识其发展现状;从而逐步掌握新媒体内容的创意思维。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概述

第二章网络新媒体 教学目的:对网络新媒体的各种产品分别进行讲解,并对由此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第三章手机媒体 第四章新概念电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c(1)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面向对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本课程开设在第2学期,每周2学时,共34学时,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掌握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最终达到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总体把握和整体鉴赏能力。 2.知识目标:让学生从科学和艺术发展的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范畴、学科的方法论、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等进行掌握,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加深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进行收集作品并且进行课堂阐述。 四、测试与评估 序号项目分值评分标准 1 出勤和课堂表现10分迟到一次扣0.5分;缺勤一次扣1分;课堂纪律不佳每次扣1分,扣完为止 2 作业(2次) 大作业(1次) 10分 20分 学生自己收集作品图片并进行作品分析,以课堂演讲的形式进 行考核,根据收集作品的质量以及阐述作品分析情况给予0-5 分,共进行3次 3 期末考查60分按期末考试评分标准进行,折算成分值 总分100 五、教学安排(每周2课时) 1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 2016年9月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性质】 《网络舆情概论》是文化学院传播学、广告学的专业选修课,是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网络舆情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网络舆情在网络环境治理与引导中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掌握舆情研判与引导的最基本的业务技能。适应择业、就业的要求。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 本课程是在本专业已上过的《传播学导论》、《舆论学》、《新媒体概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知识略讲或不讲,重点讲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及训练作为一名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应当掌握的业务技能。 【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方式】 教学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二是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使用的基本业务技能。教学方式主要为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 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学习16周,32学时;复习一周,。 【考试要求及主要内容】 按学院要求,本课为考查课(结课论文);主要内容为二部分:一是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结课论文,占70%;二是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课堂互动),占30%。 【主要参考书目】 1.《舆论学》,李普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乌合之众》,勒庞,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蒲红果,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目录 说明 第一章导言 一、网络舆情概念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三、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 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 三、网络舆情与谣言 四、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 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一、网络舆情传播源 (一)传统媒体 (二)网络媒体 (三)个体网民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一)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二)互动社交平台 (三)移动社交应用 三、网络舆情传播渠道 第四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一、网络舆情的正面效果 (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表现 (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 (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 (二)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 (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 三、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 (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乌坎事件 (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 (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一、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 (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 (二)数据采集原理 (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 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 (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 (二)数据分析原理 (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 三、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 (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

新媒体概论 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2.1 课程教学目标 《新媒体概论》以新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典型的新媒体传播案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新闻、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营销、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用户、新媒体媒介素养、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法律法规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探讨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充分理解新传播革命的变化和本质 2、梳理新媒体技术变迁的脉络,了解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普及的推动作用 3、辨识互联网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转变,掌握新媒体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特点 4、比较数字化、可视化、社会化媒体、大数据、AI新闻等各种新兴新型信息生产加工方式,掌握新媒体信息生产传播的新特点 5、比较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了解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 6、利用对网络问政、网络舆情、意见领袖、互联网社会思潮的学习,了解互联网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作用

7、分析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评判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的合格人才。 2.2课程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从新媒体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出发,在探讨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本课程重视多元观点与宽阔视野,重点以鲜活的案例进行引入和探讨,并超越简单现象,力求学生能全面洞悉数字化时代的媒介发展、内容生产、受众特点,提升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素养和生存能力,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认识新媒体、理解新媒体、探索新媒体、反思新媒体与应用新媒体,最终在新媒体社会中智慧生存,成为信息社会具备批判力、竞争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2.3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利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传统授课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讲授。利用传统授课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新媒体基本概念及特征。利用丰富的案例教学,向学生们展示新媒体发展前沿,能够从“技术—传媒—社会”三维视角考察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征、规律,把握其发展脉络,认识其发展现状;从而逐步掌握新媒体内容的创意思维。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本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新媒体,新媒体传播革命的实质及其挑战,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新闻生产和传播,媒介融合,新媒体文化,新媒体舆论,新媒体用户,新媒体媒介素养。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徐学专业本 3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课程内容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的产业和新媒体的管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新媒体概论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新媒体的现象和本质;掌握新媒体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重点是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类型。新媒体产生的社会原因、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和新媒体产业。由于新媒体是新生事物,很多新媒体都停留在零碎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学习的难点是从零散的现象中抽象出符合实际规律的理论。需要借助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加强该门课程的理论深度。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新媒体伦理,使学生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媒介素养,正确使用新媒体。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各类新媒体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课程要求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课程,新媒体概论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这门课程,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认真学习理论和知识,认真钻研新媒体概论教材,又要近可能多接触和参加新媒体案例实践,参加新媒体创意活动,了解新媒体工作动态的情况,并在见习、观摩、实习、调查等过程中努力应用新媒体的科学观念、基本原理和原则,使书本的理论成为活的知识。 2、学习与训练相结合 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不但是提高新媒体理论水平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成为掌握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过程。这需要边学习,边训练,在试教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使本门课的学习过程,成为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过程。 3、集中与开放相结合 本课程有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但这种内容决不局限于本学科。尤其是在开放学习中,更需要运用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因为它与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鉴于这一特点,学习这门课程,必须采取集中和开放相结合的方法。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来关照和解释新媒体现象,揭示新媒体的本质,使新媒体规律的研究真正成为全方位的科学研究。 4、每周完成小组汇报,对一个新媒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研究生教学大纲 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媒体传播研究 Teaching(Course)Outline of:New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课程代码:316307 开课学院:艺术学院 授课对象: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 任课教师 学时:32 学分:2 课程类型:选修课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预修课程: 面向学科: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 课程简介: 《新媒体传播研究》以新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典型的新媒体传播案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新闻、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营销、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用户、新媒体媒介素养、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法律法规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新媒体传播研究》从新媒体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出发,在探讨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本课程重视多元观点与宽阔视野,重点以鲜活的案例进行引入和探讨,并超越简单现象,力求学生能全面洞悉数字化时代的媒介发展、内容生产、受众特点,提升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素养和生存能力,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认识新媒体、理解新媒体、探索新媒体、反思新媒体与应用新媒体,最终在新媒体社会中智慧生存,成为信息社会具备批判力、竞争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 课程主要内容: 探讨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充分理解新传播革命的变化和本质。梳理新媒体技术变迁的脉络,了解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普及的推动作用。辨识互联网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转变,掌握新媒体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特点。比较数字化、可视化、社会化媒体、大数据、AI新闻等各种新兴新型信息生产加工方式,掌握新媒体信息生产传播的新特点。比较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了解新媒体文化及其影响。利用对网络问政、网络舆情、意见领袖、互联网社会思潮的学习,了解互联网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作用。分析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评判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的合格人才。 2.课程具体安排: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2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填空:10(10)辨析题:5 名词解释:4 简答题:4 (适当展开)论述:2(完全展开)①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②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联网看做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③手机在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④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的说,新媒体应该成为数字化媒体。 ⑤如何理解新媒体?(新媒体的构成要素)(5个)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⑥新媒体发展的原因?(3个)P9 1、技术与市场发育。 2、资本市场准备。

3、党政重视支持。 ⑦判断题。传统媒体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而网络传播是交互式传播。 ⑧互联网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包括各种网站,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等。 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 ⑨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 ⑩亚当.科利被称为“播客之父”。 11 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12 电台的分类:A.政府网络电台 B.商业网络电台 C.个人网络电台 13 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1)电子版阶段。即网上所有的内容都是纸质报纸的翻版。 (2)超链接阶段。即通过网面上具有特定颜色的超链接,使读者随时通过连接从这一网站跳到另一网站,以寻求所需信息,同时,在各网络报纸的网站上还开辟BBS、邮件列表等服务,共手中在网上发布信息。 (3)多媒体阶段。即多媒体互动报纸。 14 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