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的含义

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二、雅尔塔的理想和设计蓝图

恢复被轴心国用武力和其他方式改变的各国疆界,“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不愿其实现”。

做出有利于弱小国家,意在惩办战败国的边界调整,如德波边界的调整。

调整各国关系,恢复或是重组被战争破坏的各国合法政府,以肃清法西斯残余势力及影响,扶植民主和爱好和平力量。

建立一套能够保证世界和平及各国安全的保障机制。

三、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会议

1、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外长会议

2、1943年11月开罗会议

3、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兰会议

4、1944年10月9日-26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

5、1945年2月4日-11日雅尔塔会议

6、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旧金山会议

7、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

1、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19~30日)

人物: 赫尔、艾登、莫洛托夫

主要内容:盟国主要就德国和意大利问题交换了看法;一致同意废除德国对奥地利的占领,把奥地利重建为自由、独立的国家;一致同意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并决定建立一个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组织。

2、开罗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22日—26日

人物: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主要内容: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以及朝鲜应获得自由和独立等。

3、德黑兰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人物: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主要内容:开辟第二战场、战后世界安排(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德国问题、波兰问题、殖民地问题)

“我们是抱着希望和决心到这里来的,我们离开这里时成了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德黑兰宣言》

大国一致和大国合作的原则被认定为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内容,前景似乎一派光明。世界上许多人乐观地认为,德黑兰会议意味着苏联和西方已经学会了在战争中和在和平时协商合作,已经克服了多年的敌对,意识形态上也走得更近了。

4、百分比协定

人物:斯大林、丘吉尔

主要内容:苏联在罗马尼亚占90%,英美占10%;苏在保加利亚、匈牙利占80%,英美20%;英美在希腊占90%,苏占10%,双方在南斯拉夫各占50%。这次协议被称为“百分比协定”。

5、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三国的一致政策是协助获解放的欧洲各国人民,包括前轴心附庸国人民,使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其政治经济问题。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的一切形迹,恢复欧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民的自治权。

--《雅尔塔宣言》

分区占领德国;波兰;秘密协定(维持外蒙古现状、恢复一切沙俄在中国和远东的一切侵略特权)

协调战争后期盟国作战计划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务的重要会议

5、雅尔塔会议上的中国问题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苏联同意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7、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二战中召开的第三次重要会议。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斯大林。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关于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应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消灭垄断集团,重建德国经济。关于德国战争赔偿问题,最后商定赔偿应由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征收,苏联还从西方占领区取得所拆迁的德国工业设备的25%,其中10%是无偿获得,15%用粮、煤交换。

◆会议承认了新成立的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并确定了波兰的疆界问题。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四、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划定势力范围:在欧洲:西欧仍旧保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定对德、奥分区占领原则。在亚洲: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对朝鲜、越南分区占领。

2、对战败国的改造和惩办战犯。

3、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并确定以“大国一致”的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4、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

分区占领朝鲜和越南

对朝鲜的分区占领(汉城以北北纬38°线):

1945年8月中下旬,苏军进入朝鲜北部接受日军投降。9月8日,美军在朝鲜南部仁川登陆.控制了三八线以南地区,形成了美苏两个占领区。

对越南的分区占领

二战初期,日本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印度支那。二战后期,法国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印度支那的计划,得到英国的积极支持。在波茨坦会议上,英国向美国提出把印度支那列入英国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指挥范围的备忘录,这与美国此前把印度支那划归中国战区的做法产生矛盾。为维护英美联盟,美国作出了让步:确定印度支那以北纬17度线为界,南部由英国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指挥;北部由中国战区司令部指挥。会后,蒋介石也同意了这一意见。

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党军队开始进驻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初,大批法军抵达越南,英国宣布撤出印度支那,把民政权力交给法国。

对战败国的处理:

1、对奥地利的处理

分区占领奥地利:

1945年7月9日,英、法、美、苏四国签订了关于管制奥地利的协定,就占领区的最后边界、首都维也纳的分区占领等问题达成了协议。法占区包括福拉尔贝格和蒂罗尔邦(不包括东蒂罗尔);英占区包括东蒂罗尔、克恩滕和施蒂里亚;美占区包括萨尔茨堡和上奥地利多淄河以南部分;苏占区则包括上奥地利的米尔菲持尔,下奥地利和布尔根兰。此外,在位于苏占区的维也纳市,由四国各占领1个地段。内城则由四国轮流共同占领。为了协调各占领区之间的关系,还成立了由四国代表组成的盟国委员会作为最高占领当局,作出决定时须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2、对德国的处理

分区占领德国:

英国提出的方案:按1937年的德国版图,将其分成3个占领区:苏联占领东部(占德国土地面积40%,人口37%,生产资源33%);英国占领包括鲁尔区的西北部;美国占领包括萨尔区的西南部;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正式决定共同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为第四占领国(法占区由英美两个占领区各划出一部分组成)。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即按雅尔塔协定,分区占领了德国。四国占领军总司令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承担最高决策任务,但需遵循四大国一致原则。

德国分裂

3、对日本的处理

美军独占日本:

1945年7月27日,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名为《战争临近结束时对亚洲和太平洋形势的基本估计及美国的目标与政策》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未来对日管制的军事政府中,美国要占据支配地位。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曾向美国提出要在北海道接受日军投降,并实施军事管制,遭到杜鲁门的坚决拒绝。

1945年8月14日,美国在答复日本第二次乞降照会的同时,立即垄断了受降和占领权力。8月28日,美军先遣部队分乘48架飞机,抵达日本神奈川县的厚木机场。8月30日,由杜鲁门任命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飞抵日本,执行以“盟军”名义、但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此后,美第八军和第六军47万人陆续进驻日本。日本进入了被美军占领和管制的时期。

4、分割战败国领土与属地

(1)意大利放弃了它在非洲的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大利索马里兰各属地的一切权利,由英国暂时托管;还放弃了《辛丑条约》规定的在华的?°一切利益与特权?±,并取消了在天津的租界权,放弃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所有权利?±;意大利将多德卡尼斯群岛让与希腊,将萨扎尼岛割给阿尔巴尼亚、将几块小飞地让与法国,将威尼斯朱利亚割给南斯拉夫,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地区被建为?°自由区?±。

(2)保加利亚将它占领的希腊和南斯拉夫领土归还给了两个国家,但得到了1919年丢失给罗马尼亚的多布罗加南部地区。

(3)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地区让给了苏联,但它收复了战争期间曾为匈牙利侵占的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地区。苏联得到比萨拉比亚之后,成为多瑙河沿岸国。

(4)芬兰将贝柴摩省划给苏联,使苏联得以与挪威接壤。

五、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1、进步性

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放在首位。第一次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原则具体体现在对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方面,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体现在给予被托管地区的独立与自治方面。如果我们将这些方面与凡尔赛体系作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两个体系有着根本的不同,凡尔赛体系是孕育着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而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局限性

作为大同盟“三巨头”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美苏英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其它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雅尔塔体系带有的强权政治的烙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有共同之处的。

与强权政治相联系,雅尔塔体系实际成为美英苏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双方最后达成的妥协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苏的实际军事控制线,这也就在实际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这种形势恰恰就是以后美苏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总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过渡到美苏对峙的时代。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六、雅尔塔理念与现实的差距

雅尔塔在事实上通过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而使欧亚大陆一分为二,形成了分受东西方大国影响、控制的两大部分。

“民主与自决”的虚幻。

“大国意志”与不平等。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在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走向全面对抗时。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就是两极格局,应该不能算同时存在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要求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争霸 冷战好象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的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势力相当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之后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就像是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样的。冷战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两极格局的两极,就是指的美国和苏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美苏争霸。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封锁,就实行了冷战政策,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也从此结束,世界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中,出现了“两极”、“冷战”“美苏争霸”这些名词,这些国际关系的专有名词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讲述的不是很清楚,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存有不少的疑惑乃至错误,现在将它们连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雅尔塔体系释读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疏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如惩治战犯,日、德民主化),实际上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根据美苏两国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如雅尔塔秘密协定)。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中,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形成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展开“冷战”。1949年美国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冷战”中展开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回击,1955年苏联等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展开军事对峙,终于演变为“两极”格局,它打破了原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成为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有限战争” 和“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除了军事敌对行动外,“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共产主义,稳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2)德国一分为二(3)调整了欧洲国家领土(4)确认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5)在远东地区划分势力范围(6)建立联合国 影响:A利: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德、日法西斯 B弊: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 C 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一、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1、凯南报告——冷战的酝酿1946年2月 2、铁幕演说——冷战的信号1946 3 5 3、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 3 4、马歇尔计划——冷战的政策1947 6 5 5、第四点计划 6、北大西洋公约——最终形成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成立情报局1947 7 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7——1949 莫斯科 3、中苏同盟1950 2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4、华沙条约1955 东欧各国和苏联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 3、军事上表现为“冷热战对抗” 4、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 表现:苏南矛盾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原因:帝国主义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 A欧共体成立:1965年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1993年11月1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到目前共有27个成员国 B法国戴高乐主义:就是法国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前后的两个国际战略体系。前者维持了20多年的世界和平,后者则维持了40多年。两者都是战争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是史学界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的一些成果。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创立过程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仓促建立的,是战胜国急于处置战败国、分享胜利果实的结果。“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实际上是从战后的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开始的,甚至其主体部分——《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盟约》连同《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都是在巴黎委员会这一次会议上完成的。所以,实际创建凡尔赛体系的时间只有一年半——1919年1月至1920年8月。”这么短的时间签订了如此多的媾和条约,其“速度之快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条约制订者们根本无法就条约的具体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研究,甚至当德国人已经应召来到凡尔赛时,“条约仍然很不完备,德国人仍然在等待”。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则截然不同,它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还在战争进行之时的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上的一次会晤中拟定了《大西洋宪章》,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此后,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和讨论,到1951年9月旧金山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雅尔塔体系才最终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从《大西洋宪章》到《旧金山和约》,历时整整10年。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战略格局的不同 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由欧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仍然是一个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格局。美、日的崛起和扩张实质上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为国际结构中心,大西洋时代逐渐过渡到太平洋时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经济基础上,由资本主义国家扮演主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强权政治、秘密外交的产物,具有十足的反动性质。雅尔塔体系虽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痕迹,但在该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处置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失败的。《凡尔赛和约》签订时,战胜国标榜其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事实上,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复仇。法国为了报普法战争之仇,使尽浑身解数打击德国,力图使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遭到削弱。它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坚持国联是一个遏制德国的体制。《华盛顿和约》也限制了日本人的野心,使之极为不满。这些条约是为了保证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利益受损国的不满。“为复仇而确立的凡尔赛和平体系又准备了一个新的复仇主义温床”。 第1页共1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1 2020年4月19日

2 2020年4月19日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单元练习题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象根据18 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摘自【英国】莫瓦特 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如果她(指德国)感到自己在19 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它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她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 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法国处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法国为什么这样做?(5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英国和美国的対德政策并分别指出其原因。(10分) 1.(1)(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2分) 原因:法德之间宿敌;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大陆(3分) (2)英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主要原因是不希望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影响英国利益,同时也是认识到过分制裁会引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也有可能使德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或倒向苏俄。(6分) 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2分) 原因: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经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2分)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

论雅尔塔体制的利弊和现实意义1945年2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苏、美、英三国的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苏联雅尔塔聚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再加上此前分别于1943年11月举办的德黑兰会议的铺垫和此后于1945年7月举办的波茨坦会议中对雅尔塔会议决议和规定作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最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三次会议内容共包括:一、协调同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理原则问题;三、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的雅尔塔体制,就笔者看来,还是弊大于利,尽管它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同时,它对当今我们如何缔造世界和平新格局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缓和了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协同作战;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对战后如何惩处战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雅尔塔体制对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辟,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这点来讲,它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表面上是苏、美、英三国依据各自的实力划分

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互相权衡利弊得失、互相妥协的结果。但实质上它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强国依据实力对比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 一、在雅尔塔协议中,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苏、美、英“一致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从而认为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的占领区,法国也应有自己的占领区,应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这一条表面上看无懈可击,然而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拥有军队并不意味着战争。战争的决定权在于政府,而不在于军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才会招来他国侵略,引起真正的战争。就拿我们中国来说,有人认为,一个朝鲜战争,就使国民经济倒退了20年,所以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工作中心。这话倒也不错,然而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支强大到能将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拒之门外,使外国侵略者望而生畏的军队,那么她的经济再怎么发达,也只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综上所述,所谓“使德国永远失去法西斯势力复辟的资本”之说,完全是苏、美、英三国为争夺德国这一颇为重要的欧洲安全格局中的战略要地而打起的幌子。 二、在雅尔塔协议中,苏、美、英三国认为德国应“为‘她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提出了总额为2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并说明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这倒无可厚非。的确,成者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历史选修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学案 本单元学习要求: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导入:请同学们看第二单元引言的图片,图上这份和约是由法国保存的一个副本,《凡尔赛和约》被签上字,封装好并装饰上缎带。和约上留下了世界上重要领袖们德亲笔签名。法国保存的条约正本被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1940年夺得法国档案后毁掉了,因为德国人深深痛恨这个和约,条约的另外两个正本被英国和美国所保存。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 合作探究: 第一课巴黎和会 一.1.阅读课本P24第一目,思考: ⑴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⑵看课本P25(巴黎和会“三巨头”),可以得出参加国在会上的地位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美国总统威尔逊。曾任大学校长和教授,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作为解决战后世界问题的纲领,迷惑了不少人,人称“百灵鸟”。回答: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①处理德国问题上: ②中国山东问题上: ③建立国联问题上: 阅读材料: “一、公开达成公开的和平约定……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三、尽速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四、……五、自由地、坦率地和工正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 …… ……十、在各国的地位中得到维护和保障的奥匈各族人民得到自主发展的最自由的机会。十一、……塞尔维亚应得到自由和安全的通往海洋之路。……应建立各巴尔干国家政治和经济独立与领土完整的国际保证。十二、应保证现在土尔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的生命安全和自主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①根据原则中的一、二、三、美国当时的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十四,美国要求成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什么? ③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 3.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被称为“狡猾的狐狸”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①处理德国问题上: ②中国山东问题上: ③建立国联问题上: 4.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外号“老虎总理”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练习题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练习题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1、背景:一战使旧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因此战后新的国际秩序需要重建; 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目的:; 3、时间、地点:,; 4、操纵国:; 5、实质:; 6、结果:签订了《》(1919年6月) 《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对国签订的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条款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实质; 7、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处理: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利转交给,在中国引发了反帝爱国的。 (二)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 3、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成立时间:;总部在;操纵国是,没有参加;1946年4月宣布解散。 4、凡尔赛体系是不稳定的,它隐含着哪些矛盾: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二、华盛顿体系: (一)华盛顿会议: 1、目的:; 2、时间、地点:,; 3、操纵国:; 4、中心议题:; 5、结果:1922年签订了《》,这个条约使中 国; (二)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共同构成了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了;2、实质: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居主导地位,宰割的分赃会议; 3、华盛顿会议隐藏的矛盾有哪些: 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给世界带来了暂时的稳定和繁荣; 2、潜伏着战争危机,因为它不仅没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 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参与制定B.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 C.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尊重 D.体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毛泽东曾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此次 会议上所签署的《九国公约》打破了哪一国家独霸中国的局面(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 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更明确地指出: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一12月贝日)、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9日一26日)都可看成是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

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1945年7月17日一8月2日)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看,史学界基本上认为雅尔塔体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如何打败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世界。只是对第二点如何安排世界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凡属于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均应属于雅尔塔体制的范围。吴于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把雅尔塔体制的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五国和约、朝鲜战争、旧金山和约和奥地利国家条约等只是雅尔塔体制的既定大框架内进一步的争夺和落实。虽先后有联系,但不宜直接说成是该体制的组成部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试析雅尔塔体系

试析雅尔塔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雅尔塔体系基本要素 1、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原则:“和平”、“民主”。这里的“和平”、“民主”皆有特定含义,“和平”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民主”则是指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民主化改革。 6、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7、特点 (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8、隐含的主要矛盾 (1)美国苏联的矛盾(争霸)。这对矛盾主导了国际政治生活。 (2)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选修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网络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专 题 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专题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课标要求: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了解华盛顿会议,知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 知道国际联盟,正确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地位。 3. 知道一战后关于世界和平的尝试。 教学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导航: 一、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1.表面上:是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战后世界和平 2.实际上:是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2.参与国:27国(不包战败国和苏俄) 3.会议的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三)各大国的打算 1.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十四点原则”,扩大国际影响,称霸世界。 2.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在东亚利用日本牵制美国,维护既得利益。维持世界殖民强国地位。 3.法国:削弱和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占领莱茵河西岸,夺取萨尔区,成为欧洲霸主。 4.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 5.意大利:占据南斯拉夫、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称霸地中海 (四)会议焦点问题:对德国处置问题(了解) ①法:严厉制裁、肢解德国②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③美:反对肢解德国,防范苏联,给法国确实安全保障(原因:①法国: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的宿仇,一战后法国防止德国山东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②英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主要原因是不希望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影响英国利益, 同时也是认识到过分制裁会引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也有可能使德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或倒向苏俄③美国同样是不希望法国势力过于膨胀以防碍美国战后建立世界霸权.) (五)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了解) 1.山东问题的由来: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2.结果: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每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其中涉及到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很多同学不是非常清楚,下面作简单讲解: 一、含义 1、雅尔塔体系: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3、冷战: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二、相互关系 1、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决定了雅尔塔体系的走向和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2、冷战与两极格局:战后,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必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然而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均势,决定双方很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样冷战便成为两极格局中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抗的主要形式。其实,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极格局。 3、雅尔塔体系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定的国际秩序是美苏平分秋色,冷战格局也是一个美苏两极格局。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存在才使冷战没有发展成为

通过巴黎和会看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通过巴黎和会看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1918年l1月I1日,协约围和德国在法国的康边森林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冼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正如列宁所指出帝国主义的一十重要特点,是几十大国部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特别是“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准备召开缔结和约的会议,以锺进行战后分赃,策划反苏、建立战后帝国主义世界新秩序;同时他们互相勾结,为争夺殖民地进行激烈争夺,巴黎和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参加会议的一共有27十国家。如果把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新酉兰、加拿大、南非联帮及印度也算作独立单位,就有32个国家参加。当时苏俄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听候处置。巴黎和会表面上是个“和平会议”,实际上是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是一次反苏反共的会议,又是一次扼杀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英法美三大国各带着自己的方案来参加会议.都想损人利已,被此矛盾重重,激烈地争吵不休,正象列宁所说的“这是一群野兽,他们为此斗来斗去,互相厮咬,他们要决定给谁多一些,于是彼此厮打了五个月。”直到6月,才勉强就和约内容达成协议 ]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明镜大厅正式签订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签字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191 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和约;1920年6月,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 1920年8月10日,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战胜国对德国及其盟国所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即通称的凡尔赛体系。列宁曾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饿死。这真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其实质,可以通过巴黎和会看出: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分赃体系,加强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希望借此机会掠夺战败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浩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萨尔区由国联代管l5年,幕茵河左岸由协约国代管l 年,这样德国领土丧击了1/8,德国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西南非洲由南非联邦统治,其实委任制度是殖民制度的变种,和约帮助日本取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的租借权。色佛尔条约把叙利亚、黎

凡尔赛体系 四国五国公约

一、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安排的战后国际体系。 二、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五对矛盾): 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英法、英日。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 3.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协约国仇视苏俄,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4.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之间的矛盾: (1)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3)印度出现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随着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 三.《四国条约》 1.内容 (1)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2)在上述权利遭受他国侵略威胁时,缔结国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对应措施。 (3)终止英日同盟。 2.影响: (1)美国成功拆散英日同盟,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胜利。 (2)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相对下降,英国只能选择对日本的妥协政策。 (3)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也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四、《五国条约》 1.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但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2.评价: (1)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 (2)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3)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做出让步。 (4)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 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美苏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二、定义:二战后,美英苏按照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以美苏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 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四、基本特征: 1.对抗形式: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范围: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 3.主导:美苏; 4.结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五、评价: (1)积极:①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加速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②倡议建立联合国推动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消极:①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基;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3)体系隐藏的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 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专题四第1节: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雅尔塔体系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西欧各国严重削弱,彻底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由欧洲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 2.美苏力量相对均势(根本前提):①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 ②苏:唯一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二战后,美苏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二、定义:二战后,美英苏按照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以美苏中心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 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四、基本特征: 1.对抗形式: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范围: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 3.主导:美苏; 4.结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五、评价: (1)积极:①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加速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②倡议建立联合国推动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消极:①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基;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3)体系隐藏的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 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第1页(共2页)第2页(共2页)

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国际关 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 2.主要内容: (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 (2)成立联合国。 (3)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3.评价: (1)实质: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2)标志: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4)消极作用: ①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②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③埋下了国际纠纷的隐患(1948年朝鲜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 (1)美国的强大: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组建联合国,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②表现: ②实力:杜鲁门:美国意图“领导世界” 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军事上: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率先掌握了原子弹、氢弹2)西欧的衰落: ①英国: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日益降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②法国: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海外储备枯竭;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社会主义阵营: (1)苏联实力大增: ①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所扩大。 2)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①东欧八国:得到苏联的帮助;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亚洲四国:中国、朝鲜、越南、蒙古。 (3)阵营最终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 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使世界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4)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 消极作用: (1)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 (3)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