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2页,三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分值40 40 20 100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每小题4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方框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2012年12月21日的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12》的台词,它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破坏,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最后在“方舟”中躲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了()。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7.“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8.养猪是平凡的工作,被有人看作“下贱活儿”,但有人却创造了科学养猪方法,当上了模范饲养员;站柜台是平凡岗位,被有人认为“低人一等”,但有的人却干得很出色,深得顾客欢迎。这些事实主要说明()。

A.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照样精彩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9.“饮长江水”是北方几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论证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

A.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经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理想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10.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的哲寓意是()。

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

B.人只有首先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

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题

2022-2023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卷(A卷) 第1 页共3 页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怎样理解“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2.为什么说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1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14.简述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为20分,共计20分)

15.游戏人生是一种不严肃、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在青年人中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一是消极无为,不思进取,逃避社会现实,整天生活在虚拟的环境之中,对国家、民族、社会、事业、爱情、友谊麻木不仁,毫无责任感。二是稀里糊涂,不知何为可为,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在浑浑噩噩中了此一生。三是玩世不恭,以西方嬉皮士为楷模,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毫无道德观念。四是追求享乐主义,醉生梦死,吃喝玩乐,乐此不疲。

思考讨论:

(1)你周围有没有上述“游戏人生”的典型例子?(10分)

(2)你怎样看待“游戏人生”的人生态度?(10分)

得分得分

2022-2023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卷(A卷) 第2 页共3 页

《哲学与人生》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三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人生存在于行动中。人生的存在、发展、价值都离不开行动,人生发展不能光说不动。无论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都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人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和努力,为社会和集体创造财富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意义,成就着自己的人生。

12、人生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1)人生目标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人生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人生目标是人生进步的力量和源泉。

三、论述题 (本题共1小题,为20分,共计20分)

15、(1)举出合理例子即可。

(2)“游戏人生”是建立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是与社会主义道德根本对立的,劳动和创造是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唯一方式,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以不断地创造为前提的,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个人价值。(积极、传递正能量,言之有理即可!)

2022-2023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卷(A卷) 第3 页共3 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单选题]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分别是() [单选题] *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3、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单选题] *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正确答案) C.对社会有益,对己无利 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单选题]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正确答案)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单选题]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答案)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够性发挥的程度 6、农历丁家年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这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单选题] *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正确答案) B.联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 [单选题]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正确答案) C.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D.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8、专家指出,人们随手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单选题] *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合计40分) 1、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2、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 是运用( )。 A.比较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分析综合法 D.类比法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 A. 形式逻辑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A.动力 B.灵魂 C.基础 D.支柱 5、科学思维就是()。 A.立体思维 B.发散思维 C.逆向思维 D.创新思维 6、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 A.必要条件 B.必然结果 C.前提和基础 D.有效途径 7、《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8、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④祸兮福之所倚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① ② 9、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 )。 A.两分法 B.两点论 C.一点论 D.一分为二 10、最近一、二十年来,人类的发展观念经历了从强调增长到强调( )。 A.可持续发展 B.环境保护 C.控制人口 D.合理利用资源 1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1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 是()。 A.“本质”和“现象” B.“现象”和“本质”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3、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14、“实事求是”中的“是”是指( )。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1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D.意识反作用于物 17、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前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敢于蔑视权威,就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B.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止不前的臭水坑 C.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D.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 )。 A.必须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能够被创造 C.人既不能创造归来,也不能消灭鼓励 D.认得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9、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20、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合计15分) 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 A.正确地认识事物 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D.更好地改造世界 2、辩证思维就是用()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A.联系 B.发展 C.全面 D.正确 3、中职生培养创新精神要做到()。 A.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B.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C.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2012级XX班哲学与人生试卷A卷第1 页共2 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D ) A.妄自菲薄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量力而行 2.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C )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4.“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D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5.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 A.“本质”和“现象” B.“现象”和“本质” C.“客观”和“主观” D 、“主观”和“客观” 6.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 ﹚ A.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7.人生发展同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句话是说( B ) A.人的发展有时是前进的,有时是倒退的 B.人生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发展过程 C.人生发展只有上升,没有下降 D.人生发展复杂多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8.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是:( B ) A.前进新与曲折性 B.顺境和逆境 C.前进与落后 D.进步与后退 9.“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1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 ﹚ A.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 C.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相互依存关系 D.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 11.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C )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的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2.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 A.规律是永恒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D.规律是不可能被创造的 3.“蝴蝶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②计划性③主动创造性④自觉选择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这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的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人们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喜欢使用完即废的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用完即废“废”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 ①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③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④矛盾客观性的要求 ⑤矛盾普遍性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 D.②④ 7.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的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高一级程度。”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和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运动的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8.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2页,三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分值40 40 20 100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每小题4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方框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2012年12月21日的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12》的台词,它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破坏,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最后在“方舟”中躲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了()。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7.“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8.养猪是平凡的工作,被有人看作“下贱活儿”,但有人却创造了科学养猪方法,当上了模范饲养员;站柜台是平凡岗位,被有人认为“低人一等”,但有的人却干得很出色,深得顾客欢迎。这些事实主要说明()。 A.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照样精彩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9.“饮长江水”是北方几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论证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 A.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经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理想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10.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的哲寓意是()。 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 B.人只有首先实现了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 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题 2022-2023学年第2学期期末试卷(A卷) 第1 页共3 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形式 2.发展 3.矛盾 4.实践 5.社会性 6.创新 7.情感 8.生产关系 9.劳动 10.自由 二、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 2.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哪些条件? 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需要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和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 3.如何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需要认识到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人是有共性的,我们应该求同排异,人是多样的,我们应该选择和自己个性类似的人交往。 4.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美好的人生。 5.人的自由有哪些限制? 人的自由受到法律、道德、社会惯、他人权利和自身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三、论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阐述人的社会性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使个体能够通过交往和合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同时,社会性也是个体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的重要支撑,个体的成长和进步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促进。 2.请谈谈人的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人的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自由需要建立在责任基础之上。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遵守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保障其自由的重要条件,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3.请谈谈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密不可分的,认识是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改造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需要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和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

中职教育,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中职教育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卷 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B 2. A 3. A 4. D 5. A 6. D 7. D 8. C 9. D 10. C 11. B 12. B 13. A 14. A 15. A 16. B 17. A 18. A 19. B 20. C 二、名词解释(每5分,共25分) 1、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言之,矛盾即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忘,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和社会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2每小题 7 分,3、4每小题8分,共 30 分) 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价值在人生中实现的途径?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劳动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第三,人在劳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2、个人理想有何重要作用? 首先,个人理想是促进个体进步的催化剂。 其次,个人理想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再其次,个人理想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哪里?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双方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统一性和对立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有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15分,共 15 分) 参考答案: (1)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防止抓立,片面地看问题。本案例中农牧民进区搂“发菜”的行为是只看到短期的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其行为给整个草原带来的长远的损失。 (2)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事物间的联系。本案例中,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发菜”便在城市的餐桌上大受欢迎,价格也随之猛涨。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真实的联系。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姓名: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 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7√8√9×10×11√12√13√14√15√16×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及答案 年级:班级:姓名:考号: 一、判断题 1.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的(x) 2.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v) 3.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v) 4.人可以孤立的存在和发展(x) 5.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v) 6.人生可以是一成不变的(x) 7.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v)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v) 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v) 10.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v) 1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v) 1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v) 1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 1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v) 1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v) 1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 1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v) 1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v) 1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v) 2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 二、单选题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 A、人际和谐的重要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4、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C)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5、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D)。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6、人的本质是(C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追求自由 7、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C)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21年《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021期末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 本试卷适用于17级所有班级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D ) A 、物质和意识 B 、有神论和无神论 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B ) A 、客观实在 B 、运动 C 、可知的 D 、事物的现象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D ) A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 、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 、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 、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 、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 ) A 、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 、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 ) A 、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 、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 、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 、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7、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 A ) A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 、、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8、“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B )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 、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9、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 C ) A 、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 、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 、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10、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C )。 A 、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 、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 、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D 、客观总结了教训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D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1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13、“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D )。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4、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体现的哲理是(C )。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个抒己见,争论激烈。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B )。 A.京剧太古老,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应任其自生自灭 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粹,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17、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8、“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B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19、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和氧原子结合成的,其分子式都是都是H2O 。这一自然科学常识包括的哲学道理是( D )。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卷)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 A 卷 适用班级:20 软编高技班级 一、单选题(10*3 分=30 分) 1、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不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 、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 、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 、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 、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条 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 A 、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 、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 、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改变 D 、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变化 5、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 ) A 、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 、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 、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 、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6、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 往 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 A 、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D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 、矛盾具有普遍性 8、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在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这表明() A 、人可以创造或改变规律 B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 、事物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D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9、“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 、个人的体质 B 、个人的学历基础C 、个人的家庭情况D 、个人的性格 二、判断题(对写“√”,错误写“×” 一题 1 分 2*10=20) 1.我们做什么事情要从主观意愿出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2. 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3.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 就行了。() 4. 人生的行动只是受自身的体力,智力的制约,再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的制约。() 5.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用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A卷)

-------------------o---------------- 装 ------------------- o---------------- 订----------------- o---------------- 线----------------- o--------------- 云南经贸外事学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 试卷编号LJM201905ZXYRSTA 考试方式开卷 系部五年制大专及中专部年级 17级 班级姓名 座位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以及人 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的关系问题。 3、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4、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 西。 5、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的特点。 7、实践的形式包括改变自然,改造社会和。 8、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9、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 的历史现象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 1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 二、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的思想路线()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经验主义 D、主观主义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妄自菲薄 B、量力而行 C、好高骛远 D、不自量力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所包含的哲理()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孤立 C、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 体现了什么观点() A、变化发展 B、普遍联系 C、全面 D、内外因相结合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的这段话表明() A、顺境对于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B、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发展。 C、逆境也有积极的一面,逆境也能使人变得坚强。 D、遇到逆境的人肯定能有所成就。 8、认识的来源是() A、人的头脑 B、实践 C、书本知识 D、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 面?(10分)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10分) 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 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0分)

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 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 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 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 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答案: 1. 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 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 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 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7√8√9×10×11√12√13√14√15√16×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周全)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主动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吻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C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动身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广泛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广泛联系的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B ) A、经济根蒂根基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腕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顺应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前提的是(D)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XXX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XXX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B)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哲学与人生试卷A

学校2016-2017 学年度下学期 中职二年级期末考试《哲学与人生》试卷(A卷) 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将正确选项编号填入对应表格中) 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规律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2、下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妄自菲薄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量力而行 3、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了()。 A、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B、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C、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A、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B、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 B、运动 C、可知的 D、事物的现象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0、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11、我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计算机、营销、篮球、高铁乘务、汽修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2、“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