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讲义

高中数学讲义
高中数学讲义

高中数学讲义

2013年11月1日

目录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二、函数、映射

三、导数与积分

四、三角函数

五、平面向量

六、数列

七、立体几何

八、解析几何

九、直线与圆

十、排列、组合、概率十一、复数、算法

第一部分集合、映射、函数、导数及微积分

表示方法元素、集合之间的关系概念

运算:交、并、补集合数轴、Venn图、函数图象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性质解析法

列表法表示映射定义

使解析式有意义图象法定义域

换元法求解析式对应关系三要素注意应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值域

1、函数在某个区间递增(或减)与单调区间是某个区间的含义不同; 单调性

2、证明单调性:作差(商)、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在x,0处有定义的奇函数?f (0),0

周期性性质 T周期为T的奇函数?f (T),f (),f (0),0 2 对称性函数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打钩(耐克)函最值数、三角函数有界性、数形结合、导数.

平移变换

一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对称变换图象及其变换翻折变换幂函数伸缩变换图象、性质指数函数和应用基本初等函数

对数函数

分段函数三角函数

复合函数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

赋值法、典型的函数抽象函数

函数与方程零点二分法、图象法、二次及三次方程根的分布

函数的应用建立函数模型

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物理意义

三次函数的性质、图象与应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

导数的运算法则

单调性导数的正负与单调性的关系

导数的应用生活中的优化问题极值最值

定积分与微积分定积分与图形的计算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列举法:{a,b,c……}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B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如果 A,B, B,C ,那么 A,C

?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交集并集补集类型

定由所有属于A且属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设S是一个集合,A是

义于B的元素所组成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S的一个子集,由S中

的集合,叫做A,B的组成的集合,叫做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A,B的并集(记作: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交集(记作AB子集A的补集(或

余:B(读作‘A并A(读作‘A交B’),集)

CA::S,即AB=,x|xA,B’),即AB ,即记作

,,,且xB,( ={x|xA,或xB})( S {x|x,S,且x,A}CSA= A

韦 S AA恩 BBA

图2图1示

性 :::AA=A A=A (CuB) A(CuA)

:::AΦ=Φ AΦ=A = Cu (AB)

质 :::::AB=BA AB=BA (CuA) (CuB)

:::,,ABA AB, = Cu(AB)

:::,, ABB ABB A (CuA)=U

:A (CuA)= Φ(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

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值域 : 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

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2) 画法

描点法:

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平移变换

伸缩变换

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

,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

,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1,x2?D,且x1

?2 作差f(x1),f(x2);

?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

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

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

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

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凑配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10(函数最大(小)值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例题: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xx,,215x,12y,y,,1()x,,33x,1? ?

2fx()[]01,fx()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_ _

fx(1),fx(21),[],23,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是

xx,,,2(1),,2fxxx()(12),,,,,,2(2)xx,fx()3,,x4.函数,若,则= 5.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2x,[1,2]yxx,,,23yxx,,,23()xR,? ?

2yxx,,,12yxx,,,,45(3) (4)

2fx()fx(21),fxxx(1)4,,,6.已知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fx()fx()2()()34fxfxx,,,,7.已知函数满足,则= 。

3fx()fx()x,,,(,0)x,,,[0,)fxxx()(1),,8.设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则当时= fx() 在R上的解析式为 9.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222yxx,,,61yxx,,,23yxx,,,,23 ? ? ?

3y,,x,110.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21,x1f(x),f(),,f(x)21,xx11.设函数判断它的奇偶性并且求证:(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nNx,axannn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 n0,0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a(a,0),nna,|a|,,nn,a(a,0)a,ann,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m,11*na,,(a,0,m,n,N,n,1)mmnm*nmnana,a(a,0,m,n,N,n,1)a, 0的正分数指

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rrr,s(a,0,r,s,R)a,aa(1)? ;

rsrsrrs(a,0,r,s,R)(a,0,r,s,R)(a),a(ab),aa(2) ;(3)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xy,a(a,0,且a,1)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

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66554433221111-4-2246-4-224600-1-1 定义域 R 定义域 R

值域y,0 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x[f(a),f(b)][f(b),f(a)]f(x),a(a,0且a,1)(1)在[a,b]上,值域是或;

f(x),1f(x)x,0x,R(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xf(1),af(x),a(a,0且a,1)(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x(a,0,a,1)Na,Nxa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x,logNlogNNaaa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a,0a,1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xa,N,logN,xa?2 ; logNa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lgN?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e,2.71828?lnN?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真数

blogNaa,, N , b

底数

指数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a,0a,1M,0N,0如果,且,,,那么:

log(MlogMlogNN),aaa?1 ?,;

Mlog,alogMlogNNaa?2 ,;

nlogMlogM(n,R)a,na?3 (

注意:换底公式

logbclogb,alogaa,0a,1c,0c,1b,0c (,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nnlogb,alogb,logbmaalogamb(1);(2)( (二)对数函数

y,logx(a,0a,1)ax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

函数的定义域是(0,+?)(

y,2logx2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xlogy,55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a,0a,1)?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332.52.5221.51.511110.50.5-112345678-1123456780101-0.5-0.5-1-1-1.5-1.5-2-2-2.5-2.5 定义域x,0 定义域x,0

值域为R 值域为R

在R上递增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a,R)y,x,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0,,,),,0,,1(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0,,,1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0,,,),,0x(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

边趋向

yyxx,,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

方无限

x地逼近轴正半轴(

例题:

1. 已知a>0,a0,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只能是 ( )

log231,log27,2log2554,log332log64252722.计算: ? ;?= ;= ;

1417,,03,0.753320.064,(,),[(,2)],16,0.018? =

1

23.函数y=log(2x2-3x+1)的递减区间为

[a,2a]f(x),logx(0,a,1)a4.若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1,xfxaa()log(01),,,且afx()fx()0,x1,x5.已知,(1)求的定义域(2)求使的的取值范围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y,f(x)(x,D)f(x),0x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y,f(x)f(x),0y,f(x)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

x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f(x),0y,f(x)y,f(x)x,,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f(x),0的实数根; ?1 (代数法)求方程

y,f(x)?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2y,ax,bx,c(a,0)二次函数(

2ax,bx,c,0x(1)?,,,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ax,bx,c,0x(2)?,,,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2ax,bx,c,0x(3)?,,,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1)--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M,N,,,,,,,M,0,x,N,1,2M,N,21、已知集合,若,则( )

,,,,,,0,x,1,22,0,1,20,1,2A( B( C( D(不能确定

22、不等式的解集是( ) (1,x)(,2x,3),0

333,,,,,,A( B( C( xx,xx,,,,,,,222,,,,,,

3,, D( xx,,,,2,,

M,N3、已知集合,那么集合为( ) ,,,,M,(x,y)x,y,2,N,(x,y)x,y,4

A( B( C( ,,3,,1x,3,y,,1(3,,1)

D( ,,(3,,1)

b4、设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与的值为( ) ,,x,a,bx,1,x,2a

A( B( C(a,1,b,3a,,1,b,3a,,1,b,,3

13 D( a,,b,22

x,25、不等式,0的解集是( ) 3,x

,,,,,,A( B( C(xx,3或x,,2x,2,x,3xx,,2或x,3

,, D(x3,x,,2

6、若是两个简单命题,且“或”的否定是真命题,则必有( ) p,qpq

A(真真 B(假假 C(真假 D(假pqpqpqp真 q

,,7、已知A与B是两个命题,如果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是的( ) AB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x,3x,x,6,,112、8是成立的( ) ,,xxx,3,9212,,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ba,c,b,c9、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为( )

a,ba,c,b,ca,ba,c,b,cA(若,则 B(若,则

a,c,b,ca,ba,c,b,ca,bC(若,则 D(若,则

,,10、已知全集U且CA,2,则集合A的真子集共有( ) ,,,0,1,2U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ac,011、二次函数中,若,则其图象与轴交点个数是( ) xy,ax,bx,c

A(1个 B(2个 C(没有交点 D(无法

确定

a,23,,,xx,1312、设集合A,,那么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a,Aa,AA( B( C(

,, D(a,A

1,2x,313、不等式的解集是( )

,,,,,,xx,1x,1,x,2xx,2A( B( C(

,,xx,,1或x,2 D(

pq14、下列命题为“或”的形式的是( )

5,2,,,,0A( B(2是4和6的公约数 C(

A,B D(

15、已知全集U,集合A,,B,,那么集合C,

是,,,,,,,,,1,2,3,4,5,6,7,83,4,51,3,62,7,8( )

A( B( C(A,BCB(CA),(CB)UUU

D( (CA),(CB)UU

116、不等式的解集是( ) ,1x

A( B( C( ,,,,,,xx,1xx,1x0,x,1

D(,, xx,1或x,0

217、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全体实数的条件是( ) ax,bx,c,0

a,0a,0a,0,,,A( B( C( ,,,,,0,,0,,0,,,

a,0, D( ,,,0,

18、下列命题为复合命题的是( )

A(12是6的倍数 B(12比5大

222C(四边形ABCD不是矩形 D(a,b,c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2,,19、若不等式x,ax,0x0,x,1的解集是,则 a,

220、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是 f(x),x,6x,1

21、已知全集U,A,B,那么 A,(CB),,,,,,,,1,2,3,4,5,1,3,2,3,4U

222、设二次函数,若(其中),则f(x),f(x)x,xf(x),ax,bx,c(a,0)1212

x,x12()f等于 2

2,23、已知,则实数 x,,x,1,2,x

三、解答题(第24、25两题每题7分,第26题8分,第27题9分,共31分)

3x,2,724、解不等式

x,y25、用反证法证明:已知,且,则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 x,y,Rx,y,2

112a,b(,,)ax,bx,2,026、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的值 23

2,,A,B,A,,,xx,5x,6,0xmx,1,027、已知集合A,B,且,求实数的值组m成

的集合。

高中数学必修内容复习(2)--函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x,12y,x,1与y,(x,1)y,x,1与y,A( B(

x,1

x2y,lgx,2与,lgC( D( y,4lgx与y,2lgx100

2,,0,1,2,32、函数的定义域为,那么其值域为( ) y,x,2x

A( B( C( ,,y,1,y,3,,,,,1,0,30,1,2,3

D( ,,y0,y,3

2,13、函数的反函数( ) f(x),(x,0)f(x),x

x2xA( B( C( (x,0)(x,0),(x,0)2x2D( 2x(x,0)

4、函数的图象必不过( ) f(x),log(x,2)(0,a,1)a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5、化简的结果是( ) aa

11232A( B( C(a D( aaa

2ab6、若是方程2x,4x,1,0的两个实根,则的值等于( ) lga,lgb

1100210 B( C( D( A(2

7、函数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 ) y,log(1,x)y,xy,f(x)f(x)1

2

,xxx,xA(1,2 B(1,2 C(1,2 D(1,2

x,1f(x),8、若,则方程的根是( ) f(4x),xx

11,2,A( B( C(2 D( 22

29、已知函数,那么( ) f(x),8,2x,x

A(是减函数 B(在上是减函数 f(x)f(x)(,,,1]

C(是增函数 D(在上是增函数 f(x)f(x)(,,,1]10、如果奇函数在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是5,那么在上是( ) f(x)[3,7]f(x)[,7,,3]

,5,5A(增函数且最小值是 B增函数且最大值是(

,5,5C(减函数且最小值是 D(减函数且最大值是 11、下列各图象表示的函数中,存在反函数的只能是( )

A(B(C(

D(

c,012、已知,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一个是( )

111ccccccc,()2,()2,()A( B( C( D( c,222213、已知,那么用表示是( )

a,log2log8,2log6a333

22a,25a,23a,a,1A( B( C( D( 3a,(1,a)

14、某型号的收录机每台302元,买x台这种型号的收录机所需款为(元),

f(x),302x则此时x的取值范围是( )

A(任意实数 B(一切整数 C(一切正数 D(非负整数 15、若等于( )

lg2,a,lg3,b,则log32

babaabA( B( C( D( ab

,3x,816、已知,那么x等于( )

1,2,22A( B( C( D( 2

x17、若函数为奇函数,且当则的值是( ) f(x)f(,2)x,0时,f(x),10,

1,100A( B( 100

1100, C( D( 100

af(x),a18、若函数(0,,,)在上为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 x

(,,,0)(0,,,)A( B( C(R

D( [,1,1]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219、化简的结果是 (1,2x) (x,)2

20、奇函数定义域是,则 f(x)(t,2t,3)t,

x (x,0),f(x),21、若,则 f(3),,1,2x (x,0),

x22、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 [0,1]y,2

x23、y,(loga)在R上为减函数,则 a,1

2

三、解答题(第24、25两题每题7分,第26题8分,第27题9分,共31分)

a,024、已知,用定义证明在上为减函数。 y,ax,3(,,,,,)

225、求的值。 (lg2),lg2,lg50,lg25

226、设是奇函数,是偶函数,并且,求。 f(x)g(x)f(x)f(x),g(x),x,x

导数

一、选择题:

(满足1f(x),f ′(x)的函数是 ( ) A(f(x),1,x B(f(x),x C(f(x),0 D(f(x),1 2(设函数f(x)在定义域内可导,y=f(x)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导函数y y=f ,(x)可能为( )

y y y y

O x x x x x O O O O

A C D

B 图1

33(曲线y,x,3x,1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 )

A(y,3x,4 B(y,,3x,2 C(y,,4x,3 D(y,4x,5 4(在导数定义中,自变量x的增量?x ( )

A(大于0 B(小于0 C(等于0 D(不等于0 5(设函数f(x)在(,?,,?)内可导,且f ′(x)>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f(x)在R上单调递减 B(f(x)在R上是常数

C(f(x)在R上不单调 D(f(x)在R上单调递增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函数的极大值就是函数的最大值 B(函数的极小值就是函数的最小值

C(函数的最值一定是极值 D(在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存在最值 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极大值比极小值大 B(极小值不一定比极大值小

C(极大值比极小值小 D(极小值不大于极大值

1128(抛物线y= x上点M(,)的切线倾斜角是 ( ) 24

高中数学 推理与证明 板块三 数学归纳法完整讲义(学生版).doc

学而思高中完整讲义:统计.板块一.随机抽样.学生版 题型一:数学归纳法基础 【例1】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11 12()234 124 2n n n n -+-+ +=+++ -++时,若已假设2(≥=k k n 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 ) A .1+=k n 时等式成立 B .2+=k n 时等式成立 C .22+=k n 时等式成立 D .)2(2+=k n 时等式成立 【例2】已知n 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n=k (2≥k 且为偶数)时命题 为真,,则还需证明( ) A.n=k+1时命题成立 B. n=k+2时命题成立 C. n=2k+2时命题成立 D. n=2(k+2)时命题成立 【例3】某个命题与正整数n 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 1+=k n 时命题也成立. 现已知当7=n 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 ) A .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 .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 .当n=8时该命题不成立 D .当n=8时该命题成立 【例4】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12(312)()2)(1(N n n n n n n n ∈-???????=+???++ ”时,从“k n =”变到“1+=k n ”时,左边应增乘的因式是 ( ) A 12+k B 112++k k C 1)22)(12(+++k k k D 1 3 2++k k 【例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2 2 *+∈≠--= ++++N n a a a a a a n n ,在验证n=1时,左边计算所得的式子是( ) A. 1 B.a +1 C.2 1a a ++ D. 4 2 1a a a +++ 【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n n n n 2)()2)(1(=+++ ))(12(31*∈+????N n n ,从“k 到k+1”左端需乘的代数式是( ) 典例分析

高中数学同步讲义必修二——第一章 1.1 第1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第1课时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归纳认知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2.理解棱柱、棱锥、棱台之间的关系.3.能运用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几何体的结构和有关计算. 知识点一空间几何体的定义、分类及相关概念 思考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常见的几何体可以分成哪几类? 答案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常见几何体可以分为多面体和旋转体.梳理 类别多面体旋转体 定义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 图形 相关概念面: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 棱: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 顶点:棱与棱的公共点 轴:形成旋转体所绕的定直线

知识点二棱柱的结构特征 名称定义图形及表示相关概念分类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其余各面都是 四边形,并且每相 邻两个四边形的 公共边都互相平 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多面体叫做 棱柱 如图可记作:棱柱 ABCDEF— A′B′C′D′E′F′ 底面(底):两个互相平 行的面 侧面:其余各面 侧棱:相邻侧面的公共 边 顶点:侧面与底面的公 共顶点 按底面多 边形的边 数分:三 棱柱、四 棱 柱、…… 知识点三棱锥的结构特征 名称定义图形及表示相关概念分类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 形,其余各面都 是有一个公共顶 点的三角形,由 这些面所围成的 多面体叫做棱锥 如图可记作:棱锥 S—ABCD 底面(底):多边形 面 侧面:有公共顶点 的各个三角形面 侧棱:相邻侧面的 公共边 顶点:各侧面的公 共顶点 按底面多边形的边 数分:三棱锥、四 棱锥、…… 知识点四棱台的结构特征及棱柱、棱锥、棱台之间的关系 1.棱台的结构特征 名称定义图形及表示相关概念分类 棱台用一个平行 于棱锥底面 的平面去截 棱锥,底面 与截面之间 的部分叫做 如图可记作:棱台 ABCD—A′B′C′D′ 上底面:平行于棱锥底 面的截面 下底面:原棱锥的底面 侧面:其余各面 侧棱:相邻侧面的公共 边 由三棱锥、四 棱锥、五棱 锥…… 截得的棱台 分别叫做三 棱台、四棱

高一数学讲义完整版

高一数学复习讲义09年版 函数部分(1) 重点:1把握函数基本知识(定义域、值域) x(a>0、<0) 主要是指数函数y=a x(a>0、<0),对数函数y=log a 2二次函数(重点)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对称轴、 开口方向、判别式 考点1:单调函数的考查 2:函数的最值 3:函数恒成立问题一般函数恒成立问题(重点讲) 4:个数问题(结合函数图象) 3反函数(原函数与对应反函数的关系)特殊值的取舍 4单调函数的证明(注意一般解法) 简易逻辑(较容易) 1. 2. 3. 4.

启示:对此部分重点把握第3题、第4题的解法(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1:恒成立问题解法及题型总结(必考) 一般有5类:1、一次函数型:形如:给定一次函数y=f(x)=ax+b(a≠0),若y=f(x)在[m, n]内恒有f(x)>0(<0) 练习:对于满足0-4x+p-3恒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2、二次函数型:若二次函数y=ax2+bx+c=0(a≠0)大于0恒成立,则有a>0Δ<0若是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以及根与系数的分布知识求解 练习:1设f(x)=x2-2ax+2,当x∈[-1, +∞)时,都有f(x)>a恒成立, a的取值范围 2关于x的方程9x+(4+a)3x+4=0恒有解,求a的范围。 3、变量分离型 若在等式或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另一个变量的范围为所求,且容易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别置于等号或不等号的两边,则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成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练习:若1-ax>1/(1+x),当对于x∈[0, 1]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4利用图象 练习:当x∈(1, 2)时,不等式(x-1)2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复数

题型一:复数的概念 【例1】若复数()()2321a a a i -++-是纯虚数,则实数a 的值为( ) A.1?? B .2???C.1或2?? D .1- 【例2】若复数为纯虚数,则实数的值为( ) A . B. C. D .或 【例3】已知02a <<,复数z 的实部为a ,虚部为1,则z 的取值范围是( ) A.()15,? B .()13,??C.() 15, D.() 13, 【例4】若复数(2)i bi ?+是纯虚数,则实数b = . 【例5】设1z 是复数,211z z iz =-(其中1z 表示1z 的共轭复数),已知2z 的实部是1-,则2z 的虚部 为 . 【例6】复数3 2 1i +=( ) A.12i + ? ?B.12i - ???C .1- ? D.3 【例7】计算:0!1!2!100!i +i +i + +i = (i 表示虚数单位) 2 (1)(1)z x x i =-+-x 1-011-1典例分析 复数

【例8】设22(253)(22)i z t t t t =+-+-+,t ∈R ,则下列命题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z 的对应点Z 在第一象限 B.z 的对应点Z 在第四象限 C.z 不是纯虚数 D .z 是虚数 【例9】在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①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①若22(1)(32)i x x x -+++是纯虚数,则实数1x =±; ①z 是虚数的一个充要条件是z z +∈R ; ①若a b ,是两个相等的实数,则()()i a b a b -++是纯虚数; ①z ∈R 的一个充要条件是z z =. ①1z =的充要条件是1 z z =. A .1 B.2? C .3? D.4 题型二:复数的几何意义 【例10】复数i i z -+=1)2(2 (i 是虚数单位)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例11】复数13i z =+,21i z =-,则复数 1 2 z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12】在复平面内,复数2009 2 1i (1i)+-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13】在复平面内,复数sin2cos2z i =+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020届高中数学分册同步讲义(必修4) 第3章 微专题突破五

微专题突破五 应对三角恒等变换的几个小技巧 三角函数题是高考的热点,素以“小而活”著称.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几个常用的技巧.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灵活降幂 例1 3-sin 70°2-cos 210° =________. 考点 利用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化简求值 题点 利用降幂公式化简求值 答案 2 解析 3-sin 70°2-cos 210°=3-sin 70°2-1+cos 20°2=3-cos 20°3-cos 20°2 =2. 点评 常用的降幂技巧还有:因式分解降幂、用平方关系sin 2θ+cos 2θ=1进行降幂:如cos 4θ +sin 4θ=(cos 2θ+sin 2θ)2-2cos 2θsin 2θ=1-12 sin 22θ等. 二、化平方式 例2 化简求值: 12-12 12+12 cos 2α????α∈????3π2,2π. 考点 利用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化简求值 题点 利用半角公式化简求值 解 因为α∈????3π2,2π,所以α2∈????3π4,π,所以cos α>0,sin α2 >0, 故原式=12-12 1+cos 2α2=12-12cos α=sin 2α2=sin α2 . 点评 一般地,在化简求值时,遇到1+cos 2α,1-cos 2α,1+sin 2α,1-sin 2α常常化为平方式:2cos 2α,2sin 2α,(sin α+cos α)2,(sin α-cos α)2. 三、灵活变角 例3 已知sin ????π6-α=13,则cos ??? ?2π3+2α=________. 考点 利用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化简求值 题点 综合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化简求值 答案 -79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复数

高中数学讲义 题型一:复数的概念 【例1】若复数()()2321a a a i -++-是纯虚数,则实数a 的值为( ) A .1 B .2 C .1或2 D .1- 【例2】若复数为纯虚数,则实数的值为( ) A . B . C . D .或 【例3】已知02a <<,复数z 的实部为a ,虚部为1,则z 的取值范围是( ) A .()15, B .()13, C .(1 D .(1 【例4】若复数(2)i bi ?+是纯虚数,则实数b = . 【例5】设1z 是复数,211z z iz =-(其中1z 表示1z 的共轭复数),已知2z 的实部是1-,则2z 的虚部 为 . 【例6】复数3 2 1i +=( ) A .12i + B .12i - C .1- D .3 【例7】计算:0!1!2! 100!i +i +i + +i = (i 表示虚数单位) 2(1)(1)z x x i =-+-x 1-011-1典例分析 复数

高中数学讲义 【例8】设22(253)(22)i z t t t t =+-+-+,t ∈R ,则下列命题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z 的对应点Z 在第一象限 B .z 的对应点Z 在第四象限 C .z 不是纯虚数 D .z 是虚数 【例9】在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①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②若22(1)(32)i x x x -+++是纯虚数,则实数1x =±; ③z 是虚数的一个充要条件是z z +∈R ; ④若a b , 是两个相等的实数,则()()i a b a b -++是纯虚数; ⑤z ∈R 的一个充要条件是z z =. ⑥1z =的充要条件是1 z z =. A .1 B .2 C .3 D .4 题型二:复数的几何意义 【例10】复数i i z -+=1)2(2 (i 是虚数单位)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11】复数13i z =+,21i z =-,则复数 1 2 z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12】在复平面内,复数2009 2 1i (1i)+-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13】在复平面内,复数sin 2cos 2z i =+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高中数学同步练习讲义(必修4全部视频)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完整版)上海高中数学-复数讲义

复数 一、知识点梳理: 1、 i 的周期性: 4 4n+1 4n+2 4n+3 4n i =1 ,所以, i =i, i =-1, i =-i, i =1 n Z 4n 4n 1 4n 2 4n 3 i i i i C a bi |a,b R 叫做复数集。 N Z Q R C. 3、复数相等: a bi c di a c 且b=d ; a bi 0 a 0且b=0 实数 (b=0) 4、复数的分类: 复数 Z a bi 一般虚数 (b 0,a 0) 虚数 (b 0) 纯虚数 (b 0,a 0) 虚数不能比较大小,只有等与不等。即使是 3 i,6 2i 也没有大小。 uur uur 5、复数的模:若向量 OZ 表示复数 z ,则称 OZ 的模 r 为复数 z 的模, z |a bi| a 2 b 2 ; 8、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 复数 z 1与 z 2的和: z 1+z 2=( a +bi )+( c +di )=( a +c )+( b +d )i . a, b, c, d R 复数 z 1与 z 2的差: z 1- z 2=( a +bi )-( c +di )=( a - c )+( b -d )i . a, b, c, d R 复数的加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数加法的几何意义: 复数 z 1=a +bi ,z 2=c +di a, b,c, d R ;OZ = OZ 1 +OZ 2 =( a ,b )+( c , d )=( a +c ,b +d ) =( a +c )+( b +d )i uurur uuuur uuuur 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 z 1- z 2的差( a - c )+( b -d )i 对应 由于 Z 2Z 1 OZ 1 OZ 2 ,两个 复数的差 z -z 1 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 9. 特别地, z u A u B ur z B - z A. , z u A u B ur AB z B z A 为两点间的距离。 |z z 1 | |z z 2 |z 对应的点的轨迹是线段 Z 1Z 2的垂直平分线; |z z 0| r , z 对应 的点的 2 、复数的代数形式: a bi a,b R , a 叫实部, b 叫虚部,实部和虚部都是实数。 积或商的模可利用模的性质( 1) z 1 L z n z 1 z 2 L z n ,(2) z 1 z 1 z 2 z 2 z 2 6、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数 z a bi a,b R 一一对应 复平面内的点 Z(a,b) 一一对应 uur 复数 Z a bi a,b R 平面向量 OZ , 7、复平面: 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坐标平面叫其中 x 轴叫做实轴, y 轴叫做虚轴 ,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 除了原点外, 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高中数学 同步辅导讲义 1.1.1集合

集合基本概念及题型分类学生用讲义 一、基本知识 1.1.1 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元素的含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是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2) 元素用小写字母Λ,,,c b a 表示;集合用大写字母Λ,,,C B A 表示。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空集是一个特殊又很重要的集合,很多问题的考虑,要注意空集的情况,这是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学习中还要记住常用集合的记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频率较高,如实数集和整数集的记号,正整数集和自然数集的记号。 (4) 集合的分类: ①按照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可分为???无限集 有限集集合; ②按照集合中元素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点集数集集合; ③集合还可以分为???集 不可列集可列集合。 (5) 元素的性质: 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不能模棱两可。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集合中就确定了。例如,“山东的地级市”构成一个集合,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在这个集合中,北京、南京……不在这个集合中;“比较大的数”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能算作一个,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例如:good 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为},,{d o g ,而不是},,,{d o o g 。集合的三个特性中,互异性往往是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如含字母的集合中,求出字母的值,要代回原来的集合中检验。 ③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次序的,也就是说只要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这两个集合就相等。例如:},,{},,{},,{a b c c a b c b a ==。 (6) 常见集合的表示 1.1.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1.1.3 集合的表示法 a) 例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或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它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并写在大括号“{ }”内的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方程062=--x x 的解的集合,可表示为}3,2{-,也可以表示为}2,3{-;又如方程组?? ?=-=+0 2y x y x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概率-随机事件的概率1.事件及样本空间

版块一:事件及样本空间 1.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 必然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 随机现象是在相同条件下,很难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的现象. 2.试验:我们把观察随机现象或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验统称为试验,把观察结果或实验的结果称为试验的结果. 一次试验是指事件的条件实现一次. 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始终不会发生的结果,称为不可能事件; 在每次试验中一定会发生的结果,称为必然事件; 在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 L ,,,来表示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 3.基本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以用来描绘其它事件的,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包含所有可能发生的基本结果. 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称为基本事件空间,常用Ω表示. 版块二: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1.如果事件A B ,同时发生,我们记作A B I ,简记为AB ; 2.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 B ,,如果有()()()P AB P A P B =,就称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简称A 与B 独立.当事件A 与B 独立时,事件A 与B ,A 与B ,A 与B 都是相互独立的. 3.概率的统计定义 一般地,在n 次重复进行的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率 m n ,当n 很大时,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随着n 的增加,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为()P A . 从概率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随机事件的概率()P A 满足:0()1P A ≤≤. 当A 是必然事件时,()1P A =,当A 是不可能事件时,()0P A =. 4.互斥事件与事件的并 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或称互不相容事件. 由事件A 和事件B 至少有一个发生(即A 发生,或B 发生,或A B , 都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 ,称为事件A 与B 的并(或和),记作C A B =U . 若C A B =U ,则若C 发生,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事件A B U 是由事件A 或B 所包含的基本事 知识内容 板块一.事件及样本空间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8.2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同步讲义

【人教A 版】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同步讲义 1、直观图 定义:用来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画法:斜二测画法和正等测画法. 2、斜二测画法规则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或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 '轴与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且使 45='''∠y O x (或 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 (2)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与y '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题型一 直观图的步骤 例 1 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对其中的线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来相交的仍相交 B .原来垂直的仍垂直 C .原来平行的仍平行 D .原来共点的仍共点 【答案】B 【分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作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规则,可得结论. 【详解】 解:根据斜二测画法作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规则,与x 轴平行的线段长度不变,与y 轴平行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且倾斜45?,故原来垂直线段不一定垂直了; 故选:B . 知识典例 知识梳理

巩固练习 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①三角形的直观图是三角形;②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③正方形的直观图是正方形;④菱形的直观图是菱形.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①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分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的规则,平行关系不变,平行x轴的线段长度不变,平行y轴的线段长度减半,直角变为45或135判断. 【详解】 由斜二测画法的规则可知: 因为平行关系不变,所以①正确; 因为平行关系不变,所以②是正确; 因为直角变为45或135,所以正方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所以③错误; 因为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减半,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度不变,所以④是错误, 故选:A. 题型二画直观图 . 例2画出图中水平放置的四边形ABCD的直观图 【分析】 在四边形ABCD中,过A作出x轴的垂直确定坐标,进而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直观图. 【详解】

【2020高考资料夹】高中数学完整讲义:集合.板块三.集合的运算.学生版

1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若{}|1,I x x x =-∈Z ≥,则I N e= . 【例2】已知全集{(,)|R ,R}I x y x y =∈∈,{(1,1)}P =,表示I P e. 典例分析 板块三.集合的运算

2 【例3】若集合{1,1}A =-,{|1}B x mx ==,且A B A =U ,则m 的值为( ) A .1 B .1- C .1或1- D .1或1-或0 【例4】若{}{}{},,|,A a b B x x A M A ==?=,求B M e. 【例5】已知2{|43,}A y y x x x ==-+∈R ,2{|22,}B y y x x x ==--+∈R ,则A B I 等于 ( ) A .? B .{1,3}- C .R D .[1,3]-

3 【例6】若{}{}21,4,,1,A x B x ==且A B B =I ,则x = . 【例7】若集合{}{} 22(,)0,(,)0,,M x y x y N x y x y x y =+==+=∈∈R R ,则有( ) A .M N M =U B .M N N =U C .M N M =I D .M N =?I 【例8】已知集合{}{}22,1,3,3,21,1A a a B a a a =+-=--+,若{}3A B =-I ,求实数a 的 值.

4 【例9】设集合{|(3)()0,R}A x x x a a =--=∈,{|(4)(1)0}B x x x =--=,求,A B A B U I . 【例10】设集合22{|0},{|0}A x x x B x x x =-==+=,则集合A B =I ( ) A .0 B .{}0 C .? D .{}1,0,1- 【例11】已知全集是R ,{|37},{|210}A x x B x x =<=<<≤,求R ()A B U e,R ()A B I e

【人教A版】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导数的概念 同步讲义

【人教A 版】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导数的概念 同步讲义 (学生版) 【重难点知识点网络】: 一、平均变化率 1.变化率 事物的变化率是相关的两个量的“增量的比值”。如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半径的增量与体积增量的比值; 2.平均变化率 一般地,函数f(x)在区间[]21,x x 上的平均变化率为: 2121 ()() f x f x x x -- 3.如何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通常用“两步”法: ①作差:求出21()()y f x f x ?=-和21x x x ?=- ②作商:对所求得的差作商,即 2121 ()()f x f x y x x x -?=?-。 二、导数的概念 定义:函数()f x 在0x x =处瞬时变化率是()()x x f x x f x y x x ?-?+=??→?→?0000lim lim ,我们称它为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 或0x f '即 0 x x y ='()()()x x f x x f x y x f x x ?-?+=??'→?→?00000lim lim = 三、求导数的方法: 求导数值的一般步骤: ① 求函数的增量:00()()y f x x f x ?=+?-;

② 求平均变化率: 00()() f x x f x y x x +?-?= ??; ③ 求极限,得导数:00000()()'()lim lim x x f x x f x y f x x x ?→?→+?-?==??。 也可称为三步法求导数。 【重难点题型突破】: 一、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 函数(x)f 在某点()00x ,(x )f 处的导数()()00' 000(x )lim lim x x f x x f x y f x x →→+-???? == ? ????? 例1.(1)设函数()y f x =,当自变量x 由0x 改变到0x +Δx 时,函数的增量Δy 为( ) A .0()f x x +? B .0()f x x +? C .0()f x x ?? D .00()()f x x f x +?- (2)若函数f (x )=2x 2 -1的图象上一点(1,1)及邻近一点(1+Δx ,1+Δy ),则 x y ??等于 A.4 B.4x C.4+2Δx D.4+2Δx 2 例2.函数()y f x == 在区间[1,1+Δx]内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例3.求函数y=2x 2+5在区间[2,2+Δx]上的平均变化率;并计算当1 2 x ?=时,平均变化率的值。

高一数学基础知识讲义全套

第一讲 集合 知识要点一: 集合的有关概念 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这些研究对象叫做元素。 ⑵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的元素顺序无关无序性:集合与组成它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集合中任两个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 注意:这三条性质对于研究集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经常会渗透到集合的各种题目中,同学们应当重视。 ⑶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①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 ②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注意:属于或不属于(?∈,)一定是用在表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上) ⑷集合的分类:集合的种类通常分为:有限集(集合含有有限个元素)、无限集(集合含有无限个元素)、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记号?表示) ⑸集合的表示: ①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的表示方法。例:{ }2,1=A 描述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一般元素的符号及取值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 4>=x x B (如果元素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范围可省略不写)。 图示法(即维恩图法):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 ②特定集合的表示: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N * ;整数集记 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这些特定集合外面不用加{}) 高考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相关的术语符号,会表示一些 简单集合。 例题讲解: 夯实基础 一、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2020届高中数学分册同步讲义(必修1) 初中、高中衔接课 第2课时原卷版

第2课时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及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象会解简单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x +b 2a 2=b 2 -4ac 4a 2 . (1)当 b 2-4a c >0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b ±b 2-4ac 2a ; (2)当b 2-4ac =0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2=-b 2a ; (3)当b 2-4ac <0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于可以用b 2-4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Δ=b 2-4ac .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 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 , 所以:x 1+x 2=-b +b 2-4ac 2a +-b -b 2-4ac 2a =-b a ,x 1x 2=- b +b 2-4a c 2a ·-b -b 2-4ac 2a =(-b )2-(b 2-4ac )2(2a )2 =4ac 4a 2=c a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 . 知识点三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仅讨论y =ax 2+bx +c (a >0)的情况: 1.x 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 2.y 的取值范围为??? ?4ac -b 24a ,+∞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全套)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 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 1.平面几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 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3.初等数论 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 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组合计数,组合几何。抽屉原理。容斥原理。极端原理。图论问题。集合的划分。覆盖。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注: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二、初中数学竞赛大纲 1、数 整数及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 2、代数式 综合除法、余式定理;因式分解;拆项、添项、配方、待定系数法;对称式和轮换对称式;整式、分工、根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 3、方程和不等式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

2020届高中数学分册同步讲义(必修1) 初中、高中衔接课 第2课时

第2课时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及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象会解简单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x +b 2a 2=b 2 -4ac 4a 2 . (1)当 b 2-4a c >0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b ±b 2-4ac 2a ; (2)当b 2-4ac =0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2=-b 2a ; (3)当b 2-4ac <0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于可以用b 2-4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Δ=b 2-4ac .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 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 , 所以:x 1+x 2=-b +b 2-4ac 2a +-b -b 2-4ac 2a =-b a ,x 1x 2=- b +b 2-4a c 2a ·-b -b 2-4ac 2a =(-b )2-(b 2-4ac )2(2a )2 =4ac 4a 2=c a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 . 知识点三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仅讨论y =ax 2+bx +c (a >0)的情况:

数学名师叶中豪整理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讲义(完整版)

高中平面几何 叶中豪 学习要点 几何问题的转化 圆幂与根轴 P ’tolemy 定理及应用 几何变换及相似理论 位似及其应用 完全四边形与Miquel 点 垂足三角形与等角共轭 反演与配极,调和四边形 射影几何 复数法及重心坐标方法 例题和习题 1.四边形ABCD 中,AB=BC ,DE ⊥AB ,CD ⊥BC ,EF ⊥BC ,且 ()sin 1 tan sin 2 θθγγ?+=。求证:2EF=DE+DC 。(10081902.gsp )

2.已知相交两圆O和O'交于A、B两点,且O'恰在圆O上,P为圆O的AO'B 弧段上任意一点。∠APB的平分线交圆O'于Q点。求证:PQ2=PA×PB。 (10092401-1. gsp) 3.设三角形ABC的Fermat点为R,连结AR,BR,CR,三角形ABR,BCR,ACR的九点圆心分别为D,E,F,则三角形DEF为正三角形。(10082602.gsp) 4.在△ABC中,已知∠A的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分别交外接圆于D、E,点A关于D、E的对称点分别为F、G,△ADG和△AEF的外接圆交于A和另一点P。求证:AP//BC。(10092102.gsp)

5.圆O1和圆O2相交于A、B两点,P是直线AB上一点,过P作两圆作切线,分别切圆O1和圆O2于点C、D,又两圆的一条外公切线分别切圆O1和圆O2于点E,F。求证:AB、CE、DF共点。(10092201.gsp) 6.四边形ABCD中,M是AB边中点,且MC=MD,过C、D分别作BC、AD 的垂线,两条垂线交于P点,再作PQ⊥AB于Q。求证:∠PQC=∠PQD。 (10081601-26.gsp)

高二数学同步讲义(复数的运算)

复数的运算 1、加法:()()()()a bi c d i a c b d i +++=+++(,,,a b c d R ∈). 〖几何意义〗 设1z a bi =+对应向量1(,)OZ a b = ,2z c d i =+对应向量2(,)OZ c d = ,则12 z z +对应的向量为12(,)OZ OZ a c b d +=++ .因此复数的和可以在复平面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 2、减法:()()()()a bi c d i a c b d i +-+=-+-(,,,a b c d R ∈) 〖几何意义〗设1z a bi =+对应向量1(,)OZ a b = ,2z c d i =+对应向量2(,)OZ c d = ,则12 z z -对应的向量为1221(,)OZ OZ Z Z a c b d -==-- . 3 、复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2()()z z a c b d i -=-+-1Z 、2Z 两 点之间的距离,也等于向量12Z Z 的模. 4、乘法:()()()()a bi c di ac bd ad bc i +?+=-++. 运算律:1221z z z z ?=?;123123()()z z z z z z ??=??;1231213()z z z z z z z ?+=?+? 5、除法:()()()()()()()()22a bi c di ac bd bc ad i a bi a bi c di c di c di c di c d +-++-++÷+= ==++-+. 6、乘方:n n z z z z =??? 性质:m n m n z z z +?=;() m n mn z z =;1212()n n n z z z z ?=?(m 、n 为正整数) 7、复数的积与商的模:1212z z z z ?=?;1122 z z z z =(20z ≠) 8、复数运算的常用结论: (1)222() 2a bi a b abi +=-+, 22()()a bi a bi a b +-=+ (2)2(1)2i i +=,2(1)2i i -=-(3) 11i i i +=-, 11i i i -=-+ (4)1212z z z z ±=±,1212z z z z ?=?, 1122 z z z z ??= ???,z =. (5)22z z z z ?= =,z z =,121212z z z z z z -≤+≤+, n n z z =

3.1.1 函数的概念(解析版)高一数学同步讲义(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0 / 10 3.1.1 函数的概念 一、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1. 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2)同一个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 即相同的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2.知识点二 区间及相关概念 (1)区间的概念及记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而且a <b ,我们规定:

(2)无穷大 实数集R可以用区间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3)特殊区间的表示 二、题型分析 题型一函数的定义 【例1】根据函数的定义判断下列对应关系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1)A={1,2,3},B={7,8,9},f(1)=f(2)=7,f(3)=8; (2)A={1,2,3},B={4,5,6},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3)A=R,B={y|y>0},f:x→y=|x|; 10 / 10

(4)A=Z,B={-1,1},n为奇数时,f(n)=-1,n为偶数时,f(n)=1. 【答案】见解析 【解析】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值,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 的值与之对应,因此(1)(4)中对应关系f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2)集合A中的元素3在集合B中没有对应元素,且集合A中的元素2在集合B中有两个元素(5和6)与之对应,故所给对应关系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3)A中的元素0在B中没有对应元素,故所给对应关系不是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规律方法总结】 (1)判断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的方法:∈A,B必须都是非空数集;∈A中任意一个数在B中必须有并且是唯一的实数和它对应. 【注意】A中元素无剩余,B中元素允许有剩余. (2)函数的定义中“任意一个x”与“有唯一确定的y”说明函数中两变量x,y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者是“多对一”,而不能是“一对多”. 【变式1】. 下列对应或关系式中是A到B的函数的是() A.A=R,B=R,x2+y2=1 B.A={1,2,3,4},B={0,1},对应关系如图: C.A=R,B=R,f:x→y= 1 x- 2 D.A=Z,B=Z,f:x→y=2x-1 【答案】B 【解析】:A错误,x2+y2=1可化为y=±1-x2,显然对任意x∈A,y值不唯一.B正确,符合函数的定义.C错误,2∈A,在B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D错误,-1∈A,在B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 10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