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殖阶段,就形成了抗性群体,如褐飞虱对吡虫啉不同地区不同抗性说明这一点。

1.2普抗性

害虫几乎对我省所有类别的主要合成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均能产生抗药性。

1.3交互抗性

随着抗性的扩大,交互抗性现象的日益严重和多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害虫对新的取代农药抗性发展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

1.4可避免性

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3]孝感市对孝感市中南部的孝南、汉川、应城、云梦、孝昌等县市的水稻二化螟抗药性进行了检测,通过采卵室内孵化饲养F1,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提供的杀虫单、三唑磷、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四种药剂进行了抗性测定,从测定结果看,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已产生了明显抗性,抗药性已达到中抗水平,对三唑磷、锐劲特和阿维菌素抗性处于敏感水平,从年度间比较,杀虫单的抗性呈上升趋势。[4]杀虫单(双)抗性的普遍性据南京农业大学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持续多年的监测结果,二化螟普遍对杀虫单(双)产生抗性,[5]其中苏南的抗性水平最高,达20倍左右,为中等抗性;江淮稻区的抗性水平居中,为10~20倍;连云港等淮北稻区则处于敏感度下降阶段,并向低水平抗性发展,抗性水平为2~10倍[6]对于连云港市二化螟种群,其抗性发展的趋势轻于苏南地区,但对于某些杀虫剂如杀虫单等已向低水平抗性发展。据2002年及2003年的检测结果,杀虫单及三唑磷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倍数虽有上升趋势(杀虫单的抗性倍数2002年为5.0,2003年上升到6.6;三唑磷的抗性倍数2002年为0.8,2003年上升到1.7),但在95%的置信限内属差异不显著,说明其抗性发展缓慢。李馨宇、沈晋良、曹明章等2002~2003年用点滴法检测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二化螟种群4龄幼虫对多种(类)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化螟对沙蚕毒素类如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由敏感度下降阶段向低水平抗性发展;对有机磷类如三唑磷、丙溴磷、二嗪磷等均属敏感;对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和抗生素类的阿维菌素也属敏感。[7]

2 产生抗药性的机制

潘雅文[8]在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文中指出:防治害虫时若连续使用某种药剂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的机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改变作用部位

在某一昆虫体内存在一隐性的抗击倒基因,它改变了药剂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或改变了药性的作用部位。

2.2酶的改变

害虫作用点的酶对杀虫剂敏感性的降低。

2.3神经钝性

神经组织对毒物敏感性降低或不敏感。

2.4 生理性抗性

由于昆虫建立了解毒或其他生理机制而能忍受杀虫剂。如表皮通透性的降低、代谢力的增强或将药剂贮存在脂肪中的能力增强。

2.5 行为抗性

受刺激作用所致和非受刺激作用所致。

2.6 其它机制

一个机制就是产生了当作用部位受到抑制时,正常的生理过程走一个绕道,因而不受药剂的影响等。

3 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病性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科学系何月平、沈晋良根据生物进化理论深入理解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并根据解释基因新功能进化的基因重复理论,推测认为基因重复为抗性基因变异提供了原材料。最后,根据现有抗性报道的例子将抗性突变的分子机制进行归类,并发现在多样化的抗性突变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如靶标位点的点突变导致抗性的机制是靶标抗性机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扩增或基因过表达导致的代谢酶活性增加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这种规律性与变异的适合度密切相关。[9]在该文中,上述两学者通过研究得出:遗传变异是害虫抗药性进化的基础;基因重复为遗传变异提供了原材料,是抗性进化的主要根源。

[10]在该文中,上述两学者继续引用国内外权威说法,突变是所有遗传变异最本质的起源,但是从短期来看,普遍认为基因重复是新基因功能的主要原材料。[11-15]理论认为基因重复在初期阶段导致功能过剩,基因重复后,早期存在对保留原始功能的基因拷贝具有正向选择(positiveselection)作用,即其它重复基因有可能会简单地通过退化突变(degenerative mutations)而成为沉默基因或无功能基因,因随机漂变而生存下来。又因为大部分突变对适合度是有害的,故所有模型预测这种无功能化(1iOn—functionalization)是最常见的情况。极少数情况下,在一个基因拷贝保留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另一个拷贝可能接受了一个新的有益的功能,通过自然选择而被保持下来也即是新功能化(neofunctionalization)过程。虽然基因重复被进化成新功能的几率很罕见,但这些重复基因的随机沉默对新物种的被动起源进化起了明显作用。由于抗性进化是一种进化现象,基于以上理论,抗性基因变异

的主要原料是基因重复,其进化实质是由原来的基因进化成具有新功能(表现为抗性相关)的基因。进一步推论,与抗性相关的变异基因在药剂选择前有2种存在可能,一种是抗性变异基因以沉默基因形式存在于害虫基因组中,即基因重复后这些无功能基因因随机漂变而生存下来。现研究证明了抗性基因家族中存在沉默基因,如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的P450家族下的5个成员是假基因,GST家族的一个基因( 6)也可能是无功能基因。又如研究证明无效等位基因met押调控met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保幼激素(JH)受体基因met的产物完全消失导致保幼激素类似物(JHAs)抗性产生。另一种可能是抗性变异基因以功能基因形式寄存在害虫个体内随机存在,因变异基因大部分伴随着适合度的下降,其存在几率极低,也就是抗性等位基因初始频率很低。因此,药剂对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也可以分成2种,一是在基因组中对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即有利于在药剂选择压力下生存的变异的无功能等位基因渐渐取代基因组中原始基因拷贝的主导地位的过程。另一种是对抗性基因型的选择作用,即对抗性基因的寄主表现为抗性的害虫个体的筛选。由于害虫种群中随机存在着抗性个体,而且沉默基因取代原始基因的过程很慢,故一般情况下药剂直接对抗性基因型进行筛选。但是若从田间采集昆虫在室内进行抗性筛选时采集的试虫基数很小,很可能该昆虫群体中没有抗性变异的害虫个体来配合药剂的筛选,这种情况下对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就有可能出现,但抗性上升速度很慢。

4 害虫抗药性进化的分子机制

由于基因重复后导致的功能过剩,重复基因由于不受功能上的限制,很可能会出现丰富多样的变异类型所以说抗性基因变异机制很丰富。但在多样化的基因变异中,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靶标位点的点突变导致抗性的机制是靶标抗性机制的主要形式,基因扩增或基因过表达导致的代谢酶上调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这种规律性是由在自然选择下对基因变异的随机选择作用和在药剂选择压下对更适应此环境的变异的定向选择作用共同导致的。这也说明抗性基因的变异机制的存在受到其本身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fitness cost)和对药剂选择压的适应能力的影响。

5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吕亮、陈其志、张舒等通过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16]目前防治水稻螟虫的有效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日趋凸现。

如水稻螟虫对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农药主导品种甲胺磷、杀虫双、杀虫单等已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17-18]。林日金则分析了近年来二化螟为害加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下列防治措施[19]

5.1 农业防治消灭越冬虫源:①提早春耕灌水溶田时间。早春气候回暖时,所有的稻田都必须掌握在当地蛾羽化以前进行灌水溶田,淹浸稻桩,压低越冬基数。②消灭稻草、茭白及杂草内的越冬螟虫。二化螟为害严重的晚稻草翌春螟蛾羽化前应先作为饲料或食用菌原料;茭白宜在秋收后尽早齐泥割下烧毁;田边杂草的劈除,则可结合冬季春耕灌水溶田时进行,消灭越冬虫源。③夏收后及时处理早稻稻根和稻草。双季连作稻区,早稻收割期,第2代二化螟幼虫大都尚未化蛹,收割后宜及早灌水翻耕,消灭留在稻头中的幼虫和蛹。

5.2 栽培避螟结合目前种植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1代二化螟的产卵高峰。

5.3 化学防治①防治适期:根据二化螟的消长规律,水稻不同生育期药治的效果和当前的药剂种类,以最少的农药投入成本,达到最大控螟效果为目的,确定防治适期,主要是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一般在插秧后15 d开始施药,分蘖期至孕穗期内枯鞘率达3%以上及时喷药。②化学药剂:每667m 稻田用20%辛·唑磷乳油(大搞螟炮)100 ml、12%袭螟叉(雾杀)100 ml、30%志信灵75~100ml、5%锐劲特30~40 m1(单用或与其他药剂混用)、20%三唑磷100 ml。以上药剂凡有加锐劲特的持效期较长,凡每15 kg水加1%高斩(阿维菌素)或3%维奇(阿维高氯)10 g的可提高防治效果。防治二化螟的药剂较多,可选用以上药剂和配方之一对水30 kg喷雾防治。施药后要防止因下雨水淹稻田使药液流失。要针对当地插期等情况,认真归类指导防治。

在更早的时间前(2005年以前)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杀虫单(双)是贵州省化工研究院于2O世纪7O年代中期研制的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对水稻螟虫毒杀效率高、对人、畜低毒、价格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先后在我国南北方稻区推广应用。1985年起,我国先后禁用六六六和杀虫脒后,杀虫单(双)成为防治水稻螟虫的主要药剂。对于该剂的抗药性问题,在大面积应用早期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强等[20]于1985年测定了苏、皖、渝三地二化螟虫群对杀虫单的敏感性;褚柏等[21]于1990年检测了苏、浙、豫、鄂、京、沪6省(市)16县(市、区)二化螟6龄幼虫对杀虫单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大范围内的敏感性基本相似;黄国祥[22]于1999年检测了浙江省慈溪二化螟对杀虫单(双)的抗性,其抗性水平是太湖敏感种群[23]的71.1~103.8倍;彭宇等[24]于1999年检测了江苏6个县(市)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其抗性水平是太湖敏感种群的17.48~78.28倍;李秀峰等[25]也检测了江、浙、皖3个虫群的

抗性水平。为了明确二化螟对杀虫单敏感性的变化、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动态,以及为了合

理使用杀虫单(双)和有效防治螟害。苏建坤,褚柏[26]采用毛细管点滴法监测江苏扬州(1985~2001)和兴化(1985~1994)水稻二化螟虫群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994前,两地虫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相似,抗性倍数在lO左右,且年度间变化较小;扬州虫群的抗药性2001年是1985年的5.6倍;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变化,与敌百虫、甲胺磷和对硫磷相同。1985~1996年的13年间,用杀虫单主治二化螟,年仅用药1次,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敏感性

相对稳定;1996年以后,年用杀虫单增至3~5次,因选择压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参考文献

[1]韩召军主编.植物保护学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5

[2-3]周群芳.安徽省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现状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J],2008,14(13)

[4]刘华林,刘梦泽等.孝感市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对策研究.湖北植保[J],2005,04(32)

[5]彭宇,陈长琨,韩召军等.二化螟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及增效作用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3):265—268

[6] 刁春友,王涛,朱叶芹,等.苏南稻区二化螟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7—9

[7]李馨宇,沈晋良,曹明章,任立凯等.连云港市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江苏农业学报[J],2005,21(3):234~237

[8]潘雅文,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河北林业科技[J].2009,04(02)

[9-10]何月平,沈晋良.害虫抗药性进化的遗传起源与分子机制.昆虫知识.2008,45(02)

[11]Lynch.M,Conery J.S.sc .2000,29o(5494):1 151—1 155

[12]Plfilips R.B.Heredity,20O4,93(2):122—123

[13]Zhang H.G.Heredity,20O4,92(6):479—48

[14]Francino M.P.Natur.Gea.,2005.37(6):573~577

[15]Kondrashov F.A.,KondrashovA.S.J.Theor.成,2006,239(2):141~151

[16]吕亮,陈其志,张舒,等.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卷第2期

[17]田学志,高宝宗,石家胜,等.安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1):61—66

[18]苏建坤,刘怀阿,徐建,等.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增刊):28-33

[19]林日金.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7年第6期

[20]王强.谭福杰,尤子平.二化螟对六类杀虫剂的耐药性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4(增):116—118

[21] 褚柏,苏建坤,朱锦清,等.六省(市)水稻二化螟对常用杀虫剂敏感度的调查[J].农药,1990,29(6):6—8

[22]黄国祥.浙江省主要害虫抗药性发展现状及治理策略综述[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9,(2):31—34

[23] 田学志,高保宗,石家胜,等.安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1):61—66

[24] 彭字,陈长琨.韩召军.江苏省二化螟抗药性及对甲胺磷的抗性机制[J].植保学报,2001,28(2):l73一[77]

[25] 李秀峰,韩召军,陈长琨.二化螟对杀虫单等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1):43—46

[26]苏建坤,褚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药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5,第25卷第1期.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 验初报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药;二化螟;防治效果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农资市场农药品种繁多,防效不一,为筛选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笔者进行了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在水稻田间的药效对比试验,为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手段。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作物为杂交稻两优287、岳优293和丰源优299。防治对象为二化螟。 试验在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菱米村和庆丰村进行,6

月中下旬浸种,7月中下旬人工抛秧,长势中等偏上,生长较一致。试验地为低湖田,土质为沙壤土,pH 6.5左右,有机质2.5%左右。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①10%四氯虫酰胺SC(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 mL/667 m2;②20%氯虫苯甲酰胺sc(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 mL/667 m2;③20%三唑磷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0 mL/667m2;④空白对照CK(喷清水)。另外,试验区加用了防病的杀菌剂及防稻飞虱的杀虫剂,杀菌剂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生产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伴侣(20%戊唑醇),每667 m2用量20 mL+20 g,使用剂量为1包/15 L水:防稻飞虱杀虫剂为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每667 m2用量20 g。 1.2.2试验区设置试验分小区、大区和大面积应用3种形式。小区试验面积60 m2,重复3次:大区试验两块田,面积分别为90、190 m2,不设重复;大面积应用试验23 345 m2,其中对照药剂面积各667 m2,空白对照区334 m2。小区试验处理区间筑小埂(20-30cm)隔离,灌排水分开。 1.2.3施药方法和时间 2015年8月30日上午10:00-12:00喷药,二化螟正处在卵孵盛期,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喷雾药械为手动喷雾器,用水量45kg/667 m2。喷药当日天气多云到晴,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3℃,轻微北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涌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000(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15%消菌灵20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要控制发病中心。目前常用药剂有:①每亩用10%叶枯净300倍液75千克。。一般在开始发病时喷1次,7天后再喷一次。②②每亩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一200克对水75—100升喷施。 根据测报,重点施药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于点发阶段。

每次台风雨后应加强检查。药剂可选用25%川化-018(即叶双青)6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700~5400倍液、或克菌壮可溶性原粉1100~1600倍液;也可试用30%氧氯化铜,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 g/亩。③57.6%冠菌清50 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 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连喷2-3次,此外,可选用链霉素、叶枯宁、宁南霉素、叶枯净等药剂。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水稻的特点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3815433.html,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唐秋庚喻惟严玉成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研究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2种药剂对水稻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270 g/hm2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7%和91.32%,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5.36%,显著高于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单剂对二化螟单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施用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阿维菌素;15%阿维·唑磷微乳剂;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141-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二化螟种群呈迅猛上升势头,尤其在1998年以后,已成为长江流域及江南稻区的首要害虫,严重阻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1]。目前,防治二化螟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剂防治。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防效逐年下降。此外,由于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农 户又盲目地提高用药浓度,形成了农药“越打越重”的怪圈,不但提高了防治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 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该稻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杂草较少,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1 水稻的背景知识 1.1 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 1.2 分类学地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分类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gza),目前认为属内有20~25个种,不同的分类学家稍有分歧,其中二个是栽培种,即普通栽培稻(O.sativa L)或称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O.glalerrima Steud)。普通栽培稻世界各地都有栽培,非洲栽培稻只限于西非一带。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Stiva L f.spontanea.Roschev.)、药用野生稻(O.off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 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1.3 原产地及引进时间 稻属是世界性分布的植物。我国栽培稻种为普通栽培稻,它直接起源于我国的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是南起海南三亚(18°09’N),北至江西东乡(28°14’N),西自云南盈江(97°56’E),东至台湾桃园(121°15’E)。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古书记载,我国栽培水稻历史最早,余姚河姆度(6950±130 B.C)和浙江桐方罗家角(7,040±150 B.C)出土的稻谷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栽培了水稻。最晚也有云南剑川海口遗址(1335±155B.C)。但多数年代为至今4000-5000年间。比世界其它国家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都早。据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稻作是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传播的。最早记载有关种稻之书有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 1.4 用途 栽培水稻的种子可作为人类的粮食和畜禽饲料或加工成淀粉、酿酒等工业原料,茎叶可作为家畜的青贮饲料或干饲料。 2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 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 水稻为一年生植物,在我国华南稻作区一年可种2~3季,华中、西南地区可种植单、双季,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种植单季。在热带地区,经适当管理,某些水稻可以多年生。然而,在我国北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不能越冬(熊振民等,1992) 。 2.2 水稻的繁殖方式 水稻主要靠有性繁殖,水稻雌雄同花,着生在茎端的园锥花序上,为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少于1%(见《作物育种学》1980)。 2.3 水稻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 在普通栽培稻中有两或三个亚种(型),即粳稻和籼稻、瓜哇稻,籼粳稻杂交F1为半不育,瓜哇稻与籼、粳稻杂交均为可育,少数出现不育。亚种内各品种杂交正常结实,但也有少量组合出现不育(如选育不育系)。普通栽培稻与其祖先普通野生稻杂交多数可育,少量组合不育(如选育不育系)。在中国出现的三种野生稻之间因染色体组不同,杂种不育。目前未见栽培水稻与其它杂草杂交可育的报道(胡兆华,1993)。 2.4 水稻的育性 栽培水稻的大多数品种是可育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许多可以引起水稻雄性不育的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辐射、化学药物处理等。水稻品种中也存在受遗传控制的不育类型,如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细胞质不育型,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以及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型(三系杂交稻),温光条件诱导的核不育型(两系杂交稻)。本研究所使用的水稻品种为正常可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