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图像阐释方法三个层次

潘诺夫斯基图像阐释方法三个层次
潘诺夫斯基图像阐释方法三个层次

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常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例如:

图像阐释的符号神话

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相应地,视觉性(Visuality)在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的主因,我们用以

表征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经验和趋势。海德格尔索性将当前的时代称为“世界图像时代”,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马丁·杰进一步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为“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的形成与扩张,即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文字中心主义”向“视觉中心主义”转变的文化变革,整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以视觉性为基础的实践系统和生产系统。在“视界政体”系统中,逐渐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则和运作准则。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特别的“视界政体”系统中,图像的意义如何生成并发挥作用?这是传统阐释学在视觉文化时代所必须回应的命题。

从再现自然到阐释文化

谈及图像阐释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学派是以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弗里茨·萨克斯尔(Fritz Saxl)、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和埃德加·温德(Edgar Wind)为代表的瓦尔堡学派。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常

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不可否认,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阐释的三个层次(图像本体阐释层次、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图像文化阐释层次)与德国古典阐释学先驱弗里德里希·阿斯特(Friedrich Ast)所提出的文字阐释层次相对应。阿斯特同样将文字阐释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字或句法的层次、历史的层次(意义的层次)和文化的层次(文本所处时代的精神Geist)。显然,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自于对德国古典阐释学传统的继承。

如果进一步考察图像阐释与符号语义之间的关系,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讯息层次理论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图像阐释的结构与层次。在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体系中,视

觉修辞存在于含蓄意指所对应的二级符号系统中(巴特将意指过程划分为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两种符号学系统)。在含蓄意指层面,“神话”以一种“伪装”的方式进入图像,图像形式的写实性被掏空,“新的意义”得以自然而然地填充到原本空洞的、孤立的、贫乏的、作为形式的符号能指中。这里所谓的“神话”,并不是古典意义上的神话文本,而是一个社会构造出来用以维护自身话语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系统,这一系统充满了各种隐秘的意象。因此,视觉修辞便体现为符号的神话化过程,体现为某种象征意识形态的神话性被植入图像符号的意指实践中。由此可见,含蓄意指层面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际上对应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层次理论的后两个层次——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和图像文化阐释层次。神话与符号的“神话化”

罗兰·巴特对视觉修辞的研究,首先源于一系列有关符号意义生产的设问:意义如何进入到形象中?它终结于何处?如果意义终结了,那在它之外还有什么?为了有效地揭示视觉修辞的意指原理,巴特从具体的广告图像入手,以期揭示广告图像是如何建构某种预设性的、意向性的所指信息。通过分析Panzani、Amieux 等广告图像的意指方式,巴特认为,图像一般包含有三个层次的讯息:语言学的讯息、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和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其中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对应于直接意指形象,而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对应于含蓄意指形象。

具体来说,语言学的讯息主要强调图像中的文字内容或具体符号,其根本的功能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具体符号的引导与对位,创设一个话语性的叙述场域(Narrative Field),并且在与图像讯息的互文关系中获得阐释导向的功能,因而具备了审查形象的权力,即压制形象阐释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将形象阐释的不确定性拉回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话语空间中,以便遥控观看者沿着某一特定的阐释渠道接受特定的所指意义,而避免别的所指意义。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主要强调意指实践中能指和所指在关系模式构建上的两个不同层次。一方面,借助非连续性的联想和转换规则来形成的图像符号“字面上”的直接意义,这一过程被称为第一级符号系统层面的直接意指。另一方面,当能指符号与所指意义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指涉关系时,符号意义的生产并非到此为止,能指“蜕化”为一个固定形式,于是自我掏空,变得赤贫,倘若要使耗尽了意义的形式重新具有被操控、被阐释的可能性,就必须启动新一轮的意指作用来重新填入意义:第一级符号系统上的整个符号形式连同其最初的意义一起被打包为一个概念并置于远处(新一轮意指过程的能指位置),以便为接纳新的意义做准备,进而成为另一所指的能指。巴特将能指和所指所构成的第二个层次(第二级符号系统)上的意指作用称为含蓄意指。

巴特通过分析那张著名《巴黎—竞赛》的封面照片(一个穿着法国军服的年轻人在敬礼)来揭示神话是如何被植入历史与想象之中的。在一级符号学系统层面,作为意义的能指,“敬礼形象”

是可以通过眼睛真实把握的——他的名字叫查理·约翰逊,从他严肃而虔诚的表情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出更为合理的意义——他忠诚地效忠于法兰西帝国;在二级符号学系统层面,“敬礼形象”被置于远处,几乎变得透明了,在意义与形式之间不间断的“捉迷藏游戏”中,神话由此诞生,新的意义被重新填入“敬礼形象”

这一意象之中,这就是法兰西的帝国性,一旦帝国性进入图像,我们便读到了一种经由神话改造和填充的、存在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意义: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她的所有子民,没有肤色歧视,忠实地为她服务,对所谓殖民主义的诽谤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黑人效忠所谓的压迫者时展示的狂热有更好的回答了。可见,帝国性一旦进入照片,便抛弃了照片的写实性,进而使得照片神话化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黑人士兵查理·约翰逊,而是已经被符号化的一类人——法国少数族群,查理·约翰逊这一符号和法兰西的帝国性这一概念建立起对应关系。

由此可见,当意指作用以一种过度正当化的言语开始言说新一轮的意义时,能指和所指之间不断推进的意指过程便表现为一种神话化的“言说状态”,即按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习俗和现实的需要而被言说的意指状态。至此,神话的消费者把意指过程当做一种事实系统,当神话被当做一种自然化的事实系统来阅读时,它便得以借由符号学系统进入意识形态范畴,进而以一种悄无声息的力量建构某种自然而然的交流与认知,意指作用实际上就变成了神话本身。换言之,第二级符号系统的意义生

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言说的“神话化”过程而实现的,当意义被赋予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形式上时,新的意指作用并不完全剥夺原有的意义,神话的功能只是扭曲或扩张原有的意义,即神话既未隐藏什么也未夸张什么,它只是扭曲;神话既非谎言亦非告解,它只是一种改变。显然,第二级符号系统(神话系统)的建立,不是因为符号的意图被隐藏起来了,而是因为这种意图被自然化了,意指过程得以自然而然地召唤出符号概念的底层文化意义。这便是瓦尔堡学派有关图像意义阐释(图像寓意阐释层次和图像文化阐释层次)的符号学运作机制。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

艺术史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187 JXSHKX 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 ■楚小庆 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从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出现并非无所依托,它依然建立在对前辈学者思想的批判、吸纳和继承基础上。同时,由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赋予艺术史家寻求图像内在意义的责任,也引发了后来者对其理论的质疑。 [关键词]艺术学;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4-0187-06 楚小庆(1975—),男,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杂志社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文艺学。(江苏南京210005) 本文为国家 “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艺术学概念的思考和艺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深刻地影响了后继的艺术学研究者。这一时期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的对艺术的形式美感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里格尔、沃尔夫林和阿恩海姆;另一为图像学研究体系,对图像内容及其意义转变进行探究。后一体系是瓦尔堡建立的, 后来由贡布里希和潘诺夫斯基继续发扬,将这一理论系统引向了纵深。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把对艺术图像的解读从意义的认知层面推向意义的重建层面,为图像解释和图像诠释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潘诺夫斯基艺术史研究的人文主义视角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秉承 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态度。他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研究过程都是从观察开始的。科学讲究观察、记录和实证,并寻找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在潘氏眼中,人文的研究也应该如此。在对两种研究的特点进行类比后,潘诺夫斯基发现,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研究,都应该遵从一个预先选择的原则:“对科学家来说,这个原则就是指导性的理论;对人文主义者来说,这就是 一般的历史概念。”[1](P8) 在把资料组成自然或文 化体系上,两者也是相通的。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一种理论或一般历史概念预先决定的:“因为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所采取的每一步骤不仅是以前面的东西为先决条件的,而且也要以后面的步骤为先决条件。……一位科学家观察一种现象, 要应 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

数字隐写分析

信息隐藏理论与技术论文题目:数字隐写分析术方法研究与实现 姓名张思琪 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2012110309 学号2012110760 指导教师杨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以数字图像为载体的信息隐写分析技术。隐写算法中利用图像DCT 系数最不重要位隐藏信息的隐写算法具有透明性好,鲁棒性强等特点,这类隐写算法包括JSteg,Outguess等。本文研究了针对DCT系数LSB算法的隐写分析算法。主要对针对

JSteg隐写的检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DCT系数对值(pair values)的变化的卡方统计攻击方法来检测Jsteg顺序隐写,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由于Westfeld等人提出的卡方检验方法的耗时很大,且不能检测出Jsteg随机隐写,故引出一种改进的卡方检验方法:快速卡方检验方法。快速卡方检验方法不仅能够检测出Jsteg顺序隐写,而且能检测出Jsteg随机隐写。同时能有效地估计出嵌入率。 关键词:隐写隐写分析 DCT 卡方检验 JSteg 目录 1 绪论 (1) 1.1 引语 (1) 1.2 信息隐藏技术的历史、应用和发展 (1)

1.2.1 信息隐藏技术的历史 (1) 1.2.2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1) 1.2.3 信息隐藏技术的发展 (2) 1.3 数字图像隐写检测技术 (2) 1.3.1隐写信息检测技术 (3) 1.3.2隐写信息的提取技术 (3) 2 基于图像统计模型的隐写分析 (4) 2.1 针对LSB替换隐写分析 (4) 2.1.1卡方检测方法 (6) 2.1.2 RS方法 (11) 2.1.3 SPA方法 (13) 2.2 针对K ±及随机调制隐写的隐写分析 (13) 2.2.1±1隐写的信息比率估计 (13) 2.2.2K ±隐写信息比率估计 (14) 2.3 随机调制隐写的信息比率估计 (14) 3 针对JSteg隐写的检测 (14) 3.1 卡方检测方法 (14) 3.2 快速卡方检验方法 (15) 3.2.1针对顺序JSteg隐写 (18) 3.2.2针对随机JSteg隐写 (18) 3.3 快速卡方检验方法—matlab实现 (18) 4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英语摘要 (22) 附录 (22) 致谢 (29)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论图像学研究方法及在陶瓷史研究中的应用

试论图像学研究方法及在陶瓷史研究中的应用 (一)陶瓷史研究展望 当代的陶瓷史研究,如杨静荣先生所言,以1982年硅酸盐协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问世为分水岭,之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陶瓷史研究迎来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兴盛局面。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参加人数之众,研究层次之丰富,都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微观的纵深发展,将会成为近期内陶瓷史研究发展的主流。宏观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将成为陶瓷史研究的主要趋势。杨静荣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把握好两个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有几个方面是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1)加强对近、现代陶瓷史的研究;(2)加强对世界陶瓷史的研究;(3)加强文化史的研究;(4)加强陶瓷艺术哲学的研究;(5)加强陶瓷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如何将新方法应用于陶瓷史的研究中,是每个有志于陶瓷史研究的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完成的光荣任务。○1 西方国家的学者历来重视对方法论的研究,近代考古学,艺术史的各种方法论均源于西方。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广义上来讲也是艺术史的一部分。可以适用于研究艺术史的部分方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大量的方法论被介绍引进入中国,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养料可以学习吸收,再来形成适合我们自己陶瓷史研究的方法论。当然那是一个长期坚持学习和孜孜探索的过程。本文将简略介绍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史研究中最具有影响力和生命里的方法:图像学研究。 (二)图像学概述 现代意义的图像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即1912年瓦尔堡在罗马国际艺术史会议上作的20分钟讲演中首次提出的○2,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研究》(《Studies In Iconology》)○31939年出版,则标志着图像学脱离辅助地位成为艺术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学科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人们很少知道图像学;在此之后,人们可以大胆宣称,艺术史之为人文学科,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期,与它前面的风格研究时期形成对比。 潘诺夫斯基对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给出了一般性的原则,这就是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

图像学

图像学一词由希腊语图像演化成的图像志发展而来,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图像学最早由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E.马莱提出,而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E.帕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帕氏所谓象征意义。 对美术内容的历史探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图像学与图像志的不同之处,就是图像学发现和揭示作品在纯形式、形象、母题、情节之后的更本质的内容。它亦适用于建筑,对建筑的形式、结构、作用、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建筑图像学。这种研究更新了建筑史的观念。 图像学(Ikonologie )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 一 - 前图像志分析Präikonographische Analyse : 视觉上识别的东西,基本的形式分析 二 -图像志分析Ikonographische Analyse: 识别图像的故事和人物 三 -图像学分析 Iko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 解读出图像的意义,考虑到该图像制作的时间,地点,流行的文化风格或艺术家风格,赞助人意图等 现代图像学 现代图像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重要的3个方面是:①解释作品的本质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说象征意义。②考察西方美术中的古典传统,古典母题在艺术发展中的延续和变化。③考察一个母题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化。现代图像学涉及的学科也非常众多,如形式分析、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与它们的交叉也是现代图像学的一个特点。常雷摘要:“图像学”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理论学科,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

图像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研究

图像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研究 黄晶,杨杰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63) E-mail :jinghuang1019@https://www.360docs.net/doc/c24163078.html,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借助纹理统计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比较。这些方 法包括:基于图像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分析,基于灰度直方图的 特征提取。 关键词:分形维数,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 1.引言 虽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图像纹理,并且人们进行纹理分析方面的工作已近半个世纪,但至 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纹理图像在局部区域内可能称不规则性,但在整体上则表 现出某种规律性,其灰度分布往往表现出某种周期性。 就其广义而言,纹理特征就是图像局部性质的统计,一个纹理图像可以看成一组独立的 同分布随机变量(,)W j k 经一空间算子()O ?作用而成的结果(,)F j k ,并用这些数字特征构 造图像的纹理特征。对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法﹑构造法和频谱法。 2.纹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2.1 基于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 在分形理论中,最经典的理论是Hausdorff 维数[1],它对分形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都很重 要,但很难直接求取,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是盒维数,关联维数,自相似维数以及尺度维数, 本文选取的是盒维数中的差分盒维数。 差分盒维数算法是以盒维数算法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简单、快速、精确的算法。将M M ×大小的图像分割成L L ×的子块,令r=L/M ,将图像视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一个表面 (,,(,))x y f x y ,其中(,)f x y 为图像(,)x y 位置处的灰度值。X ,Y 平面被分割成许多L L ×的网格。在每个网格上,是一列L L h ××的盒子,h 为单个盒子的高度。设总的灰度级为G 。 设在第(,)i j 网格中图像灰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落在第k 和第l 个盒子中,则: (,)1r n i j l k =?+ (1) 其中r n 是覆盖第(,)i j 网格中的图像所需的盒子数,因而可以求出覆盖整个图像所需的 盒子数r N : ,(,)r r i j N n i j =∑ (2) 则其分形维数log()lim log(1/) r N D r = (3)基于分形维数的特征分析算法: (1)将原图转化为灰度图像; (2)以图像的任意像点(,,(,))i j f i j 为中心选取L L ×大小的窗口计算r n

图像处理基本方法

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 针对不同的目的,图像处理的方法不经相同。大体包括图像预处理和图像识别两大模块。 一、图像预处理: 结合识别复杂环境下的成熟黄瓜进行阐述,具体步骤如下: · 图像预处理阶段的流程图 对以上的图像流程进行详细的补充说明: 图像预处理的概念: 将每一个文字图像分检出来交给识别模块识别,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预处理。 图像装换和图像分割以及区域形态学处理都是属于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图像转换:方法:对原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生成灰度矩阵——降低运算速度(有具体的公式和方程),中值滤波去噪声——去除色彩和光照的影响等等。 图像分割:传统方法:基于阈值分割、基于梯度分割、基于边缘检测分割和基于区域图像割等方法。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PCNN)是针对复杂环境下 图像采集 图像采集中注意采集的方法、工具进行介绍。目的是怎样获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包括天气、相机的位置等) 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特征分析 目标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是否存在干涉的问题、平整度影响相机的拍摄效果、形状 图像转换 图像分割 区域形态学处理

的有效分割方法,分割的时候如果将一个数字图像输入PCNN,则能基于空间邻近性和亮度相似性将图像像素分组,在基于窗口的图像处理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性能。 区域形态学处理:对PCNN分割结果后还存在噪声的情况下,对剩余的噪声进行分析,归类属于哪一种噪声。是孤立噪声还是黏连噪声。采用区域面积统计法可以消除孤立噪声。对于黏连噪声,可以采用先腐蚀切断黏连部分,再膨胀复原目标对象,在进行面积阙值去噪,通过前景空洞填充目标,最后通过形态学运算,二值图像形成众多独立的区域,进行各连通区域标识,利于区域几何特征的提取。 二、图像识别: 针对预处理图像提取 目标特征 建立LS SVM分类器 得到结果 图像识别流程图 提取目标特征:目标特征就是的研究对象的典型特点,可以包括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 对于几何特征采用的方法:采用LS-SVM支持向量机对几何特征参数进行处理,通过分析各个参数的分布区间来将目标和周围背景区分开,找出其中具有能区分功能的决定性的几何特征参数。 纹理特征方法:纹理特征中的几个参数可以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辅助特征参数,提高模型的精准度。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介绍:首先选择非线性映射将样本从原空间映射到特征空间,以解决原空间中线性不可分问题,在此高维空间中把最优决策问题转化为等式约束条件,构造最优决策函数,并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求解最优化问题,对各个变量求偏微分。 LS SVM分类器:对于p种特征选择q个图像连通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依

图像隐写分析研究新进展

Journal of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图像与信号处理, 2017, 6(3), 131-13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24163078.html,/journal/jis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24163078.html,/10.12677/jisp.2017.63016 文章引用: 董晶, 钱银龙, 王伟. 图像隐写分析研究新进展[J]. 图像与信号处理, 2017, 6(3): 131-138. Recent Advances in Image Steganalysis Jing Dong 1,2, Yinlong Qian 1,3*, Wei Wang 1 1 Center for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Computing, National Laboratory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3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Received: Jun. 1st , 2017; accepted: Jun. 18th , 2017; published: Jun. 21st , 20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eganaly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With rapid development, numerous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solve the steganalysis prob-lem.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image steganalysis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 tion to the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It first summarizes recent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handcrafted feature based method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deep learning based steganalysis, which is a new trend in steganalysis. Finall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uture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stegana-lysis. Keywords Steganography, Steganalysis, Universal Steganalysis, Pattern Recognition, Deep Learning 图像隐写分析研究新进展 董 晶1,2,钱银龙1,3*,王 伟1 1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中心,北京 2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安徽 合肥 收稿日期:2017年6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21日 摘 要 隐写分析是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大量的隐写分析方法提*通讯作者。

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最具影响的研究者 ?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E帕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 ?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 ?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称图像志分析; ?解释作品的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称为图像学分析即象征意义。 扬维米尔《称金的妇女》 窗前读信的少女 挤奶女工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中国画中的文人画 ?院体画和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两大形势。 ?文人画泛指文人,士大夫所做的画。 自六朝至宋元,绘画的艺术行为主流发生了从宫廷贵族到文人的转换,但无论是贵族还是文人,其创作主体的阶级烙印都是很明显的,艺术史的发展始终都控制在对制作技艺具有垄断地位的社会群体手中,所谓“院体画”、“文人画”都是技术传播垄断的结果。 ?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图像匹配的主要方法分析

图像匹配的主要方法分析 在我国的图像处理中,有很多的关键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这些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图像处理事业的发展。作为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图像匹配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针对图像匹配的主要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和分析能够为我国的图像匹配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微薄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图像处理;图像匹配;特征匹配;方法 在我国的图像处理技术中,图像的匹配技术不仅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很多图像技术的发展创新的技术基础。例如图像技术中的立体视觉技术;图像技术中的运动分析技术以及图像技术中的数据融合技术等。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图像技术中,图像匹配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的相关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图像匹配技术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样就要求我国的图像匹配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图像匹配过程中的匹配算法进行研究,希望借助研究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的图像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像处理的图像分别率。文章的主要陈述点是通过图像匹配技术的具体方法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通过分析优点和缺点来论述我国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匹配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改进措施。近些年出现了很多的图像匹配方法,针对现阶段的新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思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选择。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三个内容的阐述。第一个是图像匹配技术的算法融合;第二个是图像匹配技术中的局部特征算法;最后一个是图像匹配技术中的模型匹配具体算法。 1 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经典的图像匹配技术的算法 关于现阶段在世界范围内的较为经典的图像匹配技术的算法的阐述,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ABS图像匹配算法。第二个方面是归一化相互关图像匹配算法。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1)算法一:ABS图像匹配算法。ABS图像匹配算法最主要的原理就是要使用模板的图像以及相应的匹配图像的搜索用窗口之间的转换差别来显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图像匹配的大小在数值上等同于模板图像的窗口滑动顺序。窗口的每一次滑动都会引起模板图像的匹配计算。现阶段ABS的算法主要有三个,如下: 在选择上述三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社情相应的阀值,否则会出现很高的失误率。上述的三种算法使用范围较狭窄。只使用与等待匹配的图像在模板影像的计算。 (2)算法二:归一化相互关图像匹配算法。归一化相互关的图像匹配算法在现阶段是较为经典的算法。通常专业的称法为NC算法。此计算方法主要是采

图像学参考书目

E·凯默林编,《作为图像系统的造型艺术I:图像志和图像学》,科隆,1979年版。 欧文·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人文主题》,纽约,1939年版。 欧文·帕诺夫斯基,《图像志和图像学: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导论》,载《视觉艺术的 意义》,纽约,花园城,1955年版 G·赫默伦,《视觉艺术中的表征和意义:图像志和图像学的神话学研究》,载《隆德哲学研究》第1 期,瑞典,隆德,1969年。 U·艾柯,《符号学理论》,伦敦,1977年。 O·巴茨曼,《艺术史阐释学导论:图 画的阐释》,达姆斯塔特,1984年。 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视觉艺术的含义》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Penguin, 1970 年,p205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李本正、林夕、范 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p439 沃尔夫林,《艺术史的基本概念》[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1915 年。 《视像与设计》[Vision and Design],Oxford,1981 年。 《格林伯格:批评文集》[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John O’Brian,ed. Chicago, 1986-1993 年。 《符号学与语言哲学》[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London,1984 年。 卡西尔[Ernst Cassirer],《象征形式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New Haven,1953-1996 年。 《图像志: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Chicago,1986 年,p48 《意图的模式:论图画的历史说明》,中国美术学院出 版社,1997 年,p1 [ 1 ] 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 傅志强译, 辽宁美术出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概述 在生物及医学研究中,对图像的判读与分析特别是对显微镜下微观图像的观察研究从来都是重要的研究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分析图像的方法也从眼观尺量进入到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阶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速度呈加速前进,采集图像的设备也不断更新,这使得我们能有更多的手段来分析测量复杂的生物图像。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CCD数码相机来采集图像。使用功能比较强大的图像分析软件来进行图像分析测量。相比之下,在不太久远的十来年前使用的图像分析仪及单色的图像采集摄像机已经过时了。而图像分析的手段也比以前丰富。简单地引用以前的分析方法未必就是最佳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依据软件及相机的情况设计与研究目标相适应的分析方法。 分析测量图像绝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使用的问题,而是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综合考虑研究目标、样品制作方法、拍摄方式、选择视野等各方面因素,最后才是通过软件实现最有效的图像分析测量。一个完整的图像分析过程应该包括: 1.明确需要测量分析的对象。 2.使用适当的方法拍摄下这个对象,包括进行适当的染色及取样,采集到突出显示的测量对象的照片。 3.分析照片上的图像元素,确定能反映测量对象的图像图形 4.测量照片上的图形的测量参数,进而得到测量对象的测量数据 5.对测量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图像分析的最佳效果,是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地判断测量目标,准确分析测量出目标对象的数值。由于生物图像的复杂性,软件往往作不到这一点。此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抽样统计,手工选择等方法进行近似的测量。测量方法本身有时候也能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一、把研究目标转换到图像分析问题上。 在丁香园混了好几年了,虽然很喜欢与大家讨论图像分析的问题,但是却经常对一些求助视而不

多域数字图像隐写技术的实现与讨论

多域数字图像隐写技术的实现与讨 论 制作日期:2014.6.3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而网络的普及及应用,让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因此图像及视频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介绍一种关于图像处理的信息隐藏技术。 用于进行隐蔽通信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空域的信息隐藏算法和基于变换域的信息隐藏算法。基于变换域的算法以F5为代表算法。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变换域的算法。 关键字:隐藏嵌入信息图像

目录 一、常用的变换域的数字图像隐写方法。 (4) 1.1 JSteg隐写。 (4) 1.1.1 主要思想: (4) 1.1.2 具体嵌入过程: (4) 1.2 F5隐写。 (4) 1.2.1 具体嵌入过程: (4) 1.3 F4隐写。 (4) 1.3.1具体嵌入过程: (4) 1.4 F3隐写。 (4) 二、基于MATLAB的F3数字图像隐写技术。 (5) 2.1 F3隐写的原理。 (5) 2.2 F3隐写的算法。 (5) 2.3 运用F3隐写技术进行信息隐藏。 (5) 2.3.1 嵌入流程图。 (5) 2.3.2 实现过程。 (6) 三、讨论与分析。 (9) 3.1 对F3隐写技术的分析。 (9) 四、附录。 (9) 4.1使用的软件。 (9) 4.2软件的简介。 (9) 4.3 关键代码。 (10)

一、常用的变换域的数字图像隐写方法。 1.1 JSteg隐写。 1.1.1 主要思想: 用秘密信息比特直接替换JPEG图像量化后DCT系数的最低比特位,但不在量化后值为0或1的DCT系数中嵌入信息。 1.1.2 具体嵌入过程: (1)部分解码JPEG图像,得到二进制存储的AC系数,判断该AC系数是否等于1或0,若等于则跳过该AC系数,否则,执行下一步。 (2)判断二进制存储的AC系数的LSB是否与要嵌入的秘密信息比特相同,若相同,则不对其进行更改,否则,执行下一步。 (3)用秘密信息比特替换二进制存储的AC系数的LSB,将修改后的AC系数重新编码得到隐密的JPEG图像。 1.2 F5隐写。 1.2.1 具体嵌入过程: 1)获取载体图像,进行JPEG压缩,得到量化后的DCT系数。 2)对1)中得到的DCT系数进行混洗。 3)对可用的DCT系数计数,并根据欲嵌入的秘密信息长度计算嵌入信息所使用的三元组(1,n,k)。 4)取出n个混洗后的非0的AC DCT系数及欲嵌入的k比特信息,采用矩阵编码进行嵌入。 a)计算载体数据是否需要更改。若不需要,则继续下一组的嵌入;若需要,则更改相应的数据LSB。 b)对经过更改后的数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的值为0的系数。若有,则此次嵌入无效,重新取出n个可用系数,执行a);若没有,重复执行4),直 到秘密信息全部嵌入。 5)逆混洗,恢复DCT系数为原来的顺序。 6)生成隐密图像。 1.3 F4隐写。 1.3.1具体嵌入过程: 和F3过程差不多,只是用正奇系数和负偶系数代表1,正偶系数和负奇系数代表0. 1.4 F3隐写。 1)信息嵌入式,若DCT系数的LSB与要嵌入的秘密信息比特相同,则不作改动;否则,将该DCT系数的绝对值减1。 2)秘密信息嵌入在非0的DCT系数上,为0的系数不嵌入任何信息。另外,

图像研究与图像学

潘諾夫斯基/ 圖像研究與圖像學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研究導引Fang Chi Apr.20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國人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主要是以史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並在著作《視覺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導論中「談藝術史為一門人文科學the history of art as a humanistic discipline」提出他對藝術史問題所提出的三個論述。而圖像學事實上是潘諾夫斯基為了了解「什麼是藝術?」或「什麼才是藝術品?」所架構出來的觀點,是他看待藝術品的態度,認為藝術或藝術作品應具備三各要素:形式、主題象徵、文化意義。 另外,美國當代藝術教育學者Kerry Freedman在著作《教授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和藝術的社會生活teaching visual culture-curriculum,aesthetics,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說到背景(context)的重要性,說明圖像或物件都有多種背景意義,以創作背景和觀賞背景為主要範圍。同時陳述背景提供了影像與物體概念上的關聯,並且和形式、功能或象徵意義一樣,是藝術作品的一部份。 Iconography(描述性質)圖像研究 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源於拉丁文iconographia和希臘文eikonographia,指描繪和計畫。 Iconology(思想、理性)圖像學 內文 ˙說明何謂圖像研究 段落: p.26, 第一段 關鍵字: 圖像研究iconography、主題subject matter、涵意meaning、形式form 圖像研究是藝術史的一個枝幹,主要探討的不是形式而是藝術品主題或涵意。 ˙舉例:熟識的人在街上向我舉起帽子 段落: p.26, 第二段 關鍵字:對象object、事件event、事實的涵意factual meaning 舉起帽子跟我打招呼的人,從形式的角度看去,由顏色、線條和型體組合起來的人形,自然而然的我會認為這個人型是個對象(男士),而細節變化是個事件(舉帽),這時候我已經跨越純粹形式認知的範圍,而進入主題或是涵義的第一層領域( 倒數第七行前面,first sphere of subject matter or meaning.)

三种图像融合方法实际操作与分析

摘要:介绍了遥感影像三种常用的图像融合方式。进行实验,对一幅具有高分辨率的SPOT全色黑白图像与一幅具有多光谱信息的SPOT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生成一幅既有高分辨率又有多光谱信息的图像,简要分析比较三种图像融合方式的各自特点,择出本次实验的最佳融合方式。 关键字:遥感影像;图像融合;主成分变换;乘积变换;比值变换;ERDAS IMAGINE 1. 引言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工作原理的不同,任何来自单一传感器的信息都只能反映目标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反应出全部特征。因此,与单源遥感影像数据相比,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既具有重要的互补性,也存在冗余性。为了能更准确地识别目标,必须把各具特色的多源遥感数据相互结合起来,利用融合技术,针对性地去除无用信息,消除冗余,大幅度减少数据处理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必须将海量多源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集中起来,融合在一起,从多源数据中提取比单源数据更丰富、更可靠、更有用的信息,进行各种信息特征的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1] 在多源遥感图像融合中,针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融合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融合结果,即可以得到不同的融合图像。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和高光谱遥感影像的融合旨在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特性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融合影像的应用,但迄今还没有普适的融合算法能够满足所有的应用目的,这也意味着融合影像质量评价应该与具体应用相联系。[2] 此次融合操作实验是用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主成分变换融合,乘积变换融合,比值变换融合),对一幅具有高分辨率的SPOT全色黑白图像与一幅具有多

光谱信息的SPOT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生成一幅既有高分辨率又有多光谱信息的图像。 2. 源文件 1 、 imagerycolor.tif ,SPOT图像,分辨率10米,有红、绿、两个红外共四个波段。 2 、imagery-5m.tif ,SPOT图像,分辨率5米。 3. 软件选择 在常用的四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中,PCI适合用于影像制图,ENVI在针对像元处理的信息提取中功能最强大,ER Mapper对于处理高分辨率影像效果较好,而ERDAS IMAGINE的数据融合效果最好。[3] ERDAS IMAGINE是美国Leica公司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它以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面向广阔应用领域的产品模块,服务于不同层次用户的模型开发工具以及高度的RS/GIS(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功能,为遥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用户提供了内容丰富而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 2012年5月1日,鹰图发布最新版本的ERDAS IMAGINE,所有ERDAS 2011软件用户都可以从官方网站上下载最新版本 ERDAS IMAGINE 11.0.5. 新版本包括之前2011服务包的一些改变。相比之前的版本,新版本增加了更多ERDAS IMAGINE和GeoMedia之间的在线联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像和GIS产品。用户使用一个单一的产品,就可以轻易地把两个产品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大、更清

潘诺夫斯基图像阐释方法三个层次

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常规意义”源自某种普遍的因果记忆或逻辑推理,比如画面中的晚餐往往被理解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战役也往往被识别为滑铁卢战役,可称为图像寓意阐释学。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它所关注的是图像生产的文化密码,即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比如,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一书中重点分析了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哲学内涵:12—13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异体同形的关系,建筑图景只不过从另一个维度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论证,那些醒目的视觉符号只不过指向了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因此,第三层次的意义生产可称为图像文化阐释学。 例如:

图像阐释的符号神话 随着视觉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图像(Image)为中心的时代。相应地,视觉性(Visuality)在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的主因,我们用以

表征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经验和趋势。海德格尔索性将当前的时代称为“世界图像时代”,认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马丁·杰进一步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为“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的形成与扩张,即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文字中心主义”向“视觉中心主义”转变的文化变革,整个社会逐渐演变成以视觉性为基础的实践系统和生产系统。在“视界政体”系统中,逐渐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则和运作准则。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特别的“视界政体”系统中,图像的意义如何生成并发挥作用?这是传统阐释学在视觉文化时代所必须回应的命题。 从再现自然到阐释文化 谈及图像阐释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学派是以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弗里茨·萨克斯尔(Fritz Saxl)、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和埃德加·温德(Edgar Wind)为代表的瓦尔堡学派。潘诺夫斯基将瓦尔堡学派的图像阐释方法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艺术作品的三层意义。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主要探讨图像所再现的、模仿的“自然意义”,一般是由可识别的物象或事件构成。因此可称为图像本体阐释学。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是探讨图像所暗含的“常规意义”。“常

图像学.

图像学 图像学 对美术内容的历史探究。它的目的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图像学由图像志(iconography)发展而来。图像志 一词来自希腊语εικωυ(图像),在古希腊曾专指 对图像的精鉴,20世纪发展为关于视觉艺术的主题的全面描述研究。与图像志比较,图像学更强调对图像的理性分析,Iconology的词尾logy有思想和理性的意思,它 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及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图像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E.帕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图像志和图像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图像学对美术作品的解释须分三个层次:①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即识别作品中作为人、动物和植物等自然物象的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把作品解释为有意味的特定的形式体系。②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例如,确切地指出画面上的人物、花朵象征着美德,13个人围坐桌前描写基督及其门徒在进行最后的晚餐等。这种对图像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叫做图像志分析。③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这种更深一层的解释叫作图像学。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宗教、哲学,通过艺术家的手笔凝聚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作品的本质意义和内容,即帕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图像学与图像志的不同之处,就是图像学发现和揭示在作品的纯形式、形象、母题和故事的表层意义下面潜藏着的这种更为本质的内容。换言之,图像学把美术作品作为社会史和文化史中某些环节凝缩了的征兆,而进行解释。 图像学也适用于建筑。对建筑的内容──它的形式、结构与它的作用(包括它的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叫作建筑图像学。建筑图像学较之传统的工程技术建筑史,或者形式分析建筑史研究更加复杂。欧美现代学者把传统的方法、形式分析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解释建筑的内容。他们的研究极大地更新了人们关于建筑史的观念。 图像学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学者E.马莱最早提出了图像学这一概念。图像学最初被看作历史科学的一个附属部门,它在很大程度上被限于纯文献价值的研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一、图像的预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按输入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即输入输出都是一副图像和输入一张图像输出不再是图像的数据。图像处理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仅仅需要对一幅图像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即按照我们的需求将它加工称我们想要得效果的图像,比如图像的降噪和增强、灰度变换等等。更多时候我们想要从一幅图像中获取更高级的结果,比如图像中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如果我们将输出图像中更高级的结果视为目的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输入输出都是一幅图像看作是整个处理流程中的预处理。下面我们将谈到一些重要的预处理技术。 (一)图像增强与去噪 图像的增强是一个主观的结果,原来的图像按照我们的需求被处理成我们想要的效果,比如说模糊、锐化、灰度变换等等。图像的去噪则是尽可能让图像恢复到被噪声污染前的样子。衡量标准是可以度量的。不管是图像的增强与去噪,都是基于滤波操作的。 1.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滤波操作是图像处理的一个基本操作,滤波又可分为空间滤波和频域滤波。空间滤波是用一个空间模板在图像每个像素点处进行卷积,卷积的结果就是滤波后的图像。频域滤波则是在频率域看待一幅图像,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图像变换到频域,得到图像的频谱。我们可以在频域用函数来保留或减弱/去除相应频率分量,再变换回空间域,得到频域滤波的结果。而空间滤波和频域滤波有着一定的联系。频域滤波也可以指导空间模板的设计,卷积定理是二者连接的桥梁。 (1)频域滤波 使用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变换到频域: ∑∑-=+--==10)//(210),(),(N y N vy M ux i M x e y x f v u F π 使用二维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 )变换到空间域: ∑∑-=-=+=1010)//(2),(1),(M u N v N vy M ux i e v u F MN y x f π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该过程时间复杂度过高,会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来加速这个过程。现在我们可以在频域的角度看待这些图像了。必须了解的是,图像中的细节即灰度变化剧烈的地方对应着高频分量,图像中平坦变化较少的地方对应着低频分量。图像中的周期性图案/噪声对应着某一个频率区域,那么在频域使用合适的滤波器就能去除相应的频率分量,再使用傅里叶反变换就能看到实际想要的结果。 不同的是,在频域的滤波器不再是做卷积,而是做乘积,因为做乘法的目的在于控制频率分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个滤波器: 高斯低通滤波器 222/),(),(σv u D e v u H -= D 是距离频率矩形中心的距离。该滤波器能保留低频分量,逐渐减小高频分量,对原图像具有模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