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传统文化

三晋传统文化

三晋传统文化

山西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晋文化博大精神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南北文化对对碰 之三晋文化篇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一.晋商文化 在这里我想特别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山西的历史中,创造了极大辉煌成就的一群人------晋商。广东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在于他在商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历史上,山西的晋商与安徽的徽商,同样是将生意做向全世界的一群伟大的商人。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 山西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时期、那一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的。山西离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当时进关出关都很方便,茶、私、盐、粮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便利。也就是当时在山西得以实现便利的“物流”。山西商人也很有特点,就算再有钱、再惊天动地,他们也是这块泥土地上的人,他们诚信待人,有很多纯朴的特色。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①晋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概念。 李元庆先生在《三晋古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出了“三晋古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晋发展到战国时期,被内部分化出来的魏、 韩、赵三个异姓诸侯国所取代,这在列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他认为,“晋文化” 不能确指中国古代山西地区所有时段的文化,他之所以采用“三晋古文化源流”这个概念,是为了基于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而言的。但我认为,一般情况而言,“晋文化”还是有固定含义的,如我们所说的“晋商”,我们都知道是山西商人,而“晋商”概念的出现,已是明代。因此,本小节所使用的“晋文化”,当然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的文化,即“晋文化”和“三晋文化”,也有必要涉及晋建立以前的文化源流,这里涉及到的概念不太准确问题,敬请原谅。 ②关于秦国为何变法成功,而关东六国变法成效不大,前人做过较多的分析,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如郭沫若、 任继愈、林剑鸣等老一辈著名学者及后代中青年学者都有大量的论述,其观点大多散见于有关先秦、秦汉史的有关论文论著中,但关于三晋为何产生法学理论家,但在实践上却成效有限;而秦没有一个法学理论家,但在变法改革实践上却取得辉煌成就之间的原因考察和对比,似乎还少有专文探讨。 秦、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胡克森 (邵阳学院中文系,邵阳422000) 摘要:秦晋两地都对法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即三晋之地诞生了当时中国一批最杰出的法学理论家,创 立了法家学派,而秦国即为法家理论的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变法改革在秦国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相同点乃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戎狄文化背景;但三晋能够产生出卓越的法学理论家,变法改革却不能取得最后成功,秦国在变法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却毫无创建,其中差异即由于三晋文化中深厚的人道主义、道德观念和自由主义背景,而秦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低下,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秦;三晋;法家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8)01-0151-06 收稿日期:2007-09-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项目(05BZS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研究项目(04A052)作者简介: 胡克森(1953-),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晋两地在文化①方面有许多相同点,尤其是对法家文化有着特殊的贡献,主要是三晋培育出众多杰出的法学理论家,而秦国却成为法家理论的最佳实验场所。关于秦、晋两地对法家文化的贡献问题,前辈学者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侯外庐、蒙文通先生等都有所论述,尤其是蒙文通先生在《法家流变考》中对秦、晋与法家文化的关系做出相当深入的考察。在这篇文章中,他曾深刻地指 出:“法家之士多出于三晋,而其功显于秦。”[1] (P304)这 真是一语中的。但关于秦、晋法家文化到底有哪些共 同点,又存在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前人似还未做出深入分析②,今笔者不揣谫陋,拟对秦、晋两国在法家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做一番对比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相似的戎狄文化背景是两国成为法学渊薮的主要原因 晋、秦之所以能分别成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地和最终实验成功地,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背景,长期以来两国为临,并互为婚姻,从秦穆 历史?文化研究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oy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第7卷第1期2008年02月 Vol.7No.1Feb.2008 151

三晋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调研报告 院校: 班级: 组员: 时间:

消失的“话语”

——关于大村古建筑调研前言: 时间: 地点:省市义井镇大村 采用方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进行调研 地方简介: 省市郊区义井镇大村,距区政府驻地13公里。古名德裕城,后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市因此得名。“春色”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小2村。大地处小南侧,村子较大,故名。 正文: 古人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文学作品静静闪耀着光辉,无声的诉着,影响着,启发着后人。从古至今我国文人一直极其重视对古籍的整理和编订,使无数珍贵的文卷不至于在战火中散轶,但可惜的是另一部分珍贵的“文辑”却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它们就是古代建筑。 一、初识 26日将近中午我们到达大村,村口立着个石碑,上面写着“漾泉桥”,村由于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日光下青砖绿树颇为古朴。一行人根据出发时定的目标——村的古建筑进发。根据出发前了解到的资料,大村较为出名的

古建筑有:穆故居、广育祠、遏云戏楼、五龙宫。沿着街巷边走边瞧,大村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根据留下的大槐树可推至这里在唐朝时候就有人居住了,经历的鼎盛的唐朝,富庶的宋朝,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经历了康乾盛世也经历了抗日战争,这里的建筑就是一部活“活史书”。一行人怀着读故事的心情走进一条小巷,巷子建筑大都相似,规整的很,但路不是很平坦,有的路段是石板路,有的路段是红砖,但因为太多人走过,红色被踏成红黑色,只能在边角上瞧出它当初的模样。院落多是青砖砌成的院墙,嵌着刷着黑色桐油的木门,被风雨洗礼过的对联还透着淡红色,隐隐带些喜气,对联不外乎“福满人间万象新,春临大地百花放”之类的。在秋日看去却沧桑的很。 二、被遗忘的“话语”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大成魁宅院,之前听过“魁盛号”的大名,

三晋思想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一法家与三晋法家 对“法家”下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困难的。《孟子·告子下》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朱熹注:“法家,法度之世臣也。”[1](第184页) 在这里,“法家”应指守法之世臣,与“诸子百家”中之“法家”不同。从学术派别的角度,最早对“法家”一词进行解释的思想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注:详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本文《人物志·流业篇》中的引文转引自该书的第5页。)他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第3289页)又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2](第3291页)从法律的实践和目的来看,曹魏的刘劭在其《人物志·流业篇》中指出:“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就著书和制定法典而言,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主张:“著书定律为法家”。以此为据,李悝实为法家的始祖。在当代法史学界,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将法家看做一个“学术派别”。[3](第418页)上述见仁见智的解释,虽各有侧重,但对准确地把握法家的内涵,却大有裨益。我们认为,对“法家”一词的理解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或学术派别。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学术派别。”(注:详见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法家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7.又“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详见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54.)(第418页)但如将法家仅仅理解为一个学术派别,势必将那些真正贯彻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如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等)排除在法家之外。有学者指出:“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4]( 第80页)基于此,对“法家”还应作广义的理解。广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本文称谓的“法家”即是指广义上的法家,其中,法家思想是其主体和核心。 法家,若按地域划分,学术界常常将其分为齐法家与晋法家。(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专列“晋法家思想的发展”一章,将法家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并把李悝、申不害、商鞅和赵武灵王等都纳入“晋法家”的范围。详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6-238.武树臣、李力先生也指出:“以地域来划分,法家有晋法家与齐法家之别。”参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4.)其中,“晋法家是法家的主体,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5](第26页)“晋法家”(注:本文使用“三晋法家”的名称,而不用“晋法家”的名称,其理由见下文。在这里暂用“晋法家”这一学界常用的名称。)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界使用的“晋法家”这一名称,似不如使用“三晋法家”更符合史实。因为,在

山西省职称评审不予认可的71种刊物

山西省职称评审不予认可的71种刊物 序号刊物名称刊期国内刊 号主办单位 1 科技信息旬刊CN37-1021/N 山东省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2 科技资讯半月刊 CN11-5042/N 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等 3 科技广场月刊 CN36-1253/N 江西科技情报研究所 4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半月刊CN11-1159/N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 5 科技创新导报旬刊CN11-5640/N 中国宇航出版社等 6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半月刊 CN11-4406/N 中国统计出版社 7 管理观察旬刊CN11-5688/F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 8 硅谷半月刊CN11-4775/N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9 科教文汇旬刊 CN34-1274/G 科教文汇杂志社会等 10 今日科苑半月刊 CN11-4764/N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1 科学时代半月刊CN46-1039/G3 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12 科技与教育无CN61-1302/D 陕西省政协 13 科技经济市场月刊CN36-1122/N 南昌市科技信息中心 14 科技促进发展无 CN11-5286/G3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15 科学之友B 月刊 CN14-1032/N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16 山西科技双月刊 CN14-1169/N 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17 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旬刊CN14-1157/N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 18 中国科技财富半月刊 CN11-4777/N 科技日报社 19 海峡科技与产业双月刊CN11-3391/G3 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心 20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月刊CN13-1370/F 河北消费时尚文化传播中 21 商情(科学教育)月刊CN13-1371/F 河北消费时尚文化传播中心 22 科学教育家月刊 CN13-1370/F 商情报刊社 23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月刊CN11-3352/F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24 中国商界半月刊 CN11-3654/F 中国商报社 25 经济研究导刊月刊 CN23-1533/F 黑龙江省报刊出版中心 26 经济视角无CN22-1225/F 无 27 财经界管理学家月刊CN11-4098/F 国家信息中心 28 WTO时代经贸旬刊CN11-5036/F 北京WTO事务中心 29 商场现代化旬刊CN11-3518/TS 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30 东方企业文化月刊CN11-5206/GO 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31 现代企业文化旬刊无 32 现代商业半月刊 CN11-5392/F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33 现代商贸工业半月刊CN42-1687/T 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 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

晋水旁,改国名为晋。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鲜明特点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三晋文化黄河行

2012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晋黄河文化行” 调研方向 一、概述 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采的人类文明。尔今回想,当初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促使我虽然身陷敌人的囚牢,却含有然向往着那黄土高原上正在兴起的民族希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三晋黄河文化。 三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黄河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尚实性。 二、研究方向 三晋文化现象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 一开放。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汇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认识到中原传统的车战不够机动灵活,因此力排众议,学习和引进匈奴人的办法,用骑兵代替车战,同时发挥弓箭的远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军的战斗力,培养出了像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 二务实。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三求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如宋之问、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当代山西处在全国经济大发展与中部崛起的洪潮中,我们的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在不经意的流失?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考虑的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爱国与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所以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建议: 1、实践地点的选取。实践地点尽量选取覆盖到整个山西。而且不一定是大

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_招标190924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 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4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招标数量、招标情况、招标行业分布、投标企业排名、中标企业 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40000110012731C 工商注册号:140000100002737组织机构代码:110012731 法定代表人:王爱唐成立日期:1988-04-07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文瀛大厦金座 营业期限:1988-04-07 至 / 营业范围: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服务;房地产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室内装饰装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招标数量 企业招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1

2.2 企业招标情况(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3 企业招标行业分布(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4 投标企业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5 中标企业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三、股东及出资信息 序号股东持股比例认缴出资额1王爱唐50.86%2542.98万2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职工合股基金会34.51%1725.48万3山西省三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企业集体基金会14.63%731.54万四、风险信息 4.1 经营异常()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2 股权出资()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3 动产抵押() 截止2019年9月24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现山西省。 目录 简介 文化特点 历史发展 文化地位 艺术的“博物馆” 军事文化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简介 文化特点 历史发展 文化地位 艺术的“博物馆” 军事文化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展开 简介 三晋文化,战国时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

三晋文化 的晋或三晋则指现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文化特点

在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11日) 邓彩彪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刘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我们蒲县文化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一件好事,对于推进全县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乃至对于整个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应该说必将起到或者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县委、县政府,代表县四套班子,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代表四套班子向刘主任、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会议,亲自指导,帮助我们搞好研究会的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特别是我们临汾的老领导刘主任,是我们临汾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我在机关工作期间,曾经直接受教,直接服务,刘书记在工作期间,对于临汾的经济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政法队伍建设、发展稳定确实是贡献非

常突出。同时,在工作之余和工作岗位期间,对于关心文化、重视文化的发展研究,既是爱好者,又是参与者也是参与领导者。特别是近几年来,直接组织临汾尧文化研究会,对临汾这个根祖之地,尧都尧文化之乡,中国传统文化发祥地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刘主任又亲临会议,后面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考、认真地领会,把刘主任多年的心得、关于文化的思考、关于文化研究会的一些工作的要求,认真地贯彻到咱们整个协会下一步的整个研究工作中去。 蒲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薛关龙王庙细石器遗址发掘已经证实,远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尧时期,尧帝访贤于此,拜师蒲伊子,县名由此而来。北魏置石城县,北周置蒲子县,隋朝时称蒲县,历史演变,以后虽屡有变更,但都以蒲为名。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曾受封于此,筑城而守;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刘渊曾定都于此;特别在近现代以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和解放军两次设伏于蒲县井沟一代,由此蒲县历史上享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悠久的历史,壮美的山河,孕育了绚丽的文化,滋养着厚重的人文。东岳文化闻名遐迩,聚千年灵秀,凝万民智慧,构成古朴雄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奇特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可歌可泣,不仅有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四个文化区划分 1、三秦文化区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 2、齐鲁文化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3、中州文化区的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4、荆楚文化区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5、燕赵文化区是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6、台湾文化: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台湾为文化主体范畴逐渐确立,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因地缘关系影响的汉族文化,地理大发现后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台湾文化是混合儒家汉族,日本,欧洲,美国等文化,本地和台湾原住民所形成的文化,具有传统与现代的面向 7、吴越文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

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 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她滥觞于尧、舜、禹的传说时代,成熟于西周初年的叔虞封唐,兴盛于春秋战国之际。作为以今山西为主体而跨越今河南、河北、内蒙和陕西等省区的中原地域性文化,她既不同于典型的宗法制鲁文化,也不同于颇具折衷色彩的齐文化,又不同于南方楚文化和后起的秦文化,更不同于地处东南沿海的吴越文化。综观三晋文化的源流增变,其历史特色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适应性 《左传·定公四年》载,叔虞封唐时,“(周成王)分唐叔以大路(战车)、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姑洗(之钟),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居于夏墟,启以复正(政),疆以戎索(俗)”。所谓“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这是周久,实际上是周公,给叔虞制订的施政纲领。因为唐国地处原来夏人的故墟,四周又遍布戎狄部落,所以,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夏戎之政治理夏戎之地,以夏惑之法管理夏戎之民。这在当时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启以夏政”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叔虞的封国之内,

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西周王朝制订的新的宗法礼乐制度。所谓“疆以戎索”,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就是按照戎狄的生活习惯(戎索)分配土地,不像鲁卫农业地区按照周法分配土地”。也就是说,周天子特许唐叔虞从唐国人文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有别于鲁、齐、卫等正统农业宗法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这不仅表现了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博大气度,也表现了他们的政治远见性和策略灵活性,值得后人称道和效法。 唐叔虞遵照这一方针立国治民,鼓励民众兴办水利,发展农牧业生产。数年之后,其政绩已是斐然可观,出现了“异亩同颖”,即不同的田地都长出了特别高大丰满的植株,标志着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就使一度极为混乱的唐国政局安定了下来,使唐国民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后归附了叔虞。为此,周成王和周公分别作了《馈禾》和《嘉禾》诗,肯定和表彰了叔虞治唐的政绩。三晋文化的适应性,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周边戎狄部族日益归附,使晋国(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领土日益扩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与日俱增。至晋献公时,晋国灭国二十,统一了今山西南部,并占有今河南北部的部分土地。到春秋中期,周天子权威日衰,中原地区成为大国角逐争霸和戎狄入侵蚕食的场所。晋文公顺应

三晋文化1

2012年中北大学“溯源”暑期实践队工作计划 一、活动主题: 三晋黄河文化行——走进永济 二、活动目的: 1、了解黄河图景地——永济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2、加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使广大群众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积极态度。 3、通过实践提升我们团队的协调能力。培养我们团员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我们的团员向更符合学校要求,企业要求,社会要求的21世纪优秀大学生努力。 4、充分展现中北大学学生的风采,给永济市相关文物部门留下美好的印象,尝试与永济市文物保护部门讨论定期调研,时时关注永济市风俗民情,文化遗产变动的可能性。 5、在当地宣传学校学科特色,让永济市市民充分了解中北大学,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扩大中北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6、与有关方面的专家讨论研究,小组讨论并总结,再向有关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7、向当地人讲述当今的环境问,水资源的现状,宣传节水护水。了解黄河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及民俗风情,宣扬中北大学文化,宣扬节水重要性。 三、活动背景: 1、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永济麦草画、永济刺绣、永济剪纸等民间美术渊源流传,而普救寺的传说、鹳雀楼的传说、铁牛的传说、万固寺的传说、五老峰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柳宗元的故事、蒲州铁人的传说等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民间文学。更是有“王东弦儿戏”、“常营木偶戏”、“赵杏秧歌戏”等民间曲艺,其中“西厢记”和“杨贵妃”等的传说是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永济道情”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更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说起当地的美食,便是永济牛肉饺子、米醋、老晋麻花、饸烙面、芦笋最为出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永济的饮食文化受黄河影响颇深。自2008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西省十分看重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我们将着手研究黄河途经的永济市的饮食文化及风俗民情,为山西省文化遗产的保护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2、自2009年以来,运城夹马口北扩工程成为山西省应急水源工程中的省重点工程,虽说可以受到“引黄入境”工程的益处,用水也会宽松起来,但节水仍旧是个大问题,需要大家身体力行,为节水护水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活动意义: 1本次活动可以通过我们的调研工作,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实践调研能力,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运城市永济市的调研工作,让大家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的贫乏,从而培养节水意识。 3对永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基本的了解,可以通过我们团队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永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永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发扬做出贡献。

浅谈三秦与三晋

浅谈“三秦”和“三晋” 在确定这篇文章的题目时,让我大伤脑筋:问题是把“秦”放在前面,还是把“晋”放在前面。“秦”地通指陕西,而“晋”地指山西。从中国历史上讲这二地都是我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山西在远古文化中所占的比例还要大,而在文化的发展和壮大上陕西又占优势。立呈“鱼和熊掌”之势,难分轩轾,最后还是让政治来说话。陕西在历史中作为政治中心的时间较长,就暂时让它在前面吧。 说件事你们可能不信,有许多陕西、山西人不知道“三秦”和“三晋”究竟是怎回事。我长期在此二地生活,现在就此事粗略地探讨一下。以作引玉之砖吧。 首先“三秦”和“三晋”均是指一个相对的地区,他们并不是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是因为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地理上的名词,是由于政治和战争等综合的原因形成的。“三秦”大地,现在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大部分都认为是陕南、关中和陕北,而“三晋”却很少有人能说清,甚至有人说成是“晋人、晋地、晋风”。其实,这都是不同的理解而已,“三秦”上面的陕南、关中和陕北之说只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用秦岭山脉和北山(桥山)把陕西分为三大部分,即南部的陕南、北部的陕北和中间的关中。总之没出陕西省,而历史上的三秦是怎么一回事呢? 秦朝灭亡后,项羽引兵东问都彭城(今徐州),以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

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由上面可知初时的“三秦”是不包括陕南的,而且包括了甘肃省东部一些地方。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这里想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另一个地理名词:关中,这也是一个概括性的地区名称,在中国历史上就这样称但一直没能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其初指:河南函谷关以西和甘肃陇县大震关以东的地区。后人又有明确划分,如《长安志》载明:东为函谷关(河南灵宝县)、西至大散关(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南到武关(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北极萧关(甘肃省)。这里的萧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如下:秦时甘肃庆阳市环县城北、汉宁夏固原东南、北宋宁夏同心县南。 而从现在地图上看,明显可知函谷关就不是最东边,大散关也不是最西边,所以说这关中,就是这四关所围起来的一个大致的范围。 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三晋”同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三晋”这词有多种解释的,下面列举: 一、古地名,即现山西省南部翼城县,古称唐国,详见我的文章《关于古“唐”地的探讨》。 二、公元前468年,当于晋国还是一个相对统一的大侯国,但大

古代山东山西的划分

自从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或者再往前推,推至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就是一个以统一为主的国家。长期的统一局面,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普遍的共通性,从中原腹心地区,到遥远的边寨,其中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风同,不仅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还有共同的信仰、道德、民族情感。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统一,使之更加持久巩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中国又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北面的黄土高原,东及东南的滨海地区,西南的崇岭巨川,西北的戈壁滩,都各具鲜明的地理特色。从社会角度看,自史前时代,即有许多人群部族在这片广阔疆域上活动生息,为缔造中国古代文化做出各自贡献。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有众多的民族和方国,速兴迭起,以其独具的色彩,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在普遍存在的共通性之中,又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了解、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既要注意到其普遍的共通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古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参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 4年) 古代的山西地区就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这里是中国人类的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山西南部地区,还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尧、舜、禹时就曾以这里为华夏族的政治中心,因而这里的文化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山西地区山川形势险固,素有“表里山河”之称,而夏王朝以后,历代统一的王朝又大都在山西附近建立都城,从而使山西地区在古代社会

中长期居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山西北部地区属于北方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曾经几次历经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变化,北方强盛的游牧民族常常通过这里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友好的、战争的),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由此也形成了山西地区文化的一些特色。此外,山西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戏曲文物占全国的80%左右,也是一大特色。这些对于我们了解、认识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国对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对原始社会和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研究开始较早,研究一个地区从古代至近代的文化,主要是近几年进行的,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本人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山西地区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地区文化的特色等问题作些探索,希望能有助于区域文化的研究,期望能得到专家、学者及关心三晋文化研究的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谈论山西地区的文化,不能不先对山西省的疆域及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山西的称呼作些介绍。 今天的山西省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之一,大致位于北纬34.5度至40.5度、东经110.2度至114.5度之间,其轮廓略成平行四边形,由东北斜向西南,东西宽约 290公里,南北长约 550公里。省境的西、南、东三面与邻省有天然的分界,西面隔奔流在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与陕西相望,南面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为界,东面以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为界,北面则以人工修建的长城与内蒙古为邻。山西省位处黄土高原东部,东有太行山脉,西为吕梁山脉,中部从西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