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

只供学习与交流

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13、功能评估其重要的目标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4、实施功能评估核心的目的是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5、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方法有: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

16、在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中观察者需至少搜集2-5天的资料。

17、在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时,最应该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18、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阶段: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踊跃阶段。

19、在行为矫正中,观察者的一致性系数(信度)达到80%以上,才说明观察是准确的。

20、“A-B-A-B”是倒返实验设计的典型模式。

21、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对于一群人都需要改变某一种问题行为时是非常有用的。

22、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广泛用来探讨矫正措施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23、逐变标准设计常用来治疗和矫正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偏食、贪睡等不良习惯。

24、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的目的则是提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25、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是一种条件性强化物。

26、概括性强化物具有两个特点:A、强化价值巨大;B、强化价值长久。

27、在行为矫正实践中,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莫过于代币。

28、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29、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的必要条件是: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低,用来强化的行为发生率高;低概率行为在先,高概率行为在后。30、负强化的基本过程的实质,就是从逃避条件作用到回避条件作用的过程。

31、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它与消退的区别举例如下:例如,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焉训斥他)。在这里,消退是指当乐乐再次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再关注他的这一行为;而隔离则是指父母一直关注乐乐的行为,但是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就不再关注他,而当乐乐表现良好时,父母再次给予他关注;反应代价是指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允许他晚上看电视或减少给他的零花钱等。

32、斥责只是一种惩罚的信号,必须在有别的惩罚物相随的情况下,它才能发挥作用。

33、斥责的过度使用,也会使得个体出现习惯化。

34、如果一个孩子晚餐时将食物撒在了桌子上,母亲不仅要求他将自己撒出的食物清理干净,而且要求他将别人撒出的食物也一并清理,这也是对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的过度补偿。

35、6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随意说话,并擅自离开座位。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时,就要求他们在课间休息的前5分钟内,必须坐在座位上,然后举手、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积极练习。

36、对惩罚物的选择: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应该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

37、正惩罚的有效运用:只有在正强化的方法被证明无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惩罚。

38、和连续强化相比,间歇强化的行为不容易消退。

39、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言语指导、行为示范、身体引导和情境诱导。

40、当所要培养的某一新行为较为复杂,且由若干部分或环节所组成时,就需要运用连锁这一方法了。

41、连锁的类型有三种:整体连锁、逆向连锁、顺向连锁。

42、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五种:延缓强化、间歇强化、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同伴支持。

43、自我控制结构包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三个基本成分。其中自我奖惩最为关键。

44、厌恶性疗法的变式有两种:符号性厌恶疗法和想象性厌恶疗法。

45、贝克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主要有五种: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极端思维。

46、艾里斯主张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认为人们的情绪问题应该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47、示范模仿疗法的主要类型(即示范模仿学习的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真实性、符号性、参与性和想象性示范模仿。

四、简答

1、行为矫正具有下列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它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它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它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4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有4个方面: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只供学习与交流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导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 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什么? ①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内在因素: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观,态度,个性与自我观念。 ②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外在因素:文化,亚文化等 ③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和问题---如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学等,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 时,注意讨论中国社会中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消费者行为研究的 主要方法。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①看p33的图2-2;②p34名义型决策分为: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1.特定需要与购买行为-1(考大题) 成就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整个大社会群体公认的)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个体、高度重视个人成就,他们重视显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这些消 费项目反映了他们的目标的实现。能够显示成功的产品在这些消费者中大有市场。。具有高 度成就动机的职业女性更可能选择他们觉得利落整洁的服装,而可能对强调女人味特质的服 饰不感兴趣。 2.★重点P148感官阈限 消费者行为学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方法 假设证实主义解释主义现实的本质客观、实在、唯一社会构建的、复合的目标预测理解产生的知识不受时间限制,不依赖背景受时间限制,依赖背景 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存在真实的因果复合的,同时发生的具有形成条件的事情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相独立研究者是研究现象的一部分,与被研究者互动 ①绝对阈限:能被感觉通道识别的最低限度的刺激称为感觉通道的接收阈限。是指特定感觉 渠道所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吹狗哨的声音太高,人耳听不到;路边广告太小,乘车路 过者看不到) ②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的两种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察差别 例如Example:包装更新的变迁必须微妙到让人看不出,以此留住现有客户 P206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①对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产品品牌的影响;②影响消费 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P232--234态度的测量考小计算 P244个性与消费者行为(看书):①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预测不到10%);②品牌 个性;③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④个性与决策。 P245笔记:网络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①在线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②虚拟身份与现 实自我的关系 P252--253笔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心理描述法用途):定义目标市场、创造市场 新视角、为产品定位、更好的传播产品特征、发展整体策略、推广社会或政治观点。 P255--258看V 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重点看P258的图10--4表10--12(8种类别)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消费者行为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扩展型决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的购买决策,它一般是在消费者介入度较高,品牌间差异程度比较大,而且消费者有较多时间进行斟酌的情况下所作的购买决策。 2、有限型决策:指消费者对某一产品领域或该领域的各种品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对产品和产品品牌的选择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对某些特定品牌的偏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信息,以便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 3、名义型决策:实际上就其本身而言并未涉及决策,消费者问题被意识到以后,经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某个偏爱的品牌或产品,该产品或品牌随之被选择和购买。 4、冲动性购买: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5、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在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6、问题认知: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7、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点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8、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9、知觉: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10、韦伯定律:个体可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量△I 和原刺激强度I之比是一个常数K。 11、学习: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经典性条件反射: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已有的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1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一个操作或自发反应出现之后,有强化物或强化刺激尾随,则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经由条件作业强化了的反应,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物的尾随,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减弱。 14、刺激泛化:消费者对某特定刺激所作的反应会扩大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应中。 15、刺激辨别:消费者将某一刺激与另一类似刺激相区分的学习过程。 16、认知学习:是学习者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并不是有行为结果的奖赏或强化所决定,而是由个体丢目标的期待所引导的。 17、态度: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18、个性: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内在心里特征。 19、品牌个性: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是指产品或品牌特性的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这些特性的感知。 20、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 21、文化:是某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习得和共享、用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30、亚文化: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习惯。 二、简答题、 1、简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访问法、投射技术 决策导向研究法、体验导向研究法、行为影响研究法 2、消费者行为学在市场营销战略制定中的地位如何?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1)市场机会分析:从营销角度看,市场机会就是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要。要了解消费者哪些需要没有满足或没有完全满足,通常涉及对市场条件和市场趋势的分析。 (2)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制定大多数营销策略的基础,其实质是将整体市场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子市场的消费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为特点,不同子市场的消费者在需求和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3)选择目标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有助于识别哪些个体更多地介入产品的获取、使用等决策。 (4)产品与店铺定位:营销人员只有了解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品牌或商店是如何被消费者所认识的,才能发展有效的营销策略。 (5)市场营销组合:新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分销渠道的选择、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 3、试述消费心理过程——问题认识、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目标-途径”理论是()提出的。 A.菲德勒B .豪斯C .布莱克D .莫顿 2.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 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 —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 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 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B理解C思维D意向 6. 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 为:()。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能力; D.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 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B .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 .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 10. 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 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法定权力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 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B、民族文化C、家庭教育D、社会舆论E 、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 B、专长权 C、分权 D、模范权 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一、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二、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 1、影响因素论的架构:两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 消费者行为的三大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 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 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个人因素(个性和自我概念,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 心理因素(激励,知觉,学习,信念和态度)。 影响因素的清单: 外部环境因素:1,文化和亚文化(价值观、传统、宗教、民族) 2,社会消费基础结构(政策、消费基础设施、技术) 3,家庭(结构、生命周期、决策模式) 4,参照群体(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 消费者内部因素:5:社会阶层(年龄、地位、收入、职业、教育) 6:知觉、情绪、动机、态度、学习 7:个性和自我概念 8:世代和生活形态 营销因素:9:营销传播(广告、促销、公关、消费者教育) 10:营销要素(品牌、品质、服务、情境) 2、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CTM):霍金斯模型 3、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DP) 5阶段模型:认知问题,搜寻信息,评价备选方案,选择与决策,购后评价。 7阶段模型:确认需求,搜集资料,购买前评估,购买,使用,用后评估,处理。 第二章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价值理论 1、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当消费者希望满足的需要被激活时,动机就产生了。动机是行为的原因。 需要的种类:先天需要和习得需要。 动机:被视为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驱力,这种驱力促使个人采取行动。驱力主要来自因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积极动机、消极动机;理性动机、情感动机。 学习 2、动机过程模型 未被满足的需要、紧张驱力行为目标实现或需要 要求和欲望得到满足 认知加工 紧张缓解 3、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怎样应用于购买动机研究?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求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 (1)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因此,采用厌恶疗法。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大中小班幼儿观察矫正个案记录 合集

观察对象王子轩年龄5岁所在班级中(8)班观察地点班级教室观察日期 3 观察内容上课、午睡观察者 观 察行为描述 王子轩小朋友的性格比较活动开朗,但是又比较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学本领的时候,小椅子坐不端正,回答问题不举手,又喜欢插嘴,常规习惯不是很好。另外,还有一个慢吞吞的性格,洗手慢吞吞、吃饭慢吞吞,做事总有点心不在焉。不爱午睡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行为分析 孩子的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妈妈对于孩子的发展情况也是很重视的,但是对孩子比较溺爱,我们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们也多数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沟通,妈妈和爸爸在家里的教育方式等都不统一,造成孩子在家里有样学样,说脏话抖腿,不好的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了。 矫正措施 一日活动中多关注、督促幼儿,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行为。通过谈话、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坐小椅子的方法,以及以表扬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爱上举手回答问题。 家园共育,共同督促幼儿改掉不好的习惯。通过一些拼比的方法,激励幼儿争做好宝宝。 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课插嘴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慢吞吞,经过提醒,能够马上意识到从而进行改正。而在午睡方面,虽然不能每天睡着,但是至少能保持安静了,进步不小。

观察对象余一洋年龄5岁所在班级中(8)班观察地点角色游戏区观察日期 4 观察内容游戏表现观察者 观 察行为描述 余一洋是我们班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孩子,做什么都很像样,今天开始游戏后,我发现昨天选择手工区的她,今天又在手工区。于是我上前询问:你昨天不是玩过手工区了吗?她说:是的呀,可我今天还想玩,我就是喜欢做东西。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做呢?我今天还想在试试其他的。 行为分析 余一洋的动手能力很强,在昨天游戏的讲评环节,我还特意在集体面前展示了她完成的作品,并表扬了她,所以她制作的热情非常高。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不愿与其他小朋友过多的交流,手工区就是一个不需要与人过多交流的地方,所以她喜欢在这里玩。 矫正措施 在我的引导下,余一洋离开了手工区,但我又发现她在通廊里走来走去,不进任何区。于是我又询问:你怎么不去玩呢?她反问道:我去哪里玩呢?都可以啊!然后我提醒她先去银行领好些钱,然后去烧烤店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以再去娃娃家作客。她开心地去烧烤店买了一串鱼、一串虾。 效果 尽管刚开始她离开手工区后,不知道做什么,但在我的引导下,不但领了钱,而且购买了自己喜欢吃的鱼、虾,在这过程中就和好的与小朋友进行了交流、互动。我也及时表扬了她,并提醒明天可以早点选择好游戏角色。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由于长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消费者行为学重点

一、绪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 是作为决策单位的消费者通过交换,为实现其一定目的而购买、使用、处置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 2、消费者行为的特点 ● 满足需要的手段 ● 心理过程的产物 ● 是一个过程 (交换 购买前、中、后 ) ● 需求通过交换过程而实现 ● 包括许多不同的参与者 —— ● 个人消费者/组织消费者 3、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 市场细分 (手表 、移动通讯) ● 产品定位 (直排溜冰鞋 、星巴克) ● 营销组合策略 ( 产品定价、一次性尿布、分销渠道、促销策略、新产品开发) ● 有助于消费者自身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 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式 ● 信息处理研究范式 消费者是合理的购买决策者 ● 经验主义研究范式 消费者为了获得情绪、情感上的快乐进行购买 ● 行为主义研究范式 消费者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强烈影响下进行购买 5、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 ● 50年代,导入市场营销观念 ● 1968年恩格尔、科拉特和布莱克维尔出版《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 ) ● 1970年学术研究团体——消费者研究学会 ● 1974年专业研究杂志——消费者研究杂志 6、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微观经济学 效用理论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炫耀性消费 倡议者 影响者 决策者 购买者 使用者

第二阶段 经济大危机、二战时勒温的研究、动机研究 第三阶段 1960年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购买风险、参照群体 第四阶段 消费者信息处理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情感过程7、消费者行为学科学基础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8、消费者行为的概念体系 二、消费者动机和卷入度 1、动机的概述 伍德沃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需要(need)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 需要——动机——行为 2、动机的类型 生物起源性的一次动机:饥饿、性、渴(生存) 心理起源性的二次动机:成就、归属、地位(社会) 有意动机营销中重视产品的实用性 无意动机营销中重视产品的象征性

期末复习组织行为学客观题

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心)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X-Y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 A.梅奥 B. 马斯洛 C. 麦格雷戈 D. 威廉.大内 2.组织是指由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的特征有(ABD )。 A.明确的目的 B.精细的结构 C.严格的纪律 D.人员 3判断组织行为学诞生的三条标准是(ACD )。 A.西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B.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已经成熟 C.管理理论初具雏形 D. 4.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古典科学管理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C )。 A.马斯洛 B.泰勒 C.法约尔 D.麦格雷戈 5.人际关系学说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D )。 A.梅奥 B.威廉.大内 C.马斯洛 D.麦格雷戈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ABCD )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心理,以达到提高组织的工作质量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目的。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7.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面临的机遇表现为(ABCD )。 A.获取持续的增长 B.降低经营风险 C.实现规模经济D全区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 8.信息技术带来的组织的新优势有(ABC )。 A.新的竞争手段 B.便捷与节约 C.虚拟的办公环境 D.员工压力增大 9.组织可以从员工多元化中获得益处有(ABCD )。 A.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最好的人才B强化市场营销 C.促进创新 D.促进问题解决,增加组织弹性 10.管理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主要涉及(ABCD )等方面。 A.社会责任 B.工作场所暴力 C.性骚扰 D.职业道德规范,员工的权利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一、选择题 1.( C )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显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 B )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被认为是分析个性最经典的问卷。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实 践 与 探 索 260 INTELLIGENCE 挑食和偏食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研究生 王冰竹 王 颖 摘 要:本文通过对1例正常儿童挑食和偏食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造成其挑食和偏食行为的原因,探索父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中所处的地位,探讨对此类儿童挑食偏食行为进行矫正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为实际工作者提出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 挑食 偏食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对1名10岁挑食和偏食的儿童实施行为矫正,来探讨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方法及辅导的有效性,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该研究对象为小茜(化名),独生女,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普通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母亲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达11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她的日常生活。父亲是民警,十分宠爱她,对日常生活中她提出的要求都尽力满足。小茜不吃苹果、青菜、煮鸡蛋的蛋黄等常见食物,只喜欢吃西瓜、草莓、薯片、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品。小茜现在体重偏重,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她改掉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二、研究过程 1、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通过与小茜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小茜挑食和偏食的原因是:(1)小茜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2)小茜的父亲没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认为女儿爱吃什么就是缺什么食物的营养,致小茜养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案挑食和偏食的原因发现:(1)个案觉得“只吃喜欢的食物,不吃不喜欢的食物,对健康没有影响”,说明个案对挑食和偏食的危害没有正确的认知,缺少合理膳食的动机。所以本研究还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向个案传授合理膳食的知识,改变其错误的认知。(2)对个案的父亲的错误饮食观念采用认知疗法给予纠正。(3)个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欢喜吃零食。所以本研究决定采用代币制的方法来帮助个案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2、确定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AB 研究设计,先进行1周的观察,此为基线期;然后进行1个月的行为矫正,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挑食和偏食的次数比较及追踪期的访谈,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 3、实施矫正过程 第一步:改变个案错误认知。研究者对个案进行了合理膳食知识的传授,让个案了解哪些食物多吃了对身体有害,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懂得科学进食。同时让其了解合理膳食能有效增强自身免疫力,避免体重过重。 第二步:改变个案父亲的错误认知。首先,研究者让父亲了解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主要从什么食物中获取,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膳食平衡,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烹调方法,尽量少作油炸食物,以减少营养的损失。其次,让父亲认识到孩子应少吃或不吃易发胖的高脂肪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最后,教会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个案合理饮食的方法,如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营养知识,并且经常带个案到户外活动。 第三步: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研究者与个案的家长达 成一致,父母要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习惯,在孩子吃完东西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全家人在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 第四步:使用代币制。研究者与个案及其家长一起协商如何使用代币制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饭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家长严格规定餐次和吃饭时间,并让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她产生饥饿感。第1周兑换代币的时间由个案自己决定,可以每天1次,也可以积累足够的代币后向妈妈兑换。从第2周开始,兑换代币的时间为1周1次,规定在每周日09:00向妈妈兑换。 4、结果与评估 个案在观察期间挑食和偏食行为严重,母亲命令她不要挑食和偏食也无济于事。在治疗期,个案的挑食和偏食行为有所减少,不吃的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其原因是个案能够减少饭前吃零食的次数,养成每天到户外活动的习惯,并且可以通过不挑食得到奖励,及时强化比延迟处罚更为有效。在追踪期,个案的不挑食和偏食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结束治疗后的第1周偏食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可能是个案对失去奖励的一种对抗行为,也可能是习惯的养成需要更多的时间。结果证明,结合使用改变认知和代币制2种方法矫正个案挑食和偏食行为是有效果的。 5、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治疗中,家长的协助和支持至关重要,家长不仅承担着观察者的角色,而且还是监督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家长对儿童的言语赞扬、亲切拥抱都是很好的强化物。(2)在家庭中,家长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观念都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该问题行为,还包括家长对这种行为作出的反应。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3)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研究中,选择个案喜欢却又不能经常得到的画册作为强化物,可以很大程度地强化目标行为。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借此对未来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使用代币制进,除要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之外,还要注意停止使用代币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实施代币制进,一开始使用连续强化,当目标行为有规律地出现时,可以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如固定比率程序或可变比率程序。(2)本研究思路可以运用到其他不良行为习惯的治疗上,如不按时上床、睡懒觉等。 参考文献: [1] [美]Raymond https://www.360docs.net/doc/c25578218.html,tenberger 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2] 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山东教育》,2002,1:106—107。 [3]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37。 [4] 尹弘飚、张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儿童行为矫正观》,《教育导刊》,2002,6(2):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