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量成本内涵_王晓妮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_王晓妮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_王晓妮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管理方法。但是,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在科技、管理、知识高速发展的环境里,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质量成本概念的回顾及比较,认为应该从质量过剩方面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加以完善。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过剩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25-02

一、引言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能否盈利归根到底是要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其需要。《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质量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任何忽视质量管理工作的企业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是否达到了顾客的基本要求。而衡量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不良质量造成损失的量化方法就是质量成本,同时质量成本也是衡量管理实践中的无效和非增值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理解质量成本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质量成本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方面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保姆在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从而标志质量成本理论的产生。之后,随着质量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得不追加提高质量的费用投入,以减少质量损失,增加质量费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实际意义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和纽约州科皮亚哥电视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D·M·伦德瓦尔相继提出“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比喻。所谓“矿中黄金”,是指“质量上可避免成本的总额”。它的内在含义,就是把企业生产废次品的巨大耗费比喻成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利的开采。控制废次品,减少甚至消灭这些不合格品,就好比开采了一座金矿,可以大幅度避免成本损失,增加利润。而“水面冰山”的比喻,则强调挖掘潜在废次品的深远意义。这种比喻认为生产现场中暴露出来的废次品损失(即财务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损失)好比暴露出来的冰山一样仅是废次品损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潜在的、未暴露的废次品损失则像水底冰山一样,要比水面部分大得多,有人估计可占全部废次品损失的80%到90%,而这种“水下冰山”的损失最危险、最惊人。如果采取措施把管理的重点由水面向水下深入,解决因管理、技术原因造成长期影响质量的问题,由生产现场转向产品设计、工艺和用户使用的质量控制,可以预防“水底冰山”带来的潜在损失,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提出,使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的必要投入,减少废次品损失的深远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扩大质量成本的应用范围,发展质量成本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质量成本的内涵

1.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的概念是在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一种表述。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质量成本概念。正是由于人们对质量成本的认识程度的不一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表述,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1)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把“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费用”列入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实质是一种费用和损失。

(2)菲根堡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从控制的角度对质量成本进行了表述。他认为,质量成本是“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控制失效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3)哈林顿认为,质量成本是“使全体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以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合公司或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该表述主张将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对其构成内容做了详细的划分,尤其是“不合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的表述,把质量成本的内容扩大了。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把质量成本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保证质量成本两类。工作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达到和保证规定的质量水平所耗费的费用,包括预防和鉴定成本(或投资),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按用户有关提供客观证据的要求而作的论证和证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论证实验、评价的费用。

(5)我国制定的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将质量成本明确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

2.对质量成本的再认识。通过对以上几种质量成本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品引起的损失以及为了减少损失而加强预防需要增加控制费用的问题。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制造合格产品,同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损失,减少不合格品。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演变,旧的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日渐突出,从而有必要对质量成本的概念加以重新认识。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加以研究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仅是质量成本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该是一种质量成本。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多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生产者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其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过去管理者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之一便是“重不足轻过剩”,即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经超过用户的实际需要。过高地提升产品质量也可能产生不良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消耗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并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也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四、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下转第27页)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

●王晓妮苏宁

(上接第25页)来越重视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一样,全面质量管理曾在我国引发了质量管理的一场革命,使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高质量未必代表必胜的优势,因为高质量也常常不被顾客所接受,同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质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为代价,这最终会抵消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利润优势。特别是当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提出了以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为判断标准的“合理质量”的管理观念。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赢得利润,企业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质量。本文认为更为完整的质量成本定义应该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保持在既能满足顾客的正常要求,又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质量水平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其具体内容如下:

1.预防质量不足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于基本的质量标准,能够满足顾客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费用。这一成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合理质量观念的基本要求。

2.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是指企业为避免由于产品质量过剩而产生的无效成本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体现了合理质量观念对降低产品过剩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观念下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3.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损失、维修损失、退货损失以及由于质量纠纷所引起的诉讼费用和赔偿损失等。该成本和预防质量不足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预防质量不足成本的发生量较大时,产品质量会相应提高,故障成本的发生势必减少;反之,故障成本将会增加。

4.无效成本,是指产品超过了合理质量的标准,企业为此而消耗的无法获得社会承认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合理质量观念认为产品整体或部分质量过高均会产生无效成本,具体来说,它应当包含:产品的耐用性超过了其更新周期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以及由于产品某一部件的耐用性超过关键部件的寿命,当产品整体报废后仍然具有的剩余功能。它与预防质量过剩成本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无效成本概念的提出,是合理质量观念下成本管理的又一特点。

随着质量成本概念的发展,质量成本管理中的其他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对其进一步研究,应当在合理质量管理观念下,通过建立新的模型对各种质量成本曲线加以分析;同时还应参考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有关理论,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相信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将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菲根保姆.质量成本·质量管理原理与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2.韩惠侠.质量成本管理简论[J].上海会计,1997(7)

3.郭重庆.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晓妮,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方向)硕士在读研究生;苏宁,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100000)(责编:贾伟)

这将使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进入国内,同时也有更多的国内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走出国门。所有的这些都将成为R EITs投资资金供给渠道的有效补充。

5.国际经验为R EITs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和亚洲各国成熟的R EITs运作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借鉴经验,我们可以在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并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R EITs运作模式。

四、在中国发展REITs所面临的挑战分析

尽管从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上看,中国式R EITs的发展有很大空间。但当前我国关于R EITs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R EITs在我国仍然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式R EITs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在中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行业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信贷门槛,使R EITs成为许多开发商进行房地产项目融资的有效渠道。虽然和其他理财产品相比,信托产品的回报率有较大的优势,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信托公司不负责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房地产信托机构仍然面临着在操作过程中无法按发行计划实现其预期收益率的风险。

2.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落后。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但就整个市场开看,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还相当落后。受整个宏观经济、国家产业政策、利率水

平、税收政策、物价水平、其他金融资本等因素

的影响,短期炒作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稳

定的中长期投资。而R EITs的发展与房地产

行业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因此,标

的资产本身的先天缺陷势必导致R EITs的设

计无法避免控制风险。

3.面临市场炒作风险。虽然R EITs的投资

理念一直都是以稳定的股息回报率作为卖点,

但投资者们更多地是看中R EITs不断攀升的

股价。因此,一旦收益率达不到其预期值,基

金经理就会立即把资金抽出,导致R EITs股

价下跌,届时,那些以投机为目的的投资者就

会遭受较大的损失。

4.法律及配套法规亟待完善。R EITs兴盛

于美国,在欧美国家的运作较为成熟,这主要

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法律意识非常强。早在20

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证府就通过一套法律,

鼓励退休基金以谨慎投资的形式来投资各种

现金流好且稳健的投资工具。

而目前,国内的《投资基金法》、《产业基金

法》还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

出台,尽管为我国房地产信托经营事业的规范

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要真正促进R EITs

在中国的发展,尚需要制定有关规范各种房地

产信托经营业务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特别

是关于R EITs的如何具体运作、税收制度、产

权转移变更问题。

5.社会文化背景障碍。中国式R EITs的开

展,除依赖法律制度和技术条件外,还依赖于

国民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家庭财产习惯于近

亲、密友之间的嘱托式管理,个人间信托关系

向个人与信托机构间信托关系的转变并不容

易,因此,信托知识和信托意识的缺乏在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R EITs在中国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优势、劣势、机遇、

挑战这四个方面得出R EITs在中国发展的可

行性分析结论。(1)R EITs优势:流动性较高、

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是普通中小投资者

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理想渠道。(2)R EITs劣势:

一是公司型R EITs。制约公司的成长、运作权、

控股权受到限制。二是契约型R EITs:对基金

运作的监管流于形式、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为缺

乏约束、相关法律政策缺失。(3)R EITs在我国

发展的机遇: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成熟是推动中

国式R EITs成长的保障、R EITS发展所需的

投资主体已逐步形成、国内信托业的发展和日

趋规范为R EITs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

境、加入WTO为中国发展R EITs提供了机

遇、国际经验为R EITs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4)R EITs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金

融市场的不成熟、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发展

落后、面临市场炒作风险、法律及配套法规亟

待完善、社会文化背景障碍。

注释:

①新资本国际投资公司CEO,中国房地

产开发基金董事长,原荷ING董事胡旭成,海

外基金与中国房地产项目多样化合作与渠道

途径:现在对中国房地产最大的一个制约就是

缺乏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因为在中国没

有真正房地产的金融,只有房地产的贷款,还

是一种变相的贷款。

②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

(作者简介:施金亮,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

管理学院副教授,何金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

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200444)

(责编:若佳)

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

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时代,市场已进入了微利时代,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要控制成本,也就是必须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理念,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单独的降低成本,而应从公司的长远发展策略及企业外部环境来考虑。本文从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企业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方面来做浅显论述。 [关键词] 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一个企业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市场竞争激烈。改进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加强财务管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其中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特别是在民营中小企业。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很多中小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停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强调生产过程中材料的耗费。以减少原料的消耗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忽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以此降低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效益的下降。 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作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依靠节约的方式,没有认识到设计本身存在质量缺陷以及工艺过程不合理,设备、工艺陈旧落后等所带来的潜在成本的增长。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浅谈项目质量成本管理

浅谈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对于质量和成本之间关系,始终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项目质量,害怕发生质量问题,而对项目成本关心不够,造成项目质量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增加了提高项目质量所付出的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二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往往在质量问题发生后,才想到需要质量改进,增加了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即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一个在建项目而言,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影响项目的效益,需要在施工中运用质量经济学,通过项目质量成本与分析掌握质量改进的最佳时机,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质量成本支出的分类 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项目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即用于预防不合格品和质量问题(事件或事故)所需要的费用。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进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等。 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项目质量的符合性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工序检查、项目核验、质量和检验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项目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内部补救支出是指项目在交验之前由于自身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处理事故发生的费用总和。 二、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使项目质量保持在业主满意的状态,同时企业又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要认真分析每个项目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找出质量成本投入的最适宜点。但每个项目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的工作质量对质量成本的影响。 人的因素是造成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方面,指的是领导者的素质,作业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等。 1、项目经理的工作质量是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 1)项目经理如果对项目的内外部环境掌握分析不够,作出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就会给公司造成损失,增加质量成本。 2)项目经理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不能在面对困难时及时作出适合的正确决策,贻误良机使项目难度增加,成本也会大幅度上升。

成本管控方案 (2)

成本管理方案:成本管控强化方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

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在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使需求达到饱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顾客对产品的消费在质量、时间、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如生产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电脑辅助生产等,企业制造环境也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

成本控制概述

目录 第一章成本控制的概念 (1)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和内容 (1)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标准成本控制 (1) 三、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 (2) 第二章成本控制的分析 (2) 一、成本控制在于把钱花得恰到好处 (2) 二、成本控制需要建立科学机制 (3) 三、成本控制的运作程序 (4) 第三章成本控制的管理 (6) 一、成本管理的对象 (7) 二、成本管理的目标 (7) 三、成本管理环节 (8) 四、成本管理的功能 (8) 第四章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 (8) 一、成本控制应以生产技术部门为主 (8) 二、成本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9) 三、思想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10) 第五章成本控制的措施 (11) 一、企业组织系统 (11) 二、企业信息系统 (12) 三、企业考核制度 (12)

四、企业奖励制度 (13) 参考文献 (17) 内容摘要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一些企业要做到科学的控制成本,首先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成本”的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就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生产技术部门才能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掌握成本发展变化的趋势,找出成本控制的途径和办法,进行有效地成本控制。奖励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奖励办法,让被考核部门和人员清楚地知道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 【关键字】定额执行监督费用控制标准日常成本车间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第一章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是指企业制造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费用”(《辞海》第469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控制是指“掌握住使不超出范围”(同上,第1994页)。那么,企业制造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费用,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不超出范围呢?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其最终结果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效益。本文主要论述了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说明目前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成本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和内容 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控制。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成本控制就是成本经营,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日常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环节。 狭义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日常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成本的一切耗费限制在预先确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然后通过分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出原因,采取对策以降低成本。 成本控制按照成本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按照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生产成本控制和非生产成本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标准成本控制 (一)标准成本控制的含义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所谓的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各项成本的核算、分析、决策以及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统称。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一般包含成本的预测、决策、核算、控制、计划、分析与考核等多种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规模,就必须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结合自身的内部条件,通过创新等方式不断降低成本。论文就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研究,从分析我国企业成本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竞争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形式。对于目前来说,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增强竞争力,扩大规模,就必须提高自身所获得的利润。而利润的提高是以节约成本为前提的。这就使得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的必修课。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成本加以控制与管理,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正与完善。 一、成本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分析 (一)借助成本管理,企业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所谓的生产费用,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活动中,产生的可以通过货币计量的原材料等的消耗。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因为生产材料的消耗的价值以及为了支付参与生产的人员的劳动报酬费用的总和。众所周知,生产费用并不是百分之百转化为产品价值。而通过企业销售,其获得的收入将会弥补生产产品的消耗成本。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才能继续进行生产与销售活动,进而从中获取利润。所以说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那么企业才会获

浅谈企业质量成本核算

浅谈企业质量成本核算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质量成本进行了分类,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详细地列出了质量成本核算的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帐务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质量成本必要性分类核算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菲根鲍姆提出了质量成本根念,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了质量成本管理,先后在一些行业的企业中开展了质量成本核算试点,并进行了总结与推广。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 在1986年版的国家标准GB6583.1中,把质量成本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二、企业开质量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据美国公司的研究统计表明,质量成本大多都介于销售额的20%~30%之间,我国没有专门的可靠的统计数据,而质量专家认为最优的质量成本水平应在销售额的2%~4%之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质量控制手册》中把质量成本喻为“矿中黄金”,所谓“矿中黄金”意思是指若把质量故障造成的损失有效地控制起来,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效益好比是开采出“一座金山”。由此可见,开展质量成本管理与核算的重要性。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需求 首先,开展质量本核算,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不同的质量成本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其策略有:产品质量功能不变、降低成本;成本不变,提高产品质量功能;产品质量功能略有下降,但是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质量功能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略有上升;产品质量功能与产品成本同时上升,但更能满足顾客需要;产品质量功能与产品成本同时降低,但更能满足顾客需要[1]。 其次,开展质量成本核算,为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数据。企业在开展质量决策、质量预算、质量投入、质量控制、质量分析、质量考核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都依赖质量成本核算的结果。一是质量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质量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质量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质量预算、质量控制、质量分析提供具体的对象和内容。三是质量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质量考核提供量化指标。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浅析(一)

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浅析(一)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是时企业成本管理成果的分析、考核与总结,它体现了企业一定时期内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的有救程度,并且通过对竞争市场整体状况和竞争对手业绩的分析比较,为企业最终取得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战略成本管理业请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着眼于成本理论在企业战略中的运用,将成本与战略有机结合,系统分析了战略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特点。并以谊体系的基本要求与分析步骤为重点构建了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成本控制;竞争战略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步骤以及全过程,进而探寻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它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其内在含义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如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方面,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从战略理论可以看出,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

要内容,而且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另一方面,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它是在确定成本战略之后,为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成本规划与设计以及作业成本管理都是以长期成本降低为目的,立足于具体实施层面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措施。这个层面上的成本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泛、效用持久的长期性降低成本的实施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托。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最终实现企业竞争所必需的成本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特点及置分类 (一)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 为了顺应企业战略的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以战略成本计划目标水平和控制标准为依据,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动态的衡量,考察其目标完成程度,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与企业业绩评价不同的是,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的客体是战略成本计划与控制的实施对象,评价的依据是战略成本计划目标水平和控制标准。 (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特点 1评价对象的战略相关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实施整体战略的范畴内对成本进行相应的管理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所谓质量成本,其内在含义就是以倾向为表现形式的质量理想状况与现实状况的差别。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质量成本是质量问题的经济表现,它以货币作为“语言”;二是质量成本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三是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隐含性。 质量成本概念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这一过程与质量管理有密切关系,从发展的眼光看质量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质量和成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质量成本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识别其它方面的问题或需求,建立质量和成本目标。 一、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 将质量成本狭隘地认为只是质量不足所导致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管理之外。 由质量不合格(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前提。 将质量过剩引致的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有二: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都是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人们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之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其次,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观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为在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管理轻经营、重质量轻成本、重不足轻过剩:所谓重管理轻经营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过程,只关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防、控制等管理环节,而对于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否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很少关心。重质量轻成本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存在偏差,并未真正将控制质量成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而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这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改善会给企业效益造成的影响。重不足轻过剩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是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超过用户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将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耗费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形成,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申逐渐被涤荡清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1. 成本控制的概念与理解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2. 成本效益理论 成本效益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当代社会,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着眼于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往往要增加一部分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这就是成本效益理论。它可以通俗的表述为“为了省钱而花钱”的思想,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收入(相当于现时的机会收入或未来的真实收入)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比如引进新型人才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成本控制期间,因人才做出的决策带来的好处而可能弥补该人员工资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 3. 成本意识理论 成本意识,也有译为“成本警觉”的。在西方国家主要指:注意控制成本,使成本不超出限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保持成本的低水平;努力使成本降低到低数。成本意识理论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理论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与其设定合

浅谈质量成本

浅谈质量成本 为了实现最有效的改进努力,管理层应该确保其组织在经营原则中深深地理解质量、速度和成本并不是互相冲突的,而是互补的目标。良好的质量能导致生产率提高,质量成本下降并最终增加销售额、市场渗透和利润。 质量成本就是对那些特别联系到产品质量能否实现的成本的量度。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用于不符合预防要求投资:鉴别成本——评价产品是否符合要求:故障成本——因不能满足要求。质量成本代表了产品的实际成本与最低成本之间的差值。 质量、进度和成本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失衡的,经常不知不觉失衡于质量的开支,真正的质量成本是隐藏在总成本中间,只有出现更大的失衡,并不断上升,真实的质量成本长大到能显著地影响公司的竞争地位时,这种失衡就可能很容易地引起注意。 所有的质量成本系统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质量改进工作,为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机会。使用质量成本的战略相当简单:尝试向故障成本降为零发起直接进攻;着眼于正确的预防活动以带来质量改进;根据已取得的效果降低鉴别成本;持续的评价以获得进一步改进。真正的质量成本是能量度的,可以通过恰当的因果分析来降低。当故障通过评价行动或顾客抱怨而曝光,就可以对其进行研究以寻找根本原因。然后通过纠正措施加以消除。在操作过程中故障发现的越晚,越接近成品或顾客使用的服务,将其更正的开支就越多。 总质量成本被用来表示产品的实际成本与质量达到完美时的成本之间的差值,朱兰博士说:这个差值就是“矿石中的黄金”,等待着人们去提取。当你将故障成本降为零然后向鉴别成本水平挑战时,你将不仅实现了质量成本的管理,同时你也在开采黄金。 削减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是质量改进,质量改进的关键因素是纠正措施。质量成本并不会自动减少,它们只是记分卡片,它们能告诉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在什么地方你的纠正措施投资能获得最大的回报。质量成本确定为纠正措施识别出了目标。一旦纠正措施的目标得到识别,必须按照合理的成本取舍基准来判断,谁也不想用5000元来解决500元的问题。有的问题是通常立即就能等到解决的,比如更换某个磨损的轴承,但有些不能明显的解答,比如设计或加工中潜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及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内容 质量成本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其基本组成内容包括:(1)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①内部质量损失,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翻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②外部质量损失,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2)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①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 ②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工序控制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情报费,工序能力研究费等。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通过核算计划的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总额或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的情况。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企业运行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寻求比较合理的质量成本水平。 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计算各项质量成本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指标,如相对于企业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的比率,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水平。 故障成本分析。故障成本分析是查找产品质量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主要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1.预防成本: 为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它是指为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和改进质量为目的,对职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为控制产品质量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制与推行的各项费用等。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人,这包括流程设计费用、产品设计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 2.鉴定成本: 鉴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它是指为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生产中所需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检验人员工资、检验用房屋及设备的维修费和折旧费、检验工具的购置费及维修费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鉴定成本通常会降低。 3.不良成本:产品(或服务)因不符合要求而引发的成本,分为: A.内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前,因产品或零部件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和为弥补缺陷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质量故障停工造成的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产品降级降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内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B.外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因质量间题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包括索赔费用、退货费用、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缺陷成本会降低。综合上述,其实所谓的质量成本就是浪费的人、才、物以及时间的成本。这些项目反映出可以避免和可以防止的成本。

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的含义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今的市场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在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提供的服务是否优质,品牌的美誉度如何,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要是企业的成本比竞争对手具有优势,那么他就可以运用低价竞争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加生产量,获得规模效应,占领市场。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水平。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

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 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 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浅论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浅论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企业产品成本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积累,而且同企业自身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当中,改进成本管理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成本效益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产品实行统收入。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 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始终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

成本管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成本管理”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重建课程。该课程4学分,72课内学时,一学期开设。 “成本管理”是一门全面介绍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都会在成本指标的高低上体现出来。因此,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中牌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成本管理课程,系统地了解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在职人员的学习尤为重要。 目前,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考核,既要考核企业的利润,也要考核企业的成本,要促进企业努力降低成本,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成本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探讨在企业进行有效成本管理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拓展成本管理的职能、改革成本管理机构、设计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建立成本控制制度、改革成本管理手段、培养出素质高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需要的成本管理队伍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审计、专项成本管理等。影响成本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成本管理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等。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不但要研究企业内部因素还要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对成本管理工作的影响,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予以解决。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重要的问题是要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程序包括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标准的论证、制定实施成本控制标准的措施成本控制的实施、差异的计算和分析、差异的消除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针对其具体的特点,研究材料采购成本管理、变动成本计算、质量成本管理、及时生产方式、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技术成本管理、责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标准成本制度等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研究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实践中。 由此可见,成本管理课程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多门学科,既有系统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企

第八章-成本控制考核要求和学习指导(1)

第八章成本控制 考核知识点:成本控制的定义、分类与原则、程序与方法;标准成本的定义;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存货成本的定义;存货日常控制方法。 考核要求: 1、了解:成本控制的定义、分类与原则、程序与方法 2、掌握:标准成本与成本差异的定义;存货日常控制的定量订货控制与ABC存货管理方法。 3、熟练掌握: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 学习内容: 1.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和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其与预定的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实际脱离计划或标准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指导、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2. 成本控制的分类与原则、程序与方法 (1)成本控制的分类 成本控制按照控制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三种。 (2)成本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 (3)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标准、分解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计算并分析成本差异、考核评价。 (4)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控制。 3.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条件,以未来情况的分析为基础,应用科学方法确定的,可以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单位产品的预定目标成本。 4.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 ??? ∑某种产品直接某种直接材该种直接材材料标准成本料用量标准料价格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某产品直接该产品耗用的直接人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标准工资率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总额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总额标准分配率 =?单位产品变动直接人工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用量标准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总额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总额 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单位产品固定直接人工工时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用量标准 5.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产量直接实际产量直接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实际成本材料标准成本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 ???直接材料直接材料直接材料实际产量直接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实际用量 ??=?- ??? 直接材料直接材料实际产量直接实际产量直接用量差异标准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材料标准用量 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但是实际上影响材料实际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环境、材料采购的数量、运输方式、可利用的数量折扣、购进材料的质量等方面。 影响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如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责任感、材料的质量、机器的完好程度、材料加工方式的改变等。一般来说,直接材料的用量差异应该由生产

质量成本管理简介

质量成本 一、质量经济性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围绕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称为质量管理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愉快,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强大。而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会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 二、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从质量的概念中,可以理解到: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②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③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④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组织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组织可以通过质量经济性管理,确保过程朝满足顾客需要的方向而努力。 首先识别和评审一个组织(如企业)的所有运作过程,然后从识别和监测全部过程成本与识别和监测顾客满意的情况,并各自形成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进行管理评审。通过评审,评价过程成本、顾客满意的程度和组织的整个经济效益,从中寻找任何改进的机会——包括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和全部的新产品与过程。在寻找和确定了需改进或持续改进的项目之后,应对此及相关的活动进行详细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并提出具体的质量改进活动方法和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实施后又重复上述的过程,同时识别和监测改进活动过程的实际成本和改进后顾客满意的程度。以此循环。 这里,应注意的有如下几方面: (1)过程成本报告 ①应从销售收入、费用投入或直接劳务等方面进行测算; ②应与质量改进活动的经济性有关的方面进行比较。 (2)顾客满意报告 ①应将顾客满意的监测结果转化为对于决策可以评估的形式(如顾客满意度指数);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成本管理 近几年,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目前,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把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管理上,却忽略了企业项目开发、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第二,成本管理主体观念有误。长期以来,我们把成本管理当成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的专利。大家都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的事,从而导致广大职工对成本意识的淡漠。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看法 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条件1.1企业必须在现有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大开创新之路,把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有效的运用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之中,远比只从内部挖潜节约更占优势。因此,在转变思路力求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并把科技成果尽快的向生产力转化,也是强化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一条创新之路。 1.2传统企业成本的管理,主要强调的是节约、节省,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这是保守经营的具体表现,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应关注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放眼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才能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严格区分可控成本费用与不必控制的成本费用,应不应该投入主要看“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努力提高成本率是成本控制的关键。https://www.360docs.net/doc/c25901488.html,成本率是一项比值关系,是效益与其相关成本之间的比值。其公式为:成本效率=效益/成本。虽然某些费用的发生会使企业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就长远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却会因此而逐步增加和提高。 2.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制度2.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的岗位分工、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

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

誓词 安全第一孝敬父母尊敬领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珍爱家庭关爱同事用心工作 成本控制的管理与措施 成本领先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 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包括成本的分配与成本控制两大环节。成本分配解决了如何归集、分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达到成本最小化,包括企业所做出的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 成本分配,即是将间接成本、共同成本或联合成本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工序或产品中。 成本分配的原则 1、受益性原则 成本分配的受益性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谁受益、谁负担;负担多少,视受益程度而定。这一原则,要求选用的分配标准能够反映受益者受益的程度。 2、及时性原则 是指要及时将各项成本费用分配给受益对象,反对将本应在上期或下期分配的成本费用分配给本期。不及时分配成本费用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及时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必然会影响成本信息的质量,造成经济决策的失误。 3、成本效益性原则 成本分配也要讲究成本效益比,即成本分配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而成本分配所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成本分配的成本才行。当然这种成本效益比不太好计算,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成本分配工作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些意义不大的数据收集和计算上,而且要注意成本分配能带来何种效果。 4、基础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以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不能凭主观臆断乱分配,更不能故意搞乱成本分配秩序,制造虚假成本信息。如果各项基础工作做不好,必然使成本分配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5、管理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可以用它来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又可以用它来编制成本计划,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因此提高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对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6、多元性原则 成本分配标准是多元的,成本分配方法是多样化的,成本分配的目的也是多元的。因此在进行成本分配时,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固定不变地采用一个分配标准、一种分配方法。成本分配只有遵循多元性原则,才能逐步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本分配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