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学生资料

《中国文学史》学生资料
《中国文学史》学生资料

《中国文学史》(一)课程资料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

“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璣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天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天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史通·六家》:“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孟子·离娄下》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刺兴衰,《春秋》刺乱政。

《文心雕龙·史传》:“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左传·成公十四年》又载:“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公羊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论语·公治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慝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刘知几《史通·六家》:“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刘知几《史通·模拟》:“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

刘熙载《艺概·文概》:“《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诗经·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韩婴释之:“东西耕曰横(衡)”,“南北耕曰由(从)”。

《韩非子·五蠹》:“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汉书音义》:“以利合曰从,以武力相胁曰横。或曰:南北曰从,从者,连南北为一,西乡以摈秦。东西曰横,横者,离山东之交,使之西乡以事秦。”

《汉书·朱买臣传》云:“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班固《离骚序》:“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也。”

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离骚”释义:

曾有学者对历史上对于“离骚”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统计,共有下列不同说法:

(1)“离忧”说。本于刘安,为司马迁所采纳。《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者。”

(2)“遭忧”说。本自班固。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别愁说”。出自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4)“离隔扰动”说。出戴震《屈原赋注》。

(5)“牢骚——曲名说。”出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6)“牢愁”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7)“与愁告别”说。钱钟书〈管锥篇〉。

(8)“离开浦骚”说。为李嘉言提出。

(9)“告别浦骚”说。为王廷洽提出。

(10)“去留之愁”说。为钮国平提出。

(11)“陈述忧愁”说。杨柳桥、龚维英等主此说。

(12)“三重涵义”说。李陈玉〈楚辞笺注〉提出。

(13)“怀着忧愁”说。赵步杰提出。

(14)“忧愁”说。由孙文流、游寿提出。

(15)“离绝逍遥”说。廖季平《六译馆丛书·楚辞讲义》提出。

(16)“独受祸难”说。陈思苓提出。

(17)“离歌”说。浦江清《祖国十二诗人·屈原》提出。

(18)“离间之愁”说。文怀沙《屈原离骚今译》提出。

(19)“离疏”说。徐仁甫《古诗别解》卷二《楚辞》别解提出。

(20)“多重牢骚”说。牛龙菲提出。

(21)“出走”说。陈修提出。

(22)“太歌之歌”说。龚维英提出。

(23)“楚歌”说。张中一在《屈赋新考》中提出。

(24)“琴骚”说。郭祥贵提出。

(25)“图腾鸟悲歌”说。台湾学者提出。

(26)“离开王室”说。黄崇浩提出。

(27)“离别之忧愁”说。陈元胜、刘生良持此说。

(28)“遭遇蹇难”说。李炳海提出。

(29)“本为帝舜乐歌”说。黄灵庚提出,认为屈原是用《离骚》古曲表现其围绕着生死问题而反复较量的内心斗争。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史记·平准书》载:“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两都赋序》云:“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后汉书·蔡邕列传》曰:“初,(灵)帝好学,自造《黄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熹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曰:“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刘知几《史通》:“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语甚该密,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邱逢年:“《史记》宕逸,《汉书》沈厚”。

刘熙载《艺概》卷一:“班孟坚文,宗仰董生、匡、刘诸家,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深厚,其所长也。苏子由称太史公“疏荡有奇气”刘彦和称班孟坚“裁密而思靡”,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

马相如的《凤求凰》两首;

其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通遇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此方,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其二: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字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兴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余悲.

《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如何两少年,挟毂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千复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使作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游,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旁,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声音何噰噰,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作,挟琴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失。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秦嘉《赠妇诗》三首: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可不属。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大学生就业前应该做好七大准备

作为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大学生就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内容呢?校园无忧网小鱼很开心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一些实用的经验。 1、要有就业意识 哪怕你只要大一的学生,也应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至少要写一份简历,去招聘会现场体会一下,只有亲历了那种场合,作为一个从小倍受呵护的80后、90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就业压力,才能真正不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游戏的开始;才能有决心在大学期间,为工作做出各方面的准备。 2、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则业标准 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式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3、身体素质准备 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大学生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4、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准备期应该做到:学好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作为大学生在求职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作为大学生在求职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求职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在求职过程中做好准备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需要考虑的。 我认为首先要要完成自我定位,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定位”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得弄清楚你想作什么(工作)?你能做什么(工作)?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接下来要分析就业形势,找准你职业目标的切入点,即在哪座城市哪个行业哪类职位中你最有可能找到适合你的工作。行业的选择,应结合所学专业来考虑,以选择本专业为宜,若在专业以外还有其他突出专长的,也可以跨专业选择,但跨度不宜太大。职位的选择方面,不妨以低姿态进入工作中,高标准、高起点和高姿态在毕业生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中很难实现。 然后是个人资料的准备。个人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求职信和相关证明材料。简历重“简”,有条理地说清楚在校期间学了些什么、参加了哪些活动和具备哪些能力这三个方面就足矣,没有必要长篇累牍。同时,简历的写作要讲究真实性和针对性。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真实:一方面,谈自己的优势时,不得掺假、造假,用谎言来美化自己;另一方面,提及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应坦诚,真诚往往更能打动人,文过饰非只会让人产生不信任感。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好一个职位一份简历,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针对性强成功率自然更高。求职信在写作上要把握两点:第一,你要说明你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能力;第二,你应说出你有为用人单位服务的热忱。针对不同的

单位不同职位,求职信的内容要有所变化,侧重点要有所不同。相关证明材料也应提前准备,以免需要出示时又要急匆匆去收集耽误时间。证明材料包括:身份证明

中国文学史笔记(宋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西昆体 是宋初试探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派别。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内容大都是点缀升华歌功颂德应酬唱和,多使用七律等近体诗,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很严重的缺点,西昆体大多专门效仿李商隐诗艺术外貌而,缺乏真挚的感情和深沉感概,往往徒有其表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意蕴。(西昆体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诗歌立于模仿缺乏自主精神但西昆体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影响) 2江西诗派 是北宋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及陈与义,吕本中等人,代表作有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受到黄诗的影响,主张自成一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多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就因为这样导致脱离了现实。靖康事变使诗派风气发生转变,负面影响较大,但它们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辛派词人 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共同点是: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定的爱国主义者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律限制以文为诗进一步发展了词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3继承了稼轩词的豪放词风。缺点:辛派词人虽极力师承辛弃疾但缺乏战斗经历又无辛弃疾胸怀抱负文学素养,因而学习辛词往往流于表面得其豪放失其沉郁不免有粗疏率直之弊。 4四灵派(永嘉四灵) 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四位,因为四人都出自叶适之门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该诗派以贾,姚为宗。反对江西诗派晦涩诗风,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诸多作品内容多为题咏景物,专攻五律,以萧散野逸,平淡简远相雕榜,诗歌表现出清新恬淡,平易。写作手法上多使用精炼语言,白描刻画景物,很少用典。该派诗歌题材的主题多由于寄情山水反映失意文人的隐逸和闲适情趣,故作品多脱离现实,该诗派对此后的江湖诗派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5话本 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之为话本 6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7四大传奇 即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文,侧重写封建社会妇女对纯真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她们在封建礼教禁锢和熏陶下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四剧的主要人物都是妇女,剧本内容方面的共通之处是:不仅在婚爱纠葛或家庭矛盾的描述中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们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对其进行的抗争,还在人物的交往或事件的处理中,展示了她们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美的道德情操。她们大多性格坚毅,处世有主见,无论对个人婚爱的处理或家庭纠纷的解决,都表现得有胆有识,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大学生应该为以后的就业做哪些准备与努力

大学生应该为以后的就业做哪些准备与努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在逐步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在就业之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一、增强竞争意识,告别传统观念 在自主择业制度下,平等竞争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择业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也必然反映到人才市场中来。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竞争使人才脱颖而出,从而避免人才的埋没,有力地克服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然而,参与竞争本身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即要面对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承受在人才市场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情况下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因此,即使是学识和能力诸方面都较好的毕业生,也应当准备在竞争中面临挫折。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只要你能增强竞争意识,并坚持到底,就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深化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作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在就业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也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形成一种不良的“安全感”。 一方面,助长了毕业生眼睛向上的社会心理,把城市、机关、大公司、三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特别需要人才,也能给毕业生施展才干的机会,却难以引起毕业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严重。主要是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也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素质、特长及其它条件,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自主性。有的学生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及追求,至于选择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

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

大学生就业前的六项准备工作

大学生就业前的六项准备工作 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为就业做哪些准备?大学生就业前准备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总结大学生的成功就业经验,为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用方法。 1、要有就业意识 哪怕你只要大一的学生,也应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至少要写一份简历,去招聘会现场体会一下,只有亲历了那种场合,作为一个从小倍受呵护的80后、90后,才能理解什么叫就业压力,才能真正不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游戏的开始;才能有决心在大学期间,为工作做出各方面的准备。 2、尽早确定职业目标 越早决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越重要,很多学生到了大四,还在犹豫要不要考研,是考研呢?还是就业?这种犹豫,无论对考研,还是就业都没有好处。如果你早早决定考研,那么你大学期间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地学习,拿到更好的成绩;如果你早早决定就业,那么大学期间的重心是实习,学习也围绕就业相关的知识,成绩只要能拿得出手就行了,企业所看重的是综合素质。 3、除学好本专业外,还要为就业而学习 离开学校,大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再没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了,知识是不会辜负人的,在大学期间,要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资源,好好学习。除了本专业外,还要为就业而学习,选修第二专业,

技多不压身,多一个专业,也许就业的时候就有用。另外,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考几个对就业有帮助的证书,在面试时主动亮出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非常有利的。 4、多交朋友 大学时期,是最好交朋友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的冲突,最真诚、最单纯,这时候交朋友,很多会成为一生的知己,到就业的时候,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脉是就业最好的帮手。 5、在学习之外,培养一个特长或爱好 多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如果能有一个特长就更好了。爱好与特长,对就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更有甚者,能够把爱好发展为事业,这也是最成功的就业或创业模式。例如,酷爱健身的人去当健身教练,把自己的爱好转化为事业,把自己从爱好中的受益传授给别人,让大家都受益。 6、找机会实习 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这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共识,大学生的简历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已经很少了。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工作经验是大学生最大的硬伤,但工作经验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得到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是很好的提前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一定要重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有职业规划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大学生就业前求职材料该如何准备

大学生就业前求职材料该如何准备? 通过搜集就业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求职者可能已经明确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接下来,就是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和接触,递交一份个人求职材料,谋求面试的机会。用人单位正是要从求职者的个人材料中了解其身份、能力、综合素质等基本情况,以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从而确定是否给予其面试机会。所以,毕业生准备一份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求职材料是成功择业的第一步。 一、求职材料的概念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遇到心仪的单位和职位时,要通过自我推荐去求得这一职位。在自荐求职时,为了便于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了解,毕业生必须准备一份介绍自己的书面材料。这个说明毕业生本人有关情况的个人材料,就是求职材料。它一般包括求职信、推荐表、个人简历、证明材料等等。 求职材料非常重要,它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交流信息的载体。 对毕业生来说,可以通过求职材料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和就业意向,表达对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职位感兴趣的原因和努力工作的决心。这是争取就业机会的重要步骤,是通往就业之路的“敲门砖”。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由于求职材料是求职者本人对大学生活的一个全面总结和评价,能够反映求职者个人的总体情况和综合素质,所以,求职材料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基本途径,是用人单位透视学生的窗口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求职信(自荐信) 求职信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的书面材料,是求职材料中最关键的支柱性文件。求职信能否吸引招聘者的眼球,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获得面试的机会。写好求职信是敲开职业大门的重要步骤。 (一)什么是求职信? 求职信,又称自荐信,是求职者针对特定的用人单位,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该单位某项工作而写的特殊信件,具有介绍性和自我推荐性,是要通过表达求职意向并概述自身能力引起对方的重视和兴趣,达到求职到位的目的。 撰写求职信必须明确三个要点。一是对象:求职信是求职者针对特定的用人单位写的。二是目的:写求职信的目的是求职,是获得一份工作。是求职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该单位的某项工作而写的特殊信件。三是内容:求职信通过表达求职意向和愿望(请求性),介绍自己基本情况和条件(介绍性),并概述自身能力引起对方的重视和兴趣(自我推荐性),达到求职到位的目的。写好求职信是敲开职业大门的重要步骤。求职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讲,求职信概括了求职者的全面情况,求职者借求职信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用人单位通过求职信了解求职者的有关情况,求职信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一个载体和途径。从形式上来看,求职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现了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如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水平等,用人单位可借此对求职者的有关情况作直接的和直观的了解。所以,自荐信在求职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求职信的基本格式和具体内容 求职信的基本格式要符合书信的一般要求——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必要时加上附件内容。 1、称呼(称谓)。求职信的称呼比日常书信所用称呼要正规。通常,写给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时可以用“尊敬的XX处长(科长)”称呼;写给三资企业,可以用“尊敬的XX董事长(总经理)先生”相称;如果写给一般性企业,可称为“尊敬的XX厂长(或经理)”;而写给学校,则以“尊敬的XX教授(或校长、老师)”称呼。当然,有的求职信,也可以直接称为“尊敬的负责同志”等。 称呼要尽可能准确到位,以免引起对方反感而影响应有的效果。招聘负责人的职位和姓名可从各种职业信息中获得。 2、正文 正文是求职信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职意向即求职的职位或大致范围,二是自我介绍即自己所具有的用人单位需要的基本条件和才能;三是工作态度,表达如果自己被录用后,将以怎样的态度和决心对待工作。从形式上看,正文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开头。开头部分一般可说明三个意思,一个是信息的来源或获得信息的渠道,二个是求职意向,三是对用人单位及申请职位的认识。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2007年学生文化素质(九年级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总复习(一)(本卷为七年级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 ⑶项.()为之强.()⑷徐.()喷以.()烟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分)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盖追先帝之.殊遇 3.翻译下列句子。(1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 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1分) 答: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与友期.行⑵去后乃.至 ⑶相委.而去⑷下车引.之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分) 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1分) (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大学生求职中笔试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大学生求职中笔试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笔试是一种常用的考核办法,主要是用以考核应聘者特定的知识、专业技术要求或需要重点考核应聘者对文字的运用能力,以及考察录用人员素质的一种书面考试形式,它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进行的考查和评估。笔试对应聘者来说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测试方式,因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采用。 一、笔试的分类按考试的侧重点分类,目前求职过程中的笔试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专业考试。专业考试主要是检验应聘者担任某一职务时是否能达到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的实际能力。专业知识考试的题目专业性很强,如外资企业、外贸企业对应聘者要考外语,科研机构招聘人员要考动手能力,公检法机关录用干部要考法律知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考试方式已被愈来愈多的“热门”单位所采用。 2.文化素质考试。 文化素质考试是为了检验毕业生的实际文化素质,由用人单位给出范围或特定要求,让应聘者通过作文来考察其知识、思维、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笔试方式。考试的题目以活题类型居多,如:要求文科学生运用某一原理,或某一历史知识,分析某一问题; 要求理工科学生运用某一专业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等等。 3. 技能测试。技能测试是为了检验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这种考试往往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来设计。比如用人单位要招聘一名秘书,为了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技能,会通过下面的题目来测试:阅读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自编一份请示报告和会议通知;听取5个人的发言,写一份评议报告;某公司计划在5 月份赴日本考察,写出需做哪些准备工作,等等。 4. 论文笔试。论文笔试是检验求职者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形式采用论述题或自由应答型试题。该笔试的最大长处,是有利于考查求职者的思考能力,从而能够检查求职者思想认识的深刻程度。这种测试往往会导致种种不同的答案,易于发现人才,促进智力发展,远比简单的测验题更能判断一个人的水平。论文笔试要求毕业生讨论问题要深刻、有见地。 5. 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用事先编制好的用于测试被试心理素质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要求被试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编 论绪 复习笔记0.1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