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三) 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三) 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三) 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三)

1.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且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文学经典的特征:1、独创性2、典范性3、内容的丰富性4、无限的可读性

4.唐代文学概论

有唐三百年间,文学领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诗歌的蓬勃发展成为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散文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人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创作到了成熟阶段;

◆中晚唐出现新的文学样式——词;

◆通俗文学形式多样,十分活跃,如变文、俗讲、歌谣、话本等。

使文坛呈现出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景象。

5.唐诗繁荣的标志:一.作品数量众多,作者人数众多,名家辈出。二.题材更为丰富。

三.风格流派多样。四.众体兼备。五.艺术精湛。

6.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气象不只由于它的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欢的正面的东西,这里反映了这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尚,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力量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胸怀大志与怀才不遇、入世自效与退隐山林、渴望生命永恒和叹息人生苦短等多重因素相交织的深刻主题。

盛唐诗风:雄浑悲壮。“悲壮”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浑”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7.“雄浑”包括“雄厚博大”和“浑然天成”两方面。雄厚博大,包括作家的深厚的内在修养、诗歌描写的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最终形成的雄阔与深厚兼备的艺术效果等。浑然天成,包括感悟对象的深邃性、创造意境的含蓄美、运用语言自然美等方面。

雄浑的艺术特征:

?阳刚与阴柔相兼之美。?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的表现艺术。

?主体风格与多种笔墨相得益彰的艺术魄力。

8.中国诗史六个重要的时段

1、上古的《诗经》时代。

2、战国的楚辞时代。

3、两汉魏晋时期。

4、南朝。

5、唐代。

6、宋代。9..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或简称为“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画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就称作“变文”。

第一讲初唐诗坛

1.初唐四杰的唐韵初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滕王阁序》成语、警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飞阁翔丹、鹤汀凫渚、钟鸣鼎食、渔舟唱晚、沟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一介书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初唐“四杰”的诗歌贡献:一对诗歌内容的开拓:二、对诗歌形式的开拓:

三、对诗风的开拓:唐诗风骨、声律兼备的艺术风貌,是从四杰开始的。

3、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一、沈佺期的诗歌创作:二、宋之问的诗歌创作: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旧唐书》“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旧唐书》

本传)其七律对仗整饬,音调谐和,可视为本传)其五律大都写得缜密精工,情思绵渺。善于即

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代表作《独不见》。景起兴,自然现成。代表作《度大庾岭》、《度汉江》。

4.律诗的定型:

一、变讲究为安排平仄。二、变只讲“对”为既讲“对”又讲“粘”。

6、陈子昂的唐诗风骨

1、陈子昂的理论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

——李泽厚《美的历程》“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骈俪秾纤。子昂横制颓波,始归雅正。李杜以下,咸推宗之。”

——《全唐诗》卷83 7、兴象:

1、“兴象”一词首见于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2、“兴象”是由“兴”和“象”两个概念合成的。

(1)“兴,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诗品·序》)(2)象,物象。

3、“’兴象’乃是’意象’之一种。””如果‘意象’的产生是‘物’对‘心’的一种自然的触发,‘意象’结构中的‘意’与‘象’又融为一体,那么这种意象就称之为‘兴象’。”

《春江花月夜》

一.乐府诗的流变

先秦时期,诗即是歌。

汉武帝后,合乐吟唱的诗称为“乐府歌辞”,后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乐府”几乎已成为一种诗体的名词,出现了“乐府诗”这个名称。

北宋时期,诗人们习惯把《花间集》、《尊前集》这一类的可以吟唱的词称为乐府,又称为“近体乐府”。二.作品分析

诗篇题目就令人向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但见长江送流水)

前四句写春江月夜,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

后四句写抒情主人公对人生的思考:江月有情,岁月无情,人生易逝,青春易老。

中间两句过渡,转写离愁别恨。

后四句思妇之愁

再四句游子之恨

在游子和思妇互相思念的叙写中,寄托了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团聚的感慨。

三.诗歌优美意境的创造

诗从月生开始,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

诗中的伤感与叹息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是诗人对生命、青春的珍惜与醒觉,是把握、享受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四.写作特点分析:1、景为情设,情景交融,意趣高深。

2、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3、文笔清丽畅美,韵律扬抑回旋,格调哀而不伤。五.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吴中四士:指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

第二讲盛唐概论及张说张九龄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边塞诗派(高岑)、李白、杜甫

一、盛唐文学概说

1、文学史所谓“盛唐”,一般指从开元元年(713)到大历元年(766)的半个世纪,

2、盛唐诗歌的基本特质:盛唐气象盛唐之音

林庚:“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唐诗综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美感,这一切也是盛唐诗歌和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第三讲李白

一、李白的诗歌

从内容上看,李诗的豪放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人生自信心为核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昂扬奋发的人生激情。这种自信与热情又交织着怀才不遇的悲愤、时不我待的急切、不甘沉沦的雄心与蔑视权贵的傲气。

二、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最能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李白打破初唐以来乐府歌行整齐骈偶的拘束,凭借其非凡的艺术天才,把感情的节奏和语言的节奏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辅之以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以气取胜、一片神行的壮丽奇谲的艺术境界。

三、李白的绝句:李白的绝句发兴超逸、自然明快、蕴含丰富。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唯一一位兼善五、七言绝句的诗人。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强烈的主观色彩2、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清新俊逸的语言

五、李白其人其诗:“风格即人” 李白个性——天真狂放

诗歌风格——清新俊逸雄豪奔放

1.李白的狂放:乐府歌行——雄豪奔放

1,喷发式的抒情方式2,变幻莫测的想象3,壮美的意象类型

2.李白的天真:绝句——清新俊逸

1,丰富天真的想象。以月为例,李白任真率直,嗜月如命。

2,清新优美的意象。清溪、明月、渌水、白露、白云等。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自然白描、朴实真率

六、李白的地位与影响:人格力量、个性魅力:

非凡自信、独立人格、凛然风骨、潇洒风神

第四讲杜甫

一、杜诗“诗史”的含义:

1、“善陈时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有些事还可补史之失载。

2、不但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3、抒情诗中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诗“诗史”的性质:

(1)“以韵语纪时事”(杨慎语)。

(2)个人经历与社会变动两条线索紧密结合,既有个人中的世界,又有世界中的个人。

“诗史”的叙事艺术:

(1)从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抒情性。(2)既有具体的场面,又有广阔的社会背景。

(3)不仅叙述事件,还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4)表达自己对时事的感想和看法。

二、杜甫的律诗:《登高》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秋兴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对律诗的贡献:一、极大地开辟了律诗的题材范围。

二、融磅礴飞动的气势与精严的格律为一体。

三、格律、体制方面的创新:1、拗体律2、律体组诗

三、杜诗的艺术风格:

1、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内容不同,领域广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评论诗文等。

2、杜诗风格的独特性:

(1)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2)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涵义:

1、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2、它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

3、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四、杜甫精于炼字炼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诗的语言还非常准确生动,“暮投石壕村”,一个“投”字就非常准确生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包含有八层可悲的意思,这些都是语言凝炼含蓄的典型。

杜甫诗中还善于引用俗语、方言,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古体诗中。如《新安吏》:“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五、杜诗的地位:1、集大成。苏子瞻曰:“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陈师道《后山诗话》2、变唐调。“呜呼浣花翁,在唐本别调。”—清·赵翼《瓯北诗集》3、开后世。

对后世的影响:1、诗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2、杜诗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与美学风范

第五讲王孟与山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隐逸之风。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

2、漫游之风。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

3、贬谪。如张说、张九龄等。

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5、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

二、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

三.孟浩然:

1.盛唐时代唯一一位布衣终生的诗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对儒、道、佛思想兼收并蓄。既追求功名,企望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又不愿意趋炎附势,要求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从而导致仕与隐的矛盾几乎支配了他的一生。

2.孟浩然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山水、田园、隐逸幽栖、送别、牢骚为主要题材。

(1)山水诗。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又夹杂着落寞失意的情绪。清冷。

(2)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主要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以《过故人庄》为代表

(3)隐逸诗。孟浩然的隐逸诗,描写自己的幽栖生活,表达洁身自好的志趣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

3.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不尚雕饰。(2)气象雄浑,境界阔大。

(3)富有生活气息。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

(4)语淡而味浓。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四、王维

1、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

(1)游侠边塞诗: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2)友情爱情诗:

(3)山水田园诗: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描写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诗中有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诗中有禅”:王维中年后皈依佛教。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诗中有声”:王维工于音律,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王维特别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都是以声音表现清幽寂静的境界,是以动衬静,“诗中有声”的典范。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力,禅家的意趣把握山水,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是诗中有禅,诗中有画,而且都是诗中有声的。

五、王孟山水田园诗艺术之差别:1、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2、理性的思索与感觉上的愉悦

3、笔法的精工秀丽与疏朗清淡

4、意境的幽深与闲远

5、抒情的委婉含蓄与率真直露

第六讲边塞诗派

一、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1.对外交流增多,边塞战争不断。2.文人多从军边塞,建功立业。

3.前代同类诗歌的影响

二、边塞诗派的特点:

第一,长于言诗的创作。第二,诗风奔放雄伟。

第三,表现争取建功立业的愿望,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与战争生活,还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感情。

第四,他们执着功名、关注世事,在世务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因而也使其诗歌表现出乐观、热情、开阔、健旺的状态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第五,其代表诗人,主要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分三类:高适:慷慨苍凉的豪壮之美;岑参:豪放俊逸的壮丽之美;王昌龄、李颀:雄健旷放的清刚之美。

(一)高适

1.高适诗歌的主要内容:

(1)不遇的悲慨(3)高适的其他作品:咏怀之作送别之作悯农之作

(2)边塞诗:这类诗是高适诗歌的主要部分,风格雄浑悲壮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主要成就。

他对天灾人祸的真实描绘,令人震惊,向我们展示了与王维、孟浩然迥异的盛唐时代的农村状况。

2.“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一、篇幅可短可长。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3.《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

《燕歌行》的思想内涵 1、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 2、军中将帅的骄奢

3、歌颂战士忘我杀敌的爱国精神和男儿立功绝域的英雄气概

4、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感情复杂: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4.《燕歌行》的艺术手法

1、虽然此诗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纵横顿宕、骨力沉雄、刚健浑厚、慷慨悲凉取胜。

2、章法有度,直抒胸臆,夹叙夹议;多用写实手法,较少夸张手法。

3、偏重主观感受,较少对景物进行细致地描写,也不使用寓情于景的方法,而是饱含真情,意胜于辞。

5.高适边塞诗的基本特点:(1)反映社会现实的多维性和深刻性;(2)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一体;

(3)直抒胸臆,尚质主理,兼有气骨;(4)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二)岑参

1.岑参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题材广泛,感叹身世、赠答朋友、歌咏山水均有佳作。主要是边塞诗,内容有三:

1、歌颂将士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记叙军旅生活的种种感受

2、描绘了边疆的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风貌

3、表现了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岑诗的特点: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语奇意奇调奇。岑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字。

2.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1、内容:二人同写边塞诗,但高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岑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及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

2、风格:二人均悲壮,但高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诗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3、抒情方式: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4、语言方面:高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5、形式: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6、创作方法:高多用写实手法,岑近乎浪漫主义。

清刚类的边塞诗人:“三王”与崔颢、李颀等诗人

王昌龄:

1、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特点: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2、宫怨诗:《春宫曲》、《西宫春怨》、《长信秋词》五首等。婉转含蓄,情味深浓。

3、闺怨诗:《闺怨》宫怨、闺怨诗的特点: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

4、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其他写女子的诗《越女》、《采莲曲》、《浣纱女》等。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体尤工七绝,人称堪与李白争胜,并称“神品”(王世贞),又有“七绝圣手”之称。

王之涣:《全唐诗》仅存其诗六首,《登鹳鹊楼》、《凉州词》为名作。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崔颢:早年多写闺情,诗流于轻艳;后历边塞,诗风变而雄浑奔放。

《黄鹤楼》唐人七律诗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颀: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

第七讲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

1.“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感激怨怼奇怪之辞,抒忧娱悲。

2、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二、韩愈

韩愈的诗风

1.平实顺畅3.雄奇怪异

2.清新自然,接近盛唐有“文”的特点:直叙、虚词的运用。有“诗”的特点:形象的塑造、深挚浓厚感情的抒发。

4.散文化用汉赋铺排的手段进行详尽的铺写;摈弃骈偶纯用单句;有时多用议论;有时采用散文的叙述笔法。

韩愈的贡献及影响

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的路子上,韩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应有的成就。

1、以宏大的胆气驾驭诗篇,赋予诗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彩;

2、他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营造出大量他所独有的险怪意象;

3、他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这些无不展示出他在中唐诗坛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二. 李贺

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荒诞怪异的意象,美妙的神仙世界、恐怖的鬼怪形象,以及种种奇奇怪怪的物象都被纳入到诗中,在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表达着他的精神世界。

1.构思与结构极具特色李贺的诗歌在构思与结构上也极具特色。其诗以想象、联想思维为线索,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因而时空的转移、章法的变换、意象的组合均变幻莫测。如《李凭箜篌引》,奇怪的想象一个接着一个,互不联属,转换很快。诗人被乐曲激发起来的想象,一发不可收拾。这首诗谈不上有一个严密的追踪乐曲进程的距离,不象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那样可以在读者头脑中把诗人的描写还为乐曲的境界,它不是旋律的再现,而是诗人的精神遨游。

2.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3.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后人多以诗鬼称之。

总之,李贺的诗歌极具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他继承了楚辞和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也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又开创了一片神奇怪异的艺术境地。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幽峭冷艳、奇诡怪诞。

缺陷:在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个标新立异的作家,但由于过于追求新奇怪异,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诗意过于晦涩,难免走向神秘难解和阴森恐怖的境地。

第八讲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怪异尚奇元白诗派:写实尚俗

一、元稹的诗歌创作:(1)世情(2)亲情(3)友情(4)爱情(5)宫情: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诗歌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

2、诗歌应该“感于事”、“动于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1、讽谕诗2、闲适诗3、感伤诗4、杂律诗

三、《长恨歌》:

第一部分:淫欢倾国。

思得倾国--玉环入选--沉溺欢爱--仙乐飘飘

(“长恨”内因)

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对玄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

第二部分:兵谏妃死

弃都避--难兵谏妃死--掩面回看

悲剧的直接原因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

第三部分:无望相思

行宫见月--芙蓉如面--花开叶落--翡翠衾寒

从玄宗角度写“长恨”心理触物伤怀,物是人非的刻骨思念

第四部分:思恨无期

生者相思--道士觅魂--死者相思--点题结篇

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

《长恨歌》主题:爱情说:讽谕说:双重说:除此之外还有:

一作者寄托说。借帝王之事写一己之情

二爱情品格说。唐玄宗的爱情品格不高,应把爱情摆在适当的位置上。

三揭露阴谋说。写宠爱、赐死、玄宗被囚三部曲,揭露皇宫里的君主更替阴谋。

四三重主题说。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居于不同层次的三重主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五形象大于思想说。《长恨歌》创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的客观意义溢出了作者主观设定的讽谕主题。

六无主题。强调接受者的主观作用,认为各种理解都有合理性,而且时代不同,对《长恨歌》的理解不同,《长恨歌》的主题也可以发生变化,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主题或主要思想倾向。

七感伤说。安史之乱开元盛世“中兴”成梦

《长恨歌》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李、杨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悲剧故事,传达出了中唐整整一代人的感伤情绪。《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采用歌行体,平仄协调,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多处采用顶针手法,音韵和谐浏亮。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层层渲染,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

3、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也独占胜场。

4、以精选的意象营造恰当的气氛。

《长恨歌》的影响:当代。元代:白朴《梧桐雨》清代:洪升《长生殿》

四、讽谕诗:170多首被贬江州之前的作品内容: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揭露上层官僚的丑行,以《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为其代表。

五、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传统。

《新乐府》优点:

(1)一篇专咏一事,中心突出,意旨明确。

(2)篇章形式灵活,富有民歌咏叹情调,语言浅显流利。

(3)善于生动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缺憾:

(1)《新乐府》的谋篇布局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以议论收结,每每画蛇添足。

(2)某些诗篇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枯燥乏味。

(3)语言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不够精练含蓄。

第九讲晚唐诗歌

晚唐的代表诗人:“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隐。他们以充实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给唐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

一、杜牧

1、咏史怀古诗:1、“二十八字史论”。2、寓褒贬于形象之中。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写景抒情诗《山行》《清明》

3、妇女题材诗《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李商隐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1.社会政治诗《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缘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2.怀古咏史诗有的咏史诗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如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无题爱情诗《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开创了唐诗的另种境界。

盛唐、中唐、晚唐诗歌境界演变轨迹:

1、随着时代盛衰的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2、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

3、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索取转为更多地向内心体验搜寻。

在艺术上,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迂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晚唐诗歌尤为突出,李商隐即是代表。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感伤的情调:以个人感伤为主,扩大到家国沉沦、民生疾苦。

原因: (1)感伤、内向的性格。(2)危机四伏、江河日下的现实。

2、深情绵邈、意境朦胧:(1)典故的大量应用。(2)跳跃的章法结构。(3)心灵世界的深入发掘。

3、语言华美而精于锤炼。

4、擅长七律

无题诗的解读

无题诗在意象、结构、意境三方面的独特性:

(一)典故以及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的运用。

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个典故:《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甚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涕泪成珠的故事,表达一种浓厚的伤感意味;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是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

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中的“无端”,末尾两句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李商隐对典故和意象的选择是自觉和精心的:色彩秾丽或神秘、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云母屏

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像《锦瑟》中的那几个典故一样。

(二)李商隐的诗在结构上比起盛、中唐诗人来要收敛细密。如:《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三)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迷幻,构成了一种显著的特征。

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特殊的效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构成:

首先,他的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与一般诗歌不同,他并不打算用诗来记述具体的人物事件,而且,他也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以捕捉,更不容易明白的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象的朦胧。

但诗人也不是没有控制晦涩的程度,他还是作了必不可少的点明,像《锦瑟》诗,虽然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伤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思华年”,却让人们了解其范围是对过去美好年华的追忆。所以,这一类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能,但它的情绪却是可以感受的。

第二,他的诗在构成伤感寂寞的意境时,很少使用已经失去活力的意象,而是经常使用一些有着秾丽诡异色彩的非自然意象,这不仅在朦胧中闪耀起具有刺激性的光彩色泽,而且它总是成为强烈的生命欲望的象征。因此,这类诗中的情绪虽然偏于低沉,却毫不衰弱。

第三,他的诗境通常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几种相关意象的平面连缀,而常常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韵复杂的境界。这样诗的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它要求读者投入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总之,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

还有,近体诗在他手里也更成熟了,因为反复回环、重叠复沓的结构、凝练浓缩的象征性意象正好与限制字数、声律回环复沓的近体诗相吻合。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第二讲宋初诗文词

宋初诗文

宋初诗歌的三种倾向:山园小梅

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以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终生不仕不娶,酷好梅花、仙鹤,人称“梅妻鹤子”。其诗歌善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描写清苦幽静的生活,代表作《山园小梅》。

欧阳修的《秋声赋》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北宋前期词

代表词人:继承前代的词人:晏殊、欧阳修、宋祁

有所拓新的词人:范仲淹、王安石、张先

第一节晏殊、欧阳修

小令词的代表:柔美婉丽少脂粉气文人意趣

晏殊的词

富贵尊显的生活、雍容闲雅的情感基调。寄托对人生的反思与体悟,流淌着淡淡的忧郁。

《珠玉词》存词130多首。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词的艺术特点:疏淡清丽、精致柔婉语言文人化、典雅化

欧阳修的词前期:爱情、伤春惜别与离情别绪;抒情深挚,语言清丽优美;总体风格缠绵深婉。

后期:仕途沉浮、人事沧桑,感情乐观放达;风格豪迈超旷。

“深婉开少游,疏俊开子瞻”。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二节范仲淹、王安石和张先的词

范仲淹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唐圭璋评此词“大笔凝重而沉痛”。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蘅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境界阔大深沉,写景雄浑壮丽,音节高亢响亮,语言自然精警,用典妥贴生动,抒情与写景相互映衬对照,怀古与鉴今密切结合,风格深沉高远。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张先词的内容:

1、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

2、善于以物影表现特定情境的动态美和朦胧美。

张先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1、张先开始将词用于文士日常生活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2、多用题、序,对后来词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祁因《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三节柳永

悲剧人生1、浪漫的性格与仕宦家庭的矛盾

2、音乐的才能与追求志意的矛盾

柳词具有三大题材,这三大题材对前代都具有突破意义:

情场生活:俗

羁旅行役:雅

都市风光:雅

1、描写市井女子与下层妓女的爱情心理

内心世界与情感需求同情与理解大胆、奔放、泼辣、敢爱敢恨

《柳腰轻》《木兰花》写歌妓舞女的美妙舞姿与动人歌喉,《定风波》写相思之情。

2、抒写江湖流落与离别怀人

《倾杯》(鹜落霜洲)、《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雨霖铃》、《八声甘州》。

既能将风景描写、恋情相思交织,又能将汉魏乐府、古诗中的游子思妇题材与晚唐五代以来词中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描写结合起来,并与作者身世沦落和功名失意紧密联系,自抒胸臆,有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3、描写都市风光

反映北宋城市繁荣,社会富庶的状况。

《倾杯乐》、《透碧霄》咏汴京。《木兰花慢》《瑞鹧鸪》咏苏州。《一寸金》咏成都。《望海潮》咏杭州。《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耆卿体”的含义

“柳耆卿体”是指带有柳永强烈个性的一种新型词体,它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1、思想内容上鲜明的市民意识、大量的都市生活题材。

2、风格趋向上以俚俗为其主要特征。

3、以从民间汲取乐曲新声创制的长调慢词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4、“以赋为词”的一整套铺叙手法。

柳词的艺术特点

1、运用铺叙手法,写景抒情淋漓尽致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注重时空的转化。善用白描,抒情直率坦露。点染手法的运用。点,常常是直接抒情;染,则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

2、叙事、抒情、写景有机结合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以景衬情,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极富情韵风致。

3、明白浅近雅俗共赏的语言俚语俗语。通俗浅近,接近口语,有鲜明的个性,十分符合人物的口吻、性格与心理特征。

4、节奏舒缓、韵律优美柳永注意词与曲之间声情相宜与声调谐美,使词优美动听。

双声叠韵的运用;音韵响亮,易唱易诵。

注意四声的运用,尤其是去声和上声的连用。万树《词律·发凡》“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

领字的运用,也称一字逗,加强语气

柳永拓新宋词的贡献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

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大力创作慢词慢,慢曲子之简称,音乐变化繁多,曼声多腔,婉转曲折,节奏悠扬动听;慢词多为长调,旋律与节奏比小令增多并延长了。相应的其歌词字数增多,句式长短变化丰富。使之更适宜描绘生活场面,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宋词从柳永以后开始进入了以慢词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

3、铺叙手法的运用铺叙,又称铺陈,即赋体;柳永善于把慢词的层次结构组织得井井有条;同时将抒情、叙事、写景融成一体。叙事描写详尽细致,感情抒发透彻细腻。

4、语言风格的雅俗并陈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语言通俗、生动,自成一体。柳永还善于提炼书面语言,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使他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形成雅不避俗,俗不伤雅的语言风格。

总之,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照,曾照彩云归。

苏轼

苏轼思想特点:杂

政治上:儒家思想,推崇仁政,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

生活上: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超然物外、随缘自娱、随遇而安,无往而不可。

苏轼解放宋词的杰出贡献

1.扩大词境

○1.题材内容的空前扩大○2.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3.以诗为词○4.用题序和典故

2.提高词品

○1.学问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变爱情之词为性情之词。○2.女性化的柔情变男性化的豪情

3.改变词风

4.突破词律的束缚,词调大多是豪迈铿锵的乐曲,能够在大体遵守词律的基础之上,突破词律的要求与限制,以意为主。

苏轼词风:刚柔并济

苏轼的诗歌

1.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吴中田妇叹》、《荔枝叹》

2.感悟人生,抒写个人情怀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东坡》

3.歌咏自然景物之作:《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

1、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主导风格新奇自然,清远雄丽。

2、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突破前人窠臼,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

3、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别致,常用博喻。

4、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浓烈的机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2、强调在语言上去陈反俗。多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典故;平常的典故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

3、多用拗句和跳跃的结构。○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顺畅成文

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由一批追随黄庭坚诗歌主张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组成。因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该派继承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等创作主张,诗风瘦硬峭拔,但也缺乏真情实感,艰涩不通。主要作家有陈师道、陈与义、曾几、吕本中等

秦观、贺铸与周邦彦

一、秦观

秦观性格柔弱,情感细致,内心总是被悲愁哀怨所缠绕,不能自解。“愁”成为其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二、贺铸

1其词婉约中有豪放之风。有些词境界阔大、意气慷慨。

2风格急促奔放,对南宋豪放词有较大的影响

3贺铸词多承晚唐五代花间词人,以秾丽精致的语言写男女之情和人生愁绪,笔调爽利。

代表作《青玉案》,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三、周邦彦词内容不外乎男女恋情、别愁离恨、人生哀怨等传统题材。

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1、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2、极讲究“章法”即整篇结构,能精心地把词写得有张有弛,曲折回环。

○3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浑然天成而又精致工巧。

a、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张炎《词源》:“善于融化诗句”,“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

b、运用典雅语言的同时也善于运用浅俗的口语和民间俚语,且能够化俗为雅。

c、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对事物观察很细腻,对意象选择很讲究。

李清照的词论与词创作

李清照的人生与创作即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李清照前期词多写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形式以小令为主。

揭示大自然之美,抒发对爱情生活的咏叹,表现了李清照对美好事物以及自由幸福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李清照爱情词能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直接抒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故而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2后期生活及词创作

靖康难后,举家南下避难。流落越州、台州、温州、杭州等地。

后期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包含着国破家亡的具体内容。这些作品有更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时代、社会的意义。代表作:《永遇乐》《声声慢》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1、善用白描表现女性敏锐纤细的感觉。

2、高超的境界:取象淡雅,描写简约。

3、语言清新,明白如话。《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鬃,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诗歌创作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区的人民。”

2、“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钱钟书《宋诗选注》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1、融杜甫的沉郁顿挫和李白的飘逸奔放为一体,从而形成悲壮奔放的一家之风。

(1)像杜甫一样用诗篇来反映现实,抒写忠君爱国之诚,使他的诗歌多以深沉悲愤、慷慨悲凉为感情基调。

(2)在感情的表达上,陆游又吸收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

2、晓畅平易、精炼自然的诗歌语言。

3、众体皆善,尤工七言: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今夜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解析: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消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

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罢了。

分析:上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进而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

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游沈园的美好情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回忆;选取最富代表性的情事,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

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东风恶」至此突然一转,激愤之情宣洩如潮。

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深哀巨痛。

第一层:以“春如旧”呼应上片“满城春色”。

第二层: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场景历历画出。姜夔

一、姜夔词的思想感情:二、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1、对国事的感慨。 1、音韵谐婉。

2、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摹抒发个人情怀,表现高洁的襟怀。 2、往往配有韵味绝佳的小序。

3、对合肥情事的追念。 3、清刚醇雅的语言特色。

4、遗貌取神、避实就虚的叙写方式。

5、创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吴文英

一、吴文英的词学理论:二、吴文英词的思想内容:

1、音律欲其协

2、下字欲其雅应酬唱和、伤时怀旧、咏物写景

3、用字不可太露

4、发意不可太高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一、元好问的诗歌主张:

1、提倡清新自然而反对雕章琢句。

2、提倡重视生活而反对因循模拟。

3、提倡刚健豪迈而反对浮华柔靡。

二、元好问的“纪乱诗”:

1、“诗史”:

2、“豪情盛慨,壮色沉声”:

3、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三、元好问的词:

1、雄浑壮阔

2、幽婉深挚“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

干,有气象。”——况周颐《蕙风词话》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他是真才实干的政治家与真正的英雄。

2、苏轼后最伟大的词作家,“苏辛”并称。

3、“以文为词”,宋词在他手中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辛词的内容

1、他用词直接表现抗金斗争,抒发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及壮志难酬的忧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对农村生活及闲适情趣的表现

后期词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词作多表现优美自然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词风清新秀丽、活泼灵动。《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遣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词的艺术成就

1、多种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或奇伟英豪,或狂放不羁,或慷慨悲凉。

辛词中自然景物也注入词人高昂的热情、跳跃奔腾的活力,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2、壮阔的艺术境界与浓烈的主观情感

以文为词,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写政治,哲理,友情、恋情,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

辛词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情感大起大落,反差强烈,甚似李白。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表现方法上的“以文为词”

借鉴古文辞赋的章法、议论、对话问答手法以及散文化的句法。

4、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一方面,辛词具有奔放豪纵、生气蓬勃的艺术特点。

另一方面,辛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具有不主故常的大家气度。

又一方面,辛词能刚能柔、纵横驰骋、不拘一格。他学白居易,学苏轼,学秦观、晏几道,学李清照,无不神情逼肖。传统婉媚风格的词,也十分得心应手。豪放、婉约都能运用自如。

其描述乡村风光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简朴中见爽利老到,达到一般词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5、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

辛弃疾大胆创新,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最充分地反映了其以文为词的特点。

A、民间语言的运用,口语、谚语、俚语的灵活使用,使其词语言明白流利,轻松活泼。

B、虚词的运用

C、用典丰富自如,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所谓随心所欲而天然生动的境界。

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材料,融化锻铸,巧夺天工。这些典故与词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现。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

辛派词人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苏辛词风之异同

范开《稼轩词序》:“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词,不可同日而语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之远矣。”

“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其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

“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陈廷焯《云韶集》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王士禛《花草拾蒙》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词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慷慨悲歌、激情飞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文学史笔记(宋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西昆体 是宋初试探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派别。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内容大都是点缀升华歌功颂德应酬唱和,多使用七律等近体诗,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很严重的缺点,西昆体大多专门效仿李商隐诗艺术外貌而,缺乏真挚的感情和深沉感概,往往徒有其表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意蕴。(西昆体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诗歌立于模仿缺乏自主精神但西昆体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影响) 2江西诗派 是北宋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及陈与义,吕本中等人,代表作有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受到黄诗的影响,主张自成一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多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就因为这样导致脱离了现实。靖康事变使诗派风气发生转变,负面影响较大,但它们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辛派词人 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共同点是: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定的爱国主义者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律限制以文为诗进一步发展了词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3继承了稼轩词的豪放词风。缺点:辛派词人虽极力师承辛弃疾但缺乏战斗经历又无辛弃疾胸怀抱负文学素养,因而学习辛词往往流于表面得其豪放失其沉郁不免有粗疏率直之弊。 4四灵派(永嘉四灵) 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四位,因为四人都出自叶适之门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该诗派以贾,姚为宗。反对江西诗派晦涩诗风,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诸多作品内容多为题咏景物,专攻五律,以萧散野逸,平淡简远相雕榜,诗歌表现出清新恬淡,平易。写作手法上多使用精炼语言,白描刻画景物,很少用典。该派诗歌题材的主题多由于寄情山水反映失意文人的隐逸和闲适情趣,故作品多脱离现实,该诗派对此后的江湖诗派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5话本 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之为话本 6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7四大传奇 即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文,侧重写封建社会妇女对纯真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她们在封建礼教禁锢和熏陶下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四剧的主要人物都是妇女,剧本内容方面的共通之处是:不仅在婚爱纠葛或家庭矛盾的描述中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们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对其进行的抗争,还在人物的交往或事件的处理中,展示了她们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美的道德情操。她们大多性格坚毅,处世有主见,无论对个人婚爱的处理或家庭纠纷的解决,都表现得有胆有识,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

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编 论绪 复习笔记0.1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2)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在XX行政学院的集中学习,对于我们这样日常繁忙于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阅读自学,对拓展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素养意义重大。因此除了阅读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外,我这次还在党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文学史》这样的文史类书籍进行阅读。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是一本怎样的文学史 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学的文明古国,历代学者对于国内文学史的研究也一直是较为充分的,因此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还包括有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编著的版本。这次之所以选择由董乃斌、钱理群两位老师主编的版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从上古时期文学的诞生谈起,以上古神话和汉字的怨气为引子,按照时代和体裁的线索,贯穿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时期,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来讲较部分其他文学史书籍更为

全面。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在文字介绍基础上,搜集了较多与文字内容直接关联的绘画、书法、人物画像、工艺品照片等图片资料。我们知道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前有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后又有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这样相得益彰的表达,确实能促进读者对文字部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点面结合恰到好处。该书在描述中既注重对某时期某类文学体裁发展的总体描述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性介绍,更有对期间代表性文学家的生平介绍、作品摘录以及简要点评。在点面内容上篇幅分配得当。 二、从文学史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字和文学的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不同,我们很早就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文字能力还成为我们选拔官员的标尺。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学史读出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印记。 1.文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战乱、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