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感教育

中学生情感教育
中学生情感教育

初中生科学情感教育探究

2005-11-08 02:52:59 作者:夏世高来源: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浏览次数:7 文字大小:【大】【中】【小】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当中,而课堂教学的优化是关键.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学校认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

一、情感因素的作用。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得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情感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一般都存在心理上的“代沟”,从而较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感情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自然愿意接近教师,从而会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求和价值观。“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浓浓的爱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运用。

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就不能只留在内心,仅仅作为一种自我体验而存在,而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

(一)热爱学生,关注学生。

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中学生尽管生理上接近成年人,心理上渴望独立,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关注,有时教师一句问寒问暖的话,他们也会感到感激和满足。教师有意无意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教师的热爱、关心之情微妙地传递他们,往往会激起他们积极的反馈。我校九年级(4)班有个叫戈执鲁的同学,玩性重,恋家情节浓。刚开学很不适应住校生活,装病、逃课、玩休克,上课时也屡出洋相,不仅耽误了自己,还严重影响着周围的同学,使班级的正常教学很难顺利展开,引起不少家长的投诉,形成了学生间的对立,让班主任舒老师很为难,班级管理工作也大受影响。政教处和舒老师在充分了解情况、分析原因之后,采取了特殊方式。一方面,同意其变住读为走读,减缓他心中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班主任舒老师和该班任课教师加大对他的关注程度,认真寻找他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鼓励,让其感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班级、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一种“我是好孩子”的心理暗示,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对学校的心理依附。只短短的三个月,现在的戈执鲁同学已经很好地融入了集体,学习成绩已有明显提高。

(二)尊重学生,寄予期待感。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对他的尊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思想教育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尊重学生要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不能取悦学生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更不能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善于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抱以满腔热情,多加扶持;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暗示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流露出教师对他们殷切的期待,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八年级(8)班的吴洁老师,单就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而言,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可能都算不上最优秀的。但,现在的八(8)班却是我校公认的亮点,他们班的“三个三”就让人高兴。即:班级洋溢着三种氛围,爱的氛围——师生之间充满爱,学生对一切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氛围——学风良好,努力进取;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平等交流,学生平等相处。同学体现三种意识,集体意识——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人人有争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自我管理意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得到内化,学生能够自我约束。班级有三大特点,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能自己开展读书、讲故事、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科任教师齐抓共管——人人参与育人活动;不让一名学生掉队——互帮互学,帮学比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曾引起很大反响的“古淑红现象”,她们的相同之处就是“施情与教,施教以情,师生互动,师生共进。”

(三)理解、信任学生,讲究批评方式。

中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教师理解学习,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信任在情感因素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理解、信任学生,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姑息迁就,当学生犯错误时,必须进行批评教育。批评学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讽刺与挖苦,一般通过个别谈话用委婉或暗示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郑文佑老师是一位美术教师,在他的美术教室,每次选修活动都会聚集很多的学生。在他美术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学生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总会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他的美术课里,学生都会放纵自己的思维,让创造的火花美化稚嫩的画面。产生这一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郑老师无时不在的灿烂微笑肯定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三、了解中学生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困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和首条金科玉律。”中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世界,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善于化解他们的情感困惑。

有些中学生自尊心强,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抱怨同学不了解自己,这种状态随着他们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强烈的交往需要,构成了难以排解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有意让他们担任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有些中学生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还有些中学生富于幻想,过于自信,对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或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甚至悲观失望。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多加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读书、体育竞赛、旅游等,为学生提供一条宣泄不良情绪的适宜的渠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学生早恋和单恋(又称单相思)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学生有着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并且日常接触交往频繁一些,不能算是早恋或单恋,学生的早恋或单恋与道德品质的优劣无关。对于中学生的早恋或单恋问题,教师的最好措施就是“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学生陷入早恋或单恋的漩涡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认识早恋或单恋的危害,组织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热爱大自然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倾吐、疏通、移情、立志等措施使他们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借助理智来获得解脱“自我”得到更新和升华,积极投入学习中去。

四、了解中学生情感世界途径。

要了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通晓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此外,还有一些途径。

(一)多和学生接触交流。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太愿意与同学老师交往,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己思想的情感、个人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与老师、同学之间产生了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便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孤独感,甚至产生了孤独、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多和他们接触交流,如,平时多一点关心、鼓励,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多一点关注,多一些提问,在双休日和他们下棋或打打球、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在教师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与学生接触多了,自然会了解学生,学生也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的教师不苟言笑,以为师道尊严,不必弯下腰与学生搞什么情感交流,这样做无疑放弃了一条重要的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途径。2004年初三(8)班有一位叫杜鑫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

(二)教师良好的仪表风度,在学生面前树立可亲的形象,对于了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寓情感因素于教育当中,也大有帮助。一个仪表端庄、稳重大方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一种愉悦感、亲切感和依赖感。

五、教师在以情优教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张扬、特长建设、及偏科学习的问题。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一学生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结果被老师打了叉。充满想像活力的思维被轻易否定,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的个性,缺乏对生命美好的体验。学生是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和个性的发展加以关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没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所谓创造性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具有创造的意向、创造的情感、创造的意志和创造的性格等独特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自信、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

当然,在抓分数与升学率和强调情感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并不矛盾,这是我校领导一个共识。在他们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抓的是什么样的升学率以及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应试机器”?还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以受教育者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04届初三(8)班有一位叫窦鑫的学生,学习成绩虽好,但过于自信、独立性强、性格孤僻,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在邻近中考时与班主任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离校而去,家长及班主任焦急万分。好在我们曾校长事先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活动范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找回来以后,与他细致交流,正确引导,还把自己的办公室给他做独自复习的场地,当时老师和同学们认为这位学生完了。但经过曾校长耐心帮助和他近一个月的努力拼搏,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区重点高中。

尊重个性就要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我们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观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才能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尊重个性就要给学生独立真实的感悟空间。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允许学生保留看法,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尊重个性就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去圈点、查写、操练;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如对于每一个学生,我都建立了“特长卡片”并鼓励学生培养特长、发展特长,并根据学生特点鼓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在班级中形成用能力去创造,在创造中展才华的氛围。班级的图书角是学生自己编目、管理的;班级的黑板报是善写会画的同学争着办的;班级联欢会的节目是学生自撰自创自演的;主题班队会是学生自己组织的。班级里的每一项工作,我都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各展其能。只有发扬民主,遇事大家商量,集大家智慧,发挥学生个性,才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如同偏食一样,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存在偏科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引起偏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孩子对某门学科感到恐惧或是厌恶,而是对老师有一种抵触情绪。相反,孩子们如果喜欢哪个老师,那么他们也会“爱屋及乌”到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

在和一些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其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刚学而未适应而成绩不好,所以讨厌这门学科,有的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而不喜欢那门学科,但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都应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注意!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作为家长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出偏科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成绩不好而逃避那门学科的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学而不是去责备孩子,在你的鼓励之下哪怕孩子取得的进步不是很大也应该给予赞许,可别小看这种赞许,很多孩子在心理上是很乐意接受的,而且还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能得到更多人的称赞,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走出偏科的误区;如果是老师的原因,那么家长可以双方面去协调,一方面可以和老师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和孩子沟通好,要让孩子明白无论老师好坏,都要争当一名好学生,要让孩子学会怎样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孩子。我认为这一点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孩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我们每个教育者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班主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学生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素质。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地利用好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的功能,必将有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将为培养更具有情感的人,创造了条件。把以情优教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全面推进优质教育,切实改变以情优教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衡状态。坚持以情助学、以情辅德、以情优智、以情养能、以情毓美、以情促劳和以情健体等方面的以情优教的基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高质量、高效率地培育出情智并茂的优秀人才。唯此,才能实现优质教育目标。“以情优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必将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尤其是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然而要真正做到“以情优教”,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之而不断努力探索。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浅谈情感教学方法 (223652) 江苏省沐阳县扎下乡中心小学荣峨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在感受、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因素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与情感反馈,从而形成个性品质,具有革命情操,提高道德素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少教师把它忽视了,遗忘了。为此,在目前,有必要强调情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六种情感教学的方法: 一、以情动情法。 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在课文中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握住课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富有感情的讲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充满感情色彩的绚丽画面,去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动情,爱同爱,恨同恨,喜同喜,悲同悲,忧同忧,怒同怒,从而把作者、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成一片,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的目的。例如:有人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者首先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富有感情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讲析五壮士的壮行、壮举、壮言、壮心等思想内容,以情动情,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热爱五壮士,痛恨敌人,既为五壮士的跳崖牺牲而悲痛,又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而自豪,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同时流泪的场面,由此可见以教师的感情去激发学生感情的效果。 二、创造气氛法。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创造一种十分浓厚的群体情感气氛,如欢乐、兴奋、哀怨、忧愁、抑郁、恼怒、气愤等等,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产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反馈,让一股股感情的潮流去冲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较好的情感教学的效果。创造情感气氛,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录像,等等。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视纪录片,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坐深深感受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深深体味到人民群众为失去周总理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并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讲析,让学生“心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悼念之情,这样创设一种强烈的群体情感气氛,有利于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对比类比法。 对比或类比,是许多课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对比或类比,抒发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固有的对比或类比内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作对比或类比,或把同一作者写的不同题材的课文作对比或类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有位教师教学《粜米》,引导学生把戴旧毡帽的农民与万盛米行的先生作对比,把农民去万盛米行前后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让学生加深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产生憎恨旧社会的感情。这样运用对比类比法进行感情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取得良好的情感反馈。 四、想象联想法。 想象和联想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和充实课文中的情境,可以扩展课文中情感的广阔天地,从而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掀起情感波澜。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凡卡》,在讲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凡卡三个月的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07-07T17:27:25.7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作者:黄晨晃[导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广西德保县那甲初级中学533703 摘要: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情激情,深化情感体验。 关键词: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升华情感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知识目标的贯彻落实,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这一句话既强调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揭示了积极情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情感要以认识为基础并伴随认识活动产生、发展和变化。学生对某事物的知识掌握得越多,懂得的道理越深刻,情感积累就越深厚。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和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斑羚飞渡》是沈石溪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讲的是作者亲眼目睹了斑羚群在遇到困难时飞渡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教学中,老师可以这样利导: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最危难的关头毫无畏惧,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小斑羚的生命呢?让学生们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自由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情感会得到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就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益。” 二、以情激情,深化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记得在上《背影》时,配乐朗读课文后,崔京浩的《父亲》音乐悄然响起,父亲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定格,我读着读着,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许多学生的眼角也都闪烁着泪光。随后让学生齐唱这首歌,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是那拉车的牛……”几乎是从心中迸发出来的声音。就这样,教师由心而发的真挚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把教学效果推向最佳境界。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场所。 比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统领全文的句子,让学生找自己喜爱的句子默读。教师可抓住“异水”“奇山”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脑海中,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之后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兴致更浓了,在他们的描述中,山水都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从对山水的描写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去富春江,你准备选择什么季节去?为什么?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吟读,促进情感体验 情感是渗透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通过诵读的训练,能够有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情感激发起来了,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可以推进情感涟漪的深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进入作品情境,唤起与作者的共鸣。古人写文章就有“感情凝于胸,而吟于笔端”之说。 教学课文《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去感受高原生命的火烈,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悟出,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体感悟。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正是反复的吟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领会到课文的蕴意,灵魂得到荡涤。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是播散在这土壤里的。”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原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人的歌。参考文献 [1]富维岳唱印东《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184。 [2]张静《让情感在体验中升华》。 [3]方国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

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范伦东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4班) 摘要: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却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我实习的学校为大足县中敖镇中敖中学,这里地域位置相对较偏,学校中学生几乎都为农村孩子组成。在实习的4个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们情感培养方面的匮乏。相应的,性格、品质、学习方法、热情、人生观价值观等和城里学生的差别较大,所以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为现代教育环节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得过且过、消沉封闭、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乐观向上、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二、中学生的情感现状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 1、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使其无法理解他人。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

我国青少年感恩情感教育策略探微

我国青少年感恩情感教育策略探微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目前我国不少青少年感恩品质缺失,需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与此同时也要对我们现存的感因教育进行检讨和反思。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情感缺失;感恩教育 我国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们就一直倡导知恩图报,谴责忘恩负义的行为。但目前,不知恩图报和忘恩负义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中频频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这说明有部分青少年感恩品质缺失比较严重,需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对我们的感恩教育进行检讨和反思。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有感恩戴德之义。《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对它的理解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感恩是对所有的帮助和恩惠表现感激并回馈的一种思想、认识和行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等人文教育。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情感缺失的表现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父母、对恩人、对社会的主流感情是好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下降和心理行为扭曲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就有感恩品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爱惜生命 感恩作为生命的一种品质,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是对生命的一种领悟,个体无视生命,也就无法谈及感恩。青少年不爱惜生命的主要表现,一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青少年在生活方面,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他们感到困惑,从而导致不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此外,由于青少年缺乏人生阅历,常常主观和片面地看待问题,进而陷入忧虑、迷茫的压力之下,有些青少年就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自杀。二是不爱惜他人的生命。不爱惜自身生命的人,自然不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三是不爱惜动植物的生命。在生态伦理上,感恩就是人与自然的平等,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但现在一些青少年时有摧残异类生命的现象。如残忍伤害小动物,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刻意污染环境,等等。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个人的积极情感是构成稳定人格和独特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情感世界丰富复杂,情感体验迅速强烈,情绪状态情境性较大,一旦激发,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受挫,马上消沉低落,悲观失望。所以,健康的情感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有意识的情感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缺乏充足的理解。一般的,积极稳定的情感,能提升人的身心活动能量,从而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抑制人身心活动能量的发挥,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果我们教学工作者注意对学生实行健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成倍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就认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教育不但能够促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促动其智力发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从事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合作、宽容等心理品质。所以要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1、端正理解,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理解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准确理解会产生准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错误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态度和消极的情感。正如洗星海所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会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感到乐观自信。”如果理解了上述真理就能自觉的抑制消极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提升水平,以能育情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万丈深渊。”对待苦难,适合水平强的人能以乐观态度坦然处之,理智对待,因而能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战而胜之。相反,适合水平差的人,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所以,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水平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锻炼意志,以意育情 意志和情感是相互制约的,意志是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的,反过来又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情感持续下去,越能克服消极情感,所以,要重视锻炼意志,要有吃苦、受挫的心理准备。在生活中,困难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达到人生美好的境界。正如马卡连柯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电影的精彩绝伦、惊心动魄,文章的哀感顽艳、荡气回肠,音乐的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绘画的传神达意、气势恢弘,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虽时过境迁,但其景其情其声仍历历在目、言犹在耳,让人记忆犹新,甚至刻骨铭心。为何它们如此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究其原委,其中,始终倾注和贯穿着的是永恒的主题:情。产生吸引,引起共鸣,深刻的感悟,强烈的震撼,无不拔动着心灵的心弦,无不由情而入,无不由情而引,无不为情所动,无不为之动情,无不由情生情。由此可见,情最能感动人,情最能激发人,情最能鼓舞人,情最能激励人。如此而言,我们的教学也应如电影如文章如音乐如绘画。 教学是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师生间复杂的互动与律动过程,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其内在本质为情动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双方围绕着千丝万缕的“情”的展开和延伸。如果在此过程中,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必定会产生融洽、默契、互敬、互爱的良好的师生之情。这样的师生关系、师生之情势必为学生健康的成长、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创造出了各种积极的因素和有利的环境氛围,这会促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走终南捷径,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融入更多、更广泛、更深刻的情。 一、爱是教育的基点,教育的本质是爱 爱是情的最高境界和表达形式。由爱生情,情真意切,教师用殷殷之情去点燃、去激发、去感染同学们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心灵。 (一)热爱学生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厌恶学生见到的全是不顺眼、不如意,讨厌学生只能看见他的缺点和污点,爱学生就能发现他的优点和闪光点。教师应 有博大和包容的胸怀去热爱所有的学生。爱他们的活泼和顽皮,爱他们的天真和烂漫,爱他们的聪慧和伶俐,爱他们的诚实和灵动,爱他们的优点,同样爱他们的缺点,爱好学生是自然的,爱差学生是可贵的。在爱的环境和氛围中,同学们会倍感温暖和关爱、快乐和舒适,充满自信,追求上进,学习兴趣浓,集体观念强,并从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和存在的价值·教师之爱点燃了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的激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同学们也将会热爱之情回馈亲爱的老师,师生间互敬互爱,水乳交融。爱屋及乌,学生不仅喜爱老师,也喜爱其所授之课,喜爱之情已经内化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同学间互助友爱,团结一致,有浓浓的爱意,充满了仁爱之心。 (二)尊重学生 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打击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伤自尊,尊重学生的思想;不泼冷水,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轻视,尊重学生的观点。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别具一格和独具匠心。大力支持和发展他们的特长,认真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重视他们对问

青少年情感淡漠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情感淡漠原因及对策研究 甘灵杰刘米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是全面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部分青少年情感淡漠,致使其丧失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文章在阐述青少年情感淡漠表现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情感淡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情感淡漠;亲子关系 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基本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飞跃式发展,易出现一系列成长问题,情感淡漠便是其中之一。情感淡漠是指持续一年以上亲情淡漠,不关心他人、自私、生活意愿低、反感抗拒亲人之间的交流,对家庭对亲人冷漠无情[1]。 一、青少年情感淡漠的表现 青少年情感淡漠是指,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及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比正常水平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内心荒漠化、情感世界空白、缺乏同情心、不能理解周围人等[2]。调查显示,约63%的青少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3]。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事件屡有发生,杀亲、弑师血案屡见于报端。曾经发生于上海某学校的学生虐猫事件,最初原因是发泄压力;北京一学生为验证所学知识,将硫酸泼向动物园的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报复泄恨,连杀自己几位同学……青少年情感淡漠还表现在缺乏现实感上,他们将情感宣泄在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虚拟世界中,排斥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不利于道德人格的完善和积极情感体验的收获。 二、青少年情感淡漠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是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他们心灵丰富、敏感偏激、脆弱、极易受到触动,往往会因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一旦情绪走向低谷,会变得脆弱不堪,易走极端。 第二,青少年情感淡漠很大程度上与之前的成长任务是否完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婴儿期(1个月至3岁)又叫亲子依恋期,其心理成长任务是通过与父母及其重要他人的接触,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早期亲子依恋缺失的孩子容易与父母长期处于对抗或关系淡漠之中,他们不太容易相信别人,因缺乏安全感而自卑,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低,容易被同伴排斥等。这些青少年往往易焦虑紧张,抗压能力较弱,寻常的挫折事件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应,假如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极有可能出现心理异常的症状。

浅谈缺失的情感教育

浅谈缺失的情感教育 重庆市奉节县新城小学张卓媛交重庆市当生存压力、工作压力、竞争压力袭来的时候,人们把过多的赌注压向教育,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灌输的思想是:现在不好好读书,考不上重点学校,上不了好的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所以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好好读书,考出好分数,能考出好成绩的就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其它的似乎都不重要,以至于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被分数所包围,被功利所吞噬。孩子的心也渐渐地变得冷漠,感情越来越“沙漠化”,“两眼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分数的怪圈里步入迷宫。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把智育当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试问,有多少老师和家长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情感世界? 一、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 勿容置疑,教育的根本在培养人,让人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应该是教育的至高追求。而现在的教育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用一个标准和模式“克隆”人。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时。上级向学校要政绩,教师向学生要成绩,学校教育偏面地以学科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上到下,从学校到家庭两眼紧盯着升学率、录取率,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着知识的积累,孩子的身心却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前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似乎也轰轰烈烈,基础教育改革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新理念、新方法接踵而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可在这个表面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其内心的情感关注度又有多少?有多少教师真正走进

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烈?普遍厌学?缺乏热情? 1、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轻情感的交流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从培养人的意义上来看,知识的获取都不及美好情感的养成重要。情感,对教育而言,不仅是目的,还是过程,更是载体。伴随着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知识的达成悄然而至,无需刻意更不用训斥,而现在的课堂恰恰成了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星期一的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照例走进课堂,环顾教室,一张空荡荡的课桌让我一阵心酸——她,朱敏,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不到半年的时间,父母亲因病先后离她而去。一刹那,我抑制不住心头的痛想着前些天她还在教室里听课的样子,做作业的身影,忍不住把她的事告诉了学生,想不到孩子们也一个个悄悄地擦眼泪,回想着与她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情景持续了近一刻钟,面对这样的课堂怎么办?我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没想到孩子稚嫩的心是如此地善解人意,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调整状态,然后老师按计划进行教学,这堂融入了师生真情交流的语文课非但没有因为时间的缩短而受影响,反而让我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种情感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下课铃响了,我不忍心拖堂可学生们不愿意下课……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需要以心换心的交流与体验,需要尊重与理解,

浅析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发展和策略 百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思想,渐渐的摆脱了传统的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旧的教学思想,然而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在老师的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的知识,还得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尽管现在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所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以致现今的教育体制与学校的实际教学并没有接轨。学生的成绩会影响着自己的情绪,使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焦虑感、烦躁感及叛逆情绪普遍存在于学生中,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学生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如:考试不理想压力大跳楼、心情不好打架、不听家长的劝告和教育而跟父母动手、与老师出现敌对心理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导致现在学生难教。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反思学生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教育,以上学生的表现都是缺乏情感教育的表现,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情感的缺乏比知识的缺乏具有更大的危害。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功,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只有依靠智商和情商,才能攀登成功之顶。所以,要想素质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上,要想取得成功,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学生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1、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需求主要是以快乐为主,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老师及家长看重的是高分,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所以对学生的影响是压力很大,压力和紧张的情绪笼罩在孩子身上,一次考试的不及格或不理想,孩子的挫折感、自卑感、自然而然就产生,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不正确批评和教育,再加上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属于独立个性和叛逆心理比较强的阶段,直接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态。 2、现在的家庭,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而在外地奔波,很少在家和孩子沟通谈心,孩子有疑虑或困惑没地方讲,内心的压抑感自然产生,在没有亲情的教育的情况下,孩子孤僻的性格表现出来,还有些孩子靠爷爷和奶奶的照看,孩子本身疑虑或困惑无法跟他们沟通,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很自然的让孩子形成一种放纵的个性,

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

中学生情感和意志教育方法 一、案例 曾经教过一个名叫许飞的女孩,平时学习特别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懂的地方下课也会问,直至把它弄懂。但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下课也不出教室,就坐在位置上,要么看书,要么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感觉这是一个让人比较省心的学生。但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变得不那么让人省心了。在高三下学期的一次周考中,她的英语成绩较平时有所下滑,只考了105分,平时她可以考120分左右。看得出来她的情绪有点低落,哎!怎么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住了?笔者安慰她,对她说偶尔一次考得不理想并不代表什么,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她能总结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查遗补漏,成绩一定还会上去的。她点头,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笔者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但是,后面发生的两件事让笔者大吃一惊,这次105分事件对她的影响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料。 那是105分之后的又一次周考,她整个考试过程中都在认真做题,笔者心中暗喜,她终于调整过来了,未受105分的影响了。但当笔者批改试卷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卷子,当时笔者还认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她的卷子,心里很不

安。第二天上午一问,才知道她根本就没有交卷,理由是题没做完。笔者又苦口婆心地与她进行了一次沟通,她的反应又是不停的点头,好像这一次她是听到心里去了,但笔者的心里却没了底,她真的能走出105分的阴影吗?后面的又一次考试,让笔者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考试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时候,她对我说想上厕所,我让她去了,结果是她一去不复返,当时笔者很恼火,但并没有立即找她和责备她。待第二天问她时,她竟说因为考试题目有点难,她不想做下去了。 看来,那一次105分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到底在想什么?笔者前面两次的说理教育看来是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笔者应该怎么开导她呢?对于这样一位封闭自我,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的内向学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她?她心里一定很痛苦,看着她在痛苦里煎熬,笔者却无能为力,笔者在心里骂自己无能:不行,不能放弃,一定要再试一次。笔者又把她叫到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她跌倒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以后就爬不起来或是自暴自弃不愿爬起来。并告诉她教师非常担心她目前的这种状况,从笔者真诚而关怀的眼神中,她似乎读到了什么,她向笔者保证,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从她的话语中,笔者感觉到一种坚定。在后面的高考复习中,她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6-06-07T09:54:43.2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作者:陈思平[导读] 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荣县 643100) 情感教育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自信是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人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因此教师的评价十分关键,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即: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结果就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厌恶学习。前面提到的教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此外它还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1、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英语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例子,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注意例句的选用,尽量避免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句子,如:在用although一词造句时,以下两个句子都正确无误: (1) Although he worked very hard, he didn‘t pass the exam. 尽管他非常努力的学习,却没有通过考试。 (2) Although he failed the exam, he didn’t lose heart. 尽管他考试不及格,他并不丧失信心。 但是很显然,例句(2)比例句(1)更具乐观色彩。长期下去,这种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产生虽微妙却能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是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紧张情绪。 2、课后结合作业检查,做出积极评价。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心和在意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价,因为一个分数,一句评语都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作业评价是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一块园地,也是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根据、相互竞争的动力。细致的批改、积极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试想一个老师改作业从来只有一个日期的话,恐怕学生连作业发下来后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长此下去,作业、学习的兴趣也就没了。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办板报英语角、举办英语竞赛活动等,让他们充当其中能胜任的角色,从而在参与中充分表现他们的才干,在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心总是和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树立信心。 此外,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倾注热情,激发自信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的付诸实践,让他们不断以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努力提高成绩,增强综合素质,争取成功。只有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在成功的作用下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陈银芳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陈银芳 发表时间:2018-08-03T13:57:26.66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陈银芳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情感教育极为重要,这也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情感教育体系,为学生展开课堂实践。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511450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的课程中,情感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鞭策他们更好的成长,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情感教育极为重要,这也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情感教育体系,为学生展开课堂实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教育、应用 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感教育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中脱离,逐步向理性和感性知识品性教育前进。从传统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一个更加完善和崭新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尤为重要。情感教育与理论认知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情感上的需求与交流,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情感交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求知欲望和感情需求,进而增强对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所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积极乐观的情感面对生活,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更是一种完善的教育体系中的利剑。 2.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老师与学生之前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出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一味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烦恼。但是情感教育的融会贯通可以将枯燥的道德法治课程变得妙趣横生,情感交流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1.提高自身认知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桥梁十分重要,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时总是抱有强大的求知欲望,而求知欲望的出现正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自己的认知程度。 2.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习兴趣,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初中生,是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点,所以在进行教课的过程中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十分重要,教师的喜怒哀乐往往能够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加欣然地去接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授课时充满活力,学生在听课时也积极认真。同时,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态度也十分的重要,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其次,在鼓励学生时要不偏不向,让学生鼓起勇气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最后,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充满求知欲望。 3.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也是他们青春期的转折点,所以在进行情感宣泄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异常表现,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愿意聆听学生内心的烦闷与苦恼,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合适的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从情感和教育对学生进行纠正和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让让他们在最美的年级遇见最美的自己。 二、情感教育的应用 1.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拥有较高的情感教育素质是大前提。情感教育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是要拥有情感美,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美丽的心灵才能够更好的转化为情感素质教育。想要提高个人的情感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事物看法与追求,个人的情感智商占人脑的百分之八以上的作用。人的情感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意志追求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才能够以争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在情感精神上产生共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授课时,要以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对待工作,同时以身作则乐观、平等的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极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所以,教师要以一种积极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健康、乐观的人格魅力。 2.建立积极情境教学氛围实现情感互通 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制定各种各样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的融入到课堂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教学,忽略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积极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中。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营运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从而构建一个积极地交流平台。 结语:综上所述,在《法治与道德》的课程中加入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在进行知识教育时,教师应积极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寻找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点。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树立品性的重要阶段,理性的课本知识已不足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人生价值观。在成长的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浅谈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详细研究了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一)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自卑的表现有: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有意识地掩饰“缺点”。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产生自卑的原因有:从外部环境来看,较常见的原因为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从内在心理过程来看,自卑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和不当的自我评价所导致的。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更关注自己的外表、能力、自我价值、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同一性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同小学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程度较低。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由于丧失实现理想的信心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即自卑。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的ABC 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由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虽然人们也许不能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这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如,“我必须是全班学习最出色的人”,“所有的人都得喜欢我”等)往往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当这些想法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便会产生某些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导致他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件事的失败而导致对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整个人的否定。 (二)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觉得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 抑郁的表现为内郁。如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的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并且很容易被激怒。大部分人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例如,有人曾说过“要不是因为父母早已了却此生了”。其中也的确有付诸于行动,造成不良后果的;思考能力下降,他们常常感到思维变慢,联想困难,行动缓慢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责,自我评价过低,将自己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都说成是滔天大罪,甚至认为自己罪该万死。机体的变化,如口干、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显得疲乏无力,伴有叹息、呻吟或哭泣的表情,有时也可有其它躯体疼痛的

浅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浅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2-07-18T11:33:01.4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敏高树平[导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张敏高树平(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山东诸城262200)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 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我们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课堂中教师的饱含真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俘虏”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慑力”、“穿透力”使学生为之动脑,为之动情,促其兴奋,促其上进。再者,学生自身本来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只有在外界刺激下才会引发出来。许多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富于情感的语言,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共鸣,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呢? 1.以心换心,以情育情 教育是一门说理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教育教学有“理”的教化,也有“情”的感化,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师跟学生谈话或进行课堂教学,都要善于创设熔炉似的情境,造成关心、体贴、互助、理解、尊重、信任等良好的气氛。教师只有提高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动相互理解之情,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我们,才能达到心理相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责任感,是一种带有献身精神的无私纯净的感情。 2.语言应富有生动性 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的教师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调动学生运用智力和心理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其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加强学生的无意注意,点燃起心灵的火花。教师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语言形象的活泼鲜明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抽象化具体,深奥化浅显。教师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口语修辞的运用上。妥帖的比喻,能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追根溯源;强烈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一两句机智幽默的插话,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启学生智慧的天窗,引发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样学生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既可以获得知识的滋补,又可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口语富于生动性,还应加大语言的“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如话家常,这样语言才具有魅力,具有感染力,学生才会陶醉。思维才会像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 3.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富有启发性。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很难想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课文重点、难点,运用设问、反问、停顿等手段设疑、激疑是许多优秀教师的拿手好戏。启发性的语言不仅可以加强儿童的有意注意,强化知识信息输入,而且可以使“课堂形势”波澜起伏,学生的思维张弛有度。如果缺少启发性的语言,课堂气氛则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抑制。因此,启发性的语言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情感潜势的有效方法。 4.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判断喜剧性特征和现象的一种能力。课堂上恰当的使用幽默性的语言,既不偏离教学中心,又可调节学生的情绪,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十分有益的。比如一次课上,我在讲到一篇文章中The yellow cat is sleeping on the table.有个学生已经趴在桌上打瞌睡了,我说Look! That boy is sleepy.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leep and aleepy, my yellow cat? 全班哄堂大笑,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醒了那个学生,可谓一举两得。使用幽默性的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