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诸葛亮二人的胸怀与才识,学习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写就的一部传世名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就是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

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多才多艺,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背景资料

建安十二年(207)冬至建安十三年(208)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3.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现实。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

(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 犹.然(yóu)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 汉室末胄.

(zhòu) 愧赧.(nǎn) 谬.

(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

食壶浆(dān) 冠??? (ɡuān )王冠(ɡuàn )冠军 屏??? (bǐn ɡ)屏气(pí

n ɡ)屏风 殷??? (yīn )殷商(yān )殷红 塞??? (sè)阻塞(sāi )塞满(sài )塞外

宿??? (sù)宿舍

(xiǔ)住一宿

(xiù)星宿

纶???

(ɡuān )纶巾(lún )涤纶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见。 叱:大声责骂。

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文中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惜,体恤。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揽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词语辨析

“如雷贯耳”和“臭名昭著”两个词都有“名声很大,名声在外”的意思。“如雷贯耳”是指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含褒义。“臭名昭著”是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建功立业,兴复汉室。刘备前两次拜访孔明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2、3):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末胄”“愚夫”并“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答案示例: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2.第3自然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世事、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3自然段中“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4.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天下将成三足鼎立之势。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时,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平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恭敬地等了许久,可见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2.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波折才见到诸葛亮,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本文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继续等候。见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他又侧身睡着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半晌”。这样千呼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杜甫的《蜀相》并简要赏析。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四、课堂小结

由《三顾茅庐》足见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刘备力排异议,决定“三顾茅庐”刘备发现诸葛亮在睡觉,便恭敬等待诸葛亮与刘备谈论兴邦救国之策刘备成功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拜见

诸葛

亮的过程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3)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 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 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 之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 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殆.(dài) 拜谒.(yè) 纶.巾(guān) 胄.(zhòu) 鹤氅.(chǎng) 箪.食壶浆(dān) 愧赧.(nǎn) 存恤.(xù) 顿开茅塞.(sè)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九年级上册 23三顾茅庐

23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

最新九年级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详略得当、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简介及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1

23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九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23*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è) 纶.巾(gu ān) 末胄. (zh òu) 愧赧.(n ǎn) 倾颓.(tu í) 存恤. (x ù) 殆.尽(d ài) 疏懒.(l ǎn) 鄙. 贱(b ǐ) 如雷贯.耳(gu àn) 顿开茅. 塞(m 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 :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 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 席: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 :爱惜,体恤。 总揽.. 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 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

2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

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诸葛亮二人的胸怀与才识,学习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写就的一部传世名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就是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

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多才多艺,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背景资料 建安十二年(207)冬至建安十三年(208)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3.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现实。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 今番. (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 犹.然(yóu)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 汉室末胄. (zhòu) 愧赧.(nǎn) 谬. (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 食壶浆(dān) 冠??? (ɡuān )王冠(ɡuàn )冠军 屏??? (bǐn ɡ)屏气(pí n ɡ)屏风 殷??? (yīn )殷商(yān )殷红 塞??? (sè)阻塞(sāi )塞满(sài )塞外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2.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 ..: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 ..: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 ..:爱惜,体恤。 总揽 ..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