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1.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的土地退化。其核心是土地退化。

2.荒漠化地区气候特征:

①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

②气候干燥

③冷热剧变

④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3.荒漠化防治工程: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4.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

①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黄土高原等具起伏的地区,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②自然原因: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隔,降雨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大范围频繁的强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而局部地区的起伏地形,深厚、疏松的沙质土壤和短历时高强度的降水特征,大范围极度干燥与局部地段低洼、排水不畅,降水稀少与强烈的蒸发,在不合理的灌溉措施下又加剧了土地盐渍化。气候因素,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另一些地区气温则有增高的趋势,导致蒸发力的增大,助长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5.荒漠化危害:

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变化;水文状况恶化;污染环境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6.影响风蚀的因素:

土壤抗蚀性;地表土垄;降雨;土丘坡度;裸露地块长度;植被覆盖。

7.风沙运动规律:

①沙沙粒粒径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离地表越高,细粒越多,主要为悬疑;越近地表粗粒越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②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含沙量随高度迅速递减,在较高气流层中搬运的啥量少,而贴近地面含沙量大。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下,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

③含沙量随风速变化:当风速显著超过起动风速后,风沙流中的含沙量急剧增加S=e^0.74v S:绝对含沙量 v:风俗 e:常数(e=2.718)在同一粒径沙粒组成的地表上,无论风速大小,近地表气流中总有一层的含沙量相对稳定的,随着风俗增大,下层气流中的沙量相对减少,上层相对增加,但由于输沙总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所以上下层绝对含沙量都增加。

8.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

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9.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速生性适应;

稳定性适应;

选择性适应;

多繁殖型适应。

10.沙丘移动方向总是和起沙风年合成风向大致一致。

沙丘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11.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

植物固沙作用;植物阴沙作用;植物改善小气候作用;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

12.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一、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二、飞播造林种草固沙(种子大粒化处理)

三、植物固沙(直播、植苗、扦插)

四、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沙地农田防护林、沙区牧场防护林沙区铁路防护林)

13.盐渍土形成条件:

物质来源、地形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人为因素。

14.水盐运动规律: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15.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①控制盐源

②消除过多的盐量(通过冲洗、排水、客土等措施)

③调控盐量

④转化盐类

⑤适应性种植(利用盐生植物、耐盐植物,控制地面蒸发、减少积盐过程)

16.简单叙述荒漠化地区植被建林技术。

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直播固沙;

植苗固沙;

扦插造林固沙;

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17.我国风沙区固沙造林树种。

梭梭、白梭梭、柽柳、胡杨、沙枣、沙拐枣、柠条、沙柳、沙打旺、樟子松。

18.三大荒漠森林:

梭梭、柽柳、胡杨。

19.五带一体的铁路防护体系:

防护带宽度,迎风面300多米,背风面200多米,共500多米。

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

采取了以固为主,固阻输结合的措施,体现了以沙治沙的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创举。

该体系包括固沙防火带(防火平台:在路基迎风面20m,背风面10m,因故啥防火需要,清楚植物,整平沙丘,铺设10—15cm厚的卵石、黄土或炉渣)、灌溉造林带(水林带:在固沙防火带外侧迎风面60m,背风面40m范围整修梯田,修筑灌渠,梯田设障,灌水造林)、草障植物带(旱林带:在灌溉带外侧,迎风面240m左右,背风面160m左右,流沙全面扎设1m*1m半隐藏式麦草方格式沙障;然后2行1带隔1行,株行距1m*1m,栽植沙生旱生灌木)前沿阻沙带(人工阻沙堤:该带用柽柳巴或枝条,地上障高1m,地下埋30cm,加固成折线形,设置在丘顶或较高位置,起阻沙积沙作用)、封沙育草带(自然繁殖带:在阻沙带迎风百米范围内,局部沙丘迎风坡采取封沙、设障、栽灌木的方法,促其自然繁殖,减轻阻沙带压力)

20.封育条件:

封育区必须存在植物生长的条件,有种子传播、残存植株、幼苗、萌芽、根蘖植物存在。

21.沙地造林方法:

①前挡后拉造林法

②撵沙腾地造林法

③背风坡高杆造林法

④钻孔深植造林技术

⑤大苗深栽与长插条深插

⑥抗旱造林系列技术

⑦2行1带造林法

⑧沙地杨树嫁接更新法

⑨沙地乔木萌蘖苗更新法

⑩沙地乔木根孽苗更新法

⑾沙地樟子松造林

22.沙障:

(一)机械沙障:

采用柴、草、树枝、黏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统称机械沙障。分为平铺式沙障、直立式沙障。直立式沙障又分为:高立式沙障、地立式沙障、隐蔽沙障。

(二)沙障设计的技术指标:

①沙障孔隙度:沙障空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一半多采用25%—50%的透气孔隙度。风力大的地区,而沙源又小的情况下孔隙度应小;沙源充足时,孔隙度应大)

②沙障高度:一般设30cm—40cm,最高有1m就够

③沙障方向:沙障的设置应与主风方向垂直,通常在沙丘迎风坡设置。

④沙障的配置形式:行列式、格状、人字形、雁翅形、鱼刺形

⑤沙障的间距:风力弱处间距可大,风力强时间距就要缩小。一般在坡度小于4°的平缓沙地上,障间距应为障高的15—20倍

⑥沙障类型及设障材料的选用:选用透风结构的高立式沙障为宜。

(三)高立式沙障设置方法:把材料(芦苇、板条)做成70cm~130cm的高度,在沙丘上画好线,沿线开沟20~30cm深,将材料基部插入沟底,下部加一些不叫短的梢头,两侧培沙,扶正踏实,培沙要高出地面10cm,最好在降雨后设置。

23.化学固沙:利用稀释了的具有一定胶结性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松散的流沙沙地表面,水分迅速渗入到砂层以下,化学物质将沙子胶结成一层保护壳。

化学固沙物质:沥青乳液固沙、沥青化合物固沙、涅罗森固沙、油-胶乳固沙、沙粒结块固沙。

24.风力治沙技术措施:

定义: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固执利得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

措施:以固促输,断源输沙;集流输导;反折侧导。

25.风力治沙措施的应用:

渠道防沙;拉沙修渠筑堤;拉沙改土。

26.水利治沙措施的应用:

以水力为动力,按需使沙进行输移,消除沙害,发行利用沙漠

应用:引水拉沙修渠;引水拉沙造田;引水拉沙筑坝。

27.非堆积搬运和饱和路径学院是风力治沙的理论依据。

28.土壤脱盐有两个指标:

土壤允许含盐量;脱盐土层厚度

我国改良利用盐碱地的农业生物措施主要有:

①种稻改良盐碱

②水旱轮作

③培肥抑盐改土

④平整地

⑤深翻晒垄。

29.雨水集流系统包括田间工程措施和田外工程两大类。

30. 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水力工程技术措施

①排水防止土壤盐渍化(排水排盐,控制地下水。调节水盐动态)

②冲洗改良盐碱地(要具备两个条件:充足的淡水资源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和畅通的出路)

③灌溉淋盐(灌溉时,在原有作物需水量的灌溉定额中,适当的增加灌水量,使这部分水下渗,淋洗盐分,达到降低盐分的目的)。

二、农业生物措施(种稻改良盐碱、水旱轮作、培肥抑盐改土、平整土地、深翻晒垄)

其中冲洗盐碱地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具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可先用咸水冲洗后再用淡水冲洗后再用淡水冲洗,其次,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畅通的出路。

31.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①控制盐源

②消除过多的盐量(通过冲洗、排水、客土等措施)

③调控盐量

④转化盐类

⑤适应性种植(利用盐生植物、耐盐植物,控制地面蒸发、减少积盐过程)

29飞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①流沙地飞播植物中选择

②沙地飞播种子的发芽条件及种子处理

③飞播期选择

④飞播量的确定

⑤飞播区立地条件选择

⑥兔鼠虫病虫害

⑦飞播区的封禁管护

30.道路荒漠化的危害:

路基风蚀,磨蚀;路基积洪;雪害;水害。

31.沙地造林方法:

①前挡后拉造林法:陕北群众在流动沙丘湿润丘间地脊风坡前面营造乔木林或乔灌混交林,同时在沙丘迎风坡下部造灌木林。乔木林或灌木混交林长成后可起挡沙作用,阻止沙丘前进;灌木林则起消弱沙丘流动作用。丘顶可被逐步削平,为以后全面造林创造条件

②撵沙腾地造林法:在荒漠、草原流动沙丘丘间地比较湿润的条件下,人工促进迎风坡风蚀,从而扩大丘间地造林面积,并在风蚀下方造林,使沙子堆积在林内,用沙埋促进林木生长,经沙埋的树木有的树高生长早可达同龄林的5倍,堆积的啥子还可以保墒,防止次生盐渍化。这种造林法被概况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

32.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

为一体的新型集合农业体系。

农业生态特点:

①发展目标

②科学理论与方法

③技术特点

④生态结构体系

⑤生产管理体系

农业生态的系统功能:

生物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经济转化

生态农业技术:

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

3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干扰性与控制性;高产性;脆弱性;开放性;复合性;区域性。

34.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模式:

①“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②种、养、加、能源一体化模式。

③延安市生态农业建设典例。

35.荒漠化地区地表径流特点:

①以短河道小流量河流居多

②河流河床不稳定易改道

③径流补给类型多样,时空分布不平衡

④内陆河流径流形成区与散失区分带明显

⑤内陆河流径流年际变化系数较小,河流水量稳定。

凝结水:在荒漠化地区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凝结水时杀去植物生长的重要水资源。

36.水资源合理调配:

蓄水保水措施(修建水库、河网、利用湖泊地下水库和田间蓄水措施);

调水排水措施(通过引水渠道使得各流域间的水量相互调剂)

37.雨水的收集利用:主要有田间工程和田外工程(人工水库、涝池、旱井、水窖)。

甘肃省的“121”工程:农村每户建100平方米集水面积,修两个集水坑,建一亩水浇地。宁夏“水窖工程”:母亲水窖。

陕西“甘露工程”:打窖蓄水。

38.水资源的的合理利用:

①旱地节水农业:整地、鱼鳞坑、铺地莫、秸秆覆盖、草粮带状间轮作。

②雨水的收集利用:水窖、旱井、水池、涝池。

③节水灌溉:喷灌、滴灌、渗灌

④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蓄水保水、调水排水

附:

雨水收集系统组成:雨水收集系统包括田间工程措施和田外工程。

田间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土地、水平梯田、鱼鳞坑等。

田外工程:水窖、旱井、水池、涝池。

雨水基流系统一般指田外工程其组成为:集流面、输水渠、沉砂池、拦污栅、进水管、蓄水设施、放水口。

39.节水灌溉类型

喷灌、滴灌、渗灌、雨水收集、水资源合理调控。

40.发展薪炭林途径:

①人工营造:利用荒沙、荒滩、荒地营造高效薪炭林。

②封山育林:对宜林荒沙、荒山、荒滩进行调查,符合条件者,规划为薪炭林。

③改造残次林:各种原因形成的残次林符合薪炭林条件的,通过平茬更新改造为薪炭林。普及节柴灶。

41.发展沼气的作用:

①有效地解决能源与照明,改善农民生活,改善环境

②提高肥效,为农业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③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除害灭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④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

⑤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2.中国土地的荒漠化类型分为:

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其他因素形成的荒漠化。

43.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有哪些?有什么好处?

一、发展薪炭林、普及节柴灶。

二、太阳能的利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建筑等。

三、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风力提水技术、风力咸水淡化、风电汽车。

四、沼气的发展应用。

好处:如:发展沼气的作用:

①有效地解决能源与照明,改善农民生活,改善环境

②提高肥效,为农业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③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除害灭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④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

⑤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4.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灶(热箱式太阳灶或聚光式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建筑。

45.风能的利用:

风力发电、风力提水技术、风力咸水淡化技术。

46.沼气的应用:

沼气灶、沼气灯、沼肥。

47.荒漠化防治模式。

(一)亚湿润地区防治模式:

1、松嫩沙地模式:

沙地庄园开发模式(营造护田林);

沙地旅游开发模式(建立沙地森林公园)。

2、科尔沁沙地模式:

沙地樟子松固沙模式;

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模式;

小生物圈整治模式;

多元化系统整治模式。

3、沿河沙地模式。

(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

1、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的“三圈”模式:滩地、低缓沙丘地、中高大沙丘三种景观。

2、榆林治理模式:固沙造林、恢复植被技术系列;沙地人工新绿洲开发建设技术系列;综合高效开发技术系列。

(三)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

1、沙坡头铁路“五带一体”防沙技术模式。

2、民勤咸水灌溉模式。

3、和田荒漠绿洲模式。

48.种子大粒化处理:

大粒化不再用黄土,而是用骨胶和沙子来代替。要大粒化50Kg花棒种子,用骨胶2Kg,加水25Kg。在大锅里熬,准备好过筛的细沙40Kg.在容器中将熬好的胶水倒在花棒种子上,立即搅拌,接着将沙子倒进,趁热,迅速搅拌均匀,使每一个种子都沾一层胶水,外面沾满沙子。搅匀后铲出晾在毡布上,晒干收好备用。种子实际仅占沙子25Kg,重量上增加种子的一半,体积增加的不多,达到了即提高固结力,又减轻重量的目的应用效果好。

49.播种方式分为:

条播;穴播;撒播。

50.植苗固沙分为5个步骤:

苗木质量;苗木保护;苗木定植;植苗季节;树种选择。

51.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湿润指数为0.05—0.65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52.荒漠化地区地貌的总特征是以高原形地貌为基础。

53.风力作用过程包括风对土壤物质的分离、搬运和沉积三个过程。

54.风力作用过程包括风力侵蚀作用、风的输移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55.土壤次生盐渍化: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的土壤或已经改良为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为盐渍化土壤

56.引水拉沙造田:

引水拉沙造田是利用水的冲力,把起伏不平,不断移动的沙丘,改变为地面平坦,风蚀较轻的固定农田。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54.5%;半干旱地区的占30.6%;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14.9%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27.4%;中度占15.6%;重度占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8%。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13.5万km2、4.6万km2和2.4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0%、22.4%和11.6%。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word版本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 治对策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将会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开展更好的合作和更加有效的资源转移。例如,在技术家园情景中,通过强化产权等政策改革以及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更好的通盘考虑,使得旱区的压力相对减小。相反,在区域化的世界里,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资源转移不断减少,全球协议的作用则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完整版)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国际上对荒漠化及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2.我国对荒漠化认识的演变过程 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1.简述世界荒漠化概况(面积、分布、类型、趋势等) 2.简述我国荒漠化地区的自然概况(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 3.指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4.论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因素、人为因素、深层次社会根源)5.简述中国北方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6.论述中国沙漠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7.简述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 8.我国荒漠化类型从动力成因的角度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9.论述荒漠化的危害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1.简述土壤风蚀产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2.论述风沙流结构特征 3.简述沙丘移动方式、速度及影响因素 4.论述风力侵蚀作用机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辨析沙漠、沙地、沙化、风沙化、荒漠、荒漠化等概念 6.论述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改造作用 7.简述植物适应流沙和干旱环境条件的生理生态特性 8.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子,指出其防治的基本对策9.论述水蚀荒漠化防治原理 10.简述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11.简述我国盐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12.简述土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原理 第四章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1.论述植被建设对防治荒漠化的意义 2.简述封育恢复植被的原理、效果及在防治土地荒漠化中的作用 3.简述我国飞播治沙的意义 4.简述沙区飞播造林的优势与关键技术 5.应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 6.试述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关键技术 7.论述不设沙障的植物固沙技术及注意事项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4997306.html, 全球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作者:张永民 来源:《西部大开发》2016年第05期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是指旱区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目前,荒漠化在世界各地的旱区均有发生,具有局地和全球效应。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增长以及人类福祉的改善趋势发生逆转。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预防荒漠化对提高人类福祉水平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化的现状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但是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研究工作却十分欠缺,迄今为止仅开展过3次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评估。 荒漠化的区域与全球效应。荒漠化具有区域与全球尺度的环境效应,有时会对远离荒漠化区域数千公里的其它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荒漠化的有关过程,比如植被减少,会促进气溶胶和尘埃的形成。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对云的形成、降水格局、全球碳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例如,北京春季的大气能见度常常受到来自戈壁荒漠的沙尘暴的不利影响,而且起自中国境内的大规模的沙尘暴有时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甚至北美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荒漠化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也会扩展到旱区之外。如旱灾频发以及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已经成为人口由旱区向其它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将会削弱当地人口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能力。同时,这种移民方式还会加剧城市的扩张,而且由于对稀缺自然资源的争夺,还会引发内部和跨界的社会、种族及政治冲突。因此,荒漠化引起的移民,会对局地、区域乃至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招致外来干预。 荒漠化的未来情景 未来的变化情景。荒漠化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土地利用模式、习惯行为和气候变化等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等间接驱动力,而且间接驱动力与直接驱动力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在间接驱动力的作用下,如果当地的土地使用者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进行不可持续地利用,就会造成荒漠化的发生,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化过程可能进一步加剧。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旱区居民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方式改善其农耕习惯和提高放牧的迁移率,则会避免土地退化的发生。总体来讲,气候因素与人为响应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果,最终出现何种结果,关键在于土地使用者采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水土保持学考题及答案2007年

2007年水土保持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30分,共15空,每空2分) 1、土壤侵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 (土壤因素)、森林植被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生境)。 3、我们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悬移);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3万)km2;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 二、拭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三、试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题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得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四、简述影响我国风蚀沙质荒漠化的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10分) 答: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最水气的阻隔,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大范围频繁强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土壤疏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气候的干旱,部分地区的降水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助长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人为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干旱地区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的开矿;在黄土高原的具起伏的地区,陡坡垦荒;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战争以及其他认为活动。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