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半干旱地区的占%;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中度占%;重度占%。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万km2、万km2和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和%。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四、盐渍荒漠化

(一)盐渍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总面积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二)盐渍荒漠化的程度

以干旱区最为严重,半干旱区居中,亚湿润干旱区则相对较轻。

第五节荒漠化危害

(一)土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表层土壤发生退化,由于水蚀、风是作用,使植被赖以生存的肥沃表层土壤荒漠化

*沙漠蔓延,吞噬绿洲、农田,直接造成农牧业减产

*洪涝灾害引起大量土体搬运、沉积

*土壤肥力降低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酸化(使用过多的某种化肥)

*土壤污染,这是由于工业、城市的废弃物堆放或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

(二)生物群落退化

(三)气候变化

(四)水文状况的恶化

*洪峰流量增大,形成洪涝灾害,枯水流量减少,断流时间增加。

*地上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水蚀作用加大,水质变坏,甚至在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为土地资源的退化创造了恶性循环的条件。

*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有些河湖滩地天然绿洲的沼泽土、草甸土逐渐向盐渍化土壤演变。

(五)污染环境

(六)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第一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

一、风力侵蚀作用

(一)沙粒的起动

(二)风力作用过程

1.风力侵蚀作用2.风力输移作用

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

3.风力沉积作用

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土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

(1)沉降堆积

(2)阻遇堆积

(三)影响风蚀的因素

1.土壤抗蚀性

我国干旱区风成沙的力度成分,以细沙为主,很难形成抗风蚀的结构单位,易被吹蚀。

土壤抵抗风蚀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土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

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提高抗蚀能力。

2.地表土袭

由耕作过程形成的地表土袭,能够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运动的泥沙颗粒来减慢土壤风蚀。

降雨使表层土壤湿润而不能被风吹蚀。

降雨还通过促进植物生长间接地减少风蚀。

降雨还有促进风蚀的一面。因为雨滴击坏了土块和团聚体,提高了土壤的可蚀性。

4.土丘坡度

5.裸露地块长度

风力侵蚀强度随被侵蚀地块长度而增加,对于一定的风力,挟沙能力是一定的。土壤可蚀性越高(抗蚀性越低),则饱和路径长度越短。

6.植被覆盖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生长的作物或作物残体),是降低风的侵蚀性最有效的途径。

植被的保护作用与植物种类(决定覆盖度和覆盖季节)、植物个体形状和群体结构、行的走向等有关。二、风沙运动规律

(一)风沙流结构特征

1.沙粒粒径随高度的分布特征2.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3.含沙量随风速变化

(二)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的方向和方式

(1)沙丘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致相一致。

2)沙丘移动的方式

取决于风向及其变率,分为3种情况: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2、沙丘移动的速度

沙丘移动的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三、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一)土地风蚀退化

土壤退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土壤流失

(2)土壤质地变化

(3)养分流失

(4)生产力降低

(5)磨蚀

四、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风蚀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风蚀退化过程。制定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主要依据土壤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即蚀积原理。

原理和途径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

(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

(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

(4)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

第二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植物治沙成为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最有效的首选措施。利用植物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地,首要问题是植物在流沙上如何成活与保存,及其改造流沙环境的生态功能。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

可以利用天然植物在流沙地区去恢复和建立植被,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

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个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项植物治沙技术措施的主要依

(一)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流沙上分布的植物,产生一定的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为:

(1)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

(2)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3)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二)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流动沙丘上的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能力可归纳为以下4种类型:

1.速生型适应2.稳定型适应3.选择型适应4.多种繁殖型适应

(二)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沙生植物对流沙环境活动性的适应途径主要是避免风蚀,适度沙埋。沙埋的适度范围可用沙埋厚度与灌木本身高度之比值(A)来衡量。A=0~为适度沙埋,A>为过度沙埋

天然灌木、半灌木产生灌丛沙堆效应,以消除风蚀。

(三)植物对流沙环境变异性的适应

植物对环境变异的适应性变化,亦即沙地植被演替规律,这是恢复天然植被和建立人工植被各项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

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

(一)植物固沙作用

植物以其茂密的枝叶和聚积枯落物庇护表层沙粒,降低近地层风速,加速土壤形成过程,提高临界风速值,起到固沙作用。当沙面逐渐稳定以后,便开始了成土过程。

(二)植物的阻沙作用

输沙量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相关,风速的降低,起到阻沙作用。

植被阻沙作用大小与覆盖度有关,不同植物固沙和阻沙能力取决于近地层枝叶分布状况。灌木固沙和阻沙能力较强。

(三)植物改善小气候作用

在植被覆盖下,反射率、风速、水面蒸发量显著降低,相对湿度提高。小气候改变后,加速成土过程。(四)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

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机械组成发生变化。

②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③水分性质发生变化。

④有机质含量增加

⑤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增加。

⑥碳酸钙含量增加,PH值提高

⑦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

⑧沙层含水率减少。

第三节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一、水力侵蚀作用

(一)侵蚀起动流速

起动流速或临界流速分为滑动起动和滚动起动2种

(二)水力侵蚀作用过程

1.水流侵蚀作用

水力侵蚀作用分为下蚀和侧蚀2种方式。

2.水流搬运作用

水流搬运作用有悬移和推移2种。

3.泥沙堆积

二、土壤侵蚀规律

水力侵蚀过程中剥蚀、搬运和沉积3种状态的发生是在不同条件下,水的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的结果。(一)雨滴击溅侵蚀

雨滴溅蚀主要表现在下列3个方面:

(1)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板结”。

(2)直接打击地面,产生土粒飞溅和沿坡面迁移。

(3)雨滴打击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的紊动强度,导致了侵蚀和输沙能力增大。

(二)地表径流侵蚀

1.坡面径流侵蚀

2.沟蚀

侵蚀沟谷分为浅沟、切沟、冲沟、坳沟4个不同发育阶段。

坡面径流集中向下切入底土,形成深度超过1m,宽度超过深度~1倍以上(在生产影响下可达几倍到几十倍)的宽而浅的沟道,即浅沟。

浅沟径流集中切入地面很深,出现沟头,即为切沟。切沟的深度为10~50m,横断面呈“V”字型。

切沟进一步发育,跌水出现在上游,横断面一般呈“V”型或宽“U”型,下游出现堆积物及冲积物,即冲沟阶段

冲沟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侵蚀沟逐步停止发育,坡脚形成稳定的坡积物,沟头和沟坡上逐渐长出植物,称为坳沟阶段或安息阶段。

(三)下渗侵蚀

水流下渗,增加了土体重力,土体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发生滑坡、崩塌、泻溜等,造成土壤侵蚀。

水力对土壤侵蚀还有混合侵蚀。最常见的混合侵蚀就是泥石流。

三、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一)降雨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1.雨型2.降雨强度3.降雨量

(二)地形对土壤水蚀的影响

1.坡度

坡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条件相同时,坡度愈大,流速愈大,土壤侵蚀量愈大。坡度对雨滴的击溅侵蚀也有一定影响。

2.坡长

条件相同时,坡面长度直接影响水力侵蚀强度。

结合降雨条件,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

⑴特大及较大暴雨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正相关;

⑵降雨平均强度小,或平均强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成反相关,而与冲刷量成正相关;

⑶一次降雨量很小,历时也很短的情况下,坡长与径流量、冲刷量均成负相关。

3.地形

地形对水力侵蚀的影响,是坡度和坡长综合作用的结果。

4.坡向

坡向不同,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影响土壤环境因子的不同,其侵蚀过程也有差异。

(三)土壤条件对水力侵蚀的影响

土壤是影响径流的因素。

影响土壤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水稳性、土壤孔隙、剖面结构、土层厚度、土壤湿度及土地利用

方式等。

(四)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植被对抑制土壤侵蚀发生起积极作用。

1.拦截降雨2.调节径流3.团结土体4.改良土壤性状

(五)人为活动对水力侵蚀的影响

人为活动的影响有2个作用:

1、是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成为水蚀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2、是人们促进退化土壤逆转。

第四节盐渍荒漠化的防治原理

一、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

(一)盐渍土的形成

盐渍土形成条件主要有:

1.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物;含盐地层风化和再循环;火山活动的产物;深层盐水外冒;风蚀风积盐类;

生物累积的盐分等等

2.地形条件

土壤盐分的累积必须具有适宜的地形条件。

从大中地形来看,低洼地区积盐形成渍土。

从小地形来看,高处积盐,形成盐斑

3.水文条件

地下水位高,矿化度高是形成盐渍化的重要条件

4.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地区或季节性干旱地区,易于积盐

5.生物条件

植被稀疏或光板地极易积盐形成盐渍化。

6.人为因素

灌溉地区,人为用水不当,造成或加强盐渍化。

(二)我国盐渍土的分布

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干旱地区,主要有滨海、华北、西北、东北、灌区次生等五大盐渍土区。其中三北防护林地区是我国盐渍土集中分布区,盐碱地万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三北地区境内共有5个亚类:

旱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碱化盐土(苏打盐土)滨海盐土

二、水肥盐运动规律

(一)水盐运动规律

1.垂直运动

水盐垂直运动有积盐和脱盐2种。

2.水平运动

大地形在洼处形成盐渍化

小地形洼地边缘或平地中局部高地形成盐斑

(二)肥盐关系

肥料对土壤盐类的克制作用表现在:

有机质使碱性盐被吸附固定对作物起到缓冲作用

有机质利于脱盐,活化钙镁盐类,中和土壤,释放养分

施肥可以补充和平衡阳离子,提高作物的抗盐性。

水肥盐的运动规律是盐渍化防治重要理论依据,治水是基础,培肥是根本。

三、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含有可溶性盐类的地下水位上升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

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

(1)渠系渗漏水大量补给地下水

(2)缺少充分的出流条件

(3)过量灌水促使地下水位上升

利用高矿化度的咸水、碱性水灌溉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因素之一。

工业废水(污水)大量排放,也造成土壤盐分积累。

(二)次生盐渍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次生盐渍化常具有如下发生和分布规律:

(1)灌区的地上河道或输水道两侧,次生盐渍化沿河、渠呈条带状分布。

(2)洪积扇扬水灌区的下部或多级扬水灌区的一级扬水地区,大面积成片发生。

(3)耕种的条田中,插花盐斑,呈点片状分布。

(4)平原水库、湖泊,常年积水的洼地和插花种稻的稻田周围地带,由内向外呈辐射状分布。

(5)渠道交岔的三角地带易发生盐渍化

(6)垦殖盐渍土而发展的自流灌区,盐斑多分布于条田中间,仅在干、支渠两侧呈带状分布。

(三)盐斑的成因

形成盐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冲积平原,土壤分布不均匀,使土壤水盐重新分配,运行速度发生差异,形成盐斑。

灌溉中,土壤分布不均匀,使水盐重新分配,产生盐斑。

可见土壤的不均匀性是盐斑形成的基础。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

盐渍化的防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盐源(2)消除过多的盐量(3)调控盐量(4)转化盐类(5)适应性种植

第四章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第一节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中国防沙治沙工程十年规划要求全国封育治沙面积达万hm2,占治沙面积的4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行保护措施,建立保护组织,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半干旱风沙地区,封育措施在几年内可使流沙地达到固定、半固定状态。

我国东北沙区和西北干旱区重点植被的封育措施

*沙地樟子松封育

该地樟子松林的迅速恢复,反映了森林、草原之间的变化规律:

*梭梭林的封育

梭梭是亚洲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效益。

*干旱区绿洲边缘天然植被封育

我国在营造林带林网的同时,绿洲边缘封沙育草,保护天然植被成为绿洲防护体系,形成固沙植物带。

第二节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恢复植被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对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一、飞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

*流沙地飞播植物种选择

因流动沙丘迎风坡有剧烈风蚀,背风坡有严重沙埋,故要求飞播植物种子易发芽、生长快、根系扎得深。

*沙地飞播种子的发芽条件及种子处理

飞播在沙表的种子能否顺利发芽于地表性质、粗糙度、小气候及种子大小、形状等许多因素有关。*飞播期选择

适宜的飞播期要保证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和苗木生长足够的生长期,还要考虑种子发芽后能避开害虫活动盛期。

*飞播量的确定

N=ng/(5×105×P1×P2×P3×P4)

式中N—公顷播量(㎏/h㎡)

n —667x(x为每平方米面积计划有苗数)

g —种子千粒重(g)

P1—种子纯度(用小数表示)

P2—种子发芽率(用小数表示)

P3—种子受鼠鸟虫害后保存率(小数表示,经验值)

P4—苗木当年保存率(小数表示,经验值)

*飞播区立地条件选择

*兔鼠虫病害的防治

*飞播区的封禁管护

二、飞播作业

*播前准备工作

*航向与作业方式

航向应与主风向一致。

作业方式为单程式、复程式、交叉式。

*航高与播

*播后调查

用路线(航带中央)调查方法,飞播当年在发芽后和生长季结束后各调查1次,调查路线上每隔5m(背风坡6m)设1㎡样方。

第三节植物固沙技术措施

一、直接固沙

*播种方式

分条播、穴播、散播3种。

*播种深度

一般根据种子大小而定,播小粒种子,覆土1~2cm;播大粒种子应覆土3~5cm。

*播种量

散播用种最多,穴播用种最少,条播用种居中。

二、植苗固沙

*苗木质量

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必须选用健壮苗木。

*苗木保护

*苗木定植

一般用穴植,穴直径不小于40cm,穴深大于40cm。

*植苗季节

*树种选择

栽植固沙成功的树种有沙蒿、紫穗槐、花棒、杨柴。

三、扦插造林固沙

优点:方法简单,便于推广;生长迅速,固沙作用大;就地取条、干,不必培育苗木。

*选插条(穗)

*插条(穗)处理

*造林季节和方法

一般在春秋两季扦插,多用倒坑栽植,插深多与地面平。

沙柳扦插固沙;黄柳、杨柴网格活沙障固沙。

第四节沙结皮固沙

流沙表面这种藻类形成的沙结皮最早由Varming和Groebner指出。土壤藻类的生态作用,在于它是植物演替最初阶段的先锋植物,强调它有助于土壤的形成。

人工沙结皮培养技术:

(1)用0.01mm细土1kg/m2;

(2)1kg细土加10g沙蒿粉;

(3)不加措施的沙丘作对照。

将上述(1)、(2)中的物质撒于沙表使之与表面1cm的沙粒混合均匀,经6~8m/s风速吹杨及1mm 降雨湿润又蒸发后,除对照外,上述处理的沙面均出现结皮。

第五节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一、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

?封育灌草固沙沉沙带

?防风阻沙带

式中L—安全距离(m)

h—沙丘高度(m)

k—苗高(m)

s—苗木年生长量(m)

v—沙丘年前进距离(m)

c—沙埋苗木高1/2处的水平距离(m),据生长快慢取或。

?绿洲内部农田林网

二、沙地农田防护林

沙区护田林任务是控制土壤风蚀,主带距大致为15~20H(H为成年树高),透风系数~;林带宽度有3~6行乔木,5~15m宽即可。

半湿润地区主带距300m左右;半干旱地区主带距150~200m;旱作区主带距仅50m左右。

三、沙区牧场防护林

草地荒漠化表现:

☆地表形态的变化

☆植被的变化

☆地表机械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化

护牧林营造技术

营造护牧林时,草原造林必须整地。可带状、穴状整地,带宽~1.5m,用2~4年大苗造林,3年保护。牧

牧区其他林种纳入防护体系之内。

牧场防护林体系的效益

四、沙区铁路防护林

*铁路沙害

主要是风蚀路基,线路积沙,腐蚀机械传动部分、沿线通讯设备和钢轨等3种形式。

*铁路防护体系建设

(1)草原沙区铁路防护体系

(2)半荒漠沙区铁路防护体系

第七节沙地造林方法及樟子松造林技术

一、干旱区、半干旱区沙地育苗技术

容器育苗优越性:

☆缩短了育苗期;

☆延长了造林期;

☆苗木质量高;

☆容器苗培养便于机械化和工厂化。

二、沙(丘)地造林方法

*前挡后拉造林法*大苗深栽与长插条深插*抗旱造林系列技术*2行1带造林法

*撵沙腾地造林法*沙地杨树嫁接更新法*沙地乔木萌蘖苗更新法

*背风坡高杆造林*沙地乔木根蘖苗更新法

*钻孔深植造林技术*沙地樟子松造林

第八节沙地造林密度、混交与配置

一、沙地造林密度

要解决好风沙区植物固沙密度和水分不足这一矛盾。

流沙地制约植物成活的首先是风蚀,其次才是水分。

确定适宜密度方法:由植物根系确定;由植物耗水特点确定;调查各种密度的人工林地及天然植被,比较其生物量、生长势、盖度等来确定。

二、固沙林的混交与配置

选择耐旱植物和前期先锋植物混交;提高固沙效果和林分稳定性。

在配置形式上,半荒漠沙地采用不同树种带状混交,可以节约水分,又可保证固沙效果。

第十节水蚀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概况与危害

据水利部1990年调查,我国有水蚀土地面积179万k㎡,其中万k㎡是处于干旱、半干旱及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水蚀荒漠化土地。

危害:

?破坏水土资源,蚕食农田,群众生存受到威胁

?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泥沙淤积河、湖、水库,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水运,破坏交通安全

?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林草的水土保持作用

?水土保持林(草)的水文效应

?水土保持林(草)通过对降雨的再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地表径流

?枯枝落叶层对降雨截留作用

?林地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林地土壤入渗能力较高

?改良土内径流状况

?林草地土体贮水能力提高

?消减洪峰与涵养水源作用

?林草植被防止土壤侵蚀和改良土壤作用

?林草植被对水蚀控制作用

?林草根系对土体固持作用

?林草植被改善小气候环境作用

水土保持林(草)的配置与营造技术

坡面水土保持林

☆坡面水土(或水源涵养)用材林

配置特点:1.营造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

2.小流域水涵养用材林的封山育林(草)

☆坡面薪炭林

配置特点:1.地点选择

2.营造关键是树种选择

3.经营

☆复合林牧护坡林

配置特点:1.放牧护坡林树种选择(树种特点:适应性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长快。)

2.配置

山地水文网、侵蚀沟道防护林

☆土质侵蚀沟道防护林

☆石质山区沟道防护林配置

当坡面得到治理,主沟道开阔,纵坡平缓山脚土厚时应进行农业、经济林利用。

飞播是快速、优质、大面积进行植被建设和发展生态大农业的有效途径

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建设

?植被改良盐渍化土地的作用

抗御干热风;降低地下水位;提高肥力

?选择耐盐植物

?盐碱地造林种草

?植苗造林

☆围埝、挖坑、压盐、冬秋栽树

☆客土整地造林

☆垄沟整地造林

☆沟底造林

☆沟畦整地造林

?播种造林

☆开沟播种☆催芽浸种☆适当增加播量☆雨后及时灌水☆及时松土☆施用有机肥和磷肥?种植牧草

第六章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有机质在农田养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

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

具有吸附阳离子的能力

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作物残体。

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合理配比有利于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第十一章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效益评价

一、生态效益的系统分析

(一)植物措施的生态效益

1、小气候效益

治沙植被过程中会对其控制区的局部气象因子如气温、空气湿度、地温等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对环境的某些改善和某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因素和降低风速的效应,是固沙生态效益中最首要的,最重要的指标。

2、防风固沙阻沙效益

(1)植被降低风速的作用

灌木林降风作用

(3)植被的固沙作用

①排除风对沙的直接作用

②降低近地层作用

③增加沙粒径或粘结力

(4)植物的阻沙作用

3、植物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

沙结皮层可抗11级大风

4、光能利用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同期照射土地面积上太阳辐射量之比。植物对光能的吸收和作用是系统稳定、平衡和发展的基础。

5、水分利用

林冠截留蒸发

6、植物种的优势度对沙地植被影响

植物种重要值可以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和优势程度

(二)工程措施的生态环境影响

1、机械沙障的生态作用

沙障可分为平铺式和直立式两大类,平铺式沙障属固沙型,直立式沙障大多属积沙型。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测试题

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包头模拟)乌兰布和地区地势低平。经过近20年的土地开发,该地引黄灌溉率达60%以上,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读下面乌兰布和地区简图,完成1~2题。 1.目前,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草场退化 B.干旱、水土流失 C.沙漠化、水土流失 D.沙漠化、盐碱化 答案:D 解析:乌兰布和地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存在土地荒漠化问题,过度引黄灌溉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该地区域综合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固沙造林,发展林果产业 B.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C.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木 D.引进新兴工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答案:B 解析:乌兰布和地区气候干旱,在区域综合治理中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若发展林果业,水分不足。 (2018·韶关一中期末测试)读下面某区域图,回答3~5题。 3.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土地荒漠化 D.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C 解析: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古绿洲的边缘,由于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导致荒漠化加剧,古城遭受沙漠侵吞。 4.N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

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A.地下水夏季B.冰雪融水春季 C.冰雪融水夏季D.地下水秋季 答案:C 解析:该地区属于内流区,且N湖的水位夏季最高,说明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M绿洲潜水位夏季最高,此时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 5.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与农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分布在山坡地区 B.农作物用水少,单产高 C.土壤贫瘠是制约因素 D.瓜果、蔬菜含糖量特别高 答案:D 解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长和糖分的积累。 (2018·威海模拟)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尾闾处的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孕育了古居延文明。近年来,居延海急剧萎缩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读下图,回答6~7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54.5%;半干旱地区的占30.6%;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14.9%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27.4%;中度占15.6%;重度占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8%。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13.5万km2、4.6万km2和2.4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0%、22.4%和11.6%。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专题练习(含答案)

2019-2019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专题练习 (含答案)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小编准备了荒漠化的防治专题练习,希望你喜欢。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3.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解析】第1题,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人为原因(破坏植被等)导致西北地区生态恶化,自然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第2题,A项会加剧土地沙化程度。B项可在相对较为湿润的地区发展,但对整个干旱区而言,也会加大环境压力。D项不现实。第3题,沙尘暴在冬春季节多发。 【答案】1.D 2.C 3.D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④四大地形区中,中、低产田分布最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近年来,图中P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和过度开垦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解析】第4题,华北平原地区多涝洼、盐碱地,中、低产田分布广泛。第5题,P区域位于黄土高原产煤区,若工矿开发和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极易造成点状和线状荒漠化。 【答案】4.B 5.D (2019福建高中毕业检查,18~19)新疆西北部山地地势较低,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测习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目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已在我国形成。风沙 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已达30%.读我国 北方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土地严重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南疆②北疆 ③呼伦贝尔草原④辽河上游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2.地区不同,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不同。下列风沙地域与成因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河套平原一过度放牧②锡林郭勒草原-过度采矿 ③南疆—过度利用水源④河西走廊—过度垦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B.人们的过量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影响的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多发4.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应放在()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D.治理严重荒漠化的土地 5.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 与封育固沙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 节水农业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④⑤⑥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6—7题 表一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表二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6.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7.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止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练习题

第二章荒漠化防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A地区 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A.沙漠化B.石漠化 C.盐渍化D.三种类型都有 3.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次生盐渍化D.石质荒漠化 4.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沿同一方向前进,发现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据此回答5~6题。 5.上述调查区的植被分布形态,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A.过牧B.滥垦C.滥伐D.滥采 6. 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松嫩平原B.青藏高原 C. 呼伦贝尔草原D.塔里木盆地 7. 下列有关绿洲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丝绸之路是由一片片绿洲串联而成的②绿洲的出现都是大自然自身演化的结果 ③绿洲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④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东部平原地区居多 ⑤工矿绿洲和城镇绿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农村绿洲高⑥绿洲农业属灌溉农业⑦绿洲的形成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⑧绿洲的大小和规模主要取决于地形⑨绿洲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 A.①②⑤⑧B.①③⑥⑦ C.①④⑤⑨D.①③④⑥ 8.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2021.1.7

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2021.1.7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约250~400mm,这里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历荒漠化后,毛乌素沙漠多流动沙地。1995~2013年监测数据表示,流动沙地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如图左图为毛乌素沙漠示意图,右图为毛乌素沙漠1995~2013年气温、降水变化图。 1.毛乌素沙漠1995年后逐步转 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据图文 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转暖 B. 降水增加 C. 土质黏重 D. 地形平坦 2.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A. 黄河中游输沙量增加 B. 兰州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C. 榆林湿地面积增加 D. 榆林耕地面积扩大 3.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片段“回乡之路”中,主人翁乔树林四处推荐毛乌素沙地治沙成果——沙地苹果。榆林沙地苹果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正确的是 A. 蜡质层较厚——降水较少 B. 虫害少——光照时间长 C. 果色鲜亮——昼夜温差大 D. 果肉质地细腻——热量丰富 下图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分布示意图。 4.加剧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人为原因是 A. 气候干旱与异常 B. 地表崎岖不平 C. 经济活动过度 D. 城市化进程加快 5.②地区森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 A. 吸烟除尘 B. 防风固沙 C. 净化空气 D. 美化环境 6.形成③④两个地区共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多石质山,土层浅薄 B.海拔较高,热量不足 C.红壤分布,土质疏松 D.地形崎岖,降水量大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考练题-考试题

我夯基我达标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思路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项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项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项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项错。 答案:B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思路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项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项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项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项错。 答案:B 4.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思路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荒漠化的防治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荒漠化的防 治 经典题 读“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局部图”,回答1~2题。 1.阿塔卡玛沙漠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明显B.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东侧山地阻挡湿润空气进入D.常年受强劲离岸风的影响 2.阿里卡位于阿塔卡玛沙漠北缘,几乎终年无雨,但厄尔尼诺现象(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年份则会出现暴雨。其直接原因是A.沿岸寒流强度减弱甚要消失B.气压系统发生改变可导致气流强烈上升 C.处于西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D.人类活动加剧改变了海一气的作用方式 1.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沙漠成因分析。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阿塔卡玛沙漠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2.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现象。 【解题思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来自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使得阿里卡附近气压降低,导致气流强烈上升,水汽蒸发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幅增加,从而出现暴雨。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19—2019年土壤侵蚀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 D.过度放牧 4.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好,水土保持显著 B.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 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 D.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 3.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贵州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形崎岖,降水丰富,由于过度垦殖,导致表土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 4.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 【解题思路】高原峡谷区由于土层较薄,已近无土可流,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2019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示意图,完成5~6题。 5.科尔沁沙地历史上属于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小数0901班28号文思敏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一、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一: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 例如: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更新改换品种,已发展适合舍饲圈养的小尾寒羊28万只、奶牛8 700头;二是把11.7万hm2天然草场全部承包到户,打破了吃"大锅草"的局面,解决了管护问题;三是帮助农民种植高效牧草4万hm2,建牛羊圈舍2万间,使大面积草场得到恢复;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高效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错季蔬菜,解决了农民"花钱"问题,为大面积退耕还草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三: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及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土地荒漠化整治服好务 在沙漠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服好务,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我国北方沙化区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当紧缺。 从总体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源潜力不大。从长远计,应以节水为重点。在流域用水上,要上、中、下游统筹考虑,统一调配,限定上、中、下游各段的用水量,保证下游实现生态平衡的最低限度用水量;在地下水开采上,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加强管理,慎重开采地下水,保证合理水位,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浅层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沙化。引洪淤灌、拉沙造田是运用天然降水治理沙漠化的有效经验,应大力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搞集约式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沙漠化土地整治创造条件是有效途径,应该坚持。 五: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练习题 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冲关三十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D [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3.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2.B 3.C [第2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3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2019·河南郑州高三模拟)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4~5题。 4.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 5.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解析:4.C 5.B [第4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5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对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考点一 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完整版)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人教版高三地理专题复习 荒漠化的治理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三区域地理复习荒漠化的治理练习 一、单选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沙丘1-2米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 C.坡中>坡脚>坡顶D.坡脚>坡中>坡顶 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6.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8.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B.植被多 C.坡度缓D.降水多 9.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肚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中国西北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国际上对荒漠化及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2.我国对荒漠化认识的演变过程 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1.简述世界荒漠化概况(面积、分布、类型、趋势等) 2.简述我国荒漠化地区的自然概况(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 3.指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4.论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因素、人为因素、深层次社会根源)5.简述中国北方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6.论述中国沙漠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7.简述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 8.我国荒漠化类型从动力成因的角度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9.论述荒漠化的危害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1.简述土壤风蚀产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2.论述风沙流结构特征 3.简述沙丘移动方式、速度及影响因素 4.论述风力侵蚀作用机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辨析沙漠、沙地、沙化、风沙化、荒漠、荒漠化等概念 6.论述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改造作用 7.简述植物适应流沙和干旱环境条件的生理生态特性 8.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子,指出其防治的基本对策9.论述水蚀荒漠化防治原理 10.简述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 11.简述我国盐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12.简述土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原理 第四章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 1.论述植被建设对防治荒漠化的意义 2.简述封育恢复植被的原理、效果及在防治土地荒漠化中的作用 3.简述我国飞播治沙的意义 4.简述沙区飞播造林的优势与关键技术 5.应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封沙育草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 6.试述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关键技术 7.论述不设沙障的植物固沙技术及注意事项

2020年地理高考专题复习之荒漠化治理(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荒漠化治理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回答1~2题。 1. 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②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④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 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 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 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 C. 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 D. 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 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纽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A. 乔木灌木草本 B. 草本乔木灌木 C. 灌木草本乔木 D. 草本灌木乔木 4. 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 2018年

A. 增强降水侵蚀力 B. 促进土壤水分蒸发 C. 减小土壤孔隙度 D. 增加地表水分下渗 5. 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A. 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 B. 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C. 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 D. 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 我国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限制开发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 图中区域与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A. ①—土地盐碱化 B. ②—环境污染 C. ③—石漠化 D. ④—森林资源破坏 7. 图中④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A. 封沙育草,禁止砍伐,保护野生动物 B. 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 C. 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展农业的多种经营 D. 开垦耕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7~9题。

水土保持学考题及答案2007年

2007年水土保持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共30分,共15空,每空2分) 1、土壤侵蚀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 (土壤因素)、森林植被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生境)。 3、我们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风沙流中沙物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悬移);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3万)km2;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 二、拭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三、试述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10分) 答: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题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得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四、简述影响我国风蚀沙质荒漠化的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10分) 答: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最水气的阻隔,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大范围频繁强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局部地区地形起伏,土壤疏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气候的干旱,部分地区的降水逐渐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助长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人为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干旱地区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的开矿;在黄土高原的具起伏的地区,陡坡垦荒;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战争以及其他认为活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4.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居民生产场景图。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双水村居民建筑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地形D.土质 4.该村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环境污染 C.土地石漠化D.土壤盐碱化 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 8.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A.禁止经济活动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D.大力发展畜牧业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