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声波全波列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

利用声波全波列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
利用声波全波列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

(完整word版)测井方法原理及应用分类

测井方法的主要分类 1. 电法测井,又分自然电位测井、普通电阻率测井、侧向(聚焦电阻率)测井、感应测井、介电测井、电磁波测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阵列感应测井、方位侧向测井、地层倾角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等(频率:从直流0~1.1GHZ)。 2. 声波测井,又分声速测井、声幅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水泥胶结评价测井、偶极(多极子)声波测井、反射式声波井壁成像测井、井下声波电视、噪声测井等(频率由高向低发展,20KHZ~1.5KHZ)。 3. 核测井,种类繁多,主要分三大类:伽马测井、中子测井和核磁共振测井,伽马测井具体如下: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同位素示踪测井等。 中子测井具体包括: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中子寿命测井、中子伽马测井、C/O比测井、PND-S测井、中子活化测井等。 发展趋势:中子源-记录伽马谱类(非弹性散射、俘获伽马、活化伽马等不同时间测量)。 4. 生产测井,主要分为三大类:生产动态测井、工程测井、产层评价测井。 1

生产动态测井方法主要有:流量计、流体密度计、持水率计、温度计、压力计、井下终身监测器等。 工程测井方法主要有:声幅、变密度测井仪、水泥胶结评价测井仪、磁定位测井仪、多臂微井径仪、井下超声电视、温度计、放射性示踪等。 产层评价方法测井:硼中子寿命、C/O比测井、脉冲中子能谱(PNDS)、过套管电阻率、地层测试器、其它常规测井方法组合等。 5. 随钻测井,大部分实现原理与常规电缆测井相同,实现方式上有许多特殊性。 2

测井方法主要特征总结归类表 3

4

5

油田测井方法及应用研究

油田测井方法及应用研究 这是中国油气勘探早期使用的测井技术,这一时期主要分为半自动测井技术和全自动测 井技术两个阶段。最初的测井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所使用的测井技术较 为落后,技术手段主要是采用电法测井,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解放前,玉门油田应用半自动 测井技术勘探油气获得了成功,解放后,克拉玛依油田第1口油气发现井也是应用半自动测井 技术进行了测井作业,发现了油层和气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用全自动测井技术勘探 石油。大港油田油气发现井港3井、四川盆地石炭系气藏发现井相18井等都是采用全自动 测井技术勘探油气,并且获得了成功。因此,全自动测井技术在中国油气勘探史上贡献巨大。 1.2数字、数控测井时期 第二时期测井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也就是数字测井技术,其运作原理就 是运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字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数字测井技术实现了系列化、数字化和 标准化,提高了砂岩和泥质砂岩油气藏的勘探效益。数字测井技术中的仪器系列配套全,采集 的测井信息多,经过计算处理解释,能对砂岩和泥质砂岩油气层做出正确评价。数字测井技术 还开辟了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新领域,用数字测井技术探测水驱油田产层剩余油动态变化,评 价水淹层和原油采出程度,现已成为中国水驱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的基本手段。中国使用数控测 井技术勘探石油始于80年代初期,数控测井技术中有先进的裂缝识别测井技术,对评估裂缝 性碳酸盐岩油藏储量有利,由于数控测井技术中的仪器系列全、精度高、并有测井质量控制 和处理解释功能,提高了勘探深层天然气的分辨率。 1.3高清成像测井时期 高清成像测井技术出现是在90年代末期,即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后,以图 像的方式经过工作站并运用电缆进行数据传输,该项技术不但传输速度快,成像质量好,操 作上也更加便捷。美国首先推出成像测井技术,用于提高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效益,效果显著。 中国从美国引进成像测井技术,在大庆、胜利、新疆、四川、海上等油田应用,发现了许多勘 探难度极大的油田。成像测井技术开始成为中国非均质、复杂油田勘探的关键技术。辽河油 田应用成像测井技术和钻进式井壁取心技术探测非均质严重的裂缝性石灰岩油藏,获得成功。 成像测井技术能发现裂缝,但不能判断裂缝性地层流体性质;钻进式井壁取心技术能从裂缝性 石灰岩硬地层中取出岩心,岩心上有油迹显示,评价为裂缝性油层,经测试,获得了高产。这一成 功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勘探类似的非均质复杂油藏提供了范例。 2.测井新方法及应用分析 2.1声、电成像测井技术 利用声、电成像测井技术,对研究井下的岩性特性及物性参数提供依据,是寻找和评价 油田的井下测试技术措施。例如,在井下利用传感器的阵列扫描技术措施,也可以实施扫描 测量,采集井筒的数据信息资料,传输到地面后,经过成像处理,得到井壁的二维影像资料,或者井筒周围的三维影像资料,为地质分析提供测井信息。大庆油田汪902井进行了成像测井,主要解决识别低孔隙和低渗透致密气层难题。根据阵列感应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图以及核孔隙度-岩性组合测井图,准确地提供了地层岩性、构造和沉积环境信息,在井深2937.6~3052.2m的侏罗系地层中,测井解释4层低孔隙孔隙度约为5%,经射孔和压裂后测试, 获天然气产量140000m3/d,不含水。这个范例为今后勘探类似的低孔隙和低渗透气藏提供了 实践经验。 2.2产出剖面测井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要求的逐步提高,各种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老式产出剖面测井 仪器难以适应新的应用需求,由此近些年来相继开发出以阻抗式仪器为代表的一些新型产出剖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测井曲线的识别及应用

第一讲测井曲线的识别及应用 钻井取芯、岩屑录井、地球物理测井是目前比较普及的三种认识了解地层的方法。钻井获取的岩芯资料直观、准确,但成本高、效率低。岩屑录井简便、及时,但干扰因素多,深度有误差,岩屑易失真。测井是一种间接的录井手段,它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连续地测定岩石的物理参数,以不同的岩石存在着一定物性差别,在测井曲线上有不同的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各种测井曲线显示的特征、变化规律来划分钻井地质剖面、认识研究储层的一种录井方法;具有经济实用、收获率高、易保存的优势,是目前我们认识地层的主要途径。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测井系列分为综合测井和标准测井两种。 综合测井系列:重点反映目的层段钻井剖面的地层特征。测量井段由井底到直罗组底部,比例尺1:200。由感应、八侧向、四米电阻、微电极、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八种测井方法组成。探井、评价井为了提高储层物性解释精度,加测密度和补偿中子两条曲线。 标准测井系列:全面反映钻井剖面地层特征,测量井段由井底到井口(黄土层底部),比例尺1:500,多用于盆地宏观地质研究。过去标准测井系列较单一,仅有视电阻率、自然咖玛测井等两三条曲线。近几年完钻井的标准测井系列曲线较完善,只比综合测井系列少了微电极测井一项。 一、测井曲线的识别 微电极系测井、四米电阻测井、感应—八侧向测井、都是以测定岩石的电阻率为物理前提,但曲线的指向意义各异。微电极常用于判断砂岩渗透性和薄层划分。感应—八侧向测井用于判定砂岩的含油水层性能。四米电阻、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

用于砂泥岩性划分。它们各有特定含义,又互相印证,互为补充,所以,我们使用时必须综合考虑。 1、微电极测井 大家知道,油井完钻后由井眼向外围依次是:泥饼、冲洗带、侵入带、地层。泥饼是泥浆中的水分进入地层后,吸附、残留在砂岩壁上的泥浆颗粒物。冲洗带是紧靠井壁附近,地层中的流体几乎被钻井液全部赶走了的部分;其深入地层的范围一般约7—8 厘米。侵入带是钻井液与地层中流体的混合部分。 微电极测井是一种探测井壁周围泥饼和冲洗带电阻率的测井方法。由三个微电极系测得的微梯度和微电位两条曲线组成。微梯度探测范围(横向深度)4—5 厘米,显示的是泥饼的电阻值(泥饼的厚度一般在3—5 厘米之间,泥饼的电阻率通常为泥浆滤液电阻率的1—2 倍);微电位探测深度8—10 厘米,显示的是冲洗带的电阻值。当地层为非渗透性的泥岩、页岩时井壁无泥饼和冲洗带,梯度电阻值等于或接近电位电阻值,曲线重合或叠置;当地层为渗透性的砂岩时,梯度电阻值小于电位电阻值,两条曲线分离,出现差异,差异越大说明砂岩渗透性能越好。所以,主要用来判断储层的渗透性能。 微电极系由于电极距短,反应灵敏,极板紧贴井壁受泥浆影响小对层界面反映清晰,划分2?5米薄层时使用较多,曲线的拐点处为小层界面。 2、感应测井 感应测井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测量地层的导电性能。双感应—八侧向综合井下仪器,测量的是地层深、中、浅三个不同位置上的电阻率值。深感应探测深度约为中感应的二倍(距井筒四米左右),反映的是原始地层的电阻率。中感应反映的是距井筒1?2 米范围内地层的电阻率。八侧向反映的是井壁附近的电阻率。这种由近到远的三组合比

测井原理与应用

测井原理与应用 测井技术:应用物理方法研究油气田钻井地质剖面和井的技术状况,寻找并监测油气层开发的一门应用技术。Well drilling 测井:矿场地球物理物探:地面地球物理 地层地球物理特性:1、电化学特性2、导电特性3、介电特性4、声学特性5、核特性6、磁特性7、热特性 特性随岩层的岩性、物性及所含流体特性的不同而变化。 测井方法:物理方法:1、电法测井2、声波测井3、核测井4、生产测井 测井用途: 一、评价油气层;(1)定性分析,划分渗透层、裂缝带,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在横向上进行地层追踪的过程 (2)定量计算参数,储集层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地层(3)确定油气层的有效厚度(4)预测产能(5)研究构造和沉积环境 二、油藏描述;研究油气藏的生储盖条件,储量计算; 三、油气田开发的问题;(1)剩余油的确定及分布预测(2)开发井网调整措施研究(3)水淹层识别及水淹级别的判别 四、油气井工程中的问题;(1)地层压力,岩石强度,井壁稳定,固井质量(2)评价压裂酸化和封堵效果(3)注采井的流体动态监测(4)随钻实现了地质导向,消除了以往的盲目钻井(5)检查套管损伤 五、其他作用 电法测井:以研究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导电性,介电特性及电化学特性为基础的一大类测井方法。 电化学特性:自然电位测井(SP) 介电特性:电磁波传播测井(EPT) 导电特性:双侧向电阻率测井(DLL)=聚焦测井、微球开聚焦电阻率测井(MSFL)、感应测井(DIL)、阵列感应式成像测井(AIT)、随钻电阻率测井(LWD)、套管电阻率测井(CHFR)、方位电阻率测井(ARI)、地层倾角测井(SHDT)、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S)井径曲线(CAL)钻头直径(BITS) 自然电位:井中自然电场产生的电位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摘要剩余油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在油藏描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更精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针对剩余油技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剩余油分布研究尤其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1],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高含水期的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比较零散,但仍然存在相对富集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油藏非均质性及井网条件因素的控制,而油藏非均质性又受沉积、成岩、构造、流体多种因素的控制[2]。剩余油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密切相关,相对渗透率受储层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随岩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着严峻开发形势,宏观研究不能解决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机理问题,微观剩余油研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有含油薄片法、微观仿真模型技术。必须在剩余油研究的微观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通过开展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细致深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国内各油田研究表明,陆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主要以下几种:井网不完善型、层间干扰、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型、断层遮挡型、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黏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以薄膜形式覆于储层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及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的剩余油。 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 应以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为基础和依据,从油藏的静态、动态两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各个油田或者区块的自身特点,认识其分布规律,描述其分布状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本区块的剩余油研究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三次采油,能进一步挖潜注水驱替不出的原油。

剩余油研究

陆相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1]。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2]。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155527.html,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作者:康成成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文章对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剩余油研 究方法,并对未来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油;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随着石油资源开采量以及开采深度的增加,石油开采的难度增加。虽然目前石油开采之后残留地下的剩余油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剩余油的总量仍然较高,在全球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对剩余油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提高对剩余油的开采效率,可以显著提高油气采收率以及开发效益。但是由于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复杂,具有较高的开采难度,而且对其分布的准确位置以及数量的探测也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对其成因以及分布特点进行掌握之后才能提出挖掘措施。 2 剩余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剩余油的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油主要是指地下没有采出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总称,主要包括没有被压裂、驱动波及的石油以及岩石的吸附剩余的石油。目前对剩余油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分布特征、饱和度测量、监测技术以及挖潜技术的研究。以我国国内的研究为例,随着我国东部油田开采都逐渐进入中、高产水阶段,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就是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以及低储采比以及低采收率。不仅导致老油田的新增储量逐渐减少,而且勘探程度比较高的新油井数量也在减少,而且在这些新油井中低孔低渗的储量在不断增多,品质也在不断降低。尤其是目前我国针对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所采用的主要的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但是会导致严重的非均质以及较大的吸水量差异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开發后期针对剩余油的饱和度进行精细化、定量化以及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工作重点也在逐渐向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转变。 2.2 剩余油的国外研究现状 而对于国外来说,其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以及数量首先表现为低渗透夹层中或水绕过的低渗透带中剩余油的比例约为27%,而且原油中流动的油层部位中的剩余油比例为19.5%左右,而在未被井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比例为16%左右,小空隙中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比例为1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的比例为13.5%,局部不渗透的遮挡

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

72 1?测井解释方法 目前常用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孔隙度测井等。 电阻率测井可分为普通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以及微电阻率测井技术。普通电阻率电极包括一对供电电极A、B和一对测量电极M、N。可以用于划分高阻层;微电阻率测井也包括微电位和微梯度两种,可用于划分渗透性层位与非渗透率性层位[1] 。 自然电位曲线基本上可以算是“渗透性曲线”,可以将渗透层同非渗透性泥岩层区分开来,但不是渗透性强度曲线。用于区分比较厚的砂泥岩层系中的渗透性砂岩层与泥岩层比较理想;自然伽马曲线可以划分泥质和非泥质地层,估计地层中的泥质含量;密度测井可以估算孔隙度,而且在砂泥岩中特别有效;声速测井通过测量声波穿过岩层的走时来估算孔隙度[2-4]。 2?测井方法应用 利用电测资料可反映电性与沉积相的相互关系。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K区为例,在研究区取心资料不多的情况下,通过电测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特征。研究区在总结前人对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建立的测井模式,依据不同区域电测资料的差别及对应沉积相的改变,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电测资料,建立起研究区的测井相模式较好的识别研究区的三角洲体系的各个沉积微相。 电测识别沉积相的主要曲线为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由于两曲线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表现出来的形状差别较大,故通常根据二者形态来指示沉积微相。研究区长6储层主要的测井相模式可分为5种,具体的模式分析如下: 1)箱形、钟形测井相,该类测井相类型在研究区较为常见,多以中高幅出现,可作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道侧翼沉积微相的典型代表,其中箱形模式是主河道的代表。箱形模式上下多为钟形模式,其上多为天然堤沉积,且厚度较大,表现出明显的正韵律,两箱形之间可见间湾沉积,其曲线幅度较小。 2)漏斗形测井相,该类测井相在研究区河道末端可见,多以中高幅形态出现,常出现在厚度较大,平面连通 性差的砂体中,是河口坝沉积微相的特有形态,部分区域与分流河道形态较难区分,但其具有一个明显的沉积特征即呈上粗下细的反韵律,幅度与分流河道相比稍微偏低一点。 3)指状测井相模式,该类测井相一般出现在区域为泥岩的沉积环境中,呈一个单独的小砂体,曲线幅度以中低幅形态,多以低幅度出现,呈指状,是远砂坝沉积微相和决口扇特有的形态特征,因二者曲线形态相似,故可根据其出现的位置及区域结合其它划分标识来共同判断属于哪类沉积微相。 4)齿形测井相模式,该类测井相模式多呈低幅度形态出现,可很好的指示水下天然堤及河道间沉积,常出现在两河道间或河道与河口坝之间,可根据其齿状出现的频率而判断砂体的厚薄,当砂体厚度较薄时,曲线幅度相对很小。 5)直线测井相模式,该类测井相模式曲线表现为两根平滑的直线,几乎无幅度起伏,自然电位曲线几乎与泥岩基线重合,是前三角洲沉积相的典型形态,区域无砂体或很薄,多以泥岩为主。 3?结束语 1)目前常用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孔隙度测井等,不同测井方法可用于识别不同的储层特征,可综合利用各类测井方法掌握储层地质信息。 2)自然电位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可用于识别沉积相特征,由于两曲线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类型表现出来的形状差别较大,故通常根据二者形态来指示沉积微相。本文利用自然电位曲线和自然伽马曲线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K区沉积相特征。 参考文献 [1]谢灏辰,于炳松,曾秋楠,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有机碳测井解释方法与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6):731-736. [2]唐海燕. 乌尔逊凹陷火山碎屑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李英. 川东飞仙关组地层压力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 [4]李国平,石强,王树寅. 储盖组合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 测井技术,1997(2):22-28. 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 刘二虎1,2 1.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52 .油气勘探公司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测井解释是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对储层岩性、物性以及含油气性等特征进行认识方法,是利用测井曲线认识地质信息的重要技术。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进行了分析应用。 关键词:测井解释 地球物理测井 地质信息 Method?of?logging?interpretation?and?its?application Liu?Erhu 1,2 1.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Logging interpretation is a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geophysical methods to understand reservoir lithology,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il-gas-bearing properties. Also,it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underst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by logging curv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commonly used geophysical logging technology. Keywords:logging interpretation; geophysical logging; geological information

安塞油田低渗储层剖面剩余油测井技术应用与适用性研究

安塞油田低渗储层剖面剩余油测井技术应用与适用性研究 发表时间:2009-05-14T09:05:09.827Z 来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遂[导读] 认识高含水井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安塞油田实施剖面剩余油测试的RMT碳氧比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测试原理的介绍,重点分析了三种剩余油测井资料成果分析以及地质应用,并对这三种剩余油测井技术在安塞油田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更加适用于安塞油田底孔、低渗的储层特征。 安塞油田;RMT碳氧比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脉冲中子-中子(PNN)测井[中图分类号]P6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0-03一、前言 安塞油田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6、长4+5、长2层,主力油层长6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湖盆由鼎盛期转入衰退期时形成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该储层具有低孔、低渗,油水接触关系复杂的特点。安塞油田长6、长2油藏纵向小层多,水驱规律复杂,水洗程度高,剩余油富集。近年来,安塞油田引进了RMT碳氧比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脉冲热中子-中子测井三种剩余油测井方法。目的是进行水淹层的判断识别,认识高含水井各小层的水淹程度,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二、测井技术原理 近年来,在安塞油田通过水淹层识别判断油层纵向剩余油的测试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主要是通过三种生产测井技术实现。三种测井技术均是基于核物理参数的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但各种测井技术原理有所差异。 1.RMT碳氧比测井 RMT测井即运用地层监测仪进行剩余油饱和度测试,主要是通过测量油层内各小层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比值,进而确定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测量主要采用物理方法,由中子管产生的快中子与地层的碳、氧原子发生非弹性散射,不同元素的原子要产生特定能量的伽马射线能谱,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伽马能谱,来获得储层饱和度参数,确定水淹程度,评价剩余油分布。 2.过套管电阻率测井 套管井电阻率测井仪(CHFR)测量套管井中的电阻率主要采用点测的方式。测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测量阶段,刻度阶段。如图1所示,以上行测量为例,即用位于CHFR仪器上端的电流电极发射电流,回路电极置于地面。发射电流到达套管后,它有两种途径到达地面的回路电极:大多数电流直接通过钢质套管;少部分漏失电流在地层中流动到达回路电极。仪器上有三组电压电极接触套管,通过测定每对电极间的压降以测定漏失的地层电流和套管内的阻抗变化关系。此阶段为测量阶段。在刻度阶段,发射电流的位置不变,但直接经套管到达电流电极。对比这两个阶段测量电流值的差异,计算地层电阻率。图1过套管电阻率测量原理示意图 将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得到的套管井电阻率和裸眼井测井资料结合,运用储层评价程序对测量井段进行地层评价和饱和度解释,可以得到套管井地层含油饱和度及综合成果图。该技术径向测试距离可达到1.5m,可以评价剖面小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潜力。 3.脉冲中子-中子(PNN)测井 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原理是:脉冲中子测井仪使用中子发生器向地层发射14MeV的快中子,经过一系列的非弹性碰撞和弹性碰撞,中子减速,快中子成为慢中子,中子的能量与组成地层的原子处于热平衡状态时,中子不再减速,直到与地层内其他元素原子核发生俘获反应。利用PNN测井仪器上长、短源距探测器上中子计数的比值可以计算储层的含氢指数。据此可以计算测试井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划分水淹级别,进而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 这一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式是通过特有的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手段,在不洗井条件下实现过套管对储层的监测,具有在低孔隙度,低矿化度情况地层俘获中子能力强,测试精度高的优点,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 三、测井资料成果地质应用 2004年以来,安塞油田运用以上三种剩余油测井方法在16口井上进行了测试。此三种剖面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安塞油田的现场应用不仅丰富了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的手段,而且为油井下步开发调整起到了指导作用。 1.利用剖面剩余油测井技术进行侧钻井射孔层位优选对于水驱规律复杂,剩余油富集区块,应用剩余油测井技术进行侧钻、更新井射孔层位的优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安塞油田引进了RMT碳氧比测井技术。这一技术采用点测方式,测速为50m/h,对测试井井筒状况要求高,需要进行洗井作业,并通井至人工井底。对地层孔隙度要求在20.0%以上,径向探测半径为30cm。王窑老区注水开发时间长,地下油水接触关系复杂,注入水水驱方向不明显,在高含水区域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难度大。为了了解王窑老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对9口井进行RMT碳氧比测井,测试之后,依据测试成果,进行了隔采、侧钻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例:王24-19井。王24-19油井于1991年10月1日完井,11月26日投产。投产初期日产油3.53t,见效后日产油5.85t,95年10月见注入水,含水达到4 2.9%,判断来水方向为王24-018注水井来水,累计产油6231t,累计产水8377m3。该井于2004年9月16日进行RMT测井。测试结果如右图:结果显示:1191.0-1192.5m油层段为低水淹;117 3.0- 1173.5m油层段和1183.5-1188.0m油层段中等水淹;1147.5-1150.5m油层段和117 4.5-1177.0油层段为强水淹。分析认为该井近井地带剩余油较为富集。2005年6月下旬在王24-19周围部署侧钻井王侧24-19,在王24-19测试结果显示的未水淹层段进行射孔,射孔段为两段,为1160.0-1164.0m和1188.0-1192.0m,共8.0m。王侧24-19自2005年6月生产至今,累积产油3554.0t,累积产水955m3,目前该井生产动态:日产液2.54m3,日产油1.74t,含水17.9%。侧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验证了王24-19的测试结果。

测井资料的裂缝解释方法及其应用

测井资料的裂缝解释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T油田F油层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浅水湖盆中一套特殊类型的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天然裂缝发育,储层物性较差,为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影响,目前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裂缝反向水淹,层间差异大,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通过开展常规测井曲线识别储层裂缝方法的研究,搞清了储层的裂缝发育状况,裂缝发育程度向定量化方向迈进了一步,为搞清储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F油层裂缝测井地质建模 T油田F油层是一个受岩性、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的构造一岩性复合油藏,储层裂缝发育。整体上储层复杂,非均质性强,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19×10-3um2,平均有效孔隙度为11.4%,为低孔特低渗油藏。储层裂缝对开发影响很大,T油田已开发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东西向水淹,油田主体区块产量下降较快。深入认识T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可以为油田开发调整工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1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裂缝方法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互相作用,针对不同成因的裂缝具有不同的预测方法: (1)主要针对构造裂缝预测的构造应力场方法和曲率法; (2)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其主要应用在进行井间预测时; (3)如何对地震资料进行解译,即如何充分发挥地震资料的功用,进行裂缝空间分布的预测。 目前的研究正在向多角度、多资料匹配裂缝预测等综合研究方向发展。Ouenes等提出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多种数据(地震三维数据体、压力测试、井点的分析等)进行集成,建造联系的裂缝油藏模型。 1.2单井裂缝测井解释方法介绍 裂缝性地层裂缝的测井解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识别裂缝带和定量计算储层裂缝参数。常规测井方法的难点在于: (1)裂缝本身具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产状及发育程度不同,裂缝体积比岩石基块体积小及裂缝中有充填物等较为复杂的特征; (2)单一或少数识别参数对裂缝的识别比较困难。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测井

测井方法及应用

测井方法及应用

什么是测井测井技术的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应用性的边缘科学,是应用地球物 理学(包括重、磁、电、震、测井)的一个分支,它用物理 学的原理解决地质学的问题。 所谓测井,就是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放入井中对地层的某一 方面特性(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 进行测量,结合钻井资料、录井和地质等资料,分析、确定地层的 地质特性和各种地质参数,寻找地下的油气资源,解决油气田勘探、 开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分析地层的岩性、沉积相、沉积环境、 地层的地质构造,以及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油气层水淹情况及 状态,储集层性能评价、油气藏描述、以及固井、试油等工程作业。 同时,测井资料也为固井、试油、开发方案编制及进一步的各种措 施提供依据。 可以说测井资料是一种重要的地质信息。

测井资料的主要应用测井技术的发展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测井资料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层评价:主要内容有岩性分析、计算储层参数、储层综合评价、划分油、气、水层并评价产能。 2、油矿地质:编制钻井地质综合柱状图、岩芯归位、地层对比;研究地层、构造、断层及沉积相;研究油气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计算储量,制定开发方案。 3、钻井、采油工程: 在钻井工程中,测井斜方位和井径等几何形态的变化、估计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岩石的破裂压力梯度,确定下套管深度和水泥上返高度,计算平均井径,检查固井质量。 在采油工程中,测量生产剖面和吸水剖面,确定水淹层位、压力枯竭层位、出水层位、出砂层位、窜槽层位,检查射孔质量和酸化压裂效果。

测井技术的发展我国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测井仪器的发展 60年代以来,我国测井仪器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即:半自动 模拟测井仪、全自动模拟测井仪(60-70年代)、数字测井仪 (80年代初期)、数控测井仪(80年代中期)和成像测井仪(90 年代末期)。 通过测量仪器不断的更新换代,提高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和一致 性,提高测量精度;通过提高采集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能力来获取 更多的地质信息。目前,测井技术正向着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评 价方向发展。

测井方法

测井项目符 号 单位物理意义理论基础测量方式主要应用影响因素 井径测井CAL in/c m 井眼直径 井径直径的 变化反映岩 石性质 了解井眼状 况;辅助区分 岩性;其他测 井曲线的环境 校正;估算固 井所需水泥 量;检查套管 变形或破裂情 况 裂缝、岩 性 自然伽马测井GR API 地层天然 伽马放射 性强度 岩石的自然 放射性、放 射性元素的 衰变特性 探测器使用 NaI(TI)闪 烁计数器, 其输出脉冲 的幅度与入 射伽马射线 能量呈正比 区分岩性;划 分储集层;计 算Vsh;计算 粒度中值;判 断放射性矿 物;地层对比 钻井液的 放射性 (套管水 泥环的放 射性)、仪 器是否偏 心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NGS API、 mg/l 、% U、Th、K 含有不同 的放射性 强度 不同岩石含 有的化学成 分不同,其 放射性物质 成分也不 同。 探测器使用 NaI(TI)闪 烁计数器, 其输出脉冲 的幅度与入 射伽马射线 能量呈正 比,且增加 了多道脉冲 幅度分析 器, 划分岩性;利 用Th/U研究 沉积环境;区 分粘土矿物; 寻找放射性矿 物 围岩影 响,钻井 液放射性 (套管水 泥环放射 性)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J 脉冲 /分 同一井段 前后放射 性强度不 同 利用放射性 元素做示踪 剂,通过测 量,比较前 后射线强度 来研究油井 技术状况和 采油注水动 态 探测器使用 NaI(TI)闪 烁计数器, 其输出脉冲 的幅度与入 射伽马射线 能量呈正比 找窜槽位置; 检查封堵状 况;检查压裂 效果;测定吸 水剖面,计算 相对吸水量 示踪剂选 择,钻井 液放射性 (套管水 泥环放射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