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谓词逻辑

第二章 谓词逻辑
第二章 谓词逻辑

第二章谓词逻辑

1.什么叫做客体和客体变元?如何表示客体和客体变元?

2.么叫做谓词?

3.什么叫做论域?我们定义一个“最大”的论域叫做什么?

4.填空题:

1.存在量词:记作( ),表示( )或者( )或者( )。

2.全称量词:记作( ),表示( )或者( )或者( )。

5.什么叫做量词的作用域?指出下面两个谓词公式中各个量词的作用域。

?x(F(x,y)→?yP(y))∧Q(z)∧?xA(x)

?x?y?z(A(x,y)→B(x,y,z))∧C(t)

6.什么叫做约束变元?什么叫做自由变元?指出下面公式中哪些客体变元是约束变元?哪些客体变元是自由变元?

?x(F(x,y)→?yP(y))∧Q(z)∧?xA(x)

7.填空:一个谓词公式如果无自由变元,它就表示一个( )。

8.给出的谓词J(x):x是教练员,L(x) :x是运动员,S(x) :x是大学生,O(x) :x是年老的,V(x) :x是健壮的,C(x) :x是国家选手,W(x) :x是女同志,H(x) :x是家庭妇女,A(x,y):x钦佩y。客体j:金某人。用上面给出的符号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所有教练员是运动员。

2.某些运动员是大学生。

3.某些教练是年老的,但是健壮的。

4.金教练既不老,但也不是健壮的。

5.不是所有运动员都是教练。

6.某些大学生运动员是国家选手。

7.没有一个国家选手不是健壮的。

8.所有老的国家选手都是运动员。

9.没有一位女同志既是国家选手又是家庭妇女。

10.有些女同志既是教练又是国家选手。

11.所有运动员都钦佩某些教练。

12.有些大学生不钦佩运动员。

9.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金子闪光,但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2.没有大学生不懂外语。

3.有些液体可以溶解所有固体。

4.每个大学生都爱好一些文体活动。

5.每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后继数。

10.令P表示天气好。Q表示考试准时进行。A(x)表示x是考生。B(x)表示x提前进入考场。C(x)表示x取得良好成绩。E(x,y)表示x=y。利用上述符号,分别写出下面各个命题的符号表达式。

1.如果天气不好,则有些考生不能提前进入考场。

2.只有所有考生提前进入考场,考试才能准时进行。

3.并非所有提前进入考场的考生都取得良好成绩。

4.有且只有一个提前进入考场的考生未能取得良好成绩。

11.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仅当他刻苦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S(x):x是大学生;Q(x):x取得了优异成绩;H(x):x刻苦学习。) 2.每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前驱数。

(Z(x):x是自然数;E(x,y):x=y;Q(x,y):y是x的前驱数。)

12.是偏序集,B是A的非空子集。在括号内分别写入y是B的极小元、最小元、下界相应的谓词表达式。

y是B的极小元?( )

y是B的最小元?( )

y是B的下界?( )

13.设论域D={1,2} 又已知a=1 b=2 f(1)=2 f(2)=1

P(1,1)=T P(1,2)=T P(2 ,1)=F P(2,2)=F

求谓词公式?x?y(P(x,y)→P(f(x),f(y)))的真值。(要求有解题的过程)

14设论域为{2,3},A(x,y)表示x+y=xy。求谓词公式??x?yA(x,y) 的真值。(要

求有解题的过程。)

15.设谓词P(x,y)表示x是y的因子,论域是{1,2,3}。求谓词公式?x?y?A(x,y)的真值。(要求有解题过程)

16.令论域D={a,b},P(a,a):F,Pa,b):T,P(b,a):T,P(b,b):F。公式( )的真值为真。

A:?x?yP(x,y) B:?x?yP(x,y) C:?x?yP(x,y) D:??x?yP(x,y)

17.令论域D={a,b},P(a,a):F,P(a,b):T,P(b,a):T,P(b,b):F,公式( )的真值为真。

a:??x?yP(x,y) b:?x?yP(x,y) c:?x?yP(x,y) d: ?x?yP(x,y) 18.令Lx,y)表示x

a: 自然数集合b: 整数集合c: 有理数集合d:实数集合

19.设论域为{1,2,3},已知谓词公式?xP(x,3) →(?y?P(3,y) →?zP(1,z)) 的真值为假,则x=2时,使P(x,3)为真。此说法是否正确?针对你的答案说明原因。

20.什么叫做对谓词公式赋值?

21.什么叫做谓词公式的永真式?

22.什么叫做谓词公式A与B等价?

23.什么叫做谓词公式A永真蕴含B?

24.设B是个不含客体变元x的谓词公式,在下面的等价公式中,哪些是不正确?说明不正确的原因。

1. ?xA(x)∨B??x(A(x)∨B)

2. ?xA(x)∧B??x(A(x)∧B)

3. B→?xA(x)??x(B→A(x))

4. ?xA(x)→B??x(A(x)→B)

25.证明下面等价公式?x(A(x)→B(x))??xA(x)→?xB(x)

26.证明下面等价公式?xA(x)→?xB(x)??x(A(x)→B(x))

27.下面谓词公式等价成立吗?对你的回答给予证明或者举反例。

?xA(x)∧?xB(x) ??x(A(x)∧B(x))

28.下面谓词公式等价成立吗?对你的回答给予证明或者举反例。

?x(A(x)∨B(x)) ??xA(x)∨?xB(x)

29.下面永真蕴涵式成立吗?对你的回答给予证明或者举反例。

?xA(x)∧?xB(x) ??x(A(x)∧B(x))

30.下面永真蕴涵式成立吗?对你的回答给予证明或者举反例。

?x(A(x)∨B(x)) ??xA(x)∨?xB(x)

31.什么叫做谓词公式的前束范式?

32.不是谓词公式?x(A(x,y)→?yB(x,y)) 的前束范式的为( )

a: ?x?y(A(x,t)→ B(x,y)) b: ?x?t(A(x,y)→ B(x,t))

c: ?x?y(A(x,y)→ B(x,y)) d: ?t?y(A(t,x)→ B(t,y))

33.写出谓词公式?x(P(x)∧R(x))→(??xP(x)∧Q(x))的前束范式。

34.分别指出推理规则US、ES、的名称、形式、作用以及使用这些规则时的注意

事项。

35.举例说明在谓词推理时,使用ES时所指定的客体c不应该是在此之前用US规

则所指

定的客体c (即本次用ES特指客体c,不应该是以前特指的客体)。并分析发生的错误。

36.举例说明在谓词推理时,使用ES时所指定的客体c不应该是在此之前用ES规

则所

指定的客体c (即本次用ES特指客体c,不应该是以前特指的客体)。并分析发生的错误。

37.分别指出推理规则EG、UG的名称、形式、作用以及使用这些规则时的注意事

项。

38.用谓词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的格式书写推理

过程。)

?xC(x), ?x(A(x)∨B(x)), ?x(B(x)→?C(x)) ??xA(x)

39.用谓词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的格式书写推理

过程。) “不认识错误的人,也不能改正错误。有些诚实的人改正了错误。所以有些诚实的人是认

识了错误的人。”

设A(x):x是认识错误的人。B(x):x改正了错误。C(x):x是诚实的人。命题符号化

为:

?x(?A(x)→?B(x)),?x(C(x)∧B(x)), ??x(C(x)∧A(x))

40.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x(A(x)→(?B(x)∨?C(x))), ?x(A(x)→(?C(x)→D(x))), ?x(A(x)∧?D(x)) ??x(A(x)∧?B(x))

41.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x(A(x)∧(B(x)→?C(x))), ?x(A(x) → (C(x) ∨?D(x))), ?x(A(x) →D(x))

??x(A(x) ∧? B(x))

42.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鸟都会飞。猴子都不会飞。所以,猴子都不是鸟。”

43.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一些病人喜欢所有医生。任何病人都不喜欢庸医。所以没有医生是庸医。”

44. 给定谓词如下:S(x):x是学生;L(x):x是校领导;G(x):x是好的;T(x):x是老师;P(x): x受过处分;C(x,y):y表扬x。用上述谓词表达下面各个命题,并且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没有受过处分的学生,都受到过校领导的表扬;有些好学生,仅仅受到老师的表扬;所有好学生,都没有受过处分。所以,有的老师是校领导。”

45.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任何人如果他喜欢步行,他就不喜欢乘汽车;每个人或者喜欢乘汽车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有的人不爱骑自行车,因此有的人不爱步行。”

46. 给定谓词M(x):x是高山俱乐部成员。H(x):x是滑雪者。D(x):x是登山者。L(x,y):x喜欢y。客体:a:小杨;b:小刘;c:小林;d:雨;e:雪。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方法,解决下面问题。(要求按照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小杨、小刘和小林为高山俱乐部成员,该俱乐部的每个成员是个滑雪者或登山者。没有一个登山者喜欢雨。而所有滑雪者都喜欢雪。凡是小杨喜欢的,小刘就不喜欢。小杨喜欢雨和雪。试证明该俱乐部是否有个是登山者而不是滑雪者的成员。如果有,他是谁?”

47.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谓词逻辑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x(?P(x)→ Q(x)), ?x(?Q(x)∨?R(x)), ?xR(x) ??xP(x)

48.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要求按照谓词逻辑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x(P(x)→(Q(x)∧R(x))), ??x(R(x)→Q(x)) ??x(R(x)∧?P(x))

49. 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要求:按照教材中推理的格式写出推理过程)

?x(?C(x)∨(?A(x)∨?B(x))), ?x(A(x)→(?C(x)→D(x))), ??x(?A(x)∨D(x))

??x(A(x)∧?B(x))

50.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要求:按照逻辑推理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x(?y(S(x,y) ∧M(y)) →?z((P(z)∧R(x,z))) ???zP(z) →?x?y (S(x,y) →?M(y)) 51.设:N(x)表示x是自然数;O(x)表示x是奇数;E(x)表示x是偶数;C(x)表

示x能被2整除。用上面给定的谓词表示下面各个命题,然后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注:要按照教材中推理的书写格式描述推理过程)“每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所有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有些自然数能被2整除;因此,有些自然数是偶数。”

52.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注:要按照教材中推理的书写格式描述推理过程)

?x(A(x)∧??y(?B(y)∨?C(x,y))), ?x(A(x)→?y(D(y )→?C(x,y))) ??y(B(y)∧?D(y))

53.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教材格式写出推理过程)

?x(A(x)→?y(B(y)→?C(x,y))), ?x(A(x)→?y(C(x,y)∨D(y))), ?xA(x)∧?y?D(y)

??y?B(y)

54. 给定谓词如下:A(x):x是书刊;B(x):x是合法出版的;C(x):x是人;D(x):x感到忧虑。先用这些谓词将下面各个命题符号化,再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这个推理是正确的。

“如果有些书刊是非法出版的,则所有人都感到忧虑。一些人不感到忧虑。因此,所有书刊都是合法出版的。”

55.用谓词逻辑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按照教材格式写出推理过程)

?xA(x), ?x(B(x)∧?C(x)), ?z((A(z)∧?x?yD(x,y))→?y(B(y)→C(y))), ??y?x?D(x,y)

56.给定谓词:N(x):x是自然数,E(x):x是偶数,O(x):x是奇数,D(x,y):x可被y整除。用上述谓词表达下面各命题,并用谓词逻辑推理方法证明其推理的有效性。

“每个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自然数为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并不是所有自然数都可以被2整除。所以,有的自然数是奇数。”

57.用谓词推理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注:要按照教材中推理的书写格式描述推理过程)

?x(A(x)∧?y(B(y)∧C(x,y))), ?x(A(x)→?y(D(y)→?C(x,y))) ???y(B(y)→D(y))

58.分析下面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之处。并写出正确的推理过程。

?x(A(x)→B(x)),?xA(x) ??xB(x)

⑴?x(A(x)→B(x)) P

⑵A(c)→B(c) US ⑴

⑶?xA(x) P

⑷A(c) ES ⑶

⑸B(c) T ⑵⑷I11

⑹?xB(x) EG ⑸

59.用谓词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要求按照推理的格式书写推理过程。

?xP(x), ?x(Q(x) →? R(x)), ?x(?P(x)∨ R(x)) ??x? Q(x)

1.答案:定义:能够独立存在的事物,称之为客体,也称之为个体。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定义:用小写英文字母x、y、z...表示任何客体,则称这些字母为客体变元。

2.答案:定义:一个大写英文字母后边有括号,括号内是若干个客体变元,用以表示客体的属性或者客体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谓词。如果括号内有n个客体变元,称该谓词为n元谓词。

3.答案:定义:在命题函数中客体变元的取值范围,称之为论域,也称之为个体域。论域是一个集合。

定义:由所有客体构成的论域,称之为全总个体域。它是个“最大”的论域。4.答案:1.存在量词:记作(? ),表示( 有些) 或者( 一些)或者( 至少一个)。

2.全称量词:记作(? ),表示( 每个) 或者(任何一个)或者( 所有的)。

5.答案:在谓词公式中,量词的作用范围称之为量词的作用域,也叫量词的辖域。

在?x(F(x,y)→?yP(y))∧Q(z)∧?xA(x)中:

?x的作用域:(F(x,y)→?yP(y))

?y的作用域:P(y)

?x的作用域:A(x)

在?x?y?z(A(x,y)→B(x,y,z))∧C(t)中:

?x的作用域:?y?z(A(x,y)→B(x,y,z))

?y的作用域:?z(A(x,y)→B(x,y,z))

?z的作用域:(A(x,y)→B(x,y,z))

6.答案:定义:如果客体变元x在?x或者?x的辖域内,则x在此辖域内约束出现,并称x在此辖域内是约束变元。否则x是自由出现,并称x是自由变元。

在?x(F(x,y)→?yP(y))∧Q(z)∧?xA(x)中

F(x,y)中的x和P(y)中的y以及A(x)中x是约束变元。

而F(x,y)中的y和Q(z)中的z是自由变元。

7.答案:(命题)

8. 答案:

1.?x(J(x)→L(x))

2.?x(L(x)∧S(x))

3.?x(J(x)∧O(x)∧V(x))

4.J(j)∧?O(j)∧?V(j)

5.??x(L(x)→J(x)) 或者?x(L(x)∧?J(x))

6.?x(S(x)∧L(x)∧C(x))

7.??x(C(x)∧?V(x)) 或者?x(C(x)→V(x))

8.?x((O(x)∧C(x))→L(x))

9.??x(W(x)∧C(x)∧H(x))

10.?x(W(x)∧J(x)∧C(x))

11.?x(L(x)→?y(J(y)∧A(x,y)))

12.?x(S(x)∧?y(L(y)→?A(x,y)))

9.答案:

1.设:G(x):x是金子。F(x):x闪光。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G(x)→F(x)) ∧??x(F(x)→G(x)) 或者

?x(G(x)→F(x)) ∧?x(F(x) ∧?G(x))

2.设S(x):x是大学生。F(x):x是外语。K(x,y):x懂得y。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S(x)∧?y(F(y) →?K(x,y))) 或者

?x(S(x) →?y(F(y)∧K(x,y)))

3.设F(x):x是液体。.S(x):x是固体。D(x,y):x可溶解y。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F(x)∧?y(S(y)→D(x,y)))

4.设S(x):x是大学生。L(x,y):x爱好y。C(x):x是文娱活动。P(x):x 是体育活动。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S(x) →?y((C(y)∨P(y))∧L(x,y)))

5.设令N(x):x是自然数。A(x,y):y是x的后继数。E(x,y):x=y 则命题的表达式为

?x(N(x)→?y(N(y)∧A(x,y)∧?z((N(z)∧A(x,z))→E(y,z))))

10.答案:

1.?P→?xA(x)∧?B(x)

2.Q→?x(A(x)→ D(x))

3.??x((A(x) ∧(B(x))→ C(x))

4.?xA(x)∧B(y) ∧?C(x) ∧?y((A(y) ∧B(y) ∧C(y))→ E(x,y)))

11.答案:

1.?x(S(x)→(Q(x)→H(x)))

2.?x((Z(x)∧?E(x,0))→?y(Z(y)∧Q(x,y)∧?z((Z(z)∧Q(x,z))→E(y,z))))

12.答案:

y是B的极小元?( ?y(y∈B∧??x(x∈B∧x≠y∧x≤y)))

y是B的最小元?( ?y(y∈B∧?x(x∈B→y≤x)) )

y是B的下界?( ?y(y∈A∧?x(x∈B→y≤x)))

13.答案:解:?x?y(P(x,y)→P(f(x),f(y)))

??y(P(1,y) →P(f(1),f(y))) ∧?y(P(2,y) →P(f(2),f(y)))

?((P(1,1) →P(f(1),f(1)))∨(P(1,2) →P(f(1),f(2))))∧P(2,1) →P(f(2),f(1)))∨(P(2,2) →P(f(2),f(2))))

?((P(1,1) →P(2,2))∨(P(1,2) →P(2,1)))∧ ((P(2,1) →P(1,2))∨(P(2,2) →P(1,1)))

?((T→F )∨ (T→F))∧((F→T) ∨ (F→T))

?(F∨ F)∧(T ∨ T)

?F∧T ?F

14.答案:解:??x?yA(x,y)??x?y?A(x,y)

??y?A(2,y) ∨?y?A(3,y)

?(?A(2,2) ∧?A(2,3)) ∨( ?A(3,2) ∧?A(3,3) )

? (F∧ T) ∨ (T∧ T)

?F∨ T?T

15.答案:解:?x?y?A(x,y)

??y?A(1,y) ∧?y?A(2,y) ∧?y?A(3,y)

?(?A(1,1) ∨?A(1,2) ∨?A(1,3))∧(?A(2,1) ∨?A(2,2) ∨?A(2,3))

∧ (?A(3,1) ∨?A(3,2) ∨?A(3,3))

?(F ∨F) ∨F)∧ (T ∨F) ∨T) ∧ (T ∨T ∨T))

?F

16.答案:A

17.答案:令论域D={a,b},P(a,a):F,P(a,b):T,P(b,a):T,P(b,b):F,公式( d )的真值为真。

a:??x?yP(x,y) b:?x?yP(x,y) c:?x?yP(x,y) d:?x?yP(x,y)

因为a: ??x?yP(x,y)??(?yP(a,y)∨?yP(b,y))??(P(a,a)∨P(a,b))∨(P(b,a)∨P(b,b)) ??((F∨T)∨(T∨F)) ?F

b:?x?yP(x,y) ??yP(a,y)∨?yP(b,y)?(P(a,a)∧P(a,b))∨(P(b,a)∧P(b,b))

? (F∧T) ∨ (T∧F) ?F

c:?x?yP(x,y) ??yP(a,y) ∧?yP(b,y)?(P(a,a)∧P(a,b))∧(P(b,a)∧P(b,b))

? (F∧T)∧(T∧F) ?F

d:?x?yP(x,y)??yP(a,y) ∧?yP(b,y)? (P(a,a)∨P(a,b))∧(P(b,a)∨P(b,b)) ? (F∨T)∧(T∨F) ?T

18.答案:a

19.答案:解:此说法正确。

因为?xP(x,3)→(?y?P(3,y)→?zP(1,z)) 的真值为假,所以?xP(x,3) 的真值为真,?y?P(3,y) 的真值为真,?zP(1,z)) 的真值为假。

由?xP(x,3) 的真值为真,得P(1,3)为真,或者P(2,3)为真,或者P(3,3)为真。

由?y?P(3,y) 的真值为真,得P(3,1)、P(3,2)、P(3,3)均为假。

由?zP(1,z)) 的真值为假,得P(1,1)、P(1,2)、P(1,3)均为假。

综合上述情况得, P(2,3)为真,

20.答案:若将给定的谓词公式中的命题变元,用确定的命题代替,对公式中的客体变元用

论域中的客体代替,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对谓词公式作指派,或称之为对谓词公式赋值。

21.答案:给定谓词公式A,E是其论域,如果不论对公式A作任何赋值,都使得A的真值为真,则称公式A在论域E上是永真式。如果不论对什么论域E,都使得公式A为永真式,则称A为永真式。

22.答案:给定谓词公式A、B,E是它们的论域,如果不论对公式A、B作任何赋值,都使得A与B的真值相同(或者说A?B是永真式),则称公式A与B在论域E上是等价的。如果不论对什么论域E,都使得公式A与B等价,则称A与B等价,记作A?B。

23.答案:给定谓词公式A、B,E是它们的论域,如果不论对公式A、B作任何赋值,使得

A→B为永真式,则称在论域E上公式A永真蕴含B。如果不论对什么论域E,都使得公式A→B为永真式,则称A永真蕴含B,记作A?B。

24.答案:解:4式不正确。因为

?xA(x)→B???xA(x)∨B??x?A(x)∨B??x(?A(x)∨B) ??x(A(x)→B)

所以?xA(x)→B不等价于?x(A(x)→B),即4式不成立。

25.答案:证明?xA(x)→?xB(x)

???xA(x)∨?xB(x)

??x?A(x)∨?xB(x)

??x(?A(x)∨B(x))

??x(A(x)→B(x))

26.答案:证明?xA(x)→?xB(x)

???xA(x)∨?xB(x)

??x?A(x)∨?xB(x)

??x(?A(x)∨B(x))

??x(A(x)→B(x))

27.答案:不成立。

因为根据量词分配公式知道,只有公式?x(A(x)∧B(x)) ??xA(x)∧?xB(x) 成立。

而没有?xA(x)∧?xB(x) ??x(A(x)∧B(x))。可以举如下反例说明:

令A(x)表示x是男生,B(x)表示x是女生。则?xA(x)∧?xB(x)表示“有些人是男生也有些人是女生”,这显然是真的命题。而?x(A(x)∧B(x))表示“有这样的人,他既是男生也是女生。”,这显然是假命题。所以?xA(x)∧?xB(x)?? x(A(x)∧B(x)) 不成立。

所以没有等价公式?xA(x)∧?xB(x) ??x(A(x)∧B(x)) 成立。

28.答案:不成立。

因为根据量词分配公式知道,只有公式?xA(x)∨?xB(x) ??x(A(x)∨B(x)) 成立。

而没有?x(A(x)∨B(x)) ??xA(x)∨?xB(x)。可以举如下反例说明:

令A(x)表示x是男生,B(x)表示x是女生。则?x(A(x)∨B(x))表示“任何一个人来说,他或者是男生或者是女生。”,这显然是真的命题。而?xA(x)∨?xB(x)表示“要么大家都是男生,要么大家都是女生。”,显然由?x(A(x)∨B(x))不能推出?xA(x)∨?xB(x)。

所以?x(A(x)∨B(x)) ??xA(x)∨?xB(x) 不成立。

所以没有等价公式?x(A(x)∨B(x)) ??xA(x)∨?xB(x) 成立。

29.答案:不成立。可以举如下反例说明:

令A(x)表示x是男生,B(x)表示x是女生。则

前件?xA(x)∧?xB(x)表示“有些人是男生也有些人是女生”,这显然是真的命题。而后件?x(A(x)∧B(x)) 表示“有这样的人,他既是男生也是女生。”这显然是假命题。

所以?xA(x)∧?xB(x)?? x(A(x)∧B(x)) 不成立。

30.答案:不成立。可以举如下反例说明:

令A(x)表示x是男生,B(x)表示x是女生。

则前件?x(A(x)∨B(x)) 表示“任何一个人来说,他或者是男生或者是女生。”这显然是真的命题。而后件?xA(x)∨?xB(x) 表示“要么大家都是男生,要么大家都是女生。”

显然由?x(A(x)∨B(x))不能推出?xA(x)∨?xB(x)。

所以?x(A(x)∨B(x)) ??xA(x)∨?xB(x) 不成立。

31.答案:前束范式定义:一个谓词公式符合下面条件,就是前束范式:

所有量词前面都没有联接词;

所有量词都在公式的左面;

所有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尾。

32.答案:c

33.答案:解

?x(P(x)∧R(x))→(??xP(x)∧Q(x))

???x(P(x)∧R(x))∨(??xP(x)∧Q(x)) (去→)

??x?(P(x)∧R(x))∨(?x?P(x)∧Q(x)) (量词转换)

??x(?P(x)∨?R(x))∨(?x?P(x)∧Q(x)) (后移?)

??x(?P(x)∨?R(x))∨(?y?P(y)∧Q(z)) (换变元)

??x(?P(x)∨?R(x))∨?y(?P(y)∧Q(z)) (扩量词辖域)

??x?y((?P(x)∨?R(x))∨(?P(y)∧Q(z))) (扩量词辖域)

34.答案:US:全称特指规则(Universal Specialization)

形式:?xA(x)?A(c) (其中c是论域内指定客体)

作用:去掉全称量词。

注意事项:c不是A(x)中的符号。

ES:存在特指规则(Existential Specialization)

形式:?xA(x)?A(c) (其中c是论域内指定客体)

作用:去掉存在量词。

注意事项:

⑴c不是A(x)中的符号。

⑵用ES指定的客体c不应该是在此之前用US规则或者用ES规则所指定的客体

c (即本次用ES特指客体c,不应该是以前特指的客体)。

35.答案:例:令A(x)表示x是自然数,B(x)表示x是整数。

⑴?x(A(x)→B(x)) P

⑵A(c)→B(c) US 如c=0.1

⑶?xA(x) P

⑷A(c) ×ES A(0.1)为F

得出0.1是自然数的错误结论。

36.答案:例:令A(x)表示x是自然数,B(x)表示x是整数。

⑴?xB(x) P

⑵B(c) ES 如c=-1

⑶?xA(x) P

⑷A(c) ×ES A(-1)为F

得出-1是自然数的错误结论。

37.答案:EG:存在推广规则(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

形式:A(c)??xA(x) (其中c是论域内指定客体)

作用:添加存在量词。

注意事项:x不是A(c)中的符号。

UG:全称推广规则(Universal Generalization)

形式:A(c)??xA(x) (其中c是论域内任何指定客体)

作用:添加全称量词。

注意事项:x不是A(c)中的符号。

c一定是任意的客体,否则不可全称推广。

38.答案:⑴?x(A(x)∨B(x)), P

⑵A(a)∨B(a) ES ⑴

⑶?xC(x) P

⑷C(a) US ⑶

⑸?x(B(x)→?C(x)) P

⑹B(a)→?C(a) US ⑸

⑺?B(a) T ⑷⑹I12

⑻A(a) T ⑵⑺I10

⑼?xA(x)) EG ⑻

39.答案:⑴?x(C(x)∧B(x)) P

⑵C(c)∧B(c) ES ⑴

⑶C(c) T ⑵I1

⑷B(c) T ⑵I2

⑸?x(?A(x)→?B(x)) P

⑹?A(c)→?B(c) US ⑸

⑺??A(c) T ⑷⑹I12

⑻A(c) T ⑺E1

⑼C(c)∧A(c) T ⑶⑻I9

⑽?x(C(x)∧A(x)) EG ⑼

40.答案:证明.

⑴?x(A(x)∧?D(x)) P

⑵A(a)∧?D(a) ES ⑴

⑶A(a) T ⑵I

⑷?D(a) T ⑵I

⑸?x(A(x)→(?C(x)→D(x))) P

⑹A(a)→(?C(a)→D(a)) US ⑸

⑺?C(a)→D(a)) T ⑶⑹I

⑻C(a) T ⑷⑺I

⑼?x(A(x)→(?B(x)∨?C(x))) P

⑽A(a)→(?B(a)∨?C(a)) US ⑼

⑾?B(a)∨?C(a) T ⑶⑽I

⑿?B(a) T ⑻⑾I

⒀A(a)∧?B(a) T ⑶⑿I

⒁?x(A(x)∧?B(x)) EG ⒀

41.答案:证明.

⑴?x(A(x)∧(B(x)→?C(x))), P

⑵A(a)∧(B(a)→?C(a)) ES ⑴

⑶A(a) T ⑵I

⑷(B(a)→?C(a)) T ⑵I

⑸?x(A(x) → (C(x) ∨?D(x))) P

⑹A(a) → (C(a) ∨?D(a)) US ⑸

⑺(C(a) ∨?D(a)) T ⑶⑹I

⑻?x(A(x) →D(x)) P

⑼A(a) →D(a)) US ⑻

⑽D(a) T ⑶⑼I

⑾C(a) T ⑺⑽I

⑿?B(a) T ⑷⑾I

⒀A(a)∧?B(a) T ⑶⑿I

⒁?x(A(x)∧?B(x)) EG ⒀

42.答案:证明.

设B(x):x是鸟;F(x):x会飞;M(x):x是猴子。命题符号化为:

?x(B(x)→F(x)),?x(M(x)→?F(x)) ??x(M(x)→?B(x))

⑴?x(B(x)→F(x)) P

⑵B(a)→F(a) US ⑴

⑶?x(M(x)→?F(x)) P

⑷M(a)→?F(a) US ⑶

⑸?F(a)→?B(a) T ⑵E18

⑹M(a)→?B(a) T ⑷⑸I13

⑺?x(M(x)→?B(x)) UG ⑹

43.答案:证明.

设: P(x):x是病人, D(x):x是医生, Q(x):x是庸医, L(x,y): x喜欢y. 命题符号化:

?x(P(x)∧?y(D(y)→L(x,y))),?x(P(x)→?y(Q(y)→?L(x,y)))

???y(D(y)∧Q(y))

⑴?x(P(x)∧?y(D(y)→L(x,y))) P

⑵P(a)∧?y(D(y)→L(a,y)) ES ⑴

⑶P(a) T ⑵I1

⑷?y(D(y)→L(a,y)) T ⑵I2

⑸?x(P(x)→?y(Q(y)→?L(x,y))) P

⑹P(a)→?y(Q(y)→?L(a,y)) US ⑸

⑺?y(Q(y)→?L(a,y)) T ⑶⑹I11

⑻D(b)→L(a,b) US ⑷

⑼Q(b)→?L(a,b) US ⑺

⑽L(a,b) →?Q(b) T ⑼E18

⑾D(b)→?Q(b) T ⑻⑽I13

⑿?D(b)∨?Q(b) T ⑾E16

⒀?(D(b)∧Q(b)) T ⑿E8

⒁?y?(D(y)∧Q(y)) UG ⒀

⒂??y(D(y)∧Q(y)) T ⒁E25

44.答案:证明.上述各个命题符号化为:

?x((S(x) ∧?P(x)) →?y(L(y)∧C(x,y))), ?x((S(x)∧G(x))∧?y(C(x,y)→T(y))) , ?x((S(x) ∧G(x)) →?P(x)) ??y(T(y)∧L(y))

⑴?x((S(x)∧G(x))∧?y(C(x,y)→T(y))) P

⑵(S(a)∧G(a))∧?y(C(a,y)→T(y)) ES ⑴

⑶S(a)∧G(a) T ⑵I1

⑷?x((S(x) ∧G(x)) →?P(x)) P

⑸(S(a) ∧G(a)) →?P(a) US ⑷

⑹?P(a) T ⑶⑸I11

⑺S(a) T ⑶I1

⑻S(a) ∧?P(a) T ⑹⑺I9

⑼?x((S(x) ∧?P(x)) →?y(L(y)∧C(x,y))) P

⑽(S(a) ∧?P(a)) →?y(L(y)∧C(a,y)) US ⑼

⑾?y(L(y)∧C(a,y)) T ⑵I2

⒀L(b) ∧C(a,b) ES ⑾

⒁C(a,b)→T(b) US ⑿

⒂L(b) T ⒀I1

⒃C(a,b) T ⒀I2

⒄T(b) T⒁⒃I11

⒅T(b)∧L(b) T ⒂⒄I9

⒆?y(T(y)∧L(y)) EG ⒅

45.答案:证明.设A(x):x是人, B(x):x是喜欢步行, C(x):x喜欢乘汽车,

D(x):x喜欢骑自行车。上述各个命题符号化为:

?x(A(x)→(B(x)→?C(x))), ?x(A(x)→(C(x)∨D(x))), ?x(A(x)∧?D(x))

??x(A(x)∧?B(x))

⑴?x(A(x)∧?D(x)) P

⑵A(a)∧?D(a) ES ⑴

⑶A(a) T ⑵I

⑷?D(a) T ⑵I

⑸?x(A(x)→(B(x)→?C(x))) P

⑹A(a)→(B(a)→?C(a)) US ⑸

⑺B(a)→?C(a) T ⑶⑹I

⑻?x(A(x)→(C(x)∨D(x))) P

⑼A(a)→(C(a)∨D(a)) US⑻

⑽C(a)∨D(a) T ⑶⑼I

⑾C(a) T ⑷⑽I

⑿?B(a) T ⑺⑾I

⒀A(a)∧?B(a) T ⑶⑿I

⒁?x(A(x)∧?B(x)) EG ⒀

46.答案:命题符号化为:

M(a), M(b), M(c), ?x(M(x)→( H(x)∨D(x))), ??x(D(x)∧L(x,d)), ?x(H(x)→L(x,e)) ?y(L(a,y)→?L(b,y)), L(a,d)∧L(a,e)

⑴L(a,d)∧L(a,e) P

⑵L(a,e) T ⑴

⑶?y(L(a,y)→?L(b,y)) P

⑷L(a,e)→?L(b,e)) US ⑶

⑸?L(b,e)) T ⑵⑷I11

⑹?x(H(x)→L(x,e)) P

⑺H(b)→L(b,e)) US ⑹

⑻?H(b) T ⑸⑺I12

⑼?x(M(x)→(H(x)∨D(x))) P

⑽M(b)→(H(b)∨D(b)) US ⑼

⑾M(b) P

⑿H(b)∨D(b) T ⑽⑾I11

⒀D(b) T ⑻⑿I10

⒁D(b)∧?H(b) T ⑻⒀

所以小刘是登山者,而不是滑雪者。

47.答案:⑴?x (?P(x)→ Q(x)) P

⑵?P(a)→ Q(a) ES ⑴

⑶?xR(x) P

⑷R(a) US ⑶

⑸?x(?Q(x)∨?R(x)) P

⑹?Q(a)∨?R(a) US ⑸

⑺?Q(a) T ⑷⑹I12

⑻??P(a) T ⑵⑺I10

⑼P(a) T ⑻E1

⑽?xA(x)) EG ⑼

48.答案:⑴??x(R(x)→Q(x)) P

⑵? x? (R(x)→Q(x)) T ⑴E

⑶? (R(a)→Q(a)) ES ⑵

⑷? (?R(a)∨Q (a)) T ⑶E

⑸R(a) ∧?Q (a) T ⑷ E

⑹R(a) T ⑸I

⑺?Q(a) T ⑸I

⑻?x(P(x)→(Q(x)∧R(x))), P

⑼P(a)→(Q(a)∧R(a)) US ⑻

⑽?Q(a)∨?R(a) T ⑺I

⑾?(Q (a) ∧R(a)) T ⑽E

⑿?P(a) T ⑼⑾I

⒀R(a) ∧?P (a) T ⑹⑿I

⒁?x(R(x)∧?P(x)) EG ⒀

49.答案:⑴??x(?A(x)∨D (x)) P

⑵? x? (?A(x)∨D(x)) T ⑴ E

⑶? (?A(a)∨D(a)) ES ⑵

⑷A(a) ∧?D (a) T ⑶E

⑸A(a) T ⑷I

⑹?D(a) T ⑷I

⑺?x(A(x)→(?C(x)→D(x))) P

⑻A(a)→(?C(a)→ D(a)) US ⑺

⑼?C(a)→ D(a) T ⑸⑻I

⑽C(a)∨D(a) T ⑼E

⑾C(a) T ⑹⑽I

⑿?x(?C(x)∨(?A(x)∨?B(x))) P

⒀?C(a)∨(?A(a)∨?B(a)) US ⑿

⒁?A(a)∨?B(a) T ⑾⒀I

⒂?B(a) T ⑷⒁I

⒃A(a)∧?B(a) T ⑸⒂I

⒄?x(A(x)∧?B(x)) EG ⒃

50.答案:⑴??zP(z) P (附加前提)

⑵?z?P(z) T ⑴E

⑶?x(?y(S(x,y) ∧M(y)) →?z((P(z)∧R(x,z))) P

⑷?y(S(a,y) ∧M(y)) →?z((P(z)∧R(a,z)) US ⑶

⑸?P(b) US ⑵

⑹?P(b)∨?R(a,b) T ⑸I

⑺?(P(b)∧R(a,b)) T ⑹E

⑻?z?(P(z)∧R(a,z)) UG ⑺

⑼??z (P(z)∧R(a,z)) T ⑻E

⑽??y(S(a,y) ∧M(y)) T ⑷⑼I

⑾?y? (S(a,y) ∧M(y)) T ⑽ E

⑿?y (?S(a,y) ∨?M(y)) T ⑾E

⒀?y (S(a,y) →?M(y)) T ⑿ E

⒁?x ?y (S(x,y) →?M(y)) US ⒀

⒂??zP(z) →?x?y (S(x,y) →?M(y)) CP

51.答案:先命题符号化为:

?x(N(x)→(?O(x)→E(x))), ?x(O(x)→?C(x)), ?x(N(x)∧C(x)) ??x(N(x)∧E(x))

⑴?x(N(x)∧C(x)) P

⑵N(a)∧C(a) ES ⑴

⑶N(a) T ⑵I

⑷C(a) T ⑵I

⑸?x(O(x)→?C(x))) P

⑹O(a)→?C(a) US ⑸

⑺?O(a) T ⑷⑹I

⑻?x(N(x)→(?O(x)→E(x))) P

⑼N(a)→(?O(a)→E(a)) US ⑻

⑽?O(a)→E(a) T ⑶⑼I

⑾E(a) T ⑺⑽I

⑿N(a)∧E(a) T ⑶⑾I

⒀?x(N(x)∧E(x)) EG ⑿

52.答案:证明.

⑴?x(A(x)∧??y(?B(y)∨?C(x,y))), P

⑵A(a)∧??y(?B(y)∨?C(a,y)) ES ⑴

⑶A(a) T ⑵I

⑷??y(?B(y)∨?C(a,y))) T ⑵I

⑸?y?(?B(y)∨?C(a,y))) T ⑷E

⑹?y(B(y)∧C(a,y)) T ⑸ E

⑺?x(A(x)→?y(D(y )→?C(x,y))) P

⑻A(a)→?y(D(y )→?C(a,y)) US ⑺

⑼?y(D(y )→?C(a,y)) T ⑶⑻I

⑽B(b)∧C(a,b) ES ⑹

⑾B(b) T ⑽I

⑿C(a,b) T ⑽I

⒀D(b)→?C(a,b)) US ⑼

⒁?D(b) T ⑿⒀I

⒂B(b)∧?D(b) T ⑾⒁I

⒃?y(B(y)∧?D(y)) EG ⒂

53.答案:证明.

⑴?xA(x) ∧?y?D(y) P

⑵?xA(x) T ⑴I

⑶?y?D(y) T ⑴I

⑷A(a) ES ⑵

⑸?x(A(x)→?y(B(y)→?C(x,y))) P

⑹A(a) →?y(B(y)→?C(a,y)) US ⑸

⑺?y(B(y)→?C(a,y)) T ⑷⑹I

⑻?x(A(x)→?y(C(x,y)∨D(y))) P

⑼A(a)→?y(C(a,y)∨D(y))) US ⑻

⑽?y(C(a,y)∨D(y)) T ⑷⑼I

⑾B(b) →?C(a,b) ES ⑺

⑿C(a,b)∨ D(b) US ⑽

⒀?D(b) US ⑶

⒁C(a,b) T ⑿⒀I

⒂?B(b) T ⑾⒁I

⒃?y ?B(y) EG ⒂

54.答案:设:A(x):x是书刊,B(x):x是合法出版的, C(x):x是人,D(x): x感到忧虑。

命题符号化:

?x(A(x)∧?B(x))→?y(C(y)→D(y)),?y(C(y)∧?D(y)) ??x (A(x)→B(x))

⑴?y(C(y)∧?D(y)) P

⑵?y? (?C(y)∨D(y) T ⑴ E

⑶?y? (C(y)→D(y)) T ⑵ E

⑷??y(C(y)→D(y)) T ⑶ E

⑸?x(A(x)∧?B(x))→?y(C(y)→D(y)) P

⑹??x(A(x)∧?B(x)) T ⑷⑸I

⑺?x? (A(x)∧?B(x)) T ⑹ E

⑻?x (?A(x)∨B(x)) T ⑺E

⑼?x (A(x)→B(x)) T ⑻E

55.答案:⑴?xA(x) P

⑵A(a) ES ⑴

⑶?x(B(x)∧?C(x)) P

⑷(B(b)∧?C(b)) ES ⑶

⑸?(?B(b)∨C(b)) T ⑷ E

⑹?(B(b)→C(b)) T ⑸E

⑺?(B(b)→C(b)) T ⑹E

⑻?y?(B(y)→C(y)) EG ⑺E

⑼??y(B(y)→C(y)) T ⑻E

⑽?z((A(z)∧?x?yD(x,y))→?y(B(y)→C(y))) P

⑾?z(A(z)∧?x?yD(x,y))→?y(B(y)→C(y)) T ⑽E(辖域缩小)

⑿??z(A(z)∧?x?yD(x,y)) T ⑼⑾I

⒀?z?(A(z)∧?x?yD(x,y)) T ⑿E

⒁?(A(a)∧?x?yD(x,y)) US ⒀

⒂?A(a)∨??x?yD(x,y)) T ⒁E

⒃??x?yD(x,y)) T ⑵⑸I

⒄?x?y?D(x,y)) T ⒃ E

56.答案:先命题符号化为:

?x(N(x)→(?E(x)→O(x))), ?x((N(x)∧E(x))? D(x,2)), ??x(N(x)→D(x,2)) ??x(N(x)∧O(x))

⑴??x(N(x)→D(x,2)) P

⑵?x? (N(x)→D(x,2)) T ⑴ E

⑶?x? (?N(x)∨D(x,2) T ⑵ E

⑷?x (N(x)∧?D(x,2)) T ⑶ E

⑸N(a)∧?D(a ,2) ES ⑷

⑹N(a) T ⑸I

⑺?D(a ,2) T ⑸I

⑻?x(N(x)→(?E(x)→O(x))) P

⑼N(a)→(?E(a)→O(a)) US ⑻

⑽?E(a)→O(a) T ⑹⑼I

⑾?x((N(x)∧E(x))? D(x,2)) P

⑿?x((N(x)∧E(x)) →D(x,2))∧(D(x,2)→(N(x)∧E(x))) T ⑾ E

⒀((N(a)∧E(a)) →D(a,2))∧(D(a,2)→(N(a)∧E(a))) US ⑿

⒁(N(a)∧E(a)) →D(a,2)) T ⒀I

⒂? (N(a)∧E(a)) T ⑺⒁ I

⒃?N(a) ∨?E(a)) T ⒂ E

⒄?E(a) T ⑹⒃ I

⒅O(a) T ⑽⒄ I

⒆N(a)∧O(a ) T ⑹⒅ I

⒇?x(N(x)∧O(x)) EG ⒆

57.答案:

⑴?x(A(x)∧?y(B(y)∧C(x,y))) P

⑵A(a)∧?y(B(y)∧C(a,y)) ES ⑴

⑶A(a) T ⑵I

⑷?y(B(y)∧C(a,y)) T ⑵I

⑸B(b)∧C(a,b) ES ⑷

⑹B(b) T ⑸I

⑺C(a,b) T ⑸I

⑻?x(A(x)→?y(D(y)→?C(x,y))) P

⑼A(a)→?y(D(y)→?C(a,y)) US ⑻

⑽?y(D(y)→?C(a,y)) T ⑶⑼I

⑾D(b)→?C(a,b) US ⑽

⑿?D(b) T ⑺⑾I

⒀B(b)∧?D(b) T ⑹⑿I

⒁?y (B(y)∧?D(y)) EG ⒀

⒂?y? (?B(y)∨D(y)) T ⒁ E

⒃??y( B(y)→D(y)) T ⒂ E

58.答案:有错误。不应该先去掉?x,再去掉?x时,特指成同一个客体c。

正确推理为:

⑴?xA(x) P

⑵A(c) ES ⑴

⑶?x(A(x)→B(x)) P

⑷A(c)→B(c) US ⑶

⑸B(c) T ⑵⑷I11

⑹?xB(x) EG ⑸

59.答案:⑴?x P(x) P

离散数学谓词逻辑课后总结

第二章谓词逻辑 2—1基本概念 例题1.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设N(x):x是自然数。I(x):x是整数。此命题可以写成?x(N(x)→I(x)) 例题2. 有些自然数是偶数。 设E(x):x是偶数。此命题可以写成?x(N(x)∧E(x)) 例题3.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母。 设P(x):x是个人。M(x,y):y是x的生母。此命题可以写 成:?x(P(x)→?y(P(y)∧M(x,y))) 2-2 谓词公式及命题符号化 例题1. 如果x是奇数,则2x是偶数。 其中客体x与客体2x之间就有函数关系,可以设客体函数g(x)=2x, 谓词O(x):x是奇数,E(x):x是偶数, 则此命题可以表示为:?x(O(x)→E(g(x))) 例题2 小王的父亲是个医生。 设函数f(x)=x的父亲,谓词D(x):x是个医生,a:小王,此命题可以表示为D(f(a))。 例题3 如果x和y都是奇数,则x+y是偶数。 设h(x,y)=x+y ,此命题可以表示为:?x?y((O(x)∧O(y))→E(h(x,y)) 命题的符号表达式与论域有关系 两个公式:一般地,设论域为{a1,a2,....,an},则有 (1). ?xA(x)?A(a1)∧A(a2)∧......∧A(an) (2). ?xB(x)?B(a1)∨B(a2)∨......∨B(an) 1.每个自然数都是整数。该命题的真值是真的。 表达式?x(N(x)→I(x))在全总个体域的真值是真的, 因?x(N(x)→I(x))?(N(a1)→I(a1))∧(N(a2)→I(a2))∧…∧(N(an)→I(an)) 式中的x不论用自然数客体代入,还是用非自然数客体代入均为真。例如(N(0.1)→I(0.1))也为真。 而?x(N(x)∧I(x))在全总个体域却不是永真式。

《计算机数学基础(2)—离散数学》 谓词逻辑

第2章谓词逻辑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谓词、量词、个体词、个体域、原子公式、谓词公式和变元等概念。会将不太复杂的命题符号化。 2. 掌握在有限个体域下求公式的真值和某些公式在给定解释下真值的方法,判别公式类型(永真式、永假式和可满足式)的方法。 3. 掌握谓词演算的等值式和重言蕴含式(六种情况:(1)命题公式的推广;(2)量词否定式的等值式;(3)量词辖域扩张和收缩的等值式;(4)量词与联结词∨,∧,→的等值式;(5)量词与联结词的重言蕴含式;(6)两个量词公式间的等值式与重言蕴含式)。会进行谓词公式的等值演算。 4. 了解前束范式的概念,会求公式的前束范式。 5. 了解谓词逻辑推理的规则:全量词消去规则(US规则);全量词附加规则(UG规则);存在量词消去规则(ES规则);存在量词附加规则(EG规则) 本章重点:谓词与量词,公式与解释,前束范式,谓词逻辑推理证明。 二、学习辅导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把原子命题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对原子命题不再进行分解,只有复合命题才可以分解,揭示了一些有效的推理过程. 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仅有命题逻辑是无法把一些常见的推理形式包括进去. 例如 “凡人要死,张三是人,张三要死” 显然是正确推理. 用命题逻辑解释三段式. 设 P:人要死;Q张三是人;R:张三要死。 表示成复合命题有 P∧Q→R 这不是重言式,即R不是前提P,Q的有效结论. 这反映了命题逻辑的局限性,其原因是把本来有内在联系的命题P,Q,R,视为独立的命题。要反映这种内在联系,就要对命题逻辑进行分析,分析出其中的个体词、谓词和量词,再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出正确的推理形式和规则,这就是谓词逻辑的研究内容。 1. 谓词与量词 学习这一部分要反复理解谓词和量词引入的意义,概念的含义。 在谓词逻辑中,原子命题分解成个体词和谓词。个体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客体,它可以是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如小张,房子,南京,大米,思想,实数2等等。谓词是用来刻划个体词的性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词。例如 (1)(1)ln5是无理数; (2)(2)高可比李木相高4cm; (3) 郑州位于北京和广州之间。 这时三个简单命题,其中ln5,高可,李木相,郑州,北京,广州等都是个体词,而“是无理数”,“……比……高4cm”,“……位于……和……之间”等都是谓词。 个体词分个体常项(用a,b,c,d,…表示)和个体变项(用x,y,z,…表示);谓词分谓词常项(表

第二章 谓词逻辑

第二章谓词逻辑 1.什么叫做客体和客体变元?如何表示客体和客体变元? 2.么叫做谓词? 3.什么叫做论域?我们定义一个“最大”的论域叫做什么? 4.填空题: 1.存在量词:记作( ),表示( )或者( )或者( )。 2.全称量词:记作( ),表示( )或者( )或者( )。 5.什么叫做量词的作用域?指出下面两个谓词公式中各个量词的作用域。 ?x(F(x,y)→?yP(y))∧Q(z)∧?xA(x) ?x?y?z(A(x,y)→B(x,y,z))∧C(t) 6.什么叫做约束变元?什么叫做自由变元?指出下面公式中哪些客体变元是约束变元?哪些客体变元是自由变元? ?x(F(x,y)→?yP(y))∧Q(z)∧?xA(x) 7.填空:一个谓词公式如果无自由变元,它就表示一个( )。 8.给出的谓词 J(x):x是教练员, L(x) :x是运动员, S(x) :x是大学生,O(x) :x是年老的,V(x) :x是健壮的,C(x) :x是国家选手,W(x) :x是女同志, H(x) :x是家庭妇女,A(x,y):x钦佩y。客体 j:金某人。用上面给出的符号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所有教练员是运动员。 2.某些运动员是大学生。 3.某些教练是年老的,但是健壮的。 4.金教练既不老,但也不是健壮的。 5.不是所有运动员都是教练。 6.某些大学生运动员是国家选手。 7.没有一个国家选手不是健壮的。 8.所有老的国家选手都是运动员。 9.没有一位女同志既是国家选手又是家庭妇女。 10.有些女同志既是教练又是国家选手。 11.所有运动员都钦佩某些教练。

12.有些大学生不钦佩运动员。 9.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金子闪光,但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 2.没有大学生不懂外语。 3.有些液体可以溶解所有固体。 4.每个大学生都爱好一些文体活动。 5.每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后继数。 10.令P表示天气好。Q表示考试准时进行。A(x)表示x是考生。B(x)表示x提前进入考场。C(x)表示x取得良好成绩。E(x,y)表示x=y。利用上述符号,分别写出下面各个命题的符号表达式。 1.如果天气不好,则有些考生不能提前进入考场。 2.只有所有考生提前进入考场,考试才能准时进行。 3.并非所有提前进入考场的考生都取得良好成绩。 4.有且只有一个提前进入考场的考生未能取得良好成绩。 11.将下面命题符号化。 1.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仅当他刻苦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S(x):x是大学生;Q(x):x取得了优异成绩;H(x):x刻苦学习。) 2.每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都有唯一的前驱数。 (Z(x):x是自然数; E(x,y):x=y; Q(x,y):y是x的前驱数。) 12.是偏序集,B是A的非空子集。在括号内分别写入y是B的极小元、最小元、下界相应的谓词表达式。 y是B的极小元?( ) y是B的最小元?( ) y是B的下界?( ) 13.设论域D={1,2} 又已知a=1 b=2 f(1)=2 f(2)=1 P(1,1)=T P(1,2)=T P(2 ,1)=F P(2,2)=F 求谓词公式?x?y(P(x,y)→P(f(x),f(y)))的真值。(要求有解题的过程)

第二章 谓词逻辑 1.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

第二章 谓词逻辑 一、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 12.谓词逻辑·谓词和个体词·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个体域·量词的辖域·自由 个体变项和约束个体变项·一阶谓词逻辑 什么是谓词逻辑 在第一章中,我们知道,命题逻辑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把原子命题作为基本的单位,对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不再进行分析。在思维实际中,有时我们不涉及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例如,命题推理只涉及命题之间的关系,这时命题逻辑的工具就足够了。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需要涉及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例如: 推理1: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推理1包括三个不同的原子命题,经过相应的设定后,它的真值形式是()r q p →∧。这不是一个重言式。因此,这个显然有效的推理在命题逻辑个被判定无效。这是因为,推理1的有效性的根据不在原于命题之间的关系,而在于原子命题内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命题逻辑无法解决这样的推理的判定问题。传统逻辑中的词项逻辑把原子命题进一步分析为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的合式构成,这样它就能处理命题逻辑所无法处5理的许多推理,如推理1这样的三段论。但是,词项逻辑的处理能力有着很大的局限。例如: 推理2: 所有的罪犯或者是故意犯罪,或者是过失犯罪。 有些罪犯不是故意犯罪。 因此,有些罪犯是过失犯罪。 这个有效性同样明显的推理的判定,命题逻辑解决不了,词项逻辑同样解决不了。 为了更为有效和尽量不失—般性地解决推理的判定,需要提出新的逻辑工具,进—步分析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这就是谓词逻辑的任务。 在谓词逻辑中,原子命题被进一步分析为谓词、个体词、量词和联结词这样几个基本成分。谓词、个体词和量词是谓词逻辑中新引入的概念,联结词作为符号就是真值联结词。 谓词和个体词 我们通过以下实例来说明什么是谓词和个体词。 (1) 这张桌子是方的。 (2) 陈先生是贾女土的丈夫。 显然,以上两个命题都是原子命题。 在(1)中,今F(x)表示“x 是方的”,a 表示“这张桌子”,这样,F(a)就表示“这张桌子是方的”,也就是说,命题(1)的表达式是F(a)。这里,F 就是谓词,表示“方”这种性质;x 和a 就是个体词,表示具有“方”这种性质的个体。其中,x 称为个体变项,它只表示某一个个体,而不表示一个确定的个体;a 称为个体常项,它表示一个确定的个体,即这张桌子。 在(2)中,令H(x ,y)表示“x 是y 的丈夫”,a 表示陈先生,b 表示贾女士,这样,H(a ,b)就表示“陈先生是贾女士的丈夫”,也就是说,命题(2)的表达式是H(a ,b)。这里,H 是谓词,表示某人是某人的丈夫”这种关系,x 、y 和a 、b 是个体词,同样,x 和y 是个体变项,a 和b 是个体常项。

第2章谓词逻辑习题及答案

谓词逻辑习题 1. 将下列命题用谓词符号化。 (1)小王学过英语和法语。 (2)2大于3仅当2大于4。 (3)3不是偶数。 (4)2或3是质数。 (5)除非李键是东北人,否则他一定怕冷。 解: (1) 令)(x P :x 学过英语,Q(x):x 学过法语,c :小王,命题符号化为)()(c Q c P ∧ (2) 令),(y x P :x 大于y, 命题符号化为)3,2()4,2(P P → (3) 令)(x P :x 是偶数,命题符号化为)3(P ? (4) 令)(x P :x 是质数,命题符号化为)3()2(P P ∨ (5) 令)(x P :x 是北方人;)(x Q :x 怕冷;c :李键;命题符号化为)()(x P c Q ?→ 2. 设个体域}{c b a D ,,=,消去下列各式的量词。 (1)))()((y Q x P y x ∧?? (2)))()((y Q x P y x ∨?? (3))()(y yQ x xP ?→? (4)))()((y yQ y x P x ?→?, 解: (1) 中))()(()(y Q x P y x A ∧?=,显然)(x A 对y 是自由的,故可使用UE 规则,得到 ))()(()(y Q y P y y A ∧?=,因此))()(())()((y Q y P y y Q x P y x ∧?∧??α,再用ES 规则, )()())()((z Q z P y Q y P y ∧∧?α,D z ∈,所以)()())()((z Q z P y Q x P y x ∧∧??α (2)中))()(()(y Q x P y x A ∨?=,它对y 不是自由的,故不能用UI 规则,然而,对 )(x A 中约束变元y 改名z ,得到))()((z Q x P z ∨?,这时用UI 规则,可得: ))()((y Q x P y x ∨?? ))()((z Q x P z x ∨??? ))()((z Q x P z ∨?α (3)略 (4)略 3. 设谓词)(y x P ,表示“x 等于y ”,个体变元x 和y 的个体域都是}321{,,=D 。求下列各式 的真值。 (1))3(,x xP ? (2))1(y yP ,? (3))(y x yP x , ?? (4))(y x yP x , ?? (5))(y x yP x ,?? (6))(y x xP y ,?? 解: (2) 当3=x 时可使式子成立,所以为Ture 。 (3) 当1≠y 时就不成立,所以为False 。

谓词逻辑-习题与答案

1、设)()()(),,(323221321x x x x x x x x x E ∧∨∧∨∧=是布尔代数],,},1,0[{-∧∨上的一个布尔表达式,试写出),,(321x x x E 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答: 析取范式:)()() ()()(),,(3213213213213213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 合取范式:)()()(),,(3213213213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 2.设P(x):x 是大象,Q(x):x 是老鼠,R(x,y):x 比y 重,则命题“大象比老鼠重”的符号化为 答: ?x ?y ( (P(x) ∧ Q(x)) → R(x,y)) 3.设L(x):x 是演员,J(x):x 是老师,A(x , y):x 钦佩y ,命题“所有演员都钦佩某些老 师”符号化为( B )。 A 、)),()((y x A x L x →?; B 、))),()(()((y x A y J y x L x ∧?→? ; C 、)),()()((y x A y J x L y x ∧∧??; D 、)),()()((y x A y J x L y x →∧?? 。 4.下列各式中哪个不成立( A )。 A 、)()())()((x xQ x xP x Q x P x ?∨??∨? ; B 、)()())()((x xQ x xP x Q x P x ?∨??∨?; C 、)()())()((x xQ x xP x Q x P x ?∧??∧?; D 、Q x xP Q x P x ∧??∧?)())((。 5.用推理规则证明)()(a G a P ∧?是 ))()((,)(,))()((, )))()(()((x G x S x a S a R a Q x R x Q x P x ??∧?∧→?的有效 结论。 证明:(1) ))()(()(x P x Q x xP ∧→? P (2) ))()(()(a P a Q a P ∧→ US(1) (3) ))()((a R a Q ∧? P

离散数学测验题谓词逻辑答案

离散数学测验题(谓词逻辑部分) 一、符号化下列命题。(20分,每题10分) 1. 任何两个不同的人都性格不相同。 解:设F(x):x 是人, H(x,y), x 与y 相同, L(x,y): x 与y 性格相同 则原命题对应的谓词公式为: ?x(F(x)→?y(F(y)∧?H(x,y)→?L(x,y))) 或?x ?y(F(x)∧F(y)∧?H(x,y)→?L(x,y)) 2. 尽管有些人爱吃西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吃西瓜。 解:设M(x): x 是人,C(x): x 爱吃西瓜,则原命题可以表示为前后两个原子命题之间的合取,“有些人爱吃西瓜”可以表示为:()()()x M x C x ?∧;“不是所有人都爱吃西瓜”可以表示为()()()x M x C x ??→,或者()()()x M x C x ?∧? 则原命题对应的谓词公式为:()()()x M x C x ?∧∧()()()x M x C x ??→,或者 ()()()x M x C x ?∧∧ ()()()x M x C x ?∧? 二、说明下列推理的有效性。(45分,每题15分) 1. 乌鸦是黑色的,天鹅不是黑色的;所以,天鹅不是乌鸦。 解:设B(x): x 是乌鸦,M(x): x 是天鹅,F(x): x 黑色的。 则此推理可以表示为: ()()()()(),()()()().x B x F x x M x F x x M x B x ?→?→???→? 证明:(1) ?x ( M ( x ) →? F ( x )) P 规则 (2)M ( y ) →? F ( y ) US(1) (3) ?x ( B ( x ) → F ( x )) P 规则 (4)B ( y ) → F ( y ) US(3) (5)? F ( y ) →? B ( y ) (4)假言易位 (6)M ( y ) →? B ( y ) (2)(5)假言三段论 (7) ?x( M ( x ) →? B ( x )) UG(6),证毕。 利用反证法证明:

第2章 谓词逻辑

第2章谓词逻辑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谓词逻辑命题的符号化,谓词公式及其真值,谓词公式的前束范式,重言蕴含式与推理规则等。下面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一、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化 个体是指可以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特定个体称为个体常量;抽象的、泛指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个体称为个体变量,也称为个体变元;个体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个体域(或论域);在命题中,表示一个个体性质、特征或多个个体之间关系的成份称为谓词;表示具体性质或关系的谓词称为谓词常量或常谓词,否则称为谓词变量。 一般用大写字母F、G、H等表示谓词,而用X、Y、Z等表示谓词变量。表示一个个体性质的谓词称为一元谓词:表示多个个体之间关系的谓词称为多元谓词。 在命题中除了个体和谓词外,有时还出现表示数量的词称为量词。我们讨论的量词有两个,即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全称量词对应于汉语中的“每个”、“所有的”、“任意的”等,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对应于汉语中的“有的”、“至少有一个”、“存在”等,用符号“?”表示。 在个体域事先给定的情形下,我们只有将个体域中的每个具体的个体代入到F(x)中去确定其真假,才能断定?xF(x)的真假。当每一个个体都使得F(x)=1时,就有?xF(x)=l;否则?xF(x)=0。对于?F(x),我们只要发现个体域中有(一个或多个)个体使得F(x)=1时,就有?xF(x)=1;否则(即任何个体都使得F(x)=O)?xF(x)=0。 在用量词符号化命题时,首先强调的是个体域,同一命题在不同的个体域内可能有不同的符号化形式,同时也可能有不同的真值,因此必须先清楚个体域,不先确定所考虑的个体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命题的意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得符号化表达式有确定的含义而不需事先考虑个体域,我们在符号化表达式中增加一个指出个体变量的变化范围的谓词,这样就可以不需事先考虑个体域而能够准确地把命题的意思表示出来。这样我们考虑含有量词的命题时,总是在由一切事物构成的总体个体域上考虑问题。 当符号化时,如果命题中含有全称量词,则把所增加的指出个体变化范围的谓词(称为特性谓词)作为前件,而命题中原有的谓词作为后件,构成一个蕴含式来表示命题的意思:如果命题中含有存在量词,则用增加的特性谓词和原命题中的谓词构成的合取式表示命题的意思。 在对给定的自然语言形式的命题进行符号化时,若是为了确定命题的真值,一般约定在某个个体域上进行,否则一般在总体个体域上进行,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是在总体个体域上进行,则需按上面的说明加上特性谓词及相应的联结词来表示。

第2章 谓词逻辑

第2xx谓词逻辑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谓词逻辑命题的符号化,谓词公式及其真值,谓词公式的前束范式,重言蕴含式与推理规则等。下面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一、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化 个体是指可以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特定个体称为个体常量;抽象的、泛指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个体称为个体变量,也称为个体变元;个体变量的取值范围称为个体域(或论域);在命题中,表示一个个体性质、特征或多个个体之间关系的成份称为谓词;表示具体性质或关系的谓词称为谓词常量或常谓词,否则称为谓词变量。 一般用大写字母 F、G、H等表示谓词,而用X、Y、Z等表示谓词变量。表示一个个体性质的谓词称为一元谓词: 表示多个个体之间关系的谓词称为多元谓词。 在命题中除了个体和谓词外,有时还出现表示数量的词称为量词。我们讨论的量词有两个,即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全称量词对应于汉语中的“每个”、“所有的”、“任意的”等,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对应于汉语中的“有的”、“至少有一个”、“存在”等,用符号“”表示。 在个体域事先给定的情形下,我们只有将个体域中的每个具体的个体代入到F(x)中去确定其真假,才能断定xF(x)的真假。当每一个个体都使得F(x)=1时,就有xF(x)=l;否则xF(x)=0。对于F(x),我们只要发现个体域中有(一个或多个)个体使得F(x)=1时,就有xF(x)=1;否则(即任何个体都使得F(x)= O)xF(x)=0。 在用量词符号化命题时,首先强调的是个体域,同一命题在不同的个体域内可能有不同的符号化形式,同时也可能有不同的真值,因此必须先清楚个体域,不先确定所考虑的个体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命题的意思。为了解决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