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考政治试卷全国大纲版.doc

广西高考政治试卷全国大纲版.doc
广西高考政治试卷全国大纲版.doc

2014年广西高考政治试卷(全国大纲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2013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在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使用价值很容易被损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2.(3分)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10000美元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7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

A.商品消费支出占比增加B.服装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C.旅游消费支出占比增加D.家电维修支出占比增加

3.(3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4.(3分)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人民币新增2.76万亿元,远离于2012年的0.49万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因收购外汇资产而增加本币投放的做法()

A.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B.会提高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会加快人民币的流通速度

D.会提升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5.(3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3分)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3分)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3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3分)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

①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任

②是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行使选举权的重要环节

③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扩大选民的选择范围

④是扩大候选人的社会影响以保证当选的必要手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3分)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二次会议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建言献策,与会人员结合6个专题深入研讨,提交大会发言120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上述事例中,政协的作用表现为()

①战略决策②政策谋划③组织实施④开展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3分)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委会会议决定,要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把已有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坚持统筹城市和农村、兼顾当前和长远、政府救助与动员社会力量救助并举,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国务院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①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

②是完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③表明政府重视解决群众接受社会救助的权利

④突显了各级政府依法履行社会救助的职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这一规定()

①表明我国依据国际法保护外国企业权益

②体现了政府对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管辖权

③表明我国立足于国际合作保障能源安全

④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原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根据改革方案,撤销铁道部,将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材料二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3月挂牌成立,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注册资金为10360亿元,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剥离铁道部的经营职能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意义。

(3)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材料四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对棉花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棉花。2012年国家储备棉花(下称“国储棉”)收购量达634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意识。同期,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约为1.5万元/吨,国储棉收购价格约为2万元/吨。2013年,我

国国储棉库存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棉花库存的60%,占用国家财政资金2000多亿元。此外,国家每年要支付的棉花收储成本约为300亿元。

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2014年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自此,实施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走向终结。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经济知识,对我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评析。

(5)材料表明,棉花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4年广西高考政治试卷(全国大纲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2013年某县的橙子大获丰收,但成熟时间较往年推迟,错过了在春节前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经济学之所以把上述过程称为“惊险一跃”,是因为()

A.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B.货币流通手段的作用不易发挥

C.商品使用价值很容易被损耗

D.商品价值难以用货币表现

【分析】本题是纯经济常识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具体如下: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消费者希望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家希望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

【解答】2013年某县的橙子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造成滞销。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橙子滞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惊险一跃”。依据材料可以判断橙子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以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因此:

①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某县的橙子难以销售,则无法实现其商品价值,所以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风险,所以选项A正确;

②货币流通手段指的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媒介功能,依赖于商品流通。橙子滞销则缺少商品流通,而非货币流通手段作用不易发挥;因此选项B不选;

③橙子滞销问题得以解决说明商品已卖出,说明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选项C 不符题意,因此不选;

④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所以选项D观点错误,不选;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对商品基本属性的理解能力,主要分消费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思考则不会出错。

2.(3分)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10000美元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7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

A.商品消费支出占比增加B.服装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C.旅游消费支出占比增加D.家电维修支出占比增加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会越完善。

【解答】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可以推出,我国居民的消费偏好与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在满足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选项A中的商品消费支出包括各种消费类型,不能体现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不选;

选项B、D中的服装消费与家庭维修均属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资料消费,因而不符合题意,不选;

选项C中的旅游消费属于享受资料消费,这方面的支出增加,意味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正确;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材料解读要准确,要能够分析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二要理解消费结构变化这一概念。

3.(3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分析】题目考察我国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主要考察同学对初次分配的概念理解程度,明确哪些措施会影响到初次分配的关系,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D项,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故D项正确;A、B、C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再分己政策,不属于初次分配,故A、B、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评】难度一般,但是对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分比较重要;

4.(3分)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人民币新增2.76万亿元,远离于2012年的0.49万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因收购外汇资产而增加本币投放的做法()

A.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B.会提高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会加快人民币的流通速度

D.会提升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分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在居民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会降低纸币的购买力。

【解答】A正确并符合题意,题中讲中国人民银行因收购外汇资产而增加货币供应量2.76万亿元,增加货币供应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纸币发行量过大,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故A正确。

B与题意无关,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排除B;

C与题意无关,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人民币流通速度无关,故排除C;

D说法错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其购买力下降。

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危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作答。

5.(3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具有主体性差异,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解答】①不能说明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

②正确并符合题意,题干中问的是对同一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的需要不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②当选;

③与题意不符,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题中未涉及人脑的局限性,故排除③;

④符合题意,认识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④当选。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要在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排除无关选项和错误选项,准确作答。

6.(3分)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本能活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解答】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鳄鱼实验证明,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表明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故①③入选:

②④选项观点错误,动物心理具有适应性,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动物心理具有主观性,故排除②④。

故选:B。

【点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

7.(3分)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答】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检验出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括展和向前推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亲身实践的经验和他人实践的成果都是源于实践,不能片面强调谁更可靠。题中并未强调认识运用于实践,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题干材料文字较多,对于考生阅读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8.(3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全面深化改革

①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解答】①④正确,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②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因此“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说法错误。

③错误,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9.(3分)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

①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任

②是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行使选举权的重要环节

③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扩大选民的选择范围

④是扩大候选人的社会影响以保证当选的必要手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题目考查: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主要是说明面试候选人的考察,学生需要明白从之前的“纸上”到现在的“面试”发展历程有什么好处,结合选举制度基本内容即可。

【解答】①这有利于候选人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履行职责的意识和使命感,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任,①正确;

②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能增进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有利于选民比较和鉴别候选人,更好地行使选举权,故②正确;

③中“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说法不妥,选民的选择范围也没有扩大,加大

候选人之间的竞争不是其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选民更好更科学的选举,作出最佳选择;

④错误,该做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使候选人扩大社会影响,也不能保证当选;故选:A。

【点评】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使用排除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

10.(3分)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二次会议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建言献策,与会人员结合6个专题深入研讨,提交大会发言120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上述事例中,政协的作用表现为()

①战略决策②政策谋划③组织实施④开展监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政协的职能。

政协的职能有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与会人员结合6个专题深入研讨,提交大会发言120份,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体现出政策谋划开展监督。

【解答】①错误,战略决策属于人大的职权。故排除。

②正确,政协的职能参政议政属于政策谋划。故当选。

③错误,组织实施是政府的职能。故排除。

④正确,政协的职能有民主监督。故当选。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政协职能和其他国家机关职能的区别,虽较简单。但学生一定要对相关知识理解清楚。

11.(3分)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委会会议决定,要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把已有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坚持统筹城市和农村、兼顾当前和长远、政府救助与动员社会力量救助并举,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国务院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①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

②是完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③表明政府重视解决群众接受社会救助的权利

④突显了各级政府依法履行社会救助的职责。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题目考查:我国政府的作用和宗旨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作用与责任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题目中以国务院为例,主要的关键词是法治方式和法规制度,因此在选择是需要将法制建设与政府的行政建设加以区分,同时需要明白依法治国的目标,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答】①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行政体制改革,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错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并不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法制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是政府重视解决群众接受社会救助权利的体现,有利于政府依法履行社会救助职责,构建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故③④正确。故选:D。

【点评】难度适中,可以适当使用排除法,需要加强对依法治国概念的学习。

12.(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这一规定()

①表明我国依据国际法保护外国企业权益

②体现了政府对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管辖权

③表明我国立足于国际合作保障能源安全

④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原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主权国家的权利,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

(2)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解答】①说法有误,我国保护外国企业权益,不是依据国际法,而是依据国内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故排除①;

②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管辖权,故②当选;

③不合题意,题中材料不涉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问题,故排除③;

④符合题意,“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参与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外国企业的投资、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外国企业的合作开采活动”,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平等互利原则,故④当选。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综合运用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排异法(即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根据改革方案,撤销铁道部,将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

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材料二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3月挂牌成立,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注册资金为10360亿元,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剥离铁道部的经营职能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意义。

(3)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材料四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1年起,我国开始对棉花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棉花。2012年国家储备棉花(下称“国储棉”)收购量达634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意识。同期,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约为1.5万元/吨,国储棉收购价格约为2万元/吨。2013年,我国国储棉库存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棉花库存的60%,占用国家财政资金2000多亿元。此外,国家每年要支付的棉花收储成本约为300亿元。

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2014年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自此,实施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走向终结。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经济知识,对我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进行评析。

(5)材料表明,棉花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分析】(1)首先我们要阐述(国务院(政府)的地位和职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然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政府的职能谈国务院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分析原因,谈意义).从材料中“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可推导出国务院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从材料中“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

制改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得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利于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2)中国铁路总公司,其性质是(国有)企业。剥离铁道部的经营职能组建铁路总公司,这是政府正确处理与市场关系,更加尊重经济规律的体现,故本题知识定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市场主体的培育(有利于政企分开,建立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发挥(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经济的作用(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谈意义。

(3)本题设问指向很明确,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关键部分)在行政体制改革整体布局(整体)中的地位和意义。首先我们要从总体上阐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阐述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然后具体分析阐述国务院机构改革这个关键部分是怎样影响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的。一是注重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二是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而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整体改革)。

(4)从材料关键信息“提高了收购价(价格)”,我们可以围绕着“价格”组织答案“价格影响供求,棉花收储政策有效地稳定了棉花价格,调动了棉农生产积极性,保障了棉花供给,保护了棉农利益”;从材料中“占用国家财政资金2000多亿元,收储成本高”可组织答案“大量库存占用高额财政资金,影响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材料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走向终结说明了该政策不利于棉花产业健康长远发展,造成了棉花市场价格扭曲,价格机制失灵。

(5)首先我们要论述生产实践的重要地位:(可以根据课本原理,论述得更详细一些)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它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的基

础。分述: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然后结合棉花生产的具体实践谈其是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棉花生产是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棉花种植、加工和贸易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二是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棉花生产及其技术进步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解答】(1)

①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②国务院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地方;

③有利于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④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2)

①有利于政企分开,建立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②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

①事物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③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而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整体改革。

(4)

利:

①保障棉花供给,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②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弊:

①大量库存占用高额财政资金,影响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使价格机制失灵,棉花市场价格扭曲,不利于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5)

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棉花生产是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棉花种植、加工和贸易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棉花生产及其技术进步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点评】(1)本题设问指向很明确,即政府的职能,试题类型为“依据类”试题。因此本题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解答起来不难,答案可采用“理论+材料”模式。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识定位,如果知识定位不准确,那么得分率会非常低。本题难度稍大。

(3)本题设问指向很明确﹣﹣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因此本题解答起来不难,答案可采用“哲学原理+材料”模式。

(4)首先审设问,提取设问中关键词,主体(国家)棉花收储(宏观调控),知识定位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价格杠杆),题型为“评析类”试题,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评析其积极合理的一面,又要评析可能造成的弊端。然后解读材料,抓材料中关键词,与设问和原理对接,调用知识。

(5)知识限定明确: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019届高三高考物理全国卷Ⅰ考试大纲模拟卷(一)含答案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9届高三高考全国卷Ⅰ考试大纲模拟卷(一) 理科综合物理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1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物理全部内容。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压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某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一个判断电梯运动状态的装置,其装置 示意图如图1所示。将压敏电阻平放在电梯内,受压面朝上,在上面放一物体m,电梯静止时电流表示数为 2I0.电梯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2中甲、乙、丙、丁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加速上升运动 B. 乙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减速上升运动 C. 丙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加速下降运动 D. 丁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减速下降运动 2.气象研究小组用图示简易装置测定水平风速。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直杆,半径为R、质量为m的薄空心塑料 球用细线悬于杆顶端O,当水平风吹来时,球在风力的作用下飘起来。已知风力大小正比于风速和球正对风的截面积,当风速v0=3m/s时,测得球平衡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0°。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统一考试大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 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 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 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 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 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 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考部分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I.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与2017年物理考试大纲区别) H.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范围及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

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理科数学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理工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 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 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 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 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 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 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经过分析提炼,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物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2019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考纲,是命题的参考,直接反映出高考的命题动向,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一)考纲新变化 变化1: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一段第一句,由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变化2: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变为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变化3: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变为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变化4:题型示例部分例12由原来的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换成了2018年全国卷I的第20题。 【原题】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 1 / 6

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BD 【说明】本题结合地球所处的近太空卫星目前的实际状况,将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原因限制为一个因素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难度适中。 【换后】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s时,它们相距约400km,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质量之积B.质量之和C.速率之和D.各自的自转角速度 【答案】BC 2 / 6

最新全国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

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科数学考试大纲 I.命题指导思想 坚持“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II.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像,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 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2020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教育部宣布取消考试大纲2020年高考注意什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022年前全面取消考试大纲 高考命题将以高校要求为依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为高招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针对考试命题的深化改革,则是《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三方面提高命题水平,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七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而在广义上,学生在校阶段所获得的奖项、奖励(如学科竞赛),都可以被看做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与一些含金量较低的软性奖项相比,学科竞赛类的奖项会在多元录取中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 吕玉刚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考有效衔接,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这也是为了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而实施的积极举措。

但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来说,这样的举措使它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上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教学设计,针对高考考纲,学校制定了高一到高二的知识讲解顺序,并在高三进行机械但有效的刷题训练。 本次《意见》要求高考(包含选考和统考)不再设置考试大纲,而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这就对学校提出了三个挑战: 一、课时不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需授课课时数量远超高中可用课时数,这就使得高中不得不将大量学习任务下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主干、讲重点、讲方法,而教学效果则更加倚重学生日常的自学——这对目前推崇精细化教学的高中,是一种颠覆; 二、教师需要二次成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大量的内容是远超目前高考的难度和复杂度的,目前主流的教师群体,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们,是否具有再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挑战——毕竟一些教师当年也没有学习过这些内容,现在要求他们去把自己也没能完全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确不太现实; 三、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高校与高中间主要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高校普遍认为高中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不够、变通性差。 本次《意见》明确了高考命题要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那么高校以自身的理想生源为基准,设置的选拔标准对于目前的高中和高中生来说是异常苛刻的,这也会导致对高中教学的批判会更加严厉。 而要破除这些困局,《意见》中也已经给出明确的方法:在今年,重新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教材也已经陆续发布并投入使用,其中最核心的改变就是: 强化了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不仅如此,《意见》还指出:应该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不再单纯以考分录取学生 多元录取成升学主要途径 本次《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深化高中阶段育人方式的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2022年之前,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而目前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很强,所以要协调好三大改革的步调,首先就要从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着手。《意见》指出,在高校招生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结合今年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来看,高考、学考选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在区分度上已显得有些难以满足高校需求,单纯的题目套路和依靠大量记忆、计算来提高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大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 理论部分 全国竞赛理论考试应当注意那些适用于同一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生物学概念。考试不应包括特殊事实、例外或者需要特殊或地方经验的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 大部分试题应当考查学生的理解力、科学工作技能以及他们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单纯考识记的试题应尽可能的少,不应超过总分的25%。 理论部分应按注明的比例包括以下7个部分: Ⅰ.细胞生物学 25%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化学成分 * 细胞器 * 细胞代谢 * 蛋白质合成 * 通过膜的转运 *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 Ⅱ.植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 15%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 水分、矿物质和同化物的运输 * 生长和发育 * 生殖(包括蕨类和苔藓) Ⅲ.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 15%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消化和营养 * 呼吸作用 * 血液循环 * 排泄调节(神经的和激素的) * 生殖和发育 * 免疫 Ⅳ.动物行为学 5% * 行为的体系 * 行为的原因 * 争斗行为 * 习得性行为

Ⅴ.遗传学与进化 15% * 变异:突变和渐变 * 孟德尔遗传 * 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 * 哈迪温伯格定律 * 演化的机理 Ⅵ.生态学 15% * 生态系统 * 食物关系 * 能流 * 生物地球化学系统 * 演替 * 种群结构和动态 * 生物圈和人 Ⅶ.生物系统学 10%结构和功能;主要类群中典型生物之间的演化和生态的关系 在上述各主题中均应包括有科学思维的原则和生物学方法的原理的题目。 全国竞赛考纲细目

高考文科数学考试大纲

20XX年高考文科数考试大纲(新课标)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部分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 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Ⅰ的内容;选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3个专题。 (一)必考内容与要求 1.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集合的基本运算 2.函胜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效Ⅰ(指致函做、对数函致、幂函数) (1)函数(2)指数函数(3)对数函数(4)冥函数(5)函数与方程(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立体几何初步 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结构.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工关系 ①理解空间直先、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 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③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圆与方程(3)空间直角坐标系 5.算法初步 6.统计 (1)随机抽样(2)用样本估计总体(3)变量的相关性 7.概率 (1)事件与概率 (2)古典概型 (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8.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2)三角函数 9.平面向. (I)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向量的线性运算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5)向量的应用 10.三角恒等变换 (1)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②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2017高考物理考纲解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解析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

2019年度高考文科数学考试大纲

-* 文科数学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 和系列4 的内容,确定文史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 和系列4 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二、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经过分析提炼,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 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 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 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 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 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 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 2、表 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 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 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 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

2020年全国新课标生物高考大纲

2020年全国新课标生物高考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 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 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 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 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 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 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 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 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 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 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 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 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 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 试题考生是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考生需要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 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 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北京市高考物理大纲

2011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大纲版) (一)能力要求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新课标)2020年高考数学考试说明 文

2020年高考文科数考试大纲(新课标)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普通搞好总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文史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察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察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脸)》(以卜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期、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孩进行运其。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 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 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 会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断,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该开始至把仅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