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浅谈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作用,积极探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理想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交流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专业建设等。【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和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征求意见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规划纲要》在职业教育部分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

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

点范围。“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都采取一个共同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

(一)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促进中职教育内涵发展

2003 年12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开始实现了“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这一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对推动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内涵建设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会做人,有技能,能创新”的现代职业人为教育教学目标,以教产结合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1月,学校被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我校钻探工程专业为例。 一、依托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钻探工程专业依托中核集团、陕西核工业地质开发总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创新钻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学校成立了钻探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核集团刘晓阳博士(目前国内钻探工程专业的唯一一名博士)任委员会主任、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西北有色地质开发总公司等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委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钻探工程专业建设。 (二)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西北有色地质等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该专业部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二、服务行业,共建培训中心 学校立足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同中核集团、陕核地质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了培训中心,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 (一)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发挥学校优势,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近几年,每年都利用地勘企业收队后,在春节前后举办培训班。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趋势化,主要涉及运输、仓储、国际物流以及企业物流等方向。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物流人才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单个院校而言,通过传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在于传统校企合作教学存在很多弊端。 一、传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状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首先校企合作协议形同虚设,大多数是靠感情和人际关系签订的;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目标不同,利益有冲突,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其次合作层次较浅,尚停留在参观、熟悉业务流程等认知阶段,后期顶岗实习阶段的成效不明显;第三,合作条件有限,企业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配合高校进行教学,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缺乏经验,企业专家理论不扎实也没有精力来教;因此当前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二、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及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实施

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实现学生就业方向性,主要通 过两种形 式实现: (1)开设校企合作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都是直接与专业方向技能密切相关的,由校内理论课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因此,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地点等方面需做出合理安排,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施步骤,充分展现该门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的,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2)毕业前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是目前高校为学生今后择业明确方向的主要手段。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把最后一学期甚至是一整学年空出来,主要用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前综合实习,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校企合作分方向教学模式实施的问题 (1)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受企业专家及企业运营影响校企合作课程往往是和就业方向有直接关联性的,可以由企业专家和校内理论教师共同完成,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受企业专家资质及企业运营影响。首先由于企业专家不具备高校教师授课资质,其次由于其企业运营不确定性较强,因此企业专家很难能完全按照课程设计安排进行,尤其对企业而言,注重经济效益,不能完全配合高校实施教学。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360docs.net/doc/c32245021.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 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1. 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烟草印刷厂、苏州日报社、深圳雅昌印刷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日本小森印刷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实习签约基地113个,并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 明航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灿佳、逄增梅、王乐一、刘巧利、黄瑞兴、韩二刚、周炳权、王茂元、卢鹏程、孙宏伟、余皖苏、陈吉红。 一、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思想在国外早已有之。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配弟在1648年发表的《威廉·配弟就知识的某些特殊部分的进展致哈特利布先生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建立“劳动学校”即“科学工场”和“机械中学”的计划。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1654-1752)是英国最早建立工业学校的倡导者,他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i]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实际中有多种具体完成形式,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密切配合,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共同责任和共同作用。“校企合作”一词在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鲜有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在实际工作中,“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使用也未进行概念上的区分。那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之间有何关系?从概念的主体性、国外相关概念和国内相关概念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定位。[ii] 相关概念主体性的比较。“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结合”和“合作”是谓语,谓语的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结合”、“合作”的主语必须是双主体。“产学研”、“产教”、“工学”、“校企”是主语,在这些主语中又存在着并列关系,即“产”与“学”或“学研”并列,“产”与“教”并列,“工”与“学”并列,“校”与“企”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此项改革,作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已先后在绍兴、宁波、嘉兴开班,累计培训数百名企业员工,成效显著。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

校企合作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合作模式。 学校模式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优点:①学校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 ②学校模式具有规模效益性;③学校模式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局限:①中专职业学校的教育大多数脱胎于普通教育中的学科教育,并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重理论学习、轻技能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②学校与实际部门联系薄弱。 企业模式是企业为主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优点:①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具有动作灵活见效快的特点;③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④具有专业性、连续性,有的甚至还有保密性。局限性:①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②职业技术传授的单一性;③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数量、种类和质量。 当代西方企业培训典型模式主要有:1)封闭、一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日本企业培训实践,认为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的三因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把企业培训当作“企业秘密”来看待。2)半封闭半开放、双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德国企业培训实践:)。3)开放、多元模式的企业培训(当代美国企业培训实践:)。 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最具前景的培养模式。具体形态是①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的合作模式;②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合作模式。优点:①吸取了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互通有无,有利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②有利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局限性:①合作模式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管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它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②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仍未真正解决好。内容由南京华宝通讯转载自网络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教育问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关注,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的场所,所以,国家在对于高校的实践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在中国正在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经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性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的进行解决,否则对于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愿意进行校企合作,对待高校见习生的态度也不积极,这都是校企合作中需要面对的事情。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场所。 1.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外在教育方面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方面比中国要更加完善,国外进行校企合作的时间也比较早。在世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校企合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企业要保证学生在企业中要真正能获得实践的经验和学习,学校要保证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还有一些国家是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间断性的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不是集中在毕业前期进行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体现出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 2.中国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中国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在中国校企合作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和学校签定合同,企业允许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只需要制定实践的计划和目标就可以。二是企业和院校一起对实践目标进行制定,不再单单是院校一方进行计划的制定,企业也需要参与其中。三是学校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对于企业需求的人才,院校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毕业前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 市教育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经贸委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常州工商局 为贯彻《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精神,推进职业院校(包括设在本市范围内的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师学院、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下同)实行面向市场需求,符合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创新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现就我市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在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普教化、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分离等状况仍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只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才能办成真正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

高素质的、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创业型人才;要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积极组建有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办学模式改革和教师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作为职业院校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办出特色和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各有关企业要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挥企业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与职业院校共同做好人才培养、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等工作,为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提高奠定基础。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校企紧密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职业院校要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要制定实习制度,会同企业制定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实习期间安排有关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安排教师到企业带队实习或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工作,杜绝在生产实习阶段简单将学生推给企业作为劳动力使用或安排从事专业不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答:学生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需求为研发和教学出发点,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路径,采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进合作方主持开发的CDIO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努力造就移动互联网企业急需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软件外包人才。 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习、生活,在三年级嵌入企业专业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四年级在青岛软件园区或指定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生活(第七学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第八学期推荐到国内外大中型IT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4.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相比一般专业为什么学费偏高? 答: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合办专业主要投入如下: (1)课程改革及授课教师培养。我校将引进合作方IT实训课程体系移动智能开发方向课程,使之与原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创新我校移动智能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届时合作方将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案例、实训课程以及教学教法培训。

(2)教学过程的外聘专家指导。合作方将充分发挥其校企对接桥梁作用外聘教师专家、有移动智能开发项目开发经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对教学过程部分课程进行支持。 (3)教学过程协作体系实施。合作方将根据实际合作教学情况派遣专门技术人员,从学术教学、教质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对接等多方面全程协助我校进行人才培养。 (4)标配机房等专业基础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对开发环境、外文版软件、相关设备等都具有特殊要求,需要建设专用机房及专门购置相关软件。 (5)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我校将与合作方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包括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训场地、软件工厂和专家指导老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和学生实训实习以及学生就业对接等。 (6)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建设。联合共建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以实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就业员工之间的网络交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7)其他投入。需要引进合作单位案例和实训课程的知识产权,需要配合合作单位不断根据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发新的案例和实训体系,并由合作单位高质量推荐学生就业。 5. 学生毕业后颁发那里的毕业证书?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