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引起的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是环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3。GA3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的徒长甚至死亡。其唯一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的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和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和扩散和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和抗药性的发展。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的关系。

一、发生情况

(一)、发生面积

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和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

(二)、发生危害程度

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的高达20—30%。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三)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特点

从调查情况来看,水稻品种发生危害程度:发生最重武运粳24﹥南粳5055。

二、原因分析

1、水稻品种感病

2012年水稻主推品种“南粳44、镇稻11号”,武运粳24、南粳46和5055等品种,而武运粳24和5055两个品种上恶苗病的表现较为突出,且发病田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2、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推广应用的种子处理药剂已连续多年使用,难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3、种子处理技术应用上的差异

由于部分种粮大户在购买种子处理药剂时按实际面积购买药剂,在实际操作时未按要求兑水,甚至有的药袋子的残药未倒洗干净,兑水时毛估估,浸种的浓度未得到保证。浸种时应考虑到投药时药袋有残留药液损失,大量浸种时应适当多加些药量,保证浸种浓度,可杜绝恶苗病的发生。

部分育秧组织或种植大户图省事,水稻种子袋装化浸种,不利于药液进入和药液均匀浸透。。

4、育秧发芽环节有利于发病

2011年,我市开始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三改”技术,其中有一项为软盘改硬盘育秧技术,硬盘育秧为提高出苗质量,推广播种后室内堆放催芽出苗,这一措施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危害。2012年,有个合作社5月下旬育秧时,水稻硬盘播种室内堆放发芽出苗再下田,结果苗期表现少量的恶苗病病株,大田发生危害重;而6月初硬盘播种后直接下田的就未发现恶苗病病株,出现同样的结果。

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演变:

★ 60-70年代:石灰水,温汤浸种,效果不稳定,操作费事;汞制剂环境残留安全性

★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易产生抗性,防效基本丧失

20世纪80年代,苯并咪唑类药剂及以此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推广应用后,水稻恶苗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由于药剂作用位点单一易突变,应用大概10年后由于基因的突变产生明显的抗性。据镇江农科所1990~ 1992 年度3 年分别对从全国4 省市共16 个县采集的菌株进行测定, 结果MIC> 100mg/ kg 的占所采集菌株的65. 9%, 抗性菌株已成这些地区的优势种群。

到九十年代中期, 90%以上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最低抑制浓度(MIC)高达100μg/ml以上。苯并咪唑类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在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基本丧失殆尽。

★ 90年代中期至今:咪鲜胺为代表的咪唑类防效逐渐下降

其他还有二硫氰基甲烷、福美双、咯菌腈等

90年代中期,以咪鲜胺为代表的咪唑类杀菌剂异军突起,迅速取代防效明显下降的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成为我国防治水稻恶苗病的首选药剂。

农业部现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农药品种86个,其中以咪鲜胺为主要成分的药剂74个,占恶苗病防治登记药剂的86%。

兼治干尖线虫病的药剂更少.基本为与杀螟丹复配制.而这两个种传病害,需要同时高度重视防治,最好一药两治,或防治飞虱药剂等杀虫剂复配一药多治。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发展和检测

长期单一采用咪鲜胺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的选择压力大大增强,致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不断增加。

2002年,江苏省农科院和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单位分别在江苏部分地区检测到抗性菌株。但抗性水平和抗性频率低,咪鲜胺的抗性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咪鲜胺防治恶苗病的风险已经非常明显。

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以及采取低浓度长时间浸种消毒的情况下, 由于咪鲜胺对靶标菌的选择压力, 使其很容易产生抗药性。通过对室内抗咪鲜胺突变体的诱导和筛选, 以及对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已具有潜在的抗药性风险。

结果表明,分离自上海的5个菌株全部是敏感菌株。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由于上海地区水稻浸种一直采用本所研制的菌虫清(17%杀螟.乙蒜素),所以,从该地区采集的5个水稻恶苗病菌株最低抑制浓度均小于0.0325μg/ml,对咪鲜胺均保持敏感状态。

室内含药平板检测

江苏受检28个恶苗病菌株中,品种来源包括武运粳23、武运粳24、镇稻14、武运粳19、南粳46 等我省主栽品种,地区涉及镇江、苏州、常州等。检测结果表明,23个菌株MIC>3μg/ml,抗性菌株比例达82.14%,抗性种群在恶苗病菌群体中占绝对优势,抗性频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选取4个菌株进行抗药性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我省水稻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抗性大部分为中抗。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明确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我们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部分水稻品种上,咪鲜胺及其以之为有效成分的复配制剂,对水稻恶苗病田间防效已基本丧失。武运粳稻24

这次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产生并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苯并咪唑类抗性发展那样迅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之一:直播稻面积与90年代相比大幅度上升,不经过浸种催芽环节,直接落谷播种。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发展。因为浸种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催芽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原因之二: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恶苗病菌株其竞争力、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明显弱于野生敏感菌株。而且其遗传稳定性远远低于多菌灵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咪鲜胺抗性治理及对策(替代药剂)

虽然咪鲜胺抗性发展慢,但由于多年持续的定向选择,其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已累积到较高的水平,严重危害我省水稻生产安全。

我们建议水稻种子处理采用以乙蒜素为主要成分复配的17%杀螟·乙蒜素(菌虫清)可湿性粉剂和即将登记的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

上述两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抗咪鲜胺菌株和干尖线虫具有优良的杀灭抑制效果,可有效解决由于抗性上升而引起的恶苗病少药可治的难题。

17%菌虫清(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在上海等地已推广应用十几年,一直对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保持稳定优秀的防治效果,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推荐农药品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药剂200-400倍液浸种48小时,对水稻恶苗病防效可达90.8~100%。

20%氰烯.杀螟丹(容清)可湿性粉剂。研究显示,25%氰烯菌酯SC 以1∶3000~1∶4000倍液浸种48h,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水稻浸种注意事项

种子处理防治种传病害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除了药剂外,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要求进行。

1、稀释倍数是关键

4公斤稻种,17%杀螟·乙蒜素WP(菌虫清)用药量15克。关键是注意加水量,以200~400倍即15克加水4-6公斤,20%氰烯·杀螟丹(容清)用药量5克,800-1200倍即加水量6公斤水。一般来说水量以超过种子面2-4公分为宜。

2、浸种时间是保证

20-25℃气温,以浸种48-60小时为宜,种子吸足水分为好。如果种子质量差,芽率不高,建议日浸夜露,即白天浸入药液,夜晚从药液

中捞出摊开,2-3天后再催芽,实际浸种时间缩短,也不影响防治效果,露白60-80%可直接播入田间。

3、两次稀释不能省

浸种前先将药剂加少量清水搅匀,再加足量清水后搅匀,再倒入稻种,充分翻动后,以后不再翻动。

4、加盖防晒不忽视

武运粳24:

主要作重注意三点,一是恶苗病,二是稻瘟病,三是细菌性基腐病。

特别是种子来源于苏南地区的更要作重注意,2011年、2012年金坛,常州、武进等地武运粳24上恶苗病和细菌性基腐病非常严重。2012年海安等在丰产方上稻瘟病普遍防治2次以上才能控制。

恶苗病与细菌性基腐病的症状区别

恶苗病:徒长型、普通型、矮缩型、早穗型

普通型面积大:易与细菌性基腐病混淆

时间上区别

恶苗病:发病早,一般从种子发芽就开始发病,若种子带菌量大时芽后就会出现死亡,正常情况下苗期见病多,抽穗前后出现枯死;

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略迟,一般在大田分蘖期见病,往往灌浆期发病普遍且较重。

病状上区别

不定根:恶苗病从基部到中上部(1、2、3节)各节上倒生许多不定根,尤其以基部节上为多,但细菌性基腐病只是基部节上长有短而少的不定根;

根节等: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病株根节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腐烂,极易拔断,并伴有恶臭味,恶苗病没有这些病状;

外观等:细菌性基腐病病株穗期发病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而恶苗病一般水稻生长前期发病多,表现为叶色淡、僵,后期常常枯死

病症上区别

恶苗病: 真菌性病害,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谷粒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后期则在病株茎下部附近或叶鞘上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

细菌性基腐病: 细菌性病害,肉眼在病株体表内外看不到病原物

结论

1、我省水稻恶苗病菌已经对咪鲜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

2、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的已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治效果。

3、建议改用17%杀螟·乙蒜素 (菌虫清)或20%氰烯·杀螟丹(容清)等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 1.1苗期症状 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 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贺伯君1余继华2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 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 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贺柏君(1962-),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的地上部分用镰刀全部采收,进行连株收获。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机械收获,机械采收时应注意行驶速度适中,以免造成燕麦漏采、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选晴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籽粒达到贮藏要求(含水量在14%以下)时,立即装袋入库,贮藏库必须通风干燥。 参考文献 [1]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9. [2]李成雄,王作柱.莜麦的栽培与育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4,123-134. [3]任嘉嘉,魏益民,张波.高温处理燕麦籽粒对制粉及其营养成 分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8(6):98-99. [4]杜燕萍,马均伊,常克勤.宁夏南部山区裸燕麦丰产栽培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3-104. [5]任生兰,刘彦明,边芳,燕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88. 178 --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1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2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性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4.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在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情况调查中发现,水稻的不同品种发病情况相关很大。如种植东农419品种的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9.89%,而通系112品种的种植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2.95%。 4.2 恶苗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关。水稻催芽和苗温度过高。温度超过30℃,有利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3 恶苗病的发生与播量及秧苗的机械损伤有关。播量过大,秧伤根,导致水稻生长衰竭,降低抗病力,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供了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 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 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 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 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 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 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水稻参考文献

[11]钱前,曾大力,何平,等.水稻籼粳交DH 群体苗期的耐冷性 QTLs 分析[J].科学通报,1999,44( 22) : 2402 ~ 2408. [12]陈大洲,钟平安,肖叶青,等.利用SSR 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 苗期耐冷性基因[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24( 6) : 753 ~ 757. [13]詹庆才,曾曙珍,熊伏星,等.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 的分子定位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29( 1) : 7 ~11. [14]Teng S,Zeng D L,Qian Q,et al.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Chinese Science Bulietin,2001,46( 21) : 1800 ~ 1803. [15]Saito K,Miura K,Nagano K.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cool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rice variety Norin - PL8[J]. Breeding Science,1995,45: 337 ~ 340. [16]Ye C R,Kato A,Saito K,et al. QTL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Yunnan rice variety Chongtui[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1,15( 1) : 13 ~ 16. [25]Jeong E G.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in rice[D].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 [17]乔永利,韩龙植,安永平,等.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的分子定 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2) : 217 ~ 221. [27]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等.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 性状基因座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 11) : 998 ~ 1006. [28]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等.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 分析 [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 2) : 122 ~ 126. [29]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等.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 分析 [J].作物学报,2005,31( 5) : 653 ~ 657. [30]姜旋,李辰昱,毛婷.水稻低温发芽性QTL 的分子标记定位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3) : 216 ~ 220. [31]Miura K,Lin S Y,Yano M,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 -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Breed Sci,2001,51: 293 ~ 299. [32]Yokio. Introduction of the cDNA for Aarbidopsis glycerol - 3 -phosphate acyltansferase ( GPAT) confers unsatur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chilling tolerance of photosynthesis of rice[J]. Molbreeding,1998,4( 3) : 269 ~ 275. [33]R Chandlra Babu,Zhang J X. HVA1,a LEA gene from barley confers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rice ( Oryza sativa L. ) via cell membrane protection[J]. Plant Sci,2004,166: 855 ~862. [34]张妍,王瑛,梁玉玲,等.转LEA3 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J].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 5) : 33 ~ 36. [35]陈能刚,余显权,赵德刚,等.转枷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研究 册[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 2) : 255 ~ 258.__

水稻的特点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 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

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 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病株一般不能抽穗,多在孕穗期枯死。少数病株可存活到成熟期,但剑叶早出,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病株临近死亡时,在基部以及叶鞘、茎秆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尚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于囊壳)。

其他植物激素说课稿题库

第四次作业28111101024熊云艳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说案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授课主要依据。取自第3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3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除生长素之外的其他激素也是本节需要重点阐明的知识,教材没有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注重于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比较,并且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体内除生长激素以外的其他激素,了解他们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 2、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植物体内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3、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进行“赤霉素发现”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体是一个由多种激素共同控制的复杂的系统。 3、由兴趣小组的同学来阐述他们对植物生长调节的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同协作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并进而能够学会欣赏别人; 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 (四)制定依据 依据: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五)教材特点 特点:属教学内容较松散、能力训练较难体现的章节 3.说重点和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 1、植物体内的五种激素。 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难点 1、植物体内的激素产生部位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 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及对应的知识点或栏目 (一)提供事例,以趣激疑,展开联想,深入讨论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积累一些素材,供课堂使用。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可以评促学、以问导学、以辩促学。 (二)观图列表,理顺知识,助学生深入思考 教材在介绍其他植物激素时,用了一个图示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间转换,

水稻恶苗病概要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引起的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是环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3。GA3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的徒长甚至死亡。其唯一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的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和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和扩散和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和抗药性的发展。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的关系。 一、发生情况 (一)、发生面积 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和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二)、发生危害程度 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的高达20—30%。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1 水稻的背景知识 1.1 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 1.2 分类学地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分类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gza),目前认为属内有20~25个种,不同的分类学家稍有分歧,其中二个是栽培种,即普通栽培稻(O.sativa L)或称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O.glalerrima Steud)。普通栽培稻世界各地都有栽培,非洲栽培稻只限于西非一带。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Stiva L f.spontanea.Roschev.)、药用野生稻(O.off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 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1.3 原产地及引进时间 稻属是世界性分布的植物。我国栽培稻种为普通栽培稻,它直接起源于我国的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是南起海南三亚(18°09’N),北至江西东乡(28°14’N),西自云南盈江(97°56’E),东至台湾桃园(121°15’E)。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古书记载,我国栽培水稻历史最早,余姚河姆度(6950±130 B.C)和浙江桐方罗家角(7,040±150 B.C)出土的稻谷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栽培了水稻。最晚也有云南剑川海口遗址(1335±155B.C)。但多数年代为至今4000-5000年间。比世界其它国家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都早。据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稻作是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传播的。最早记载有关种稻之书有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 1.4 用途 栽培水稻的种子可作为人类的粮食和畜禽饲料或加工成淀粉、酿酒等工业原料,茎叶可作为家畜的青贮饲料或干饲料。 2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 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 水稻为一年生植物,在我国华南稻作区一年可种2~3季,华中、西南地区可种植单、双季,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种植单季。在热带地区,经适当管理,某些水稻可以多年生。然而,在我国北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不能越冬(熊振民等,1992) 。 2.2 水稻的繁殖方式 水稻主要靠有性繁殖,水稻雌雄同花,着生在茎端的园锥花序上,为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少于1%(见《作物育种学》1980)。 2.3 水稻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 在普通栽培稻中有两或三个亚种(型),即粳稻和籼稻、瓜哇稻,籼粳稻杂交F1为半不育,瓜哇稻与籼、粳稻杂交均为可育,少数出现不育。亚种内各品种杂交正常结实,但也有少量组合出现不育(如选育不育系)。普通栽培稻与其祖先普通野生稻杂交多数可育,少量组合不育(如选育不育系)。在中国出现的三种野生稻之间因染色体组不同,杂种不育。目前未见栽培水稻与其它杂草杂交可育的报道(胡兆华,1993)。 2.4 水稻的育性 栽培水稻的大多数品种是可育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许多可以引起水稻雄性不育的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辐射、化学药物处理等。水稻品种中也存在受遗传控制的不育类型,如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细胞质不育型,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以及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型(三系杂交稻),温光条件诱导的核不育型(两系杂交稻)。本研究所使用的水稻品种为正常可育品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1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2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岀丄。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髙,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冇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泄须根,分藥少或不分藥。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线状菌幺幺,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而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霊,病轻不表现症状,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前期常见病害之一,带病种子和上壤病害传播是危害其主要原因。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 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淸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泯制堆肥。 中药治疗 防治方案: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一一沃丰素》25ml。 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

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上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卬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蘇灵30ml+20%M硅卩坐咪鲜胺20ml或68%卩霜灵锚锌35ml+ 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菌核病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物菌核病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这类真菌的子囊泡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抱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160多种植物,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萬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上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占世界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2.8%,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9.1%,超过小麦居首位。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水稻;生物学特征;应用 1.水稻的生长与发育 水稻的生长是指一定时期的数量增加,如植株高度、分叶发生、颖花分化等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连续性,直至生命周期或生育阶段的完成。水稻的发育是指在生长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生育进程发生质的转化,如幼苗阶段、分蕖阶段、穗形成阶段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直至完成量的增长和繁殖下一代。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进程。只有在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育;发育的同时,也在进行量的增长。总之,生长的连续性和发育的阶段性,两者是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动态进程。 1.1水稻的生长 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蕖期。在生产上移栽稻又分为秧田期和苗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般为25-50天,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 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打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1.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既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95-125天),中稻(35-155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5天),还可把早、中、晚熟稻的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是指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表现出随播种季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1.3水稻品种的“三性” “一性”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很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和掌握主要水稻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学会独立诊断鉴定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等病害,及掌握一些水稻病害的简易鉴别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水稻病害的新鲜实物标本,腊叶标本和病原菌玻片标本。病害特征挂图或多媒体幻灯片等。显微镜、放大镜、滤纸、镊子以及实验常规用具。 三、内容与方法 (一)、稻瘟病 1、症状观察 水稻稻瘟病可发生于水稻各生育期,危害水稻地上部位。症状呈现多种类型,进行症状观察时应注意这一特点。 1.1 叶瘟症状:观察叶瘟病部病斑是何形状?病斑中心及病斑周围是什么颜色?病斑上有无霉层?区别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害症状有何不同? 1.2 节瘟症状:被害节在颜色上有何改变?在形态上是否缢缩变细? 1.3 穗颈瘟症状:穗颈瘟发生的部位?病部的大小?病健交界处清晰否?病部是否有霉层?病穗颈部或枝梗以及病粒在颜色上有何改变? 1.4 谷粒瘟症状:观察有病谷粒上的病斑大小、颜色。谷粒饱满否?是否有霉层或其它病症? 2、病原菌形态观察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梨抱属灰梨抱菌[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有性阶段[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取长有青灰色霉层的叶部病斑或穗颈病斑直接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抱子梗及分生抱子的着生形状,注意分生抱子梗是单生还是数根成丛?用玻片标本或挑取病部的霉层制片观察,注意分生抱子梗呈何形状,分枝否?分生抱子形状有何特点?是几个分隔?有无颜色?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 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

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如杨树溃疡病、柑桔溃疡病、番茄溃疡病等。 (6)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如番茄立枯病、瓜苗猝倒病等。 3.萎蔫植物整株或部分枝叶萎垂死亡,病株茎、根常见维管束组织变黑、变褐;如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保持绿色的成为青枯。引起植物萎蔫的原因有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种。如瓜类枯萎病、棉花黄萎病、茄科植物青枯病等。 4.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有分为干腐和湿腐。如玉米干腐病、苹果腐烂病、甘薯茎线虫病都是干腐的症状;湿腐如大白菜软腐病、柑桔贮藏期青霉病、甘薯根霉软腐病。 5.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有: (1)徒长:如水稻恶苗病。 (2)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湿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如玉米矮化病。矮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在一起,如水稻矮缩病、小麦黄矮病等。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如枣疯病、泡桐从枝病和小麦丛矮病。 (3)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如桃树根癌病、烟草根结线虫病等。 (4)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如马铃薯卷叶病和蚕豆黄化卷叶病。 (5)蕨叶: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变成丝状、线状或蕨叶状,如番茄蕨叶病。双子叶植物受2,4-D 的药害也常变成蕨叶状。 (6)花器叶片化:正常的花器变成叶片状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如玉米霜霉病。 (二)病征类型病征是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结构。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征,对诊断病害很有帮助。病征显著的病害有: 1、绵腐病:受病部位长出放射状的白色丝状物的病征。病害有瓜类绵腐病、水稻绵腐病等。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 水稻恶苗病就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引起得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与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就是环状醇类结构得赤霉素GA3。GA3 就是一种重要得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得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得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得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得徒长甚至死亡。其唯一防治措施就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得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得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与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与扩散与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与抗药性得发展。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得关系。 一、发生情况 (一)、发生面积 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得程度与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 (二)、发生危害程度 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得高达20—30%。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三)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特点 从调查情况来瞧,水稻品种发生危害程度:发生最重武运粳24﹥南粳5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