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改革

论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改革
论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改革

北方经贸

论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改革

韩晓婷1 王 慧2

(1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5;2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自然垄断产业具有特殊性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垄断产业的运行方式也要不断地变革以与之相适应。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对本国的自然垄断产业逐渐放松管制,而中国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也把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这一改革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完成,但目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一产业中适当地引入竞争,以提高自然垄断产业的运行效率。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规模经济;竞争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03)08-0023-02

一、自然垄断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城市燃气、自来水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等。也就是说,自然垄断产业应该是具有成本次可加性的技术特点而导致一个企业或少数几个企业生产的市场结构。

传统理论主要强调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例如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生产函数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因此,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沃特森则认为,自然垄断产业中,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Waterson,1988)。

有关自然垄断产业的传统理论要求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因为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所以,如果把某种产品全部交给一家垄断企业来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如果多家企业相互竞争,平均成本会居高不下,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就不经济了。所以需要政府干预,只允许一家企业从事生产,其他厂商不得进入。这就是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的原意。但是,政府以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存在两个难题:一是垄断定价问题。由于没有竞争者,垄断企业会通过控制产量将价格抬高到垄断价格的水平上。而一旦当价格受到规制时,垄断企业也可能会以其它方式如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其垄断优势,使消费者受损,并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当平均成本下降时,边际成本必须低于平均成本,而时常定价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如果按照这一原则定价,企业就会亏损。因此,这一原则在自然垄断领域不适应。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是建立在单一产品假设基础上的,而现实中企业的产品结构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夏基和鲍莫尔等著名学者提出,自然垄断的定义假设必须建立在成本的劣加性而不是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假定有m个企业,n种产品,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多种产品。如果一个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具有劣加性。如果在所有相关的生产上,企业的成本都具有劣加性,该行业就可以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当单一企业的总成本低于多个企业的成本之和时,单一企业的平均成本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前者条件下的自然垄断产业为强自然垄断,后者条件下的自然垄断为弱自然垄断。在弱自然垄断条件下,边际成本价格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同时又使企业盈利,在这里,自然垄断的边际成本定价矛盾不复存在了。

根据自然垄断新理论,对自然垄断的规制,需要视自然垄断的强弱、进入有无障碍和企业的承受力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在强自然垄断下,如果进入无障碍,企业也有承受力,则不需要有政府规制,承受力的存在保证垄断企业不致被挤出市场,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代行了规制职能,迫使企业制定一个不高于盈亏相抵的价格。在弱自然垄断条件下,当进入无障碍,企业有承受力时,也不需要政府规制,只需要借助潜在竞争者的威胁迫使垄断企业制定边际成本价格,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企业也可盈利。这表明,自然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英美一些国家自然垄断产业出现了放松政府管制的趋势,而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也在改革探索之中。

二、中国目前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自然垄断产业主要包括:石油、煤、电力、电信、铁路、自来水、城市燃气、供热、邮政等,这些产业都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规律办事。同时,国家对这一产业的保护过于严密,加上企业规模过于庞大,使这些企业的运行与市场的发展一直有个时差问题,根本无法适应现实情况。自然垄断产业虽然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下面,笔者简要地分析一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 服务质量差。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和供给某一种商品。这使企业的地位明显提升,用户要想享受这种服务,必须通过这家企业才能实现,所以,消费者成了乞求者,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则成了施舍者,两者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的状

2003年第8期 NORTHERN EC ONOMY AND TRADE 改革探索

北方经贸

态。 门难进,脸难看是对自然垄断企业服务态度的一个很好的描述。虽然近几年,自然垄断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以及行业地位仍高高在上的现状,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消费者仍然抱怨很多。

2 政企不分。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生产的特殊性,其企业必然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指令与措施既反映了企业的意愿,也影射了国家的要求。大家分不清楚国家和企业到底是谁在为自然垄断产业做主。由于这种政企不分,也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低下,无法灵敏地反映消费者以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特别是有一些原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在当前的条件下已不适合再被作为自然垄断来对待了,却由于政府干预的关系,继续在政策的保护下高枕无忧,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又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反行政垄断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3 某些行业利用自然垄断的优势对产品定高价,收取名目繁多的额外费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产品大都是一些公共物品,加上有政府的管制,其价格并不高,例如城市供水、供电等。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很多价格昂贵的服务依然存在。例如几年前的电话初装费曾经达到五千多元 部,即使现在,电信部门依然收取每个月20元的月租费,电话费的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还有一些自然垄断产业,利用其经济优势,在提供服务时,违背消费者意愿,要求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例如煤气公司要求用户购买指定品牌的燃气灶,不然不允许使用煤气。这都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4 寻租现象存在。由于消费者与自然垄断行业企业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之下,消费者以乞求者的身份存在着,加上自然垄断行业企业的官僚作派也比较严重,因此,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尽好地把事情办完。因此,请客送礼之风也便在这一行业中盛行起来。这一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的浪费,破坏了政府的廉正建设。

5 供给短缺。自然垄断产业在我国几乎都是瓶颈部门,存在严重供给不足且具有卖方市场的特点。例如,铁路运输产业改革以来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其他产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时常需求,现在仍有一些地方未通火车。自然垄断产业供给短缺从根本上来讲不是政府投入不够的问题,而是自然垄断产业动力不够,改革滞后的问题。因此,引入竞争机制,加快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是现实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三、改革措施

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很多方面,例如,放大市场功能,转换政府职能,明确政企关系,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完善制度法规,建立行业协会,协调企业行为等,但笔者认为,改革的最关键问题是引入竞争。下面,仅从如何引入竞争的角度来谈谈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

1 在一些可以放开的自然垄断产业应允许新企业的进入。每个自然垄断产业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产业不适合再以自然垄断的形态存在,这时就要逐步把这些产业放开。当然这种改革是缓慢的,同时阻力也是很大的。例如,在1994年之前,中国公用电信业的基本特征是:电信网的运营与基本网上服务合二为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邮电部既是公用电信业的经营者,又是公用电信业的政府管理机构。而1994年7月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联通)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局面。但是 联通公司的建立和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受到了邮电部极大的阻挠。但电信业垄断的打破使电信服务质量有所提高,通讯建设加快了,通话费用降下来了,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更满意了。可见,对于一些可以实行竞争的原有垄断产业要打破其垄断地位,引入竞争,吸引其他的企业的加入,以此来提高效率。

2 对自然垄断行业业务细分,尽量在更多的环节引入竞争。其实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并不是在任何环节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可能真正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环节只占很小一部分,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尽可能地引入竞争。例如对于电力企业,首先要把发电环节从中分离出来,国家电力公司原则上仅仅负责电网,即输、配环节的运营;限于目前的条件,售电环节还无法展开竞争,暂时不实行市场化,输、配电环节暂时也不具备分离的条件。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对于其他的自然垄断行业也可采取类似的做法,在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策略,进行灵活管理。

3 开展地区间的竞争。即对企业进行横向切割,把具有网络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按区域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区,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数量的联网,建立区域间比较竞争优势机制,同时,让各地区部门间进行竞争,激活企业。例如原中国电信现已把其业务分为南北两部分,让新成立的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网通公司对其南北方的业务分别管理,并实行跨地区经营,这有利于电信企业内部开展竞争。但要强调的是,这种竞争不能流于形式,国家要给予各公司一定的自主权,以及建立完善的利益比较机制,使企业真正处于竞争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门建辉 自然垄断行业放松规制的理论分析[J] 南

京社会科学,1999,(3)

[3]陈富良 自然垄断行业:效率来自民营化还是来自竞

争[J] 当代财经,2000,(4)

[4]邓传远 论自然垄断经营及其发展对策[J] 经济师,

2000,(8)

[5]李兆冰 论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迫切性和设想

[J] 经济问题,1999,(2)

[6]王俊豪 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J] 经济研究,

1998,(8)

[责任编辑:韩基圣]

改革探索 NORTHER N ECONOMY AND TRADE 2003年第8期BEIF ANG

我国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和路径 (1)

我国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和路径 目录 绪论 (4) 一. 国家垄断行业概念的简介 (5) 二.国家垄断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导致其问题的原因 (6) (一)国家垄断行业的发展现状 (6) 1、分析我国垄断行业的发展现状 (6) 2、分析我国国家垄断行业的分布 (8) 3、分析我国政府对国家垄断行业的态度 (8) (二)国家垄断行业面临的问题 (9) (三)国家垄断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 (9) 1、“线条式”的领导关系是产生问题的体制根源。 (9) 2、信息公开严重缺失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9) 3、社会监督乏力是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 (10) 三、针对国家垄断行业带来的问题所作出的对策 (10) (一)我国政府针对垄断行为的政策方针 (10) 1、市场结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构筑规模型竞争格局 (10) 2、产权制度改革:引入非公有资本,实现公私资本相机参与 (11) (二)国外针对国家垄断的措施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摘要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电力、金融、电信、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引起了公众的极为不满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说明:资源配置失调问题的深刻化与利益分配失当问题的尖锐化,要求客观公正的学术聚焦和省察。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选取典型的市场集中度标准或结构标准的电力行业为实例,分析了垄断行业高收入的现象、成因、后果及其对策,探讨政府在对垄断行业及其收入水平实行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力求析出适用可能的解决方法,填补制度的空白。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我国加快对垄改革。然而垄断行业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垄断产业改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本文根据垄断的成因将国家垄断行业划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性垄断行业,立足于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并针对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性垄断行业的不同性质提出具体策略,最后总结出改革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竞争。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 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电力公司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方案

xx公司集体企业改革改制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体改〔2015〕100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家电网体改〔2015〕101号)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企业现状(201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 (一)户数情况 xx公司现有与主业无资本纽带关系的国有企业1户:xxX 开发总公司,下辖集体企业2户(不含xx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资产情况 按汇总口径,集体企业(不含xx阳光电力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X万元、权益总额X万元、2014年营业收入X万元、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净利润X万元。 (三)人员情况 集体企业共有在职人员321人,其中,主业支援集体企业全民职工49人、集体身份职工5人、直签外聘人员267人。 (四)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1 / 12

职工应参加社会保险321人,实参保321人。 二、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思路 根据《通知》要求,为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为集体企业提升管理、做实做优奠定坚实基础,从事电网辅助业务类集体企业中施工安装类企业县层面仅保留1家施工安装类企业的公司。 公司严格参照《通知》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稳定的基础上,决定采取公司化改制方式,首先在省公司的指导下,将与主业无资本纽带关系的国有企业1户:xx 公司变更为集体企业,然后xx阳光电力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xx开发总公司被xxxx有限责任公司吸收合并,xxxx有限责任公司存续经营。 根据国网公司“改革改制、重组整合、强化管理、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公司化改制重组,深度整合同类业务企业,强化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逐步发展为主营业务突出、治理结构规范、依法独立运作、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基本原则 1.从公司实际出发,抓住政策机遇,着力解决当前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2 / 12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pdf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我国产业的行政垄断,就其根源而言,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要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垄断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垄断产业向全社会转嫁其低效率运营的结果,必然降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效率,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垄断产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事关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三、中国电信改革实证分析 在1988年和1994年国务院两次确定了原邮电部政企分离和邮电分营的改革目标,但是直到1998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特征仍然是政府部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电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投资等都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1998年以后,我国电信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做法是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成为了我国电信业新的政府管制机构,对电信实行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从事电信经营。随后又进行了邮政和电信分家,中国电信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电信运营商。改革前,1949年~1993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国家级电信总局(中国电信);1994年~1998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1998年~2001年管制部门是信息产业部,经营部门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 在电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电信自身的特点,我国基本上采取逐步开放的原则,即先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然后开放数据和移动通信业务,最后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和基础通信设施。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主要有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4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竞争,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十年以前,以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为标志,我国拉开了自然垄断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序幕。改革提高了电信业的效率,也使社会福利明显增加。 四、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政策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新的竞争者。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价格和市场准入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而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率。那么,解决行政垄断问题就必须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范围,在垄断产业取消政府依据市场容量测试设置的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允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垄断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只限于分拆之后的原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秩序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有长远的意义。加快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彻底剥离企业的政府职能。随着市场化改革实施,把政府管制的理念、职能,由保护生产者利益调整到兼顾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强化公众利益上来。形成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的格局。目前,对垄断产业最大的改革措施就是进行市场拆分,但是拆分的结果只是使市场有过去的独家垄断转变成区域垄断。实践表明,建立在区域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没有触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基础电信服务的垄断结构,不能等同于同一市场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发展直接竞争,打破区域垄断结构,是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2、实施市场重组,推进产权改革。行政拆分重组应当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注重产权结构的优化,实现产权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垄断产业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李世朗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延伸到垄断行业。可以说,目前除垄断行业这一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市场准入的渐进放开,不仅使大量的外资成为中国市场的进入者,而且民营企业也大举进入更多传统国有经济垄断的领域,国有资本独占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受到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这表明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本文就从分析了垄断的利弊、垄断行业的重新界定和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后,提出了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应避免的误区。 关键词:垄断;国有企业;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管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表面看来,似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适当退出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当然也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显然,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不但同样需要改革,而且其改革的难度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相反比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要大。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着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历史命运,其本身也隐含着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的矛盾。 研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垄断的利弊进行辨证的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对我国的垄断行业作一个清晰的界定。本章将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并指出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垄断及其利弊的辨证分析 (一)垄断的内涵及形式 垄断问题,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与反垄断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于垄断,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概括,给垄断以不同的定义。但总体上说,人们对垄断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按照曼昆的说法,“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惟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1 曼昆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即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惟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而,曼昆依据进入障碍的三个来源,将垄断分为三种类型,即由于垄断资源形成的垄断,政府创造的行政垄断以及自然垄断。但曼昆同时指出,虽然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是垄断的潜在原因,但实际上垄断很少产生于这种原因。

中国垄断性行业分析

中国垄断性行业分析 按资源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这类行业主要包括有色、煤炭、石化、电力等拥有能源,资源储备的行业,以及种植,林业,房地产、旅游景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从长期来看,中国乃至世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非常巨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矿石、土地、水、煤炭、电力等资源都将面临着很大的缺口。而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资源类股票业绩近年一直呈现整体增长,在行业排名中名列前茅,吸引了众多机构资金,成为领跑行情的佼佼者。 资源类行业一般具有某种资源垄断优势,自然资源优势,行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而其中贵州茅台就是以其品牌优势得到资金青睐走出了独立的长牛行情。各类资源的稀缺性赋予了资源类行业及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层 出不穷的题材。而有色和煤炭板块中拥有矿山资源的各股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按自然资源的增值性能,可分为: 1)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

2)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 3)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漫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其中尤以拥有矿产资源最具长期投资价值。 2007年11月,国家对高耗能行业调控力度加大,产能过剩逐渐改善,电力和矿石资源开始成为生产的制约因素。结构性调整将使拥有资源的企业显现优势。 资源类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通常跟随现货价格的上涨。我国磷矿石富矿少,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基本形成,其中拥有丰富磷矿石储量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兴发集团、六国化工值得重点关注。全球钾肥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钾矿贫乏,仅占世界总储量1.63%,上市公司中拥有国内最大的察尔汗盐湖资源的盐湖钾肥的产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机构云集集中,高度控盘,股价长牛格局明显。由于下游玻璃、日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纯碱国内需求旺盛,价格持续走强,估值较低的三友化工、山东海化、双环科技近期表现另人刮目相看。由于石油价格高涨,各地煤改油的加快实施,近期签订的08年重点合同煤价格大幅度上涨,产地和消费地的市场煤价持续上涨,煤炭板块仍然是机构青睐的价值投资板块。中国神华作为国内最大的以煤炭为基础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资源量和可售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未来资产注入实现整体上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为了更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企

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

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 摘要: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部分典型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令社会公众非常反感,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关键。为解决典型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应破除行政垄断,创建行业公平竞争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政策;健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对垄断暴利的整治力度。 关键词:行政垄断;垄断行业;典型垄断行业;收入差距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这样的一句话:“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看门的也拿不少。”这句话表达了当前我国老百姓对垄断性行业高收入的不满。本文引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近年来典型垄断行业(主要指存在国家垄断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以及与非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状况,以证实本人如下的理论假设: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与非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典型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引致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行业分类依据以及典型垄断行业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内容首先涉及到行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所依据的行业分类主要是《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9大类: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但从这19大类行业中,我们难以将它们区分为垄断与非垄断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大类中,其包含30个细分行业,30个细分行业中,包含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等典型的垄断性行业。为了更严格地区分垄断与非垄断行业,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细分行业分类标准来研究相关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在将国民经济行业分19大类的基础上,将每大类进一步细分,总计分为97个细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大类包含30个细分行业。具体情况见表1。

论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政策思路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研究 (项目批准号:07A J Y 016)的阶段性成果。 论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政策思路 * 王俊豪 [摘 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内容。本文提出,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基本政 策思路是:法律制度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先导;促进竞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主题;民营化是垄断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直接途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高效率的管制体制是深 化垄断行业改革的保障。 [关键词]垄断行业;深化改革;政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F630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9-0007-04 一、法律制度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先导 1.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需要法律制度支持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将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需要调整许多利益关系,因此,为了保证垄断行业改革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先立法、后改革的原则。经济发达国家在垄断行业改革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如日本国会在1986年1月首先通过!国有铁路改革法?,然后在1987年4月将国有铁路分割改组为7个客、货运股份公司。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垄断行业进行的重大改革,更清楚地体现了以立法为先导的原则,针对电信、煤气、自来水、电力和铁路等垄断行业的特点分别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对各行业改革的重要问题作了规定,从而使改革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1] 但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看,似乎有一种先改革后立法的传统,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根据在改革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再制定相应的法律。这种立法思路虽然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却是以巨大的改革成本为代价的。由于缺乏改革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必然会产生不少混乱现象,同时也给投机者提供了 钻空子 的机会。例如,中国电信行业的无线寻呼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改革,有线通信领域在90年代初就实施相当力度的改革,可是至今尚未颁布一部!电信法?,在2000年9月才颁布了一个!电信条例?。因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存在一些无序竞争现象。这些都与电信行业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有关。中国铁路运输行业目前还是以1990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为基本法律,该法的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尤其不能适应铁路运输行业改 革的需要。在中国电力行业,1996年4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是中国垄断行业中一部相对较新的法律,但该法规定的不少内容也已不适应当前电力行业的实际,更不适应深化电力行业改革的需要。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对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加强中国垄断行业法律制度建设的政策思路 根据中国在垄断行业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有效性,中国垄断行业改革应该采取 以立法为先导 的原则,根据各垄断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现行管理体制和垄断行业改革的目标等因素,由全国人大颁布相应的法律,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确立法律框架。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垄断行业改革的目标、程序;改革的主要内容;确定执法机构,明确其责权;规定企业经营许可证的基本内容,明确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对价格、服务质量、新企业进入行业的条件、竞争企业间的关系等重要政策问题作出原则规定。同时,在特定垄断行业基本法律的基础上,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管制机构制定具体的法规或规章制度,作为行业基本法的实施细则,以增强法律的可操性和动态适应性。 二、促进竞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主题1.垄断行业的竞争理论 大量的实证资料证明,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低效率;垄断企业也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改5号文)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国务院2002年2月10日发布国发[2002]5号) 一、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跨省的区域性高电压等级的主网架,缺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电力工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在电力市场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之后,现行的电力体制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弊端。垄断经营的体制性缺陷日益明显,省际之间市场壁垒阻碍了跨省电力市场的形成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管理方式不适应发展要求。为了促进电力工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加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借鉴,国内先期实行的多家办电以及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体制改革,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改革。这些都为电力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四)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遵循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电力企业转变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步骤、分阶段完成改革任务。 (五)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六)“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 (七)实行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财务和人员的重组。 属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管理的电力企业,也要实行厂网分开。以小水电自发自供为主的供电区,要加强电网建设,适时实行厂网分开。 (八)重组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若干个独立的发电企业。华能公司可直接改组为独立发电企业,其余发电资产(含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中相应的股份资产)通过重组形成三至四个各拥有4000万千瓦左右装机容量的全国性发电企业,由国务院授权经营,分别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发电资产重组要综合考虑电厂的资产质量和所在地域条件等,进行合理组合。每个发电企业在各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原则上不超过20%。 (九)重组电网资产,设立国家电网公司。由国务院授权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原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网资产出资人代表。国家电网公司按国有独资形式设置,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设立华北(含山东)、东北(含内蒙古东部)、西北、华东(含福建)、华中(含重庆、四川)电网公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管制改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许多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都存在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体现了垄断的两面性,决定了垄断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反对,某种程度上竞争的消极方面正是垄断的积极方面。因此自然垄断体现为反垄断法的豁免条款,只能通过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 对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认识体现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过程。 (一)规模经济性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是市场经济中不应当竞争的领域,该领域的竞争会导致浪费性或破坏性竞争,而如果把某种产品的全部

生产交给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生产,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独家垄断能产生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维护社会公益,政府必须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以一定条件选择一家或几家企业生产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就是市场准入限制。 (二)范围经济性 在这种管制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全面,由此导致了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管制的不正确做法,因为原来的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非常普遍。针对这种观点进行研究,导致了对自然垄断的重新认识。如夏基和鲍莫尔提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低于这家企业与另外的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按这一观点来解释自然垄断,即使在某一产量上企业发生了规模不经济,但只要成本弱增,就是自然垄断。 因此,规模经济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决定自然垄断的是成本弱增性,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在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多产品的总成本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各个产品的规模经济,而主要取决于各种产品成本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用范围经济来描述,即在某一多产品的产业中,只要一家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因此,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并非像

浅谈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意识

浅谈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意识 浅谈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意识 厂网分开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下一步要实现主多分开、主辅分开,最终实现输配分开。特别是输配分开,建立独立的配电公司进行零售竞争,这对电网企业将是重大的考验。**、**等国家已经转向配电零售竞争,开始允许大用户选择供电商,并逐步扩大到所有电力用户。零售竞争不仅会使供电商在电价方面进行竞争,也迫使他们在服务上展开竞争,使得电力服务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其公共服务必须走向充分竞争。在我国电力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和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刻把握电力发展规律,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把思想意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努力使企业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世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普遍规律。我们要强化危机感,全面促进企业与员工服务意识觉醒,未雨绸缪,提前下海,在“电力零售竞争”时代到来之前,实现企业由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中心。 一、电力行业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电力、电信、石化、金融、铁路等垄断行业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而来的产物,一直都由国家代办。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企所呈现的计划属性和行业垄断,严重扭曲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垄断行业普遍存在产品价高质低,服务质量恶劣,行风不正等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垄断行业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电力与其它垄断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其它垄断行业诸如铁路、民航、电信等服务对象都是社会部分群体,而电力用户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由于电能是生产和消费的两种物理过程同时完成的能源,因此,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大电厂、中心变电站、长距离高压线路等组成的大型电力系统。纵观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模式,大致分为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单一垂直垄断模式,日本等国的分区垄断模式;美国、德国等国的混合垄断模式,以及**、**等国为代表的市场开放竞争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模式,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发、输、配、售”四个环节做到充分竞争。可见,电力垄断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垄断主要表现为进入垄断,规模垄断和组织垄断。规模垄断是一种自然垄断,而进入垄断和组织垄断则都是非自然垄断,是体制上的垄断。 垄断行业改革在发达国家已有3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垄断行业改革起步于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大规模推进则始于新世纪以来的电信、电力、民航的分拆重组。经过多年改革,部分垄断行业初步形成了多家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反垄断为主题的对传统电力工业的改革浪潮。各国纷纷采取对电力国有体制进行商业化和企业化改造,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通过技术和机制创新,建立电力市场公平、透明、实时的交易方式;建立新的投资、经营机制,增加多种资本参与;提高服务水平,转变运行管理办法等等,以便在传统电力系统内引入局部竞争,提高产业效率。 20xx年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而言,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以成本加成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下,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垄断行业或垄断性业务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6]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是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取消了漫游费;日本电信企业虽然收取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连国际漫游结算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相比简直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低效率,表现为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 [7]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5073元,超出平均水平3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从根本上说,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体制问题,这表现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垄断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垄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政府按照实际成本制定垄断行业价格,缺乏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垄断行业运用其垄断力量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都致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对国有垄断企业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垄断利润被不合理私分,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管理层收入偏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有这些造成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促进竞争和民营化为主要内容,提高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特别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垄断行业的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因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成果,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普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以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垄断行业又分为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为实现有效竞争,对于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其次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民营企业既可以通过与公有制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也可以独立进入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后,政府就不能沿用传统的管制国有企业的体制,实行“一竿子到底”的行政手段管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而应当对垄断行业管理体制作重大改革,更多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制垄断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改革论文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改革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逐步走向了开放式,呈现出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随之发生了一定改变。为了更好地应对电力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企业应当针对现阶段的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改革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就此,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发展;改革 一、引言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部门,其发展状况对于社会经济能否得到快速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改善当前企业存在的发展问题。因此,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力度仍然需要加深,帮助企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改革成果。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过多次调整与改革,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电力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准来看,其经营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电力企业的经管改革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1.管理观念存在滞后性 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起步较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理念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多数领导员工不愿改变传统管理观念,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处于落后状态,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加之受到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其经营管理观念更加无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导致人本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理念均无法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企业新旧体制的交替,缺乏与时俱进的时效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多数电力企业在管理体制的设置上缺乏条理性,尤其是表现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上,企业运营的成本较高,工作责任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力差,导致使企业在实现对其信息的规划以及先进技术的学习等方面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不利于企业业务与体制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协调。步入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电力企业本应在内部体制的制约下稳步发展,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整体的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

论电力垄断行业改革

论电力垄断行业改革 目前,全球各处几乎都在开发当地的农村水电。农村水电开发已从以往的以解决缺电为主的需求型开发,发展到以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优质清洁能源建设,发展到以分布式发供电理论为基础的行业创新,发展到成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中反垄断的支柱,发展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大规模开发。在这些综合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农村水电发展迅速,仅小水电总装机估计已达上亿千瓦,事涉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其它电源仅有少数几个孤立大厂的情况不同,农村水电不再简单的是电力工业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种独立行业的基本条件已经日趋具备。 1)农村水电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期,发展农村水电有了新的动力。缺电从来就是制约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水电由于技术成熟、投资规模不大,加上资源的当地可得性,在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误认为煤、油资源是用之竭的,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集中供电方式逐步取得了垄断地位,使得农村水电曾一度处于停滞发展的状况。可见,单纯以解决缺电为主的需求型开发并不能保证农村水电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不少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都给予扶持。欧盟国家在这方面的扶持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价格扶持和间接扶持。直接价格扶持包括对出售的每千瓦时电力支付津贴、实行投资资助和免税待遇等。间接扶持主要强调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在购买电力时规定要购买一定比例的价格较高的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欧盟规定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要占总发电量的22%以上,在这些优惠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感兴趣、大电网覆盖地区比偏远山区还开发得多的新局面,人们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已成了农村水电发展新的动力。 2)农村水电发展和改革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力工业反对垄断、放松管制的改革给农村水电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电力体制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发〔2015〕9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束缚,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 一是促进了电力行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亿千瓦,发电量达到5.5万亿千瓦时,电网220千伏及以上线路回路长度达到57.2万千米,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达到30.3亿千伏安,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位列世界第一。二是提高了电力普遍服务水平,通过农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三是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体系。在发电方面,组建了多层面、多种所有制、多区域的发电企业;在电网方面,除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组建了内蒙古电网等地方电网企业;在辅业方面,组建了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两家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企业。四是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在发电环节实现了发电上网标杆价,在输配环节逐步核定了大部分省的输配电价,在销售环节相继出台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居民阶梯电价等政策。五是积极探索了电力市场化交易和监管。相继开展了竞价上网、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跨省区电能交易等方面的试点和探索,电力市场化交易取得重要进展,电力监管积累了重要经验。 同时,电力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需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交易机制缺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售电侧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发电企业和用户之间市场交易有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节能高效环保机组不能充分利用,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二是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行电价管理仍以政府定价为主,电价调整往往滞后成本变化,难以及时并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类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类专项发展规划之间、电力规划的实际执行与规划偏差过大。四是发展机制不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困难。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设备制造产能和建设、运营、消费需求不匹配,没有形成研发、生产、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五是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电力市场化和健康发展。现有的一些电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配套改革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亟待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事关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国务院转批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对深化电力体制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