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成霞第五课 第二框

窦成霞第五课  第二框
窦成霞第五课  第二框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预防犯罪 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含义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必受刑罚处罚 (1)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2)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3)刑罚的分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 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出题点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例1】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甘肃某公司非法集资案作出一审判决,其中被告人于某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样判决是因为于某的行为() ①违反了民法②触犯了刑法③具有较小社会危害性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剖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认识。题干中于某受到严厉的刑罚处罚,说明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答案】D 【例2】小郑到某县法院工作,第一天受理了以下5个案件,哪一组属于涉嫌犯罪() 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将对方打成重伤②法院判决后仍不还债的人被称为老赖,县法院将老赖的照片等个人信息及欠债数额在街头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于是其中一个老赖起诉,说侵犯了他的隐私权③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④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⑤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④⑤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分,犯罪的三个特性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主要包括杀人、放火、抢劫、盗窃、爆炸等,①④⑤符合标准,故选D。 【答案】D 出题点二刑罚 【例1】王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 A.主刑 B.附加刑 C.行政处罚 D.民 事处罚 【剖析】本题考查对刑罚的种类的认识。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故选B项

第五课框题一教学设计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 主备人:刘春杉 框题一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指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并通过自身、他人、集体认识自我。其核心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它的关键是懂得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且认识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辩证关系。本框的重点是认识自我的途径,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如通过自我观察、他人、集体认识自我。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2、知道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3、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二)分析: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即人是需要不管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光完美。 2、知道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的外资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3、掌握认识自我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并努力报纸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青春期前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不断对自己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等等。因而,认识自我是他们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正确认识自己谈起,以对自己提出恰当期待、完善自己为最终的落脚点。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自我新认识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新的自我来认识到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活动准备:了解内在美主要包括的内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新自我来认识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事万物也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我们也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2.2 文化塑造人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那么,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的呢?当然,我们这里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知识梳理 (一)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不断丰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圣诞节调查)、参加兴趣小组(天文、文学社)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2.空前繁荣的,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和,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请回忆你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你是靠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走过来的? 2.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回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 例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此刻,全中国的人们借力奥运,向全世界喊出响亮的口号,升腾起一个共同的声音:未来在我手中,我能,我拥有! (三)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 举例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的素质提高-就业层次就高-贡献相对较大-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1)纵向理解(动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例如:终身学习的概念 (2)横向理解(静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 例如:培养综合性人才 3.优秀文化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文化活动的促进作用 知识归纳 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

3.17第五课第一框题答案

3月17日第五课第一框答案 一、单选题 1.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2.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后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破产清算后财产只剩1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150万元。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②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③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④股东对该公司剩余的50万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后该公司破产财产只剩2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250万元。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②该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财务必须公开 ③该公司的总经理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④该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李老师在讲“投资”时告诉学生,“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际投资”,前者是指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后者是指生产性资产的增加。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实际投资”的是( ) A.小明花费5000元购买汽车保险 B.小明将汽车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8万元 C.小明运用5万元资金开办一家鲜花店 D.小明利用3万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 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第五课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编写人:王中印审核人:王立 班级组名姓名学号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 1、识记就业的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2、理解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意义 3、重难点:就业的重要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按图索骥自主学习】 ★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写在我的疑问处,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该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1、(1)阅读p41第1段。劳动的含义、劳动者的地位及作用? (2)阅读p41第1-3段。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1)阅读p44第3段。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2)阅读p44第1段。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阅读p44第4-5段。怎样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入思考生成问题】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自己的答案并求明白为什么) 探究1: 材料一2011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而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材料二据调查,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去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因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大学生求职的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呆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8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2)面对上述问题,国家和大学毕业生应该怎么办? 探究2: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中,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1)分析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 (2)如果企业不执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 【点睛示例巩固提高】 典例解析 1、(2010年高考江苏卷10)2010年初,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荒”加剧,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下列有利于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措施有 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政府统筹安排劳动者就业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④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案-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小组教师刘明学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周第课时累计课时课题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 教学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来源:学*科*网] 3.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教学重点: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方法及措施:欣赏歌曲、探究法、讨论、讲授法、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修订、增减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学生观看思考,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探究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一)运用你的经验[来源:学+科+网]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 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二)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一)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 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二)探究与分享: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水煮青蛙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 教师寄语: 要想不违法犯罪,把握品行是先例;学习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板书) 预防犯罪 课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B .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 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2.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来源:学+科+网Z+X+X+K]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3.“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 B .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 C .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 D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 4.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即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A .违反了刑法 B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罪与非罪 加强自我防范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三个特征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养成良好习惯,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五课 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_ _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_ _

的事,但我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潜能;从小我就爱拆装玩具汽车,我相信只要尽力挖掘,并不断学习和实践,说不定将来我能发明一辆既节能又环保的新式汽车……) 教师:我感谢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今天老师才真正了解到大家,原来你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能干!你们也用自己的事实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我想至少有以下七个方面的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2.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板书) 活动设计:潜能大搜索。 (让学生联系前面讲到的多种智能,然后再仔细分析、对照自己在哪方面还有潜能。然后先以同桌为单位再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其他同学寻找潜能。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帮助自己或同学发现潜能,增强对自我的信心;二是通过寻找同学潜能的方式,加深了解,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教师:认识到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板书) 承上启下:那么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呢?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板书) 录音模拟,请一位声音浑厚、响亮的男同学录一句话:“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我身体很健康,学习很顺利,我很走运。”在课堂上把它一遍又一遍地放给同学听,然后让同学自己说,且声音越来越响。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越说心情越开朗,越振奋,真觉得自己很棒! 教师:这就是一种发挥自己潜能的好办法,同学们不妨试着去做做。 1.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板书) 出示KP53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讨论:①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②你怎么理解他的话?③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经历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友情点拨,并讲述自己的体会: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我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在老师的日记本中经常记着那么几个字:“我要当老师,我要考大学!”终于我如愿以偿。这是一种发掘自己潜能的好办法。 2.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板书) 教师:通过想像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板书) 教师: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自己潜能的计划。(4~5分钟) 教师展示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认真如实填写,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受全体同学监督,帮助完成自己的心愿。 (1)根据刚才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评价,我到底有哪些特长?

第五课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练习题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典题精析〗 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者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西索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回答1--2题。 1.材料表明 ( )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2、简答: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这一句话。 【当堂达标】 1.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B.人脑 C.思维着的精神 D.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产生来看,意识更重要的是的产物。( ) A.自然界长期发展 B.物质世界C.大脑 D.社会发展 3.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4.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5.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而对于动物来说则不是。这是因为( ) A.动物没有条件反射???B.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C.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D.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 6.近年来,有一些热词、新词进入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们折射出这一年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化。这些词包括:“生态文明”、“物权法”、“又好又快”、“加息”、“消费价格指数”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是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反映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7.“万物皆有思想”的论调违背的是下列哲理( )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8.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上述观点() ①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④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框预防犯罪课时训练(附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预防犯罪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实施诱拐、欺诈和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侵害,我们应该 ①提高警惕,安全上网②抵制诱惑,拒绝上网③谨慎交友,防止上当④保护隐私,避免泄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 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3.法律课堂上,小妹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2015年5月1日,案例再现李某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拦截,经检测,其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为65毫克法律链接注: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车。醉酒驾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小萍:“他的行为应受到刑事处罚。” B.小忠:“他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小莉:“他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D.小金:“他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4.演员张某因容留他人吸食毒品大麻,被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 000元。张某的行为是 A.犯罪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5.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还是一件旧风雨衣,只有在狂风暴雨之中才能更体现它真正的价值。下列对家理解正确的是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参考学案2

霍峰中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班级:___姓名:__________编号:______主编:______审核 教学札记第五课《预防犯罪》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了解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3.掌握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5——57页,结合问题,找出答案, 做好笔记,注意分点标注。) 1.《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规定: 2.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 3.未成年人怎样预防犯罪? 三、合作探究:(小组互查自学情况,并用自主学习知识共同分 析以下案例。) 课本P55:(探究与分享) ①陈某15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刑,说明了什么? ②陈某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哪些 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③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或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是什 么?) ④陈某从不良行为到一般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这个过程给你哪 些启示? 四、展示质疑: 1.各小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2.学生提出疑难,教师点拨。 五、总结提升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六、当堂反馈: 1.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一般违法一定会发展为犯罪②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③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④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A.②④ B.①⑧ C.②③ D.①④ 2.青年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一起混在娱乐场所,动辄欧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我们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②违法.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④自觉遵守法纪,注意防微杜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中学生小强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趁父母不在家,上网浏览不健康信息。后来,他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名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警示我们要做到() ①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②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③远离网络,免受其害④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第五课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案

第五课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案 第五课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 教材分析: 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包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两目,分别介绍了挫折能够增长才干和智慧以及正确应对挫折的一些有效方法。 第一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主要说明挫折能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人们常常以为挫折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其实不然。本目从两个战胜挫折的事例来说明挫折有助于我们的进步。一个是发生在我国的真实故事──化名小丹的残疾姑娘如何战胜一次次的挫折而走向成功的事例,另一个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多次经历挫折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两个事例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勇敢地战胜它,就会获得智慧和人生的成功。最后设计了“每人奉献一个通过战胜挫折后获得的智慧,存入班级智慧栏”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印证我们应当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第二目:“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主要介绍一些怎样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多多少少有过战胜挫折的经验,所以本目一开始就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他们自己战胜挫折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本目才介绍四种正确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地认识挫折、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学会自我疏导。对于每一种方法,课文都提供一个材料来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挫折和逆境,认识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磨炼意志、增长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意志消沉;帮助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分析挫折的能力;初步形成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

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5课 第2框

第三单元第五课第2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2016年12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关键就是落实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总河长的责任体系,另外要建立多部门联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等6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推行“河长制”(A) ①加强了组织协调,有利于党政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②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 ③贯彻了民主集中制,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④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推行“河长制”,落实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总河长的责任体系,这加强了组织协调,有利于党政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①正确;推行“河长制”是环境治理的一种创新举措,但不能说是“必然要求”,②不选;落实责任体系,多部门联动,这贯彻了民主集中制,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③正确;党不履行相关国家职能,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2.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指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A)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民主集中制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④不断限制政府权力,扩大公民权利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①②适合题意。③是公民参与政治应遵循的原则,不适合题意;政府与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不能扩大,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3.2016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民法总则(草案)》进行了

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备课人:陈大勇检查人:王谨业行政审核人:张永 才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含义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新授内容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及政体 (1)含义:国体即国家性质。政体即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组织形式。 (2)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我国的国体是: _______________ 。 我国的政体是: _______________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 _______________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____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政治制度。 (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_____; (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____________,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________机关; (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____,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与探究】 1、“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 前者在我国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区别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指行政机关(各级政府)、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以,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立足于社会实践 D.大胆设想、科学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