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第一节复合原则

要想制备一种好的复合材料,首先应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成功地制备出性能理想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材料组元的选择

挑选最合适的材料组元尤为重要。

在选择材料组元时,首先应明确各组元在使用中所应承担的功能,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对材料组元进行复合,即要求复合后材料达到如下性能,如高强度、高刚度、高耐蚀、耐磨、耐热或其它的导电、传热等性能或者某些综合性能如既高强又耐蚀、耐热。

因此,必须根据复合材料所需的性能来选择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

例如,若所设计的复合材料是用作结构件,则复合的目的就是要使复合后材料具有最佳的强度、刚度和韧性等.

因此,设计结构件复合材料时,首先必须明确其中一种组元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它必须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这种组元就是所要选择的增强材料;

而其它组元应起传递载荷及协同的作用,而且要把增强材料粘结在一起,这类组元就是要选的基体材料。

其次,除考虑性能要求外,还应考虑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元之间的相容性,这包括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的相容,使材料各组元彼此和谐地共同发挥作用。

在任何使用环境中,复合材料的各组元之间的伸长、弯曲、应变等都应相互或彼此协调一致。

第三,要考虑复合材料各组元之间的浸润性,使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达到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结合强度的界面。

适当的界面结合强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整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便于将基体所承受的载荷通过界面传递给增强材料,以充分发挥其增强作用。

若结合强度太低,界面很难传递载荷,不能起潜在材料的作用,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

但结合强度太高也不利,它遏制复合材料断裂对能量的吸收,易发生脆性断裂。

除此之外,还应联系到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来考虑。

具体到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来说,增强效果与颗粒或纤维的体积含量、直径、分布间距及分布状态有关。

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如下:

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原则

(1)颗粒应高度弥散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使其阻碍导致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金属、陶瓷基体)或分子链的运动(聚合物基体)。

(2)颗粒直径的大小要合适。

因为颗粒直径过大,会引起应力集中或本身破碎,从而导致材料强度降低;

颗粒直径太小,则起不到大的强化作用。因此,一般粒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颗粒的数量一般大于20%。数量太少,达不到最佳的强化效果。

(4)颗粒与基体之间应有一定的粘结作用。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则

(1)纤维的强度和模量都要高于基体,即纤维应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因为除个别情况外,在多数情况下承载主要是靠增强纤维。

(2)纤维与基体之间要有一定的粘结作用,两者之间结合要保证所受的力通过界面传递给纤维。

(3)纤维与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不能相差过大,否则在热胀冷缩过程中会自动削弱它们之间的结合强度。

(4)纤维与基体之间不能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特别是不发生强烈的反应,否则将引起纤维性能降低而失去强化作用。

(5)纤维所占的体积、纤维的尺寸和分布必须适宜。

一般而言,基体中纤维的体积含量越高,其增强效果越显著;

纤维直径越细,则缺陷越小,纤维强度也越高;

连续纤维的增强作用大大高于短纤维,不连续短纤维的长度必须大于一定的长度(一般是长径比>5)才能显示出明显的增强效果。

二、制备方法的选择

材料组元选择后,就要考虑所采用的复合工艺路线,即具体的制备方法。

制备方法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所选的工艺方法对材料组元的损伤最小,尤其是纤维或晶须掺入基体之中时,一些机械的混合方法往往造成纤维或晶须的损伤;

(2)能使任何形式的增强材料(纤维、颗粒、晶须)均匀分布或按预设计要求规则排列;

(3)使最终形成的复合材料在性能上达到充分发挥各组元的作用,即达到扬长避短,而且各组元仍保留着固有的特性。

在制备方法的选择上还应考虑性能/价格比,在能达到复合材料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简便易行的工艺以降低制备成本。

针对不同的增强材料和基体特性应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

如金属基复合材料中,采用纤维与颗粒、晶须增强时,同样采用固态法,但用纤维增强时,一般采用扩散结合;而用颗粒或晶须增强时,往往采用粉末冶金法结合。

因为颗粒或晶须增强时若采用扩散结合,势必使制造工艺十分复杂,且无法保证颗粒或晶须均匀分散。

第二节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虽然很小,但它是有尺寸的,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带、或一层,它的厚度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界面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产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

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

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

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之间的接触面等。

在化学成分上,除了基体、增强物及涂层中的元素外,还有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和杂质、由环境带来的杂质。

这些成分或以原始状态存在,或重新组合成新的化合物。

因此,界面上的化学成分和相结构是很复杂的。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4)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5)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界面上产生的这些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体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粒子弥散强化金属中,微形粒子阻止晶格位错,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强度;

在纤维增强塑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阻止裂纹进一步扩展等。

因而在任何复合材料中,界面和改善界面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是关于这种复合材料是否有使用价值、能否推广使用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界面效应既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有关,也与界面两侧组分材料的浸润性、相容性、扩散性等密切相联。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界面区是从与增强剂内部性质不同的某一点开始,直到与树脂基体内整体性质相一致的点间的区域。界面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一相。

从结构上来分,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见下图所示):

界面区域示意图

1一外力场; 2-场所树脂基体;

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

5一增强剂表面;6-增强剂

每一亚层的性能均与树脂基体和增强剂的性质、偶联剂的品种和性质、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等密切有关。

基体和增强物通过界面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材料整体,界面结合的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

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各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的结合强度一般是以分子间力、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等表示的,而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界面结合强度。

如表面的几何形状、分布状况、纹理结构;

表面吸附气体和蒸气程度;

表面吸水情况,杂质存在;

表面形态在界面的溶解、浸透、扩散和化学反应;

表面层的力学特性,润湿速度等。

由于界面区相对于整体材料所占比重甚微,欲单独对某一性能进行度量有很大困难。

因此常借于整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来表征界面性能,如层间剪切强度(ILSS)就是研究界面粘结的良好办法;

如再能配合断裂形貌分析等即可对界面的其他性能作较深入的研究。

由于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随作用力的类型、原材料结构组成不同而异,故破坏可开始在树脂基体或增强剂,也可开始在界面。

通过力学分析可看出,界面性能较差的材料大多呈剪切破坏,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

但界面间粘结过强的材料呈脆性也降低了材料的复合性能。

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这一裂纹能转为区域化而不产生近一步界面脱粘。

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

由此可见,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例如,在某些应用中,如果要求能量吸收或纤维应力很大时,控制界面的部分脱粘也许是所期望的,用淀粉或明胶作为增强玻璃纤维表面浸润剂的E粗纱已用于制备具有高冲击强度的避弹衣。

由于界面尺寸很小且不均匀、化学成分及结构复杂、力学环境复杂、对于界面的结合强度、界面的厚度、界面的应力状态尚无直接的、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

所以,对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结构以及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尚没有适当的试验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拉曼光谱、电子质谱、红外扫描、x衍射等试验逐步摸索和统一认识。

另外,对于成分和相结构也很难作出全面的分析。

因此,这今为止,对复合材料界面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不能以一个通用的模型来建立完整的理论。

尽管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由于界面的重要性,所以吸引着大量研究者致力于认识界面的工作,以便掌根其规律。

第三节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原则

界面粘结强度是衡量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间界面结合状态的一个指标。

界面粘结强度对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大,界面粘结过高或过弱都是不利的。

因此,人们很重视开展复合材料界面微区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以便制得具有最佳综合性能的复合材料。

下图给出了影响复合材料界面效应的因素及其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

增强体:纤维、晶须、颗粒、片状

基体:聚合物.金属、陶瓷、碳等

大量事实证明,复合材料的界面实质上是纳米级以上厚度的界面层(Interlayer)或称界面相(Interphase)。

界面相是一种结构随增强材料而异,并与基体有明显差别的新相。

界面相也包括在增强材料表面上预先涂覆的表面处理剂层以及增强材料经表面处理工艺后而发生反应的界面层。

结构复合材料中,界面层的作用首先是把施加在整体上的力,由基体通过界面层传递到增强材料组元,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界面粘接强度,粘接过程中,两相表面能相互润湿是首要的条件。

界面层的另一作用是在一定的应力条件下能够脱粘,以及使增强纤维从基体拔出并发生摩擦。这样就可以借助脱粘增大表面能、拔出功和摩擦功等形式来吸收外加载荷的能量以达到提高其抗破坏能力。

从以上两方面综合考虑,则要求界面具有最佳粘接状态。

设计复合材料时,仅仅考虑到复合材料具有粘接适度的界面层还不够,还要考虑究竟什么性质的界面层最为合适。

对界面层的见解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界面层的模量应介于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之间,最好形成梯度过渡。

另一种观点是界面层的模量低于增强材料与基体,最好是一种类似橡胶的弹性体,在受力时有较大的形变。

前一种观点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将会产生好的效果;

后一种观点按照可形变层理论,则可以将集中于界面的应力点迅速分散,从而提高整体的力学性能。

前面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实验支持,但是尚未得到定论。

然而无论如何,若界面层的模量高于增强材料和基体的模量,将会产生不良的效果,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观点。

实验表明,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容易发生界面反应,生成脆性大的界面反应层,在低应力条件下,界面就会破坏,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因此,界面层控制是设计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界面层的形貌、厚度、结构等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与分析,常用的有俄歇电子谱仪(AES)、电子探针(EP)、x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二次离子质谱仪(SSIMS)、电子能量损失谱仪(EELS)、x射线反射谱仪(GAXP)、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

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

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

对碳纤维表面上涂覆惰性涂层和能与基体树脂发生反应或聚合的涂层,比较后发现,惰性涂层效果较好,后一种活性涂层由于降低了相界面的浸润性而效果不良。

浸润不良将会在界面产生空隙,易使应力集中而使复合材料发生开裂。

另外,选择合适的偶联剂也很重要,所选处理增强材料表面的偶联剂应既含有能与增强材料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又含有与聚合物基体起化学作用的官能团。

如玻璃纤维使用硅烷作为偶联剂可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大大改善,碳纤维经氧化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以及适当的涂层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科界面设计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点是容易发生界面反应而生成脆性界面。

若基体为合金,则还易出现某元素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

有关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

在增强材料组元上预先涂层以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的浸润性,同时涂层还应起到防止发生反应的阻挡层作用。

2.选择金属元素

改变基体的合金成分,造成某一元素在界面上富集形成阻挡层来控制界面反应。

在碳纤维增强A1复合材料中,在碳纤维上涂Ti--B涂层;在碳纤维增强Mg复合材料中采用SiO2作涂层;在硼纤维增强A1复合材料中用SiC涂层等都是在增强材料表面预先涂层的例子。

另外,在C/A1复合材料中,常用含Ti的Al合金,由于Ti的富集形成一层松散的钛化物阻挡层,可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性。

多数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或不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

有时,有些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与其基体的化学成分相同。

例如,如SiC晶须或SiC纤维增强SiC陶瓷,这种复合材料也希望建立一个合适的界面,即合适的粘接强度、界面层模量和厚度以提高其韧性。

一般认为,陶瓷基复合材料需要一种既能提供界面粘接又能发生脱粘的界面层,这样才能充分改善陶瓷材料韧性差的缺点。

第四节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是由性质和形状各不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元复合而成,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同材料共有的接触面---界面。

正是界面使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结合为一个整体。

人们一直非常重视界面的研究,并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由于材料的多样化及界面的复杂性,至今尚无一个普通性的理论来说明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

对复合材料来讲,材料组元之间相互浸润是复合的首要条件。

一、浸润性

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只要涉及到液相与固相的相互作用,必然就有液相与固相的浸润问题。

在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时,一般是把聚合物(液态树脂)均匀地浸渍或涂刷在增强材料上。

树脂对增强材料的浸润性是指树脂能否均匀地分布在增强材科的周围,这是树脂与增强材料能否形成良好粘结的重要前提。

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时,液态金属对增强材料的浸润性,则直接影响到界面粘结强度。

浸润性是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的程度。

好的浸润性意味着液体(基体)将在增强材料上铺展开来,并覆盖整个增强材料表面。 假如基体的粘度不是太高,浸润后导致体系自由能降低的话,就会发生基体对增强材料的浸润。

一滴液体滴落在一固体表面时,原来固--气接触界面将被液--固界面和液--气界面所代替,用 γLG 、γSG 、γSL 分别代表液--气、固--气和固--液的比表面能或称表面张力(即单位面积的能量)。

按照热力学条件,只有体系自由能减少时,液体才能铺展开来,即

因此,铺展系数SC(Spreading Coefficient)被定义为:

只有当铺展系数SC >0时,才能发生浸润。不完全浸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力平衡,可得

式中θ称为接触角。

SG LG SL γγγ<+)(LG SL SG SC γγγ+-=θγγγCOS LG SL SG

+=]

/)[(1LG SL SG COS γγγθ-=-

(a)不完全浸润

(b)不浸润

不完全浸润(a)和不浸润(b)情况示意图

由θ可知浸润的程度。

θ=0o时,液体完全浸润固体;

θ=180o时,不浸润;

o o<θ<180o时,不完全浸润(或称部分浸润),随角度下降,浸润的程度增加。

θ>90o时常认为不发生液体浸润。

对于一个结定的体系,接触角随着温度、保持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浸润性仅仅表示了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的情况,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

一种体系的两个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它们之间的结合可能很弱,如范德华物理键合形式。

因此良好的浸润性,只是两个组元间可达到良好粘结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组元间的浸润性,常常通过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来改善润湿条件,有时也可通过改变基体成分来实现。

二、界面粘结

界面的粘结强度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能,如耐热性、耐蚀性、耐磨性等。

因此自50年代以来,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一直是人们致力研究的内容。

粘结(或称粘合、粘着、粘接)是指不同种类的两种材料相互接触并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现象。

当基体浸润增强材料后,紧接着便发生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粘结(Bonding)。

对于一个给定的复合材料体系,同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粘结机理(如机械粘结、静电粘结等)起作用,而且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中或复合材料的使用期间,粘结机理还会发生变化,如由静电粘结变成反应粘结。

体系不同,粘结的种类或机理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种类以及表面活性剂(或称偶联剂)的类型等。

界面粘结机理主要有界面反应理论、浸润理论、可变形层理论、约束层理论、静电

作用理论、机械作用理论等。

1.机械作用理论

机械作用机理如图3—3(a)所示,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后,由于表面粗糙不平将发生机械互锁[interlocking)。很显然表面越粗糙,互锁作用越强,因此机械粘结作用越有效。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机械作用理论(mechanical bonding)

在受到平行于界面的作用力时,机械粘结作用可达到最佳效果,获得较高的剪切强度。但若界面受拉力作用时,除非界面有如图中A处所示的‘锚固’形态,否则拉伸强度会很低。

在大多数情况下,纯粹机械粘结作用很难遇到,往往是机械粘结作用与其它粘结机理共同起作用。

2.静电作用理论

当复合材料的基体及增强材料的表面带有异性电荷时,在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将发生静电吸引力,如图所示。静电相互作用的距离很短,仅在原子尺度量级内静电作用力才有效。因此表面的污染等将大大减弱这种粘结作用。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静电作用理论(electrostatic bonding

3.化学作用理论

化学作用是指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基(图3—3(c)中标有x面)与基体表面的相容基(标有R面)之间的化学粘结。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化学作用理论(chemical bonding) R、X分别代表相容的官能团化学作用理论最成功的应用是偶联剂用于增强材料表面与聚合物基体的粘结。如硅烷偶联刑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一端为亲玻璃纤维的官能团(X),一端为亲材脂的官能团(R),将玻璃纤维与树脂粘结起来,在界面上形成共价键结合,如图3—3(d)所示。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硅烷偶联剂产生的化学粘结

4.界面反应或界面扩散理论

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可以发生原子或分子的互扩散或发生反应,从而形成反应结合或互扩散结合。对于聚合物来说,这种粘结机理可看作为分子链的缠结(如图所示)。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聚合物的反应粘结(reaction bonding)

聚合物的粘结作用正如它的自粘作用一样是由于长链分子及其各链段的扩散作用所致。而对于金属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两组元的互扩散可产生完全不同于任一原组元成分及结构的界面层(如图所示),

界面粘结机理示意图 界面扩散形成的界面层

而且界面层的性能也与复合材料组元不同,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这种界面层常常是AB 、AB2、A3B 类型的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对于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形成界面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们的生产制备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高温。在高温下,扩散极易进行,扩散系数D 随温度呈指数关系增加,按照Arrhenius 方程

Q 一扩散激活能.D 0一常数,R 一气体常数.T 一温度。

温度明显影响着扩散系数,若Q =250kJ /mol ,并代入上式,则在10000C 时扩散系

数D=2×1034.要比室温大得多。互扩散层的程度即反应层的厚度x 取决于时间t 和温度,

可近似表示为

k 一反应速度常数,与扩散系数有关。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高温使用时,界面会发生变化并可形成界面层,此外先前形成的界面层也会继续增长并形成复杂的多层界面。

上述理论有一定的实验支待,但也有矛盾之处。

如静电粘结理论的最有力证明是观察聚合物薄膜从各种表面剥离时所发现的电子发射现象,由电子发射速度算出剥离功大小与计算的粘结功值和实际结果相当吻合。

但是静电粘结理论不能解释非线性聚合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这一现象。

因此,每一种粘结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界面相是一个结构复杂而具有多重行为的相。

)/exp(0RT Q D D -=21kt x =

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界面及界面改性方法 界面结合强度低,则增强纤维与基体很容易分离,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起不到增强作用;但界面结合强度太高,则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应力无法松弛,形成脆性断裂。 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界面结合有机械粘接与润湿吸附、化学键结合等。 大多数界面为物理粘结,结合强度较低,结合力主要来自如色散力、偶极力、氢键等物理粘结力。 偶联剂与纤维的结合(化学反应或氢键)也不稳定,可能被环境(水、化学介质等)破坏。一般在较低温度下使用,其界面可保持相对稳定。增强剂本身一般不与基体材料反应。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原则: 1)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一般可采取延长浸渍时间,增大体系压力、降低熔体粘度以及改变增强体织物结构等措施。2)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 3)减少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4)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 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改性方法 1、颗粒增强体在热塑性聚合物基体加入两性相溶剂(增容剂),则能使液晶微纤与基体间形成结合良好的界面 2、纤维增强体复合材料界面改善 a)纤维表面偶联剂 b)涂覆界面层 c)增强体表面改性 2、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金属基体在高温下容易与增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界面反应,金属基体多为合金材料,在冷却凝固热处理过程中还会发生元素偏聚、扩散、固溶、相变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有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扩散结合、机械结合。总的来讲,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共存。 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的界面有3种类型:第一类界面平整、组分纯净,无中间相。第二类界面不平直,由原始组分构成的凸凹的溶解扩散型界面。第三类界面中含有尺寸在亚微米级的界面反应物。多数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界面反应。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研究方法: 1)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涂层处理在增强材料组元上预先涂层以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的浸润性,同时涂层还应起到防止发生反应的阻挡层作用。 2)选择金属元素改变基体的合金成分,造成某一元素在界面上富集形成阻挡层来控制界面反应。尽量避免选择易参与界面反应生成脆硬界面相、造成强界面结合的合金元素 3)优化制备工艺和参数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因此优化制备工艺和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是优化界面结构和控制界面反应的有效途径。 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陶瓷基体复合材料指基体为陶瓷材料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包括金属和陶瓷材料。界面结合方式与金属基体复合材料基本相同,有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机械结合和扩散结合,其中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几种结合方式同时存在。 陶瓷基体复合材料界面控制方法

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

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表征进展 姓名:卢刚班级:材研1005 学号:104972100244 摘要:本文简述了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着重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mainly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about the UI improvement of the polymer-based composites. 1引言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纤维和基体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并且由于界面的存在,纤维和基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存在的。 界面是复合材料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粘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复合材料的性能。所以,复合材料界面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复合材料界面的分析表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动态力学分析、原子粒显微镜等,在复合材料界面分析表征中得到充分利用,为揭示界面的本质、丰富界面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界面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2.1界面的形成 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完整版)12级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参考资料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参考资料复合材料与工程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5年6月25日14:00--15:40 地点:材料学院A107 题型与分数分布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计算题

一、绪论 1.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且各组分材料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面。 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体(增强相)或功能体。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2.复合材料分类: A按基体材料分:树脂基的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B按分散相形态分:连续纤维增强、纤维织物增强、片状材料增强、短纤维增强、颗粒增强C按增强体材料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 D按用途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利用复合材料的各种良好力学性能用于制造结构的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指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的结构层次: 三次结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即平常所说的制品结构(a) 二次结构:从容器壁上切取的壳元即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纤 维方向的单层材料按一定顺序叠合而成的层合 板(b) 一次结构:层合板的一个个铺层,是层合板的基本单元(c) 二、单层板的宏观力学分析 1.单层板的正轴刚度 正向:也就是说应力方向与坐标方向一致方向为正向,相反为负向。 正面:截面外法线方向与坐标轴方向一致的面,否则为负面。 σ1和σ2——表示正应力分量:拉伸为正,压缩为负,也就是使整 个单层板产生拉伸时的应力为正应力,而使单层板产生压缩时的应 力为负应力。 τ12——表示剪应力分量:其中正面正向为正;负面负向也为正。 A.力学实验 a.纵向单轴试验: 纵向泊松比v1是单层板由于纵向单轴应力σ1而引起的横向线应变ε2(1)与纵向线应变ε1(1)的比值。(ε2(1)表示的是这个应变是由纵向应力σ1引起的) b.横向单轴试验

复合材料结构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 (1)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 (2) 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3)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包含材料设计 复合材料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根本特点之一可设计性好(设计人员可根据所需制品对力学及其它性能的要求,对结构设计的同时对材料本身进行设计)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力学设计——给制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2功能设计——给制品除力学性能外的其他性能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特点 (1) 各向异性性能材料弹性主方向:模量较大的一个主方向称为纵向,用字母L表示,与其垂直的另一主方向称为横向,用字母T表示。通常的各向同性材料中,表达材料弹 )和ν(泊松比)或剪切弹性模量G。 对于复合材料中的每个单层,纵向弹性模量E L、横向弹性模量E T、纵向泊松比νL (或横向泊松比νT)、面内剪切弹性模量G LT。 耦合现象:拉剪耦合与剪拉耦合、弯扭耦合与扭弯耦合 (2) 非均质性 耦合变形:层合结构复合材料在一种外力作用下,除了引起本身的基本变形外,还可能引起其他基本变形。 (3)层间强度低 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减小层间应力,或采取某些构造措施,以避免层间分层破坏。 研究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时,基本假设: (1) 假设层合板是连续的。由于连续性假设,使数学分析中的一些连续性概念、极限概念以及微积分等数学工具都能应用于力学分析中。 (2)假设单向层合板是均匀的,多向层合板是分段均匀的。 (3) 假设限于单向层合板是正交各向异性的:即认为单向层合板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弹性对称面。 (4) 假设限于层合板是线弹性的:即认为层合板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与外力成正比关系,且当外力移去后,层合板能够完全恢复其原来形状。 (5) 假设层合板的变形是很小的。 上述五个基本假设,只有多向层合板的分段均匀性假设和单向层合板的正交各向异性假设,与材料力学中的均匀性假设和各向同性假设有区别。 平面应力状态与平面应变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单元体有一对平面上的应力等于0。(σz=0,τzx=0,τzy =0) 平面应变状态(平面位移):εz=0(即ω=0),τzx=0(γ31=0),τzy =0(γ32=0 ), σz一般不等于0。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胶接连接与机械连接。胶接连接:受力不大的薄壁结构,尤其是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连接构件较厚、受力大的结构。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承前启后的专业方向课,它包含材料力学基础、弹性力学基础、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等,因而是具有立体性质的一个科学领域。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科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经典层合板理论、刚度和强度的计算方法、复合材料结构元件的分析和典型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从事复合材料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 学习了解什么是复合材料特别是什么是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了解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的特点。 第二章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掌握平面应力状态下单轴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等。掌握单层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掌握单层弹性模量、柔量及工程弹性常数的计算。掌握单层的弹性指标和单层的失效准则。 第三章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 掌握层合板的表示法、掌握对称层合板面内内力与面内应力的关系。掌握几种典型对称层合板的面内刚度系数的计算。了解对称层合板弯曲矩与曲率的关系、掌握对称层合板弯曲工程弹性常数及弯曲刚度系数的计算。了解一般层合板的面内力与面内应变的关系、了解一般层合板工程弹性常数、刚度系数的计算。掌握如何依据单层的强度来预测层合板的最先一层失效强度。 第四章复合材料结构分析 了解在复材构件进行结构分析时所采用的弹性力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复材层合梁、薄壁梁等构件的分析方法及设计计算的基本公式。 第五章复合材料连接 了解复材连接方式、掌握胶接连接接头的内力与应力分析计算方法、了解胶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试卷B格式)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1 ~ 2012 学年度 第 2 学期课程考试 试题纸(第 1 页 共 2 页) 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考试试题(卷)纸 4分,共20分) 1 性对称面 2 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 3 屈曲 4 设计许用值 5 层压板。 1分,共20分) 夹芯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和 ,两侧部分的材料也称为面板。 在小变形的情况下,板主要以弯曲变形承受外载荷,相对应,壳体则主要由 承受外载荷。由于壳体的承力特点,可以使壳体的构件设计得 而且 ,因而这种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高速交通车辆、风力发电的叶片以及其他工业部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蒙皮/筋条和肋、梁共同构成的受力盒段,蒙皮主要承受 ,弯矩引起的轴向载荷由筋条、梁缘条和蒙皮组成的壁板承受,因此筋条与梁以 铺层为主。梁腹板以±45o铺层为主要承受 。 由于复合材料的研制特点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的需要,复合材料结构比 金属结构更强调从研制开始,就要求在 中,包括设计、分析、材料、工艺制造、维护和用户在内的各阶段的专家、参与者协同工作,尽量利用 ,实施复合材料结构 一体化。 5. 合理确定设计许用值的通用原则,应该考虑 以及应变可能带来的损伤,既能够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又可以避免 过大,结构沉重而降低结构的效率,加重各项负担。 6. 层压板的设计中,各种铺设方向铺层的层数应通过计算或计算图表确定。一般先求出 ,再根据所需总层数求得各种铺设角层组的 。 7. 考虑连接部位的破坏时,任何部件的连接部位都是 的敏感部位,复合材料也不例外,无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械连接方式,还是源自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二次固化或 ,全部是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j ij i C εσ=(ij=1,2,……,6)中,将 [] C ij 表示的矩阵称谓( )。 a 、可逆矩阵 b 、刚性矩阵 c 、对称矩阵 d 、柔性矩阵 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情况下,在材料性能的刚性矩阵中,所表示材料的独立弹性常数有( )个。 a 、 13 b 、 2 c 、 5 d 、 9

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习题 第四章 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 1、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在高温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2、比强度和比模量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与其密度之比。(√) 3、浸润性是基体与增强体间粘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4、基体与增强体间界面的模量比增强体和基体高,则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也越高。(?) 5、界面间粘结过强的复合材料易发生脆性断裂。(√) 6、脱粘是指纤维与基体完全发生分离的现象。(?) 7、混合法则可用于任何复合材料的性能估算。(?) 8、纤维长度lγsv时,易发生浸润。 C、接触角θ=0?时,不发生浸润。 D、是液体在固体上的铺展。 3、增强材料与基体的作用是(A、D) A、增强材料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 B、基体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 C、增强材料和基体都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 D、基体起粘结作用并起传递应力和增韧作用。 4、混合定律(A) A、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线性变化。 B、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曲性变化。 C、表达了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基体和增强体性能与含量的变化。 D、考虑了增强体的分布和取向。 5、剪切效应是指(A) A、短纤维与基体界面剪应力的变化。 B、在纤维中部界面剪应力最大。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试卷B格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i j ij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11 ~ 2012 学年度 第 2 学期课程考试 试题纸(第 1 页 共 2 页)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考试试题(卷)纸 (考生应将全部答题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做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 性对称面 2 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 3 屈曲 4 设计许用值 5 层压板。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夹芯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和 ,两侧 部分的材料也称为面板。 2. 在小变形的情况下,板主要以弯曲变形承受外载荷,相对应,壳体则主要由 承受外载荷。由于壳体的承力特点,可以使壳体的构件设计得 而且 ,因而这种结构形式在航空、航天、高速 交通车辆、风力发电的叶片以及其他工业部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 由蒙皮/筋条和肋、梁共同构成的受力盒段,蒙皮主要承受 ,弯 金属结构更强调从研制开始,就要求在 中,包括设计、分析、 材料、工艺制造、维护和用户在内的各阶段的专家、参与者协同工作, 尽量利用 ,实施复合材料结构 一体化。 5. 合理确定设计许用值的通用原则,应该考虑 以及应变可能带来的损伤,既能够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又可以避免 过大, 结构沉重而降低结构的效率,加重各项负担。 6. 层压板的设计中,各种铺设方向铺层的层数应通过计算或计算图表确定。一般先求出 ,再根据所需总层数求得各种铺设角层组 的 。 7. 考虑连接部位的破坏时,任何部件的连接部位都是 的敏感部 位,复合材料也不例外,无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机械连接方式,还是源自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二次固化或 ,全部是 。 三、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在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 = [C ] [](ij=1,2,……,6)中,将 ] 表示的矩阵称谓( )。 矩引起的轴向载荷由筋条、梁缘条和蒙皮组成的壁板承受,因此筋条与梁以 铺层为主。梁腹板以±45o铺层为主要承受 。 4. 由于复合材料的研制特点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的需要,复合材料结构比 a 、可逆矩阵 b 、刚性矩阵 c 、对称矩阵 d 、柔性矩阵 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情况下,在材料性能的刚性矩阵中,所表示材料的独立弹性常数有( )个。 a 、 13 b 、 2 c 、 5 d 、 9 * 学 号 部: * * * * * * * * * * 姓 名: * * * * * * * * * * * * * * ** 系 * * * 专业年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ij 课程名称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 B 卷 ) 考试方式 闭 卷 考试类型 考 试 所属系部 航空材料工程系 印刷份数 适用班级 108011 和 108012 附答题纸 2 页

(完整版)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考点

第一章 绪论 1. 复合材料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的化学或物理性质的组分材料组成的一种与 组分材料性质不同的新材料。 2. 比强度:强度与密度之比 比模量:模量与密度比 3. 层间强度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层间拉伸强度分别低于基体的剪切强 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界面的作用所致。因此在层间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层合板分层破坏,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结构的破坏,这是影响复合材料在某些结构物使用的重要因素。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单 元是单层板。 第二章 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5.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E 、G 、v ,他们三者之间的 关系 G=E/(2(1+v)) 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个。而对于呈正交各向异性的单层,常数将增加到5个,独立的有4个。 6. 单层正轴的应变---应力关系式 ??????????????????? ?--=??????????321321/1000/1/0//1σσσεεεLT T L L T T L G E E v E v E 也可用柔量分量表示应变 应力的关系式 ?? ??????????????????=??????????122166222112113210000τσσεεεS S S S S 但必须写出S ij 7.例题:已知铝的工程弹性常数E=69Gpa ,G=26.54Gpa ,v=0.3,试求铝的柔量分量和模量分量。由于铝是各项同性材料,所以EL=ET=69Gpa Glt=G=26.54GPa vL=vT=v=0.3. (1)柔量分量 S11=S22=1/E=14.49/(TPa ) S12=-v/E=-4.348/(TPa) S66=1/G=37.68/TPa (2)模量分量 m=(1-vLvT)1-=(1-v 2)1 - Q11=Q22=mE=75.82GPa Q12=mvE=22.75 Q66=G=26.54GPa 8.单轴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公式。偏轴的应变应力关系公式。:课本p16 2-27 2-30 9.单层的失效准则:单层的失效准则的以判别单层在偏轴向应力作用或平面应力状态下是否失效的准则。 10. 最大应力失效准则:S Y X 12t 2t 1===τσσ 表明单层正轴向的任何一个应力分量到达极限应力 时,单层就失效。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专用软件ESAComp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专用软件ESAComp 作者:MarkkuPalanters 简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设计过程存在着同传统金属结构设计不同的阶段。例如,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有许多种可能的材料组合,而且,材料的各向异性力学行为在设计阶段是能通过选择特定的纤维方向和叠层次序就确定了的。虽然有限元程序能够用来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但是却不能够涵盖所有涉及复合材料具体设计和分析方面。因此,还需要专业化的复合材料设计工具来对复合材料进行设计。一些比较先进的设计工具,如本文中涉及的ESAComp软件,同有限元软件包结合起来,组成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过程的整个部分。关键词: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层合板,夹层结构,分析,设计,软件,ESAComp 1. 复合材料的设计需要软件工具 在很多方面,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同金属材料的结构设计都存在着差异。在设计阶段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和夹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就已经被确定下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铺层角和叠层次序可以无限设计出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特征的复合材料来。要充分利用复合材料优异的比刚度、比强度就需要非常强调复合材料的设计工作。 通过使用各向异性壳单元,所有的主流有限元软件对复合材料结构分析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复合材料的初始设计阶段对整个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的起始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种类的选择、层合和夹层结构的设计以及层合板铺层方式设计,有限元软件的实用性不大。当在层合板结构的不同层的级别上来对复合材料行为进行细节研究时,有限元软件包提供的后处理能力尤其有限。这也再次说明了专业复合材料分析工具的必要性。 从文件输入\输出的内部代码方式到电子数据表格的应用和完全交互式视窗程序,许多的软件工具被开发出来对层合板进行分析。当前一些比较高级的软件工具已经从基本的层合板分析发展到了对类似梁、板和夹层面板中复合材料层板的连接等这样的结构单元进行分析。一些层合板分析工具可以为商用的有限元软件提供界面。 本篇文章的基础是在开发ESAComp软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接下来的章节中,将ESAComp软件作为先进复合材料设计软件中的一个典型,对其所具有的设计能力进行介绍。并在最后部分讨论了复合材料设计工具同有限元程序的系统问题。

第十五章-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设计

复合材料
第三部分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第十五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复合材料的界面及 作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改性方法,几种聚 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形成和改善界面的途径,界面表征 的方式。 重点内容: 1、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改性方法。 2、复合材料改善界面的途径。 难点:复合材料界面与性能的关系。 熟悉内容: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
2
主要英文词汇:
Composite material---复合材料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 Residual stress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 残余应力 Reaction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反应 Modification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的界 面改性 Mechanics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力学
3
Bonding strength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 黏结强度 Optimum design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 优化设计 Compatibility of composite interface---复合材料界面相 容性 Mechanics of composite---复合材料力学 Micromechanics of composite---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4
参考教材或资料:
1、复合材料学----周祖福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现代复合材料----陈华辉 邓海金 李 明 (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3、复合材料概论----王荣国 武卫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复合材料--------吴人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倪礼忠,陈麒(科学出版社,2002) 6、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尹洪峰,任耘(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高性能复合材料学---郝元恺,肖加余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新材料概论--- 谭毅, 李敬锋(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9、先进复合材料----鲁 云 朱世杰 马鸣图 (机械工业已出版社,2004) 10、复合材料--------周曦亚(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15、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设计
21世纪对材料要求多样化,复合材料开发有很大发 展,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优劣与界面结构和性能关系密 切。
15.1复合材料的界面概念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 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 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 纳米到几个微米。大量事实证明,复合材料的界面 复合材料的界面实质上 界面相 是纳米级以上厚度的界面层(Interlayer)或称界面相 (Interphase)。
6
1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第一节复合原则 要想制备一种好的复合材料,首先应根据所要求的性能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成功地制备出性能理想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材料组元的选择 挑选最合适的材料组元尤为重要。 在选择材料组元时,首先应明确各组元在使用中所应承担的功能,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对材料组元进行复合,即要求复合后材料达到如下性能,如高强度、高刚度、高耐蚀、耐磨、耐热或其它的导电、传热等性能或者某些综合性能如既高强又耐蚀、耐热。 因此,必须根据复合材料所需的性能来选择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 例如,若所设计的复合材料是用作结构件,则复合的目的就是要使复合后材料具有最佳的强度、刚度和韧性等. 因此,设计结构件复合材料时,首先必须明确其中一种组元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它必须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这种组元就是所要选择的增强材料; 而其它组元应起传递载荷及协同的作用,而且要把增强材料粘结在一起,这类组元就是要选的基体材料。 其次,除考虑性能要求外,还应考虑组成复合材料的各组元之间的相容性,这包括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的相容,使材料各组元彼此和谐地共同发挥作用。 在任何使用环境中,复合材料的各组元之间的伸长、弯曲、应变等都应相互或彼此协调一致。 第三,要考虑复合材料各组元之间的浸润性,使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达到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结合强度的界面。 适当的界面结合强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整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便于将基体所承受的载荷通过界面传递给增强材料,以充分发挥其增强作用。 若结合强度太低,界面很难传递载荷,不能起潜在材料的作用,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 但结合强度太高也不利,它遏制复合材料断裂对能量的吸收,易发生脆性断裂。 除此之外,还应联系到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来考虑。 具体到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来说,增强效果与颗粒或纤维的体积含量、直径、分布间距及分布状态有关。 颗粒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如下: 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原则 (1)颗粒应高度弥散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使其阻碍导致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金属、陶瓷基体)或分子链的运动(聚合物基体)。 (2)颗粒直径的大小要合适。 因为颗粒直径过大,会引起应力集中或本身破碎,从而导致材料强度降低; 颗粒直径太小,则起不到大的强化作用。因此,一般粒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颗粒的数量一般大于20%。数量太少,达不到最佳的强化效果。 (4)颗粒与基体之间应有一定的粘结作用。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则 (1)纤维的强度和模量都要高于基体,即纤维应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因为除个别情况外,在多数情况下承载主要是靠增强纤维。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 摘要: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先进材料,质量轻,强度高等特点使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程领域应用越来越发挥其重要性。随着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扩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增强体纤维、树脂基体和界面性能,其中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界面粘结强度,即纤维断裂处通过基体向纤维传递应力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破坏模式等宏观力学行为。因此,研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界面的设计、预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几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关键词:界面;形成;相互作用理论; 1界面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复合而成的,那么必然存在着异种材料的接触面,这个接触面就是界面。一般人们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定义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2界面作用理论 2.1浸润性理论 1963年,Zisman提出浸润性理论,认为浸润是形成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两相物质能实现完全浸润,则表面能较高的一相物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将大大超过另一相物体的内聚能强度,从而使两相物体具有良好的粘合强度。这种理论认为两相物体间的结合模式属于机械互锁和浸润吸附。其中机械粘合是一种机械互锁现象,即在形成复合材料的两相相互接触过程中,若浸润性差,两相接触的只是一些点,接触面有限(见图1(a))。若浸润性好,液相可扩展到另一相表面的坑凹中,因而两相接触面积大,结合紧密,产生机械锚合作用(见图1(b))。而物理吸附主要为范德华力的作用。

复合材料表面结构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与作用机理 一、复合材料界面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1.界面效应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基体和增强相之间结合力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和磁场尺寸稳定性等。 (4)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性等。 (5)诱导效应: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剂)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弹性、低膨胀性、耐热性和冲击性等。 界面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一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 2.界面的结合状态和强度 界面的结合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对于每一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界面结合较差的复合材料大多呈剪切破坏,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界面结合过强的复合材料则呈脆性断裂,也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时,裂纹能转化为区域化而不进一步界面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能和一定的韧性。 二、复合材料组分的相容性 1.物理相容性 (1)基体应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强度,能够将外部载荷均匀地传递到增强剂

纳米无机粒子_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研究_娄渊华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Y405472),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0654)资助; 作者简介:王新平,主要从事高分子表界面和功能性分离膜研究。E -mail :wxinping @yahoo .com . 纳米无机粒子 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研究 娄渊华1,刘梅红2,王新平1* (教育部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1.浙江理工大学化学系, 2.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杭州 310018) 摘要:纳米粒子具有许多特性,聚合物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其中纳米 粒子和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对决定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表征纳米无机颗 粒 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界面结构的研究手段,如红外光谱(FTIR )、热重(TGA )、电子显微镜、小角中子散射(SANS )及小角X 射线散射(SAXS )等,及界面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纳 米粒子对复合材料的渗透、光催化、阻燃、介电及导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粒子;界面结构;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在力学、光学、磁学性质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已成为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1~4]。纳米无机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结构把不同材料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对整体的 性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微观粒子相比,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粒径减少使粒子 聚合物界面区域(中间相)体积分数急剧增加[5]。所以,界面结构在纳米复合材料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就纳米 粒子 聚合物的界面结构研究状况及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1 纳米无机颗粒 聚合物界面结构的研究手段 纳米粒子和聚合物间的界面结构比较复杂,通常包括界面层的厚度、化学结构、界面相容性及粗糙程度等。近代分析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界面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红外光谱(FTIR )、热重(TGA )、电子显微镜、小角中子散射(SANS )及小角X 射线散射(SAXS )等都成为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有效手段。高分子链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构型通常有三种:尾式(Tails )、环式(Loops )、链轨式(Trains )[6]。纳米粒子和基体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影响其界面结构特征[7]。弱的作用使分子链向基体伸展,与粒子表面的接触点少,导致分子链以环式存在,形成弥散的界面区;强的作用可以通过聚合物的功能基团和粒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成键,形成大量的接触点,导致分子链以链轨式在粒子表面形成致密的结构。此外,相互作用强度还可以控制界面区域的聚集态结构,并对纳米颗粒周围较大的区域内产生影响。 Tannenbaum [7]利用FTIR 表征了纳米氧化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的界面结构。根据红外吸收峰的变化定量测定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分子接触点的数目。当PMMA 在纳米氧化物表面形成锚点时(anchoring point )就会产生羧酸根负离子,同时PMMA 和氧化钴表面强相互吸附作用,导致聚合物链在纳 米粒子表面运动受限制引起构象的变化。而PMMA 分子构象的变化可以根据其在1241c m -1和1271cm -1处吸收峰(对应C —C —O 基团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的变化来研究。二者相结合就可以计算出每条链在粒子表面锚点的数目。结果发现锚点的数目会随PMMA 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分子量为30000时的9.2,增加到分子量为330,000时的466.1。同样方法研究了Fe 3O 4 P MMA 和Al 2O 3 PMMA 体系[8],发现它们的锚点数目分别为135和137。 FTIR 更是研究纳米颗粒 聚合物界面化学结构变化的有效手段[9,10]。纳米SiO 2依次经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 MS )、4,4′-氧化二邻苯二甲酸酐(ODP A )处理后发现红外谱图上出现C —N 的伸缩振动峰。然·38·高 分 子 通 报2009年4月 DOI :10.14028/j .cn ki .1003-3726.2009.04.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