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

1.教育观

要求:

(一)面向全体;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观

运用“一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是第一位,是最重要的,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促进生产。抓生产必须首先抓安全,要做到安全第一,实现安全生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预防,主动预防。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制度 5. 伤亡事故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6. 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 7. “三同时”制度 8. 职业安全卫生(劳动安全 卫生)预评价制度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2.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 制度 3. 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 4. 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Ⅰ)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组织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组织行政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职业安全卫生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们生产工人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面应做的事情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Ⅱ) 组织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五同时”,就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其内容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即各类人员(从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到一般员工)的安全责任制;二是横向方面各分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即各职能部门(如安技、设备、技术、生产、财务等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职业安全卫生措施 计划制度(Ⅰ)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是职业安全 卫生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有计 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工伤事 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制度对企业加 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和 健康,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职业理念之三观

职业理念之三观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第二,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第二,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第一,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二,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一,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第二,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国考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 职业理念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职业理念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得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得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本题答案] B试题解析:贯彻以人为本得教育理念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专业发展得基石就是()。 A.终身学习 B.教研结合 C.协调合作 D.反思经验 [本题答案] A试题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得基石就是终身学习,教师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得重要手段,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就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与适应职业得必由之路。 3现代学生观坚持()。 A.以人为本 B.以教材为本 C.以课堂教学为本 D.以教师为本 [本题答案] A试题解析: 现代得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得教育理论思想。 4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得巨大动力就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本题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得专业理想就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得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得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得目标,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得巨大动力。 5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得标志就是教师得()。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本题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师得专业情操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得价值评价

得情感体验,它就是构成教师价值观得基础,就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得重要因素,也就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得标志。 6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得(),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得充分发展。 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D.民族差异 本题答案] C试题解析: 素质教育得核心理念就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得个体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得目标。 7活动课得特点在于动手“做”,以获得()。 A.抽象知识 B.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 [本题答案] C试题解析: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得实际操作,即从“做中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生动得直接经验。 8“行教”就是指用教师得()教育影响学生。 A.人格魅力 B.品德修养 C.思想观念 D.实际行动 [本题答案] D试题解析:“行教”突出得就是教师得实际行动在学生中得示范性影响。 9以下叙述错误得就是()。 A.考试与素质得关系就是对立得 B.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教育得选拔功能 C.素质教育把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强化普及意识 D.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得课本内容与各种升学资料得死记硬背 [本题答案] A试题解析:考试与素质得关系并非就是对立得,考试就是帮助评价素质教育质量得手段之一,但不就是唯一得评价手段。 10人获得全面发展得根本保证就是()。 A.先进得社会制度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脑体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本题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人获得全面发展得根本保证。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上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合计78分;《综合素质》下包括逻辑推理、信息处理、阅读理解、写作者四个部分,合计72分,满 分150分报告分数120分,折合分70分及格(卷面分数要确保达到96分以上考试就没问题)。而综合素质的题型和题量都相对固定,所以每一年的难度都比较一致。 综合素质上职业理念的知识包含,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子模块。 1.教育观 首先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 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 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其次是教学观。教学应该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情 感体验。 2.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正处于发展 过程之中。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且与成人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差异。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责权的主体。 3.教师观 首先是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 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 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其次是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 调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师要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这一部分知识点会考察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所以要牢记。 【考题再现】 1.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此时, 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 【解析】A。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指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 得敷衍塞责,故答案为A。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 第三节、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教资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教育观: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本身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教育观的精神实质: 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全面发展教育 特性: 1.全体性 2.全面性 3.主动性 4.和谐型 5.充分性 6.可持续性 德国—席勒—《美学书简》首次提出美育 中国—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 体(基础) 智(根本)——-德(灵魂,统帅)——劳(途径) 美(动力) 途径: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主渠道) (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三)学生集体 (四)上述三大途径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 目标 实施策略 a)正确处理诸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b)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c)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d)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e)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 本质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主体性 (4)发展性(5)开放性(6)基础性(7)能动性 内涵: 1.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两全两发展,创新与实践。)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章职业理念本章考点 1、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方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省心缺憾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馆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

职业理念冲刺知识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与教师 命题分析与预测 客观题中对学生的权利部分的知识点考查得较为集中,此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素养、师生关系部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容易被纳入到主观题的考查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师生关系部分应作重点理解和全面地把握。 考点归纳 1.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 2.了解学生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 3.掌握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4.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5.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6.掌握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7.掌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8.掌握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节学生 本节知识点多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型出现。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多以名词解释出现) (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青少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成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其独立地位与独立人格常常得不到重视。 (二)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中小学生在法律上基本属于“儿童”和“未成年人”这个范畴,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权利与义务的特殊性。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多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型中)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1)人身权。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有些权利同时又是义务。学生的义务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有关学生的义务所作的规定既要符合国

我国主要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标准目录.doc

我国主要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标准目录一、职业安全健康相关法律 二、主要职业安全健康行政法想及部门规章

我国主要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目录(节录) GB 3805-83 安全电压 GB 2811-89 安全帽 GB/T 14440-93 低温作业分级 GB 4776-84 电气安全名词术语 GB 3608-83 高处作业分级 GB 4200-84 高温作业分级 GB 935-89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GB 4053.3-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 GB 4968-85 火灾分类 GB 12299-90 机械加工设备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GB 8196-87 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 GB 12011-89 绝缘皮鞋 GB 6442-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 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672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GB 6720-86 起重机司机安全技术考核标准 GB 15052-94 起重机械危险部位与标志 GB/T 13861-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0055-88 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 GB 5306-85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GB 12330-90 体力搬运重量限值 GB 190-85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9665—1996 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GB/T16180—1996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GBl6371—1996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十二、消防综合 GB/T 4968—1985 火灾分类 GBl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 GBl4561—1993 消火栓箱 GBl5630—1995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l7945—2000 消防应急灯具

2016年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精选练习题

第一章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答案】D。欣瑞专家解析: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故选D。 2.()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答案】A。欣瑞专家解析: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故选A。 3.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 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答案】C。欣瑞专家解析: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故选C。 4.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象是()。 A.中小学教育 B.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 C.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 D.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 【答案】D。欣瑞专家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故 选D。 5.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指()。 A.以中学生的兴趣为本 B.以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 C.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D.以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答案】C。 6.初中生小虎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还与邻座讲话。班主任 让小虎把桌椅搬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一个人坐。下列选项中,对该班主任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完整word版)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一)国际公约类 1.《在工作场所保护工人健康建议书》(1953-6-25) 2.第139号公约《预防和控制致癌物质和制剂导致职业危害公约》(1974-6-24) 3.第155号公约《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1983-8-11) 4.第171号建议书《职业卫生设施建议书》(1985-6-26) 5.第161号公约《职业卫生设施公约》(1985-6-26) 6.第170号公约《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6-25) 7.ILO-OHS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2001-4-27) 二)法规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第60号主席令)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44号) 3.《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52号) 4.《职业病目录》(卫生部文件,[2002]108号) 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文件,[2002]63号) 6.《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1号) 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长令第49号) 8.《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63号) 9.《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3号) 10.《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4号) 11.《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5号) 12.《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0号) 1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31号) 14.《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三)强制性标准 1.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3. GBZ 3-2002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 4. GBZ 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5. GBZ 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 6. GBZ 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 7. GBZ 7-2002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8. GBZ 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9. GZB 9-2002 职业性电工性眼炎(紫外线角结膜炎)诊断标准 10. GBZ 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 11. GBZ 11-2002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12. GBZ 12-200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 13. GBZ 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 14. GBZ 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 15. GBZ 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16. GBZ 16-2002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 17. GBZ 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 18. GBZ 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

综合素质甘利婷第一章职业理念

前言 第1章:职业理念。 第2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3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三个方面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素养。以下两个内容是一般素养,亦即通识教育。 第4章:文化素养。 第5章:教育能力。 三、考试题型与分析 根据考纲要求,考试的内容和结构安排大体如下: 考试题型分三大类,即单项选择、材料分析及写作题。这些题型对考生记忆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复习时不要求大家对教材原文死记硬背(大纲上明确规定的除外),而是要求能够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的基础上记住各内容的要点、关键词,也就是理解记忆。所以,听课时重在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把握相应的内容。同时,听完课之后要求认真看书,反复领会,理解之后再记忆相应的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对练习题的态度要端正,一定要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本章是教育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具体如下: 教育观的学习主要是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学习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是指如何正确看待与对待学生。包括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教师观要求: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总结: 这一章的学习目标大多是理解、掌握、运用,对内容的学习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因此,要求各位在理解基础上记住相应的要点。考题表现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 基本内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 1、什么是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即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教育观对教育者的观念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作用。 2、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观应该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实施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即促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即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观念,促进其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1、全体性2、全面性3、主动性4、和谐性5、充分性6、可持续性。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它们各有特定的内涵、任务和作用。 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例: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答:C 体育。 (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打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 ●认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 (1)使基础教育变成纯粹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

职业理念三观材料题要点

职业理念三观材料题要点(重点中的重点)★★★★★ ★★★教育观要点(9个要点顺口溜:提速个性创两全、学习过人):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6.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7.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转会学生学习” 8.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9.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要点(5个要点顺口溜:二独一发加两全)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观要点(5个顺口溜:六者一开放一合作)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5.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材料分析题要点6个)必须背!! 具体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知识点: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4.素质教育的要求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节学生观 知识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知识点解读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知识点解读 在综合素质中教育理念这部分内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在18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点的总分值在22分左右,试卷占比约14%左右,一道主观题和两道左右的客观题。所以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点不能掉以轻心,是我们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我们非常容易得分的点。而且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难度相对简单。所以一起来看一看这部分知识的具体内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而有关素质教育概念这部分的考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常题干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主要内容,具体分析该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所以同学们需要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样是我们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速个性创两全”,而这部分的考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需要同学们把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内容进行背诵。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石老师的做法()。 A.正确,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B.正确,是提高班级名誉的有力措施 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考纲: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观念; 考试重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观现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教育观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教育观是教育行为的先导。 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要、三大要义” (1)“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2)“两个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三大要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理念》练习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理念》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小题2分) 1、素质教育以( )为根本目的。 A.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B.尊重学生 C.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A 2、( )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A.尖子生 B.社会适应能力 C.创新能力 D.学习能力 答案:C 3、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 )。 A.父母 B.家庭背景 C.教师 D.社会 答案:C 4、( )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A.教育与社会

B.教育与生产劳动 C.教育与法制 D.教育与家庭 答案:B 5、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 )。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答案:A 6、与医生、律师一样,教师职业属于( )。 A.从属职业 B.社会职业 C.私人职业 D.专门职业 答案:D 7、一般来说,教师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 A.服务者 B.示范者 C.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推动者 D.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 答案:A

8、一般来说,教育的影响往往不能马上就显露出来,教师的劳动效果最终要在学生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答案:D 9、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答案:D 10、新教师一般处于关注( )阶段。 A.学生 B.情境 C.生存 D.课程 答案:C 11、( )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題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李甚 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记录。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他自信地说。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一位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蚂蚱也是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个坑,把他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2013年下)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恰当的,值得学习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和赞赏。材料中教师在一个同学发现蚂蚱并通过自己判断是公蚂蚱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对他一笑置之,而是表示赞赏,践行了要尊重和赞赏学生的理念。 其次,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教师在上科学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在一个同学踩死蚂蚱大家都在声讨他的时候没有过分严格批评学生,而是和大家一起安葬蚂蚱,通过实际行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通过户外实践的形式给大家上科学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 2.在一节语文课上,当胡老师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恒星”一处时.刘明同学问到:“老 师,‘万万’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都觉得这个问題太简单,哄堂大笑,刘明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懊悔自己不该问这么简单的问題。胡老师见状,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使用“万万"一詞,増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胡老师进行了总结,又问大家:“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要感謝谁呢?请大家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刘明同学,为他鼓起掌来。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胡老师的教学行为。(2013年上) (1)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則,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題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学生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題,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