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

 

浅析当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四大” 制约因素

刘作毅、黄雪琴、欧卫超 

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水泥产量从2002年的7.25亿吨,增加到2004年的9.7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5.72%;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1,440.10亿元和46.48亿元提升为2004年的2,289.88

亿元和136.2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11%和80.45%。这些数字表明:在新一轮的经济上升期中,水泥行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并取得了产能扩张与效益提高并存的良好局面。 

但是,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作为市场信号的水泥价格指标一路下滑。这说明:水泥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产生出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认为:在这些新的问题中,市场需求不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资金瓶颈凸现和物流设施薄弱是制约当前水泥行业发展的四大难题。

一、水泥行业的隐忧——价格持续下降,“市场疲软”引致“企业效益下滑”

水泥行业是一个价格完全放开的行业,因此水泥价格的变化基本是由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决定的,它反映出市场供给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价格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指标:从市场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供求力量的对比;而从水泥生产企业的角度看,则是企业获取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规模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 

自2004年2月份以来,水泥价格先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后一路低迷。从价格信号的走势中可以看出: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疲软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将使水泥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挑战,简言之,“市场疲软”将引致“企业效益下降”

。 

价格也是市场竞争程度的体Array现,价格的变化趋势是市场竞争的

作用结果。竞争程度由两个因素决

定:一是竞争所要争夺的资源(供

给量或需求量)总量;二是竞争参

与主体的控制能力。对于全国水泥

市场来说,2004年第一季度是市场

供求力量对比的拐点,自此以后市场供给大幅增加,逐渐超出市场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也由买方竞争(2003年底曾出现过水泥销售商排队买水泥的现象)转向卖方竞争(水泥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2004年下半年以来,水泥供给过剩现象日益突出,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激化。同时我国水泥市场的产业集中度低,国内的老大——海螺水泥在华东市场上的份额仅为25%左右。市场上缺乏控制价格、平抑价格的主导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水泥企业往往为了多占领一些市场份额都不惜降价拼杀。因此,市场竞争加剧是水泥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直接原因。 

二、四大因素制约当前水泥行业的发展

水泥行业属于制造业范畴,与矿山、能源、房地产、基建、金融和运输行业有着环环相扣的连接关系。其中,矿山资源、能源行业是上游产业,是水泥行业的原料来源和动力支持,房地产、基建行业是下游产业,是水泥行业的输出对象和消化空间,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服务业分别是资金流和物流的载体,在客观上是矿山资源、能源行业、房地产、基建行业这个行业链条得以运行的必要服务条件。

 

图2 制约水泥行业发展的4大因素

由前所述,从行业内部的角度看,水泥价格是反映行业供求对比、竞争程度和利润空间的综合指标。但如果从几个行业之间的联系链条看,水泥市场价格走低也表明了水泥行业在该链条中遭遇了其他行业的制约,利润空间被挤占,行业风险加大。进一步分析可以概括出目前水泥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四大制约因素: 

1.需求制约 

房地产需求拉动减缓。最近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过热的问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并且在政策上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以抑制这种势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利率政策和加大行业进入门槛政策在于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双重调控,进而防范房地产行业的泡沫风险。对于水泥行业来讲,该政策的直接体现在于来自房地产方面的市场需求下降,偏离了预期的消费规模,水泥市场的第一需求拉动力减弱。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减速。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淡化积极色彩,转为中性,国债发行规模下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减少。这也使得水泥市场的第二需求拉动力的拉动效应缩减。 

根据预测,2005年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专家的判断是, 2005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在17%左右,基本在正常增长区间,其中城镇投资增速在20%左右,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从现实的情况看,今年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比去年同期降低近30个百分点。对水泥行业来说,固定资产增速的进一步回落将使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之内有所起色,相反,来自市场的压力将更加强化。 

2.能源制约 

如前所述,煤电价格上升将导致水泥生产成本加大,控制成本的难度增加,甚至出现开

工不足的现象。以煤炭行业为例,从2003年9月份开始到2004年5月初,八个多月的时间,不论淡季和旺季,煤炭资源持续紧张、交易价格不断提升。同时,电力短缺的矛盾也是越发突出,很多地方不得不施行拉闸限电措施。 

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钢铁、水泥等能耗行业及日益增长的民用需求对能源的需求超过了能源行业的供给能力。从能源需求看,虽然目前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的发展步伐放慢,但由于近年来三大能源行业的产能扩张迅速,能源需求总量仍然很大。而从能源供给能力的角度看,虽然目前能源行业的产能扩张现象十分明显,但由于建设周期较长,产能扩张速度低于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能源供求矛盾仍然无法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生产问题对煤

炭市场的实质性影响将逐步体现出来。

非法采煤、滥采或超负荷采煤被严格整

治,对整体煤炭市场已产生的实质性影

响。 

源于对今年煤炭资源总体偏紧的普遍认同,从煤炭的资源总量和需求总量上看,2005国内煤炭市场的资源缺口至少在7,000万吨以上,继续偏紧的整体煤炭供求形势仍将继续存在,煤炭价格不具备长时间、大幅度回调的前提和条件。同时由于开征的税费或专项资金将加大煤炭价格成本,多渠道解决煤炭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将进一步加大煤炭价格成本,促进煤炭价格上扬。可以预测:自2004年以来制约水泥行业的能源瓶颈问题仍将继续蔓延到2005年,能源紧张问题有增无减。 

与能源紧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能源消耗一直占据全国总消耗量的7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很低,

图3 全国煤、电、油、水泥价格增长率趋势图

图4 全国煤、水泥价格走势图

创造单位GDP所耗费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多。水泥工业更是名符其实的高能耗行业,能耗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能耗水平:国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每吨熟料单位煤耗为100千克标煤,而我国则在150千克标煤左右,比国外高出50%。何况我国目前还有占70%左右的立窑和其他落后工艺生产线生产的水泥,它们的吨水泥能耗更是在新型干法水泥之上。 3.资金制约 

水泥企业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资金来源受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银行加大贷款门槛,项目投资的后续资金难以到位;对于水泥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资本市场低迷,股票融资难度加大。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对于水泥这样资金需求比较大的行业来说,会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和财务费用的增加。2002、2003和2004年水泥行业的财务费用分别为45.03亿元、48.48亿元和55.22亿元,2004年增长了13.7%,增幅较为明显。 

应收账款回收率下降。企业的款项回收是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拥有良好偿债能力的保证。目前,在市场供大于求、水泥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水泥企业的市场谈判能力下降,很多企业都是赊销以求减少库存,应收账款明显增加。2004年末水泥企业的应收未收净额为305.5亿元,比上年增加5.61%。回收率的持续下降已经构成资金瓶颈,进而有可能导致现金流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为了尽快回收资金,有可能进一步降价以获取资金,解决财务上的燃眉之急,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水泥行业未来的资金风险问题取决于当前的货币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秩序的改善。根据现在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一月份CPI指数为1.9%,而二月份又反弹到3.9%,房地产仍然高速运行,数据表明目前经济仍处于趋热状态,央行进一步加息已经成为专家的共识,如果我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的预测变为现实,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将使水泥行业的资金链进一步缩紧,面临的资金风险将更难消化。 

4.物流制约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在我国物流需求迅速扩张的同时,物流供给明显不足。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测算,如剔除价格因素,2004年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率约为20%,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

供给与需求增幅之间存在8个百分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会物流能力与需求间的巨大差距,物流效率较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较高。 

对于水泥企业来说,物流是水泥企业扩大市场边界、分散市场风险的支持系统。物流条件的发达与否客观上体现了水泥企业市场的大小和半径。从这个角度上看,物流瓶颈对区域水泥市场内的企业有着保护性作用,而对于区域市场之外的企业则是一种障碍。但从整体的角度看,物流设施的落后对水泥企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缩小销售半径,市场范围受限。最近几年,在大力整顿超限超载的行动中,运输企业的恶性竞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导致的结果是运输矛盾的加剧。像水泥这样的大宗运输品在这场治理中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其销售半径因运输成本的上升而缩小。 

二是使得能源价格二次上升,水泥企业的能源环境更为紧张。目前,铁路运输全面紧张,煤炭运输是造成铁路重负的最主要因素。2004年,全国铁路系统运输煤炭超过11.7亿吨。尽管铁路扩建速度显著,但在煤炭需求仍保持一定增长的情况下,铁路扩建增加的运力仍难以满足煤炭运输的需求。在增加铁路的煤炭运力方面,铁路方面选择的救急措施是通过技术改造,大幅提高煤炭运输干线的运输能力,但其增幅约为每年1亿吨,低于煤炭工业年均1.5亿~2亿吨的增产预期。可以预期:铁路运输对水泥行业的瓶颈制约作用在近期内仍然难以消除。 

三、四大制约因素在三大需求中心的表现形态分析

全国水泥价格之所以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走势,首要因素在于供大于需所致,竞争加剧导致水泥价格下跌。同时,在能源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双重制约下,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将大为缩小。再加上资金链的趋紧,水泥行业资金风险加大,发展受到挑战。交通因素限制了外地厂商的进入,对于本地区起着价格保护作用,同时也阻碍了本地厂商对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交通条件是水泥价格出现区域特征的地缘因素。 

各自不同的价格走势,原因在于它们所

面临的四大制约因素的力度不同所致。 

1.北京市场 

交通制约因素弱,便捷的运输为周图5 北京煤、水泥价格走势图

边省市水泥企业的自由进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供给量的超速增长对应的是需求的相对不足,使得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价格持续走低乃为必然。由于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能源制约的矛盾并不十分明显。资金瓶颈较为严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很多时候采用了低价赊销形式进行,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应收未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和企业资金流正常循环存在风险,企业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2.上海市场 

上海是我国水泥市场最大需求点,

需求速度上升快,本地水泥产量远远满

足不了需求。但由于交通瓶颈弱,市场

进出便捷,华东市场集中了我国几大水

泥集团,如海螺、山水、三狮等,他们

都把目标瞄准了上海、江浙等地区,因此,供给快速增加,需求相对不足逐步显现,价格趋于回落。同时,能源制约因素显著,上海等周边省市煤、电等能源短缺,而华东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地区。2003年和2004年电力的短缺凸显了能源矛盾。资金制约不显著也不会构成太大威胁,上海等周边地区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再加上大型企业本身就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信用保证,企业筹资渠道较为宽畅,融资环境较好。 

3.广东市场 

广东市场是我国水泥市场的另一个

需求热点。需求反弹快,需求量大,供

给稳定增加。能源短缺突出,广东能源

需求巨大而自身供给明显不足,能源成

本对水泥价格影响显著。交通制约不明

显,湖南、广西的水泥都能进出广东市场。资金链比较宽松,企业财务指标总体比较健康。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两年来,广东正在或将要上马一批新型干法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如果都形成现实产量的话,广东水泥市场将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状况,那么广东市场很可能重蹈北京和华东市场价格战的覆辙。 

从图5到图7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市场的煤价节节攀升,从280元/吨上涨到386元/吨,上涨了37.86%,而同期水泥价格从270元/吨下降到图6 上海煤、水泥价格走势图

图7 广州煤、

水泥价格走势图

255元/吨,下降5.56%,两头挤压导致水泥企业利润下降10%以上;上海市场的煤价经历了先上涨后小幅波动的趋势,2004年年初为370元/吨,到2005年2月价格为500元/吨,上涨了35.14%, 同期水泥价格是一路走低,从398元/吨下降到325元/吨的低谷,累计跌幅高达18.34%,仅此两项致使水泥企业利润减少20%以上;广州市场的水泥价格和煤炭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水泥价格从480元/吨下降到460元/吨,降幅不大,为4.17%,但同期煤炭价格从480元/吨上涨到613元/吨,上涨了133元,涨幅高达27.71%,由此导致利润减少在8%左右。三地相比,上海市场能源、需求矛盾更为突出,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北京市场已经接近充分竞争市场,水泥价格基本触底,下降空间有限;广州市场由于能源成本一直较高,对水泥价格制约大,水泥价格下降空间较小。 

四、中国水泥企业当前的尴尬地位

从行业之间的联系来看,一般来讲,上游产品(如能源)价格的上涨将产生传导效应,带动水泥价格攀升,进而拉动下游行业价格的上升。而从目前的状况看,在这几个行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中,居于中间地位的水泥行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上游能源价格和下游行业价格双高,而水泥价格步步走低,由此必然导致水泥行业的利润大量被转移到上游行业或下游

 

 

 

 

 

图8 水泥行业向上下游产业转移利润示意图

其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价格等于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总和。在能源价格上升,市场竞争激化的情况下,水泥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也将随之上升,从价值角度上看,水泥价格的下滑实质上反映了水泥企业对市场的“利润让渡”。当利润让渡到不足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的时候,水泥企业将面临着生存危机。企业积累不足,长期来看还会影响企业技术升级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从而削弱企业竞争力。 

因此,水泥企业目前的处境可以归纳为:一方面上游能源价格不断走高,水泥企业生产成本也是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下游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减缓导致需求不足,两头的挤压导致水泥企业利润空间大为缩小,很多企业甚至亏损经营。同时,在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环节——运输——也存在瓶颈,运输的不畅导致销售费用和能源价格的上升。 

五、小结

尽管水泥行业面临着市场、能源、资金和运输四大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也可以用积极态度来看待这四大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有史为鉴,美国企业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中卧薪尝胆,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上升,最终赢得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从客观的角度看,四大制约因素也为我国水泥企业提供了一次开拓市场、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机会。如:由于华东市场容量难有扩大,海螺水泥开始迈开了国际化经营的实质性一步,向美国出口水泥。同时,能源瓶颈的存在将促使水泥企业严格成本管理,努力降低能耗,这将从整体上降低我国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耗率。因此,我们可以将目前水泥行业所面临的四大不利因素视为对水泥企业实力的综合检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将问题较多的企业最终退出市场,进行市场让渡和资产转移,而使优质企业胜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综合实力,这也是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进而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