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考试复习4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4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4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四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史

(中华文明起源——秦)

1.文明起源——夏——商——西周——秦社会变革过程:

国家的诞生:农耕生活(1)——农耕聚落形成——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产生——王国诞生(距今5000——4000年前)

国家形态的演进:王国(夏)——方国联盟(商)——分封建制(周)——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大一统的皇帝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秦)

2.二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与上古历史的研究

第二阶段:西周——春秋战国——秦

这是一个走向大一统社会的过程。社会大转型的过程,历时500多年。

知识点:

1.距今 l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陕西临撞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3.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至商末年,方国叛离实是商周更替的一大原因。

4.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青铜时代: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6.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商,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封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7.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8.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9.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 500 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黝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10. 百家争呜: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人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而也十分明显。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11. 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12. 商鞍改革使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13. 统一六国:商鞍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步入了统一战争的进程。从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14.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内容: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作用: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15. 秦统一后,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秦朝统治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史称“西汉”。

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知识点 1. 遇淀粉变蓝的物质 I2(碘水、碘酒) 2. 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物质 Cl2 3. 最强的含氧酸是HClO4 4.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HF 5. 描述下列实验现象: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2)H2在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瓶口有白雾 (3)CH4与Cl2混合光照,黄绿色变浅,瓶内壁有油状液滴 6.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Ca(ClO)2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 NaClO 7. 检验Cl-先加稀HNO3,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8.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和氮氧化物 9.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原)、Cl2(颜色不可复原) 10.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如何区分CO2、SO2? 11. 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 12. 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13. 检验SO42—先加稀盐酸,后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14.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 15.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 16. 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17.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18.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19.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20.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红色喷泉、原理压强减小 21. 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浓硝酸 22.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2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24.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NH3遇HCl 25.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4+ 26.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 27. 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 28. 浓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29. 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30.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等 31. Na+的焰色黄色、K+的焰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3. 能与Na2O2(淡黄色)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34.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Al(OH)3、Mg(OH)2等,胃壁溃疡不能用NaHCO3等 35.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 (无法置换金属) 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3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方程式为: 37.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 成NaHCO3 38.过氧化钠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39.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明矾→Al(OH)3胶体 40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Al2O3 41.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3、NaHCO3、氨基酸

山东省及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数学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山东省2015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 已知集合{}1,2A =,{}2,3B =,则A B = A. {}2 B. {}1,2 C. {}2,3 D. {}1,2,3 2. 图象过点(0,1)的函数是 A. 2x y = B. 2log y x = C. 1 2y x = D. 2y x = 3. 下列函数为偶函数的是 A. sin y x =. B. cos y x = C. tan y x = D. sin 2y x = 4. 在空间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三角形确定一个平面 B.四边形确定一个平面 C.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D.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5. 已知向量(1,2),(1,1)a b =-=,则a b = A. 3 B.2 C. 1 D. 0 6. 函数()sin cos f x x x =的最大值是 A.14 B.12 C. 3 D. 1 7. 某学校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全校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做问卷 调查,现将500名学生编号为1,2,3,…,500,在1~10中随机抽地抽取一个号码,若抽到的是3号,则从11~20中应抽取的号码是 A. 14 B. 13 C. 12 D. 11 8. 圆心为(3,1),半径为5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A. 22(3)(1)5x y +++= B. 22(3)(1)25x y +++= C. 22(3)(1)5x y -+-= D. 22(3)(1)25x y -+-= 4 9. 某校100名学生数学竞赛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成绩分组区间是: [50,60),[60,70),[70,80),[80,90),[90,100], 则该次数学成绩在[50,60)内的人数为 A. 20 B. 15 C. 10 D. 6 10. 在等比数列{}n a 中,232,4a a ==,则该数列的前4项和为 A. 15 B. 12 C. 10 D. 6 11. 设,,a b c R ∈,且a b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 22a b > B. 22ac bc > C. a c b c +>+ D. 11a b < 12. 已知向量(1,2),(2,)a b x =-=,若//a b ,则x 的值是 1

(完整版)广东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

广东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学习笔记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 1)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mol )。 ( 2) 1 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 0.012 kg 一种碳原子( 12 C )所含的碳原子数= 6.02× 1023 ( 3)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约为 6.02× 10 23 - 1 mol 。 ( 4)物质的量( n )、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与微粒数( N )之间的关系: n = N 。 N A 2.摩尔质量 (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M ),单位为 g?mol - 1。 ( 2)物质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 /原子质量。 ( 3)物质的量( n )、物质的质量( m )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 m M 。 3.气体摩尔体积 ( 1)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 m ), 单位为 L?mol - 1。 ( 2)标准状况下, V m ≈ 22.4 L ?mol - 1。 V ( 3)物质的量( n )、气体的体积( V )和气体摩尔体积( V m )之间的关系: n = V m 。 4.物质的量浓度 (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 物质的量浓度( c B ),单位为 mol?L - 1 。 ( 2)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 )、溶液的体积( V )和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 c B )之间的关系: n = c B ?V 。 ( 3)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 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 丁达尔现象。 4.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 5.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 6.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加入可溶性盐、加热、搅拌等。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其它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4.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时,可溶性的酸碱盐要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物质不改写。 四、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 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

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1、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技术为人提供了抵抗不良环境,防止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的功能。 发展人:技术促进了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性质有: ①目的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 进行的改造。(例:助听器的发明) ②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例: 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③综合性:任何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④两面性: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带来好处,也会带来危害。 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但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用于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 核技术(可以用于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 空间技术(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但也会产生太空垃圾) 转基因技术(可制造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但可能会产生负作用) ⑤专利性:保护技术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科学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例如:科学活动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技术活动有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纳米技术等。 3、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 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4、专利的申请和获得: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授权。 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最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怎样经营公司)?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化合物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单质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06数学学业水平考试评分标准

拱墅区2006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数学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3分):A D C A C C D B D B 二、填空题(每题4分):11. -3、6a (各2分) 12. )2(5-x x 13. 5=x 14. 11或5(只有一解得2分) 15. 5.6、4(每个2分) 16.∠B=∠ACD (其他正确的均可) 17.AD=BD ∠A=∠B,……(可找线段、弧、角、三角形相等,写出四个及以上满分,不足四个,写1个得1分) 18.①②④⑤ (对1个得1分,出现③⑥,无论几个只扣1分) 三、解答题(共38分) 19. (8分) (1) 喜欢第三版的人最多 (或其他正确的)--------------2分 (2) 图中有第一版30%、第二版10%-------各1分(共2分) 位置正确(以三、四版界线作反向延长线)--------2分 (3) 建议合理---------2分 20.(10分) (1) 如图,正确----2分 (2) 如图,正确----2分 (3) 点A 1(3 ,0) ------1分 、 B 2(3, 2) -----2分 (4) 能 ------1分; 旋转中心为O, 旋转角180°----2分 21. (10分) (1)x +y=27人 -----------2分 (2)100-(1×6+4×7)=66 -------2分 (3)列方程得???=+=+663227y x y x -------2分 (4)解得? ??==1215y x ---------- 2分, (5)答:捐2册图书的有15人,捐3册图书的有12人. -----------2分 22.(10分) (1) 利用30°角解直角三角形或用勾股定理------过程1分, OA 的长为3 --------1分, 点A(3, 0) -------1分 (2) 设AC 的解析式为y=kx+b , 将A 、C 坐标代入解得: b=3 -----1分, k=33- -----1分 解析式为33 3+-=x y -----1分 (3) 解Rt △COE, 得OE=1, -----1分, 说明△COE ≌△CDE ------2分 所以四边形 OEDC 的面积为2×3121??=3 -----1分

山东省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数学试题

山东省2015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 已知集合{}1,2A =,{}2,3B =,则A B = A. {}2 B. {}1,2 C . {}2,3 D. {}1,2,3 2. 图象过点(0,1)的函数是 A. 2x y = B. 2log y x = C. 12y x = D. 2y x = 3. 下列函数为偶函数的是 A. sin y x =. B. cos y x = C . tan y x = D. sin 2y x = 4. 在空间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三角形确定一个平面 B.四边形确定一个平面 C.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D.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5. 已知向量(1,2),(1,1)a b =-=,则a b = A. 3 B .2 C. 1 D . 0 6. 函数()sin cos f x x x =的最大值是 A.14 B .12 C. 3 D . 1 7. 某学校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全校500名学生中抽取50名做问卷 调查,现将500名学生编号为1,2,3,…,500,在1~10中随机抽地抽取一个号码,若抽到的是3号,则从11~20中应抽取的号码是 A. 14 B. 13 C. 12 D. 11 8. 圆心为(3,1),半径为5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A. 22(3)(1)5x y +++= B. 22(3)(1)25x y +++= C . 22(3)(1)5x y -+-= D. 22(3)(1)25x y -+-= 4 9. 某校100名学生数学竞赛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成绩分组区间是: [50,60),[60,70),[70,80),[80,90),[90,100], 则该次数学成绩在[50,60)内的人数为 A. 20 B . 15 C. 10 D . 6 10. 在等比数列{}n a 中,232,4a a ==,则该数列的前4项和为 1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详细版2018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2018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A ∩B 补集:就是作差。 1、集合{}n a a a ,...,,21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有2n –2个. 2、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 3、(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不为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0≥;③指数的真数属于R 、对数的真数0>. 4、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f(x 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 上是增(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5、奇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0x =在其定义域内,则(0)0f =); 偶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6、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r s r s a a a +?=;②()r s rs a a =;③()(0,0,,)r r r ab a b a b r s Q =>>∈。 (3)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log (0,1)a y x a a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 (3)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 0 , a ≠ 1 , M > 0 , N > 0,那么: ①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②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③)(log log R n M n M a n a ∈=。 (4)换底公式:)0,10,10(log log log >≠>≠>= b c c a a a b b c c a 且且

2019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标准示范卷

精品文档2019学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考标准示范卷(A)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本卷共4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 A.②⑥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2.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轨道平面与地球一致 B.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C.运行轨道与地球一致 D.以上都正确 3.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D 2.B 3.C[第1题,天体M介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故应为水星或金星。第2题,图中两箭头表示天体M和地球的运动方向一致。第3题,天体M距太阳比地球近,表面温度过高,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同时天体M也不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a B.B C.c D.d 5.当地球处于a、b之间时,下列有关全球昼夜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但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但昼长于夜 4.C 5.B [第4题,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和太阳光照射情况,可以判断a点为冬至日,c点为夏至日,b点为秋分日,d点为春分日。公转速度最慢时为7月初,夏至日(c点)时最接近。第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地球公转处于a、b之间时即北半球由秋分日向冬至日转变,北半球白昼变短,且昼短于夜,南半球白昼变长。] 下表为“2016年10月8日北京、拉萨、湛江三地的天气资料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表完成6~8题。

贵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试题

机密★开考前 贵州省2015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英语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60分) 第一节(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 卡上将该项涂黑。 A I woke up late and had breakfast in a hurry. I had never been late and didn't want my boss to be unsatisfied. However, it seemed that the day wasn't a lucky one for me from the very second I left my flat. The moment I wanted to rush downstairs, one of my stiletto heels (细高跟) broke. I had to return to change my red shoes. I also had to change my purse and other little things that I had tried to match with the shoes. I was sure I would be late for work. On my way to work I had to wait for over half an hour because of an accident. I had no choice but to wait. I phoned my boss and he told me that it was no problem, but he needed me for the meeting with the Japanese clients (客户) that morning. Finally, I arrived at the office one hour later. I had to keep calm and be fresh for the meeting to make the clients sure that our plan was the best for their future business project. However, I left the plan I had made the night before at home and was going to make a presentation (介绍) about it to the clients. I was about to get angry when I realized that I had a copy of it in my office. At last, the meeting came to an end and it turned out to be a success. But I have to say that I had a terrible day, full of incidents.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reason of the writer being late for her work? A. She got up late in the morning. B. She changed her purse and other little things.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化学必修1知识点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科学发展史 1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 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8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9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11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12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瓷 10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键相间的六边形结构,简称凯库勒式; 二化学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 +、Na + 阴离子:Cl-、OH - (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 、Na2SO 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等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从微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 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由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包括:复杂离子如:酸根离子,有机基团。 8.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变化本质: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它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不同的同位素原子组成同一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 1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1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3.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如:HClO4、H 2SO 4、HCl、HBr、HI、HNO3… 常见弱酸如:H2SO3、H 3PO4、HF、HNO2、CH3COOH、HClO、H2CO3、H2SiO3、HAlO2… 14.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如:NaOH、KOH、Ca(OH)2、Ba(OH)2… 常见弱碱如:NH3.H2O、Mg(OH)2、Al(OH)3、Fe(OH)3… 15.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 ②酸式盐③碱式盐④复盐(电离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的盐) 1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 17.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高中物理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x t at v =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21gt h =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aT x =?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汇总

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背知识点 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逊: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 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三、化学键 1、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的相互作用 Na Cl + - [:..:].. [:..:][:..:].. .. Cl Mg Cl -+ -2 Na O Na + -+[:.. :].. 2。 K 2S CaCl 2 NaOH NH 4Cl Na 2O 3、共价键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NH 3 H 2O HCl H Cl :.. :.. 、 Cl 2 :..:.. :.... Cl Cl N 2 CO 2 4、金属键概念: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形成的强作用力 六、元素周期表 5、半导体材料:梯字区两边元素 农药、化肥:周期表右上角元素 强电解质有哪些:强酸(H 2SO 4、HNO 3、HCl 、HBr 、HI 等)、强碱(KOH 、NaOH 、Ba(OH)2、Ca(OH)2)和绝大部分的盐。 弱电解质有哪些:弱酸、弱碱、水 4、电离方程式: 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 Na + + OH - Ba(OH)2 → Ba 2+ + 2OH - HCl → H + + Cl - NaClNa ++Cl - CH 3COOHCH 3COO -+H + NH 3·H 2O NH 4+ + OH - NH 4Cl → NH 4+ + Cl -

CH3COONa → Na+ + CH3COO- H2CO3H++HCO3- HCO3-H++CO32- H2O H++OH- 7、PH计算式:pH=-lg{c(H+)} 8、水的离积常数及影响因素:K w=c(H+)×c(OH-)=10-14 9、溶液酸碱性判断依据:酸性c(H+)>c(OH-);25℃时,pH<7 中性c(H+)=c(OH-);25℃时,pH=7 碱性c(H+)7 11、常用指示剂及指示剂变色范围:酚酞:无色8—粉红—10红色 石蕊:红色5—紫色—8蓝色 甲基橙:红3.1—橙色——4.4黄色 12、离子方程式书写方式:只拆强酸强碱,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13、离子共存概念:能形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NO3—、Fe2+)的离子不能共存 14、盐类酸碱性判断:无弱不水解,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15、盐类水解规律:谁强显谁性,两强相遇显中性 16、盐类水解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促进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2、氯气的物理性质: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 2H2O 实验室制备 Cl2 3、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与水、与碱、置换反应) 2Fe + 3Cl2—点燃→ 2FeCl3褐色烟,溶于水后得棕黄色溶液 H2 + Cl2—点燃或光照→ 2HCl 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下则爆炸。白雾。 Cl2 + H2O HCl + HCl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Cl2 + 2NaBr —→ 2NaCl + Br2 卤素间相互置换,可用 CCl4萃取 Cl2 + 2KI —→ 2KCl + I2 Br2— CCl4橙红色 Br2 + 2KI —→ 2KBr + I2 I2— CCl4紫红色 H2S + Cl2—→ S↓ + 2HCl Cl2的强氧化性 4、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和性质:分子:Cl2、HClO、H2O;离子: Cl-、H+、ClO-、OH- 久制氯水中的微粒:Cl-、H+、H2O 次氯酸的性质:漂白性、不稳定性2HClO—→2HCl+O2↑ 5、氯碱工业: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Cl2↑ + H2↑ 实验室制HCl:NaCl(S) + H2SO4(浓)—△→ NaHSO4(浓) + HCl↑ 6、漂粉精的制备: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 CaCl2+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漂粉精工作原理: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漂粉精在空气中失效: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7、卤素单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8、通常情况下Br2、I2的颜色与状态、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9、卤素单质的递变性(半径、氧化性、非金属性): 10、卤素离子检验:药品AgNO3(反应和现象) Cl- + Ag+—→ AgCl↓(白) Ag+ + Br-—→ AgBr↓(浅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