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与蒙古接壤。全省面积三十九万多平方千米。人口2338万,有汉、回、藏、蒙古、哈萨克、满、等民族。省会兰州。本省地处蒙、新、青藏、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长约一千二百千米的河西走廊、自古丝绸之路通过这里。甘肃各地气温、降水差异大,无霜期4-7个月,年降水量四十到八百毫米不等,河西走廊降水稀2度13分---108度32度,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之间。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37. 94万人,其中少数227.8万人。与陕西、西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大致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等地形区域。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55%。主要河流有20多条,分属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

全省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五个省辖市;酒泉、张掖、武威、定西、平凉、庆阳、陇南七个地区;甘、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省会兰州位于中国地理中心,是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类型齐全,远景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业已占全省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17%,矿产品已占全省出口贸易总额的45.1%。甘肃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8000亿元,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甘肃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95%,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98种,有27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65种,产地近4000处,

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34处。

煤炭、石油、油页岩等燃料矿床产地79处(矿区164个),其中大、中型矿床20处;铁、锰、铬、钒等黑色金属矿矿床产地63处(矿区72个),铬和钒的保有储量占全国第四、六位;铜、铅、锌、镍、钴、钨、锡、镁、锑、铂族、金、银、硒、稀土、铌等有色贵金属及稀有、稀土、稀散元素矿产已探明30多种。从矿产保有储量看,我省镍、钴、铂族(铂、锇、铱、钌、铑、钯)、硒等矿种居全国第一,锌、铊、碲居全国第三,铜、镉居全国第四,铅、镁、锑居全国第五。

甘肃的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属产品产地众多,种类齐全,质量优良。冶金用石英岩、伴生硫、重晶石、钾盐、透辉石、方解石、水泥用矿、水泥用红土、黄土、岩棉玄武岩等矿产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五位;饰面蛇纹岩,铸型粘土则更居全国第一。

甘肃位于全球三大构造域(古亚洲、滨太平洋和特提斯)的交替、衔接部位,具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尽管全省相继发现一批矿产地或重要矿床。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其中成不少矿带的矿产勘查工作刚刚起步,因而仍将有很大的找矿潜力。甘肃省按照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成矿带和一个成矿区,既西秦岭成矿带、祁连山成矿带、龙首山成矿带、北山成矿带和陇东成矿区。

甘肃矿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2001年)

名称保有储量

煤炭8601786 (千吨)油页岩304334 (千吨)铁矿918641 (千吨)锰矿1747 (千吨)铬矿1342 (千吨)钒矿1258512 (吨)铜矿4008196 (吨)铅矿2661111 (吨)锌矿8387782 (吨)镍矿4640786 (吨)钴矿138775 (吨)钨矿222506 (吨)锑矿152931 (吨)铂矿103801 (千克)硒矿6689 (吨)红柱石5373158 (吨)菱镁矿30825 (千吨)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

甘肃是西北最重要的钢铁基地。探明的黑色金属储量居西北前列,其特点为:探明矿种齐全,储量可观,保证程度较高,储量集中,资源配置较理想,利于规模开发。

(1)铁矿甘肃铁矿成矿条件好,探明资源较丰富。现已发现铁矿区53处,1994年底保有储量为8.84亿吨,其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段、东段及秦岭山地西段迭部、舟曲一带。甘肃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但90%以上的矿石为贫铁矿,如镜铁山等矿。

(2)铬矿甘肃铬矿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现已发现产地15处,列入储量表的探明产地有3处。保有储量为157万吨,其中大道尔吉矿床储量为155.6万吨。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段、北山。

(3)锰矿和钒矿甘肃属缺锰省,已发现产地28处,列入储量表的有9处,多属氧化锰富矿,主要分布在北祁连山中西段、北山及南秦岭的文县-临江一带。钒矿,列入储量表的仅方山口大型矿床1处。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

甘肃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不仅探明矿种多、储量丰富。而且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资源特点是:资源的保证程度高,储量高度集中,矿石品位高,选冶性能好,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综合利用价值高。

(1)镍矿甘肃是全国镍产量最大的省份,现已发现镍矿5处,工业矿床仅金川1处。工业矿床集中于龙首山地区。

(2)铜矿甘肃铜矿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产地230多处,列入储量表矿区数为28处。铜矿分为主铜矿和共(伴)生铜矿,甘肃铜矿主要分布在金川、白银、酒泉等地,共伴生矿占有较大比例。

(3)铅锌矿为甘肃优势矿产。发现产地130多处,探明储量的产地有40多处,列入储量表的有21处。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和、成县一带,白银、平凉、张掖,酒泉地区亦有少量分布,均为共生矿床。

(4)锑矿甘肃现已探明的锑矿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的西和等地。已知的产地28处,列入储量表的产地有5处,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

(5)钨矿甘肃钨矿资源较丰富,已知产地27处,探明储量产地有5处,90%以上的储量集中分布在祁连山中段北缘塔儿沟,其余在北山和西秦岭亦有零星分布。

(6)铂族元素甘肃是全国最重要的铂族元素矿产基地和提炼中心,已知的产地7处,但探明储量的仅金川1处。主要集中分布在金川矿区、祁连山西段,洪水坝河上游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甘肃省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产在甘肃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种50多种,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表的约40种。其中,位居全国前5位的有铸型粘土、饰面蛇纹岩、水泥用红(黄)土、伴生硫、重晶石、冶金硅石及菱镁矿等。甘肃非金属矿产其基本特点为:矿种较全,在冶金辅料、化工和建材三大类非金属矿产中,主要品种均有探明储量或产地,基本能满足工业需求。非金属矿产蕴藏量丰富,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套程度好,但新型材料所需资源短缺。现已探明的大多数矿床主要分布在工业城镇或交通干线周围。特别是冶金辅料矿产常与金属矿产配套产出,便于集中规模生产。

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特征

甘肃省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有以下三点:

(1)矿种多,探明储量丰富,潜在价值较高

截至199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48种(含亚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163种的90%,发现矿产地2500多处,是全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矿产保有储量占全国总保有储量超过50%以上的矿产有镍、铂族、铸型粘土等8种;占全国总保有储量20~50%之间的矿产有铍、硒、钴、镁、水泥黄土等8种;在5~20%之间的矿产有铬、金、蹄、重晶石、铜、铅、锌、锑、银、铌钽、绿柱石、伴生硫、萤石、冶金用石英岩等14种。

从人均占有量与全国比较来看,甘肃省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矿产有石油、铬、铜、铅、锌、镍、钴、钨、锑、金、银、铂族、伴生硫、重晶石、冶金白云岩、冶金硅质原料、耐火粘土、水泥灰岩、饰面石材等20余种。其中,镍、铬、铜、铅、锌、锑和铂族等有色及稀贵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3~31倍。

(2)共(伴)生矿产或组分复杂的综合矿床多

这一特征大大地提高了甘肃省矿床的经济价值,但也相应加大了开采和选冶的难度。据统计,几乎所有大、中型金属矿床和部分非金属矿床均系共伴生有多种有益组分。如金川铜镍矿床中伴生铂、钯、锇、铱、钌、铑、钴、金、银、硒、碲、铬、硫等13种有益元素,其中铂族和钴的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保有总量的57.64%和29.56%。有些矿床共伴生组分的经济价值已接近或超过主矿的价值。

(3)有色金属矿产探明矿种较齐全、品位富、易选冶

全国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13种,除铝外,甘肃都拥有探明储量。就矿石品位而言,镍、铜、铅、锌等以富矿为主。如镍平均品位达1.07%;铜矿床含铜>1%的富矿占总储量的

70%以上;铅锌矿石铅+锌品位大多在7-8%,某些重要矿床(如厂坝)品位大于8%的原生硫化矿石占全矿的90%以上,选冶回收率高,开发利用条件优越。这是甘肃的一大优势。

甘肃省各地矿产资源详细分布:

张掖地区:煤、铁、金、铬、萤石、白云岩、石灰岩

山丹县:煤、铁、石灰岩、硅石、粘土、石英、金银矿、白云岩、花岗岩

临泽县:煤、石膏、石英石、大理石、凹凸棒石、白云岩、蛭石、锰、铜矿石、沙金

高台县:芒硝、原盐、萤石、硅石、石英石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煤炭、石灰石

武威地区:有煤、铁、金、石膏、石灰石、石英石

武威市:煤、石膏、萤石、花岗岩

民勤县:煤、石油、食盐、芒硝、石墨、石膏、水晶石

古浪县:煤炭、石膏、花岗岩、铁、铜、高岭土、粘土、重晶石、砂金

陇南地区:铅、锌、锑、金、铜、铁、汞、大理石、重晶石

成县:铜、铁、铅、锌、煤

礼县:金、铜、锑、铅、锌、铣、冰洲石、玛瑙石、水晶石、大理石、煤

康县:黄金、铁、磷、煤、银、硫、硅石、冰洲石、水晶石、景文石

武都县:煤、铁、铝、锌、沙金、磷、硫、石灰岩

文县:铜、铁、煤、重晶石

店坝乡:金、铜、锰

两当县:金、银、铜、铁、铅锌、煤炭、陶土、大理石

徽县:铅、锌、铁、金

宕昌县:锑、铜、铁

庆阳地区:石油、天然气、煤

庆阳县:石油

环县: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白云岩、芒硝、石英砂、磷矿粉

宁县:天然气、石油、煤炭、铜、伊里粘土矿、石英砂、皮硝、火硝

正宁县:煤炭

平凉地区:煤炭

平凉市:煤、铁、铜、铝、石灰石、陶土、膨润土

崇信县:煤炭

华亭县: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

庄浪县:大理石、石灰石、铜矿

定西地区:红柱石、大理石、黄金、锑

渭源县: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

通渭县:花岗岩、大理石、硅铁矿、高岭土、地热温泉、煤

临洮县:高岭土、方解石、大理石、莹石、石灰石

嘉峪关市:铁矿、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造型黏土

天水市:铁、铜、铅、锌、金等,清水、北关的大理石、白云石、蛇纹岩白银市:铜、铅、锌、金、银、铁、锰、煤、黏土、石灰石、石膏

白银区:铜、铅、锌、金、银、石灰石、麦饭石

平川区:煤炭、陶土、石灰石、砂金、铜

景泰县:石膏、石灰石

会宁县:石灰石、芒硝、矿泉水

金昌市:镍、铂、铜、金、煤、铁、萤石、石灰石

金川区:镍、铜、铬、铂、钯、金

永昌县:煤、花岗岩、萤石、石灰石、磷矿石、膨润土、陶土、石英砂、水晶、玛瑙、玉石及铁、铜、镍、铅、锌、钨、硅

兰州市:煤、油页岩、石灰石、黏土、白云石、硅石、石英岩、石膏

七里河区:煤炭、石英石、坩泥、石灰石、沙矿、路标石

红古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坩土、石英石

永登县:铜、猛、铁、铝、金、软玉、大理石

榆中县:砂金矿、金矿、锰矿、铅锌矿、硫铁矿、石灰岩、白云岩、方解岩、石英岩、白云母

皋兰县:金、银、铜、铁、铅、锌、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

甘肃省矿产资源主要矿种的分布情况

甘肃省划分出6个成矿区23个成矿带。

Ⅰ、北山成矿区(三个成矿带);

Ⅰ-1扫子山——红石山黑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Ⅰ-2白山——狼娃山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Ⅰ-3柳园——天仓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Ⅱ、阿克赛-敦煌成矿区(二个成矿带);

Ⅱ-4多巴沟——三危山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Ⅱ-5红柳沟——好不拉黑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Ⅲ、龙首山-走廊成矿区(二个成矿带);

Ⅲ-6合黎山——龙首山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Ⅲ-7嘉峪关——永昌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祁连山成矿区(六个成矿带);

Ⅳ-8照壁山-冷龙岭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9鹰嘴山——白银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Ⅳ-10野马南山——大雪山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带;

Ⅳ-11党河南山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Ⅳ-12通渭——张家川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Ⅳ-13拉脊山——马衔山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带。

Ⅴ、鄂尔多斯西缘成矿区(一个成矿带);

Ⅴ-14环县——平凉非金属矿带。

Ⅵ、西秦岭成矿区(九个成矿带)。

Ⅵ-15陇西——娘娘坝——党川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Ⅵ-16甘加——美武——太皇山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17岷县——礼县贵金属矿带;

Ⅵ-18西和——成县——徽县有色金属矿带;

Ⅵ-19夏河——崖湾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20玛曲——迭部——武都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Ⅵ-21大水——打拉贵金属矿带;

Ⅵ-22文县——康县黑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带;

Ⅵ-23碧口——阳坝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带。

甘肃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地理分布

矿产

主要开发基地

矿产

主要开发基地

油气

玉门、陇东

金矿

玛曲、肃北、安西、礼县、岷县、文县、徽县

煤炭

窑街、靖远、华亭、崇信

芒硝

高台、玉门、会宁

铁矿

镜铁山、永昌

水泥原料

永登、榆中、武山、平凉

冶金辅料

肃南、永昌、永登、白银

玻璃原料

安宁、皋兰

铜矿

白银、金川、肃南、金塔

石膏

天祝、景泰

铅锌矿

西成、白银、安西

石棉

阿克赛

镍(钴、铂族)

金川

[非金属矿产]

1 非金属矿产资源概论

非金属矿产资源系指那些除燃料矿产、金属矿产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工业提取非金属化学元素、化合物或可直接利用的岩石与矿物。此类矿产少数是利用化学元素、化合

物,多数则是以其特有的物化技术性能利用整体矿物或岩石。由此,世界一些国家又称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工业矿物与岩石”,二者定义基本相同,但所涉及的范围又有所不同,目前对这两个名词的范畴区别尚无严格的界定。

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繁多,且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增长,许多以往认为不是矿的矿物和岩石,由于试验研究得到了工业利用,而步入非金属矿产的行列;许多以往用项简单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应用领域的开拓,而身价百倍,发展迅速。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紧密伴随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进化的应用历史最悠久、应用领域最广泛、开发前景最广阔的矿产资源。它广泛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地质、机械、农业、医药、首饰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散发出非凡的魅力,成为金属材料不可比拟和不可取代的材料,日益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的青睐。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世界非金属矿产值就超过了金属矿产值。70年代,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迅猛发展。80年代,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制品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应用范围辐射到航天、激光、光导、新能源、高新尖技术和人类高水平生活的愈益广袤领域。世界人均年消费非金属矿量约5t,是世界消费量最大的一类矿物原料。

目前,世界已工业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约250余种;年开采非金属矿产资源量在250亿t以上;非金属矿物原料年总产值已达2 000亿美元,大大超过金属矿产值;非金属矿产资源年贸易额300余亿美元,并以年3%的速度增长。由此,世界舆论认为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二个石器时代,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

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资源比较丰富、质量比较优良的少数国家之一。迄今,中国已发现非金属矿产品102种,其中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88种;储量居世界前列的矿产10余种;非金属矿产品与制品如水泥、萤石、重晶石、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的产量多年来居世界之冠。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及相关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非金属矿工业是在本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起步的。改革开放以后,70年代末期以来是非金属矿业的高速发展时期。迄今,中国的非金属矿产值已接近于金属矿产值,非金属矿产品的国际贸易额长期保持顺差,大异于金属矿产品的大额逆差,非金属矿物原料及其制品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非金属矿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料和配套产品服务的现代原材料工业。在中国“九五”和跨世纪期间,为建筑、汽车、机电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服务、为农业服务、为高新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等领域服务是我国非金属矿工业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

1.1非金属矿产资源

一、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简史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 古代非金属矿产矿业简史

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的祖先“元谋猿人”(距今170万a)、“蓝田猿人”(距

今60万a)和“北京猿人”(距今50万a)等就已利用经粗糙加工的石块、石片、石器作为取火和生活的工具。距今19 000a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能制作比较精致的石器、饰物用于工具、狩猎和装饰等。当时制作石器的原料都是石英岩、脉石英和石英砂岩等坚硬的非金属矿物和岩石。

在距今1万~4 000a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石英质岩石,而且还利用色彩美丽、透明光润的玛瑙、玉髓等制作石器和箭头,用于狩猎;用花岗岩和大理岩制成石犁,这标志着石器的作用已经进步为农业耕犁工具了。人们还开始能够以粘土烧制彩色陶器和黝然有光的黑陶。

在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中国矿业活动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非金属矿物原料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开发利用获得延绵不断的发展。

非金属矿用于建材工业源远流长。在河南曾发掘出产于商代(公元前11世纪)的陶质排水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此时利用粘土制作砖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对不少非金属矿产的特性和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人们用石棉作灯芯,用石墨书写文字,用滑石、石膏等作药物等。

封建社会时期包括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时期,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看,非金属矿业与金属矿业相比,发展比较缓慢。

这一时期,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很多,主要为陶瓷原料、盐类矿产和古玉类。隋、唐、明、清制出多姿多彩的琉璃、彩画、塑像等,并采用具装饰性的多种天然石材,如汉白玉、花岗石、大理石等用于宫殿、陵墓、园林和桥梁。明、清时期,所盛产的各种建筑琉璃制品,远销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等国。

中国古代将盐分为四类:海盐、石盐(岩盐)、池盐和井盐。战国时期已在四川开凿盐井,汉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中国古玉被视为东方古代文化的象征。先秦时期金玉并称,黄金和美玉是表示帝王、贵族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古玉主要指软玉类玉料和绿松石。

除上述矿产外,还开发利用了数十种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膏和硫磺作肥料用于农业;云母作装饰品和药物,称之为“火玻璃”;石墨作燃料,称为“油炭”;滑石利尿清热作为药物,质优者用于雕刻,称为“莱州玉”;石膏作药,并用于制豆腐的凝固剂;硫磺和硝制造火药;明矾用于净水,以及各种宝石、图章石、砚石等用于雕刻和工艺品等。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了大量非金属矿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火药技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经典壮丽具东方特色的宫殿、陵墓、园林、桥梁等等,都是中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人在利用非金属矿产过程中逐渐概括出一定的找矿经验。战国—西汉初年的《山海经》中记述了100余种矿产,并将其分为金、石、玉、垩四类,还记述了矿盐开采、石棉制成“火烷布”等,说明该时期不仅重在应用,而且对矿产的认识已升华至分类。四类矿产中,除“金”为金属矿产外,“石、玉、垩”皆为非金属矿产资源。概言之,中国古代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尚未发展到地质科学的高度。

(二) 新中国成立前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史

中国近代,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地质工作十分薄弱,只有少数地质人员对磷、硫、矾矿等作过一些初步地质调查。日本在侵华时期,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对中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也进行了部分地质调查工作。

在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方面,1914~1924年20余名日本人先后对辽宁营口、海城、辽阳、丹东、岫岩、本溪、抚顺等40余处菱镁矿矿床(点)作了地质调查。1935年日本人又对山东掖县菱镁矿作了调查。1941~1946年中国的张丽旭和姜文运等对辽宁和山东的菱镁矿矿床作了进一步的地质调查,并著有调查报告。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 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

旅游资源概况重点

1.掌握理解旅游、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等相关概念。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资源:指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其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前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旅游产品: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自然旅游资源: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以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它寓于自然界的一定空间位置、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历史演变阶段。 人文旅游资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 包括五大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居住类、陵墓类、园林类、社会风情类。 水体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游览、体验、参与的各种水体及水文现象都称为水体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间物质制度和精神习俗。 2.掌握旅游的特征和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一)旅游的特征1. 异地性 2. 暂时性 (二)旅游者行为的特征1. 消费攀高 2. 道德感弱化 3. 文化

干涉 4. 物质摄取 3.理解掌握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 (二)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 (三)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4.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1.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榫卯”结合——“斗拱” 2. 优美的艺术造型 如祈年殿;鸱尾(吻)、走兽,等等 3. 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如中轴线对称;曲折多变 4. 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如琉璃瓦、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5. 丰富的雕塑装饰 如石窟寺的雕塑; 6. 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5.理解并掌握民俗风情的旅游功能。 (一)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激励大家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可以满足旅游者猎奇心理和丰富知识的需要 (三)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交流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一、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5.4403万平方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1.2河流及水系 我省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甘肃省水系图见附页)。 二、水资源数量 2.1降水量 全省多年平均(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为276.9毫米,降水总量为 1258.30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毫米,降水总量为352.1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28.0%;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0毫米,降水总量为675.495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3.7%;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4毫米,降水总量为230.664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18.3%。 2.2地表水资源量 2.2.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2.139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6.6157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0.1%,黄河流域为125.158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44.3%,长江流域为100.3649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35.6%。 2.2.2入、出省境地表水资源量 (1)入境水资源量 在计算黄河流域和全省入境水量时,由于黄河干流两次流经我省,第一次入境在甘南州的玛曲县,入境水量和玛曲县的自产水量,全部出境流入青海省,第二次入境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县,因此入境水量计算需减去第一次出境水和玛曲县的自产水。按照1956~2000年同步径流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87.328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14.0983亿m3,黄河流域239.6412亿m3,长江流域33.5887亿m3。 (2)出境水资源量 根据1956—2000年同步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482.3459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正义峡下泄水量9.9930亿m3,黄河流域341.0819亿m3,长江流域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旅游资源概况 灵丘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高祖时置县,以“胡服骑射”着称的战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就埋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灵丘因此而得名。境内文物名胜众多,自然景观迷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文物古迹。 1、赵武灵王墓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武灵王之墓,灵丘也因此而得名。它原位于灵丘县城西,现在随着县城的扩张,已经处于中心地带新华西街了。原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现保护面积10900平方米,墓冢巍峨,碑石林立,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以及一代英君赵武灵王生平的重要历史文物。现在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修建于唐代天宝元年的曲回寺石佛冢群。位于独峪乡曲回寺村,又称哭回寺。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记载,该寺为五台山佛寺下院。开元二十一年由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旨赐曲回山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360座佛塔,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目前已查明43座石佛冢,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寺院辽、金、元、明历代均有较大规模重修,清代依旧维持,最后于1939年被侵华日军焚毁。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觉山寺,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又称普照寺,北魏皇家寺院。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该寺历代屡有重修,时至五代,战火连绵,觉山寺开始衰落,庙宇毁败,辽代又重加修葺。明天启六年(1626)灵丘

七级大地震,全寺庙宇全部倒塌,惟有辽代重修的砖塔仍巍然屹立。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寺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行修葺,后又倾颓。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9),寺僧龙诚在本县大儒杜上化等全力支持和四乡民众资助下重建佛寺,除砖塔为辽大安六年重建外,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建筑。寺院座北向南,依山就势,寺内建筑有一井一塔七殿一堂一厅六楼二阁。布局为三条轴线,五个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房屋共计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寺院西北山崖上悬一洞,称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洞深14米,洞口宽19米,建有观音殿,面阔三间,“文革”后期被毁,2000年动工,现已修葺一新。西南突兀一山,顶置小砖塔,总高5.33米,实心,平面呈方型,背西面东,属寺院附属建筑,是晋北地区最小的砖塔。东北矗立笔架山,交错中显稳定,自然景色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自古被人们称为“井塔山齐——觉山寺”。属灵丘“九景”之一。 觉山寺辽代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塔位于觉山寺内,为全寺建筑中的精华。北魏创建,后倾圮,辽大安五年重建,八角密檐式,十三层,高44.23米。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组成。下层束腰每面施壶门三间,内雕人物,门间雕兽面,八角为力士;上层束腰壶门内雕佛、菩萨、歌舞乐伎,门侧立侍女或飞天,门上为二龙戏珠,门间雕力士,转角金刚两侧施龙。砖雕采用剔地突起或圆雕镂刻手法,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炼,是砖雕艺术和音乐文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塔身第一层有塔室,南北为板门,东西为格扇假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室内八面存辽代壁画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为壁画中的瑰宝。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木椽砖飞,每层收分7厘米,每层每面悬铜镜,每椽每梁挂风铃。塔刹由镂空天球、相轮、宝盖、仰月、宝珠及刹杆组成。天球可转动,兼起风速风向标的作用。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1、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包含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水资源不足,人均和平均耕地占有量少,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286.21亿m3,人均占有量1119m3, 居全国第22位。西部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干旱多风,年降水量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水地面积占全省水地面积的75%,人丁绿洲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中东部地区属黄河流域,年降水量250-550mm左右,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稀少,区内多为山区早地,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旱地面积占全省早地面积的80%。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 土流失进一少加剧。在部分河谷沟道、黄河及其支流沟谷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存在,但由于开采有一定难度,或由于资金原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长江流域多为山地(陇南山区),但降水量相对较大,水多地少,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2、模型应用 应用任务1中所建模型,对甘肃省承载能力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基本资料见表3,结合甘肃地区水资源的有关资料确定矩阵A的 权重,。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等级水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对 、 、 进行0~1之间的评分,取得 计算出水资源指标特征值见表4,推求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分值见表5 Partition Population (Million)Land area () Irrigated area () Water supply () Use of water () Water requirement () Total water resources () Inland River in Hexi Corridor 478.22270024901.447308180698930079550006591500 Longyangxia 3.57101800.056990289032002686400

河南旅游概况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及其开发构想》 1. 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从河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看出,河南是一个地域广大、位置居中、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强的地区。而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种类、风景特色和地区分布等方面也必然具有一些特殊性。概括讲,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具有以下特色: (1)多样性 多样性,是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之一。 首先,从地貌景观看,从海拔不足百米的黄淮海平原,至海拔2413.8米的河南第一高峰——老鸦岔垴,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的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其次,从气候和旅游资源来看,河南不仅有纬向性的南北地带变化,还有因地形起伏造成的垂直立体气候效应。以避暑山水胜地来说,河南就有山地、林地、湖滨等多种气候景观类型。 第三,从生物景观来看,河南的优势就更为明显。河南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几乎全部是就生物保护而言的,无论植物或动物,旅游资源都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 第四,在风景水体方面,河南也具有除海滨风景以外的多种类型,江河、湖泊、涌泉、溪流、瀑布等,各种水景可谓应有尽有。(2)过渡性

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过渡性特点与其所处的过渡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地貌方面,河南省正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与此相对立,我国地貌风景的构成由西至东分别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其过渡性不言而喻。 在气候方面,河南正处于从亚热带向暖温带、从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气候的温度适中。从旅游的角度看,河南是一个不太冷也不太热、不太干也不太湿的地区,非常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从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雨景、云雾景,或是北方地区的冰雪景,河南都兼而有之,兼具南北景观综合之美。 并且,由于地形和气候的过渡性,河南生物景观的过渡性也就自然而然了,即生物的“边缘效应”非常明显。 在我国的植物区系中,河南省处于华北植物省和华中植物省的过渡地带,兼有华北暖温带植物区系和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某些特点。伏牛山——淮河以北属华北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温带植物区系和西北干旱地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伏牛山——淮河以南属于华中北亚热带植物区系,也兼有东北亚热带植物区系和西部高寒植物区系成分。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植物区系成分十分复杂,除河南特有的成分外,还汇集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和黄土高原等区系的成分。

2017年度甘肃省矿产资源年报-Gansu

2017年度 甘肃省矿产资源年报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目录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1) 一、矿产资源现状 (1) 二、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排位 (5) 第二章地质矿产勘查 (6) 一、地质勘查资金投入 (6) 二、基础地质调查项目 (6) 三、矿产勘查项目 (7) 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 (11) 五、地质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创新 (12) 六、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12) 第三章矿产资源储量 (14) 一、矿产资源储量 (14) 二、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14) 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和利用情况 (14) 第四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5)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15) 二、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指标 (16)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统计分析 (19) 第五章主要矿产品产供销 (22) 一、矿产品产量 (22) 二、矿业产值 (22) 1

三、矿业及相关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25) 四、矿产品进出口贸易 (26) 第六章地质灾害与防治 (27)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27)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7) 第七章矿产资源管理 (29) 一、法治建设 (29) 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30) 三、地质勘查管理 (31) 四、矿产开发管理情况 (32) 五、矿产资源储量管理 (33) 六、地质环境管理 (35) 七、执法监察工作 (39) 2

第一章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地首字得名,简称甘。大部分地区在陇山以西,故又称陇。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及西秦岭山地边缘。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处于黄河上游,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居多,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沙漠戈壁次之,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9%。区内海拔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设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甘肃省是全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省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条件,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为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7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114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5%,未查明资源储量的42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6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5%;在已查明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1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36种)、非金属矿产37种(计算到亚矿种则为69种)、水气矿产2种。 截至2017年底,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1

甘肃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甘肃省中部。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陆都”。兰州“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mm,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景观:滨河路、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兰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首先值得一去的是市区北侧黄河岸边的滨河马路。沿这条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你可欣赏到黄河的雄姿,并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内还有独具特色的黄河奇石展览,这是一条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多少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一看,以丰富阅历,只需一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八千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系统历史。五泉山公园是一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常为游客在兰州的首选目的地。傍晚时分,最好能乘坐缆车,登上兰山公园,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兰州市郊县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榆中的兴隆山和永登的吐鲁沟则为陇原著名的森林公园,成为游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兰州是游客到甘肃,乃至西北各省区旅游的依托中心和中转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天水均为各时期的州、郡、府等行政区的首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灿烂的天水古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麦积山石窟、卦台山、甘谷大像山、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于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人类4000-7800年前的7000多件文物,国内外影响巨大,它和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武威地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太阳辐射量127-138千卡/平方厘米。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挠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还有古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名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我省河流水系分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源总量28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82.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302亿立米米。入境水资源量287.3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482.3亿立方米。 ,、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6条;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酒泉)、马营河(酒泉)、梨园河、黑河、洪水河(民乐)6条;疏勒河水系有党河、疏勒河、大哈尔腾河3条。自产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 4.7亿立方

米。入境水资源量14.1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7.3 亿立方米。 1、疏勒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以疏勒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大哈尔腾河、党河、 榆林河、石油河及白杨河,这些支流虽不汇入疏勒河、但习惯上仍划归为疏勒河水系。各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水量自产并全部消耗于我省内。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 疏勒河干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河流出山后流经我省的肃北县、玉门市及瓜州县,注入双塔堡水库,下游水量只能引灌到西湖农场,已无余水下泄,疏勒河流域干流总长945公里,年均径流量8.7亿立方米。 大哈尔腾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东端奥果吐乌兰及野牛脊山,流经我省的阿克塞县,最终注入大、小苏干湖。河流长约320公里,年均径流量3.2亿立方米。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崩坤大坂、宰里木克和党河南山的巴音 泽尔肯乌勒、诺干诺尔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县及敦煌市,注入党河水库。河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 3.5亿立方米。 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北坡和野马山北坡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及安西两县,注入榆林河水库。河长118公里,年均径流量0.65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 时间:2011-3-22 0:00:00|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9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11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2%,未查明资源储量的6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38%。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5种、矿产地1184处(含共伴生矿产,下同),其中固体燃料矿产地234处,黑色金属矿产地119处,有色金属矿产地253处,贵重金属矿产地27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地34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地75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地42处,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地154处;勘查程度勘探阶段259个、详查阶段291个、普查阶段634个。

据《2010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矿产中,我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2种,居前5位的有29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

截至2010年底,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92种固体矿产中,与2009年比较,有4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23种,减少的有26种。

(二)矿产资源勘查 2011年,全省开展矿产勘查项目389个,投入地勘资215148.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162.9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66304.1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38681.81万元。勘查矿种主要为煤、铁、锰、铜、锌、铅、钨、钼、金等;其中,能源矿产勘查项目36个,黑色金属勘查41个、有色金属89个、贵金属187个、稀有矿产6个,化工建材矿产26个,水汽4个。全年共完成钻探1014996米,槽探539311立方米,坑54117米,浅井632米。新增煤炭资源量25.59亿吨,锌69.16万吨,金31吨,铁矿石1.12亿吨。

最新甘肃省水资源演变趋势研究

甘肃省近60年来水资源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摘要:本文利用41个水资源代表站自建站以来的原始观测序列来分析我省地表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其演变趋势进行超长期预测。分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分别做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跳跃检验,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关键词:演变趋势规律及预测研究水资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气温变暖,人类活动对降水径流的影响的日益增大,我省水资源情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去的演变规律是什么,现在将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将对我省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自建国以来近60年,我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曾全面展开三次,每次评价成果都在证明水资源呈减少趋势。本课题就我省典型代表站自有观测资料以来到2005年截至的实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从另一个更加确切、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角度来认识我省地表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并且运用比较适合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模拟模型来对未来15年各代表站的降水量和径流量进行超长期的预测和展望,希望能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决策支撑数据。 1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从东南到西北呈狭长状伸展,东西斜长1655公里,南北宽68~530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外流区河流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分三个流域九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78条。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以下分为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观、 峡谷景观、火山熔岩、岩溶景观、风沙地貌、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它地貌、) 水域风光(江河、湖泊、瀑布、泉、海洋、其它水体) 大气与太空景观(气象、气候、天象奇观、太空景观、)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卉、观赏动物、表演动物、珍奇动物、自然保护区) 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军事遗址、古建筑、石窟碑碣、古代工程、陵墓、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它古迹) 古典园林(帝王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书法、绘画、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 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乡村景观) 现代设施(现代建筑与大型工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民俗风情(传统民居、民族服饰、特色饮食、婚恋、节日庆典、礼仪) 饮食与购物(名菜佳肴、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与特色市场、著名店铺)(2)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勘查、开发现状(简介) 一、矿产资源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国土面积45.48万km2。 全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截止2004年底,省内已发现矿产156种(不含亚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91%,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编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地有830处。其中大型73处,中型194处,小型563处。在保有资源储量中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等10种,居前五位的34种,前十位的60种,其中钒、钨矿分别居第七、八位。见表1。全省已查明地下水资源量153.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量46.2亿立方米/年。 我省已知矿产的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区集中的特点。河西以黑色、有色金属及化工非金属为主;中部是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的聚集区;陇东以赋存煤和石油为特征;陇南则是有色和金的聚集区。

表 1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 位次矿种矿种数 1 镍矿、钴矿、铂矿、钯矿、锇矿、铱矿、钌矿、铑矿、硒矿、铸型用粘土10 2 铬矿、镉矿、普通萤石、水泥配料用红土、水泥配料用黄土、饰面用蛇纹岩 6 3 锌矿、金矿、铍矿(绿柱石)、铊矿、碲矿、红柱石、透辉石、岩棉用玄武岩8 4 铜矿、铅矿、稀土矿、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 5 5 锑矿、铌钽矿、伴生硫铁矿、芒硝、水泥配料用砂 5 6 铋矿、铍矿(氧化铍)、菱镁矿、钾盐、砷矿、石榴子石、方解石、石棉8 7 钒矿、镁矿、汞矿、明矾石、宝石、玻璃用石英岩、蛭石7 8 油页岩、钨矿、银矿、冶金用脉石英 4 9 石油、化肥用蛇纹石、泥炭、玻璃用白云岩 4 10 锗矿、铟矿、叶蜡石、玻璃用砂 4 二、矿产资源开发在甘肃经济中的作用及供需形势 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及其开发在甘肃经济中具有基础和导向作用,矿业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矿业开发具有关联度大、波及效应强的特点,形成了甘肃以有色和黑色冶金、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据2003年全省开采利用矿种76种,年产固体矿石量6355.75万吨。矿山企业采选工业总产值96亿元,销售产值97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甘肃省主要河流概况 我省河流水系分为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米米。入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一、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6条;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酒泉)、马营河(酒泉)、梨园河、黑河、洪水河(民乐)6条;疏勒河水系有党河、疏勒河、大哈尔腾河3条。自产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1、疏勒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以疏勒河为干流,主要支流有大哈尔腾河、党河、榆林河、石油河及白杨河,这些支流虽不汇入疏勒河、但习惯上仍划归为疏勒河水系。各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脉,水量自产并全部消耗于我省内。疏勒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

疏勒河干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疏勒南山东段纳嘎尔当,河流出山后流经我省的肃北县、玉门市及瓜州县,注入双塔堡水库,下游水量只能引灌到西湖农场,已无余水下泄,疏勒河流域干流总长945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大哈尔腾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东端奥果吐乌兰及野牛脊山,流经我省的阿克塞县,最终注入大、小苏干湖。河流长约32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崩坤大坂、宰里木克和党河南山的巴音泽尔肯乌勒、诺干诺尔的冰川群, 流经肃北县及敦煌市,注入党河水库。河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榆林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大雪山北坡和野马山北坡的冰川群,流经肃北及安西两县,注入榆林河水库。河长118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石油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油河垴、鸭儿河垴冰川及疏勒山,流经肃北县及玉门市。注入赤金峡水库。河长13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白杨河发源于祁连山区吊大板,流经肃南县及玉门市,注入白杨河水库,河长90公里,年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2、黑河水系 黑河水系以黑河为干流,自东向西主要支流有山丹河、民乐洪水河、大堵麻河、临泽梨园河、酒泉马营河、丰乐河、酒泉洪水河及讨赖河,历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