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a,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8、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三、词类活用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

(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1、使2】: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四、文言句式:

(四)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2.给贡职如郡县【状语后置句】

3、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文言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7、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八、注音

翦(jiǎn)於(wū) 期(jī)髓(suǐ)揕(zhan)拊(fǔ)盛(ch?ng)

袒(tǎn)扼(a)淬(cuì)忤(wǔ)濡(rú)徵(zhǐ)瞋(chēn)陛(bì)慑(sha)惶(huáng)卒(cù)提(dǐ )眩(xuàn)遗(wai)

创(chuāng)且(jū) 谒(ya)

九.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十、内容理解

【1】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2】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秦廷行刺: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人物形象分析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人不敢与忤视。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三、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 (4)复为慷慨羽声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诸郎中执兵 (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 四、词类活用 1.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2.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 3.其人居远未来() 4、使使以闻大王() 5.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 五、一词多义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 【穷】1、图穷而匕首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2、恐惧不敢自陈() 【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乃遂私见樊矜期() 【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还柱而走() 【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图】1、唯君图之() 2、图穷匕首见()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请】1、乃请荆卿曰() 2、请辞决矣() 【次】1、以次进() 2、次所旁丛祠中()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听其言而信其行() 3、言必信,行必果()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辞曰:“臣之壮也……() 【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14.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2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5.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荆轲刺秦王习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同步测试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 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 (è)濡染(rú)怯懦(ruò) 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 铁杵(wǔ)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瞋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 àn)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 ⑧ D. ①⑥⑧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 (2)自引而起,绝袖 (3)秦王还柱而走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 函通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通 (3)秦王还柱而 走 通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 (5)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新 11.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09-23 061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备课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5.卒起不意(卒通猝,仓猝)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4.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5.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窘,处境困难)

②图穷而匕首见(尽、完结)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④穷家富路(贫穷) ⑤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2.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露出)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⑤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3.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带领) ⑤引而不发(拉开弓)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4.顾 ①顾笑武阳(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只是,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 5.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连词,于是) ②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是) 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词,表承接,于是、便)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荆轲刺秦王 选自《战国策》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

荆轲刺秦王 复习教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准确默写文言名句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同上学习难点: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梳理教师总结 高考动向:文言文阅读 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中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着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 (二)、找出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常见文言句式。 明确:1.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见。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对荆轲的看 法 荆轲刺秦王看法 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 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

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论一生,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节义。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

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 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达到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大勇的精神,杀身未成仁,却也到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无可奈何的荆轲,为燕太子丹、田光、樊於期所裹挟的荆轲,心情复杂地迈出了西去刺秦王的步伐,但他心里没有任何把握,也深知此去凶多吉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题组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_____ (6)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_____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_____ (8)卒.起不意通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________ (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________,_________ (11)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 (12)张良出,要.项伯通________,_________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________,_________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________,_________ (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_____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矣”句末语气词(2)“供”供给(3)“悦”高兴(4)“智”明智(5)“悦”高兴(6)“返”返回(7)“震”惧怕(8)“猝”突然(9)“环”绕(10)“彩”彩色(11)“拒”把守“纳”接纳(12)“邀”邀请(13)“背”违背(14)“早”早早地(15)“隙”隔阂,嫌怨(16)“座”座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9.乃朝服,设九宾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其古意: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5.终已不顾 6.左右既前,斩荆轲 7.诸郎中执兵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 释其意义: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 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需要的调整语 序: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6.欲与俱 7.见燕使者咸阳宫 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9.常痛于骨髓 10.给贡职如郡县 11.燕王拜送于庭 1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6.使毕使于前 五、解释下列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鲰生说我……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 故人具鸡黍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 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 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 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 二、古今异义 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涕:眼泪。 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 5.币:礼物 6.走:跑 7.郎中:宫廷侍卫 8.左右:周围侍从。 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0.顾:回头看 11.于是:在这时 12.鄙人:粗鄙的人; 13.意:同意,愿意。 14.假借:宽容原谅 15.股:大腿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 3.函封之用匣子 向上 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 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 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 意动用法(形容词) 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

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翻译重点:是)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的原因,是……) 省略句 1.欲与(之)俱(往) 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 被动句(翻译重点:被)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于前]毕使 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 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 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 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荆轲刺秦王》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

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3、一词多义 见: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 顾: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顾笑武阳:回头 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为变徵之声:发出 4、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欲与( 之) 俱( 往) 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原文重点字词翻译(认真整理绝对精品)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秦将王翦(jiǎn)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破:打败)(虏:俘虏)(收:占领)(略:掠夺,夺取。)(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翻译:秦国的将军王翦打败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乃:连词,于是)(请:请求)(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旦暮:时间名词作状语,早晚,形容时间极短)(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长侍:长久侍奉。侍:服侍、侍奉)(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岂: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难道”“怎么”“哪里”)(得:能够)(哉:文言。a.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有何难~?”b.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翻译: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军经过一个早晚很快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呢?”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微:表否定假设的连词,假如没有)(愿:希望。得:可以,能够。)(谒:请,请求)(之:代“刺秦”这件事) (通过结识了,说,秦王已经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势弱,应该生劫秦王,命令他把占领各诸侯的土地返还给诸侯,如果不行,就采取刺杀手段。虽有刺秦王的主张,但并未见行动。下面才是教材所选内容。这就说明,刺秦这一谋略早已定下了。“臣愿得谒之”的“之”就是代“刺秦”这件事。“谒之”的“谒”是为动用法,译为:“为这件事请求(行动)”) (今:现在)(而:连词,表转折,却)(信:信物,凭据)(未可:不可,不可能,无法)(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翻译: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希望可以请求刺秦。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无法接近秦王。(那么秦王我就无法接近)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荆轲刺秦王》课文详解 导读: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注释: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 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 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⒃〔善〕副词,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删除此题)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删除此题)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二(10)(11)班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二、古今异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 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 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三、词类活用 【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