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数学焦虑

如何解决数学焦虑
如何解决数学焦虑

很多孩子都存在数学焦虑问题,一谈起上数学课做数学题,情绪立即低落下来。一旦面临数学考试,就更是如临大敌,惶恐不安,严重影响考试心态。作为家长,当然是希望孩子能在各科全面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水平高低直接对孩子考试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实际上,数学焦虑是中小学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有关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小学孩子,最害怕的课程是数学,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讨厌数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好成绩。但是有69%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但当自己的孩子出现数学学习和考试焦虑时,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帮孩子一起面对和科学解决呢?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焦虑的形成及其影响作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数学焦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心理学中的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进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而数学焦虑可以认为是孩子对数学的一种病态的恐惧症。

在有数学焦虑的孩子的心目中,数学是某种让人害怕的东西,是极其难学的。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真正学懂数学。有人曾调侃的指出:数学使孩子觉得自己很愚蠢。同时这也反映了一些不喜爱数学的教师和家长的体会。在无形中使那些敏感的孩子们头脑中关于“数学”的一些消极的观念固化下来。虽然数学难学,但数学技能对于将来从事各种职业并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然而,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以及在学校中不甚恰当的学习方法,许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数学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要想方设法逃避数学问题。于是便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常常处于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因此患上了数学焦虑症,也正是“数学焦虑”的存在,阻碍了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其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数学焦虑直接阻碍了孩子的数学认知过程。数学认知是个体解决数学问题时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以及有关数学知识的心理表征。国外有研究表明,数学焦虑对数学

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解题的正确率,低数学焦虑被试仅用253毫秒解决进位加法问题,而高数学焦虑被试却要用753毫秒。低数学焦虑组的解题速度几乎比高数学焦虑组被试快2倍。高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有时会与低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一样快,但会以大幅度降低解题正确率为代价。

(2)数学焦虑会分散孩子注意力,降低知识记忆效率。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学习和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数学焦虑者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和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分散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随着数学焦虑程序的增加,孩子的记忆容量减小,反应时间长,正确率低。

(3)数学焦虑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数学焦虑者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无法做合适的评价,多数将原因归结为“脑袋不灵活、死板”,因而丧失对数学的信心,更加谈不上在数学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那么孩子数学焦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原理即是“刺激──反应”;学习的过程即是试误(尝试──错误);学习指导的途径是外部控制。这一由桑代克构建起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在学习理论研究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在为了掌握定义、法则和公式,让孩子专门进行训练;搞“题海战术”,盲目布置大量习题,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任意添加超过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内容。在孩子智力发展方面,大大的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让他们的智力活动于教师指定的范围之内;在情感方面,使孩子在对数学和学习的信念和态度上产生偏差,如把数学当作是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和法则,看成没有用处的符号游戏,因而产生焦虑情绪。

(2)现行数学学科难度的骤增。以现行数学课程的来说,从小学到初中,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层,到了高中又再跳一层。许多孩子在以文字为代号的《代数》转不过弯来,曾经有孩子对我说“我就是理解不到是个数字,而且还能算出答案”。还有孩子在过去的抽象推理经验上的不足情况下,面对错综复杂、更为抽象的几何时,一步步丧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产生对数学的焦虑。

当然数学焦虑的形成还有诸多的原因,比如孩子数学学习意志薄弱;思维品质的不完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不恰当;社会对数学的评价的偏差;家长老师的“功利”心态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帮孩子解决数学焦虑呢?

(1)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虽然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证实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其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孩子的努力程度。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结果;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充分调动和利用认知的好奇心。

(2)关注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以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事实上,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孩子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往往会使他们对学习望而生畏、焦虑不安。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一个关键因素。因而也成为了解决孩子焦虑的一个关注点。

(3)引导孩子对成就行为科学的归因有调查表明:孩子往往把数学的学习成绩归于努力因素;把音乐、体育的成绩归于能力因素;把理科和社会学科归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孩子数学学习成就的归因可以引导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解题策略不完善等等。使得孩子学会积极地归因,提高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克服习得无助感。有效的避免数学焦虑的产生。

(4)注重数学学习意志的培养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数学学习意志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让孩子认识到“伟大是目的源于伟大的毅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掌握数学学习规律,不断归纳、整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孩子数学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在提供克服数学焦虑的动力。

此外,帮助孩子克服数学焦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家长可以在进行数学辅导时用自己对数学的态度去感染、熏陶孩子;合理的调控孩子竞争的“度”,不要让过强的竞争淹没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孩子的努力应适时的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以人本主义理念维护孩子的尊严;教给孩子阅读数学书籍的方法;挖掘数学史料使数学具有人情味等等。总之数学焦虑是一个不易解决的严重问题。一般而言,高度焦虑的孩子对数学采取的是逃避的策略。同时还应注意到低度焦虑的孩子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对于数学焦虑是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它的总体变化曲线是怎样的?而什么样的适度焦虑水平

才有助于孩子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等等问题,都需要家长在实际辅导中逐步探索。

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优选参考)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焦虑自评量表,无论量表的构造形式还是具体的评定办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十分相似。它也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 (1)项目、定义和评分标稚 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小部分时间:“3”相当多的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其中“1”“2”“3”“4”均指计分分数) 焦虑自评量表(SA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括号中为症状名称),请仔细阅读每一条, 把意思弄明白,每一条文字后有四级评分,表示: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如此。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 1 2 3 4 2.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 1 2 3 4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惊恐) 1 2 3 4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发疯感) 1 2 3 4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不幸预感) 4 3 2 1 6.我手脚发抖打颤(手足颤抖) 1 2 3 4 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躯体疼痛) 1 2 3 4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乏力) 1 2 3 4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静坐不能) 4 3 2 1 10.我觉得心跳得快(心悸) 1 2 3 4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头昏) 1 2 3 4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晕厥感) 1 2 3 4 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呼吸困难) 4 3 2 1 14.我手脚麻木和刺痛(手足刺痛) 1 2 3 4 15.我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胃痛或消化不良) 1 2 3 4 16.我常常要小便(尿意频数) 1 2 3 4 17.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多汗) 4 3 2 1 18.我脸红发热(面部潮红) 1 2 3 4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睡眠障碍) 4 3 2 1 20.我做恶梦(恶梦) 1 2 3 4 结果:1)原始分 2)标准分 (2)适用对象 SAS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同时,它与SDS(抑郁自评量

考试焦虑量表

考试焦虑量表 【指导语】此量表用于测定初中以上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水平。下列37个句子描述人们对参加考试的感受,请你阅读每一个句子,然后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感受),在每一题号后()内回答(是或否),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求按实际情况填写,尽可能快些作答,但切勿遗漏。 1、当一次重大考试就要来临时,我总是在想别人比我聪明得多。 2、如果我将要做一次智能测试,在做之前我会非常焦虑。 3、如果我知道将会有一次智能测试,在此之前我感到很自信、很轻松。 4、参加重大考试时,我会出很多汗。 5、考试期间,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想一些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事。 6、当一次突然袭击式的考试来到时,我感到很怕。 7、考试期间我经常想到会失败。 8、重大考试后我经常感到紧张,以至胃不舒服。

9、我对智能考试和期末考试之类的事总感到发怵。 10、在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似乎并不能增加我在第二次考试中的信心。 11、在重大考试期间我有时感到心跳很快。 12、考试结束后我总是觉得可以比实际上做得更好。 13、考试完毕后我总是感到很抑郁。 14、每次期末考试之前,我总有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 15、考试时,我的情绪反应不会干扰我考试。 16、考试期间我经常很紧张,以至本来知道的东西也忘了。 17、复习重要的考试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8、对某一门考试,我越努力复习越感到困惑。 19、某门考试一结束,我试图停止有关担忧,但做不到。 20、考试期间我有时会想我是否能完成大学学业。 21、我宁愿写一篇论文,而不是参加一次考试,作为某门课程的成绩。 22、我真希望考试不要那么烦人。

23、我相信如果我单独参加考试而且没有时间限制的话,我会考得更好。 24、想着我在考试中能得多少分,影响了我的复习和考试。 25、如果考试能废除的话,我想我能学得更好。 26、我对考试抱这样的态度:虽然我现在不懂,但我并不担心。 27、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对考试那么紧张。 28、我很差劲的想法会干扰我在考试中的表现。 29、我复习期末考试并不比复习平时考试更卖力。 30、尽管我对某门考试复习很好,但我仍然感到焦虑。 31、在重大考试前,我吃不香。 32、在重大考试前我发现我的手臂会颤抖。 33、在考试前我很少有“临时抱佛脚”的需要。 34、校方应认识到有些学生对考试较为焦虑,而这会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 35、我认为考试期间似乎不应该搞得那么紧张。

最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 防城区峒中镇小学韦达良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解决问题读分解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讨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如此。而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探索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希望有助于利用更加合理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当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数学应用意识和相应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让学生能够通过解题获得正确答案,还要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探索。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现状 从当前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完善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遇到特殊情况也会将学生尽快拉回到其设置的教学轨道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利于其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其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部分教师虽然进行了情境创设,但是创设的情境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这样也会影响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自然也不利于其在此情境中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进行改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使其思维变的更加活跃,这对于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给与尊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正确评价。有学者曾经指出,人的内心往往隐藏着非常强烈的探索欲、发现欲,而在儿童的内心中这种欲望更为强烈,但是必须为其提供适当的养料,儿童的这种欲望才能保持下去并且愈加旺盛。而学生的探索欲、发现欲就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对此加以关注。比如,在进行一些开放式题目的解答时,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解法,甚至题目的答案也可能会有很多个,教师不能因为某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太复杂,或者是答案不是最佳答案就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应当在肯定学生的答案的同时,经过一定的引导来帮助其掌握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寻找到最佳答案。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旺盛的探索欲,愿意积极主动的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焦虑症自测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 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用于疗效评估,不用于诊断。 请仔细阅读指导语 根据您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再选择 从左到右分别表示: * 很少:没有或很少有时间 * 较少:少部分时间 * 较多:相当多时间 * 经常: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部时间 1.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2.很少 3.较少 4.较多 5.经常 6.我因为头痛、头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7.很少 8.较少 9.较多 10.经常 11.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12.很少 13.较少

15.经常 16.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17.很少 18.较少 19.较多 20.经常 2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22.很少 23.较少 24.较多 25.经常 26.我的手是干燥温暖的 27.很少 28.较少 29.较多 30.经常 31.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32.很少 33.较少 34.较多 35.经常 36.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37.很少 38.较少

40.经常 41.我做恶梦 42.很少 43.较少 44.较多 45.经常 46.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47.很少 48.较少 49.较多 50.经常 51.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52.很少 53.较少 54.较多 55.经常 56.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57.很少 58.较少 59.较多 60.经常 61.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62.很少 63.较少

强烈推荐【考试焦虑量表】(完整版)

【考试焦虑量表(T A S)】 考试焦虑量表(TAS)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TAS源自Mandler和Sarason在1952年一起完成的考试焦虑问卷(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TAS中文版是参考了王才康1999年的译本,由Insight Group进一步整理确定的。 【简介】 考试焦虑是一个人面对考试情境时的紧张程度,包括情绪波动和担心的想法两个成分。对考试焦虑的研究一般认为,考试焦虑会引起个体与完成当前考试任务无关的认知内容,干扰当前任务的有效完成,故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负面影响。近期的部分研究也发现,在考试焦虑的两个成分中,主要是担心的想法阻碍了学习者在考试中的发挥。但实际上,关于考试焦虑是否妨碍学业成绩,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并没有非常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存在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并不影响学业成绩。 焦虑本身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是个体在面对危险时进行的一种身心准备。考试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形式,也具有其适应性意义,并非只有消极作用。例如,有研究者认为,适度的考试焦虑对于学业成就有促进作用,考试焦虑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因此,学习者应接纳适度的考试焦虑,而对过于焦虑的个体,可以进行一些辅导和干预。 考试焦虑的强度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虽然研究结果并不非常一致。但总的来说,很少发现男生比女生考试焦虑更高,大多数发现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都是显示了女性具有更高的考试焦虑。此现象可能与社会赋予女性的性别角色等有关。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 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TAS源自Mandler和Sarason在1952年一起完成的考试焦虑问卷(Test Anxiety Questionnaire,TAQ)。在TAQ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删修订,Sarason在1978年完成了共有37个项目的考试焦虑量表(TAS)。80年代以后,虽然又有一些考试焦虑量表被研制开发,但TAS 仍得到广泛使用,并获得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和推荐,认为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测试工具。TAS中文版是参考了王才康1999年的译本,由Insight Group进一步整理确定的。TAS测量的是特质性的考试焦虑。特质性的考试焦虑不仅是考试情境引发的个人反应,而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解决问题活动正在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教学编排中没有单独的单元对解决问题进行独立的教学,而是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所谓数学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方法来处理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寻找一个方法,才能找找出答案。从心理过程中看到,指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存在冲突或差异。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移动或逼近的过程。 应用题千变万化,我们在教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除了学生要学会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方法。接下来我就对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即:假设法、代换法、消去法、作图法、倒推法这五种解题方法在实际应用题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应用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假设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相关问题作出某种假设,可以假设某两种量是同一种量,选择适当数量进行假设,这样就产生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找出不符合的原因求出一种量,再求出另一种量。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这样就可以使题目的问题顺利解决。 例: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要采10个,雨天每天只采6个。一连几天中,它一共采了56个果子,平均每天采7个,请问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分析:根据平均每天的采集数量和采集的总蘑菇数,可以求出采集的天数,56÷7=8(天)。假设这8天都是晴天,可采10×8=80(个)蘑菇,这样比实际多80-56=24(个),这是因为一共晴天比一个雨天多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雨天的天数,再求出晴天的天数。 也可以假设8天全部是雨天,应采6×8=48(个)比实际少56-48=8(个),这是因为一个雨天比一个晴天少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晴天的天数,再求出雨天的天数。 解答方法一:假设都是晴天。 56÷7=8(天)(10×8-56)÷(10-6)=6(天)8-6=2(天) 方法二:假设都是雨天。 56÷7=8(天)(56-6×8)÷(10-6)=2(天)8-2=6(天) 答:这几天中有2天是晴天,有6天是雨天。 (二)代换法:代换法就是把题目中的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有时候题目中有两个相关联的数量,但是这两个数量给解题带来不便,我们要从中找到两种数量的关系,把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我们在转换两个数量时,要注意把一个数量转化为另一个数量,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去转化,这样就可以先解决一个数量,再解决另一个数量。 例:东东买了3个笔记本和6支圆珠笔,共付了10.5元,每个笔记本比每

数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 我以《小学数学新课标》为依据,展开对数学四个领域的疑难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数与代数”的概念是数学课改内容的一个亮点之一。用代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往往简单快捷,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发挥其实用的魅力;它 生思维。 1、逐步渗透,分散学习,初步感受代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小学各年级中,在打好算术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渗透代数初步知识。代数知识的引入,在教学上决不能有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与有关知识点的有机联系,采取分散难点,逐步渗透的方法。 2、简易方程,必要抽象,渐进激活代数意识 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中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现实生活。教学的关键是在学生理解“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教师可先借助天平创设“平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等式”的含义。然后,在天平的一边加入一个已知重量的砝码,使天平不平衡;再在天平的另一边加入不知重量的砝码,使天平重新平衡,这个不知重量的砝码,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砝码,这就可以建立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概念,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出含有“x”砝码的重量,寻找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寻找的结果就是“方程的解”。这样,学生也就易于理解这一系列有关概念的含义了。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用代数方法解题的思想习惯。 3、方法多样,思维腾飞,培养发展代数意识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说:“对于鸡兔同笼之类的许多四则难题,你若用代数方法

焦虑自评量表测试题目

焦虑自评量表测试题目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焦虑自评量表》测试题目 测验指导语: 这是一份关于焦虑情绪的测验。以下列出了二十条陈述,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相符您的实际情况的选项。每条陈述后有四个选择项,1代表没有或很少发生,2 代表有时发生,3代表大部分时间发生,4代表绝大部分时间发生。 请注意以下几点: (1)请一定结合现在或过去一周您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2)选择无对错之分,无需做过多思考,尽可能快的完成。 (3)请不要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 (4)请不要遗漏,务必回答每一个问题。 1、我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或着急。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2、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5、我觉得一切都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

6、我手脚发抖打颤。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0、我觉得心跳很快。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16、我常常要小便。 A.没有或很少 B.有时发生 C.大部分时间发生 D.绝大部分时间发生

考试焦虑量表

考试焦虑量表(TAS) 下列有一些句子描述同学们对参加考试的感受,请你阅读每一个句子,然后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感受),选择是或否,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求按实际情况填写,尽可能快些作答,但切勿遗漏。谢谢您的合作! 1. 性别* ?男 ?女 2.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3. 当一次重大考试就要来临时,我总是在想别人比我聪明得多。* ?是 ?否 4. 如果我将要做一次智能测试,在做之前我会非常焦虑。* ?是 ?否 5. 如果我知道将会有一次智能测试,在此之前我感到很自信,很轻松。* ?是 ?否 6. 参加重大考试时,我会出很多汗。* ?是 ?否

7. 考试期间,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想一些和考试内容无关的事。* ?是 ?否 8. 当一次突然袭击式的考试来到时,我感到很怕。* ?是 ?否 9. 考试期间我经常想到会失败。* ?是 ?否 10. 重大考试后我经常感到紧张,以至胃不舒服。* ?是 ?否 11. 我对智能考试和期末考试之类的事总感到发怵。* ?是 ?否 12. 在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似乎并不能增加我在第二次考试中的信心。* ?是 ?否 13. 在重大考试期间我有时感到心跳很快。* ?是 ?否 14. 考试结束后我总是觉得可以比实际上做得更好。* ?是

15. 考试完毕后我总是感到很抑郁。* ?是 ?否 16. 每次期末考试之前,我总有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 ?是 ?否 17. 考试时,我的情绪反应不会干扰我考试。* ?是 ?否 18. 考试期间我经常很紧张,以至本来知道的东西也忘了。* ?是 ?否 19. 复习重要的考试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是 ?否 20. 对某一门考试,我越努力复习越感到困惑。* ?是 ?否 21. 某门考试一结束,我试图停止有关担忧,但做不到。* ?是 ?否 22. 考试期间我有时会想我是否能完成中学学业。*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2012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1.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应立足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小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本课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基本策略的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策略?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达到提高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标准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国内外“解决问题”研究现状决定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实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重要概念,明确提出“具有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3.上海版教材的特点决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 义务制教育上海版教材中对问题解决没有单独列为“章节”,而是渗透、融合在各个知识点中;为了让学生建立更明确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结合本课题,把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相结合,把问题解决策略结合上海版教材中的问题一起实施、一起解决、一起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整合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

焦虑自评量表及评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括号中为症状名称),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每一条文字后有四级评分,表示:没有或偶尔(1分);有时(2分);经常(3分);总是如此(4分)。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 1 2 3 4 2.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 1 2 3 4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惊恐) 1 2 3 4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发疯感) 1 2 3 4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不幸预感) 1 2 3 4 6.我手脚发抖打颤(手足颤抖) 1 2 3 4 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躯体疼痛) 1 2 3 4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乏力) 1 2 3 4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静坐不能) 1 2 3 4 10.我觉得心跳得快(心悸) 1 2 3 4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头昏) 1 2 3 4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晕厥感) 1 2 3 4 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呼吸困难) 1 2 3 4 14.我手脚麻木和刺痛(手足刺痛) 1 2 3 4 15.我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胃痛或消化不良) 1 2 3 4 16.我常常要小便(尿意频数) 1 2 3 4 17.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多汗) 1 2 3 4 18.我脸红发热(面部潮红) 1 2 3 4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睡眠障碍) 1 2 3 4 20.我做恶梦(恶梦) 1 2 3 4结果:(1)原始分: (2)标准分: 1、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 2、 3、4分计; 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反向计分题号:5、9、13、17、19。

考试焦虑测验(TAI)

考试焦虑测验(TAI) 下面的每一个句子是说你可能有的或曾出现过的一般感受与体验.请认真阅读每一个句子。这里的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回答每一个问题时不必用太多时间去思考,但回答必须是最符合你通常感受的情况。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 1=从不 2=有时 3=经常 4=总是 ()1.在进行考试时,我有信心,并且感到轻松。 ()2.在考试时,我感到心烦意乱。 ()3.考试时,老想到考试的分数,妨碍了我答题。 ()4.遇到重要的考试时,我会发呆、楞住。 ()5.考试时,我发觉自己老想着我能否学成毕业。 ()6.我越尽力想如何答题,我越是慌乱。 ()7.怕考得不好的顾虑,使我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考试。 ()8.当参加重要的考试时,我感到异常心神不定,神经过敏。 ()9.即使对考试有了充分准备,我还是感到神经非常紧张。 ()10.在临交考卷之前,我开始感到极为不安。 ()11.在考试中,我感到非常紧张。 ()12.我希望考试不要如此厉害地烦扰我。 ()13.在重要的考试中我紧张得连胃也不舒适了。 ()14.当进行重要的考试时,我似乎被自己击倒了。 ()15.当我参加重要的考试时,感到非常恐慌。 ()16.在参加重要的考试之前,我非常担忧。 ()17.在考试中,我发觉自己总想着失败的结果。 ()18.在重要的考试中,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得特别快。 ()19.在考试之后,我试图不再担忧它,但我做不到。 ()20.在考试中,我是那样紧张,甚至把知道的内容也忘记了。 评分标准: Liebert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67年提出忧虑性和情绪性为考试焦虑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并把忧虑性定义为涉及指令性结果的认知;把情绪性定义为由评价的紧张所引起的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反应。忧虑性和情绪性也可以认为是在考试情境中所经受的状态焦虑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激起。考试焦虑量表TAI的构成设计,就是根据忧虑性和情绪性两个概念为指导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严重目标。 何为解决问题呢?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塞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合适加以引导和调控。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优秀教案

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教案 教案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教案过程: 一、心理测试: 二、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

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三、讲授新课。 (一)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因: 1. 内部因素: 2.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3.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4.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5.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

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武安市北关小学王艳敏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