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一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一则》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翻译及原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精挑细选几篇供大家欣赏,请看看吧。 《礼记》仲尼燕居 原文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前言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 《礼记·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 原文: 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 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 《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不仁的人无

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 原文: 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民莫重于食。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 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 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 《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这句话强 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 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只有让人民的生活得到妥善保障,才能够稳定国家局面,实现“天下太平”。 以上是《礼记》中的三句经典名言,并进行了逐一解析。《礼记》作为中国古 代经典之一,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具有重要意义。理解《礼记》中的精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礼记》全文及翻译

《礼记》全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

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箦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酸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

孔孟礼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ﻫ【注释】ﻫ①敬:尊敬,严肃。ﻫ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ﻫ③辞:所说的话。ﻫ【译文】ﻫ《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ﻫ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ﻫ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ﻫ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ﻫ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ﻫ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ﻫ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

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ﻫ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ﻫ【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ﻫ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ﻫ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ﻫ②节:有节制,有限度。ﻫ③狎:不恭敬的样子。ﻫ④取于人:向……请教的意思。 【译文】ﻫ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礼而说: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以说些做不到的话。依礼则行为不越轨,有节制,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不恭敬别人。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原文】ﻫ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③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

礼记原文及翻译(6)

礼记原文及翻译(6) 【原文】 贺取妻者,曰:"某子①使某②,闻子有客③,使某羞④。"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⑤。 【注释】 ①某子:前来祝贺的人。 ②某:召唤的人。 ③有客:避而不提婚事,请乡党同僚而已。 ④羞:敬送的意思,古人一般回送一壶酒、十条干肉或是一只狗。 ⑤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年长的人可以不用拘于下跪礼节的要求。 【译文】 庆祝人家结婚,只能说:"某君听见你家宴请乡党僚友,所以派我送点佐餐的礼物。"贫穷的人不必用金钱财物为礼,年老的人也不必拘于下跪礼节的要求。 【原文】 名子者,不以国①,不以日月,不以隐疾②,不以山川。 【注释】 ①不以国:古人中,臣民不能说国家的名字,儿子不能称呼自己父辈的名字,以此推知,为孩子起名,不能用国名。 ②隐疾: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疾病。 【译文】 在给小孩取名时,不要用国名,不要以日月为名,不要以身上的隐疾为名,不要以山川为名。 【原文】 男女异长①,男子二十冠而字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③。女子许嫁,笄④而字。 【注释】 ①男女异长:在古代,男女有别,在排行时,男排男,女排女,不是单独地按照年龄大小混合排列。

②冠而字:男子在实行加冠之礼时,除了父母给起的名外,还会得到宾客为他起的字。 ③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指的是在父亲面前可以直呼兄长的名字,在君王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古人在面对最为尊敬之人时,可以免去谦恭的礼数。 ④笄:是女子类似于男子冠礼的一种礼数。 【译文】 男孩女孩要有各自的排行。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在名之外再取个字。在父亲面前可以直呼兄长的名字,在君王面前可以直呼同僚的名字。女子到可以出嫁年龄时,也要举行一种礼数,要用簪子插住头发,在名之外再取个字。 【原文】 凡进食之礼:左殽①右胾②;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③酱处内;葱渫④处末,酒浆⑤处右。以脯修⑥置者,左朐⑦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⑧客祭⑨。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⑩。 【注释】 ①殽:大块的带骨头的熟肉。 ②胾:与"自"同音,大块的没有骨头的熟肉。 ③醯:与"西"同音,指醋。 ④渫:与"谢"同音,蒸葱之意。 ⑤酒浆:一晚上就酿好的甜酒,且不带渣,可以称作是酒。浆,则指的是带有米汁的酒。 ⑥脯: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干肉。修:是经过腌制加工的干肉。 ⑦朐:与"渠"同音,肉晒干后弯曲的地方。 ⑧延:告诉的意思。 ⑨祭:吃饭前的祭祀行为。把将要吃的食物盛出少许,放在祭祀的器皿中,表示对先祖的尊重。 ⑩虚口:漱口之意,是指在吃饭过程中吃食物与喝酒之间的一种行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学 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 推测。 句解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肴:荤菜。弗,不。旨:美味。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现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 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知道知识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 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 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 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 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 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练习及答案 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展开全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 ,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 ,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 】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易解:古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扞 ( hàn)格:互相抵触。燕:通“宴”,娱乐。辟:邪

僻,不正派。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最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良习气,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礼记》原文和译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礼记_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

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 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而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而。” “如今大道己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中国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而,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不恭敬的样子。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学礼记》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 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所有音乐的起始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往往是外部事物造成的。心有感于外部事物才会有所改变,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进行变化,这就叫作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千戚羽旄以舞之,就叫作音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从根本讲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外部事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非常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音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人们违法乱纪。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详细翻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 则陂③,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礼记》表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表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表记 原文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