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第10章 本章自测46参考(含答案)

题目: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选项A:经济学分析法

选项B:政治学分析法

选项C:利益主体分析法

选项D:伦理学分析法

答案:利益主体分析法

题目: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

选项A:利益

选项B:金钱

选项C:社会地位

选项D:名誉

答案:利益

题目: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

选项A:权力

选项B:土地

选项C:资源

选项D:利益纠纷

答案:资源

题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选项A:伟大人物的推动

选项B:生产力

选项C:战争

选项D:生产关系

答案:生产力

题目: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项A:诺斯

选项B:图洛克

选项C:詹姆斯·布坎南

选项D:霍布斯

答案:诺斯

题目: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选项A:《公共选择》

选项B:《自由、市场和国家》

选项C:《政府过程》

选项D:《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答案:《政府过程》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任务答案01-04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考核任务形式 专题讨论 考核内容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00分)考核要求 每一位学生都要必须提交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考试平台,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 联系实际例子。 2. 个人的讨论提纲。 3. 个人讨论后形成的总结。 4. 每个小组学习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字数不少于1000字。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中国的南海政策 不管是从军事上看还是从政治上看,南海区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理应走出去,融入到世界舞台中。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中国应该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并努力寻求在南海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促使南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个人讨论提纲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共政策的发展变化。针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分类,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境都有较大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公共政策影响:南海问题的由来:自古以来,中国都对南海地区拥有主权,由于中国的强大,并且南海地区多为中国的藩属国,所以这些藩属国也承认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直到美国的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大量石油这一重要战略物资,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南海逐渐成为世界上航运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越南等周边国家意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 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 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 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4、遵循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以民政为主。 三、讨论后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 决策方案应包括下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因。

2013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4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4、遵循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以民政为主。 三、讨论后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 决策方案应包括下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压力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因。 第二,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第三,明确方案对应的阶段。2003年8月1日起《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后 第四,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明确决策方案的使用对象: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 第五,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 B. 政府 C. 社会组织 D. 个人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权力 B. 权威 C. 公共 D. 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 B. 强制性 C. 利益性 D. 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 B. 公共权力 C. 集体利益

D. 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 B. 层次性 C. 超前性 D. 整体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权威性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 B. 伊斯顿 C. 西蒙 D. 拉斯韦尔 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 B. 米歇尔·哈蒙 C. 罗伯特·达尔 D. 药师寺泰藏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 B. 综合 C. 分配 D. 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1-4答案

形考任务1 考核内容: 主题: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25分) 考核要求: 1.联系实际的案例。 2.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资料占30%,内容占70%。 3.字数不少于1000字(其中案例内容不超过300字)。 教师根据考核要求评分。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公共政策环境特征是指公共政策环境在政策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与复杂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动态性与稳定性。一般说来,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并实施,就会反过来对产生它的环境发生反作用,从而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公共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稳定性既通过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稳定体现,同时又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相关制度的稳定性体现。 第三,确定性与突发性。虽然公共政策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但正如哲学里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样,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体现出确定性。诸如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它们的数量、

质量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决策者在事先可以预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出乎意料的,突发的,这些往往出乎决策者的预料,尤其表现为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 第四,交叉性与定向性。交叉性是指各环境相互发生作用,这就把环境看成一个系统,系统里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系统的。而定向性是指特定的政策环境是对特定领域或特定地区的公共政策产生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影响作用。 第五,主观性和客观性。主观性是说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各方面的能力与修养构成公共政策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使公共政策环境体现出主观性;客观性是指除决策者本身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构成的公共政策环境的一部分,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认为改变的,因而使公共政策环境体现出客观性。 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等情况的总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阶级状况、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文化、国家法律完备程度、军事与国防状态情况等。 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治环境。具体说来,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治环境的现实需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也就是说,一切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界定都来自并必然来自于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的性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质:即政治环境制约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和行为,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系统的现实特性,政策要适应政治环境;(3)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政治环境本身也经历着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公共政策必须不断调整,使自己与政治环境保持平衡。 第二,经济环境。公共政策的经济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由社会生产力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就经济环境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来讲,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和根本条件。任何公共政策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方案并取得成就,必须从本国或本地区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说来:(1)经济条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条件;(2)经济实力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基础条件;(3)经济状况是制定公共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三,自然环境。公共政策的自然环境是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势、地形、气候、土壤、水系、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自然物。它为人类社会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3月 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C)。 A.安德森 B.格斯顿 C.德瑞 D.林布隆 2.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领导者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3.认为政治文化主要有地区型、依附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的是学者(D)。 A.古德诺 B.德罗尔 C.托马斯·戴伊 D.阿尔蒙德 4.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的原则有(ABCD)。 A.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 B.保持开放性 C.适时把握讨论的度 D.确保结果的整合 7.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 A.系统性与互动性 B.联动性与定向性 C.复杂性和多样性 D.稳定性与突发性 8.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9.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1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 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3.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14. 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5.简述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 答: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 16.简述政策对象不服从政策的原因。 答:(1)政策与流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比如,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理解,会对政策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2)政策违背了政策对象的利益。如果一项政策被认为对自己无益或者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则可能出现政策对象抵制政策而牟取自身利益的行为。 (3)由于政策对象对政策不了解,或者对政策做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政策对象的不服从现象。 17.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 答:(1)心理上的抵触。 (2)组织的持久性。 (3)反对势力的联盟。 (4)法律上的障碍。 (5)高昂的成本。 五、论述题(25分) 18.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答案一: (一)创建阶段。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 (二)形成时期。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叶海卡·德罗尔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三)自我批判时期。第一,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第二,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第三,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参考(含答案)719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具体来说,根据上文对国内国外环境的分类,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1 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导致世界各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

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 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 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4 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 5 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全球化进程难以回避的今天,公共政策的国际环境因素变得越发重要。各国或地区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世界经济局势的发展变化,以使公共政策适应并能够利用国际政策环境。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

国开管理学基础章节自测第10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管理学基础章节自测第10章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就是() 正确答案是:挫折 2.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 正确答案是:80%--90% 3.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 正确答案是:内容型激励理论 4.成就需要理论一般适用于()的研究。 正确答案是:主管人员 5.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及奖品,分配有意义的工作等行为在强化理论中属于()。 正确答案是:积极强化 多选题 1.激励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2.需要层次理论中,下列选项属于安全需要的有()。 正确答案是:生活要得到基本保障, 避免人身伤害,失业保障, 年老时有所依靠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对()等激励需要。 正确答案是:权力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 4.强化理论中的强化类型有()。 正确答案是:积极强化, 消极强化, 惩罚, 自然消退 5.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以按三个方面来划分:()。正确答案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稳定性, 可控性 判断正误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正确答案是“错”。 2.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于196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是“错”。 3.根据归因理论,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归于不稳定因素可以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正确答案是“错”。 4.在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金钱是惟一能激励人的力量。() 正确答案是“错”。

国开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4答案

形考任务4 题目1:公共政策是(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正确答案是:政府 题目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 正确答案是:利益 题目3: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正确答案是:公共政策主体 题目4: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 正确答案是:大众传媒 题目5: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 正确答案是:目标群体 题目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正确答案是:公共政策环境 题目7: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 正确答案是:精英文化 题目8:荷兰经济学家(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正确答案是:科臣 题目9: (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正确答案是:管制 题目10: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正确答案是:《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题目11: (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正确答案是:政策议程 题目12: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地位。 正确答案是:枢纽 题目13: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 )。

正确答案是:可行性评估 题目14: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 )。 正确答案是:经济人 题目15: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出版作为标志。 正确答案是:《执行》 题目1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是:评估实施 题目17: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实现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为( ) 正确答案是:正常利益 题目18:维护和实现( )是国家和公共权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是:公共利益 题目19: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和集团分析模型。 正确答案是:精英分析模型 题目20:公认的福利经济学之父是( )。 正确答案是:庇古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21: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 正确答案是: 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题目22: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 ) 正确答案是:全选 执政党 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国开(新平台)《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3答案

国开(新平台)《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3答案 形考任务3 考核任务形式:调查报告 考核内容: 主题: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字数在800—1000 字之间) (25分) 考核要求: 1. 认真学习《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第九章内容,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 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多权益受到侵犯而被损害和流失,为了使城市化不受征地影响,同时又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必须对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用和补偿进行调整,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进行征地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加强征地补偿费的监管。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 (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 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考核内容: 主题: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25分) 考核要求: 1. 联系实际的案例。 2. 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资料占30%,内容占70%。 3. 字数不少于1000字(其中案例内容不超过300字)。 教师根据考核要求评分。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参考答案: 资料: “爆竹一声辞旧,桃符万象更新。”这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就已经流传的一幅春联。从那个时候起,燃放烟花爆竹就已经成为成为春节辞旧迎新的特有习俗。出于安全,环保等因素的考虑,自1992年广州首先“禁放”开始,目前,全国28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规,就连华人众多的美国纽约市,也在1996年发布了禁放令。发布禁令容易,可是要真正改变千百年来的根深蒂固的风俗却很难,很多地方禁放多年,可逢年过节也没能消除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于是,有的城市又选择了开禁,而有的城市恰恰相反,不仅坚持禁放,而且还加大了惩处力度。 分析: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耦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影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策,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能,界定产权,通过对经济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

[2021年秋期]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库(排序版)附答案

[2021年秋期]国开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多项选择题库(排序版)附答案说明:更新至2021年7月试题。 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ACD)。[2009年1月试题]A.确定型决策C.随机决策D.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BCD)。[2013年1月试题]B.风险型决策C.确定型决策D.非确定型决策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2009年7月试题]A.非程序化决策C.程序化决策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2011年1月试题]A.非程序化决策C.程序化决策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2012年1月试题]A.非程序化决策C.程序化决策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BC)。[2013年7月试题]B.非程序化决策C.程序化决策 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 D)。[2016年7月试题]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 D)。[2017年1月试题]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 D)。[2018年7月试题]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 D)。[内部资料]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201 9年1月试题]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内部资料]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 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三者最为重要。[内部资料]A.解释B.组织C.实施 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BC)。[内部资料]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2011年7月试题]A.顿悟B.判断C.灵感D.直觉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2012年7月试题]A.顿悟B.判断C.灵感D.直觉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2013年7月试题]A.直觉B.灵感C.判断D.顿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