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2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2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讲考点分析文言文考点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

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

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

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

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

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核按钮336页) 1、文言文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壁有瑕,请指示王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

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①“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甘(味甜——味甜乐意)苦(味苦——痛苦辛苦)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还有像“病”(重病——病)(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秋(秋季——秋季,一年)百年(晚年——

很多年,一辈子,一生)宾客(门客——客人)“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好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 __。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1)词义程度的减弱。例如: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怨(恨——不满意,责备)①“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

子饿,程度减弱了。②“怨”。古义指“恨”的意思。《屈原列传》:“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即是古义。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从无怨言”、“任劳任怨”。(2)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例如:丈夫(男子的通称-------女子的配偶子(孩子总陈——男子)臭(气味——难闻的气味)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劝(鼓励、劝说、规劝——劝说、规劝)让(辞让、谦让之意,责备——辞让)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如瑜还。”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②“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指南录〉后序》:“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职)《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义“迁”只剩下“迁移、变换”之义。如“迁居”。

③“让”。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

对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三、词义弱化。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③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四、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 __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 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 版) 课前小读三分钟 (要求全体起立,大声朗读,然后齐读最后两段,老师起头,“担当是如画风景中朝花夕拾的片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中的一个考点——翻译文中句子,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考试大纲。) 二、研考纲 三、明确目标 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 增强采点得分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五、摸学情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5个句子,并口头翻译一遍,同时注意句子的采分点,每道小题按5分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找学生逐一翻译,逐一点评。第1个句子中“为”“拜”“以”“闻于诸侯”为采分点,一个点1分,大意为1分,其中里面的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第2个句子中“犹”是“尚、还”,“为”是“做”的意思,“已”通“矣”,相当于“了”,另外,“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也”语气助词不翻译,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翻译;第3个句子中两个定语后置为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为1分,“一”为“专一”占1分,大意为1分,遇到倒装句式和活用词、通假字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和翻译。第4个句子中“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是“将”(年且九十),“为所”表被动,省略了“之”代指项羽,遇到省略成分,注意进行补充。第5个句子,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相邻语句的意思互为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主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句子中使用了修辞用典的时候要本着贯通的原则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 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 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4.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 課型:复习课 教法:练习法、讨论法 重点:文言文实詞意义的推断技巧 难点:技巧在文段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詞意义的推断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掌握“随文取义”、“以文解文”、“以题解题”的方法,克服学习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 3、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试多年来都相对稳定,“浅近”仍是一个总体难度标准。2001年的《考试说明》删减了常见文言虚詞的数量,并删除了对文言句式的考查。2000年《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的内容、题量和得分情况作了明确的说明,其中文言文阅读6题,18分,位置仍在第一卷第二题11—16题。2001年仍保持稳定,考查了文言文6个方面的知识。 从近年考题的文段内容来看,仍以叙述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只是选文的出处已不限正史(前几年选用唐宋史书资料较多),同时也会根据命题的需要而作增补和删节。这表明阅读这些文段无需事先专门了解某些复杂的背景资料,语段本身的叙述情节就能“自圆其说”了。而文段的思想意义又往往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如“秉公办事”、

“为民效力”、“情操高洁”、“尊老爱幼”等。写人叙事的完整性和选材表述的思想性仍是今后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构架。文段和考题的特点,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方法得当,发现和掌握规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探讨(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集中在一个字,就是“迁”,即知识的迁移。从多年的考题来看,所考知识点均为课文中所学过的。考题是所学知识的运用,是举一反三,体现了“考题在課外,功夫在課内”的出题原则。同学们多读多背典范文言文是取得高分的基础。而在考试中,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技巧仍不失为得高分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探讨考试中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以文解文”,“以题解题”。 (一)、以文解文——随文取义 1、借助整齐的结构推断词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借助被活用的词,先推词性,后推詞义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3、借助对语法功能的分析,先断詞性,后推詞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泊瓜洲》)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披坚.执锐.,义(宋义)不如公(《史记·项羽本纪》) 4、借助大语境的前后内容来推断詞义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教案(1)精品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考点扫描: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二、方法例谈: 1、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如2005年辽宁高考试题第14题A项: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

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文言文阅读(一) 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项今年轮空)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1. 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5个,即: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浙江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断句题教案

多数省市的高考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有的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还有的采用主观题形式,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其基本要求、基本的解题方法是相同的。浙江卷的主观断句题,相对来说试题难度稍大,注意结合文意进行断句。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断句的基本方法 考点方法解说 文言断句技巧 从特殊标志切入 (1)句首标志词:1发语词或叹词,如夫、盖、 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2 时间词,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 等。3谦辞,如下官、窃、寡人、妾、愚等。4人 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如吾、余、予、尔、女、汝、 彼、此等。5疑问词,如何、孰、安、胡、焉、奚 等。⑥复音虚词,如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 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 (3)句尾标志词:者、也、矣、哉、耳、乎、焉、 与、欤、耶、邪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 谓等 (5)名代标志词:名词,人名、地名、官名、族 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吾、 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 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或固

入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反问 句“不亦……乎”“安……哉”,被动句“为…… 所……”“见……于……”,固定结构“如…… 何”“何其……也”“况……乎”等 (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 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 反复句、顶真句以及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 以根据修辞句的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 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语段在结 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句间无 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句间有中心句与支 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或转折关系,句间的转折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 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 等;或因果关系,句间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 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 1.字句必须能讲通 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辨析] 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____________”,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答案】其不屈/正也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点。 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要想正确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必须具有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阅读技巧问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所谓通读全文,在逐字逐句的基础上,要总揽全局,从重点上去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二、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想在一开始阅读时就抓住一篇文言文的中心主旨,是比较困难的,可采取各个突破、分段理清的方法。如《六国论》这篇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此破灭之道也。”接着分两个分论点:一个是贿赂秦的三个国家,一个是没贿赂秦的三个国家;接下来的正文就围绕这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逐段分析归纳,文章内在的思路也就清晰了,文章的主旨也就突现出来了。 三、筛选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 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全文的意思,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好象很重要,但对具体的题目来说,却不一定是有效的。我们要善于从诸多的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来,以达到正确答题的目的。 四、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方法较多,但有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就是“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经过这样分析,可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五、重点抓住疑难点 文言文阅读顺序,一般总是先易后难,如暂时感到疑难的部分可先跳过,最后再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点的方法之一是“猜读”:《察今》中有一句话:“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运用“猜读”的方法,可先想一想“成功名”是什么意思,先王治国,是希望民富国强,自己能永垂青史,,这就是“成功名”。“千里”是人们对良马的要求,只要能日行千里,并不在乎“骐骥”的名分。这样猜想,“成功名”的意思就明白了,即先王并不追求与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 文言文阅读中的“难”往往在于没有想到,并不是不可解:通过合理推测,问题就不难理解了。“疑”往往是没有把握,通过前后印证、互相启发,疑问就会消失。 六、整体把握、全面认识 对内容的整体把握首先要做到分清主次,一篇或一段文章,或许涉及不止一两个人物,提及不止一两个事件,表述不止一层意思等等。这时,就常常有轻重之分,主宾之别。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主要是宏观地概括、提炼,形成“本文写的是什么”的初步认识;第二步,结合具体题目解决相关的具体的问题,即由文章定句意,由句意定词意,这时即使是猜读一般也不会离谱;第三步,个别问题的突破终究还是为理解全篇服务的,从局部再到整体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分析综合,可以在许多细节上补充完善最

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 高三 2013-09-24 10:54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二、方法探究及典例: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贾凤英 一、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文言文的考点 2.归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 3.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分析 三、教学方法 对月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归纳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归纳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思路,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学生结合以往作的练习归纳文言文考点: 1. 实词的解释 2. 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的把握 3.文意的把握 4. 句子的翻译(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等) (二)例举月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错误。 1.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并不见留。 只吸纳家世清白的女子,那些长得美貌、漂亮的女子并没有被留下来。 2.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 名门旺族的子女,很多都穿着很低俗且不漂亮的衣服来掩饰自己的相貌。 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人亦莫能加也。 王朴性情刚毅果断,又看见书信给了世宗,凡是他想干的,当时没有感到困难的。 可是没有人超过他。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不认为管仲有多么贤能,却认为鲍叔多么能了解人。 5.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刚好赶上到俊臣所管辖的地方,看守的人一路奔走,就在帛上写了几句,放在他

的衣服中。 教师归纳出现错误的原因: 1.望文生义; 2.句式错误; 3.重复啰嗦; 4.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三)文言文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扩补换调删(四)技巧点拨: 1、如何筛选与整合信息? (1)预读文意题,以“题”悟意。 (2)初读选文,整体感知。圈点勾划,以“文”会意(筛选信息)(3)锁定区域,准确比照。抓住歧点,综合分析(整合信息) (学生结合曾经做过的题来解释) 2、命题人设置误项时的几个常见角度(第6题)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事迹张冠李戴; ⑶时空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学生结合模拟试卷1-5中的第6题加以分析) (五)练习巩固 其一:(《高考模拟试卷之六》第二大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4.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表现王彦章忠义正直的一组是() 6.对原谅有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翻译句子: (1)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 (2)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学生回答,教师告知正确答案,学生进行自测评定,分析错误的原因)提示:实词(采分点)——不肖、俟、诛、谢

2020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讲考点分析文言文考点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 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 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 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 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

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核按钮336页) 1、文言文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壁有瑕,请指示王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文言文阅读 教案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读一读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及祖父、父亲等人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有以下这些要素:1.时间 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绍兴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绍兴三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如“甲子”“乙卯”“丙寅”“壬辰”“癸丑”等等。 2.地点 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太守”。 3.官职 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 “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所做的事一般也会有所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 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 特别要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2)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