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并接着快速融入全球经济,拥有以国内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体制将日益重要。依照中国金融机构的现状,采纳货币政策的现代原则,我们提出了一套建议,以期指导新货币体制的运作。特不地,我们建议中国人民银行(PBC)在政府的正式战略指导下,以及金融业进行最低限度改革(使中国银行系统稳健应对利率浮动)的情况下,采取明确的长期的低通货膨胀目标,并进行独立操作。我们认为,将货币政策锚定在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上将是人民银行限制通货膨胀预期最可靠的方式,如此能使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对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治理和监控将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接着发挥有效作用,然而货币目标可不能是一个良好的独立的名义锚。

关键词: 汇率弹性,通货膨胀目标,金融业改革

I. 导言和概览

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展和日益市场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需要肩负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确保稳定、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尽管更深的结构性改革可能是长

期增长的关键决定因素,但货币政策在为改革落地生根制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受制于一些困难的约束条件,包括固定的汇率体制、不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许多的制度缺陷。保持实际弹性有限的汇率体制使经济暴露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重

大风险之中。当局差不多明确表示,将逐渐使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弹性。

向灵活汇率体制转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需要货币政策采纳一个新的名义锚和相关的战略。在本文中,我们的方案是中国应该将低通货膨胀作为新的名义锚。此外,我们认为,鉴于通货膨胀目标的相对优势和维持固定汇率所伴随的潜在问题,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迅速采纳那个新的名义锚。

来自全世界不管是先进工业经济依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

验和理论表明,将低通货膨胀作为要紧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使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宏观经济冲击的情况下稳定国内通货膨胀和

就业的最可靠的方式。通货膨胀目标能调节生产力增长的波动,并适应货币或信贷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这些差不多上一个进展中经济需要考虑的因素。它有容易传导的优点。

我们不是倡导一个成熟的通货膨胀目标体制(full-fledged inflation targeting regime),尽管这能够作为一个有用的长期目标。关于像中国如此一个在错综复杂的状况下承担重大转变的经济体而言,有效运行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体制将存在许多障

碍。我们的方法关于可预见的以后更有用,同时它将带来正式通货膨胀目标所拥有的多数益处。

那个以低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的框架能与人民银行更广泛的职责相协调吗?我们的回答是,恰恰是通过提供低通货膨胀目标如此一个坚决和可靠的名义锚,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对整体宏观经济稳定做出最佳贡献,并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增长和金融稳定。其中首要的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独立性。我们认为,人民银行在当前拥有更广泛的独立性并不是全然问题所在,全然问题是中国政府要明确支持低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

将低通货膨胀作为有效的名义锚需要做些什么?汇率的弹性无疑是以国内目标为导向的独立货币政策的先决条件。然而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本身难以解决问题。实际上首要问题是金融体制改革,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来阻碍经济活动的。

中国的国有银行体系长期受制于政府的贷款指令。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提高银行业的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在改善银行监督和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中国的银行离高度商业化的金融实体还差得远。

只是,我们认为,在中国进行能使其采纳以低通货膨胀作为名义锚的独立货币政策的最低程度的金融业改革和调整是可行的且令人期待的。这些改革将旨在给予人民银行对其资产负债表

充分的操纵权,以便中央银行能完全针对货币政策目标治理银行预备金。改革和调整还需要确保银行能够承受为了稳定宏观经济和保持物价稳定,利率进行必要的浮动所带来的金融压力。我们认为今后数年改革能够到位以达到这些目标,并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建议还有另外三个特征。首先,它给货币政策操作方法的连续性留下了空间。人民银行能够接着其现有的操作,并在支持性改革到位时,逐渐采取步骤来追求独立货币政策。其次,在现有的条件下,向通货膨胀目标的转变将是无缝式的,因为它仅涉及锁定当前的低通货膨胀率。第三,采纳有效的独立货币政策将促进各种具有自身内在利益的改革。例如,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稳定将推动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此外,新的政策体制将促使统计基础进行必要的改进,从而强化公共部门的透明度,并鼓舞更好地沟通政策意图。

本文中,我们的要紧目标是提供概念化的方案,立即低通货膨胀作为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名义锚。因此有许多重要的实际细节需要设计,包括通货膨胀目标的适当水平和目标范围幅度、沟通目标的最佳方法、通货膨胀的适当测量方法等等。除了从分析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外,我们将细节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II. 将低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

近年来,通货膨胀目标——一个明显的或隐含的长期通货膨

胀率范围并承认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优先目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实际货币政策的要紧名义锚出现。我们开始先回忆通货膨胀目标与另外两个要紧名义锚——固定名义汇率和货币增长目标相比的优点。

A. 可选名义锚的劣势

固定名义汇率体制从国外引入名义锚。当名义汇率固定时,交易商品市场上的套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随着国内货币盯住的那些货币的国家联动(随时刻平均而言)。假如这些国家锁定其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国内通货膨胀也就能专门好地锁定。否则,固定汇率制就引进了国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波动性。

即便国外通货膨胀平均来讲保持在低位,固定汇率依旧迫使国内政策制定者同意两个选择——要么国内利率紧跟国外利率,要么本国必须对私人国际资本流淌强加操纵以试图不受干扰。每一种选择都有问题。首先,假如国内和国外商业周期所处的时期不同,那么本国可能周期性地引入造成动荡的利率政策行为。其次,资本管制尽管能够使国内利率略微独立于国外利率,然而资本管制阻碍了私人国际资本的有效流淌。而且以国内就业和通货膨胀目标为指导的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能够导致问题的蓄积或如何处理累计外汇储备的问题,后者会威胁到汇率体制本身的

生存能力。1[1]此外,一旦固定汇率体制的生存能力遇到了问题,针对固定汇率的预期回报将使得该体制容易受到不稳定的投机

性资本流淌的侵扰,到那时则难以用资本管制来阻止。

基于所有上述缘故,固定汇率体制在实际中往往专门脆弱,即便有资本管制的支持;因此固定的名义汇率差不多证实是货币政策不可靠的名义锚(参见Obstfeld和Rogoff, 1995)。

假如货币增长目标作为名义锚会如何呢?因为长期而言货

币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高度相关,在金融体系不太发达、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不太可靠的国家,存款、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目标仍然能在稳定通货膨胀中发挥有用的操作作用。然而,进展中经济体尤其容易受金融创新的阻碍,而金融创新可能极大地削弱货币总量与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关系。而且,为了适应潜在的产出增长和趋势速度的变化,进而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目标必须随时调整。因此,货币增长目标本身不能构成通货膨胀预期的一个稳定的锚。

B. 采取不同锚的国家的经验

许多国家长期采纳固定汇率可能基于下述事实:可选的以国内为导向的名义锚——货币增长或通货膨胀目标——要求中央

银行有充分的独立操作能力来可靠地治理名义锚,并有稳健的财

政政策和汇率弹性支持名义锚。在宏观经济波动性以往专门高的进展中国家,固定汇率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能够确认的和容易传导的名义锚,那个锚一直被当作是政策制定者的一种有用的承诺机制。

但是,随着固定汇率选择开始被看作是难以为继的,更多国家选择了努力打造基础以支持可靠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做法。

其他国家,包括许多采纳不同形式的通货膨胀目标的新兴市场和进展中经济体,一般都有着类似的正面经验。特不是一些拥有固定汇率体制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了某种形式的通货膨胀目标。此外,大量和越来越多的正式经验主义文献对可选货币框架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表现的研究发觉实际上都普遍支持通货膨胀目标。2[2]比如,Mishkin和 Schmidt-Hebbel (2005)一个重要发觉是:一旦一个国家差不多充分制止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目标保持稳定,那么通货膨胀目标的收益就更大。

III.货币政策锁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

我们现在简单总结货币政策锁定可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

稳定物价的差不多原则:货币政策的现代理论指出,在其具

有核心垄断竞争力的公司中,产品价格的确定是在边际生产成本(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加价,可能随着时刻进展能使利润最大化。公司只在相关于其利润最大化水平,需求和成本状况可能显著和持久地压缩或提高加价幅度时才考虑变动产品价格。比如,当强劲的总需求增加了资源利用的强度,从而造成工资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价格上涨时,公司就会考虑提高产品价格。当疲软的总需求造成公司放松资源利用,并因此降低相关于价格的工资和原材料成本时,公司就会考虑降低产品价格。

这种推理产生了稳定物价的差不多原则:锁定持续的低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必须操纵总需求,以便生产成本(工资和原材料成本)能以目标通货膨胀率上涨——那么公司就能以目标通货膨胀率提高产品价格,因为他们相信如此做将使实际价格涨幅保持在利润最大化的涨幅上。

稳定就业:上述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则有着重要的含义,即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还稳定了就业。缘故如下:首先——在通货膨胀率稳定的经济中,公司平均而言必须保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否则随着公司试图恢复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实际通货膨胀将偏离目标通货膨胀。其次——在货币政策支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的经济体中,其操作就如同公司自身通过灵活和持续地调整产品价格维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一样。第三——目标通货膨胀因而促使实际产出符合潜在产出,即在完全弹性的价格环境下由供给因素决定的总产出水平。第四——这种推理意

味着锁定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就业的最佳周期稳定性(Goodfriend 和King, 1997;Woodford 2003)。

这几点暗示着,即使是那些要紧关怀就业稳定性的人也能支持货币政策的低通货膨胀目标。然而它们还有着重要的含意:货币政策能够做得最好的是稳定通货膨胀;它不应被用于抵消由于生产力和阻碍总供给的其他因素的冲击带来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

这种推理假设所有的商品差不多上由垄断竞争的公司所生产的,其价格具有相对的粘性。实际中,重要的产品如石油和食品是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生产并交易的,在该市场上,对供需的冲击会直接阻碍总体通货膨胀。为了稳定总体通货膨胀,抵御对弹性价格部门的正面冲击,货币政策必须压制总需求,阻止总体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但这将使粘性价格部门的价格涨幅提高并产生产出缺口。

因此,短期内关于弹性价格部门受到的冲击,货币政策大概要面对如何平衡通货膨胀和就业波动的问题。然而,那个问题只在中央银行盯住总体通货膨胀目标时才出现。货币政策完全能够建立一个名义锚,盯住低核心通货膨胀目标。在本例中,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将不包括石油和食品价格。当核心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时,一国能够针对石油和食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做出调整,而核心通货膨胀和就业都保持稳定。因此,相比总体通货膨胀目标,这将是一个更稳定的名义锚,尤其在中短期作为通货膨胀预

期的一个更好的锚。此外,稳定核心通货膨胀和同意其他价格调整将使经济运行更像价格有弹性的经济。

适应生产力增长:任何生产力增长率要都要与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相协调。道理如下:随着时刻进展,生产成本的增长率是工资膨胀率减劳动力的生产力增长率。当实际的价格涨幅稳定在利润最大化的涨幅上时,公司情愿以工资膨胀率减劳动力生产力增长率后的比率来提高产品价格。对劳动力的竞争倾向随时刻进展以劳动力生产力增长率加通货膨胀调整来提高平均工资。因此,随着时刻变化,任何生产力增长率与保持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比率和平均目标通货膨胀率差不多上一致的。

关于像中国如此快速进展中的国家,名义锚适应潜在高度变化的高生产力增长的能力是重要的。上述讨论预示着中国的货币政策能够并应该保持一个低通货膨胀目标,即便生产力增长在相对宽的范围内波动。

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恐慌:通货膨胀目标除了上述的直接好处之外,它还能通过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间接改善宏观经济表现。公众关于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不完全信任使得经济体容易受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心理波动的阻碍,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恐慌。3[3]例如,长期债券利率急

剧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恐慌多次破坏了美国经济的稳定性。此外,它们能够由不受中央银行操纵的事件所触发。

是什么使通货膨胀恐慌和通货紧缩恐慌带来了不稳定?通货膨胀恐慌表明中央银行陷入困境。对恐慌视而不见会加大公众对中央银行信守低通货膨胀承诺的怀疑。然而,要恢复维持低通货膨胀的可信度,中央银行可能需要大力紧缩货币政策以削弱总需求、放缓工资增长并提高价格涨幅,使其高于保持利润最大化的涨幅,以抵消公司提高价格的倾向。换言之,当面临通货膨胀恐慌时,为了确保通货膨胀可不能攀升到失去操纵,中央银行可能需要冒着出现突如其来的衰退的风险,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

通货紧缩恐慌同样苦恼。原则上,通过刺激需求和再度压缩相对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涨幅,货币政策是能够抵御通货紧缩恐慌的。然而,通货紧缩恐慌涉及一个不同的可信度问题——在通货紧缩得到阻止之前利率政策在零界限附近固定不动的概率,以及在零界限附近中央银行可能不愿或不能用非传统货币政策来抵御通货紧缩的概率。此外,零界限上的政策真空可能会助长欠考虑的财政政策行为。例如政府可能求助于预算外政策(如反竞争手段)来支持专门产业的工资或价格。这种行为会大幅降低潜在的GDP。对潜在产出的威胁恶化了通货紧缩恐慌,它会降低以后的收入预期,引起家庭和公司缩减当前支出,进而降低劳动力需求、降低工资并进一步提升价格涨幅。因此,通货紧缩恐慌也是棘手的,像通货膨胀恐慌一样,它也可能导致衰退的延长。

维持低通货膨胀可信度的重要性:上述讨论清晰地讲明通货膨胀目标的效力严峻依靠中央银行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所具有的权力、意愿和能力的可信度。对可信度的依靠既是一个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也是一个优点。讲它是一个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是因为,锁定低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体制,需要大量的制度支持来保证中央银行保持低通货膨胀的承诺的可信度。此外,国家必须实施可能以后可不能需要或寻求通货膨胀式融资(inflationary finance)的财政政策体制。

然而,一旦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可靠的制度支持建立起来,对可信度的依靠确实是一种优点。假如公众相信中央银行有权力和余地使用货币政策来保持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那么公司将倾向于将价格调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因为他们认为实际价格涨幅对利润最大化的涨幅的偏离是临时的。换言之,公司会相信,假如需要,这种偏离将专门快被货币政策行为所逆转。因此,低通货膨胀的可信度在专门大程度上往往是自我强化的。可信度为中央银行赢得了时刻,用以识不和对抗威胁物价稳定的因素。如此,通货膨胀恐慌和通货紧缩恐慌就不太可能发生。

IV. 独立货币政策的制度支持

需要有许多制度前提来支持中央银行的操作程序,从而使其能够追求以低通货膨胀为目标的独立货币政策。

战略指导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必须享有执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有权力和意愿使用政策

2007-2010年历年货币政策

2007-2010年历年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

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央行: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提出,下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或收紧 自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入篮至今,人民币不断贬值,甚至打响7.0保卫战。正值人民币大幅贬值之际,加上PPI快速回升,2017 年货币政策或面临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昨日美元一度突破102,创十三年半新高,自11月9日特朗普 获胜以来,美元已涨逾5%。随着美元大涨,除了人民币大幅贬值外,印度卢比、土耳其里拉、菲律宾比索等新兴市场货币均纷纷惨烈下跌。 其中,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均创历史新低。为了应对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土耳其央行周四意外宣布加息,将基准回购利率 上调50个基点至8%,隔夜贷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5%,随后土 耳其里拉短线拉涨近400点。 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认为,相对其他国家通过加息应对货币贬值,中国或面临货币政策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虽然中国央行维持2.25%的7天逆回购利率没有变,但实际上市 场的回购利率是不断上行的,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未来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仍将面临边际上的收紧压力。 另外,屈庆预计11月CPI同比小幅回升至2.2%,PPI或环比继 续上升,对应PPI同比将大幅回升至2.5%左右,明显超出市场预期。 那么,货币政策究竟更关注CPI还是PPI? 屈庆称,自2012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更注重PPI。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去的周期当中,CPI和PPI 的变化较为同步,很难判断央行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更侧重CPI还是PPI,或是两者兼顾。但是在2012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CPI波动并不明显,PPI的持续负增长无疑是推动央行货币政策持续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 156 金融文摘 FINANCIAL DIGEST 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 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金 融 政 策 改革开放时期 我国历年货币政策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摘自新华财经)

对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权威介绍

U.S. Monetary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his sit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U.S. monetary policy as it is currently conducted by answering a series of questions: U.S.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all kind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people make in this country—whether to get a loan to buy a new house or car or to start up a company, whether to expand a business by investing in a new plant or equipment, and whether to put savings in a bank, in bonds, or in the stock market, for example. Furthermore, because the U.S. is the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its monetary policy also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ffects on other countries. The obj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to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as reflected in such factors as inflation, economic output, and employment. It works by affecting demand across the economy—that is, people's and firms' willingness to spend on goods and services. While most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the fiscal policy tools that affect demand—such as taxes and government spending—many are less familiar with monetary policy and its tools. Monetary policy is conduct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e nation's central bank, and it influences demand mainly by raising and lowering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1. How is the Federal Reserve structured?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alled the Fed, for short) is the nation's central bank. It was established by an Act of Congress in 1913 and consists of the seven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 in Washington, D.C., and twelve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Banks (see the map;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Fed's overall responsibilities, see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and Functions).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

1、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货币政策走向: 2005年—2016年间我国基本上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2005年—2016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以上是国家常用的基本货币政策操作措施,同时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005—2006年,我国采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2008年—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201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实施效果评价: A、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率仍有待提高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工具失效,2007年-2008年央行下调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并不明显。2010年10月、12月上调基金率,但抑制不了物价的上涨。但我国不断坚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在现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应提高其利用率。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 利率机制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也影响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C、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够 当前,全球经济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经济变化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保持货币政策松紧的灵活性,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美元这个强势货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由于美联储加息或降息而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因此,应对各种政策工具进行互补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的多变性。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 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 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 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综述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综述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多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单一目标体系,即只盯住通货膨胀。周小川曾表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属于多目标体系。宋国青认为“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CPI仍然偏高,难以期望货币政策显著放松”,所以稳定通胀仍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因此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其效力是否有效的发挥要着重看其是否能使物价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还是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的上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剧了社会紧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府一直在用积极的经济政策加以调控,近期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长期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从2010年初一直到2011年8月CPI涨幅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央银行先后5次上调基准利率、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收效不大,即使之后CPI有所下降,同2010年之前相比仍然较高。截至2011年7月末,CPI涨幅已达6.5%,为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人民自身生活质量下降,也威胁着我国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健的

增长有着不利影响,因此,这一经济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为抑制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我国在2010至2012年之间大量使用货币政策手段,从2008年底之后,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有大幅上升调整。尽管我国不断采取紧缩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减少,但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和预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控经济的效果明显不强。 所以找出问题的根源,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希望能找到现有货币政策有效性不佳的原因并提出更加合理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方法。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胡艳艳,耿菲(2010)选取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产出以及物价指标为变量,从实证的角度肯定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贷款规模已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信贷渠道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贡献在逐步削弱。并得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影响物价、长期内影响产出的结论。张兵(2010)以中国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水平作为一个系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货币供应量依然是中央银行调控通货膨胀的合适目标变量。宋保庆(2012)采用HP滤波法从物价稳定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物价的影响都十分明显,且货币供应量M1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货币供应量M2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总体而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在清华大学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七十三分钟的演讲中,周小川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切分点,阐述了各国的货币政策前后不同以及出现的新名词,通过穿插评论的方式向台下听众详解相关名称的由来,同时引申提出中国在下一步改革开放中,人民银行所要做的事情。 周小川:货币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我就用一个这样的方式将新名词串联起来,然后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从演变的过程来说,我会讲到一些国际情况,其中会夹杂着对国内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发展演变过程一些评论。 我们说危机以前和危机发生以后,货币政策框架有很多新的变化、新的名词,如数量宽松货币政策、零下界、前瞻性指引等内容。我想说我们既不是研究性也不是普及性的讲演,我想把这些新的概念串联起来。 首先,危机以来,货币政策的目标出现复杂化。在危机之前,有二十多年时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保持低通胀,即通货膨胀目标论。而且是越简单越好,这样大家的理解、与央行的沟通越好,使得效果越好。所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央行制定一个目标—通货膨胀,一个利率—政策利率。 但是后来发现情况变得复杂。总的来讲,应对未来的复杂形式,央行制定了更多的货币政策目标。例如美联储将目标定为保持低通胀和充分就业。也有很多国家制定了很多不同的目标。 总之单一的目标,对应对危机略显不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是四目标:低通胀、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创造适度的就业机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就是说中国已开始实行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的多目标,有些人评论认为第二个、三个目标有可能比较重叠。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不是100%的准确。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各个国家的做法不同。有的国家认为,如果你是已经采纳了自由浮动的汇率机制后,国际收支平衡不是太重要的目标,央行可以不管理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国际收支平衡是我们一个非常难对付的要点。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