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7页

大众传播心理学7页
大众传播心理学7页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论述(35)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的人本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是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它以“以人为本”为宗旨,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看到了人的心理和人的本质具有的一致性。

我们的社会没有止步于生产时代,而是向大消费时代逐渐发展进步,在大消费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需求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以往所没有的巨大关注度,媒体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不仅对这种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放大作用。在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里,人作为被传播的对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这种以人为本渐渐成为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但是,由于传媒业的剧烈竞争,一些媒体难逃欲望陷阱,在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过度强调被报道人物的某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基本需要。违背了“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意和精神。“伪人本主义”不仅欺骗和伤害受众,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更有甚者,威胁社会安稳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建议如下:

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没有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新闻就没有存在性可言。以煽动受众情绪,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夸大、歪曲、捏造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但会误导受众,还使媒体自己失去公信力,给社会带来严

重的负面影响。例如,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后经查实改版整版的是苹果手机广告,是摆拍的虚拟新闻。“如此摆拍”会登在头版头条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图片真实性要求懵然无知,误导和伤害受众的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形象。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防止“伪人本主义”的基础。

2、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遵循客观事实,单凭主观臆想,追求新闻效应,炒作新闻的做法都会离“伪人本主义”越来越近。例如,2007年7月15日,江西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专题节目《为什么这样对她》,报道中六岁的丁香小慧在病床上狂吐血,身上多处淤血青紫。在镜头里,小孩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在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下,“史上最恶毒后妈虐童事件”被广泛传播。但是,医院对小慧进行全面检查之后发现小孩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症,身上的伤并非后妈虐待所致。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媒体对该后妈的报道有失客观,对小孩的后妈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新闻真相终于大白,小慧的后妈得到了平反。但是,这则虚假新闻给小孩家庭带来了伤害,同时也伤害了社会大众的感情,媒体的信誉也遭受了损失。所以,媒体在介入时间报道中应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坚持公平,公正。

3、传者对受者应“以人为本”。媒介“舞台”要以百姓唱主角。媒介内容以人为本,不单单关注领导,明星,要观照百姓,反映最平凡的“小人物”以百姓利益选择热点、焦点,关怀百姓,弘扬百姓,对被报道者怀有人文精神,善待生命,保护被报道者的隐私权,关注人的多层次需求等。

4、媒体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和行业道德自律。新闻伦理学上有个名词为“侵扰悲痛”指记者在意外不幸发生后,侵扰一些因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伤亡者),以致给受害者亲属带来心理,人格等的伤害。在“长春婴儿死亡案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传媒工作者在报道中,把婴儿的死亡照片放到报道中,这对孩子的亲属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二度伤害。由此可见,传媒工作者具有人文修养和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为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必不可缺的品质。

二、论述(30)

传媒工作者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为什么?

1、首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现代化社会,人际关系密切,信息交流广泛。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并用思想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的发生、变化和效应。所以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自身及其工作对象的心理。

而新闻工作本来就是与成千上万的人打交道的,是一种沟通信息的工作。要搞好新闻工作,不能不了解与研究报道对象、读者及记者自身的心理与社会心理。

2、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

对象等多个方面,它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反映人们相互之间越吸引,心理上距离越疏远,则反映双方越缺乏吸引力。新闻工作者很多时候要与人“套近乎”,也就是要增加人际

吸引力。因而,传媒工作者需要心理学知识。

3、传媒工作者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一)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新闻传播工作具有特殊性,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活动家。这样的工作性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懂得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必须对人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学习传播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在新闻报道的各种样式里,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也许是难度最大的两个。调查性报道——批评性内容,危险高,考验记者的勇气人物报道考验记者的综合能力。人性如此复杂多变,出于自我防护的天性,受访者时常会做选择性发言,其话语的真假虚实,实在很难辨析。如果采访记者的资历太浅,社会经验不足,不仅很难做到平等对话、获得受访者的尊重,也无从了解受访者的真实内心世界

(二)、学习传播心理学,自觉地调控自我的心态

(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4、从新闻理论或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大多属于职业道

德、思想修养或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而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心理实质的问题。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与他们的神经系统、脑的质量、与他们的各种心理素质是直接相关的。

三、论述(35)

运用心理学分析近期的传媒事件或媒介事件。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2007年7月自考消费心理学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消费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针对文明消费,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理沟通应当是() A.相互的B.多方面的 C.有效的D.深层次的 2.隐蔽性拒绝购买的主导原因是() A.心理性原因B.生理性原因 C.政策性原因D.环境性原因 3.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是() A.传统性B.现代性 C.周期性D.差异性 4.就一般情况而言,消费流行具有() A.3个发展阶段B.4个发展阶段 C.5个发展阶段D.6个发展阶段 5.经营日用品的商店辐射半径通常是在() A.100米以内B.300米以内 C.500米以内D.1000米以内 6.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 C.个性D.能力 7.进城农民工在选购商品时首先关心的商品功能是() A.美观性B.科学性 C.实用性D.时尚性 8.消费者对新产品安全舒适的要求是() A.简单的B.双重的 C.单一的D.不明确的 1

9.以冲动型消费行为为主的消费者,其气质特征是() A.多血质B.胆汁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10.消费者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化与消费者行为的个性化是() A.同时存在的B.没有关系的 C.互相排斥的D.相互包含的 11.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保存经验,并运用这些经验改变或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 ()A.学习B.记忆 C.注意D.需要 12.针对大众消费,经营者应采取的策略是() A.文明消费策略B.文明沟通策略 C.心理沟通策略D.心理适应策略 13.对于经营者而言,消费习惯中蕴藏着() A.企业活力B.企业生命 C.很大风险D.很大利润 14.商场橱窗陈列的商品大多是() A.滞销产品B.打折商品 C.畅销商品D.重点促销商品 15.盲目和冲动的消费行动是() A.由意志决定的行动B.缺乏意志的行动 C.有目的的行动D.有计划的行动 16.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相比,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A.思想反应B.行为反应 C.不自觉反应D.自觉反应 17.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心理需求越强烈,该商品价格的调节作用越() A.强B.弱 C.真实D.隐蔽 18.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处理,并采取一定措施,以便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 2

营销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教程文件

期末考试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小题一分)。 1. 营销研究人员将一幅绘有一家庭主妇面对各种罐头食品陈列架的图片出示给被试者,要求其说出图中主妇的购买想法。这一做法运用了营销心理学研究的哪种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投射法 2.()是指消费者将由外部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其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的过程。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味觉 3.听觉的瞬时记忆在4秒钟~5秒钟以下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期记忆 C.中期记忆 D.长期记忆 4.买菜、做饭属于哪种购买行为? A.目标行为 B.目标导向行为 C.间接行为 D.直接行为 5.影响家庭购买决策类型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对特定产品的介入程度和产品特点两个方面。 A.个人特征 B.夫妻角色与家庭购买决策 C.产品因素 D.角色分配 6. 由于刺激因素造成的错觉,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高一些,消费者会觉得便宜;有的产品绝对价格相对低一些,消费者会觉得很贵。这反映了消费者价格心理的哪一特征()。 A.习惯性 B.倾向性 C.敏感性 D.感受性 7.()是影响其定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品定价的依据。 A.产品成本 B.定价目标 C.商品市场供应状况 D.市场竞争 8.“杯装奶茶开创者,连续六年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七亿多杯,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这是“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词,这一则广告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定位心理()。 A.抢先定位心理 B.目标消费 C.强化定位心理 D.补隙定位心理 9. 洗衣机从半自动发展为全自动,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A.使用舒适 B.操作便利 C.符合审美情趣 D.表现个性 10.江苏红豆制衣集团以“红豆”做商标,突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示了睹物思人、情谊深重的浓厚感情色彩,从而在众多的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红豆”商标最能体现品牌设计的哪一原则()。 A.品牌设计要个性鲜明、富于特色 B.品牌设计要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 C.品牌的设计应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相协调 D.符合法律,尊重习俗,避免禁忌

传播心理学资料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消费心理学》试卷(含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卷(一)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 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湛师(岭师)大众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

湛师(岭师)大众传播心理学期末作业 1、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概念 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伪人本主义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的加剧,在名利欲望的驱使下,一些媒体盲目地追求社会轰动性,在一切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际上却违背了“人本主义”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要求,同时也偏离了新闻传播的主旨和本意。这就是“伪人本主义”现象。这种报道不仅导致了受众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偏移,还断送了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甚至妨碍社会稳定和良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应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首先,应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在报道中,不能为了煽动受众的情绪,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而故意夸大或捏造新闻事实,误导受众。失去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依据,新闻也就没有了价值,也就不能称其为“新闻”了。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让自己的媒体失去公信力,而且让受众产生受骗和被愚弄的感

觉,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中新网作者邓悦刘小青2007年4月16日发表的《美枪击案凶手认定为中国留学生》这一假新闻,然而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凶手的身份水落石出――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事后查明,美国地方小报《芝加哥太阳时报》才是“枪手是中国留学生”报道的始作俑者,正是该报的专栏女作家迈克尔?斯尼德(Michael Sneed),尽管随后该网站就删除了这篇报道,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还是辗转得到了原文这篇假新闻。这严重地有损中国人形象并令中国人义愤填膺,中新网发布的关于“枪击事件的凶手是24岁中国人”的新闻不是自己的采访,通篇翻译,却署名中新网记者,信源没有仔细核实,并且也没有说明信源出处。网友说,作为一个国家级通讯社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难以原谅。由此可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防止“伪人本主义”的奠基和基础。 其次,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该遵守客观事实,要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观想象。但有些媒体在报道中一味追求传播效果,甚至不惜炒作新闻,抛弃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报道中的人本主义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从而陷入了“伪人本主义”。例如2010年缝肛门事件的报道,媒体主观性的偏向了陈默夫妇一方的立场进行报道,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事件的扭曲认识,记者没有经过核实事件的真相再发表新闻,于是媒体的主观报道影响受众价值观,最终对助产士张吉荣造成莫大的精神困扰,违背了“人本主义”原则。综观“缝肛门事件”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论述。 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关于人本主义,百度百科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本主义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一切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和衡量标准。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到安全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多层次特点。与此相对应,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和最常见、是实用的报道角度。但是随着媒介间竞争的加剧,在名利的驱使下,一些误导公众价值取向,降低公众审美情趣的报道屡见报端,这种表面上关心人的“人文主义”报道,实际上陷入了“伪人文主义的泥潭”。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伪人本主义呢”? 1,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前几年的“杨丽娟事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杨丽娟疯狂追星,为了去香港见刘德华一面,他的父亲卖肾,当到达香港会见无果后,杨父跳海自杀,一时间,

杨丽娟母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个别媒体为了独家新闻,出钱让杨丽娟母女住宾馆,条件是其他媒体采访必须经过他们同意。还有的媒体出钱让杨家去香港,促成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这种策划出来的新闻有什么真实,客观可言。在大家开始反思并且批评杨丽娟的疯狂行为时,媒体又从她身边一个一个的离开,带着口诛笔伐离开。“你们利用完我,就一个个离开了。”杨丽娟如是说。在对待当事人上,媒体占上风,对杨丽娟无公平可言,其实,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加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修养和行业的道德自律。杨武案发生之后,媒体把杨武妻子遭深圳联防队员杨某强暴的视频放在各大网站的视频版头条,各种评论新闻接踵而至,说杨武是最窝囊的老公,最懦弱的男人。一家报纸的标题竟打出“伤杨武,你怎么不去死!”在一阵阵的骂声中,我们应该沉下心来思考,杨武也是个受害者,如果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谁会让自己的老婆受这样的侮辱。媒体把视频放到网上,又去杨武家里采访,让她的妻子一遍遍回忆那些能引起大众感官刺激的细节,这根八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没有媒体去采访那个联防队员,是怕被“强暴”吗?为什么没人去发现联防制度的弊端,联防队员的角色怎么从安民变成了扰民?媒体这样做是同情了弱者,还是成了恶人的帮凶?这种对当事人的二度伤害,体现了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者人文修养,人文关怀,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欠缺。 二,论述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一部电影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1)定义: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研究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汇报、测验法。 (3)缺点:①否定遗传的作用;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 (1)特点 ①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强调认知因素,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 ③强调观察学习,认为许多行为都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来的,特别重视榜样的重要性; ④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2)问题 无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试图用自我效能的群体效应起到改变落后社会现实的作用。3、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环境会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亦会决定环境。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像信念及期望。而人的认知结构(信念及期望)又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会改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这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 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 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实践表明:传

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 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4)“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3,现状 1)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传受者心里的实质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

信源信息受传者媒介,大众传播研究对象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媒介世界: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传受者心里特点:观念性、主观性、能动性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 神经生物论生物论,行为主义论(斯金纳)行为论,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人本主义论()来哟解释*现象论,认知论 1、社会化: 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且通过社会文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合在社会生活的过程。 2、反向社会化 所谓的反向社会化是指“青年的一代向年老的一代传授知识”,亦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向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传授社会变化的知识”。也称“文化反哺”3、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调控原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他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调整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而进行学习。 4、榜样 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一般只被认作人的行为,其实很多有代表性的,值得被推广的社会事件(希望工程基层选举)某种观念(奉献精神环保意识)某些风气(班风校风厂风市风等)也可以被视为榜样 5、学习的延迟性 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对象在经过观察学习后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延迟在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的。 6、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形成新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 7、强化 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刺激物则为强化物 8、间接强化 间接强化又叫替代性强化,是指受者通过媒介所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性即替代性的强化。 9、受者认知图式的层次性 受者认知图式的层次性是指受者认知图式按其表征事物内涵的深浅,含量的多少,由低到高逐次排列组合形成阶梯递进的网络,并以整合的知识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 10、受者认知图式的可塑性 可塑性即可变性,受者已有的图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受者必须补充或深化已有的认知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