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评课Microsoft Word 文档

《鸽巢问题》评课Microsoft Word 文档

《鸽巢问题一》评课稿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王少艳老师的《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王少艳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通过抢椅子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王少艳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4根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课前老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学完鸽巢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不足之处:王少艳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微小的细节中语言略显不够精炼,板书也需要再提高。

鸽巢问题说课稿(正式)

《鸽巢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 你们现在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鸽巢问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应用它可以使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的解决。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例2: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通过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去解决。 二、说学情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为鸽巢原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因此要真正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在“说理”中体会“鸽巢原理”的简单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和讲授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 学法: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方面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设计四个环节: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认识——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扑克牌玩魔术游戏,取出大王和小王,任意请5位同学抽牌,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 5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 第二环节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鸽巢问题》说课稿

《鸽巢问题》说课稿 许岭碎石小学朱仁大 一、说教材 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即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抽屉原理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1。 例1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例1呈现的是2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例1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等实践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至少”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鸽巢问题观课报告

《鸽巢问题》观课感 当第一次看到《鸽巢问题》这个课题时,我很困惑:什么是鸽巢问题?这么难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吗?我搜集学习了很多资料,文中对“鸽巢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对“鸽巢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终于理出了头绪。鸽巢问题是教给我们一种思考方法,也就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思考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最不利”。王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王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本节课开始就设计了“抢凳子”游戏来导入新课,4个同学抢坐3把椅子的游戏,激发兴趣,启迪思考。借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智与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取之于生活范例,揭露现象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总有什么至少怎么样”的说法,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如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学习中,

把5支笔放入4个杯子学习中等,都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巢问题”,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鸽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三、活动导学,化难为简。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参与式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全员参与,学得兴趣盎然。王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都带领学生看活动要求,操作目标明确,学生在操作中,有事做,有话说,有思维的火花在碰撞。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王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鸽巢问题》说课稿

《鸽巢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例1、例2. 一、说教材 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抽屉原理”最先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鸽巢原理”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学学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模型思

想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三、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鸽巢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我想学生都会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但我想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学法是: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通过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鸽巢问题评课稿

《鸽巢原理》评课稿 王亚平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王老师这节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他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刘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刘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刘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简单 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笔筒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王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用视觉获取知识的优势。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

鸽巢问题评课稿

鸽巢问题评课稿 鸽巢问题评课稿 了铺垫 二、注重自主合作培养探究意识 本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经历了命题、验证、推理的应用过程。 1、采用列举法。把3支铅笔放到2个笔筒,怎样摆放?学生的摆放、说理、到老师的演示初步感知了鸽巢原理。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再到4支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恰到好处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鸽巢原理。 2、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学生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8个苹果放到7个鸽巢等推理验证。教师关注了“鸽巢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鸽巢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 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采用比较教学。通过例1例2的比较,实质就是物体比鸽巢多1和物体比鸽巢多几倍或更多的比较。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

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例 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鸽巢里,看每个鸽巢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鸽巢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鸽巢原理”。 4、注重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鸽巢原理”来解释,课前抢凳子,扑克魔术。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鸽巢原理” 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抽扑克牌游戏、班级有多少个同年同月生的人数等等,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 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三、注重说理训练培养逻辑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与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并能用精确的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和推理的过程”的问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 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5 《鸽巢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鸽巢问题》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鸽巢问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应用它可以使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的解决。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去解决。 说学情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为鸽巢原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因此要真正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在“说理”中体会“鸽巢原理”的简单应用。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讲授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 学法: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方面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说教学过程 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设计四个环节: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认识——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的开始我设计了5个同学抢坐4把椅子的游戏,激发兴趣,启迪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总有什么至少怎么样”的说法,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第二环节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初识原理 出示例1,把4支铅笔放在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笔。为什么?我先启发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用枚举法来验证。先独立思考: 1.可以怎么放? 2.共有几种不同摆法? 3.你是怎样比较得到至少数的? 小组内交流,汇报验证过程。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我利用课件再现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总有”和“至少”的理解。重点理解“至少”,是从放笔最多的笔筒中比较出至少数。以此突破难点。 接着优化验证方法,启发不用一一枚举,用假设法直接得到至少数。叙述分的过程,引出平均分和平均分的算式。 顺向思考,把6支笔放到5个笔筒里呢?把10支笔放到9个笔筒里呢?把100支笔放到99个笔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时学生有的认为是商+1,有的认为是商加余数。 最后设疑,如果余数不是1 ,那么这个至少数会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结合课件的形象展示,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由最后的质疑在学生心中产生冲突,把探究引向深入。】活动二,深入探究,完善原理 借助“7只鸽子飞入5个鸽巢”来解决余数不是1的情况,从而完善对原理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云鹤镇中心小学夏春林 数学广角的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表演魔术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在上课开始我就说: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想参与这个游戏的请举手。同学们踊跃参加,然后叫举手的两组同学上台抽牌。同学们发现抽的牌中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接着引出了课题。相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游戏虽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二、活动中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等方式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列举法适用于数字较小时,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应用范围广,假设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三、通过练习,解释应用 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从扑克牌中去掉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18张,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的。任意抽出20张,至少有几张是数字相同的。把红白两种球各10个放在同一个盒子里,要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至少要摸出几个球?(3个球),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一个是红色的,至少要摸出多少个球?(11个球)。15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中,至少有()只鸽子飞回同一个鸽舍,为什么?教会学生用算式来说明理由,简洁明了,因为15÷4=4……3 4+1=5,所以15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总有5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笼。六年级4班由67个同学,总有多少个同学的属相相同?学校有367个同学,总有各位同学同一天过生日?练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承接课前谈话内容,直接揭示课题。 二、经历过程,构建模型。 (一)研究“4个小球任意放进3个抽屉”存在的现象。 1.出示结论:4个小球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2个小球。 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让学生用长方形代替抽屉,用圆代替小球画一画,看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3.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观察每种放法,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找到每种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抽屉,然后从最多数里找最少数,发现不管哪种放法,都能从里面找到这样的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有2个小球。从而理解并证明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小球”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研究“5个小球任意放进4个抽屉”存在的现象,找到求至少数的简便方法。 1.猜测: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猜一猜:把5个小球放进4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个小球? 2.验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先画出不同的放法。然后观察分析每种放法, 1 / 3

2020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鸽巢原理例1》 说课稿

鸽巢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8页例1及做一做。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就课时划分而言,《鸽巢问题》的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我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在《鸽巢问题》中,“总有”、“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而且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鸽巢问题(二),才能灵活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性目标:初步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问题”的含义,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性目标: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性目标: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鸽巢问题一观课报告

《鸽巢问题》观课报告 这次研修中,我认真聆听学习了济南师范天桥附属学校六年级张丽张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遵循“学习新知的最好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中探索、发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能放‘商+1’个物体”的原理”。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张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张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张老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你们当中肯定有2张同花色的牌”,张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张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具,探究例1:把4只小白鸽放进3个鸽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只小白鸽。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

述: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鸽子比鸽巢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只小白鸽”。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张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广角最大的特点,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张老师在这节课上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思想。提出猜测:在鸽子数比鸽巢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一个鸽巢至少放有2只小白鸽。学生先用摆一摆的操作验证,再用算式验证其他例子的猜测。“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随着新知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4、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张老师通过生活中扑克牌游戏引入新知学习,把把小白鸽放进鸽巢的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设计了不同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鸽巢原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鸽巢问题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鸽巢问题》 《鸽巢问题》的实质就是《抽屉原理》,也有些教材把这个问题的命名为《抽屉原理》,首先我认为要合理地确定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是如何实施教学环节。 我认为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鸽巢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判断谁是鸽,谁是巢,或者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在如何实施教学环节上,我觉得就按照三维目标中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来进行。因为,当下流行对一堂课的评价往往是侧重于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要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那么这节课就要求老师要备好实物教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去完成问题的操作与探究,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从而实现第一维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因此,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是实现好这一节课的关键。那么实施这一课的过程中,方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只起引导辅助作用,这个好实现。但是要让这堂课能上得生动出彩的话,老师在语言和组织形式上还得想点子出新招,力求让这节课能生动,我想这就能算上一堂好课。以前我们所听的优质课中给我感觉就是,在能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前提下,尽量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有序有效,教学中有那么一到两个亮点,这就足以让这节课成为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说课稿

年级《鸽巢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一课时68、69页例1、例2.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有3处不好理解的地方:1)“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3)把什么看作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 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六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公开课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 朱小姜松 一、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4、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 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例如,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367名学生中,至少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要把三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两个苹果。这样的道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因此,“鸽巢问题”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今年是2016年,很多预言家都曾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可是没能成真,他们的预言准确 吗?知道吗?姜老师也是一位预言家,你不信?请你在纸上写三位你的好朋友的名字,我预言你的三位好朋友中至少有两位是同性,对不对?我还能预言我们全班34位同学,总有一个月份至少有3位同学出生(学生起立验证)。 2、你想不想当一名预言家?谁来试试?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大小王,还剩下52张,任意抽取5张牌,谁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本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是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人)。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论。因此,“鸽巢问题”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鸽巢原理”的变式很多,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此类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鸽巢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能不能将这个问题同“鸽巢原理”结合起来,是本次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六下《鸽巢问题》说课稿

《鸽巢问题》说课稿 新华路小学张雅文 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一课时68页的例1。 一、说教材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有3处不好理解的地方:1)“总有”“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3)把什么看作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建模过程。 教学难点:将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转化成深刻的数学原理。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想本节课能让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际操作,培养他们抽象、逻辑推理,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实践操作法、讲授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你摆我猜”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抽屉原理。这个游戏设置的目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鸽巢问题”的解决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笔筒。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师: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理论依据就是“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类问题。(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出示目标 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 2、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3、找出“鸽巢问题”的解决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三、学习例1 1、思考: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 “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2、自学数学书P68例1,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2)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枝铅笔。为什么? 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平均分) 小结: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进2只铅笔。 (4)认识“鸽巢问题” 像上面的问题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在这里,4支铅笔是要分放的物体,就相当于4只“鸽子”,“3个笔筒”就相当于3个“鸽巢”或“抽屉”,把此问题用“鸽巢问题”的言语描述就是把4只鸽子放进3个笼子,总有1个笼子里至少有2只鸽子。 这里“总有”指的是“一定有”或“肯定有”的意思;而“至少”指的是最少,即在所有的方法中,放的鸽子最多的那个“笼子”里鸽子“最少”的个数。 (5)做一做: A、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B、实验小学六(1)班第一小组一共13位同学,一定至少有2名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原理1:把n+1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里(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小结: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铅笔;如果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3,那么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数量多,就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四、学习例2 思考:(1)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为什么呢?(2)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书呢? 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六年级《鸽巢问题》说课稿

六年级《鸽巢问题》说课稿 六年级《鸽巢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一课时68、69页例1、例2.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有3处不好理解的地方:1)“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2)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3)把什么看作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 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六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扑克牌”游戏,体验不管怎么抽,总有同一花色的牌至少有2张。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我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抽屉原理》说课稿

抽屉原理说课稿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 【设计理念】 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4.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