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摘要】综述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内容主要为肛管的改良、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及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等。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关键词】儿童;保留灌肠;护理;综述文献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保留灌肠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现就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肛管的改良

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观察难度大。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鉴此,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4个侧孔,孔直径2.0 mm,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管径细、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

2 灌肠管插入的深度

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10 cm[4],也有报道为10~12 cm[]或10~15 cm[]。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 cm。刘敏等[11]将90例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10 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B组(~15.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2],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 min以上,显效时间短,无效率降低(16.6%);C组(~2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说明肛管插入15~20 cm效果最好。

3 灌肠液的选择

3.1 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13]。据报道,灌肠液38.0℃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12]。若用于降温,灌肠液的温度应为28.0~32.0℃[1]。若患儿体温高于38.5℃,则用室温下或4.0℃的灌

肠液灌肠降温[4]。灌肠液传统的保温方法是将药液浸泡在温开水中加热,此法在天冷时升温太慢,且不宜保温。而采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保温,保持药液能以38.0℃的恒温灌肠,操作简单,效果好。

3.2 灌肠液种类

3.2.1 高热及高热惊厥:①高热患儿。高热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正盛邪实、邪正相争的表现。近年来,用中药煎剂或合剂给患儿灌肠退热取得显著疗效。如大黄煎水为85例高热患儿行保留灌肠,1 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72.9%,2 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100%[9],且体温不再反弹。又如取柴胡20 g、青蒿20 g、大黄20 g、野菊花20 g、钩藤15 g、芒硝30 g、白茅根30 g、竹叶10 g、甘草10 g配制成浓缩液,对外感发热的181例患儿,先予100~200 ml清洁灌肠,5 min左右排便后臀部抬高10 cm,再予20~50 ml高位保留灌肠,2~3次/d,结果总有效率为88.2%[14]。刘爱敏[15]自拟热速停为高热症患儿灌肠,即取热速停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浓缩至100 ml,分装入灌肠袋内,每袋20 ml;患儿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继用热速停高位保留灌肠,取得显著效果。以上3剂中药灌肠液,均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②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常用10%水合氯醛灌肠,该药液吸收后,肝脏、肾脏都能将它还原成三氯乙醇,该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很强,催眠作用快,一般20 min内发挥药效,使患儿产生生理性睡眠,醒后无嗜睡及头晕[16]。镇静效果与口服给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哭闹呛咳和呕吐发生率比较,灌肠组显著低于口服组(P<0.01)[17],灌肠法优于口服法。

3.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面红耳赤、咳嗽、气喘、咽部充血等。俞建等[18]应用柴芩清热微型灌肠剂(由柴胡、黄芩、细辛3味药组成)给4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保留灌肠,有效率达93.0%。赵德满等[19]自拟祛感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 ml,板蓝根注射液2 ml,生理盐水5 ml,维生素C 0.5 g等混合而成)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保留灌肠,1次/d,体温39.0℃以上持续不退者可每12小时1次,若细菌性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阴虚内热而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不宜用本法。此方具有解热镇痛、凉血解毒、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效,结果总有效率93.6%。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常用抗生素静脉输液,上述2种灌肠液的运用,效果显著,减少和避免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3.2.3 肺炎、咳喘症:①肺炎。朱盛国等[20]自拟肺炎栓剂(组方:麻黄5 g,桂枝5 g,杏仁10 g,厚朴10 g,半夏10 g,细辛3 g,熟附子5 g,椒目10 g,黄芩10 g,象贝母10 g,知母10 g,黑白丑10 g,槟榔10 g,侧柏叶10 g,礞石滚痰丸6 g,生甘草5 g,上述药水煎2次,反复过滤,浓缩成100 ml,制成10支栓剂,每支含10 ml药液)为30例肺炎患儿灌肠,结果总有效率达90.0%。②咳喘症。高幼琴等[21]自拟清肺泄痰猴枣汤为咳喘症患儿灌肠,有效率为98.0%。袁水花[8]自拟麻杏石甘汤为64例热症咳嗽患儿灌肠,总有效率达95.4%。肺炎和咳喘症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在行西药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灌肠,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2.4 肠炎:王艳新等[22]将黄连素10~15 mg/(kg·d),研碎后用生理盐水5~10 ml 溶解后对50例腹泻患儿行保留灌肠,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李华等[23]用必奇(主要成分是蒙脱石)加黄连素为腹泻患儿保留灌肠,也取得显著效果。李洪丽等[24]应用贝飞达联合思密达为26例腹泻患儿灌肠,总有效率达80.8%。贝飞达主要含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活菌,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疾病,尤其对抗生素应用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更有效[25]。思密达重要成分为蒙脱石,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膜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26],二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患部,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3.2.5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主要在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灌肠可以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胡喜华[27]用大蒜煎液(大蒜捣碎成混合液,用纱布过滤去渣;甲泼尼龙片50 mg研末;与呋喃唑酮1.0 g,2%普鲁卡因10 ml混合)为1例痢疾患儿保留灌肠,每次20~30 ml,1次/d,结果灌肠1次后,患儿腹痛减轻,安静入睡,3 d

后大便正常。张茂香[28]用加味白头翁汤(组方:白头翁15 g,黄连12 g,黄柏12 g,木香10 g,甘草10 g,水煎浓缩至500 ml)为90例菌痢患儿保留灌肠,30~50 ml/次,2次/d。唐娟等[7]用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25例,全部治愈。随着痢疾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强,常用抗生素的疗效渐减。上述结果表明,为菌痢患儿行中药或中药加西药保留灌肠,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应用抗生素。且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虽可累及结肠,但以乙状结肠与直肠病变最显著,所以采用中药或中药加西药保留灌肠,可使高浓度的药物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较快地发挥作用。

4 灌肠前后的体位

小儿保留灌肠一般取侧卧、俯卧位或抱侧、抱俯位[29]、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膝胸卧位[30]。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较低水平,液体可顺利进入结肠,使灌肠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且肛门位置高,便于保留灌肠液。灌肠结束后,迅速将导管拔出,并将患儿肛周臀部皮肤、肌肉向肛门处捏紧,让患儿保持原位或平卧、侧卧、抱侧位,然后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以免灌肠液过早排出。

在儿科临床中,中西药灌肠用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肠道黏膜给药可将药物通过肠黏膜转运入大循环而起到全身给药作用,既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病原对机体的损害,又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酸的破坏作用。药代动力学表明,黏膜给药的峰浓度比口服高3~10倍,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5~9倍,与静脉给药相似。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通透性高,故吸收率明显较成人高,因而能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药物保留灌肠不仅避免了小儿静脉穿刺和服药的痛苦,又可避免苦寒药损伤中焦脾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秀云,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9.

[2[ 刘玉华,卜秀芹.小儿灌肠管的改良与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

[3[ 李翠萍,王淑静.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05,23(2):146. [4[ 陈玉敏.2种早产儿灌肠法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5[ 王爱英,杨云波.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65.

[6[ 陈海燕,谭启明.气囊导尿管用于小儿灌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12(3):15.

[7[ 唐娟,黄静屏.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

志,2001,23(12):31.

[8[ 袁水花.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小儿热症咳喘64例[J[.江西中医药,1996,(增刊

[9[ 陈义春.大黄煎液灌肠治疗小儿高热8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4,11(3):237.

[10[王秀坤,田力.银翘散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

坛,2001,16(1):39.

[11[刘敏,崔锦美,刘素梅,等.小儿灌肠不同深度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04,20(6B):44.

[12[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1999,14(4):239.

[13[夏雪梅,苏冬梅.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4[李向红.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

[15[刘爱敏.热速停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症10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1):39.

[16[杨远霞,林明色,胡穗曦,等.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用于眼科患儿制动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

[17[白静娴,袁玉莲,袁新可.不同途径运用水合氯醛镇静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

志,2005,20(13):40.

[18[俞建,时毓民,汪永红.柴芩清热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上感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1):

[19[赵德满,杨华有.“祛感液”灌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78例[J[.上海中医药杂

志,1996,(4):28.

[20[朱盛国,唐为勇,周飞.“肺炎栓剂”治疗小儿肺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9):11.

[21[高幼琴,陈中明,徐婕.清肺泻痰猴枣汤灌肠治疗小儿咳喘症9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1,(3):

[22[王艳新,岳红梅.黄连素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27(3):211.

[23[李华,张兰先,邹瑾瑜.必奇加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

志,2004,19(13):58.

[24[李洪丽,李华秀.贝飞达联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7):1841.

[25[王玲,孙汝惠,蔡虹蔚.活菌制剂治疗30例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4):

[26[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58.

[27[胡喜华.大蒜煎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的施护体会[J[.当代护士

[28[张茂香.加味白头翁汤治疗小儿菌痢18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1,(1):45.

[29[王超琴,卢献柯,郑玉萍.小儿保留灌肠法的探讨[J[.中原医刊,1997,24(2):3.

[30[王云霞,屈清荣,马继红.尿便失禁患儿清洁灌肠的体位与插入深度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1因小儿腹泻来得快,病情急,患儿精神差、烦躁、哭闹不安。首先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由于腹泻,幼儿出现食欲不振、哭闹、烦躁,家长们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且因家长们缺乏医学知识,对灌肠疗法比较陌生,不知所措,担心灌肠的效果,担心患儿不舒适、疼痛,担心治疗过程中配合不好会导致灌肠失败而增加患儿的痛苦等。在灌肠前,护士应轻声细语安抚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运用沟通技巧,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灌肠的方法、目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教会他们配合的方法,做好灌肠前准备工作,同时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解除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按时完成治疗。灌肠后,正确向患家属讲解捏臀及抬高臀部的方法、保持时间及注意事项,与患者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灌肠液温度适宜,不要过凉,以防加重腹泻;选择粗细适宜的导管,太细容易使导管脱出,太粗使患儿不舒适;掌握好深度及压力,使灌肠一次成功,减轻患儿的痛苦,并让患儿家属尽量配合使灌肠液在肠内保持的时间在15~30分钟,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灌肠过程中患儿出现便意,嘱家属将患儿臀部抬高,并捏紧臀部,同时降低压力。灌肠时保持室温在20~16摄氏度左右,不要过多暴露患儿,以防着凉。操作时,用石腊油润滑导管,让家长们尽量配合,摆好患儿姿势,易于导管插入,并防止导管脱出,注意边操作边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1.3.3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和量,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脱水征,有无酸中毒及低钾、低钙等水电酸碱紊乱,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做床边交接班,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准确无误的记录。 1.3.4臀部护理:由于患儿腹泻次数增多,应勤换尿布,做到一湿即换。便后用清水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的发生。若有红臀,局部涂油膏或麻油,减少刺激。口腔护理:呕吐患儿应多喝含碳酸氢钠开水,防止发生鹅口疮。如有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涂抹,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以防病从口人。适当给患儿增加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在治疗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等量的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伴严重呕吐者需暂禁食4~6小时,腹泻次数减少,可由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腹泻停止,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每日加餐1次,共2周;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对疑似病例暂停乳类,可用豆制代用品。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病室整齐干净,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感染性腹泻执行床边隔离,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最后对于有发热的患儿,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时及时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指导多饮水,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1.3.5脱水常是急性腹泻死亡的原因,合理的液体补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①静脉通路的准备:为了保证药物及液体及时用到患儿体内,我们选用留置针,因为腹泻患儿输入的液体大多电解质溶液渗透压高,容易引起血管外渗。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的患儿要求补液速度快,使用留置针可以保证速度。小儿补液时往往躁动不安,留置针可以避免穿破血管。②输液速度根据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临时调整、因人而异”的原则。因小儿病情变化快,脱水、酸中毒表现不明显,小儿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不成熟,若补液过快过多会导致水中毒、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因此,患儿在补液时应密切观察神志、吐泻情况、尿量、皮肤弹性、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1.4疗效判定根据1993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5],显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2结果观察组70例患儿在灌肠前都有紧张、哭闹不合作的反应,其家长们也都有比较紧张、担心、焦虑不安等情绪障碍。经过护士耐心、细致的解释灌肠的

目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全部患儿家长们都配合完成治疗,其中的11例患在灌肠过程中排便,给予重新灌肠一次。2例患儿在灌肠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停止灌肠,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次日再灌,未出现类似现象。观察组显效率86%,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81%。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12.4,P<0.01,差异显著性。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后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下表1:表1 组名显效有效无效实验组86﹪10﹪4﹪对照组60﹪21﹪19﹪3讨论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腹泻的机制有:肠腔内存在大量不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治疗上常以静泳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微生态疗法,使用肠粘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2]。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它具有层纹状结构、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性因子的防御功能[3]。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且经肠道不吸收,减轻了其毒副作用;地塞米松有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的通透性,减少渗出[4]。云南白药有去腐生肌的作用。经以上观察表明,思密达联合抗炎药等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浓度高,对肠粘膜起治疗与保护作用,促进肠病害功能恢复,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

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从灌肠器材、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4方面综述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腹泻;保留灌肠;婴幼儿;护理

Abstract It summarized nursing progress on retention enema for infantile diarrhea cases from aspects of enema equipment,depth of penetration of anal tube,selection of enema liquid,and 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nema.

Key words diarrhea;retention enema;infant;nursing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保留灌肠疗法是儿科治疗措施中非常常用的护理操作,尤其在镇静、止惊、降温及腹泻等方面最常用。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现就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灌肠器材

1.1肛管

传统保留灌肠主要使用橡胶肛管,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观察难度大;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现应用较少。

1.2一次性器材

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个或4个侧孔,孔直径2.0 mm,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

2肛管插入的深度

插管的深浅度直接影响灌肠液保留时间及患儿的舒适感,而灌肠液在肠内留存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 cm。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 cm~10 cm[4],也有报道为10 cm~12 cm[7]或10 cm~15 cm[8,9]。刘敏等[10]将90例1岁~2岁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10 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B组(10 cm~15 cm)肛管

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1],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 min以上,显效时间短,无效率降低(16.6%);C组(15 cm~2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该实验说明肛管插入15 cm~20 cm效果最好。传统保留灌肠法婴幼儿肛管插入深度为10 cm~15 cm,而婴幼儿直肠加肛管全长为10 cm~12 cm,因此灌入药物积聚于直肠内,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当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会引起便意而排便[12]。付艳丽[13]将300例平均年龄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插入20 cm~25 cm,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插入深度为10 cm~15 cm。结果显示,观察组避免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而引起的排便反射,提高了治疗效果。

3灌肠液的选择

3.1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14]。据报道,灌肠液38.0 ℃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12]。若温度低于34 ℃,易引起肠蠕动增强,加速排便反射;温度过高,易加重肠管的充血和渗出[15]。若用于降温,灌肠液的温度应为28.0 ℃~32.0 ℃[1]。若患儿体温高于38.5 ℃,则用室温下或4.0 ℃的灌肠液灌肠降温[4]。也有报道,针对病人直肠温度值加1 ℃~2 ℃来确定中药灌肠液的温度,结果中药灌肠液在病人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比传统方法明显延长[16]。灌肠液传统的保温方法是将药液浸泡在温开水中加热,此法在天冷时升温太慢。而采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保温,保持药液能以38.0 ℃~41.0 ℃的恒温灌肠,操作简单,效果好。

3.2灌肠的速度

速度太快,肠腔快速充盈,直肠压力增高,即引起排便反射。灌肠液的注入速度应以3 min~5 min 20 mL为宜,尤其是腹泻组应以5 min 20 mL的速度注入,使单位时间内灌肠液流入直肠的量减少[17],进入乙状结肠内的灌肠液保留时间延长,以提高治疗效果。

3.3灌肠液的量

肠道是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根据报道,目前临床多数护理学者为腹泻的婴幼儿保留灌肠时,每次灌肠液量多采用20 mL~60 mL。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腹泻患儿保留灌肠液的量以<10 mL为宜,与崔传英[18]报道的一致。腹泻患儿消化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肠黏膜受损,吸收能力下降,肠道易激惹,灌肠液量越大,肠内压力越大,越能刺激直肠排便。灌肠液量少,对肠道压力影响小,灌肠液保留时间较长,因而治疗效果好。

3.4灌肠液种类

王艳新等[19]将小檗碱10 mg/(kg?d)~15 mg/(kg?d),研碎后用生理盐水5mL~10 mL 溶解后对50例腹泻患儿行保留灌肠,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李华等[20]用必奇(主要成分是蒙脱石)加小檗碱为腹泻患儿保留灌肠,也取得显著效果。李洪丽等[21]应用贝飞达联合十六角蒙脱石为26例腹泻患儿灌肠,总有效率达80.8%。贝飞达主要含双歧杆菌、乳杆菌、

肠球菌等活菌,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疾病,尤其对抗生素应用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更有效[22]。十六角蒙脱石重要成分为蒙脱石,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膜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2325],二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患部,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霍新华[26]用清热止泻合剂为小儿秋季腹泻保留灌肠,取得满意效果,诸药合用具有解表退热、燥湿止泻作用,主治湿热泄泻及因肠道感染而致的发热。刘改云等[27]用干扰素配伍十六角蒙脱石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6.7%。干扰素是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①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影响病毒的装配和释放;②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是抗病毒感染中最主要的淋巴因子之一,可直接启动和调节在肠道抗病毒防御机理中有重要作用的杀伤细胞,从而治疗腹泻。闻萍[28]用西咪替丁、十六角蒙脱石保留灌肠佐治小儿秋季腹泻170例,总有效率100%。西咪替丁治疗秋季腹泻的机制,其抵制组胺等炎性递质释放,减轻肠道黏膜炎性水肿,可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氢离子对病损的肠黏膜的刺激,有利于绒毛修复[29],恢复其吸收功能,具有止泻作用。有资料表明,西咪替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广谱抗病毒作用,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感染恢复[30]。西咪替丁、十六角蒙脱石是消化道病原体清除剂,黏膜保护剂,二者合用能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帮助消化道上皮细胞恢复和再生,固定抑制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吸附消化道内气体,同时平衡正常菌群,提高消化道免疫功能。有学者用十六角蒙脱石与山莨菪碱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76例,总有效率达90.79%。山莨菪碱是一种细胞膜保护剂,可减少肠黏膜损伤。更重要的是山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微循环灌流,能促进肠道的血液供应及吸收,促进受损肠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恢复消化吸收功能;可松弛过度活动或痉挛的肠道平滑肌,达到止泻和解痉、止痛的目的[31]。

4灌肠体位

小儿保留灌肠一般取侧卧位、俯卧位或抱侧位、抱俯位[32]、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膝胸卧位[33]。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较低水平,液体可顺利进入结肠,使灌肠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且肛门位置高,便于保留灌肠液。灌肠结束后,迅速将导管拔出并将患儿肛周臀部皮肤、肌肉向肛门处捏紧,让患儿保持原位或平卧、侧卧位、抱侧位,然后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以免灌肠液过早排出。

在儿科临床中,中西药灌肠用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肠道黏膜给药可将药物通过肠黏膜转运入大循环而起到全身给药作用,既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病原对机体的损害,又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酸的破坏作用。药代动力学表明,黏膜给药的峰浓度比口服高3倍~10倍,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5倍~9倍,与静脉给药相似。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通透性高,故吸收率明显较成人高,因而能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药物保留灌肠不仅避免了小儿静脉穿刺和服药的痛苦,又可避免苦寒药损伤中焦脾胃

【参考文献】

[1]李秀云,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9.

[2]刘玉华,卜秀芹.小儿灌肠管的改良与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8):2425.

[3]李翠萍,王淑静.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05,23(2):146.

[4]陈玉敏.2种早产儿灌肠法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3536.

[5]王爱英,杨云波.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65.

[6]陈海燕,谭启明.气囊导尿管用于小儿灌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3):15.

[7]唐娟,黄静屏.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31.

[8]陈义春.大黄煎液灌肠治疗小儿高热8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37.

[9]王秀坤,田力.银翘散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1,16(1):39.

[10]刘敏,崔锦美,刘素梅,等.小儿灌肠不同深度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44.

[11]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1999,14(4):239.

[12]钟国隆.生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0.

[13]付艳丽.2种保留灌肠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比较[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5):56.

[14]夏雪梅,苏冬梅.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011.

[15]刘辉.锡类散保留灌肠辅治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1):74.

[16]杨英,邓连珍,吴晓红,等.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51.

[17]林东平,陈玲红.颠茄合剂对保留灌肠药物肠内存留时间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95.

[18]崔传英.婴幼儿保留灌肠液量与疗效的相关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6):23.

[19]王艳新,岳红梅.黄连素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27(3):211.

[20]李华,张兰先,邹瑾瑜.必奇加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3):58.

[21]李洪丽,李华秀.贝飞达联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7):1841.

[22]王玲,孙汝惠,蔡虹蔚.活菌制剂治疗30例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4):244245.

[2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358.

[24]张红.十六角蒙脱石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增刊2):182.

[25]谢春香,石淑卿.十六角蒙脱石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7B):1841.

[26]霍新华.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J].光明中医,2010,25(8):1505 1506.

[27]刘改云,李葡印,戴炜.干扰素配伍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3):240241.

[28]闻萍.甲氰咪胍、思密达保留灌肠佐治小儿秋季腹泻17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8):10321033.

[29]赵献文,郑继平,程国军,等.更昔洛韦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J].儿科药学杂志,2006,6(12):38.

[30]殷立新,张力辉.老药新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J].新医学,1998,29(2):95.

[31]金姐,张灵恩,陆国平.儿童胃肠功能衰竭[J].小儿急救医学,2002,9(4):245246.

[32]王超琴,卢献柯,郑玉萍.小儿保留灌肠法的探讨[J].中原医刊,1997,24(2):3.

[33]王云霞,屈清荣,马继红.尿便失禁患儿清洁灌肠的体位与插入深度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3.

灌肠操作教案

灌肠法护理技术操作教案

灌肠术护理技术操作讲稿 概念:是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技术,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 排便、排气或由肠道输入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分类: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清洁灌肠,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药液量又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少量不保留灌肠。 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 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如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则为清洁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一、目的 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二、计划 (1)护士准备 (2)病人准备 (3)用物准备 (4)环境准备 三、实施 核对解释 ↓ 安置卧位 ↓ 润管排气 ↓ 插管灌液 ↓ 拔出肛管 ↓ 整理记录 1、评估患者并解释 (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状况、理解配合能力。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1)了解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配合操作。 (2)排尿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

(1)治疗车上层备:一次性灌肠袋一套、肛管、血管钳(或液体调节开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手套,橡胶或塑料单、治疗巾、弯盘、水温计。 (2)治疗车下层备:便器、便器巾。 (3)输液架 (4)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小儿200~500ml。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用4℃。 5、环境准备酌情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患者,保持合适的室温。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 6、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温度适宜。 (2)携物品至患者旁,帮助患者取左侧位,为患者遮挡。 (3)按照要求置入肛管,置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4)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紧肛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内。 (5)灌肠完毕,嘱患者平卧,忍耐5-10分钟后再排便并观察大便性状。 7、指导患者: (1)灌肠过程中,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2)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意外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忌灌肠,为肝昏迷患者灌肠时,禁用肥皂水。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 3、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灌肠后保留30分钟后再排便,排便后30分查体温。 4、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5、灌肠时患者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患者作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6、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五、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维持正常排便习惯的重要性。 2、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维持正常排便。 3、指导患者灌肠时的配合方法。 小量不保留灌肠 一、目的 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2、排除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 二、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并解释 2、患者准备 3、护士准备 4、用物准备:“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甘油50ml 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 180ml。溶液温度为38℃。 5、环境准备 三、操作步骤

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操作步骤】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嘱病员排尿。 2、取左侧卧位,脱裤至膝部,双膝屈曲,使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和治疗巾于臀下,弯盘至臀边。如病员肛门扩约肌失去控制能力者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盆,盖好盖被,勿暴露病员肢体。 3、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厘米,肛管前端涂肥皂水(石蜡油)润滑,放出少量液体于弯盘内,排出管内气体,用止血钳夹紧,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厘米,松开止血钳,固定肛管,使溶液缓缓流入。 4、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必要时拔出检查有无粪块阻塞。如病员有便意,应将灌考试,大收集整理肠筒适当放低,并嘱病员深呼吸,以减轻腹压。 5、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住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员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以上,以利粪便软化。 6、不能下床病员,给予便盆,将卫生纸及信号灯放病员易取处。 7、清理用物,冲洗肛管,放消毒液内浸泡,然后进行清洗和消毒。 8、便毕,协助虚弱病员擦净肛门,取出便盆和橡胶单,治疗巾,整理盖被,开门窗通风,协助病员洗手,卧床休息。 9、在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记录结果。1/E表示灌肠后大便一次;0/E表示灌肠后无大便排出;1,1/E表示自行排便一次,灌肠后又排便一次。 保留灌肠标准操作 (一)目的 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 应用肠道杀菌剂等。 (二)准备质量标准 1、着装整洁。

2、用物 (1)治疗盘内备:注洗器,药杯或量杯盛指定溶液,肛管、温开水,弯盘,卫生纸,橡胶单,治疗巾,肥皂液(石蜡油),血管钳。 (2)肛管型号软硬度合适。 (3)便盆。 (4)病员环境准备完善。 (5)口述常用溶液及温度。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小儿灌肠的注意事项

小儿灌肠的注意事项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排便、排气。也可借输入的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 小儿常用灌肠液:10%水合氯醛、开塞露、蒙脱石散、吲哚美辛、退热方 1、10%水合氯醛常用于MRI检查儿童,MRI检查需要患者制动、安静,由于MRI 检查时间长、噪声大,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仪器陌生,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大多数患儿在清醒状态下,不能配合检查。水合氯醛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通常服药后10?20min患者即可入眠,持续6?8h,醒后无不适感。 2、开塞露是一种润滑剂,其成分主要是由甘油和其他辅助药物组成。临床上 通常运用开塞露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来协助排便。开塞露为缓泻药类非处方药品,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其易于排出。 3、蒙脱石散是很细的粉末,不溶于水,口服或灌肠后能均匀地分布到整个肠 腔表面,可以吸附病原体,使之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还能恢复小肠的正常蠕动,修复被损坏的肠细胞等,所以对急、慢性腹泻都有很好的效果。临床适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思密达蒙脱石散一般是不吸收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导致便秘的发生。由此也可以知道,思密达蒙脱石不存在依赖性。 4、吲哚美辛又名消炎痛,具有显著的清热、消炎、抗风湿作用。吲哚美辛可 有效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而产生解热作用。以消炎痛研细粉末和水保留灌肠,可退高热,以中药水煎制成退热方灌肠,药物可通过肠道直接被吸收,可辅助退高热。 小儿灌肠的注意事项: 1、灌肠前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解释灌肠目的、注意事项,以及物品

浅谈清洁灌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浅谈清洁灌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07-28T14:01:24.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杨苗杨建敏 [导读] 清洁灌肠即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是彻底清除肠道内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手术前做肠道准备。 杨苗杨建敏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清洁灌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灌肠的清洁度对外科手术及手术视野的清晰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可预防盆腔手术时大便排出污染手术区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文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浅析清洁灌肠的注意事项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清洁灌肠;护理措施;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231-02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或由肠道供给药物和营养,以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清洁灌肠即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是彻底清除肠道内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手术前做肠道准备。清洁灌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灌肠的清洁度对外科手术及手术视野的清晰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可预防盆腔手术时大便排出污染手术区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清洁灌肠的因素及对应的护理措施,现对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196例行清洁灌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影响清洁灌肠的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2014年1月至2014年06月196例清洁灌肠患者。其中男113例,女83例。年龄在3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53.3岁。肠镜检查72例,混合痔46例,肛周脓肿39例,肛瘘21例,肛裂18例。灌肠液为0.1%~0.2%的肥皂液,操作方法均遵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操作。 1.2 方法 对选取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病情、饮食情况、年龄、心理因素、肛管的型号材质、肛管的润滑度、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的温度及量、患者的体位、患者的耐受度等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结果 本组196例患者,在操作过程,灌肠液外溢12例;其中插入过浅4例,插入不顺利3例,患者耐受性低5例,体位不适宜4例。通过合理改进,均顺利完成清洁灌肠,未影响手术过程、检查及治疗,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3.讨论 现对以上案例中影响清洁灌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3.1 患者病情及饮食情况 一般情况下,便秘患者较大便正常患者清洁灌肠费力,因便秘患者排便困难,大便量多。质地硬,不容易溶解,与平时饮食情况及排便习惯有关,因此,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勿久蹲,排便时勿看书报及玩手机。灌肠前三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一天进流质饮食,多饮水,以减少大便的生成及软化大便的作用。 3.2 患者的年龄 老年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温度感知觉差,灌肠时液体容易外溢,在灌肠过程中,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听取患者主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速过快、大汗、腹疼剧烈时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主管医生。为小儿患者灌肠时,要多鼓励孩子,消除恐惧心理,增加自信心。 3.3 患者的心理因素 因灌肠要暴露患者的隐私部位,及病痛的折磨,所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羞涩、紧张、恐惧心理,甚至担心灌肠会有副作用。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详细解释灌肠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说明灌肠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及良好的肠道准备对手术的成败有直接的影响等。关心患者,关闭门窗及屏风遮挡患者,保持合适的室温,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保护患者隐私,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心情,如有不适及时告知。 3.4 肛管的材质型号 肛管的材质型号粗硬造成插管时肛门皮肤粘膜损伤,肛门括约肌痉挛,插管困难。在插管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年龄选择合适型号及材质软硬适中的肛管。(成人选用一次性硅胶肛管4.67mm(14F))插管时叮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心情,积极主动配合插管。 3.5 肛管的润滑度 操作前用液体石蜡棉球充分润滑肛管及肛周皮肤,减少肛管对皮肤的摩擦,动作轻柔,不能强行插入。避免造成皮肤粘膜水肿及出血。 3.6 肛管插入深度 肛管插入的深浅直接影响灌肠液的量,插入深度过浅时,因肛门括约肌皮肤敏感,灌肠液刺激时容易产生便意,影响灌肠效果,插管前应排尽管内气体,防止气体进入直肠,顺应肠道解剖,勿用力,以防止损伤粘膜,可缓缓插入2~3cm,待灌肠液流入,肛管变软时再缓缓插入,如插入受阻,可退出少许,旋转后缓缓插入。正确的插入深度是成人7~10cm ,儿童4~7cm。老年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常规插入深度刺激比较敏感的直肠部位,容易引起液体外溢,在操作中采用较细的肛管,插入20cm深度到达乙状结肠部位,可有利于保留液体以充分软化粪便,提高灌肠效果。 3.7 灌肠液的温度及用量 灌肠液温度过低,引起肠道痉挛,腹压增加,影响灌入液体的量,严重者可出现腹疼及肠道出血。临床操作中,严格掌握灌肠液的温

大量不保留灌肠与保留灌肠的区别

大量不保留灌肠术与保留灌肠目的 适用范围 常用灌肠 液大量不保留 解除便秘、缓解腹胀、清洁肠道、协助 降温 便秘、肠胀气、高热、中毒、检查及手 术或分娩前准备 0.5%~1%肥皂水、 0.9%生理盐水 ①肝昏迷: 禁用肥皂水 ②充血性心衰和水钠潴留: 禁用生理盐水一般39~42℃ 降温28~32℃ 中暑4℃ 成人:500~1000ml 小儿:200~500ml (伤寒患者少于500ml) 成人7~10cm

小儿4~7cm 40~60cm (伤寒患者低于30cm) 5~10分钟保留 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 惊厥、失眠、肠道慢性炎症 镇静剂、催眠剂、抗生素溶液和营养液灌肠液的 温度 灌肠液的 剂量39~41℃ 小于200ml 肛管插入 xx 液面距肛门灌肠液在 体内保留 时间 体位左侧卧位15~20cm 低于30cm 1小时以上 臀部抬高10cm

①慢性细菌性痢疾,左侧卧位(病变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 ②阿米巴痢疾,右侧卧位(病变多在回盲部)记录方式灌肠后解便1次:1/E,灌肠后无大便记录:0/E 禁忌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禁忌灌肠 灌肠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暴露患者身体 2.灌肠中途,患者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患者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3.灌肠完毕,嘱不要立即排便,使液体保留5~10分钟 4.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液不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超过肛门 30cm) 5.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且在排便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6.肝昏迷禁用肥皂水灌肠,以防吸收过多的氨,加重肝昏迷 7.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保留灌肠需注意: 1.肠道抗感染以晚上睡眠前灌肠为宜,因为此时活动减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2.臀部抬高是防止药液溢出 3.为保留药液,减少刺激,需肛管细、插入深,注入药液速度慢、量少。 4.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的患者及排便失禁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肠。

护理操作 灌肠技术(含一次性灌肠袋)09.12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工号工作时间学历得分 考核日期监考教师

相关理论知识: 1. 灌肠液的种类和浓度: (1)遵医嘱。 (2)大量不保留灌肠常用0.1~0.2%的肥皂液或生理盐水。 (3)保留灌肠: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时常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4)肝性脑病禁用肥皂液灌肠。 (5)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的病人禁用生理盐水灌肠。 2. 灌肠液的量: (1)不保留灌肠: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 ml ,小儿200~500ml (2)保留灌肠:<200ml 3. 灌肠液的温度: (1)大量不保留灌肠:39~41℃ (2)保留灌肠:38℃ (3)降温:28~32℃ (4)中暑:4℃ 4. 灌肠时的体位: (1)不保留灌肠:一般取左侧卧位,该姿势使乙状结肠、降结肠处于下方,利用重力作用使灌肠液顺利流入;不能自我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卧位。 (2)保留灌肠: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部位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部位多在回盲部,取右侧卧位。 5. 灌肠时肛管插入深度及液面高度: (1)不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7~10cm,一般病人大量不保留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cm。 (2)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15~20cm。 6. 灌肠液保留时间: (1)不保留灌肠:5~10分钟(少量保留10~20分钟)。 (2)保留灌肠:1小时以上。 7. 禁忌证: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 8. 灌肠后记录:灌肠后排便一次记录为1/E,灌肠后无排便记为0/E。 9. 其他: (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不宜作保留灌肠。 (2)肠道抗感染药物以睡前灌入为宜。 (3)灌肠中观察: ①病人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病人张口深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并降低灌肠筒高度或减慢流速。 ②液面不降,可转动肛管。 ③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等立即停止灌肠,处理。 ④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如应用呼吸机等),注意患者的肢体语言,并有意识的进行询问。

小儿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二、评估要点 评估患儿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及耐受程度、肛周皮肤黏膜情况。 三、物品准备 1、治疗盘内:治疗巾内备注洗器及肛管(根据患儿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肛管)、血管钳、弯盘、润滑剂、棉签、卫生纸、一次性防水垫单、水温计、一次性清洁手套、小垫枕、手消毒剂;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10%水合氯醛或者其他抗生素溶液10-20 毫升;温开水2-5毫升; 3、其他:输液架、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酌情备便盆、便盆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 2、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评估患儿,协助患儿先排便。 3、洗手,戴口罩。 4、根据医嘱取灌肠溶液进行配置,测量溶液温度38℃。 5、酌情整理治疗台,再次洗手。 6、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再次核对。 7、协助患儿脱去裤子,取仰卧位,将小垫枕垫于患儿臀下,使

臀部抬高10cm,解开尿布,如无大小便,可用尿布垫在臀部和便盆之间。 8、置垫单于臀下,患儿臀部放于便盆宽边上,双膝屈曲,约束固定患儿,适当遮盖患儿保暖。 9、再次核对,戴手套,注洗器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夹管。 10、润滑灌肠管前端(婴儿 2.5-4cm,幼儿 5-7.5cm)。 11、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将肛管缓缓插入肛门,年长配合患儿指导作深呼吸,置入后固定肛管,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护士一手持肛管,同时观察灌肠液下降速度及患儿情况。注入完毕后再注入温开水 2-5ml。润滑灌肠管前端(婴儿 2.5-4cm,幼儿 5-7.5cm)。 12、抬高肛管尾端,待液体全部注入后,用卫生纸包裹后拔出肛管,清洁肛门。 13、撤出治疗巾及小垫枕,脱去手套。 14、协助患儿平卧,合作患儿嘱尽量忍耐保留药液数分钟后再排便,如果患儿不配合,可用双手夹紧患儿两侧臀部。家长行相关知识宣教。 15、再次核对。协助排便,擦净臀部,取下便盆,包好尿布,整理床单位。 16、核对清理用物,洗手,取口罩,记录。 17、操作速度:完成时间 20 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灌肠过程中,患儿有便意,指导患儿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

浅析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体会

浅析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5-26T11:28:01.6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车玉莹崔莹莹贾丽玲王爽[导读]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及时、有效的护理对于尽早发现肠套叠、保证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7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套叠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在2009年1月~2014年10月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65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或(和)手术前后的护理过程。结果 48 h内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115例复位成功,成功率75.7%;37例转手术治疗,其中有1例空气灌肠复位出现肠穿孔现象;手术治疗共50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对于尽早发现肠套叠、保证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术 小儿肠套叠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小儿急性肠梗阻。2岁以下多见,尤其是4~10个月婴儿更多见。临床上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腹痛、血便、呕吐和腹部肿块等,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造成肠穿孔和肠坏死等并发症,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威胁[1,2]。本科2009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肠套叠患儿165例,现将肠套叠患儿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5例患儿,①年龄分布:男90例,女75例,年龄4个月~6岁,其中2岁以内134例(81.2%);②临床表现:均有阵发性哭闹、腹胀腹泻,伴有呕吐148例,腹胀138例,便血110例,触及腹部肿块95例;③病程:最短的1.5 h,最长的76 h,平均病程1 2.5 h;④确诊方法:所有病例都经过腹部B超或下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1.2.1 空气灌肠复位病程在24~48 h,全身情况良好,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在X光室,实行肠套叠复位治疗,患儿取左侧卧位,用石蜡油润滑气囊导尿管和肛门周围,自肛门气囊导尿管轻轻插入7~10 cm,用20 ml注射器给气囊注入15~20 ml生理盐水,将气囊导尿管卡住肛门。然后进行空气灌肠,先从5~8 kPa压力开始,逐渐增加压力,每次增加的压力为1 kPa。复位时灌肠压力维持在10~14 kPa。对一些难以复位的患儿可重复上述灌肠2~3次。 1.2.2 手术治疗对于确诊比较晚,超过48 h,伴有脱水及中毒,或腹部异常膨胀等,情况比较重的病例,或经空气灌肠复位1~2次后,仍治疗无效的病例,采用剖腹手法复位术或肠切除肠吻合术。 2 结果 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152例患儿中115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成功率75.7%;37例转手术治疗,其中有1例空气灌肠复位出现肠穿孔现象;手术治疗共50例;无一例死亡病例。 3 护理 3.1 灌肠复位前护理 3.1.1 病情观察肠套叠的三大典型临床症状是腹痛、便血和腹部肿块。患儿突然哭闹不安,呈阵发性发作,间隔5~10 min或数分钟,面色苍白或呻吟或烦躁,哭闹后不久呕吐,果酱样便血等表现。由于肠套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患儿又缺乏表达能力,检查时不合作,如果对呕吐,腹泻的患儿的病情不仔细观察,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菌痢。本组病例中有1例因为早期误诊,病程超过72 h失去行空气灌肠复位的机会而直接手术治疗的。因此,对于有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上述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早期诊断、治疗肠套叠。 3.1.2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阵发性哭闹、烦躁不安等,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家属心情焦虑、急躁,迫切要求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护士应主动向家属讲解病情,介绍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的目的、重要性等知识。护理操作时做到稳、准、轻、快、冷静。解除患儿家属心理顾虑,树立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1.3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肠套叠的患儿由于呕吐、腹胀、血便等,极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中毒、休克。所以要用留置针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休克,同时应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等。术前使用阿托品进行解痉,并配合使用镇静剂,可解除回盲部和套鞘部组织水肿痉挛,提高整复成功率[3]。因此术前常规进行肌内注射阿托品痉解治疗,肌内注射巴比妥类药或异丙嗪镇静剂,以免躁动。待其安静后再行空气灌肠复位。 3.2 灌肠复位后的护理 3.2.1 体位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后,腹部肿块消失,患儿很快入睡。在未完全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采取低半卧位体位。 3.2.2 临床观察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空气灌肠复位后正常情况:患儿常常迅速停止哭闹,患儿面色红润,安静进入睡眠状态;腹胀明显好转,腹部触诊原有肿块不再触及,可有少量黑便排出。术后8~24 h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流食。如患儿体温升高,应及时处理,避免因高热惊厥;如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腹胀高度膨胀,有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提示有肠穿孔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本组病例中有1例空气灌肠复位出现肠穿孔现象,就因及时发现,早期手术而未导至严重后果。 3.3 手术后护理 3.3.1 手术后的一般护理①全身麻醉护理: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的变化;持续低流量吸氧。②监测体温变化:术后3~4 d每天测体温4次,如体温38.5℃以内物理降温,如超过38.5℃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③胃肠减压和引流管护理:牢固固定胃管和引流管,保持胃管和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和打折,防止患儿自行拔出。严密观察胃液和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的变化。④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 3.3.2 手术后的腹部观察和护理手术方式:早期病例无肠坏死者,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困难,已有肠坏死者,行肠切除吻合术。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和护理腹部。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一、定义灌肠法: 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 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保留5-10分钟。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插入肛门15-20厘米。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液面离肛门小于30厘米. 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采取右侧卧位,病变部位:回盲部 操作流程 评估-解释-准备用物-核对-体位-抬高臀部,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润滑肛门前端-插管-调整滴数.-拔管-操作后处理。

灌肠技术试题

灌肠技术试题 [A型题] 1.肛管排气一般取: A.右侧卧位 B.半坐卧位 C.左侧卧位 D.强迫卧位 E.头高脚低位 [答案]C 2.对慢性菌痢患者,用2%黄连素溶液灌肠时,下述哪项不妥: A.于晚上睡前灌入 B.药量<200ml C.病人取右侧卧位 D.肛管插入肛门15~20cm长 E.嘱病人保留l小时以上 [答案]C 3.为伤寒患者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时,其灌肠液量及液面与肛门的距离是:A.1000ml,不超过50cm B.1000ml,不超过30cm C.500ml,不超过20cm D.500m1以内,不超过30cm E.500ml以内,不超过40cm [答案]D 4.需行直肠造瘘术者,作肠道准备时应选用下列哪种方式: A.通便灌肠 B.小量不保留灌肠 C.保留灌肠 D.清洁灌肠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 5.需行直肠造瘘术者,灌肠时选用的溶液是: A.“1,2,3”溶液 B.生理盐水 C.温开水 D.50 %硫酸镁 E.第一次用肥皂水,以后用生理盐水 [答案]E 6.需行直肠造瘘术者,灌肠时的溶液温度是:

A.39℃~41℃ B.42℃~43℃ C.28℃~32℃ D.26℃~30℃ E.4℃ [答案]A 7.下列灌肠的卧位正确的是: A.大量不保留灌肠取右侧卧位 B.慢性痢疾患者取右侧卧位 C.阿米巴痢疾患者取右侧卧位 D.清洁灌肠取头高足低位 E.大量不保留灌肠取半坐卧位 [答案]C 8.下列情况可实施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病人是: A.中暑病人 B.心肌梗死病人 C.急腹症病人 D.消化道出血病人 E.妊娠早期病人 [答案]A 9.下列哪些不是大量不保留灌肠的适应症: A.为便秘者软化、清除粪便 B.急腹症病人的肠道准备 C.腹腔手术前的准备 D.分娩者的肠道准备 E.为高热病人降温 [答案]B 10.保留灌肠时,肛管插入肛门长度约: A.7~10cm B.15~20cm C.21~24cm D.10~14cm E.12~14cm [答案]B 11.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时如溶液流入受阻,应采取的措施是:A.拔出肛管 B.可稍转动肛管 C.将肛管往前插入少许 D.嘱患者转换体位

小儿灌肠药物的四种总结

小儿灌肠药物的四种总结 小儿腹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个让医生头疼家长发愁的事。治疗小儿腹泻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辨别病因,根据患儿的年龄,体温,喂养情况,大便性状,发病缓急,发病病程,发病季节,实验室检测,脱水程度,精神状态等思路辨别: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肠道内还是肠道外的,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根据这些病情基本可以确定治疗方案。好多患儿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吃药,或轻度脱水没有达到需要补液的程度而束手无策。灌肠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灌肠在基层卫生院也是独树一帜,用的药物也是五花八门,治疗的疾病更是五花八门。本人搜集了几套灌肠组合,希望对大家有用。 灌肠1号:利福平,治疗菌痢效果很好,抗菌谱涵盖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直达病灶部位,机体吸收少,肝肾副作用小,保留时间很长尿液才会出现粉红色。病情严重的加呋喃唑酮,腹痛加654-2。. 灌肠2号:吡哌酸,鞣酸蛋白,(水样泻改思密达)呕吐加witb6,肠鸣音亢进加654-2,治疗大肠杆菌性肠炎,吡哌酸属二代喹诺酮类,教科书注禁用于18岁以下,本人多年经历也没有发现不良反应,但有癫痫患儿,脱水严重,精神萎靡的患儿为了安全起见也是不用的。 灌肠3号:鞣酸蛋白,思密达,叶酸,654-2,呕出加witb6,病程长加cowitb.适合病毒性肠炎水样便,轻中度脱水的患儿,叶酸具有很好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灌肠4号:婴儿健脾散,叶酸,适合肠消化不良的患儿,配合肠道有益菌口服。保留时间长可能会出现黄色尿液。 以上方法均用生理盐水稀释,根据患儿体重药品和生理盐水确定用量。药量约为每天口服用量的一半。每天两次。灌肠前嘱患儿排便,左手提起患儿脚踝,右手在腹部做逆时针旋转,并转动身体,使药液逆流,延长保留时间。

小儿灌肠用中西药协定处方

小儿灌肠用中西药协定处方(我看了一下,里面18岁以下禁用的氟喹诺酮类的药物都在小儿灌肠处方中出现,严重违背用药原则,家长应该看看) 注意:下列处方只是某些培训班的内容,但是其处方原则大多数严重违规。请网友看过自行斟酌。后果自负。 用西药协定处方 上感佳 速效伤风胶囊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病毒灵片0.1gX6片 维生素C片0.1gX6片 潘生丁片25mgX3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为了较快消除患者的感冒症状,可加入地塞米松片3片) 腹泻停(止泻停) 思密达3gx3袋维生素B1片10mgX6片 强的松片5mgX3片654—2片5mgX3片 吡哌酸片0.25gx3片鞣酸蛋白片0.3gX12片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请注意:炎热天气季节,维生素C片容易变质,可用浙贝母3g代替。特告! 止喘散1号 (止咳散1号或止嗽散1号) 速效伤风胶囊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地塞米松片0.75mgX3片 盐酸异丙嗪片12.5mgX3片 舒喘灵片2.4mgX3片 浙贝母3.5g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适应病程初期的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止喘散2号 (止咳散2号或止嗽散2号) 速效伤风胶囊0.3gX6粒

严迪片75mgX4片 地塞米松片0.75mgX3片 盐酸异丙嗪片12.5mgX3片 舒喘灵片2.4mgX3片 川贝母3.5g 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 适应病程较久的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二常用中药处方及中药药袋的制备 肺炎宁散1号 麻黄3杏仁6生石膏12甘草6款冬花6桑白皮6全瓜蒌15黄芩6海浮石12葶苈子6金银花10连翘6鱼腥草15板兰根15麦冬6茯苓6大枣10浙贝母10 制法:共研细末,用热茶滤纸包装,30g/包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适应症:初期小儿上感、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用法;肺炎宁散一包加水350ml---400ml浸泡10分钟,武火煎开10---20分钟,文火煎熬浓缩至120—130ml过滤取汁,装瓶备用。 肺炎宁散2号 麻黄3杏仁6生石膏12甘草6款冬花6桑白皮6全瓜蒌15黄芩6海浮石12葶苈子6金银花10连翘6鱼腥草15板兰根15麦冬6茯苓6大枣10川贝母10 制法:共研细末,用热茶滤纸包装,30g/包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适应症:恢复期小儿上感、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用法;肺炎宁散一包加水350ml---400ml浸泡10分钟,武火煎开10---20分钟,文火煎熬浓缩至120—130ml过滤取汁,装瓶备用。 香苏感冒散 香附12苏叶10陈皮10藿香15金银花15厚朴10白芷10半夏10桔梗10柴胡10连翘10香薷12 滑石15板兰根15苍术10大枣12甘草10 制法:共研细末,用热茶滤纸包装,30g/包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表化湿宣肺化痰理气和中 适应症:四时感冒不论风寒、风热、夹暑、夹燥皆可,尤以胃肠型感冒、夏令感冒为佳! 用法;香苏感冒散一包加水350ml---400ml,生姜一片浸泡10分钟,武火煎开10---20

中药保留灌肠法

第12章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指将一定量的中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黏膜的吸收和物质交换,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以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一、目标 1.减轻无血运障碍的黏连性、麻痹性、痉挛性肠梗阻或蛔虫粪块堵塞的肠梗阻。 2.通过通利大便排出毒素,用于肠道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 3.镇静、催眠等 二、适应症 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 三、禁忌症 1.人工肝门患者。 2.严重内痔、糜烂性肠梗阻、肛管粘膜炎症、有活动性出血者。 3.严重心衰、恶性高血压患者。 4.结、直肠术后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直肠狭窄的患者慎用或遵医嘱。 5.孕妇禁用或遵医嘱。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4.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5.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30`40cm,滴速60-80滴/分,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6.在每晚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以提高疗效。 7.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8.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的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五、告知 嘱患者深呼吸,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及时通知。 六、操作流程

小儿灌肠

摘要】综述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内容主要为肛管的改良、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及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等。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关键词】儿童;保留灌肠;护理;综述文献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保留灌肠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现就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肛管的改良 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观察难度大。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鉴此,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4个侧孔,孔直径2.0 mm,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管径细、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 2 灌肠管插入的深度 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10 cm[4],也有报道为10~12 cm[]或10~15 cm[]。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 cm。刘敏等[11]将90例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10 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B组(~15.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2],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 min 以上,显效时间短,无效率降低(16.6%);C组(~20 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说明肛管插入15~20 cm效果最好。 3 灌肠液的选择 3.1 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13]。据报道,灌肠液38.0℃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12]。若用于降温,灌肠液的温度应为28.0~32.0℃[1]。若患儿体温高于38.5℃,则用室温下或4.0℃的灌肠液灌肠降温[4]。灌肠液传统的保温方法是将药液浸泡在温开水中加热,此法在天冷时升温太慢,且不宜保温。而采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保温,保持药液能以38.0℃的恒温灌肠,操作简单,效果好。 3.2 灌肠液种类 3.2.1 高热及高热惊厥:①高热患儿。高热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正盛邪实、邪正相争的表现。近年来,用中药煎剂或合剂给患儿灌肠退热取得显著疗效。如大黄煎水为85例高热患儿行保留灌肠,1 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72.9%,2 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100%[9],且体温不再反弹。又如取柴胡20 g、青蒿20 g、大黄20 g、野菊花20 g、钩藤15 g、芒硝30 g、白茅根30 g、竹叶10 g、甘草10 g配制成浓缩液,对外感发热的181例患儿,先予100~200 ml清洁灌肠,5 min左右排便后臀部抬高10 cm,再予20~50 ml高位保留灌肠,2~3次/d,结果总有效率为88.2%[14]。刘爱敏[15]自拟热速停为高热症患儿灌肠,即取热速停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浓缩至100 ml,分装入灌肠袋内,每袋20 ml;患儿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继用热速停高位保留灌肠,取得显著效果。以上3剂中药灌肠液,均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

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9-17T10:23:39.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胡春萍 [导读] 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弹性、尿量、大便性状、次数及量,有无呕吐,观察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的表现。 胡春萍(钦州市钦北区妇幼保健院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目的观察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住院治疗的60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病毒、对症补液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儿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6.7%,实验组有效率96.7%,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护理操作安全简单,且娴熟的操作,护患沟通对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241-02 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本病起病急,进展快,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如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危害患者儿的健康,且本病多合并呕吐,口服困难。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疗效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间住院治疗的60例小儿腹泻患儿,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4岁,发病时间1~3天,大便均为不成形稀烂水便,蛋花汤样,无脓血,5~10次/天,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剂量:1岁以下每次1.5g,1~3岁每次2g,3岁以上每次3g,每天1~2次,加入生理盐水20ml混匀。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大便性状、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1]。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总有效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比较,x2=6.4699, P<0.05,总有效率比较,x2=6.45,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 30 23 6 1 96.7 对照组 30 15 8 7 76.7 3 护理 3.1 饮食护理 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急性期可减少喂奶次数,以减轻患儿胃肠道负担,严重者伴呕吐可暂禁食4~6小时不禁饮,少量多次喂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病情好转后逐渐从流质到半流质,再到软食过渡,忌生冷、油腻及不洁食品。 3.2 保护环境安静、通风,温湿度适宜,温度24~26℃,湿度50~60%。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便盆、生活用品分类消毒,桌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防止交叉感染。 3.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弹性、尿量、大便性状、次数及量,有无呕吐,观察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的表现。 3.4 保留灌肠的护理 3.4.1 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发病突然,对保留灌肠不是很配合,操作前可采取听音乐或用语言、手势等暗示、诱导患儿,使患儿情绪安静,同时应耐心向家属说明保留灌肠的目的及效果,取得患儿家属信任及配合,并协助家长让患儿排净大小便。 3.4.2 操作时的护理 灌肠液温度39~41℃,药液完全溶解后吸入20ml注射器,连接合适的一次性肛管,排气后放在治疗盘中备用。将用物携至患儿床旁,患儿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20度,润滑肛管前端轻轻插入肛门,缓慢推注药液,而后拔出肛管,紧捏双臀防止药液外流,使药液保留20~30分钟。 3.5 臀部护理 由于腹泻频繁,患儿臀部皮肤经常处于大便腐蚀的状态,腹泻时大便呈酸性或碱性,含有大量肠液及消化酶,容易发生肛周皮肤糜烂[2]。应指导家长在患儿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再涂以油类药膏,使用透气好的尿布,禁用爽身粉,若出现糜烂、渗液,可局部吹氧干燥后涂百多邦。 4 讨论 小儿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可使小肠绒毛缩短,破坏粘膜细胞结构,使肠粘膜回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积聚而发生腹泻。 蒙脱石散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