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

【专题名称】小学各科教与学

【专题号】G39

【复印期号】2009年02期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南京)2008年10期第4~7页

【作者简介】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00031)。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差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者提出了难免有错的准经验的或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于是,对学习中“差错”的态度也由纯粹的否定转而倾向于更为理解、包容,并力图去发现其中的积极成分。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我认为,差错是一种教学资源,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尝试、开放探究必然生成比以往教学更多的差错,所以,如何看待差错,怎样运用差错,怎样把课堂学习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就是实施新课程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堂没错会怎样

有一次,笔者去外地参加教研活动,观摩一位老师教学四年级的《设计租车方案》,那节课设计得十分精巧,视角很独特,给我不少启发。课进展得非常“顺畅”,整节课,老师没出一个错,学生也一个错没有。课似看山不喜平。下课后,我私下里问一名男孩:“这节课,你们学过了吗?”那男孩仰头看着我,眼睛里充满着不理解,小声地回答道:“这是第三遍!”那神情似乎在说:“这您还不知道吗!都是这样啊。”

一堂课,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差错,我们首先要怀疑这节课的真实性:是不是第一次讲?是不是作秀?有人可能要说了:“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个错,而且确实是第一遍讲,不是第二遍,更不是第三遍,那又怎么样呢?”如果一节课上学生没有一个错,那请问这样的课还有上的必要吗?可能教学内容已经存在于学生既有发展区内;可能是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在表演——不是没有差错,而是学生的差错没有暴露出来……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在出教室时和进教室时是一样的,我们就应该质疑这节课的有效性与价值。

因此,不管是从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上考察,还是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审视,我们要说:“课堂无错要不得!”我自己上课和听课时,就特别关注课堂上有没有学生真实的差错,出现差错后教师该如何应对。

我们对“差错”的认识

一般而言,错误分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和社会行为中的错误。传统的错误观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更倾向于将错误看作主观故意的行为错误。现代错误观将认知错误和行为错误区别对待,更倾向于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我们这里说的差错主要指互动情境下学生、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

1.学生对“差错”的认识

学生们是怎么看待差错的?课堂上他们愿意暴露自己的差错吗?他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差错?他们又是怎么对待别人差错的?……就“差错观”“课堂学习差错资源化现状”等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42.0%学生认为差错意味着失败,17.4%的学生把差错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值得关注的是,中年级男生和中高年级女生选择耻辱的比例较大,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接近1/3。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差错

的,认为差错便是正确的反面,由差错引起的联想大都是“失败、耻辱”这一类负面的体验。

在调查中发现,当学生发言出错时,67.9%的学生希望通过老师提示自己来发现和纠正;19.2%的学生希望能请求其他同学帮助,12.9%的学生希望老师直接告知答案。

2.我们对“差错”的认识

我们以为,应该把课堂差错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课堂学习差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如果说对某些教学资源而言,有效利用与闲置不用的区别是1与0的差别的话(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不用的后果是浪费了这一资源,等于没有这一资源),那么对错误这一资源而言,则是+1与-1的差别。因为,课堂上的学习错误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给教学带来困难或是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充分地加以利用,则可以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改变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因此,对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应该更为重视。

当我们对差错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差错了。我在课堂上是期待着学生出差错的,我觉得那样才兴奋,才有挑战,才是拷问和提升自己功力的时候,才是到了帮助学生发展的时候。

我的“差错资源化”实践

怎样实现课堂差错资源化?简单地说是通过对课堂中学生的差错作出恰当的反应,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要义主要有六点:(1)尊重学生的劳动;(2)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3)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5)发展学生的反思力;(6)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

错误的品质。在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课堂风格,如何对待差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常常通过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是创造的开始”。我还把有关科学史上差错的书籍借给学生,如《科学失误的故事》(北京出版社)、《科学家与错误》(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数学大师的创造与失误》(天津教育出版社),让学生利用“课前精彩两分钟”轮流演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渐渐明白了要善待差错,作业本上的“×”号,是“此路不通”的路标,更是有待攻克的“碉堡”、加倍努力的“乘号”、资源丰富的“矿藏”。

宽容、接纳学生的差错,并不是要为学生的错误辩解,而是要善意地指出来,请学生来反思,组织同学来解读,教师再加以善解。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但我们的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虚荣的需要,还是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真正的自尊来自于超越了失败的成功。无论学生对还是错,都不作实质性评论,只是连声夸“你真棒!”并不是新课程的真义。对差错的故意“含糊”,是教师的失责。让学生直面差错,学生可能会不好受,但起到的却是醍醐灌顶的功效,会激发学生求真的心向。

不过,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也从来没有全盘的错误,只有老师“吹尽黄沙”,学生才能“始得金”。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我不认同有的学者提出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说法。只有“肯定”和“否定”的都是具体的,学生才能学会正确面对差错,才能更好地对待差错。

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纵容学生不负责任地“草率行事”,不是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护学生创新的激情。苛求正确,无异于给学生戴上“紧箍咒”,于无形中对学生形成压力,导致学生因循守旧,甚至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模仿造假。罗杰斯先生就曾指出,只有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才能创造。

2.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学生探究前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进行十分“到位”乃至“越位”的提示或暗示。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呢?是因为夸美纽斯说过“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错误”,建议教师“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想扫除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让学生顺利地“探究”出结论,还是因为学生沿着老师指引的窄窄的巷道,在不容回旋的空间里一定会得到正确的、老师想要的答案,课就会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运行?是由于我们潜意识中的对学生的不放心、我们好为人师的惯习,还是由于我们对课堂上生成的差错的惧怕,惧怕出乎意料,惧怕处置不当,对自己的专业功力信心不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的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复杂度、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品质和创造型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由此也失去了来自失误和发现的快乐。

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让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而这些是我们过去因为追求“效率”而被压制的东西。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就更应该道法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让学生自由地呼吸,给学生出错的时空。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们总会给学生足够的铺垫:开始是知识的铺垫,先要给学生复习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包括注意点;后来是给学生铺垫转化的方法。但后来我再上这节课时,没有了铺垫,在创设出情景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再顺着学生的猜想组织探究。最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两条相邻的边相乘的孩子叫了起来:“华老师,您误导!”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笑得更加开心。他说我“误导”,有三个条件:一是他有误,二是我导了,三是他醒悟了。因此,我噙着泪花说:“哈哈,我不是误导,而是导误!”(参阅《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3期《“华老师,您误导!”》《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6日第8版《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三:“导误”导出真探究》)

3.让差错显出可贵之处

正确的认识需要得到实践的正面回馈才能成为信念。如果学生知道了差错是有价值的,自己也大胆地犯了错,但最后没有得到尊重,没有看到自己差错的价值,没能看到老师闪光的眼睛,没能看到同学恍然大悟的神情,那么,他就会怀疑自己对错误的认识。

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结论,或者成为建构正确结论的“基石”。那些差错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同学发表了一个有“差错”的意见之后,一只只小手次第举了起来。是同学的“差错”撞击出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同学更快地走向了“正确”。

差错除了具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教育、警醒、陪衬、免疫等功能。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错得好!”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头禅;学生自主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是我课堂上常见的风景。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先前的批评方法,是说:这个苹果有烂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抛掉……此后似乎最好还是添几句,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我们对待学生的差错不也应该这样吗?高明的老师总是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仅有的5%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而后再进一步地回过头来追寻产生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拿出来的“苹果”“烂疤”就会越来越少,自信心和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笔者教学《“我会用计算器吗?”》《认识分数》等课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参阅《人民教育》2005年第19期《教是因为需要教——“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实录》)

差错资源化的原则

我们认为,差错资源化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是现时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非预设的,但总体说来,非预设的一般会更多些。并不是所有的差错都应当作为教学资源利用,也不是所有可以作为资源的差错都要当堂处理,是否当堂利用差错资源,要看是否服从和服务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何提高当堂分析差错资源性质与教学目标相关性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把握差错性质的能力。对教学目标的

认识、把握越具体、越细化,捕捉差错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辨别差错性质的能力越强,临场调控的能力就越强,差错资源化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差错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2.激励性原则

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我有这样的认识: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激励性原则要求我们用“阳光心态”来观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但是,不怕出错,允许犯错,不等于鼓励和提倡犯错,少犯差错仍然是一条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学生在尽最大努力避免出错的前提下所犯的错,才可能最具有教育价值。

3.主体性原则

“解铃还需系铃人。”教师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出错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即让出错者本人通过有意识的监控,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或者通过教师或同伴的部分暗示,从而自己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事实上我们发现,如果教师采用直接纠正的方法,表面上看用时少,但实际往往收效不大。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一方面,这是学生的普遍期望,另一方面,这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而应是一个帮助者。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采取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对个别差错进行自评,对一些普遍差错、典型差错,要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他评与互评,以便调动集体智慧,辨明是非,共同提高。

4.有效性原则

就一节具体的课而言,判断课堂学习差错是否实现了资源化,可以考虑:(1)是否留给了学生真正探究的时空?(2)学生是否敢于敞开表达自己的差错?(3)差错是停留在原有差错的类型、层次上,还是出现新的变化,引起新的思考?(4)差错能否吸引全体师生参与研讨?(5)对差错的处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曾经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道数学题学生做错了,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是做错了。请问:谁笨?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功底不够。因为明白人所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做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我们对待学生的差错,是不能用“粗心”“马虎”等词来打发的。例如,有学生计算出24×3=92,他可能是怎么思考的呢?可能是个位4×3=12,十位2进1等于3,十位3×3=9,所以等于92;也可能3×4=12,2×4=8,8+1=9,所以等于92;还可能是把3和4交换了位置,于是23×4=92。如果我们关于“错”之所以为“错”分析得越深入,那么学生关于“对”之所以为“对”也就认识得越透彻。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学生过去的差错,而且应当矫治学生现在的差错,预防学生未来的差错。为此,我们就应该像医生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差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我们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并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用真正富有生命价值的气息浸润发展着的学生生命。^NU1DA20091028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活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活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各种各样的活动课纷纷上台,有小品、相声、小组合作,课堂是热闹了,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多大的触动,走入了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有的课堂虽然是学生一手策划、主持,但也是课外早有准备,更多的学生则是旁观者;有的课堂环节诸多,丰富多彩,但游离于主题之外……这些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质性效果。那么怎样真正地通过活动,既让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在活动中成长,展现自我风采,演绎精彩的课堂片段? 下面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身边的诱惑》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提高活动型课程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活动课要体现趣味化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活动应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着眼点,因此在方案设计时要体现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 由于此课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稚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荣誉感,所以活动一,诱惑大搜索:我发现,我身边的诱惑有……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赛一赛”快速搜索身边的诱惑,并要求将罗列到的各种诱惑写在卡片上。这个问题一抛出,犹如平静的大海掀起了波澜,因为每个同学对于身边存在的诱惑都有切身的体会,有话可说,为了小组的荣誉,于是各组同学都争先恐后的派代表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又如在大辨析的环节,设计了评选“最佳辩论手”“优胜辩手”等称号,这些竞赛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既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为下环节有效的活动探究奠定了基础,所以以趣味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前提。 二、活动课要体现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之原有,生活之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是课堂教学开展和教学效果有效生成的沃土,所以教学所选内容要来自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 如活动二:诱惑大辨析 在这里笔者以问题为挈入口:1、想一想:不同的诱惑对我们未来的成长又有什么的不同影响?2、说一说:请根据所造成的影响给这些诱惑分分类? 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热烈回应,积极对“我身边的诱惑”进行归类,阐述理由,并对其他组有异议的进行辩驳,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真的象一场辩论会。这时,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社会的了解、知识的掌握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存在难以抵制的诱惑,甚至是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学生就有话可说,就能搜索到老师意料之外的种种诱惑。这样学生切身地交流一些不良的诱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危害,效果远远比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好百倍。课堂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舞台,成了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成了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也掀起了这堂课的高潮。

课堂因你而精彩 袁艳

课堂因你而精彩袁艳 发表时间:2020-01-08T15:42:24.8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作者:袁艳[导读] 悦耳的音乐铃声响起,像无声的命令,把操场上玩得正开心的孩子们立刻召回了教室 湖北省枝江市南岗路小学湖北枝江443200 一、前奏 悦耳的音乐铃声响起,像无声的命令,把操场上玩得正开心的孩子们立刻召回了教室。顿时,喧闹的校园被嘹亮的歌声取代了。这时已是上午第二节课的时间,我和往常一样,夹起教科书和备课表,踩着有节奏的高跟鞋,噔、噔、噔地上楼了。 二、巧设迷局 按教学进度,今天的数学课是一节练习课,练习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我把练习的重点放在“根据给出的条件写比”的指导上,题目是:“甲数和乙数的比是2∶3,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以往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若直接呈现此题,学生一定会被难住的。为了减少自主探究的难度,我特意设计了一道热身题做“搭桥”:甲∶乙=5∶2,乙∶丙=2∶1,甲∶丙=()∶()。PPT刚出示出来不到十秒钟时间,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快嘴”蔡伟杰手举得最高,连喊:“老师,我!我!”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怕别人抢了这个机会,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呗!“好,机会给你,你可要好好把握哦!”我做了个顺手人情,满足了他这个强烈愿望。“甲比丙应等于5比1。因为从条件可以知道,甲是5份,乙是2份,丙只有1份,所以,甲比丙等于5比1。”蔡伟杰一口气说出 了他的想法,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是5比1。”我点点头小结:“由于中间量‘乙’在前后两个比中份数相同,甲与丙的比就很容易知道。如果乙在前后两个比中的份数不相同,又该怎样求甲与丙的比呢?”接着我又出示了下面两道题:②甲∶乙=5∶2,乙∶丙=4∶3,甲∶丙=()∶()。③甲∶乙=2∶3,乙∶丙=4∶5,甲∶丙=()∶()。学生们陷入沉思中……… 三、柳暗花明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还在苦思冥想。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更多的手举起来了……见时机差不多,我叫了暂停,并和孩子们商量:“想说的同学很多,我们请声音最洪亮的黄钦锐同学上台说,你们没意见吧?”孩子们点点头表示同意。“我认为这两题都应该先把中间量“乙”的份数化统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第②题只要将前面那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2就OK了,最后结果是10∶3;而第③题要想份数统一,则要找出前后两个比中乙的份数3份和4份的最小公倍数,就像通分那样,前面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4,变成8∶12,后面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3,变成12∶15……”黄钦锐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缩回去的小手,我心里明白了,他们已认同了黄钦锐的观点,就看我这个“法官”怎样“判决”,个个瞪大眼睛望着我,我做出了一个“√”的手势。“耶!”教室里欢呼声响起,孩子们庆祝自己取得了又一个开门红,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四、锦上添花 一切似乎尘埃落定,我环视教室一周,正准备“收兵”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忽然听见有声音传过来:“老师,这题可不可以这么做?”声音小而发颤,显得那么的不确定、不自信。我循声望去,是她,一个爱独自钻研问题的女孩,名叫杜颖琪。我连忙走过去,接过她呈上来的课堂训练本,将她的计算过程很慎重地写在黑板上,并开始认真地琢磨起来。见我没反应,杜颖琪连忙解释:“我是用您以前给我们讲的‘倍比法’解的。乙原来是3份,后来变成了4份,可见乙扩大了4÷3= 倍。要使比值不变,甲也应扩大倍。甲扩大倍后变成了,那么甲∶丙= ∶5=8∶15。”经她这么一解释,大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啪、啪、啪……”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孩子们什么也没说,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对同伴的赞赏、对同伴的感谢,一切尽在“掌声”中。 五、精彩纷呈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正当孩子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时,“怪才”周梓鑫发言了。也不管不顾老师是否允许,他直接站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甲∶乙=2∶3也可以说甲是乙的,同理乙是丙的,那么甲就是丙的的(就是把前面的乙换成后面的‘丙的’),列式就是× = ,甲是丙的,那么甲就是8,乙就是15,甲与乙的比就是8∶15。”周梓鑫介绍完坐下,我感觉到此刻教室里静得出奇,我瞪大眼睛回望孩子们,从孩子们惊奇的目光中我读出了“惊喜”,读出了“不可思议”,那是佩服的目光。瞧瞧!瞧瞧!多好的想法啊!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大声地问孩子们:“他的这种想法可以吗?”“可以!”孩子们大声回应着,掌声再一次响起…… 六、余音绕梁 本节课,老师出示基本训练题“甲∶乙=3∶2,乙∶丙=2∶1,甲∶丙=()∶()”,意在引导学生在解决后面填空题时,遇到中间量“乙”在前后两个比中的份数不相同,能将题中乙前后的份数化统一来解题。教学中,教师的这一意图基本实现了,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受到“搭桥”题的启发,能按蔡伟杰同学的方法解题。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班上居然还有少数同学想到了将新问题转化成用多种以前学的旧知识来解决,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在这个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再次刷新了老师对学生的认知,不能不令老师对学生刮目相看。是啊,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之间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教师要坚信:课堂上“求同”之时还应“存异”,只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张开“思维的翅膀”尽情放飞,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是随时可以迸射出来的,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也会得到凸显和发展,课堂回报你的会是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课堂也正因如此才绽放出无穷的魅力和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语文科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社会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具艺术情趣的学科。照理,这种对母语的学习,应当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应是最理想的。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违背学生接受心理,泯灭个性想象创造能力,范文陈旧、落伍,整个体例安排上亦不合理,学生、老师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原因很多,但过分地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漠视课堂教学中艺术氛围的营造 是其中问题比较大的一个。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该如何营造?我认为,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情感交流法 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一个教师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譬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

二、动作启示法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明。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语气导航法 听觉信号输入是语文课堂管理信息输入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并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在上课时的问题行为产生迅速的诱导性影响。学生“耳闻”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悟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改正自己的误解行为。 有一位教师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对文中第四节“原来如此!……”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先用饱含感情的语气分析课文,讲解鲁迅先生对烈士担心、关切和惦念的不能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

忠州二小“灵动”课堂模式 一、何为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努力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关注《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教学的新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必须考虑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还应该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既定的模式下灵活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2.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 3.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4.灵活性。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三、“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最教师精彩课堂用语50句

最教师精彩课堂用语50句 教师课堂用语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最教师精彩课堂用语50句,供你参考。 教师精彩课堂用语:说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3、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4、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5、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6、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7、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8、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9、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5、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6、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7、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8、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9、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教师精彩课堂用语:问 1、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2、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3、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 4、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5、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6、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8、今天我们提问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9、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一次,在六年级的阅读课上,为了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阅读情况,我让他们在30分钟内完成一次阅读练习(满分200分,完成后要根据得分选出前20名作为“阅读之星”)。学生们完成了10多道阅读练习题后,我按照惯例让学生们边听我讲评,边根据给出的正确答案交换着进行批阅和判分。交换批改后,学生们拿到了自己的试卷查看得分,当然更想知道其他人的得分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排名,想知道究竟谁的得分高,哪些同学能当选为“阅读之星”。 在大家的推荐下,统计在场所有同学分数的任务又一次交给了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小男生――骆××。骆××从第一排左边同学起,一边让同学们顺着报得分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记着:135、110、180、140、150、165……第一次出现的得分,他先写下来,遇到出现相同得分时他就在相应分数后乘以几:135×2、145×3、150×5……小骆依次记着,当相同得分重复出现时,他就擦去原有数字再修改,当第一排20多位同学的得分统计完后,他没有接着统计第二排得分,而是调整统计方法。只见他拿起笔,首先在黑板的另一块空白处从最低分起,按五分一档从低到高列出了:“110、115、120、……190、195、200”的分数段,接着将每位同学所得的分数对应着各个

分数段,在相应的分数段下面用画“正”字法将每个分数进行着统计。同学们依次报着各自的分数,骆××有序地迅速地记着,不一会儿,100多人的分数情况全都呈现在了黑板上。 看到小骆同学如此出色地完成了统计分数的任务,我欣喜极了,并突发奇想:刚刚的这一幕太难得了!这是一次绝好的练笔机会!何不让大家一起来将小骆同学统计分数的情景描述一番,用语言评价一番,进行一次小练笔呢?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测试题的分数结果已出来了,但是老师还有一道附加题,想要让大家完成――请同学们回顾和思考一下小骆统计分数时的动作、表情,还可以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几句话评价一下小骆同学的表现及统计分数时的特点。看谁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概括得准?我们可以用《_____的一幕(瞬间)》为题,也可以结合刚刚的场景自己拟题写一个小片段。”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忙碌起来,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后,迅速地在纸上写起来。下面是几位学生所写片段: 生1:……骆××最先统计的是第一排同学的分数,只见他专注地听着,写着,还不时地转动着身体看着我们,好不容易才将第一排的分数统计完毕。骆××抓了抓头,似乎觉得第一排的统计方法有些不妥,眨着眼睛想了一下,便灵机一动,立刻采用了列数字表格和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只听小骆喊道:请得110分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得115分的同学站起来,……

课堂因展示而精彩模板

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展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校课堂实施的理念。展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讲解所学的知识,这也为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智慧提供了舞台。精彩的展示是学生学习持久的、强大的驱动力,所以学生展示的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有效课堂的效果,而且决定着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决定着学生在这个特殊年龄段所有的自尊心、表现欲是否得到满足,决定着今后是否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决定着他能否感受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和教会别人那种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展示是学习的金钥匙。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传统的课堂中就很少有同学举手发言,那么,在有效课堂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我结合实践,谈谈我们不成熟的做法。 一、树立“展示就是好样的”思想 在有效课堂开展初期,学生对展示往往有很大的顾虑:怕出错,怕讲不好,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展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在班级上树立“展示就是好样的”思想,跟学生讲,课堂上展示是允许学生光明正大“犯错”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进步就

是在纠错的过程中实现的,培养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成功只会向积极勇敢的人点头微笑,只要你敢参与展示,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勇敢展示的精神,其他同学也会给你掌声,为你喝彩!老师也会给予鼓励,为你加油!做为老师,当学生展示的好,要及时做出激励性、表扬性的评价,或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让他感受到因他而给小组带来的荣誉,因他的表现而使小组增添光彩,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通过一段时间尝试,同学们放下顾虑,逐渐敢于并乐于在课堂上展示并努力做到更好。 二、充分自主、合作学习为高质量的展示做准备 由于有效课堂是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主角就是学生,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做的好坏都直接决定着展示质量,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就没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知识基础,就不会有你在小组讨论中与同伴的侃侃而谈,交流切磋,也使你吸收同学丰富思想的机会减少了。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求知欲强的学生往往会认真的自主学习,而另外的一部分学生就要靠另一种动力驱动他自主学习,那就是以第二天,他将要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为动力而进行扎实的自主学习。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很在意自已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形象,他们很渴望在第二天的展示中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在这样的心理驱动

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

数学课堂因操作活动而精彩 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张坤玲王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活动而精彩呢? 一、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1.新教材提供了很多让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差生”、“后进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课堂上,我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给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线绳、一支铅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这套学习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铅笔的综合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而言,表现的异常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让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游戏,就是要使孩子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实践证明,这样的状态正是学生创造力最活跃的时候,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易于在这种状态下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这一开发性的操作题犹如一个亮点,激活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抽想、去实践。 2.操作方法要恰当。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欣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容许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5减6怎样算?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25根小棒,试着从里面拿走6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6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樊素君 一、引子 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堂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若我们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二、主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课堂上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来得比较突然。往往令教师手足无措,处理不当,会给课堂教学留下很多的遗憾。 三、主题内涵阐述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填鸭式”的灌输,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英语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灵性飞射、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的过程,他们的及时表现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若教师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它也是动态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动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叶澜教授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考虑,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生成的“意外”,将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案例及分析 例一: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脸部各部位单词:eye, ear, nose, face, mouth, head及句型:This is my 。课前由于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游戏,课堂因你而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7364706.html, 游戏,课堂因你而精彩 作者:张艳艳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11期 【摘要】为了创新数学课堂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奠定其数学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课堂氛围 一、数学游戏的概述 所谓数学游戏,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元化、童趣化的模式向学生进一步讲解课堂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开展的。在具体的课堂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先将教材知识点做出全面研讨,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知识结构做出增减。其次是借助相应、合理的模式对游戏过程做出优化,在具体游戏中,应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保证游戏活动可以有序开展的前提下,对数学知识点做出呈现和拓展性运用,如果将这样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化的领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良好发展。 二、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将游戏活动融入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可以明显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而单一模式的数学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对知识点有充分分析和深化领悟。因而,对数学游戏活动的合理融入能够为学生创设既充满童趣,又不失严肃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专注游戏,对数学知识点有深化领悟。并且在具体游戏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信心,使学生对知识点有高渗透性的理解。不仅如此,将游戏活动融人数学教学中还会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倘若仅采取我说你听的框架模式,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拓展力和自主探究力也不会获得明显提升。而实行数学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边玩边学中强化分析能力,强化多角度拓展思维的能力。由于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关键时期,因而,将数学游戏引用到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会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课纲内容与游戏的结合

动态的生成灵动的课堂

动态的生成灵动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运用动态的生成教学,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超越课前的预设,利用动态生成实施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灵性十足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动力源” 一堂优质的思想品德课,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预设。教师准备得越细致,就越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捕捉到动态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个人能力和教育智慧,围绕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动态资源,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改变预设的教学流程,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做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融合和升华。记得听过一次市级公开课,教师在介绍“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教师在用幻灯片呈现故事的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故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经过认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通过较量,从客观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确实缺失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

讨论。有的小组认为与自身因素有关;有的小组认为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小组则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可就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这个问题讨论得差不多时,一个学生大声地问:“这种现象的出现,跟社会因素有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由此而打开了…… 二、个性的张扬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生长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生成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学生是有创造力的生命机体,他们富有情感,具有想象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喜欢张扬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会是死水一潭,它具有不可预测的变数,会出现许多意外,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涌现。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稍纵即逝的、有利用价值的观点,敢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变预设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是课堂上提出的有利用价值的问题,同学们都会重视;只要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具有新意的答案,都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的探究问题的新方法,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潜能定会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例如在教学“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

描写课堂精彩的句子_

描写课堂精彩的句子 1、我们在教室里等了郑老师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可等来等去也不见老师的身影。这是,我们班的“忘记大王”,突然,一蹦三尺高边跳边叫,我们二丈摸不到头脑地问:“怎么了,难道是天上到黄金了这么高兴?”“今天郑老师不来上课了!我能不高兴吗?”他兴奋地说。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把教科书一扔,欢跃起来。这时我们班的歌星一下子跑上讲台唱了一首我们班很爆火的歌词,台下的群众欢呼着,呐喊着!就在这时我们班的四大天王一下子串到了讲台上疯狂的跳起了肚皮舞,我们看了不约而同地说:“真正的肚皮舞不是这样的,来,王奥迪给他们秀一个!”我们刚高兴不久,就听见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我们胆战心惊:郑老师来,今天又没有好果子吃了。说曹操曹操就到:“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我不来你们是不是就要把这搞得鸡飞狗跳,隔壁上课的苗老师都到我这边告状了,你们把我这张老脸都丢尽了,给我写一千字的检讨,没写完不准回家!”“我滴天哪!” 2、为什么说数学课是红色的课堂呢?因为我们对数学课是像圣火一样热情。数学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上课幽默生动。看到有同学在开小差,决不会用骂的方式去说他们,总会用婉转的方法去提醒他们。你说,这样好的老师上的课,我们怎么会不喜欢? 3、你可别看语文老师平时总板着脸,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其实,她上课也挺幽默的,但幽默的程度却次于数学老师。每当我们班的同学开小差的时候,她总会讲一个故事,以从故事的道理“教育教育‘他们。日长天久,同学渐渐地爱上了语文课。 4、在语文课上,大家坐得很端正,无丝毫放松之意,只有偶尔传来废话音。这时,老师循声而来,会对这一大片的嫌疑人进行勘察。云,只要“自首”就当无事。果然,有一两人站起来了。可语文老师仍不信,要揭发。那几个讲话的女生便互相使眼色。最终受罪的只是我们这些男生。谁叫我们生下就是男孩子,没有掩饰自己的特强。苦哉!苦哉!(是男生的都有此同感吧!) 5、在社会课上,大家就有一些心散了,交头接耳,没一人是闲着的,因为老师戴的是那么那么厚的老花镜。当走近你时,他把厚重的老花镜悬在鼻梁骨上,才看出个所以然来,然而这时,你早以十二分心态去面对老师,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啊,没有料到把!我们私底下称它为“讲话课”。 6、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把作文发下来,让我们修改。这时,同学们发现一张没名字的稿纸。老师看了看,拿起这篇无名的作文读了起来。读着读着,突然,同学们“哄”得一声笑了起来。原来,这篇作文的主人把“口渴”的“渴”写成了“喝水”的“喝”字了。老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教我们怎样区别。她先做了一个有趣的动作:眉头一皱,把舌头伸出来,然后用手在舌头前扇动着,接着拿起一瓶水,咕嘟咕嘟地喝下去了。同学们看了笑得合不拢嘴,也有些同学好奇地望着老师,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时,老师说:“渴了就是想喝水,是不是?”同学们齐答:“是!”老师说:“渴了要喝水,所以‘渴’字的部首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巴喝的,所以‘喝’字是口字旁。”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课堂因活动教学而精彩

课堂因活动教学而精彩 所谓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活动为平台,以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着眼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活动教学的实施,营造的是课堂的新天地,达到的是教学的新境界。课堂因活动教学而精彩。那么,教师该如何用活动引领课堂教学呢? 一、创设活动氛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的确如此,学生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直接搬进记忆中,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 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将技能要点告诉学生,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所以,老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活动的氛围。例如:笔者在讲八年级下册“让创新思维闪光”这一知识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认为在家庭、学校的生活、学习用品中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说一说你这一创新的构思。”这一活动机会的创设,如及时之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潮涌般溢满课堂,顿时,课堂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场景。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充实,这就为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奠定了基础,自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优化活动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潜力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操作来实现学习的两个“飞跃”呢?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下几种形式效果颇佳: 1.情景剧表演。这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手段,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1)假如你是三鹿乳业的负责人,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你会如何去做?(2)假如你是奶粉销售商,你会如何去做?(3)假如你是“结石宝宝”的家长,你会如何去做?针对情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表演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知与行相统一的目标也达成了。 2.辩论赛。常言道:“真理不辩不明,是非不辩不清。”辩论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提升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讲到“挫折是把双刃剑”这一知识难点时,笔者就采用了这一形式,设置了“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的辩题,通过辩论,结论不言自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亦积极主动地把握住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3.社会调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