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论教养》教案 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论教养》教案 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论教养》教案 新人教版

8 论教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几张有关不文明现象的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回答)对,这些现象说明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人,那么,你觉得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论教养》。(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不敢mào()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kè()守时间。

(3)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jí()取有益的见解。

(4)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zūn()循哪些准则?

[答案] (1)贸(2)恪(3)汲(4)遵

2.根据下列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2)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

(3)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

(4)形容说话啰唆。( )

[答案] (1)彬彬有礼(2)矫揉造作(3)附庸风雅(4)絮絮叨叨

三、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小组内解决问题)

如果有不能解决的字词,可以在班级内求助。

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开篇便写“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开门见山地引入论题“教养”。接着列举了生活中许多“无教养”的例子与“有教养”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再由“教养”转向“风度”,批驳了对“优雅风度”的错误认知,进而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最后得出结论:“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而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2.再读文章,小组研讨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突出说明了“教养”对于人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对“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的剖析。

3.拓展阅读。

教养与奢华无关

梁文道

①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②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③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④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的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

⑤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选自《中华文摘》,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

1.首先,由当今国人崇尚奢华引出人们把奢华当作品位的错误认识;接着,举例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品位;最后,表达对今人不重教养而重奢华的批判,指出有教养才是有品位。

2.①朴实惜物,低调而不张扬;②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或:具有教养,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

3.表明只有有教养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人,而今人却因教养困难奢华容易而误把奢华当作品位。批判了现代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教养的匮乏,指出人们对品位的错误认识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目标的偏离。

四、总结收获

说说你学习了本文后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网上找到《择善而从》和《跃出误区的艺术》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阅读心得。

【板书设计】

论教养??????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具体论证,深入剖析?????无教养的表现有教养的表现优雅风度——教养的重要表现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二、相关资料 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人集中营。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他研究古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斗。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理解词义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9.恪守:严格遵守。 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 五、问题解疑 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的诚恳态度。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5.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论教养》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论教养》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论教养》教案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 出自己的结论。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 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 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 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 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 “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 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教新课标) 第走进文化生活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4重庆】“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2.【2013重庆卷】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社会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2013山东卷】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3广东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①发展经济,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2分)②发展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分)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消费主体。(2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为素材创设情境,富有人文气息。解题时抓住怎样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进行思考,文化建设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对象,提高居民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动力。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8*论教养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论教养》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 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文雅的样子。 涵养:本文中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

8论教养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8论教养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8.论教养》优质课教案_9

巧用对比,深刻说理 ——《论教养》自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运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2、阅读利哈乔夫的几篇“书简”,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精神滋养。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认识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前几天,我们通过学习《敬业与乐业》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 上尉的信》,了解了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知识点。今天,我们就以《敬业与乐业》为范例,自学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巩固议论文知识点,并重点研究对比论 证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出示范例,引领学习 教师出示《敬业与乐业》思维导图,讲解文章论证思路,重点讲述对比论 证在文中的运用。 三、模仿范例,自学文本 1、学生自读《论教养》,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思考文章论证思路。 2、仿照《敬业与乐业》的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论教养》的论证思路。并结合《跃出误区的艺术》和《择善而从》两篇文章,分析对比论证 的运用方法。 (学生组内交流探究)

示例: 师生共同总结《论教养》对比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五、分析例文,走出误区 出示例文: 春田中学学生良好的教养来自于言行举止的规范,更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尊重。 我确信,一个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学校对老师的态度,对待保洁阿姨的态度,看他和同学们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春田学子,假如他对待老师彬彬有礼,足够礼貌,可是在走廊里遇到保洁阿姨却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春田学子。 一个春田学子,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别人有求于他时他却漠不关心,毫不在意,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春田学子。 找出这篇文章中的对比论证,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预设:“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别人有求于他时他却漠不关心,毫不在意”对比不在一个基准点上。改为“假如他自习时不打扰别人,不影响班级纪律,可是在板答进出时却不注意推拉凳子的声音”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从利哈乔夫的这几篇“书简”中,我们不但了解了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更可以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生活中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循循善诱的教导我们该如何获得“最美好的生命”。琐碎细语中,蕴含着人生大道。《善与美书简》,这是一部精神的信仰,期待大家读之、信之、行之,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作业:运用所学到的对比论证的知识,修改《做有教养的春田人》。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D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表现在它 ①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A 2、有人重修庙宇、祠堂,不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而是为了搞封建迷信活动、光宗耀祖,这是属于 A.落后文化 B.腐朽文化 C.拜金文化 D.有益文化 B 3、淫秽色情文化属于 A.落后文化 B.腐朽文化 C.本土文化 D.外来文化 C 4、在经济转型时期,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根源是 A.法律制度不健全 B.执法打击力度不大 C.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D.社会缺乏舆论监督 C 5、专家指出,有关部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是治理、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A.打击淫秽色情网站将成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必须尽快制定禁止使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规定 C.要坚持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 D.要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B 6、调查显示,皇历对公众行为有较深的影响;迷信数字的公众明显增多;求神进香在一些农村较为普遍。这说明 A.我国传统文化毒害人们的思想 B.我们应摒弃和剔除落后文化,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C.传统文化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D.迷信活动的社会作用利弊并存 B 7、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腐朽文化的是 ①易经预测②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③宣传暴力色情的文化 ④婚事大操大办⑤讲排场、挥霍性消费⑥“法轮功”邪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 B 8、互联网是影响力极大的新媒体,它的存在和发展利弊同在,我们不应因看到网上有许多负面内容而“关闭网络”。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的不利影响,除了要从改变内容传播入手外,最主要的还应该 A.排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B.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利用网络,自觉趋利避害C.为未成年人寻找心灵寄托的替代场所 D.举报违法信息,拦截和抵御“黑信息” C 9、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性报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我们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市场。文化生活出现如此色彩斑斓的原因是 A.经典文化已经没有市场了 B.流行的就是合理的 C.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D.现代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D 10、现代文化产品,能够为广大社会大众接受和参与,而古代历史上文化作品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生活许多可喜的变化,下列不属于其可喜变化的有A.它能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B.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它能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D.它能产生轰动效应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使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

第8课《论教养》示范教案

8、论教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 ù) 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第8课《论教养》名师教案

8* 论教养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部编版《论教养》教案设计

8论教养 1.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教养”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8课《论教养》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 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论教养》教案-word

《论教养》教案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

第8课:论教养

论教养 [俄罗斯]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可能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响,再不就是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地这么做,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极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该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需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即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_论教养》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同步练习卷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范(diǎn)恪守(gè)箴言(jiān)自吹自擂(léi) B.涵养(hán)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C.愚蠢(chǔn)遗憾(hà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 D.谦让(qiān)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贸然疲惫不堪一意孤行 B.缺陷杉杉有礼扭捏作态 C.遵循莫不关心疲惫不堪 D.喧哗轻而易举待人处世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④②③⑤① 5.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老师给出了下面两句家规,同学们有的说A好,有的说B好,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你家的家规?请说明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 A.巧伪不如拙诚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图片链接】从下图你看出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3)【补写对联】我国有很多家训是以对联的形式展现的。下面是大余湾村余氏家族

8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学设计

8*论教养利哈乔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理清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把共享单车占为己有……〕 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皱起了眉头。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相信你们都对这些现象很反感,都会认为视频中的这些人是

没有教养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学者、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924年,进入彼得格勒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彼得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曾参加过惨烈的彼得格勒保卫战。1946年到1953年,任彼得格勒大学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涵.养(hán)恪.守(kè)汲.取(jí) 积淀.(diàn)箴.言(zhēn)尴尬 ..(gān’gà) 彬.彬有礼(bīn)大发雷霆.(tíng) 矫.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等。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高中政治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分析】 考点一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 1、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性的影响 ⑴可喜的变化:“喜” 1)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2)表现: ①它能够满足人民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它易于引导人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⑵令人忧虑的现象:“忧” 1)原因: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表现: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 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⑶如何应对: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的越繁荣,我们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二)疑难突破 1、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新特点 ⑴许多文化产品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以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为目标。

⑵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 ⑶许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快,被称为“文化快餐”。 ⑷许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界限。 ⑸许多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三)误区警示 1、文化市场出现的不良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提示:错误.文化市场出现的不良现象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商业性引发的结果。但不能将它们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问题的出现不在于是否发展市场经济,而在于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和有关部门对文化市场监管调控力度不够。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导致文化低俗化,应限制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发展。 提示:错误.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一些企业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导致文化市场出现低俗化现象,这需要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去克服。因此,不能简单地限制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发展,应该注意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四)总结升华 考点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一)自主学习 1、当前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⑵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大众文化的内涵: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第8课 论教养(3)

梁河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16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课题论教养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难 点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方法审批人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温故知新,风采展示 朗诵《水调歌头》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目标导学二: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 ..谦让和礼让,无论 ..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检测反馈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们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注“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六、小结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