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谈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摇滚音乐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新世纪音乐 新世纪音乐(New Age)兴起于1980年代,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安逸的情绪化流行音乐,它具有轻音乐的某些特征,但又十分流行.新世纪音乐主要以器乐演奏为主;有时也采用人声,具有轻音乐的表现特征。在题材的运用方面,新世纪音乐通常以大自然为创作题材,融入大自然的声响,如流水、鸟叫、风声、海浪等,同时也涉及神秘的原始部落曲调和纯朴的民间音乐素材。 二、摇滚乐 摇滚乐(Rock’n’Roll)是1950年代中期产生的,它是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的结合体,主要受到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 “叮砰巷”音乐是20世纪上半叶所流行的一种抒情流行音乐风格,内容来主要以爱情为主,或浪漫,或怀旧,或伤感,或欢快、风趣,和声主要以自然音体系为主,打都采用“节歌——叠歌(Verse-Chorus,即主歌——副歌)形式。]”音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 (一)音乐特征 摇滚乐的节奏相对比较强劲,拍子以4/4拍居多,一般通过架子鼓来突出反拍的重音效果,即加强第二拍、第四拍的力度。摇滚乐的旋律没有太多的局限。在调式上,有大、小调作品,也有很多布鲁斯调式的作品。在和声运用方面,则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三和弦为基础,有时也运用七和弦。有些音乐性较强的作品有时也会采用一些非三度和弦以及扩展音等和声素材来丰富和声色彩。摇滚乐的乐队编制一般以吉他、贝司、键盘、鼓为基础,然后根据每个乐队的实际需求,再进行调配或增加乐器。 (二)摇滚乐的分支 摇滚乐从19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早期摇滚乐、“不列颠入侵”(British Invasion)、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一、融合传统音乐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流派,其中文人音乐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当中,琴被放在首位。因为琴最能表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古雅的琴音既能表现出人们追求超凡脱俗的圣雅意境,又不乏天人合一的哲思。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出了飘逸洒脱的文人格调。上下句的呼应又使渔樵问答情趣剧增。《渔樵问答》在主音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在第7 段加入的滚拂技法使乐曲走向 了高潮,生动地刻画了隐士豪放和潇洒的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古诗词基于声调语言,在昂扬顿挫、平仄韵律中进一步生成起伏有致的节律美。词调音乐与词曲结合的音乐创新,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如《玉梅令》《疏影》等古典词调音乐,从形态上已经非常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词曲和古典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各种文化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文化。文人音乐在中国古文化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以深厚的底蕴及流动的形式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与艺术之中。比如,书法艺术中讲究运笔节奏;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推移展现出时间流动的韵味,绘画技法中飞白与泼墨的使用与文人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跌宕和留白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建筑艺术中曲桥、飞檐的设计也能找到音乐线条的踪影。这些都是文人精神的体现。 二、结合民族文化与音乐,推动社会发展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音乐可以说是由节奏、旋律或者是和声的人声或者是乐器等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古代有《礼记·乐记》,其中说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就是对音乐最初的解释,是人们用有组织的乐音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人类的社会音乐起源于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产生语言之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体现感情和意思。伴随着人类劳动的一步步发展,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和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就是最初的音乐模型。音乐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形成、壮大,离不开音乐文化传播,尤以音乐评论为重,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音乐文化和传播的重要性 1. 作为一种声音符号,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音乐不是空洞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中暗含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也可以借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音乐反映了社会的审美功能,也可以体现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可以看作是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感悟生活的艺术,表现了人们崇高的审美标准、审美兴趣和审美理想。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交换生活感悟和感受别人的情感。音乐给了人们美的体验,同时它也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洗涤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兴趣,培育高尚的理想。音乐属于社会行为,它可以表现社会生活,又会对社会产生深重的影响。 2. 音乐文化传播能够使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取得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音乐文化传播是实现社会音乐功能健全的基本要素。音乐文化传播是唯一能够保存和流传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的技术手段。正是有了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才可以一直传承下来,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并作为人们继承艺术、改革创新的依据。 3. 音乐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期刊之家QQ2742238827人们通过音乐艺术中的声音和歌词,产生自己的想象并感同身受,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产生审美满足和心情上的愉悦。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体现在声音、形式、感情等方面,它的美感强度和深度都深深的影响着音乐艺术品的传播和流传。 4. 音乐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从小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人们通过对音__乐作品的欣赏中取得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进一步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很多方面的内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姓名:李松培 学号:2011080118 班级:新科英语111班 课程: 任课教师: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国的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中国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历史悠久的中国孕育了特有的中国音乐,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有过辉煌,也曾没落。带着百年的探索、挣扎,带着曾有的余辉,带着困惑进入了21世纪。中国音乐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新的世纪? 【关键词】音乐多元化历史现状展望 正文: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我国的音乐也在朝前迈进。 一、浅谈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根植于华夏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珍贵财富,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株葱郁的常青树。华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溯源最久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在这片古老的土壤上产生的文艺,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音乐也有自己的特怔:以线状的音乐思维方式为主;表述注重繁简相适,动静结合;节奏安排匀称平稳;曲式结构讲究对称;调式结构以五声为骨干。这些形成了华夏音乐迥异于其他地区音乐的风格。 综观中国音乐历史,中国古代音乐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从音乐的萌生到封建雅乐的繁荣。早期的原始音乐,起源于劳动,有着较强的功利性,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形式上歌、舞、咏相互结合。商周以后,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汉唐时期,这是中国歌舞音乐的鼎盛期。乐府的设立为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整理集中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汉魏南北朝的乐

音乐与文化关系

题目: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学院:_机械学院_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101 学号:_1008030401___学生姓名:柏海七 2013年12月13日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一、概念的陷阱 “文化”一词,不知从何时起在当代中国重新悄然而兴,它不仅成为人文社 科领域频繁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成了社会各行各业津津乐道的一个时尚话语。时下,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论说着“文化”,好像没有人甘愿因为不谈“文化” 而被划到“没文化”的行列中去。于是,“文化”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一个深刻得近乎高雅、流行得近乎时髦、泛滥得近乎廉价的概念。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但互相之间对“文化”的所指可能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精神文明(所谓“民族文化”);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受教育水平(所谓“文化程度”);有人用这个词指的可能是一种美味佳肴(所谓“美食文化”);有些领域(如考古学)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文明阶段(如“仰韶文化”);有些 时候人们只是用“文化”来指代文学艺术(如“文化人”、“文化界”、“文化事业”,还有主管文艺团体的“文化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把无法纳入政治、经济范畴的剩余社会事物(如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统统用“文化”一词来包揽(如将“政治、经济、文化”并提)。结果,“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意义无定却又包罗万象的模糊概念,有人把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概念称之为“大文化”。但是,如果让这个所谓的“大文化”什么都是的话,最终它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二、“音乐-文化”关系 不仅人类创造的文化在总体上与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文化的各个不同表现门类(如语言、习俗、法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之中,其文化机制和表现形式之间(或按符号学的解释,在符号体系和意义体 系之间)也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当我们把音乐也作为一个独立门类的文化的 表现形式看待时,音乐(形式)及其文化(机制)同样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之中。因此,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互相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对它们各自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及音乐和文化这两个关联概念时,也总是把它们并提,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在音乐学文论中出现最为普遍的关联性复合概念,但对于什么是“音乐文化”,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认真的、成文的界定。尽管各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所指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认定,但是,对于存在着如此复杂关系的这一对概念,只有模糊的心理认定是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学术性的、定义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是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多解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的模糊概念。 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的分析人手,来解释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含意,才能清楚音乐 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在“音乐文化”这一复合概念的字面结构关系中,“文化”是主词,“音乐”是用来界定“文化”范围的修饰词,因此,“音乐文化”按中文的完整表述形式 应该是“音乐的文化”。但是,音乐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事物或现象呢?一般来说,既然是音乐的文化,那么这种被音乐限定的“文化”所指称的事象(事物和现象)应该只有这样的三种答案:A.音乐事象;B.非音乐事象;C.音乐事象和非音 乐事象。究竟哪种答案更为合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剖析加以甄别。 A.音乐文化=音乐事象?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也打开了中国一直以来固闭自封高傲自大的大门,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西方开始用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传输某些宗教音乐、记谱法和乐器等等。在此时,在中国也有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英美租界侨居的外国人创建了"上海公共管理乐队",19世纪80年代后半叶在海关总税务署名下创办了"赫德乐队"。前者全是由外国人组成,后者则是由中国年轻乐手组成。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西方管乐队。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思维方式传遍了中国。康有为等人于1989年向光绪皇帝上书,向皇帝介绍德国的学制。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在这个奏折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而所谓的“歌乐”就是新式唱歌课。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学堂。很多学堂开设了“音乐唱歌课”随着新学堂的建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学堂乐歌”这一名词也随之出现。并且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大幕。 受西方和日本新式教育的影响,一些有识的音乐学者或音乐爱好者用各种方式积极在国内致力于音乐的普及教育。学堂乐歌虽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但大部分的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因此这些人在传授些西方的曲调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较为基础的西洋音乐的知识,比如简单的钢琴弹奏方法和些基本乐理等。大量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使我国音乐文化产生剧变。学堂乐歌的创作,对后来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推广,也使中国近代产生了最早的一批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的音乐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过后,中国思想文化有了新的发展,音乐界对学习西方音乐的态度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国乐与西乐孰重孰轻,谁好谁坏。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也摆在了众位音乐先行者的面前。这一时期,专业的音乐化创作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但是这些音乐家中都有个共通点:他们都看到了比之西洋近代音乐,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是显得迟滞落后了,必须进行变革已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潮流——这就是体现在他们的言论或行动中的共同结论。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不同的音乐实践。 一、欧漫郎公开鼓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完全否定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输入西洋音乐用以替代中国音乐。即将中国音乐全部抹煞,用西洋音乐来替代。这种做法自然是片面的。但是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激进精神。在那个时代如此的一篇文章,对于推广西乐也有莫大的贡献。 二、刘天华提倡借鉴外国经验,引进“国乐”,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国乐”他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又注入西洋音调、曲式、技法创造出了新意的二 胡,琵琶曲。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宋元——近代) ⒉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 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风俗,及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 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那么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为精神文化。在阶级社 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下面我来简述一下,武汉著名的吉庆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吉庆街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吉庆街成为夜市大排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整顿、被规范的“不合法”状态中。汉口的码头文化在吉庆街发扬光大;吉庆街的菜肴各种菜系之精髓,周围的食客,有的是官高权重的要员,有的是斯文儒雅的公司白领,还有偶尔光临的明星名人。在武汉,没有哪条170米长的街道夜市,能像吉庆街一样,历经多次整顿取缔,却仍“顽强”生存下来;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使得天南海北的游人食客纷至沓 来,争睹它的风采;也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引 起如此大的争议,从2001年10月开始,各部门着 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 成立了各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进行了统一要求,摆放统一规范。直至2004年6月,经武汉市城管局批准,吉庆街成为武汉市首家获得审批的占道夜市。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为了将名街的汉味特色进一步传承,增强名街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丰富其特色名街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饮食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江岸区委、区政府决定打造沿江商务区,首选吉庆街进行改建。吉庆街以武汉本地特色菜肴小吃和民间艺人席间即兴演出为特色,外地人来吉庆街不只为了吃,多数是冲着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而来。 不是任何街头艺人都有资格在吉庆街进行卖艺活动,表演的艺人必须事先办理一定的手续,取 得演出证,挂在胸前。 演出证相当于是营业执照。有些艺人们别具一格,在“艺牌”上又附加一个“身份牌”,上面还有本人的肖像漫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到晚上,吉庆街就开始鲜活和喧嚣起来,从店内到店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顾 客随意选择、 自由搭配,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可分为:美食生活区、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商务办公区。各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利,自东南向西北,产业板块布局由喧闹渐次走向宁静,由夜间经营渐次过渡到日间经营,衔接自然。 在吉庆街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种类 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徐佳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454650) 摘要: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音乐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 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关键词:音乐;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 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15-02 215--

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性 如今,现行音乐教学贫血、缺钙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重音乐知识的传播,轻音乐素养的培养;重课本音乐的被动教学,轻学生生活音乐的主动学习。音乐教师就教材而教,不去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补充;不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广大农村中小学缺少专职音乐教师难以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一些音乐教师配全的学校对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认为音乐就是教会学生唱会课本上的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了,更不可能结合本土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所以音乐教材的干瘪、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含糊、教学效益的不高等诸原因造成中小学音乐教育贫血缺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如果能将民族特色的乡土音乐如戏剧文化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补充内容,就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小学音乐的冲击,就能有效治疗当前音乐教学的缺憾之处。 西方音乐的充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里,也包括在音乐语言里,并经世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正是维系我们自身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音乐文化的纽带。如今,异彩缤纷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纵观学校音乐现象,流行音乐充斥校园。谈起民族音乐就认为“没劲”,民族器乐更是无人问津,许多学生家长不顾经济实力,纷纷买钢琴、高档电子琴,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大有被遗忘、丢弃之势。在一次音乐研讨会上,中央民族乐团宋飞说:“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于教育,最近在中日韩亚洲民族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中,我们的演奏员及领导都感觉到中国的乐器改革较多较‘科学’,但通过排练演奏感觉他们的作品保存要多得多,我们的作品已经欧化了很多。……”中国音乐学院管建华说:“我们目前学习母语音乐的语境已被‘置换’,倒像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学中国音乐,基本听觉、音感训练、音乐演奏操作、音乐史观、美学等课程、语法规则、价值观等,都是西方的……”通过两位教育家的对白,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异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音乐目前正受到西方音乐的充斥。我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家周大风先生大声疾呼:“我们所培养的儿童如果不从民族艺术方面进行熏陶,而唱的、听的、接触的都是洋腔、洋调、洋味,那无形中会从小养成一种什么都是外国好的印象,对有千年文明史

音乐与文化

音乐与文化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自其产生以来就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化,它能反映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此外,音乐还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潮流与精神。 谈到音乐和文化,就不能不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民族音乐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同时,民族音乐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也就是说音乐不但是由人们对大千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调整情绪、调和人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里,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 是的,自古以来,都是“诗、词、歌、赋”并称的,中国诗词,在声调音韵抑扬顿挫之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凸显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尽力展示着音乐的无

尽风采。而中国的书法、绘画、舞蹈、戏剧更是与音乐结合为一体,我们也只有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然而,正像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当今的社会,我们也正面对着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碰撞。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趋向于无国界化的时代,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受到侵袭,同时文化侵袭也是一种必然,亦如音乐,然而,中国人自古就坚持“百家争鸣”,从不忌讳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虽然对于民族音乐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李西安说:“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 当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向着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长期受到禁锢的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多元文化和思想矛盾冲突就很快凸现出来了。首先进入中国大陆并产生巨大影响是邓丽君、刘文正、陈美龄等一批港台歌星。当样板戏和语录歌已经让中国人民麻木而不能真正带给人快感、人们的思想不再那么禁锢的时候,邓丽君等人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对于来自外界的种种音乐思潮的冲击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形式诱惑,人们还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被其所征服并无条件地接受,“靡靡之音”的说法显得那么绵软无力。但当人们发现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发展的轨道。毫无疑问,它的发展是坎坷的,要让人们完完全全地接受如此新潮的一种文化形式注定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走过了艰难的一个适应期、磨合期之后,我们的流行音乐也逐步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风格,一种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化的风格。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艺术一直在发展,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有,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浪漫、更加和谐,本文以大脑与音乐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了大脑是如何识别音乐,大脑对音乐的选择,从音乐对人类的好处阐述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脑;音乐;识别判断;音乐脑 一、大脑对音乐的识别 人类具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音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性条件决定的,这正如同人类与动物不相同的语言能力一样,取决于进化、遗传所决定的大脑特定神经基础。人的智力来源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左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右半部分,右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左半部分。左脑为语言脑、理性脑,主管语言、阅读、计算和逻辑思维;右脑为音乐脑、感性脑,也称创造脑,主管音乐、想象、绘画、舞蹈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左脑发达的人能将右脑贮存和记忆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的人则能将大量信息贮存在脑内,并能使其直观化。只有使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那些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人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 (一)大脑对信息选择判断原理 当大脑遇到新信息时,会首先判断其有无价值,具体说来,信息从五官进入大脑后,就经由视床传送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膝状体。最初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的部位就是膝状体。与此同时,信息被送到进行周密的“认知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此,大脑决定对什么样的信息构筑神经线路进行学习控制时,膝状体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膝状体处进行的工作被称为“情动信息处理”。在这里要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判断,看看这些信息对自己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然后,当作出该信息对自己“有价值”的判断时,膝状体就会向大脑皮质释放出使其功能活化的物质。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判断 人们对某一知识充满好奇,内心喜欢学,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完全归功于大脑中那种活性物质能使处理学习的神经线路,此时这一知识是音乐的话,人们就会认为音乐具有价值,就会努力记住学习的内容。对于大脑来说,所谓有价值的音乐,就是能使大脑活化的信息或者事物。反过来,不能使大脑活化的音乐就被大脑过滤掉。大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往往此时的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而对于那些价值不明确、枯燥无味的音乐则为难吃力,这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人类之所以对音乐技能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认为这种知识是无价值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没有学习兴趣。当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在感情上达到统一时,就无法使大脑活化,无法使大脑判断其为有价值的信息。 三、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要创造丰富而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学习音乐。应该创设利于学生激发音乐学习兴趣的环境,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 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 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宗旨应该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音乐等于唱歌、演奏、作曲的狭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学习的文化属性。并且,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考核,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善。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 中的音乐来看待的。音乐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完成这一学科名称的更换主要是 荷兰的音乐学家孔斯特。美国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 代起,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观念,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 被视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人类所有社会的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的世界观。一、从人类学看音乐文化音乐和文化并不是新名词, 但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探讨和认识却是近五十年以来的论题, 是人类音乐思 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促使这个思想或观念转折的动力并不是来自音乐领域本身, 而是人类学。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 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音乐, 那都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时空和传统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音乐人类学学科建立 之初, 音乐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文学科的影响, 如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古典进化论、比较音乐学、文化相对主义、田野工作和参与者观察、文化区域和音乐文化、传播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心理人类学、行为主义、文化变迁、文化生态学、新进化主义、都市人类学、认知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演奏经验及交流、反思论的人类学, 此时, 音乐成了文化。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 行为, 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或者更严格地说是“ 回 归自我”的过程。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 但它代表 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形成了无比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时至今日,通过存活的传统音乐,我们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穿越数千年历史传递给我们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仍然那样富于活力、息息相通、连绵不断。沉潜久远的中国音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蕴藏着丰厚的音乐资源、繁复的题材、多样的风格,犹如千百年来堆积而成的无际矿藏,供世人开采挖掘,进发出璀璨的音乐之光。我国音乐一方面贪婪地吸取着一切可触及的外国音乐,一方面又显示出自身磅礴的气势,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巨大融合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始终不曾止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和融合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历史潮流的推动,也是顺应时代的大势所趋。二、从人类学看音乐教育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 其 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将音乐教育与人类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人类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交融的一种文化。英国

浅谈音乐艺术的功能与意义

浅谈音乐艺术的功能与意义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形式,其自从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已经诞生了,尽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听觉享受。然而,音乐对人类的审美感觉以及情感知觉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特点。纵观古今,音乐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其趋势不仅毫无萎缩,而且有愈发蓬勃,愈加壮大的趋势。音乐艺术对于人类社会来讲是一门精神升华,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 关键词:音乐艺术;功能与意义 引言: 音乐艺术能经历千百年的流传而经久不衰,除了人类对其特有的喜爱与重视,更是因为音乐艺术对于人类有重大的教化作用与其他功能,对于人类精神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功能。本文即是针对音乐艺术对于人类发展的功能与意义所作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对音乐艺术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 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单简述音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音乐艺术的正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上古黄帝时期,当时音乐艺术有了最简单的演奏工具与形式,随后经过古时期各朝各代的传承与发展,在音乐表演形式与音乐种类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音乐艺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经过社会环境的演变,也逐渐分离出来众多的音乐流派与不同门类。直到近代以来,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的背景下,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也有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音乐艺术对于个人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一)音乐艺术对个人艺术技能的培养作用。音乐艺术作为艺术技能的一个重要形式,对个人的发展作用首先体现在其能丰富人的个人的艺术技能,音乐艺术通过对个人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与熏陶,能够提升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觉能力,甚至能够逐渐培养出人的对于音乐的创造能力,音乐艺术本身作为一项艺术种类的学术技能,其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就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掌握了音乐艺术中的具体知识与内在的方法内涵,相当于又学到了一项新的技能与本领。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技能而言是一项重大改进。 (二)音乐艺术对个人情操的陶冶作用。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感觉上的享受与陶冶,能够对个人情操的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在艺术范畴中属于美育教育方面,通过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自身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发展水平,而且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创造力,增强学生创新力的过程,音乐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智力发面的开发水平,提升学生的个人情操,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良好的提升。 (三)音乐艺术对个人欣赏力的提升作用。另外,在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音乐其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能够对学生个人的文化欣赏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作用,音乐能够让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快、舒坦的心理反应。从而从思想品质上对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进化作用,而且在音乐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从音乐艺术中获得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影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从本质上对学生个人有一个精神的净化过程。 三、音乐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一)音乐艺术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促进作用。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范围,在特定的时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也要经受所处时期

城市音乐与文化

城市音乐与文化 【内容摘要】文章是对汤亚汀著作《城市音乐景观》①的书评。以城市音乐文化为切入点,概括了此书所具备的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三方面特点,以期读者在对该著作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关注城市音乐与文化。 【关键词】城市音乐城市生活城市文化 音乐生活已经成为了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音乐几乎无处不在。在城市化进程大步迈进的今天,城市音乐俨然已经成为又一新兴的音乐发展领域,城市音乐生活的发展动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城市音乐也已经进入学者研究的范畴。在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汤亚汀的著作《城市音乐景观》,为城市音乐生活的研究领域又添华丽一笔。 汤亚汀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文献编译、音乐人类学专家。本书立足于城市音乐生活中的人口、经济、意识形态、传媒等方面,并结合个人的田野工作案例,探讨20世纪西方国家或西方人群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市音乐文化现象,揭示城市人口与城市音乐生活之间的联系互动关系,是国内前沿性的音乐人类学著述成果。在引言中,作者介绍了相关的现实背景与学术背景。现实背景:作者站在文化的角

度,着重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化发展;学术背景:作者分别站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后现代思想三个学术角度来窥视城市音乐文化。正文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七章。在这几章中,作者有序的将城市音乐生活的不同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对其分析。它主要包括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景观、流动景观、技术层面的传媒景观、经济景观、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景观以及最后关于城市音乐生活中人的景观。第八章是针对上海城市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附录部分,作者选取了英国东北部的民间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为对象,再次诠释了自己心中的城市音乐生活全景。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脉络清晰、思想新颖、见解独到,无论是从书籍体例编写方面,还是从城市音乐文化的内容方面,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知识性。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建立起相关的城市音乐文化知识体系。作者不仅站在音乐学的角度,而且运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将其整合,以大视角、大空间的思维方式展开。第二章――城市音乐生活的多元景观,作者介绍了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分类:结构与群体多元化,详细向读者介绍了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等文化学领域的概念。第五章――音乐生活的经济景观中,作者在介绍经济景观的基本

网络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网络音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目前对于网络音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从字面意义理解,网络音乐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表现和传播的音乐。相较于传统音乐,网络音乐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特点,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更为丰富的传播途径[1]。网络音乐的出现使得音乐不再是音乐家的专属,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做出自己的音乐,实现自己的音乐梦。随着网络音乐的发展,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音乐使大众形成了多元音乐审美观 (一)网络音乐改变了音乐创作观念,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网络音乐的发展使得音乐的传播不再依赖于唱片、广播电视等形式,网络音乐大大简化了音乐的传播流程,使音乐的传播过程更加透明。创作者只要将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放上网络,就可以进行音乐的传播与交流。在网络音乐形式下,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及时、直接的交流。网络音乐对创作观念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创作转变为有感而发,不受形式的约束,也因此创作出了《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网络情缘》等脍炙人口的网络歌曲。这些音乐的出现使得代表大众的音乐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在时代背景下的延伸与发展。尽管网络音乐的观念和表现形式都得到了改变,但是它们仍然体现着人类永恒的传统:褒贬现实、情感寄托和自由畅吐等。 (二)网络音乐改变了大众音乐审美观念,直接影响社会文化音

乐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大众对音乐语言和音乐创作成果有了新的体会,这种音乐语言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多样的音乐需求,在非声乐作品中,网络音乐是一种兼备规范性、合理性、规律性的音乐语言形态。这种音乐语言形态吸收了20世纪作曲家的精华,又抛却了传统音乐中的常规,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与世界音乐相比,也有极强的民族性[2]。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音乐的传播也拥有更多途径,Flash 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在声乐作品中,它又与传统音乐紧密结合,使得网络音乐既有传统特征,又有现代特征。它利用地方方言音韵取代传统音乐的旋律韵味,利用节律型的道白取代抒情的歌唱,利用连绵的陈述取代传统音乐中“起、承、转、合”四句头特征,利用摇滚乐的狂热取代传统音乐的温文尔雅。 二、网络音乐对学生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网络音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求知,网络音乐通过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新的音乐感受,激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网络音乐能帮助学生完善在音乐上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教育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保证升学率,学校大多会忽视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其实网络音乐由于其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在某些层面与其他学科存在联系,学生如果做到正确看待网络音乐,则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网络音乐还能训练学生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